听说那个王者荣耀诸葛亮体验卡到店软件现在在免费体验中是真的吗

查看: 586|回复: 17
吴闲云说隆中对
发表于 18-3-12 14:56
关于“隆中对”的“解释”,大体上都是这样的,这个没有多大的争议。而有争议的是下面这两种观点:
1. 英明说。说诸葛亮真神人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其实,在当时“已知天下三分”的人并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有水平的正常也可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不一定只有神仙才行。很明显,这是小说家刻意神话诸葛亮,而且大家也能理解,允许小说家的夸大。所以这个争议不重要。勿需多说。
2. 错误说。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个错误的战略,导致他们最终失败了。
这个争议最大,今天,很有必要纠正这种说法。
支持“错误说”的朋友,是以“蜀方失败”这个结果来证明“隆中对策”是错误的。这并不合逻辑。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世界上没有必赢之法。“优选”策略可能赢,也可能不赢,“劣选”策略一定不赢。所以,“蜀方失败”这个结果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a. 策略错误,导致了失败。
b. 策略正确,其他原因导致了失败。
所以,你没有理由单方面认定:一定就是隆中对的策略错误导致了蜀方失败。
还有的朋友认为,占据荆州和结交东吴是矛盾的,因为东吴不允许刘备占荆州。其实这个并不矛盾。当没有强敌(曹操)时,双方关系再好也会扯皮的,当强敌(曹操)出现时,双方关系再坏,也得并肩作战。
纵观三国上下,各路诸侯,莫不如此。(不要说东吴不允许刘备占荆州,你无论占哪,别人都是眼红的,都是不允许的,你说是不?)
一个策略究竟好不好,用“对错”这个词似乎不妥,因为你没有一个鉴定的标准。如果你硬要用事后的结果来“鉴定”,那就叫人在事先没法去做了。
而任何一个策略的制定,都是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进行优选的。所以,应该用“优劣”这个词比较恰当。注意:优选策略是建立在“当前局面”之基础上的,不可能建立在“事后结果”的基础上。
由当前局面提供你的选择范围,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你可能做出优选或是劣选的决定。
全国共有13个州,你想全部得到,从0到13,必须得经过1,2,3...最终到13。
你没有1,就不存在2,你没有2,就不存在3。所有的英雄人物,莫不如此。
董卓由凉州1起步,得到司隶2,他还想得到东7州时,被打跑了。
袁绍由一个郡起步,先得到冀州1,又发展得到东北共4个州时,被消灭了。
曹操由私人武装起步,先得到兖州1,又发展得到整个北方共9个州。
孙家由借袁术的兵起步,先得到扬州1,无发展,还是1。
刘备要想得到13,也必须先得到1再说。刘备的现状是:
a. 他只有荆州的少量份额。大概比例是:刘表占0.4,蒯蔡占0.35,刘备占0.25,(大概而言)。总之,刘备还没有得到1。
b. 曹操、孙权已经占到的份额,你刘备莫想得到。
c. 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尚未控制的“荆益两州”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得1个方能立足,得2个,就已经得到了最大值,要想得3个以上,就必须加上“天下有变”即等待对手出错这个条件出现。
条件出现了,夺13个州成就帝业,条件不出现,割据一两个州以成霸业。
所以,诸葛亮为刘备作的这个隆中对,是正确的。在现有的局面上,是非常实际可行的。现有条件决定了刘备只有0.25,最大收益可能达到2,最小收益可能变成0。后来刘备得到了2,失荆州后,还有1.2,这个业绩还是比较棒的。
如果你不先取荆州,你就没有本钱赚益州,如果你没赚到益州,你就没有本钱争天下。不按这个策略,你很快就会变成0,一个州也割据不了。
持“错误说”的朋友,请再不要用刘备没统一全国来论证“隆中对”是错误的。如果你硬要认为这是错误的,那么,请你为刘备出一招:怎样才能使刘备的“0.25”大胜曹
发表于 18-3-12 14:57
操的“9”呢???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的选择更优!
你该不会劝刘备向曹操投降吧。
(49) 刘备如何评价“隆中对”?
刘备是中央左将军的级别,却没有他的实际位置,呆在新野只相当于一个小县官。髀肉复生,老将至矣,这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
隆中对。刘备问诸葛亮的话是:“怎样复兴汉室?”这只是表面意思,潜意是:“我现在的处境该怎么办?”
诸葛亮比较实在,没有绕圈子,直接了当地说:你应该先割据一两个州,霸占一方,再等机会去复兴汉室。(这是为刘备个人计的。非常实际的答案。)
那么,刘备对这个答案满意吗?如果他非常满意这个答案,就说明刘备一直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经诸葛亮点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可这很明显就不对!因为刘备一直以来,都是做的同一件事:天天都在想办法,怎样先割他一两个州到手再说!
从28岁混军阀起,到现在47岁,在这一行干了20年。也曾割到过豫州、徐州,但又都被曹操夺回去了。现在想割荆州,若不成功,他肯定要跑去西南割益州,若又不成功,他或许还要跑到大西北去割凉州!总之,他必须先割据一州为本,割哪都是可以滴!
这个不需要诸葛亮教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是老板,别的可以都不懂,但战略一定比谁都懂。所以诸葛亮的回答,对于刘备来说,就是说了一大堆废话。如果他还要诸葛亮教他这样做的话,那他早就被淘汰了。
他要的是计谋高超的技术人才。简单点说,刘备问诸葛亮的意思是:“你帮我想个什么办法,出个什么计谋,看怎样才能把刘表的荆州割到我手里来。”他三顾茅庐,图的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什么“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诸葛亮也绝对是能够明白到这一层意思的,因为他非常清楚:刘备现在还没有立足之地,当前最迫切的是怎样先弄到一个立足之地。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了当地问刘备:“荆州是上天送给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
点到为止,双方都不再往下深说了。
你若有意,我就有办法。你若无意,我何必要多说。
诸葛亮的这一句反问,是相当有水平的。因为此时的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立场究竟是站在哪边?是向着他刘表?还是向着我刘备?是敌是友,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刘备当然就不能乱表态。
“将军岂有意乎?”这句话只用在夺荆州上,没用在夺益州上。背后有着强烈的潜意:“如果你想夺荆州,我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但前提是:你要先表态。
这样一来,在这次二人“对话博弈”中,诸葛亮一句反问牢牢掌握了控制权。他抛开了一切假惺惺的客套话,直奔主题,明确地把话语提到了刘备最为关心的实质问题上,率先很有分寸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坦诚,以便观察刘备的态度。
而刘备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既不能说“我不要”,也不能说“我想要”,那么,他只有不回答这一个选择。这次谈话暂时就不能继续深入。
所以,这一天的初次会谈,刘备并没有获得任何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但是刘备对诸葛亮获得了好感,评价肯定是可以的,只是没小说上写的那么崇拜的不得了。
三国志原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意思就是:你这个年轻人说的还可以,还是那么回事,我比较满意。并无什么“欣然”、“追问”之类。
在“隆中对”这一回,刘备出了“怎样复兴汉室?”这么大一个题目,不仅仅只是问计,而且还有暗暗考核的意思在里面。
别看刘备老是好哭,老是打败仗,我们得看业绩说话。他的业绩是什么?是曹操消灭不了他!曹操,厉害吧,消灭了那么多英雄豪杰,怎么就消灭不了刘备?只能说刘备在曹操之下,在被消灭的英雄豪杰之上。郭嘉也说:“刘备,雄才也!”
当然,也不绝对,我们权且如此比方。刘备用人的才能,其实和曹操袁绍他们差不多的,肯定是有水平的。他要想
发表于 18-3-12 14:58
重用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仅仅只听别人的片面之词就轻易相信呢?
1. 刘备幼时师从卢植、郑玄、蔡邕等名家,讲学历算是本科(或许没毕业),诸葛亮呢?师从何人?算是成人自修的。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2. 刘备打了二十几年的仗,诸葛亮呢?没有任何业绩显示。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的水平值还是暂处于0的位置。你叫刘备怎么只听人介绍就十分相信呢?
3. 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呢?才27岁,还没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你听别人吹一句,就指望他这个毛头小子出来安天下?开玩笑吧?!
