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了解祖国什么最终幻想12 遗迹雕像?为什么?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女梁再冰回家乡参观
查看: 142|
摘要: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女梁再冰回乡参观“故居书香依旧,家乡一片新天”梁再冰与丈夫在新会梁启超故居留影。谢富瑞 摄近日,梁启超的嫡长孙女、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长女梁再冰女士,与丈夫于杭及其子女一行4人,在新会区领 ...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女梁再冰回乡参观“故居书香依旧,家乡一片新天”梁再冰与丈夫在新会梁启超故居留影。谢富瑞 摄近日,梁启超的嫡长孙女、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长女梁再冰女士,与丈夫于杭及其子女一行4人,在新会区领导吴瑞群、李汉高、李冰琳的陪同下,参观新会梁启超故居、梁启超研究会和葵博园等,并为故居留下了“故居书香依旧,家乡一片新天。‘少年中国’之预言正在实现”的题词。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年届80岁的梁再冰看上去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在她淡定自若的脸上,依稀可见其母亲、一代才女林徽因女士的倩影。梁再冰一行详细参观了梁启超故居,她深情回忆起素未谋面,但时刻铭记在心的爷爷梁启超,充分肯定了故乡人民对梁启超故居的保存、对百年梁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3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梁再冰非常兴奋,她不顾舟车劳顿的辛苦,坚持参观完整个故居和纪念馆。在故居回廊处展出的记载“百年梁氏家族薪火相传”的图片展览、梁启超纪念馆的展厅里,梁再冰驻足在每一张照片前,边看边回忆边解说,俨然是现场讲解员,景区的讲解员也从中了解到不少梁启超及其后代鲜为人知的逸闻史事。梁再冰一行在梁启超纪念铜像、梁启超纪念馆等多处地方留影,并为故居留下了“故居书香依旧,家乡一片新天。‘少年中国’之预言正在实现”的题词,表达了她的心声和对故乡的寄望。梁再冰的儿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务部部长于晓东也题词“愿:与乡亲们多联系,为家乡做贡献”。他说,梁氏家族在其曾外祖父、一代奇才梁启超的言传身教下,从不依靠显赫的家世,而是非常注重自身的学术修养,自食其力,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而开创出“一门三院士六专家”的百年家族传奇。梁再冰的女儿于葵也专程从美国赶回来,陪同母亲千里迢迢回新会梁启超故居参观。在新会圭峰山下的葵博园,于葵显得格外活跃。“于葵的名字正巧与葵乡相一致。”兴奋的于葵以葵博园内的葵林为背景,拍摄了多张照片,把家乡美景带回美国与亲人分享。 (谢富瑞 通讯员 黄少玮 林丽芳)&5月21日,年届80多岁的梁启超长孙女、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长女梁再冰女士,与丈夫于杭及其女儿于葵夫妇一行4人,在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文物处处长刘智敏、县长杨立中等陪同下到我县参观考察。梁再冰一行考察了正定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驻足参观了父亲梁思成先生1933年调查正定古建筑时居住过的隆兴寺方丈院,并激动地留影纪念。参观期间,梁再冰女士深情回忆起父母说过的逸闻史事及在正定调查时的点滴情景,听取了正定县关于&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方案及阳和楼修建事宜的介绍,她由衷地表示,正定人民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正定古城保护的非常好,她替父亲感到欣慰。在近一天的考察过程中,梁再冰女士一直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她说,正是父亲1933年考察正定古建筑后写下的《正定调查纪略》,使其对这座古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和深深的情感,这次来正定,不仅满足了她多年以来的夙愿,而且沿着父母走过的足迹、在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驻足参观,更是对父母的进一步了解,也是一种很好的缅怀和纪念。梁思成、林徽因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让外界认识,引起海内外关注,从此加以保护。他们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通过对古建筑考察,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林徽因不但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她还是诗人、作家,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女儿梁再冰:我的父母,他们是既相同,又不相同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学术同道的著名夫妇,作为新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艺术才学及人格气质至今让人钦佩,他们的童话爱情故事至今让无数年轻人憧憬。说起他们,人们从不吝啬才子佳人、神仙眷侣&&这些美好的词汇,然而推开这些空泛的词汇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起的世俗舆论,真实的他们是怎样的呢?&我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40多年,到2000年,70岁以后才开始研究我的父母亲,读他们的文章,今年我85岁了,花了15年时间去读懂我的父母亲&&梁思成与林徽因。&10月18日,在我区参与承办的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上,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说。一直以来,梁再冰都拒绝媒体对她父母的过分关注。然而,这一次,这个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老人,在公开场合,思维非常清晰地有条理地,说着作为女儿和用15年时间所读懂的梁林。他们学术同道,和而不同&我觉得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他们的思想在建筑、艺术、中国历史上的看法非常接近,但是他们的性格却又很不一样,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人。&梁再冰不说那些已广为人知的著述,而是直奔主题地说出她熟知的真实的梁林。相同:对建筑责任感的认识梁再冰说,相同的是,他们都非常关心人,他们有相同的认识:建筑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对人类物质、精神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建筑物这个产品出来后就是房子,成为人们居住的环境,既是小环境,也是大环境。他们很早就理解这一点,在教书时,他们就教导学生要有责任感,考虑建筑物对人类的影响,而且建筑物的寿命往往要比人的寿命要长得多,就拿中国的建筑来说,木构建筑最长的能达上千年,比人的寿命长很多倍,所以建筑物一旦建成,就长久存在,成为你的小环境或大环境。&按照我父亲的说法就是:等我们这些人都经历了几个轮回以后,这些建筑物还存在着。&因此,他们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认为建筑师要有人文关怀意识,对人负责,对历史负责。但事实上,目前我们也能体会到,单靠建筑师解决不了建筑问题,因为建筑就是城市的细胞,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才能把问题理顺与解决。不同:分别站在历史学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他俩都在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宾州大学的建筑系是设在美术学院内,因为按照西方的观念:建筑是艺术之母,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先有居所,然后才有雕塑、绘画这些东西。