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比达充电宝体积最小充电宝多少

当前位置:> > >
日企金融资产现金占比达27% 创新高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内容分类
  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民间企业的投资意愿持续低下。日本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的金融资产余额中,现金存款占比约为27%,创历史新高。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日本国内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企业对投资持谨慎态度,资金滞留在企业内部“等待时机”。安倍新政权提出摆脱通货紧缩为首要政策课题,但如何激活沉睡的投资资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据日本银行统计,日本国内民间企业(不含金融业)截至9月底的金融资产余额约为791万亿日元,其中,现金存款占27.2%,约为215万亿日元。现金存款余额自雷曼危机后的2008年12月底起,已经连续16个季度出现同比增长。
  安倍新政权希望通过与日本银行联手推行“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来尽快摆脱通货紧缩。但是,即使日本银行强化货币宽松举措,如果企业找不到增长机遇出手投资,就无法实现稳定增长。现在,日本急需拿出放宽限制以及加盟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来促进贸易自由化等具体动作。
 发表评论:    笔名: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技术支持: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技术支持电话:86-10-
传真:86-10-
业务咨询电话:86-10-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号当前位置:&&分析:饱受争议的共享充电宝 下半场要怎么玩?
分析:饱受争议的共享充电宝 下半场要怎么玩?
发布时间:日 09:56:29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从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到乐电、PP充电,资本风口下野蛮生长的企业一家家宣告倒闭或业务关闭,一如刚开始风吹起来的盛况。但是,就在各方高举&已死&的旗帜之时,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则表示,基本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并且约在明年三月实现全线盈利。那么迎来下半场的共享充电宝,究竟是资本恶战再度打响的牺牲品,还是最终赶上的沙底金?  被各方唱衰的共享充电宝,整体进入下半场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几家欢喜几家愁。   1. 负面缠身:唱衰声音日趋增大,但资本恶战还在继续   从大声疾呼到苟延残喘,这样一场追逐战过去还不到1年的时间。从2017年3月开始,共享充电宝融资共高达十几亿元,吸引了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纷纷注资。但是从8月传出&融资失败&,到Hi电&花样裁员&,再到省大规模专项整治,共享充电宝四面楚歌。而现在,资本之战正在加剧马太效应。   截至目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乐电、PP充电等至少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宣告倒闭或业务关闭。与此同时,除了小电宣布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之外,近期也有媒体爆出怪兽充电已完成近
2亿元新一轮融资,以酒吧、夜店为目标市场的共享充电宝品牌伏特+完成了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2. 问题露出:全国大中城市基本覆盖,但密度不足
  一哄而上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纷纷选择在前期以量制胜,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先站稳脚跟。在&熬&过了经过近一年之后,全国的大中城市基本被共享充电宝所覆盖。据各方最新的显示,覆盖230多座城,布局到200多座城市,小电则达到100城,怪兽充电覆盖为80城。与此同时,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专题研究》(下称《》)显示,消费者&找不到共享充电宝设备&,是他们未使用过此类设备的最主要原因。这从侧面也说明共享充电宝的覆盖密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打通与用户的最后一堵墙。   3. 目前格局:重新洗牌之后的四足鼎立,但仍有变数
  目前市场上仍然还存在着大批竞争者,如街电、、怪兽充电、魔宝等。但是经过重新洗牌之后,市场初步形成了街电、来电、小电以及怪兽充电四家四足鼎立的局面。据《报告》显示,上述四家企业凭借着在资金、布局等方面的优势,进入到了第一梯队。但是,目前各梯队的差距较小,市场的格局未最终定型。  既然活下来了,那么下半场要怎么玩
  就在这场长跑马拉松的中后程,竞争仍然激烈。那接下来怎么走?如何玩?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1. 深耕场景开发与渗透,扩大产品到达率 &   如前文所示,没有看到共享充电宝设备仍为未使用共享充电宝设备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到44.3%,因此覆盖率仍是摆点用户和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一道屏障。毕竟只有产品和受众见面了,才有被使用的可能。因此企业要进一步深耕覆盖率,来满足各种用户的场景需求。   一方面,着力进行新场景开发。目前共享充电宝覆盖主要集中在车站、商场、机场等位置,而在下半场,医院、景区、大学城、游乐园等高需求地或将成为新的竞争场所。   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展场景渗透。这方面包含两点,大中小型场景渗透与动静场景渗透。大中小型的场景渗透指,在目前来电主攻车站等大场景、街电主攻商场等中型场景、街电则为桌面的小场景。下一阶段,站点的布局或将展开混战,打通三层场景,以获取更大的受众。其二则是动静场景渗透,即除了固定场景外,如展会、展览、音乐节等动态场景也将成为混战的焦点。如百威风暴电音节就与怪兽充电、来电等展开了合作。   2. 挖掘优质商户,开发新渠道与提升使用率   目前的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类产品形态,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大机柜、以街电代表的小机柜与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型。