所以,对诸葛亮进行一番考核,就是必须的。你们都说诸葛亮如何能干,我凭什么相信?难道就凭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叫什么逻辑?不太靠谱的。必须亲自接触观察了才知道。
刘备是识人的。考核的结果是“很满意”,一个字:善。
接触诸葛亮只一回,刘备就要了这个人。诸葛亮给刘备的初次印象:
1. 识大体,知要害。年纪轻轻,就有这般见识,确是很难得。
2. 长相衣着,言谈举止,都是出类拔萃。确属后辈之佼佼者。
3. 直率坦诚,分寸得宜,没有过多的表面文章,是个办实事之人。
不是说二人初次见面,“隆中对”从诸葛亮嘴里一说出来,那就要马上坚决执行,永远不变了的。不存在这样的事。
“隆中对”应该只是诸葛亮交给刘备的一份答卷,还不一定算是他为刘备设计的宏伟蓝图。但是他用他的本事“对”准了刘备的心思,从而获得了老板的赏识。
至于将来究竟该怎么走,还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既可以完全照办,也可以修改后照办,还可以不照办。因为决策权在老板。局势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怎样审时度势,那还得看刘老板的本事。
(50) 为什么选择诸葛亮
荆州本土原先有大大小小的各个家族势力(称为宗贼),十分猖獗,刘表来上任的时候,他们竟能阻止刘表上任不了!刘表无奈,与其中的蒯、蔡两家结盟,扫平了各路宗贼,荆州就是他们三家的了。
为了能使荆州最终成为刘表一家的,刘备来的正好,可以利用他来削弱蒯蔡两家。所以刘表对刘备是扶持兼抑制的,无论刘备与蒯蔡怎样斗,刘表只需要简单的控制局面,关键时候干预一下,不让任何一方输掉,他就做到位了。
这是制衡手段的高招。位置稳稳当当的。所以刘备就一直没有机会。没机会你就只有等,在等待的过程中,先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备用。
怎么发展呢?办法还是和刘表刚来时一样的,要想在本地站住脚跟,必须要得到本地豪族的支持才行。
因此,刘备也和刘表当初一样,寻找本地豪族,以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如果不是本地豪族,纵有天大的本事,你又能拿什么去和蒯蔡斗呢?
所以,条件1:必须是本地的豪族。
本地的豪族,可以按强弱大小进行排序,依次列个名单:蒯、蔡、庞、习、诸葛、马、崔...等等。选出前面的若干家数,排不到前面来的,就不用考虑了,势力小了难成气候的。
其中,排在前面的,就是可以选择的范围。在这里面再进一步筛选:不得志的,敢于和蒯、蔡作对的。如果不愿意和蒯蔡作对,那对刘备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条件2:必须是对蒯、蔡不满的。
符合了前两个条件,还要有影响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可以胜任。
所以,条件3:必须是有本事的。
因此,选人和我们今天选股票一样,根据条件1、条件2、条件3依次筛选。凡是不符合条件1的,全部淘汰,符合条件1的,再按条件2、条件3进行选择。
所谓条件1、条件2、条件3,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需要出发的。最大需要就是条件1,次要需要就是条件2...依次类推。
庞德公家族是一土势力旺族,仅次于蒯、蔡。而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关系网很硬的。他们都是当地很有才能的人,但却都没有出仕,也就是都还没有挤身到主流圈子里去。
发表于 18-3-12 15:02
所以,诸葛亮、庞统这两个人,就是最符合刘备的当前所需。
刘备看中诸葛亮的,暂还不是他的经天纬地、神机妙算,而是他特有的先天背景和在当地的影响力。
隆中对,诸葛亮问刘备:“荆州是上天送给将军的,将军岂有意乎?”刘备没有回答,而是“与亮情好日密。”情好日密,就是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与刘备相处的越来越融洽。
刘备如果用了诸葛亮、庞统这两个人,其实就是当年刘表用蒯越、蔡瑁这两个人的翻版!
当年,刘表在荆州也没有立足之地,就是因为用对了蒯越、蔡瑁这两个人,才安定了刘表的天下。所以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指的是荆襄这个小天下,刘备用了这两个人,就有可能得到荆州。
卧龙凤雏是荆襄范围内后辈中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安定“荆襄”这个小天下是有显著依据的,而硬要说安定整个大天下则失去了依据。不明白这层意思,你就永远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却怎么没有得到整个大天下呢?
所以,刘备需要这两个人,是需要他们的先天优势,而不是后天才能。这两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那就太好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得权且用之!
刘备想得到荆州,就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这儿就是升值的。蔡瑁不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在蔡瑁眼里就一钱不值!
蔡瑁不会用人?蔡瑁还不是知道诸葛亮是个经天纬地之才,但用你这个外甥,舅舅还要贴老本,若用刘表的小儿子刘琮这个外甥,那可就赚大了!因为蔡瑁想得到荆州,刘琮的先天优势比诸葛亮更大!
蔡瑁如果舍刘琮,而用诸葛亮,那才叫真的不会用人。
我们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是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别人不需要你的经天纬地之才,你就贬值,别人需要你这个不学无术之辈,你就升值。那么,为什么还是提倡真才实学呢?这是因为,任何时候对真才实学的需求量总是要大些。
诸葛亮跟了刘备,刘备自比“如鱼得水”,怎么叫如鱼得水?水是鱼的环境,是指刘备得到了地方势力这个好的环境的支持。他还并没有把诸葛亮看作是张良、姜尚式的人物。
(51) 初出茅庐第一计
刘备希望得到刘表的荆州,究竟有没有机会呢?前面说过,机会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对手白送。
2. 对手出错。
3. 对手不得不。
刘表当然不想把荆州白送给刘备。同时,刘表的制衡手段是正招,由蔡瑁死盯着刘备,你刘备稍不注意,反倒给蔡瑁提供了机会。所以刘备就一直在耐心等待。
诸葛亮为刘备谋了好几计,怎样袭取荆州。刘备的口头禅:“刘表,吾之兄弟,不忍夺也。”为什么不忍夺?是因为兄弟手足情深?不是滴,是因为你诸葛亮说的那些妙计,都是行不通的,刘备只是不好意思说破。
刘备需要等待真正的机会。后来,真正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刘表在去世前,决定重用刘备。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代表外地人,没有势力;小儿子刘琮代表本地人,有蔡瑁的势力。
如果让小儿子接班,就一定是外戚蔡家独自掌政,制衡变成了失衡,权利很快就会被蔡家掏空,那么,演变的结果:刘表两个儿子的性命都将难保。
如果让大儿子接班,叫刘备来辅助,就一定是本家刘备和外戚蔡瑁共同掌政,制衡还是制衡。(刘备占优。)那么,演变的结果:两个儿子都可以平安无事。
所以,在这种大局下,刘表就“不得不”提供一次托孤的机会给刘备,把刘备提拔到和蔡瑁持平并略高的位置上。这才是刘备等来的真正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把荆州白送给刘备,而是叫刘备来辅助大儿子刘琦。这样,就必然为刘备将来夺取荆州创造了重要条件。
刘表请刘备喝酒,谈这个事,又叫大儿子主动接触刘备,都是在为促成此事而行动。这些是瞒着蔡夫人秘密进行的,刘表的良苦用心,刘备当然是明白的。双方的意思也都一致了。
其实,大策略都是朴实的,并没有什么妙计可言。
发表于 18-3-12 15:07
大儿子刘琦在接触刘备的过程中,就缠住了诸葛亮,说继母不能相容,你给我出个什么妙计。因为诸葛亮这个人的妙计还是比较多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刘琦一定要问他。但诸葛亮说,那是你的家务事,我不管。
结果,刘琦不死心,倒是先设下一妙计,把诸葛亮骗到楼上不能下来了。
诸葛亮不得已,大概是随便应付了一下,就跟他讲了个“在外而安”的故事,叫刘琦躲到江夏去。刘琦拜谢,马上就跑到江夏分部那边去了。
这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解决别人的家务事。怎么看,都很平常,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反正算是一计。可就是他这一“妙计”把刘表刘备的大计打的粉碎!
按刘表刘备的大计:刘琦应该和刘备越来越密切。
按诸葛亮的“妙计”:刘备在北,刘琦往南,越来越远离!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刘表的遗嘱不能传到刘备、刘琦那里去。刘表病重时,刘琦来看望,蔡瑁不让他进去。刘表死了,刘备、刘琦都不知道!刘备、刘琦都失去了得到荆州最为关键的一次机会。荆州被蔡瑁白得了!
按罗贯中的原意,诸葛亮是小家子气的,“妙计”多不能得逞。毛氏父子乱改,烂计都成了妙计。这些就不多说了。还是提炼出对我们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同时有好几个“妙计”,不知道怎样取舍,究竟该选定哪一个为最好?这其实是有定式的:
1. 同时有多个妙计,各有各的妙处,看起来都是很好的计策。所以,没有理由单方面认定,一定是哪一个为最好。理论上,都好。
2. 具体的计策,属于战术范畴。大的谋略,属于战略范畴。战术有战术的优选策略,战略有战略的优选策略。任何具体战术都一定是从属于大的战略的。
3. 因此:服从大局的妙计,才是好计。不服从大局的妙计,不可轻用。
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多个妙计的时候,应该选择最符合主策略的那一个,放弃其他不配合主策略的妙计。
在《公子三求计》这一回中,诸葛亮为刘琦设计的范围应该限定在:
1. 应该出一个:怎样才能让刘琦公子继续呆在荆州总部,却不被蔡夫人陷害的妙计。
2. 如果是选择离开,就应该出一个:怎样才能让刘琦公子来到皇叔刘备身边的妙计。
3. 或是出一个什么妙计,把刘备从新野再调回荆州总部,看护刘琦公子。
只有限定在以上范围内的妙计,才是与主策略相配合的。而诸葛亮却叫皇叔在荆北,公子在荆南,很明显,是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妙在哪呢?