进入学校后,梁思成进入了建筑系;而林徽因因为建筑系在当时不收女学生,就进入美术系,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也因此,她跟一般的建筑师有所不同,是一位特别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从学术上来说,他俩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梁思成较倾向于历史学,这可能与梁启超的影响有关;林徽因则倾向于文学,这是受林长民的影响。在看一个建筑时,他们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梁思成更多是从工匠的角度来看建筑,比如,在研究古建筑时,凡是看到好的古建筑,他非常佩服幕后的工匠,觉得那些工匠没有留下名字是非常遗憾的事。林徽因看到的则是建筑有关的人,当然她也懂得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梁再冰觉得他俩是站在古今中外交汇的点上,他们从建筑师的角度,做了沟通古今中外的工作,把古代建筑工匠的语言翻译出来,让现代的建筑师可以理解,而且还将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的语言和整个中国建筑体系向国外介绍,做了沟通古今中外建筑的工作。这对现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们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却没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在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上,他们做的都是开拓性的工作,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也历经了很多磨难。梁再冰回忆:我跟他们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是抗战时期,这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不仅经济困难,他们俩还生病了,可以说是贫病交加。但正是这抗战的困难时期,使他们思想有飞跃。渡过这最困难时期,当胜利曙光到达,即抗战快胜利的时候,他们思想非常开阔,他们不光看建筑史了,马上考虑未来中国的建设,他们意识到建设需要人才,所以他们主动向梅贻琦先生建议创建清华建筑系,现在发展成建筑学院了。事实上,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28年留学归国后,就在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在东北大学的第一学期,梁思成既当系主任,又当主力教师,既当学者,又当勤务员,系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筹划操心;林徽因既当教师,又当丈夫的助手,还要操劳家务,什么事情都少不了她。由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留学于美国,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完全采取了英美式的教学方式:在学派上以&美学与技术综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带徒,座席不按年级划分 ;在学制上设计课不随年级走。整个建筑系开设的课程,基本上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课程相同。然后,这对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著名夫妇,却几乎没有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不少关于他们的著作都有&太太的沙龙&或&太太的客厅&的美称,从&九&一八&事变(1931年)之后到&七七事变&(1937年)之前,梁林全家在北总布胡同3号住了6年,这是他们生活相对稳定富裕的一段时间,当年,这个院子里经常是高朋满座,文化界的学者、教授、作家等知名人士经常在这里聚会,让不少人以为这美好的房子是梁、林自己的房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他们租住的房子。在林徽因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上,展出有一座民房模型,梁再冰有点激动地看着,说着:&这里是厨房,我们经常在院里玩&&&原来这是梁林唯一为自己设计的房子。梁林的儿子&&已去世的梁从诫先生的文章曾记载过:&1939年冬天,在昆明市郊区的龙头村,父亲在一块借来的地皮上请人用未烧制的土坯砖盖了三间小屋,这竟是两位建筑师一生中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一所房子。&为了建造这几间房子,他们动用了全部的积蓄,还搭上林徽因母亲的部分首饰,可惜房子盖好后他们只住了半年,就因战事逼近不得不搬到更加偏僻和艰苦的四川李庄。&他们留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说,&应该从小时候记忆中的两件事来回忆我们的二伯父与二伯母。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二伯母生病了,我们去探病,一进门就看见满墙的人民纪念碑设计图,二伯母怕我们无聊就跟我们介绍人民纪念碑的设计。二伯父和二伯母都特别开朗,特别记得二伯父给我讲故事,讲的是&老鼠娶亲&的故事,一边讲一边用纸把故事画出来,我们小孩可高兴了。他们从不认为小孩不懂事,而是把孩子当朋友对待,让我们很开心,印象很深刻。&在《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收录了梁再冰写的《我的妈妈林徽因》,林徽因参与设计国徽、人民纪念碑的事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50年6月底,我从汉口新华社四野总分社调回北京新华总社工作。回到清华园家里后,客厅的情景使我大吃一惊,到处都是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沙发上、桌子上摆满了国徽,好像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国徽的设计是清华建筑系(营建系)师生集体的智慧&&当我们的国徽终于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我觉得在那个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那个金色也有妈妈心中的辉煌。&1950年,林徽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她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梁再冰回忆:在完成了国徽设计后,妈妈又同爹爹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妈妈负责纪念碑底座上花纹的设计,但她未及见到这个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建立起来便辞世了。1955年,林徽因去世之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块汉白玉花圈刻样放在她的墓前,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并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事实上,他俩终其一生都在&建筑&这上面探索。(莫丽婵)抗战胜利,为盟军当翻译的程应铨从缅甸归来,飒爽英姿,够得上“倜傥”二字,画画、摄影、游泳、打网球,无一不精。江西程氏清代出了好几位人物,有一位曾监造颐和园。程应铨秉承家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想上极具艺术眼光,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高才生。历史学家程应镠把弟弟程应铨介绍给昆明天祥中学学生林洙,让他在返上海的路上照顾林家。林洙父亲学建筑出身,与程应铨一聊如故,遂以女相许。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了程应铨和林洙的婚礼。程应铨任教清华大学建筑系,林洙任该系秘书。儿子小老虎、女儿小妹相继出世。号称建筑系的四大金刚之一的程应铨担任规划教研组组长。在师友眼里,他极Gentleman(绅士),个性十足,一身才气,一身傲骨。对志同道合者,披肝沥胆;对不入眼者,不置一语。1957年程应铨因是林徽因古建筑思想体系拥趸者而被划为右派,林洙受其牵累,降格进资料室。还没有站到人生的高处便跌落,林洙无法接受,与程应铨离婚。程应铨住进单身男老师宿舍。程应铨对亲人说,林洙签字离婚时说,他只有两件事让她感觉良好,一是1956年作为中国建筑家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波兰等东欧国家,林洙作为年轻建筑学家的妻子觉得风光无限;另一件是他翻译了不少好书,得到不少稿费。此两项皆直指名利。