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历史中“公寓式酒店经营方式式”和“耕作方式”的区别

> 【答案带解析】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 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
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 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B. 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C.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图1是松土工具——耒耜;图2是铁犁牛耕。这反映的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选择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犁牛耕
考点分析: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时&&&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相关试题推荐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材料三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旧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特点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三关于当今世界格局有何共识?材料二中基辛格认为决定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加利认为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3分) 
(13分)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回答下列问题:(1)雅典是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说出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5分)(2)英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其特点是什么?(3分)(3)美国1787年宪法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维护民主,做了哪些制度设计?(2分)(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民主被认为是“脆弱的民主”,其主要表现是什么?(1分)从背景角度分析其“脆弱”的主要原因。(2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材料三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革命任务的根本依据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主张。(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3分)(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道路选择的认识。(2分) 
(13分)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之一,如今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钓鱼岛问题映射出半个多世纪来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材料二: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材料四:美国政府于日发出一份美国政府第27号令,即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布告。……这是美国对钓鱼岛的非法侵占。日,日美签署的归还冲绳协定(《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中宣布的日本领土范围,与1953年美国政府第27号令完全相同。这样就将钓鱼岛切给日本的冲绳县。日本政府据此主张该岛属于冲绳县的一部分,并将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划入日本自卫队的“防空识别圈”内。——钟严《论钓鱼岛主权的归属》请回答:(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1分)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2分)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国际意义。(2分)(4)根据材料四说明二战后理应归还中国的领土为何又重新控制在日本手里?(2分)结合当时国际形势,说明钓鱼岛领土争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争当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重要战略,其三大目标是:(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背景不包括①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②日本经济的崛起
③两极格局的动摇
④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A.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318所
24小时更新:3576
总量:6751283
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时间: 12:28:37
下载量:30次
大小:870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 * * * * * * * * * * * * * * * * * [名家论史] 铁犁的作用 观点:“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 ——恩格斯 导读: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人类的心血,显现了他们的智慧,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思考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改朝换代使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稳定性和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名家论史] 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观点: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 困境》 导读: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与否决定了封建统治是否稳定。 一、学思之窗(教材P7)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 (1)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利弊得失和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经验教训: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采用列表的方法,识记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精耕细作的突出成就。 2.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体会其基本特点以及影响。 3.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年左右;是世界上
最早培植水稻和
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
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法:
。 一万 粟 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
(1)概况 耕作工具 出现
,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 人们已懂得
,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 农作物 有粟、稻、黍、
、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 稷 (2)影响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
,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的基础。 独立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 2.(思考)“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耕作方式?
提示 刀耕火种。 × 知识点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
并将其逐渐
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 赵过 珠江 曲辕犁 铁犁牛耕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2)西汉:赵过推行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
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
轮作的一年两
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垄作 代田 稻麦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
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时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都江堰 筒车 【预习评价】 1.(判断)铁犁牛耕始终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 2.(判断)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仅仅是一种灌溉工具。
) 3.(思考)曲辕犁创制于唐朝,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非常缓慢。 × × 知识点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的确立。 2.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 封建土地私有制 赋税 3.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
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
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
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
。 土地 脆弱 【预习评价】 1.(判断)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
) 2.(判断)“自给自足”中的“足”指的是富足。
) 3.(思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造成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灾害,政府的苛捐杂税等。 × × 【图画巧记】 汉代画像砖农事图
【历史纵横】 (教材第4页)材料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畜养业很早就出现了,饲养的家畜以狗、猪、鸡和水牛为主。 【误区警示】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上大规模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 【图示巧记】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误区警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易错辨析】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警示】 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图解历史】 古代农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思考 图片和史料反映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 耕作方式:“耜耕”;意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思考 史料反映了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提示 变化:牛耕出现和推广;意义:利用畜力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拓展延伸] 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自主学习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图文】发达的古代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发达的古代农业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经营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