无论如何,蔡瑁抢小儿子,刘备就应该抢大儿子。这样才不吃亏。否则,你一松劲,你就没戏了!看人家上台。
如果符合主策略,将使刘表、刘备、刘琦、刘琮四人受益。不符合主策略的妙计最多只能使刘琦一人暂时受益。
初出茅庐第一计,其实是个砸锅之计。使蔡瑁很轻易地就占尽了便宜,得到荆州没费吹灰之力!!!刘备熬了那么久,才熬到一点希望,被诸葛亮三句话给解决了。幸好刘老板是个深知“得何足喜,失何足忧”的大度之人。
切记:与主策略相吻合的妙计最有用,与主策略相吻合的劣计也可用,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妙计最好不用,与主策略相违背的劣计绝不可用。
(52) 孙刘联盟
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的九个州。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大权在握,准备挥师南下。
南方有三大势力:中间的刘表占荆州,东南的孙权占扬州,西南的刘璋占益州。在南方的更南方,还有一个交州(今广西广东一带),太偏远落后,没几个人愿意争。所以重点就集中在荆、扬、益三州。
北方长期的战乱,使得南方越来越富饶,并且南方的几大诸侯也都学会了拖欠拒交天子的款项。曹操对他们三方分别进行了恐吓,刘璋带头交了钱(算归顺)。孙权答应交,但就是不交。曹操叫他把儿子送到天子身边来,孙权不理。
荆州的刘表死后,蔡瑁拥立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写了降表与
发表于 18-3-12 15:13
曹操,曹操毫无悬念的得到了荆州。至此,曹操只需要击败孙权,就可以一统江山。
刘备突然听说刘表死了,荆州卖了,大吃一惊,他所处的位置在荆北,与曹操接壤,肯定是撑不住的,于是南逃,弃新野,走襄阳,奔江陵。江陵是荆南军事重镇,曹操怕刘备在荆南站稳,便派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击溃了刘备主力。
刘备抛妻弃子,只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大获其人众辎重,得了江陵后,刘备在荆州再也难于立足,失去了与曹操对抗的条件,更加坚定了曹操一举消灭江东孙权的信心。
刘备怎么办呢?无力回天了,他在这个时候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退出争霸舞台,到更远的南方交州去。哪个地方没有谁愿意争。
从他的这个选择可以看出:刘老板情愿到交州去当流寇,也不愿意实现诸葛先生的三分天下。而诸葛先生此时也一心一意地准备跟着刘老板到交州去当流寇,为什么?三分天下实现不了,现在的情况是别无选择,你不跑,就打死你。
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刘备的心已经死了,不再想怎样翻盘。
所谓机会,都是外界提供的,不是自己创造的,凡是自己创造的,那叫本事,不叫机会。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孙权手下的鲁肃渡江而来。
孙家与刘表是世仇。隔壁两家的冤仇是说不完的。但是当曹操欲南下的时候,孙权又不得不和刘表合作,共同对抗曹操,派人到荆州来打探,却得到消息:刘表死了,荆州已经投降了曹操。孙权就犯难了。
这个时候,鲁肃说,荆州虽然投降了,但总会有人不服,刘备枭雄也,还有大公子刘琦,他们不会投降,把他们组织起来,至少还有小半个荆州的实力,共同抵抗曹操,应该是可以的。我愿意过江走一趟。孙权答应了。
鲁肃渡江而来。问刘备:“你有什么打算?”刘备支支晤晤地说,我到交州去的,我那有熟人。
鲁肃说,你莫慌走,你这一走就彻底地完蛋了,不如我们两家联合起来打曹操,打不赢再走也不迟嘛,你搞不搞?
刘备一听,简直欣喜若狂,搞!有这样的好事,哪能不搞呢?管他的,死马当活马医。于是,刘备不走了。
孙权鲁肃主动找刘备合作,这是正招。因为现在的局势又将形成一个大型的三方博弈竞局。
甲方曹操最强,乙方孙权较弱,丙方刘备最弱。在三方竞局中,只有乙方主动联合丙方,合作才可以顺利进行。
这是因为丙方没有选择权,你不和乙方联合,你就是必输。和乙方联合,就还有“或胜”的机会。所以丙方“不得不”选择合作,只有这一选。
而乙方不和丙方联合,单独进攻甲方,赢面小,但存在侥幸获胜的可能,不一定就是必输。如果联合丙方,就可以使赢面加大,总是要比单独进攻为好。所以乙方既可以选择联合丙方(优选),也可以选择不联合(劣选)。他有两选。
因为乙方存在两选,所以你就不知道他一定会选哪一个。你主动和他联合,他若是不要你,你不是自讨没趣?
在三方竞局中,乙方主动联合丙方是常态,否则,丙方就不知道乙方的诚意究竟如何,很容易最先成为受害者。(在乙方不主动联合丙方的情况下,丙方选择退出竞局为上。)
所以,《演义》中写诸葛亮劝孙权联合,不可当真,更不可学,学则有害。鲁肃劝刘备合作,是正确的。
虽然鲁肃劝刘备合作,在策略上是正确的,但是,经过观察,他马上就发现了一个很实际、很严重的问题:刘备已经被曹操揍瘪了,山穷水尽了,他的人马不足一校,校的标准单位是400人(多的也有过千)。
估计刘备手里只有两三百人,几乎就等于第三方势力不存在。这可怎么办呢?鲁肃就犯难了,怎么回去向孙权交代呢?
诸葛亮说,怎么没兵?关羽、刘琦手里都还有不少兵,你不好对孙权交代,我去帮你说。鲁肃大喜。
于是,刘备委托诸葛亮为全权代表,出使东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成不成先去了再说。
(53)诸葛亮舌战群儒之真相
发表于 18-3-12 15:17
曹操大军压境,孙权的日子很不好过。武将有的说降,有的说战,文官是个个说投降。投降派大概占到了75%的比例。但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老板说了算。大家都在力争说服孙权,希望孙权能做出对自己方有利的决策。孙权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孙权问鲁肃曹操虚实,鲁肃说,诸葛亮来了,主公可问他。孙权说:“今日天晚,来日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次日,张昭一班人,料知诸葛亮必来游说,便有意为难。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堪称口舌博弈之经典,很值得学习。
1. 张昭说:“我是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自比管仲乐毅。刘备得到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准备席卷荆襄。但今已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诸葛亮心想,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取荆州之地易如反掌。刘琮孺子,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另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张昭问:“刘备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了先生,竟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已无容身之地,为何得先生后,反不如初也?”
这一问明显地是在取笑。他抓住了诸葛亮的要害,因为诸葛亮辅助刘备已经失败了是事实,“证据”十足。无论怎样辩,诸葛亮都是占劣势的,要想凭空辩赢,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诸葛亮就采用“辨证法”,针锋相对:“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寡不敌众,乃胜负之常事。昔日汉高祖还不是屡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就成功了,你能说这不是韩信的良谋吗?”
这个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张昭当然就对不了!于是,诸葛亮又说:“夸辩之徒,只会坐议立谈,一旦临机应变,则百无一能。这才真的会被天下人所笑!”
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2. 虞翻问:“今曹操雄兵百万,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诸葛亮答曰:“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冷笑:“败军之将,犹言‘不惧’,真大言欺人也!”
诸葛亮说:“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还敢敌对百万残暴之众。如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居然要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耻笑。由此论之,刘备真不惧操贼矣!”虞翻不能对。
这一回合,诸葛亮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3. 步骘问:“孔明欲效仿张仪、苏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说:“你只知道苏秦张仪为辩士,却不知道苏秦张仪也是豪杰,不畏强暴,不惧刀剑。你们一听到曹操的虚诈之词,便害怕请降,也敢取笑苏秦、张仪?”步骘默然无语。
这一回合,诸葛亮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4. 薛综问:“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又何必问?”综曰:“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备不识天时,强欲与争,以卵击石,安得不败?”
孔明厉声曰:“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本。你既为汉臣,不思报效,反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这一回合,诸葛亮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5. 陆绩问:“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虽自称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实际上只是个织席贩屦之夫,何足与曹操抗衡!”