林洙告诉程应铨:两年之内摘去右派帽子,可以复婚。林洙嫁梁思成前,系里找程应铨谈话,问两人有无复婚可能,他刀截般分明:“不能。”他说:“我又不是武■的太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程应铨因课大受学生欢迎,工资没变,照常教书。林洙担心他把孩子带坏,不许孩子来找他——他带偷跑来的孩子出去吃饭,让儿子陪自己喝啤酒。三年困难时期,他就把馒头切成片,放在暖气片上,孩子放了学就偷偷上爸爸宿舍拿馒头片吃,林洙知道,免不了一顿打……偶尔,程应铨也会失神,将友人之女喊成“小妹”,那是他女儿的乳名。寂寞的程应铨热衷于替亲友照相。冲洗好,再骑着自行车挨家送。沈从文全集里有些照片便出自他之手。生活无人料理,他自我解嘲:“可怜王老五,衣破无人补。”“文革”中,程应铨一度是逍遥派,教学生打网球,与友人在游泳池竞技。但,工宣队终于找程应铨谈话,说他在缅甸当过美国人的翻译官,是隐藏的特务。怕被揪斗的他在清华西门的干河沟里过夜。他非常注意仪表,很有范儿,不愿顶着校内理发店剃的“锅盖”,专程进城理发。如今却形如“丧家之犬”,将自己放倒在污垢的沟里,面对满天冷月残星,他想:头脚倒置时,停止呼吸才能中止羞辱。日,程应铨换上访问莫斯科时所穿的崭新西装,跳入他无数次如鱼般游弋的游泳池,将自己和水一道冰封……沈从文在给程应镠的信里,将林洙离开程应铨和再嫁梁思成统统归结为“本性上的脆弱”。“我们如真正开明,即不宜对之有任何过多的谴责和埋怨!”“脆弱”朝褒义上理解,则是“世俗女子的进取心”,退避和进取皆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若朝贬义里理解,则是类似昆虫的一点趋光性,世俗光耀下的本能反应。文革前开政协会议,会后政协委员们可以优惠价买当时算是高档生活用品的高压锅。林巧稚调侃不登记的梁思成:“现在梁公的钱自己做不得主了,得回去请示新夫人。”沈从文说:“林洙就是爱钱。”她不能不爱钱,尚有一对儿女要抚育。再说,她本来就非林徽因那样高蹈于世的女子。林洙走向梁思成,承受了“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等舆论压力。她如此利索地分割了和程应铨的夫妻情,不由人不作如是推断。据说,张奚若曾警告梁思成,若与林洙再婚,将和他绝交。老先生果然与梁断绝了往来,一生情义就此戛然而止。个中,有多少难言之痛。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中,一直流传着林洙摘下出于李宗津之笔的林徽因画像,长女梁再冰打了林洙一耳光后拂袖而去从此不进家门等传说。传说带着强烈的打抱不平意味。林徽因的儿女可是有修养的,激越之举昭示的是做人的标准。再婚的梁思成陷入亲情的孤岛,与儿女、兄弟姐妹都不再来往——他们并非老学究,甚至可以说相当开明;亦并非反对他再婚,只是对入选者有“腹诽”。林洙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一直留在梁思成身边,给了他临终的安慰。1971年末,梁思成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对前来看望的陈占祥道:“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这句话里沉甸甸的分量不应被忽视。林洙始终认为,她和梁思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梁思成给了她快乐。梁思成如山如海的宽阔,或许真的让一个世俗女子得到了情感的最大满足吧。她的爱带着金属的寒光掠过结发夫君——一个富有魅力的青年才俊,终落实惠及到长自己27岁的梁思成身上,照拂了他的晚年。林洙固有的忠厚和妻性,如迟桂花,在梁思成晚秋的季节幽幽开放。当初,在英年男子那儿,她何其薄寒,施以冰季;而在垂暮老者那儿,她何其忠诚,报以春季。爱情,果然没有逻辑,没有道理可讲。&&&&抗战胜利,为盟军当翻译的程应铨从缅甸归来,飒爽英姿,够得上“倜傥”二字,画画、摄影、游泳、打网球,无一不精。江西程氏清代出了好几位人物,有一位曾监造颐和园。程应铨秉承家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想上极具艺术眼光,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高才生。 &&&&历史学家程应镠把弟弟程应铨介绍给昆明天祥中学学生林洙,让他在返沪的路上照顾林家。林洙父亲学建筑出身,与程应铨一聊如故,遂以女相许。 &&&&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了程应铨和林洙的婚礼。程应铨任教清华大学建筑系,林洙任该系秘书。儿子小老虎、女儿小妹相继出世。 &&&&号称建筑系“四大金刚”之一的程应铨担任规划教研组组长。在师友眼里,他极绅士,有个性,一身才气,一身傲骨。对志同道合者,披肝沥胆;对不入眼者,不置一语。&&&&1957年,程应铨因是林徽因古建筑思想体系拥趸者而被划为右派。林洙受其牵累,降格进资料室。还没有站到人生的高处便跌落,林洙无法接受,与程应铨离婚。 程应铨住进单身男老师宿舍。 &&&&程应铨对亲人说,林洙签字离婚时说,他只有两件事让她感觉良好,一是1956年作为中国建筑家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波兰等东欧国家,林洙作为年轻建筑学家的妻子觉得风光无限;另一件是他翻译不少好书,得到不少稿费。此两项皆直指名利。 &&&&林洙告诉程应铨:两年之内摘去右派帽子,可以复婚。林洙嫁梁思成前,系里找程应铨谈话,问两人有无复婚可能,他刀斩般分明:“不能”。他说:“我又不是武则天的太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程应铨上课大受学生欢迎,工资没变,照常教书。他的儿子偷跑出来找他,父子俩一起去吃饭,他让儿子陪自己喝啤酒。林洙担心他把儿子带坏,不许孩子去找他。三年困难时期,他把馒头切成片,放在暖气片上,孩子放了学就偷偷上爸爸宿舍拿馒头片吃,林洙知道,免不了一顿打。有时,程应铨会失神,将友人之女喊成“小妹”,那是他女儿的乳名。 &&&&班里有位上海女学生,高挑,漂亮,在政治高压下和程应铨爱得很苦。程应镠劝弟弟与女孩“保持友谊”。但爱情显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非水龙头开关,关拧自如。女孩毕业后被远远“发配”到云贵高原。 &&&&寂寞的程应铨热衷于替亲友照相。冲洗好,再骑着自行车挨家送。沈从文全集里有些照片便出自他之手。生活无人料理,他自我解嘲:“可怜王老五,衣破无人补。” &&&&“文革”中,程应铨一度是逍遥派,教学生打网球,与友人在游泳池竞技。工宣队终于找程应铨谈话,说他在缅甸当过美国人的翻译,是隐藏的特务。怕被揪斗的他在清华西门的干河沟里过夜。他非常注意仪表,很有范儿,不愿顶着园内理发店剃的“锅盖”,专程进城理发。如今却形如“丧家之犬”,将自己放倒在污垢的沟里,面对满天冷月残星,他想:头脚倒置时,停止呼吸才能中止羞辱。 &&&&日,程应铨换上访问莫斯科时所穿的崭新西装,跳入他无数次如鱼般游弋的游泳池,将自己和水一道冰封…… &&&&沈从文在给程应镠的信里,将林洙离开程应铨和再嫁梁思成归结为“本性上的脆弱”。“我们如真正开明,即不宜对之有任何过多的谴责和埋怨。”“脆弱”朝褒义上理解,则是“世俗女子的进取心”,退避和进取皆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若朝贬义里理解,则是类似昆虫的一点趋光性,世俗光耀下的本能反应。 &&&&文革前开政协会议,会后政协委员们可以优惠价购买当时的高档生活用品——高压锅。林巧稚调侃不登记的梁思成:“现在梁公的钱自己做不得主了,得回去请示新夫人。”沈从文说:“林洙就是爱钱。”她不能不爱钱,尚有一对儿女要抚育。再说,她本来就非像林徽因那样高蹈于世的女子。 &&&&林洙走向梁思成,承受了“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等舆论压力。她如此利索地分割了和程应铨的夫妻情,不由人不作如是推断。据说,张奚若曾警告梁思成,若与林洙再婚,将和他绝交。老先生果然与梁断绝了往来,一生情义就此戛然而止。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中,一直流传着林洙摘下林徽因画像,长女梁再冰打了林洙一耳光后拂袖而去从此不进家门等传说。传说带着强烈的打抱不平意味。林徽因的儿女可是有修养的,激越之举昭示的是做人的标准。 &&&&再婚的梁思成陷入亲情的孤岛,与儿女、兄弟姐妹都不再来往——他们并非老学究,甚至可以说相当开明;亦并非反对他再婚,只是对入选者有“腹诽”。林洙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一直留在梁思成身边,给了他临终的安慰。 &&&&1971年末,梁思成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对前来看望的陈占祥道:“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这句话里沉甸甸的分量不应被忽视。 &&&&林洙始终认为,她和梁思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梁思成给了她快乐。她的爱带着金属的寒光掠过结发夫君——一个富有魅力的青年才俊,最终落实惠及到长自己27岁的梁思成身上,照拂了他的晚年。林洙固有的忠厚和妻性,如迟桂花,在梁思成晚秋的季节幽幽开放。&&&&同一个女人,施英年男子以薄寒,报垂暮老者以春季。爱情,果然没有逻辑,没有道理可讲。 &&&& &&&& &&&&核心提示:在清华大学迎来百年诞辰之际,凤凰网推出特别策划《国家工程师--盛世中国清华制造》。4月20日,在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凤凰网独家对话清华大学教员、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林洙对当下中国年轻人不了解社会,不能独立思考和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感到忧虑,而中国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则是根源。&林洙 晨芳摄&文:晨芳嘉宾简介:林洙,(1928年~),福建福州市人,清华大学建筑师、教员、作家,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1953年-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管理员。1948年,中学毕业后,林洙的父亲想让她北上去考清华的先修班,父亲给同乡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恳请她帮助女儿,因为先修班没有办,跟着林徽因学习英语,后参加工作。1953年再次回到清华大学,在梁思成创办的中国建筑师编纂小组帮忙画图,后又在清华大学资料室工作,直到2006年。如今的林洙依旧住在清华校园中,将近60年的情分,林洙对清华大学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即将走过百年的清华,林洙脱口而出的是清华过去的辉煌,和那些远去的大师:曹禺、吴晗,再早期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一批国学大师。但是,林洙话锋一转,这个社会太快了,加之浮躁的社会风气,很多事情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发生了,她不禁为现在的年轻人担忧,"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思考"。而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思考的则在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一个年轻人必须得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得有想法、有自己的爱好,并去追求自己的爱好,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这是林洙对年轻人的期望,而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而不是牵制、灌输。以下为对话摘要:凤凰网:再过两天,清华将迎来百年诞辰。您曾经长期在清华,对走过百年的清华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林洙:清华过去是非常辉煌的,出的人物特别多,随便数数,曹禺、吴晗这样的一批学者,更早时期,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这些大学学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现在,我就觉得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很多事情好像都没有来得及去思考,就发生了。所以很替现在的年轻人担忧,也很同情他们,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思考。当下的社会风气也不是很好,当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过去那样的人了。我接触过一些,比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他就是学者型的人,不是很浮躁;还有清华毕业的赖德霖(1985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在美国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视研究理论的的人,每做一篇文章,每写一个论点,都要反复推敲,非常严谨。我看到了一些这样的人,觉得他们是很有希望的。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了一些,不像过去都是成批的。我觉得这是当前我们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不是到了大学才反映出,小学、中学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最失败的是中小学教育。这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除了解题,什么都不会,对社会一点认识都没有,这是很可悲的。我们教育界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像我们这一批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能依靠什么?最终要依靠年轻人,所以必须更好地培养他们。凤凰网:刚才您也提到,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您觉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林洙:现在教育最差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千篇一律,灌输学生,要会做这个题做那个题,没有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一个年轻人,必须得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得有想法、得有爱好,并去追求自己的爱好,才有可能有所作为。现在培养这么多解题能手有什么用?不了解社会,不能自己思考,是很可悲的。凤凰网:您怎么理解这个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陈寅恪先生曾经提到大学之可贵在于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在的大学有没有什么需要反思的?林洙:这个咱们就免谈了吧。最近看到有大学发的布告,在学校几米之内安装监控器、窃听器,真是太可怕了。这就等于再公开告诉你,不要在这多说话,不要在这做无聊的事情。这哪里还有什么自由?所以我真的很悲观。当然我也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太久。我寄希望于海外的精英,他们会有所作为的;另外从网上也看到一些希望,官方的报告不能看。人们也许都知道建筑学夫妇林徽因和梁思成,但是在林徽因去世后,其实有一位女人在梁思成身后默默付出,她就是林洙,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丈夫的思想与精神。……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丈夫的思想与精神。黄昏,清华大学西南小区。一位华发满头的老太太,穿着天蓝色的衣裙,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默默收起晾干的衣服,夕阳斜斜打在周遭的篱笆和爬藤植物上。沉默寡言的儿子,刚刚把上小学的孙女儿接回家。过了一会儿,女儿也从学校的图书馆下班回来了。厨房里飘出了晚饭的香味。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林洙。那是初夏的6月,暮色四合,清华园里刮起了阵阵凉风,似乎要下雨了。相濡以沫的爱1928年林洙出生于福州。一岁之后,开始随着父母迁徙。先在南京,抗日战争后,宣城、湘潭、柳州、贵阳,昆明、上海,并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林洙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但是公职人员的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林洙的父亲是铁道部的工程师,想让她北上去考清华的先修班。他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信里是恳请他们的同乡帮助她进入先修班。初到清华,她20岁,扎着头巾,穿着裙子,露出细长的小腿。年轻时一样的美,活泼、谦卑、好脾气。因为先修班那一年没有办,林徽因决定每周二、五下午亲自辅导她的英语。而林徽因当时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英语课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直至完全停止。林洙在建筑系的楼道里,第一次遇到了梁公——梁思成。