孔明笑曰:“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今却专权肆横,欺凌天子,不仅是汉室乱臣,也是曹氏贼子。刘皇叔是当今皇帝按族谱赐的爵位,你敢说无可稽考?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这一回合,诸葛亮“证据”十足,又轻易揪住了对手的软。
6. 严酸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曰:“寻章摘句,腐儒也!古之伊尹、子牙、张良、陈平,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并不见他们治何经典。书生仅会舞文弄墨而已。”严峻不能对。
7. 程德枢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为儒者所笑耳。”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小人之儒,只
发表于 18-3-12 15:28
到东吴方面去会谈,说明丙方也是有诚意配合的。正确的。这个环节,双方都无误。
诸葛亮到了东吴之后,才发现:东吴的战、降两派斗争很激烈,主降派以3:1的优势领先,而老板孙权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策。
于是,诸葛亮决定凭他三寸不乱之舌,力战群儒,力劝孙权,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个环节,诸葛亮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是:诸葛亮等待孙权做出最终的决定,并主动提出愿意与刘备结盟之后,再与之配合。(和上面“鲁肃找刘备局”是一致的。)
而诸葛亮生怕孙权选择了投降,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翻本的希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反复地劝他打曹操。这样一来,局势居然变成丙方主动联合乙方了。
丙方主动联合乙方的行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
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乙方,乙方当然就有条件乘机勒索丙方,宰他一把。同理,乙方迫切地主动联合丙方,丙方当然也有条件乘机勒索乙方,宰他一把。这是一样的。反正是你跑来求的我,你若不答应我的条件,我不跟你干。
如果双方都固执地坚持这种心态,那就只有拉倒散伙。但是不联合,一定是乙方的损失比丙方更大。丙方反正是快要死了,无所谓的。而乙方却不一定。所以,为了促成合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乙方主动做出些许让步的。
乙方主动让步,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丙方的勒索,先吃一点小亏是划算的,这样可以及时促成乙丙联盟,最终打败强大的甲方。这总是要比不联盟坐等甲方来把自己淘汰掉要好的多。对丙方让步是迟早的事,不如乘早,以便争取合作形成。
所以,这就是乙方为什么要率先主动提出合作的真正原因。
1. 乙方主动联合丙方,先让丙方占点小便宜,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乙方以“主动”为正招。
2. 丙方坐等乙方主动,先捞点实惠手里再说,有利于自己最大限度的增值。所以丙方以“等待”为正招。
这两者并无矛盾冲突,合作项目就非常容易成交!!!
丙方“坐等”,并不会失去机会。因为当乙方对丙方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才有机会,乙方一定会来联合丙方!而当乙方对丙方不产生需求关系时,丙方并不存在机会,任你千般嘴,他根本就不需要你!
比如,孙权选择投降,或是选择单独攻击曹操,这两选都不需要刘备。如果孙权真的选择了投降,那么,诸葛亮还得继续选择和刘备亡命天涯,到交州去当流寇,过一天算一天。不存在翻本的机会。
所以,在三方博弈中,如果乙方不主动联合丙方,那丙方就没有机会的。丙方以此来判定乙方对自己究竟产不产生需求。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还没有搞清楚孙权的意图,就迫切地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这就不是正招,也就不是最厉害的一招。那么,无论他的辩术口才多么好,毫无疑问,口才越好,越是在给孙权提供勒索他的机会。
孙权的决定,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而诸葛亮的决定,已经暴露无遗,孙权了如指掌。所以,孙权占尽了谈判的优势,他掐住诸葛亮急于联合,企图翻本的心理,狠狠地宰了他一把!!!
孙权装作很困难的意思,打算投降算了。诸葛亮急地使出浑身本领反复劝战。那么,在将来的利益分配上,诸葛亮就不得不作出巨大让步,以争取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
诸葛亮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让步呢?那就是出卖荆州的主权。
如果打败了曹操,整个荆州的所有权都是孙权的。没有刘备的份。荆州的新老板是孙权,而不是刘备。刘备最多只能租借“孙权的荆州”暂住而已,当然租金是勉不了的。当孙权需要荆州的时候,刘备必须归还。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全权代表,帮刘备拍了板,以如此之高的代价为刘备争取到了一丝翻盘的机会。以至后来“借荆州”的皮扯了N年。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争取这个“机会”的话,理论上,只会分配的更多。
(56)赤壁之战
双方结盟之后,刘备还真的把关羽、刘琦等零散部队都组
发表于 18-3-12 15:35
不会因为有郭嘉在,曹操就会赢。这个没有必然逻辑。
郭嘉虽然早死了,可是贾诩还在啊,贾诩劝他的话,他怎么不听呢?
所以,曹操说:“郭嘉在,不使孤至此”,指的意思就是:你们都是一群大笨蛋!你们没一个比得上郭嘉,都是你们把孤害到这个地步的!
(57)华容道
黄盖诈降,周瑜总攻,刘备见这边火光冲天,也赶来助战。杀的曹操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这一局,《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妙计有重点刻画。曹操仅带亲随27骑逃命,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走小路,关羽不服:“假如他走大路呢?”二人为此还立了军令状。结果曹操走的是小路,被诸葛亮算准了。
诸葛亮是以什么依据算准曹操必走小路的呢?是以曹操狡诈多疑的性格为依据的。那么,这一依据究竟可不可靠呢?逻辑上并不可靠。
曹操有走大路、小路两选,各占50%,诸葛亮有守大路、小路两选,各占50%,均势,都没有100%的依据猜到对手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就会陷入到“我猜你猜我猜你...”无限困境中,只能凭运气蒙一个。诸葛亮运气好蒙对了,该曹操倒霉。
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是,诸葛亮的小谋都是不可取的。却被后人误以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文中的意思,诸葛亮既可以守大路,又可以守小路,就是不便于分兵守两路。
那么,他的最佳选择就应该是守在两路交汇的岔口处。这样,既不用分兵,又同时守住了两条路。无论曹操选择走哪边,都是一定要从两路的岔口处经过的。
守住了岔口,就是必胜之法。否则,大路、小路无论你猜哪边,都是偶胜之法。诸葛亮弃必胜之法,却去赌偶胜之法,不应该的。(按演义的描述,诸葛亮有条件守岔口。)
但在“放走曹操”这个问题上,是正确的。
刘备、诸葛亮都要故意放走曹操,正招!必须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助乙攻甲, 开始是认真的, 但如果一举将甲方全部歼灭, 则乙方存在对丙方下手的可能, 丙方为了自保, 就会私自悔约, 放过甲方一马, 使甲方喘过气来反扑乙方, 丙方再开始认真履行合同对付甲。
  丙方此一时彼一时, 必须见风使舵, 方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所以,当刘备方将曹兵杀个差不多了,就要有意提供甲方曹操跑路的机会。曹操就算真的跑不脱了,刘备还得想办法帮他逃脱。诸葛亮说“我夜观星象,操贼命不该绝。”是完全正确的。
小说写曹操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智谋不足,未在险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云,二笑笑出张飞,三笑笑出关羽,至此,已经是束手就擒了。但还是被放走了。
也就是说,刘备方有三次杀掉曹操的机会,都主动放弃了,只是在吓唬曹操:你快点跑!
  真正的历史上,曹操从赤壁败退时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笑的是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为什么迟缓?仍然是故意放他走。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华容道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曹操下令,将割来的草和受伤的、害病的士兵们一起垫在泥坑中,才得以通过,伤病员们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
曹操此时哈哈大笑:“刘备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话音刚落,刘备的兵就在后面放火。曹操急逃而去。
无论小说,还是正史,刘备在追杀曹操的问题上都是不卖力的。尽管刘备一直都非常仇视曹操,但大局决定了此时丙方私放甲方是最佳选择。这个很好向盟友交代:“我已经拼尽了全力呀,但还是没有追上他呀!”这是说得通的。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方的行动其实只有三个目的,闭着眼睛就能猜到:
第1步. 积极消灭曹操的攻击力量,使其丧失反击能力。
第2步. 乘机故意放跑曹操,使其再回去组织人马来反扑。
第3步. 迅速聚集能量,尽全力与乙方(合作伙伴)展开激烈地利益争夺。
发表于 18-3-12 15:40
行为的定式。只有这样狠狠地去执行了,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值,尤其是第三步,绝不能心慈手软讲信用,否则,都是自取灭亡。
荆州的地盘总共有8个郡。曹操被杀败后,只有向北回撤,最后还剩下靠北边的2个郡没有丢失。其余的6个地盘都被孙刘联军抢占去了,这6个地盘就是孙刘联军两家合伙投资后所产生的利润总值。
联军两家一共抢得6个地盘,其中,乙方周瑜只抢到了一个半,而丙方刘备却抢到了四个半!获得了总利润高达75%的份额。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使刘备这个本已垂死绝望了的人,再一次成功地翻了盘。作为最弱小的一方势力,却从中捞到了最大的收益,成为这一回合较量中的最大赢家。
(58)孙刘联盟的矛盾究竟起于何时?