这位长者扬了扬眉毛,说:“这么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林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而多年以后,林洙回想起来,她当时,绝对想不到,命运给她与梁思成安排了那么多的纠葛和磨难。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只得以他为中心。1959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洙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闲暇时间,也时常聊天、谈心,或者做些小菜送给梁思成的岳母吃。过去,林洙与林徽因交谈,都是林徽因口若悬河,她自是插不上嘴。而与梁思成谈天,虽然是晚辈,就连林洙这等本来不善言辞的人,也在这个“大人物”面前发挥其有限的口才,发表着幼稚而热忱的意见,从沈从文、曹禺、巴金,到欧洲、苏俄的小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滔滔不绝。而梁思成则在一旁静静倾听。他是她的师长,但现在却渐渐成了她倾诉的朋友。她甚至对他讲了她的婚姻、她恋爱的烦恼,而梁思成也是推心置腹。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万籁无声,孤灯独照”,林洙给他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这是他极大的幸福,也是诸多的烦恼。他于是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她写了一封大胆的信:“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他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1962年,林洙与比她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因为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引起众多非议。资料员的身份,她与前任丈夫的离婚,也是人们诟病她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有人理所当然地传说她的野心:“林洙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亲情的压力不低于陌生人的议论。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来反对梁思成的再婚。林洙当时总是觉得,走在路上,似乎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她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梁思成和子女的疏远,与兄弟姐妹的不往来,她认为是自己造成,一直负疚在心,尴尬难当。而梁思成却坦然处之,他宽慰她,鼓励她,承担了所有人的责难和诟病。林洙因此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他了解我的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她很安慰地回忆说,“往往是我刚要开口说话,他就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他叫她作“眉”,因为福州地区的所有人家的大女儿的小名都叫“眉”。在婚后仅有的一张合影中,林洙穿着黑色布鞋和小花棉袄,梁穿着深色中山装,因为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显得比林洙高出一头来。林洙身体略微右倾,似乎要靠在梁思成身上。两个人面对着镜头,微笑。这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影。她是一位凡俗的妻子,他是一名平凡的丈夫。她仰视着他,他与她平等相处。她曾经在信中对自己的丈夫恳切地倾诉:“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那是一位妻子对丈夫,一个女人对男人,全心全意的依赖和爱。动乱中的不离不弃然而她并没有旁人所想象的那样获得显赫的名声和地位。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她的生命从此再次陷入动荡。“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革命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唯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糨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那时,清华已经被几万名“工宣队”成员包围。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回忆,当时清华处在一种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不少教授因为不堪凌辱而自杀,而红卫兵、工宣队的人可以随意打人,抢劫不时发生,人人自危,性命堪忧。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手枪和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了人命,就先撤走。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那是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所求甚微的快乐“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那时,整理梁思成大量图书和资料,林洙翻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是一些精美的雕塑品的图片。把玩着一对汉代铜虎的图片,梁思成情不自禁地说:“眉,你看看多……”“美”字刚要说出口,忽然想起是当前最犯忌的词,于是改口说,“多……多么‘有毒’啊!”两个人忍不住相视大笑。那是“文革”以来第一次欢笑。这些图片,就是后来梁思成的著作《中国雕塑史》里的珍贵的资料。1987年,林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格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这一对汉代铜虎,她耳边又想起了梁思成殷切的赞叹:“你看看,眉,你看看多……多么‘有毒’啊!”林洙忍不住笑了。时过境迁,斯人不在,我问她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林洙的回答自是坦然:“他给了我快乐。”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只觉得这是应当。那是别人的光,照不到她的身上,即使是患难与共的丈夫,也无法眷顾到这个弱流女子。梁思成何尝不是敏感之人?引王军的《城记》里所记,梁临死之前,召来了他的好友、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后者与梁思成在解放初期,一起为保护北京固有风貌奔走不止。梁思成拉着陈的手,极其恳切地说,“这些年,多亏了林洙。”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1962年,林洙与比她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因为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引起众多非议。资料员的身份,她与前任丈夫的离婚,也是人们诟病她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有人理所当然地传说她的野心:“林洙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亲情的压力不低于陌生人的议论。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来反对梁思成的再婚。林洙当时总是觉得,走在路上,似乎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她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梁思成和子女的疏远,与兄弟姐妹的不往来,她认为是自己造成,一直负疚在心,尴尬难当。而梁思成却坦然处之,他宽慰她,鼓励她,承担了所有人的责难和诟病。林洙因此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他了解我的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她很安慰地回忆说,“往往是我刚要开口说话,他就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他叫她作“眉”,因为福州地区的所有人家的大女儿的小名都叫“眉”。