赤壁之战,孙权只要能够守住长江,不让曹操过来,双方形成“和局”,就是可以的了。这是乙方孙权的保底价。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打过去,那当然是最好。
双方一交战,只在第一个回合,曹操就中了招,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没做任何挣扎就逃跑了。这种开局就大败的战局是相当罕见的。周瑜赶过江去,如杀鸡割草一般。立了赤壁之首功。所获得的收益不知道超过了战前预算的多少倍!
周瑜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丙方刘备参与进来!就他这三万人其实是够用的。刘备的两万人,不仅没有制曹操于死地,还反过来和他抢地盘,竟然还抢去了绝大多数的胜利果实!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去交州,没有必要鲁肃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而刘备也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和乙方孙权联盟!你不是要和曹操打吗?我就躲在一边看不就成了吗?你打输了我再跑,你打赢了,我不是一样的可以上去抢吗?我抢的就是我的。哪还存在什么都是你的!
早知如此,就没有必要诸葛亮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两家都有意见,都在失悔不该合伙。这就是合伙生意通见的纠纷。
那么,究竟怎样分配,双方才都没有意见呢?
荆州原先是刘表的,刘表死了就是刘表小儿子的,小儿子送给曹操后就是曹操的。打跑了曹操,谁打的就是谁的。
孙权、刘备两家若不合伙,那肯定就是谁抢的谁得,若有不服,可以再打,最终,还是谁抢的谁得。
而一旦合伙,就得按股分成:
1. 以出资多少论:孙权3万占60%为大股东,刘备2万占40%为小股东。
2. 以贡献大小论:击破曹操是周瑜、黄盖的功,那个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没有的事。所以“破敌”的份额纯粹是孙家的,刘家没有。破敌之后,“杀敌”的份额两家都有。因此:
孙家贡献50%(破敌)+20或25%(杀敌)=70或75%
刘家贡献0(破敌)+25或30%(杀敌)=25或30%
所以,全部利润6个地盘按平均原则分,孙家得4个,刘家得2个,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而孙权利用谈判优势掐住诸葛亮狠宰了一把,他要求一家独得全部,刘备不得,只是可以借用。诸葛亮做出让步,也答应了。
因此,“孙权全部独得,刘备可以借用”就是一个经过协商后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价位”。
而现在既成的事实是:孙家只得了1个半,后缩水为1个,刘家得了4个半,后膨胀为5个。你叫刘备再拿3个出来,刘备是傻子吗?刘备希望得到的是全部,5个还嫌少了。你不同意吗?不同意那就只有采用不同意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分配利润的标准就有了2个:
1. 按原先的合同分。
2. 按现在的实力分。
以现在的实力来看,在争利润的范围内,刘备占据了绝对优势。
赤壁之战中,荆州的主要兵力都被曹操报销了。曹操和周瑜打仗,其实真正受损失的是荆州本土势力,曹操的嫡系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等于说,把刘备以前的劲敌刘琮、蔡瑁这一派的本土势力都消灭了。
发表于 18-3-12 15:43
剩下的荆州人愿意选择谁呢?曹操、孙权都是荆州的敌人,只有刘琦、刘备他们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一听说曹操败了,荆州人都望风归顺刘备、刘琦,队伍迅速就膨胀起来了。这是必然的。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七八年之久,那可不是白干的。当刘备和周瑜都来抢荆州的时候,荆州人存在两个选择,他们当然愿意选择刘备!
如果按原先的合同分,刘备不划算。如果按现在的实力分,那就要打,孙权不划算。于是,纠纷就产生了。
这种纠纷,可以确定:无解。至少在短时间内无解。
也就是说,双方在这次合作中所产生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难于调和的。许多书中讲吴蜀矛盾是因为某某人不配合联盟、制造矛盾、加深裂痕,等等,都不是主要原因。无论你怎样配合,矛盾都不会消除,因为这个答案本身就是无解的。
根源就是:分配利润的标准有2个。
有2个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你要依你说的,我要依我说的。那就是说不拢的。矛盾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后面无论有没有人破坏联盟,矛盾都是存在的。
开始的时候,刘备保命要紧,孙权提任何条件他都答应,现在有实力了,刘备当然要反悔。
现在的局面是:双方都有条件或理由获取全部利润,并且一定是谁让步谁吃亏。刘备已经明了牌:“我的利润太少了!我要全部的利润!你把周瑜抢的那块地盘也让给我!”
在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只有一个任务:抢地盘!先抢了4个半,后来弄到了5个,现在第6个他全部都要!那么,孙权又该怎么办呢?
曹操回到北方,并没有急于反扑,而是坐山观虎斗。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当利润出现的时候,合伙人就会拔刀相向,反目成仇。等他两家斗的头破血流之时,他再出来坐收渔人之利。
(59)艰难的选择
刘备抢了5个地盘,还说自己的利润太少了,决定亲自到江东去找孙权要地。他要求孙权把抢到的一个地盘也让出来,送给他算了。
诸葛亮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你这一去,孙权就必然会加害于你。而周瑜也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劝孙权,他刘备一来,你就把他软禁起来,千万不要放他跑了,这个家伙害我们不浅。
刘备还是去了。孙权很难于选择。他总共只有3选:
1. 干掉或软禁刘备,抢刘备的地盘。
2. 放走刘备,但不答应刘备的要求。
3. 放走刘备,答应刘备的要求。
(即:杀、放刘备2选。又:抢刘备地盘、维持现状、送给刘备地盘3选。)
孙权3种行为的利弊分析如下:
第一种选择:
刘备来了之后,孙权干掉或软禁刘备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一定会与荆州结仇,以后要想再占领荆州就会变的比原先更加困难。还是抢不到。这一行为并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
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反而还有害。两家一互斗,必然是互相损耗,这正是曹操想要的结果。如果为了这个利润,而被曹操各个击破,导致亏本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投降曹操还好些。
所以,第一个选择:无利,有大害。
其根源就在于孙权并不能抢到荆州。这有两个方面为证:
a.赤壁大战,两家同时抢,孙家的人多些,还是没有抢赢刘家。现在,刘家的人比孙家的人(荆州方面的)多的多,孙家更是抢不赢了。
b. 不久前,刘表还没死的时候,孙权就渡江过来杀了刘表的部将江夏最高长官黄祖。已经得到江夏,却又主动扔了这块地盘,只抢掠了些人口物资就回去了。
为什么?孙权后方的山贼势力十分猖獗,他得不停地镇压,根本就无法分兵出去扩张镇守。因此:即使没有曹操、刘表的干涉,孙权连江夏都得不到,更不用说得到荆州喽。他暂时还没有条件占据荆州,独霸两地。
甚至可以说,打曹操这一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孙权的最大收益率为:0。但是,孙权如果不打,那就一定是亏损。所以,在“亏损”和“没收益”这两者之间,就逼着孙权只能选择“没收益”。
孙权从一开始就只是在想怎样阻止曹操过江,只是
发表于 18-3-12 15:50
想利用刘备拖住曹操不让他过江,哪敢奢望会有6个地盘的巨额利润出现?有谁知道周瑜会只在第一个回合就差点把曹操给揍死了?!这6个地盘几乎就是相当于“意外所得”。
第二种选择:
不杀刘备,也不答应刘备的要求。即:维持现状。刘备占5个,孙权占1个。孙权不与刘备翻脸。
但是刘备存在主动与孙权翻脸的可能,强行抢走孙权已经占有的1个地盘。孙权的利润将会一无所得,还是只有江东的老本。
因此,这一行为也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还会损失掉唯一的一个利润。最终依然导致了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的局面。两家还是会失和,至少要发生局部冲突。但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火拼。双方在共同对付曹操的问题上仍然是一致的。
所以,第二个选择:无利,无大害。
第三种选择:
答应刘备的要求,把唯一的一个利润送给刘备。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孙刘两家不会失和,更不会火拼,还是共同对付曹操。
所以,第三个选择:无利,无害。
孙权的3个选择,没有一个好的!也就是说,他产生不了利润出来!稍有不慎,反而还有害!你叫孙权怎么选?!他怎么选都是:无利!
“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性的选择就是第三个,全部利润都送给刘备算了。只是这样一来,孙权就太划不来了。做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者”,居然是以“一无所得”为“最佳选择”!你能接受吗?
(如果我得不到,我也不好死你!这个选择怎么样呢?非理性的。其演变结果就是上面第一种选择的变化。)
在“大家都要一起受害”与“合伙人受益、我不受益”这两个选择中,还是以后者为正选。因为后者毕竟没有任何一方成为受害者。
孙权终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把自己所有的利润全部让给了刘备,刘备只身犯险,来东吴要地得逞了!不仅得逞了,孙权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以加强联盟。诸葛亮、周瑜这两个神机妙算的天才都算错了。
荆州的局势就相当于又恢复到投降曹操之前了。所不同的仅仅只是:以前的刘琮换成了现在的刘琦,以前的蔡瑁换成了现在的刘备。
曹操一直在坐等两家互殴。得到这个消息后,再也笑不出来了。《三国志》云:“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欲作书,落笔于地。”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孙权会做出这种选择。
孙权的这种选择,尽管很不划算,但这是对江东基业最好的一个选择了。同时也是促成三家鼎足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如果刘备、孙权其中任何一人,不能非常理性地明白全盘变化的各种演变结果,那就不可能形成上述局面!
孙权的选择仅仅只是“无害”,并不能产生利润出来,(因为目前没有条件产生利润)。那么,孙权就只有把利润预期在将来上。撮合两种瓜分荆州的分配方案,重新整合成一个新标准:
1. 荆州的所有权还是都是我孙权的,
2. 荆州全部都是借给你刘备用的。
3. 等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荆州全部交还给孙权。
“现在都是你的,将来都是我的。”这个分法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成交了。刘备占大优,因为将来嘛,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到将来再说!
孙权的这个做法也是比较高明的。因为现在明摆着没有增值,他的这个选择就是有可能导致将来为增值的,这总是要比完全没有增值为好。
在三方博弈中,乙方总是会因形势所迫而成为最费力不讨好的一方,既用力攻甲,又让利于丙,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基本上是无解的。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只会输的更快!若有胜机,依然可以胜出。
(60)最劣势下的选择
赤壁之战第一功,应该是鲁肃、诸葛亮这两个“外交官”的。二人缺一,就没有联合。没有联合,预算上就是输的,或许孙权就选择了投降(可能性非常大)。
单从刘备方的角度来看,公正的讲,诸葛亮是第一功。因为他毕竟把事情办成了。只是办事手段太差,几乎把利润让完了。
赤壁一战,刘方获取了巨额利润。次年刘琦死了,大家推举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对关羽、张飞两人
发表于 18-3-12 15:54
的提拔最大。而对诸葛亮的提拔则较小,只安排他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器重。究其根源,还是在联盟的时候,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
如此,刘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孙权暂时没有条件得到荆州,干脆全部让给刘备,虽然养肥了刘方,但和以前相比,孙权还是略有收获的:
1. 最大的问题,联合对付曹操,已基本得到解决。
2. 以前和荆州是世仇,现在和荆州已经结了亲。
3. 以前和荆州交战是有损耗的,现在荆州要交纳些许“租金”给孙权。
总之,“刘备的荆州”要比“刘表的荆州”对东吴有利一些。孙权可以接受。
但是,赤壁之战中,孙方功劳最大的人是周瑜。周瑜费那么大劲只抢了一块地盘,并且这一块地盘让给了刘备,也就等于说,周瑜的功劳没有了,打了那么大一场胜仗,结果他自己却是一无所获!
如此,孙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多劳者少得”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因为该“得”多少不是按“劳”(付出)多少来分的。付出并不等于回报。以“回报”为分配依据,总是要比以“付出”为分配依据更有利!而“回报”,又是以“最高回报”(即利益最大化)为先!
从“付出”角度看,刘备只该得2块地,孙权得4块。这是接近于“绝对平均”的分法。而从“回报”角度看,刘备该得6块,孙权得0块。这样,才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若按平均分法,或其他分法,整体、个体都会受损。所以:
1. 刘备得6,孙权得0,首先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其次分别最有利于刘备利益、略有利于孙权利益。
2. 鲁肃促成联盟,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有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无矛盾冲突,所以他就“多劳者多分”,鲁肃红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两边官员一级中的最大赢家。并且周瑜一死,他就接了周瑜的班。
3. 周瑜让出唯一的利润,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不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有矛盾冲突,凡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总是“强者胜”。周瑜只好配合大局,牺牲了个人利益。(这种情况下,领导应该变相补偿为好。)
4.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而出了个天价,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却不利于刘方利益。因此,刘备分给诸葛亮的个人利益就很少。合理的。
周瑜、诸葛亮二人都成为功劳最大却收益最小的“受害者”,对大局有利,对个人不公。那么,像他们二位这样的尴尬处境,究竟该怎么办呢?
说实话,不好办,很不好办。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好的选择。仔细研究他们的(个体)行为,发现他们都是很不容易的!
(一)周瑜的选择:激进
周瑜很郁闷,非常生孙权的气,生刘备的气,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是这个联盟中功劳最大、收益为0的一个。
但郁闷归郁闷,领导已经做出了这种选择,他也就接受了,没有利润也就算了。他马上就找孙权借兵,准备和孙权的弟弟一起到益州抢地盘,去开辟新战场,发展新业务,创造新利润。
这就说明周瑜是能够理解的。他的行为选择也是很理性的。并没有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更没有争执,而是以“向前看”的心态,接受了0收益的事实,积极寻找下一个获利机会,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因为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并不会使将来导致增值。
所以说周瑜是个相当有雅量的人,就是从这说起。
至于说周瑜是诸葛亮气死的,纯属小说家子虚乌有。周瑜和诸葛亮在两个不同的单位上班,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就是有矛盾,打架,都不会被气死。
还有的说是被孙权逼死的,也不像。孙权答应了周瑜,兵也借给了他,许他外出发展,并不存在逼死周瑜的痕迹。
周瑜自己在路上害病死了,那是“天”定的,自然的选择。和孙权刘备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二)诸葛亮的选择:沉默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出了天价,虽有利于联军,但不利于刘方。因此
发表于 18-3-12 15:58
,刘方首领(刘备)支付给他的个人利益就很少。要诸葛亮下去收税,诸葛亮接受了。
虽然出了天价,但毕竟是从大局着想的,他如果不担这个风险,刘备或许不能翻盘,这一点刘备应该很清楚。但他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所以刘备不能、也不便于提拔他。
诸葛亮选择接受,就说明他还是能理解的,要是不能理解,他完全可以选择去东吴。接受了之后,他就又选择了沉默。
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再没给刘备出什么妙计,而是收藏了锋芒,耐住了寂寞,一直在后方勤肯地工作了N年,很低调,很沉稳。15年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这与他的聪明劲很不连贯。乃是大智慧。
一直等到刘备死的时候,才换来一个“托孤大臣”的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命运的转折点。是用人品、能力、耐心熬上15年光阴换来的,这一点,不可能用什么妙计在刘备面前得逞。
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信赖的人。因为任何人死的时候,不一定会把儿子托付给最能干的人,但一定会是最信赖的人!
(61) 西川预谋
西南益州的老板是刘璋,与汉中老板张鲁有仇。张鲁屡犯刘璋,刘璋畏惧,就找曹操帮忙。曹操无暇顾及。张松、法正等人就劝刘璋去荆州请刘备来助战。
刘璋答应了,这个决策很容易就做出来了。但是手下的两派人有激烈的争议。
张松说请刘备来的好处:
1. 曹操是汉贼,欲篡天下,你请他来,就是养虎为患,他早就想夺你的益州。
2. 荆州刘皇叔,与你同宗,仁慈宽厚。赤壁鏖兵,曹操被他吓破了胆,又何况张鲁乎?
3. 你请刘备来,不仅可以拒张鲁,还可以抗曹操。这是最好的办法。
刘璋说好,就派法正、孟达为使者去请刘备。黄权忽然奔入大呼:“不能去!张松必与刘备同谋,主公若听张松之言,则益州已属他人矣!”
又一人王累说:“刘备是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之坏,你把他召来,就是引狼入室,西川休矣!”
刘璋叱曰:“再休乱道!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夺我基业?”