在婚后仅有的一张合影中,林洙穿着黑色布鞋和小花棉袄,梁穿着深色中山装,因为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显得比林洙高出一头来。林洙身体略微右倾,似乎要靠在梁思成身上。两个人面对着镜头,微笑。这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影。她是一位凡俗的妻子,他是一名平凡的丈夫。她仰视着他,他与她平等相处。她曾经在信中对自己的丈夫恳切地倾诉:“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那是一位妻子对丈夫,一个女人对男人,全心全意的依赖和爱。● 动乱中的不离不弃然而她并没有旁人所想象的那样获得显赫的名声和地位。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她的生命从此再次陷入动荡。“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革命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唯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糨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那时,清华已经被几万名“工宣队”成员包围。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回忆,当时清华处在一种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不少教授因为不堪凌辱而自杀,而红卫兵、工宣队的人可以随意打人,抢劫不时发生,人人自危,性命堪忧。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手枪和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了人命,就先撤走。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那是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所求甚微的快乐“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那时,整理梁思成大量图书和资料,林洙翻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是一些精美的雕塑品的图片。把玩着一对汉代铜虎的图片,梁思成情不自禁地说:“眉,你看看多……”“美”字刚要说出口,忽然想起是当前最犯忌的词,于是改口说,“多……多么‘有毒’啊!”两个人忍不住相视大笑。那是“文革”以来第一次欢笑。这些图片,就是后来梁思成的著作《中国雕塑史》里的珍贵的资料。1987年,林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格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这一对汉代铜虎,她耳边又想起了梁思成殷切的赞叹:“你看看,眉,你看看多……多么‘有毒’啊!”林洙忍不住笑了。时过境迁,斯人不在,我问她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林洙的回答自是坦然:“他给了我快乐。”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只觉得这是应当。那是别人的光,照不到她的身上,即使是患难与共的丈夫,也无法眷顾到这个弱流女子。梁思成何尝不是敏感之人?引王军的《城记》里所记,梁临死之前,召来了他的好友、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后者与梁思成在解放初期,一起为保护北京固有风貌奔走不止。梁思成拉着陈的手,极其恳切地说,“这些年,多亏了林洙。”林徽因的孩子;这是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并且还是真实的事情,今天小编为大家讲到的林微因的孩子都有那一些,并且他一生中有几个孩子?梁思成于林徽因有几个孩子林微因一生中有两个孩子,并且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林微因是在一个家庭比较富裕的生活中长大,当年还曾去过伦敦的圣玛丽学院就读,他的爸爸难时候是在国家政府做一个教育家那时候是社会文化都是如今西方国家的思想开始。林微因和他的老公去过大大小小的中国旅游城市并且是一边学习还记录着建筑的遗迹文化子啊二战结束的时候,林微因和她的老公来到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牌嗨哟国徽的设计工作,其中林微因还会写诗歌,以及散文有短篇小说还写过戏剧为英文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林微因的女儿叫梁再冰并且在I1929年出生在沈阳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梁启超,他的爸爸就是我们国家的建筑师梁思成,他的女儿出生后就读北京大学西语系之后出来的工作担任新华社记者,当年结婚后和他的老公于航一起起去国外有澳大利亚其中去英国还有香港的新华社继续他的记者职业,然而在1991年就退休,林微因的儿子叫梁从诫当时这个孩子出生在北京,曾担任过全国在委员和常委,并且当年还 管环境委员的民间环保组织和自然之友懂创办人,曾经还获得过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核心内容:梁思成与林徽因子女的现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有两个,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那么,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们现状如何?我们一起了解下。梁思成林徽因子女现状: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沈阳。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其父是我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其母则是才华绝代的林徽因,丈夫是于杭,职业记者。梁再冰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梁从诫(),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无论是家学的渊源,还是自我的修养,梁从诫的举止透着儒雅。可有时他也会对人们说:我也要说点难听的话。说起今人对于环境的破坏,他就气不打一处来;看到长江的污染,他直接质问县长:这条江是不是你们污染的?他还自嘲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女儿梁再冰,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沈阳。父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母亲是才华绝代的林徽因,丈夫是于杭,职业记者。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在母亲林徽因的指导下,梁再冰很小就开始写日记,她家中保留下一本1941年前后她11岁左右时写的日记。我仅看过若干篇,由于日记采用流水帐体写作,这或许是作文老师不推崇的写作文体,但是从我们若干年后做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最好的文体了。日记详细地毋庸置疑地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如,流亡的梁家,何时离开昆明,何时抵达李庄,同行的人,遇见了何事,谁来家中拜访,特别是每天吃了什么等等等等。林徽因的子女:儿子梁从诫梁从诫,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林徽因的子女对母亲的回忆:梁再冰说:“回顾我妈妈一生的历史,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到的事情太多了。以前我很不愿意回想这些事,因为她的一生特别值得惋惜。母亲的一生很短,只有51年的时间,中间又经过了抗战中最艰苦的一段生活。这次因为要纪念她的百年诞辰,我翻阅了很多过去的信件、材料,对母亲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工作和思想又有新的发现。”梁再冰扇林洙耳光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中,一直流传着林洙摘下林徽因画像,长女梁再冰打了林洙一耳光后拂袖而去从此不进家门等传说。传说带着强烈的打抱不平意味。林徽因的儿女可是有修养的,激越之举昭示的是做人的标准。再婚的梁思成陷入亲情的孤岛,与儿女、兄弟姐妹都不再来往——他们并非老学究,甚至可以说相当开明;亦并非反对他再婚,只是对入选者有“腹诽”。梁思成林徽因后代现状猎料,女儿:梁再冰,1929年8月生于沈阳。