尽管两派人有严重分歧,但老板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那么,他的这个决策究竟好不好呢?好,这是正选。
刘璋想请人抵御张鲁,请人的范围只有曹操、刘备两个(孙权隔的太远了)。
1. 这两个人都有可能来抢他的益州,曹操抢到的可能性大些,刘备抢到的可能性比曹操要小些。所以请刘备相对稳健些。
2. 虽然刘备也是狡诈反复之人,但比曹操要仁义,曹操从不做表面文章,不太重视面子上的问题。相比之下,刘备就是仁人。信义度比曹操高。
3. 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不来,估计他是想等你们打好了再来。那么,刘璋就没有选择了,只有请刘备来这一选。(要么就不请人。)
不请人行不行呢?“贼兵犯界,有烧眉之急”,已经火烧眉毛了,估计不请人是不行的。那么,冒着“被刘备抢地盘”的风险就是必须的。你不冒这个险,只会败的更快。
持反对意见的人应该出一个比“请刘备来”更好的主意才能打动刘璋。但是没有。也就是说,听他们的,完全没有希望,听张松的至少有一半希望。
只能这么选。因为这个选择是占优的。
面对这些反对者,自己不出主意,又破坏别人的好主意,张松完全有理由说他们都是张鲁的内应。
谋士们的意见总是相反,都是各自为己的。刘璋并没有被0方案者搞的犹豫不决,说明他还是有主见的。只要做好防范工作,此计是可行的。
法正来到荆州,刘备设宴相待。酒过数巡,法正献计,劝刘备去后乘机抢夺刘璋的益州。刘备说:“刘璋,吾之弟,不忍夺也。”
法正曰:“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今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将军欲取,某当效死。”
法正为什么希望刘备抢益州呢?因为刘璋不会用人。怎么叫不会用人?因为你没有用我,所以我就要说你不会用人!不要看书
发表于 18-3-12 16:02
上说某某不会用人,那都是从没有被用的人嘴里说出来的。
法正的意思是,如果刘备得了益州就应该用他。
刘备决策去不去。当然是去。他与凤雏庞统商量,庞统说:“当决不决,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今有张松、法正为内应,此天赐也。何必疑哉?”
刘备说:“曹操与我势同水火,操以急,我以宽;操以暴,我以仁;操以诡,我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我不忍也。”
很显然,得益州,可不是小利。
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但若真的这样,就叫你寸步难行。必须去搞,这是汤、武之道。等事情搞成了,你再报之以义,广施以仁,又怎么会失信于天下呢?”
于是,刘备安排关羽等守荆州。亲率庞统、黄忠、魏延,领军前往西川。
(62)进攻VS防守
刘璋请刘备来的目的是抗拒张鲁,而刘备的目的则是抢刘璋的地盘。因此,刘璋与刘备的博弈竞局为:
(一)刘璋的策略选择:
1. 要求刘备抗拒张鲁。
2. 防范刘备抢他的地盘。
(二)刘备的策略选择:
1. 进攻或佯攻张鲁。总之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实力不受损就行了。
2. 侍机干掉或不干掉刘璋。总之只要能保证抢到益州地盘就行了。
在“对待张鲁”问题上,双方有均衡点,即:击退张鲁,或是张鲁按兵不动,就可以同时满足二刘双方的要求。
在“益州地盘”问题上,一个不让抢,一个硬要抢,双方没有均衡点,无法同时满足二刘双方的要求。那么,斗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要抢到益州地盘,可以选择:干掉刘璋,或不干掉刘璋。如果不干掉刘璋,那刘璋又怎肯把益州地盘白送给刘备呢?很难。所以刘备其实只有一选:干掉刘璋!
在这一局中,刘璋是主,刘备是客,以实力论,刘璋强刘备弱。但是刘备可以随时选择发动袭击,而刘璋却只能防范,不能主动先袭击刘备。因此,进攻的主动权是在刘备手里。
刘备占“先动优势”,刘璋占“实力优势”,双方大体均势。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瞅准时机,先下手为强,在第一时间干掉刘璋,才可以取胜!
进攻方总是要比防守方更为占优。这是因为:
进攻方可能导致的结果为“胜、平、负”3变。也就是说存在三分之一的胜率。而防守方可能导致的结果只有“平、负”2变。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胜。
三分之一的胜率一定要大于0胜率,所以进攻方总是要占优。
那么,防守方怎样才能取胜呢?只有反击才有可能取胜!因为反击就是进攻,一进攻就有了三分之一的胜率!如果防守方不反击(进攻),只是做纯粹的防守,那么,可以肯定:最好结果是平,最坏结果是负,不存在胜。
刘备有条件选择进攻的时机,他决定什么时候下手就什么时候下手,这就可以使刘璋防不胜防!刘璋只要稍不注意,刘备就有可能得逞!因而刘备占有先手的优势。那么,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干掉刘璋呢?
这是因为刘璋占有实力优势。如果你在第一时间没能干掉他,那么他一惊觉,肯定就要反扑!向你发起进攻!
一旦刘璋向刘备发起进攻,那么,刘备的“先动优势”就消失了,刘璋的“实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样打下去,预算上,刘备就是个输的!
所以,刘备当前最优选的策略就一定是:表面上保持和刘璋的亲密关系,然后寻找一个非常好的下手机会,乘其不备,一举将刘璋干掉!
这个策略是最优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两个问题:
1. 刘璋在益州实行的是标准的“仁政”,使益州百姓非常富足,他既非贪图享乐之徒,也不是荒淫无道之辈,却老是说自己“无恩德加以百姓”。这样一个人,你把他杀了,硬抢他的地盘,民心究竟服不服?
2. 刘备来益州,刘璋亲自出城到涪县迎接,兵钱粮械甲,刘备要什么他给什么,把刘备也搞感动了,刘备和那么多诸侯打过交道,一接触刘璋才发现他是个真诚实人,太实在了,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居然不忍对他下手了。
发表于 18-3-12 16:06
但是,好的策略,必须执行,感情用事不得的。否则,计划就完成不了!抢夺益州地盘就成为一句空话。那边的法正和这边的庞统都着急的不得了,二人商量,在酒席上突然袭击,宰了刘璋,免得夜长梦多。
因为别的办法没有这个办法的效率高。
于是,庞统叫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了刘璋。
魏延当即拔剑进曰:“酒席上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暗唤众武士埋伏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
刘璋手下的将领也不是吃白饭的,马上就发觉情况不对劲,一人拔剑跳出曰:“舞剑必须有对,我来陪魏将军同舞!”于是,挡住魏延,二人对舞于酒席前。
魏延见难以得手,便给刘封递眼色,暗示他快上!刘封也拔剑上场助舞。二比一,魏延占优。刘璋手下众将领不容分说,全部一起跳上场,拔剑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
可见,刘璋的将领把他保护的好好的,这次根本没有机会。
刘备见状大惊,急忙站起来大声制止:“不是鸿门宴,何用舞剑?我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众皆纷然下堂。
进攻方好不容易捕获到一次进攻的机会,却被防守方顽强的坚守住了。因此,这一回合的结果就为:平。好在二刘及时发话,双方都没有翻脸,只是在舞剑。那么,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局势继续往下演变。
刘备方继续寻找下一个进攻机会,刘璋方继续警惕防守。
(63)庞统之死
刘备方准备在酒席上暗杀掉刘璋,没有得逞,那就只有再寻找下一个机会。刘备佯攻张鲁,走到半路(葭萌关)就按兵不动了。
恰此时,张松暗通刘备的“卖主”信件被刘璋截获,导致刘备的计划彻底败露。刘璋大怒,斩了张松,与刘备反目。那么,刘备作为实力上的弱势方,又失去了行动上的“先动优势”,打下去他就是败的,这可怎么办呢?骑虎难下。
这一意外事件对刘备的打击不小。面对败势,必须做出应急决策,关键时刻,庞统献计说:现在只有上、中、下3策:
上策:集中所有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杀奔成都总部,宰了刘璋,强夺益州。
中策:先取总部周边的涪县、雒城等各个分部,与刘璋抗衡,再设法取成都。
下策:回荆州去,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取益州。
上策是抢回先手的重要手段,狠招。耗下去肯定是输的,只要速度够快,在强大的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尽全力把他击溃,那么胜利者就还是你!
但问题是:在对手没有防范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得逞,现在条件发生变化,刘璋已经发觉了,成都就已经成为最坚固的地方,你冲上去硬拼,搞不好会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的概率至少有80%,风险太大。刘备不赌。
下策就是放弃计划。你一回去,就不要指望还有机会。并且,退回去要经过好几道关卡,也是有风险的。刘备也不取。
刘备取中策。先抢占成都以外的一些分部,占领半个益州地盘,可以在实力上与刘璋平分秋色,耗下去不吃亏,等以后再想办法消灭刘璋。
决策已定,行动开始了。
刘备回兵至涪县,令人通报守关将领杨怀、高沛,说准备回荆州去的。杨高二人大喜,便来相送,打算乘机杀了刘备,以绝后患。
庞统对刘备说:“二人若欣然而来,要提防他行刺;若不来,说明彼已有准备,我们必须马上强攻,千万不可迟缓。”
果然,杨高二人带两百军,牵羊送酒,欣然而来。刘备喝道:“左右与吾捉住!”刘封、关平应声而出,各捉住一人,斩于帐前。黄忠、魏延早将二百从人捉下,不曾放走一个。刘备给他们赐酒压惊。众人全部投降。
刘备又用这二百人骗开城门,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次日劳军,众皆封赏,刘备醉问庞统:“今日之会,可谓快乐否?”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曰:“我听说昔日武王伐纣,也是这般作乐,难道他不是仁者之兵?你说的不合道理嘛!”庞统大笑而起。
刘璋听说失了涪城,大惊,急遣五万大军屯雒县塞住咽喉之路。
发表于 18-3-12 16:10
赚了第一个,再准备赚第二个,刘备攻打雒城。法正说:“走大路可取东门;走小路可取西门,两条路皆可进兵。”于是,庞统与刘备分兵两路而进。
庞统选择走小路。
刘备说:“我自幼熟于弓马,极善于走小路。大路好走些,还是你走大路。”
庞统说:“大路必有重兵阻拦,还是主公引兵当之。我走小路。”
刘备又说:“我昨夜梦一神人,拿铁棒打我右臂,醒来臂仍疼。恐怕此行不利。”
庞统说:“壮士临阵,不死即伤,有什么好怕的,你怎么能以梦寐之事而疑神疑鬼呢?”
刘备又说:“诸葛亮也写信来说恐有不利。要不,我们还是守城,改日再去如何?”
庞统大笑:“诸葛亮怕我独成大功,故意写信作梗。主公再勿多言。”
庞统上马,那马忽把庞统掀将下来。刘备说:“你怎么骑这么差的马?骑我的白马去吧。”便与庞统换了马。庞统骑上刘备的白马,感激不尽,走小路而去。
结果,走小路的庞统中了埋伏。蜀兵大叫:“骑白马者必是刘备!”乱箭齐发,只望白马射来。可怜凤雏先生,死于落凤坡下。
这一回,不信邪的人倒了大霉。
敌人有守大路、小路两选,你猜他究竟守哪边?你根本猜不着!只能凭运气蒙一个。而敌人已知刘备分两路过来,他们兵力只能守一路,无论守哪边都是可以的,总可以逮住一边的人。庞统蒙错了,纯属倒霉。
庞统的死,是个意外事故,并不存在刘备、诸葛亮要害死他之说。如果是刘备走了小路,或许死的那个人就是刘备了。
前面讲过,对于“凶兆”,管他真的假的,还是选择“宁可信其有”比较占优。刘备重视这个问题,很迷信,他就很警惕。庞统不重视这个问题,不信邪,竟然送了命!
庞统死后,刘备提拔蜀方的本地人法正接了庞统的班,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号人物。刘备又写信到荆州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迅速入川助战。荆州地盘由关羽一人独霸。
荆州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没用多久,刘备军就占据了涪城、雒城、江阳、犍如、巴西、德阳等周边的各个郡县,几乎赢了一半,很快摆脱了弱势局面。对刘璋的成都总部形成了半包围状态。
现在,在实力上,双方大体为均势。与刘璋抗衡对峙的战略已经完成了,蜀中出现二主。下一步的战略是:消灭刘璋,占领他的全部地盘。
(64)刘璋究竟是怎样失败的
刘璋请刘备来的目的是抵御张鲁,却不料刘备一来就抢刘璋的地盘。因此,刘璋陷入到被动局面之中。
黄权对刘璋说,不如求救于张鲁,刘璋答应了。于是,黄权来见张鲁说:“东西两川,唇齿相依;西川若破,东川也难保。你若肯出兵相救,我主答应割二十个州县酬谢。”
张鲁大喜,准备进攻刘备,手下人说:“不可!刘璋与主公世仇,现在事急而求救,分明是耍诈。”张鲁左右为难,马超说:“某虽不才,愿乞一旅之师,生擒刘备。务要刘璋割地二十州奉还主公。”
马超是凉州军马腾之子,组织关西联军十路兵马反曹操失败后,投奔了张鲁,也和刘备先前一样,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在刘备、刘璋处于均势的情况下,马超来攻打刘备,刘备就处于劣势。
刘备也差人来见张鲁说:“我打刘璋是为你报仇,你不要听人挑拨,等我事成之后,我保举你为汉宁王!”
刘备的策略和刘璋是相同的,并且开的价还高些。张鲁若帮刘璋,需要打赢了才有收益,若帮刘备,则只需要撤军就有收益。张鲁怎么选呢?当然要选择撤军。因为费一趟力得到的收益还没有不费力得到的多!
如果考虑耍诈,则两边都有可能耍诈,这是一样的。
但是马超已经行动了,如果他再退回去,就等于一无所获,所以他还要继续前进!于是,张鲁怀疑他谋反,手下的人就说:“马超从来不讲信用,他是打算乘机夺了西川,自立为蜀主的,哪肯屈居于主公之下。”
张鲁不能招回马超,便故意限定马超一个月内,一要破西川,二要杀刘璋,三要打跑刘备。三件事差一件,就自己把头献上来。
发表于 18-3-12 16:13
马超无奈,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倒向了刘备。一起打刘璋。
这个时候,刘备又占了上风,刘璋就处于劣势了。怎么办呢?
刘璋手下人建议他采用“坚壁清野”策略。所谓坚壁,就是在城外或筑堡垒,或挖壕沟,加固城墙,严防死守。所谓清野,就是把居住在城外四野的老百姓全部都转移走,把粮食、财物全部都收藏到城内来,把没有成熟的庄稼全部都烧掉。
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这个策略应该是可行的。
但是,刘璋不采纳。
刘璋说,这样做,就太对不起老百姓了。
当时的形势是:刘备方占领了成都总部以外的多个分部,对刘璋形成了半包围状态。而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并且官兵都愿意死战。
双方还是可以均势论,刘备占的优势大些,刘璋坚守也应该守得住,至少,一时半刻是不会输的。还具备继续博弈的本钱。刘备想破城也没那么简单的。
但刘璋放弃了继续博弈,选择开城投降算了。
刘璋言:“我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之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救满城百姓,免致生灵涂炭。”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
刘备也感动的与他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共入寨,刘备尽取其财物及将军印。
刘璋的选择,并不是打不下去了才不打的,而是从社会总值这个角度考虑的,他是希望避免更多的公共损耗才投降的。
中了“仁义”的毒,从博弈的角度讲,称之为“让赛”。理论上,谁让赛谁吃亏。这是非理性的。刘璋自愿输,刘备就赢了。
“仁”道和“霸”道相比,仁道输了。
刘璋和刘备的价值取向不同。但是,凡是不合乎博弈优选策略的决策,就注定了只会让对手赢的更快,注定了只会让自己淘汰出局。而不管你高尚不高尚。
所以,刘璋的选择,从博弈的角度讲,是完全错误的,其害有二:
1. 从私来讲,自己亏大了。后人知道他善良的毕竟不多,倒是只知道他懦弱。
2. 从公来讲,依然不能避免生灵涂炭的命运。富足的益州后来再“严政”制度下,穷兵黩武,几个本钱很快就被他们捶干净了,成为最贫困的地区。这与刘璋的本意相悖。
在抢益州地盘的过程中,刘备先利用对手的错漏抢得一半,后来对手又主动白送给他另一半,从而得到了整个益州。57岁完成创业期。
所以说刘备是个有福之人,他老是能碰到别人“白送”的机会,你要换一个人,就没这么便宜的事!这同时也说明刘备是深知博弈取胜之道的,取胜之道只有一点:无他,拣软柿子捏。
(65)三足鼎立
且说赤壁大战之后,当时曹操占北方为甲,孙权占东南为乙,刘备占中南(荆州)为丙。刘璋占西南,没有参与这场竞局。
在甲乙丙三方博弈中,乙的攻击目标为甲是正选。所以赤壁之战虽然结束了,孙权还是不能闲着,他乘胜继续进攻曹操,从合肥往上打。曹操也顾不得刘备了,因为甲的攻击目标为乙是正选。
曹操如果先打刘备,孙权就从合肥打过去,曹操的亏损反而会更多。孙权也不能打刘备,否则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其实他们都是想打刘备的,只是在权衡了利弊得失、缓急轻重之后,就不得不把最弱的刘备放在最后一个消灭。
而刘备此时的正选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伺机而动,见利而图。
当孙权处于劣势时,他就会盟友有难,拔刀相助。你不请他就会来滴。当孙权处于优势时,他就会站一边观看,保存实力。当孙权的优势很大时,他或许还会搞一些小动作作梗。一直要等到双方都消耗个差不多了,才是他出手的真正机会!
后来关羽一个人都可以单独向曹操发起进攻,为什么当时他们都不乘势出兵呢,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当时的优选策略是等待两边都消耗了再出手。
合肥之战,孙权问曹操:“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怎么贪心不足,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8-3-14 11: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自动投注挂机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