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其父是我国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其母则是才华绝代的林徽因,梁再冰是林徽因在1929年生的第一个孩子,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1991年退休。儿子:梁从诫(),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对于美丽而有才情并且不乏故事的女子,一向抱以浓厚的兴趣。林徽因无疑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摄于久远年代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她清雅端庄的美丽,美到让人忽略时代的印痕&&宛若栩栩如生于现代生活中极为稀少的那类美女&&集美貌、书卷气、内敛于一身的气质美女。她一生短暂,却尽情地畅游于建筑、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之间,从容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如此绚丽多彩:她是一位具有专业素养的建筑师,尽管没有独立设计的建筑作品闻名于世,才华却在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景泰蓝的复兴中留下印迹;怎能忘怀她那些宛若人间四月天般清新灵动的美丽诗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她不凡的见解与不俗的谈吐曾经吸引那么多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深深爱她的人&&丈夫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爱地体贴、爱地宽容;朋友徐志摩是浪漫的新月派代表诗人,爱地奔放、爱地炽烈;另一位好友金岳霖是位哲学家、逻辑学家,爱地含蓄、爱地升华。家庭生活的安宁与友情的温暖始终滋润着林徽因的人生,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谱写成后人眼中美丽的传奇。选择林洙所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无疑是希望从另外的角度去走近这位心仪的女子&&林徽因。阅读完毕,首先想要感谢的却正是那位曾被我不公平臆测过的作者&&林洙女士。作为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她在书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回顾梳理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与照片。透过她特殊的第三方视野,林徽因的独特魅力以及选择梁思成并不离不弃的往事似乎愈加清晰起来。当林洙于1948年第一次在梁家见到福建同乡的才女林徽因时,&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这样的赞美竟然出自一位日后与梁家有密切关联的同性之口,相信这是林徽因强烈的个人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林洙坦诚的个人品性所在。尤其难得的是,林洙在书中系统梳理了梁思成等人自1933年起所进行的长达15年的古建筑考察活动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在190个县2738处恶劣艰苦的考察现场中,林徽因的身影竟然多次出现&&1933年,她在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高高的梁上做测量,看着照片都眼晕,她竟然身着旗袍在上面微微笑!1936年,她在前往河南龙门石窟的倾斜石路上回头望,负责记录佛像雕饰的林徽因已经显得瘦削疲劳。在所住的旅店上铺上自备的床单后,&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尘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1937年,她到达山西五台山,在梯子的顶端一手拿笔摁尺一手伸开捏尺测绘唐代古建筑,眉头微皱着眯眼查看数字,身手敏捷神情专注。习惯于想象这位高雅迷人的女子在安逸的&太太客厅&里谈笑风生的场面,震惊于照片中的她竟是如此朴素坚毅!这还是那个衣着考究骑马归来的雍容高贵的妇人吗?这还是那个低头温柔看女的清秀雅致的妈妈吗?林徽因是柔弱的,多年来久卧病榻,饱受疾病折磨;林徽因是强健的,多次参与野外勘察,参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整理工作。在这巨大的反差中,林徽因的美越发具有了生机勃勃的的魅力。当梁思成先生第一次进入林洙的视野的时候,&他身材瘦小,有些驼背&,这也是我从照片中对梁先生的初步印象。为什么林徽因的选择会是他?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一个我所不曾真正了解的梁思成面目清晰起来。在清华时,他除了学业优秀外,得过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冠军,还是有名的足球健将;他擅长音乐及美术,曾是清华管乐队的队长。在美国留学学习建筑期间,父亲梁启超的殷殷嘱托为他养成综合的人文修养指明了方向:&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尤为多用点工夫&,&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梁思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古建筑的考察过程中,他拍摄的资料照片角度各异,其中包括珍贵的历史雕塑作品;他绘制的建筑内部结构图、剖面图精美细致,均附有中英文对照文字说明。他这样感性地表达自己发现精巧的梁枋结构的惊喜:&当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这先抑后扬的高兴,趣味尤富&,&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他常常用阿拉伯少女的面纱来形容我国古建筑中回廊和竹篱的作用,喜欢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讲建筑史;他对建筑的设计创作做了形象的阐述:&以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他带头攀援塔顶,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暂居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梁思成每天领着几个年轻人爬竹竿,为的是日后有条件外出测绘时,没丢掉爬梁上柱的基本功。1926年,梁思成曾自制一面仿古铜镜送给林徽因,铜镜框的中心刻有两个云冈石窟中所见的飞天浮雕,组成圆形图案。飞天外围一圈卷草花纹,花纹外圈是两条线脚,两线中间均匀地铸一圈字:&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这难道不是浪漫?1940年冬,在女儿梁再冰的回忆中&母亲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成人形。为了略微变换伙食花样,父亲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学习蒸馒头、煮饭、做菜、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等等&,这难道不是相濡以沫?1941年,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后事是梁思成在重庆时瞒着林徽因到成都去办理的。这难道不是细致体贴?1945年抗日胜利后,一些美国朋友力劝梁思成去美国工作并治病,他认为此时不应离开正在灾难中的祖国。后来有人责备他因此而使得林徽因过早去世时,&我无言以答。但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向前走,很少回顾。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候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得难受。&这难道不是赤子真情?当抗战期间林徽因病倒在西南的时候,限于战争时期的医疗条件,梁思成竟然学会了注射,亲自每天为妻子打针服药;当后来林徽因做了肾切除手术、肺部结核也已到了晚期时,梁思成每天定时为她注射各种药液,这难道不是伉俪情深?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他继续笑着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林徽因无疑是美丽聪慧的,可再美再聪慧的人也有疾病、衰老的时候。那时,谁还在给她实际的爱的支撑?是梁思成。全书中惟一让我耿耿于怀的细节是,读多年后,在梁思成向林洙表达爱意的信中竟然提到这样一段:&今天竟然在你&工作&完了之后,求你坐下来,说是读林徽因的诗,其实是失去了头脑的清醒,借着那首诗,已经一时&忘掉腼腆,(已经)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说在你的面前&了!&但是转念想到梁思成面对林徽因坦言爱上两个人后的挚情与信任,想到林徽因的母亲竟然一直跟随梁思成生活在一起的事实,明白是不该计较的了。尽管这本书的名字是《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尽管梁思成&&林徽因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还是明知不公平地略去了与林徽因无关的种种,如同这本书的封面只选用了正值青春年华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27年在渥太华结婚的照片一样。《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為女兒梁再冰所作王光穎&&&&&& 我先把林徽因作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呈現給大家。如下: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林徽因&&&&&&&&&&&&&&&&& &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音點亮了四面風;&&&&&&&& &&&&&&&&&&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閩候人,建築師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月至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入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與在倫敦經濟學院上學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國復入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説、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説《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詩集有《林徽因詩集》(1985)等。&&&&&& 林徽因之子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説:&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説起過這件事。&對於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梁先生説得很客觀。目前的學界對於林徽因女士此詩創作意圖的理解多數人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林徽因為兒子梁從誡所作。&&&&&&&& 但是,我認為這首詩是林徽因為女兒梁再冰所作。因為這首詩裏&&&那娉婷&&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都是用來描寫女子的,&&&新鮮初放芽的綠&&&暗示著寫給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因為我也是詩人,詩人作詩用詞都是精心挑選的,她不可能用這些詞語來描寫男子。&&&&&& 林徽因在1938年給費正清夫人費尉梅的信中説到自己的孩子:&寶寶(梁再冰)常常帶著一副女孩子的嫻靜的笑,長得越來越漂亮,而小弟(梁從誡)是結實而又調皮,長著一對睜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所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個藝術家,能精心地畫出一些飛機、高射炮、戰車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軍事發明。&。&&&&&&&&& 林徽因作這首詩時,徐志摩已經去世兩年半,女兒梁再冰四歲多,正值可愛的年齡,女兒嫻靜、漂亮,而且,這年兒子又出生了,給她帶來了新的希望,讓她心情變得愉悅,沖淡了她對徐志摩思念之苦。作為母親,為可愛的女兒寫一首這樣輕快、優美的詩是合乎情理的。至於梁思成先生告訴兒子梁從誡説這首詩是母親為他所作,是因為梁思成先生偏愛兒子,兒子恰在那年出生,故意這麼説的。昨晚,于葵在我家里一同观看了高清频道播出的第二集节目,之后,我请她将刻好的盘带给她的妈妈梁再冰&&说,等她审看完片子,我再去拜访。已经记不清楚这几年多少次去拜见梁再冰老师了。第一次登门应该是在四年前&&早就耳闻,梁再冰一贯拒绝媒体,但这部纪录片哪能没有梁再冰。我打电话,自我介绍&&,可能是有她弟弟梁从诫事先的介绍,我第一次还是顺利约见。我详细叙述了项目立项的艰辛,希望博得同情,但梁再冰坚守阵地地对记者表示由衷的不信任。但或许我的态度还算诚恳,梁再冰接纳了我。此后,在正式采访拍摄开始前,我开始一次一次登门拜访,和她交流采访的内容。我发现,正像她告诉我的一样,她的确基本上是在决定认真参加这个纪录片拍摄,才真正开始去&阅读&她的父母。一直以来,她坚定地反感人们对她父母的过分关注。记得我曾经和她商量拍摄她外公林长民和她母亲去欧洲的日记,她坚决不允。我拿出她书架上赫然放着的一本书,翻出上面详细刊登林长民日记后,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日记的内容早就流失在外。她说,唉,很多作者写了她父母的书都会寄给她,但是,她说,&我从来也不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我知道的名人子女中,梁再冰是少有的单纯。作为梁林的女儿,她基本上一直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记得我们去美国拍摄前,在一家档案馆调取梁思成档案时,对方需要我们提供亲属的证明材料,方对我们开放,梁再冰的女儿于葵把母亲的简历材料给我。我当然知道梁再冰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但是当我手中拿着一份我们平常看惯的普通简历表,在上面家属一览填着: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时,我还是被这些在&家庭成员&通俗栏目中出现这样的名字震得怔怔的。在这部纪录片所有的人物采访中,梁再冰的采访次数最多,一共拍摄六次。每次三个小时左右。第一次采访刚开始,局面稍稍有些问题。梁老师经过长时间准备,从1901年梁思成出生开始讲起,我婉言打断,和她交流,说在您出生前的事情可以不说,或者说,在您自己有记忆之前的事,您都可以不说。梁再冰调整很快。&&每一次的采访她都事先都做了充分准备,讲什么话题,按什么顺序,什么讲什么不讲。所以采访中我基本上插不上嘴,什么提问、追问等等采访技巧之类的东西在梁再冰这里都是多余的。她之前在新华社担任了一辈子的记者,有非常缜密的思路。每次她都有严格的表述程序和内容。&那个我待会说&。&这个我不想说&。但我想说的是,梁再冰的讲述极其真诚,淳朴。应该很难找到这样的名人家属采访对象。这不能怪名人家属,因为他们的亲人太有名,于是关于他们的著述太多,很多时候,在反复阅读之后,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已经代替了他们作为当事人的回忆,于是,你不知道你是在和他的家属对话,还是在和某学者对话。而这些对梁再冰都是不存在的。采访非常精彩。有关她母亲林徽因去世一段,潸然泪下的不光是我,还有一同前往的自以为见多识广,早已铁石心肠的摄像。回忆和梁再冰见面的过程,有那么多记忆的瞬间让人莞尔。感谢中途邂逅回国的梁再冰的女儿于葵,让这个过程充满了许多温暖舒心,也很有趣的回忆。妈妈梁再冰有很多宝贝是不让外人看的,于葵知道。比如她的日记本。在母亲林徽因的指导下,梁再冰很小就开始写日记,她家中保留下一本1941年前后她11岁左右时写的日记。我仅看过若干篇,由于日记采用流水帐体写作,这或许是作文老师不推崇的写作文体,但是从我们若干年后做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最好的文体了。日记详细地毋庸置疑地为我们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如,流亡的梁家,何时离开昆明,何时抵达李庄,同行的人,遇见了何事,谁来家中拜访,特别是每天吃了什么等等等等,我当然非常想仔细阅读一遍整本日记,里面有很多孩子视角记录的历史往事,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梁再冰让我列出我希望看到的内容,然后由她去找,夹了纸条,逐一翻给我看。除此之外的页码,一概不许涉猎。她双手端着日记举着给我念,我过意不去欲伸手接住,老太太也始终没有撒手,于是我们四只手共同举着日记本诵读。事后我向于葵倾述苦恼,于葵指点各种方式方法,却无一奏效。每次梁再冰都一如既往地护着她的宝贝日记,一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终幻想12米利暗遗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