而后两种,都与所在场景的经营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和商户之间的关系和合作,是提升覆盖率和使用率的助力器。   下一阶段,可以着重挖掘连锁店等这样大规模的商户,因此其本身自带的渠道铺设以及专人管理,一下解决了渠道、管理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能使企业以更快的效率拿到最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又可以通过前期的人员集中,使得共享充电宝维护成为可能。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些使用频次高的商户,可以通过展开分成、互动营销等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共享利益。   3. 技术角力打响,让犹豫的消费者不再犹豫
  当场景覆盖率提升之后,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吸引受众消费产品。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Q1共享充电宝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因为对个人信息被泄露及充电宝质量的担忧而不使用充电宝的调查人数占比达35.4%及30.2%也是影响用户使用充电宝的重要原因。   因此技术之争的核心一方面应该是充电的速度,另外则是充电的安全,包含产品安全和隐私保护。要回归到充电宝的初心,删减不必要的广告支出,着力解决好上述的技术问题,赢得用户,毕竟充电宝的功能是充电。   目前,来电科技拥有包括技术、外观等45项专利,随后为街电的23项和小电的4项。同时,截至目前,与共享充电宝相关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经达到了几十起。技术专利申请狂潮和技术专利之争,都这都充分证明了技术之战已经点燃。   4. 社群经营,从消费者变成粉丝   如何让充电不再是充电,或许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们面临着的一个难题。因为充电宝属于即时性、偶然性消费,本身并不具备连贯性。同时,激烈的竞争市场,也使得共享充电宝如何在百电大战中凸显特色成为难事。   建立社群是一个不错的路径,它能够通过在充电同时提供额外服务的方式,来转换成为新的盈利点或者是培养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例如怪兽充电已经成立了会员俱乐部组织&&怪兽联盟,并且在8月份与OFO小黄车推出联名月卡,新增联盟会员超万人。   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开展例如积分累积、虚拟货币兑换、摆放站点集邮等等形式,来激发使用活力和培养使用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线下,提供增值服务,来融入用户的生活之中。同时,这还能够有效的明晰用户画像,通过充分交流来进行产品迭代。   5. 当充电宝遇上无人便利店,扩宽商业想象   目前的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主要是倚靠押金、租金及广告三种,但是由于共享充电宝的资本回收时间长与充电宝本身的使用周期寿命短之间的冲突,使得这样的盈利模型是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因此,探索多元的经营组合是盈利的关键之一。   无人售货店是目前投资的一个新风口,两者在而在选址、占地、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与共享充电宝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两者合力,或许是一个压缩降低成本、赢得更高占有率、增加流量的办法。而来电科技最近新发布的小微组合设备则将共享充电宝和零售、打印等相结合起来,似乎也预示着这样的一个趋势的来临。   总之,共享充电宝在一片喧嚣中诞生、撕裂、重生。事物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因此对于新生事物要保有期待,既不能捧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以王思聪究竟要不要&吃翔&,下定论还为时尚早。(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文/曾响铃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又到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电商中心再次启动“”主题活动,通过投诉协调、法律援助、专题曝光、数据报告、系列报道、电商快评、评测榜单、工商消保协同、媒体评论、全媒体发布等多元化、立体化方式直击,并重点关注以下四类中心报告上榜平台:(1)综合零售电商类: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国美互联网(国美在线)、当当网、返利网、蘑菇街、网易严选等;(2)垂直电商平台:贝贝网、美囤妈妈、途虎养车、莎莎网、乐视、小米、优购网、好乐买等;(3)跨境电商: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网易考拉海购、小红书、洋码头、西集网、达令、海狐海淘、丰趣海淘、86mall;(4)生活服务平台:美团、饿了么、飞猪、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马蜂窝、途牛、易到、ofo、摩拜单车,为全国电商用户“保驾护航”。
【关键词】
【相关阅读】
21日21日21日21日21日21日21日21日
100EC将邮件推送
100EC官方微博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年终总结:饱受争议的共享充电宝,下半场要怎么玩?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从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到乐电、PP充电,资本风口下野蛮生长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一家家宣告倒闭或业务关闭,一如刚开始风吹起来的盛况。但是,就在各方高举“共享充电宝已死”的旗帜之时,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则表示,小电基本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并且约在明年三月实现全线盈利。那么迎来下半场的共享充电宝,究竟是资本恶战再度打响的牺牲品,还是最终赶上共享经济的沙底金。 被各方唱衰的共享充电宝,整体进入下半场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几家欢喜几家愁。1.负面缠身:唱衰声音日趋增大,但资本恶战还在继续从大声疾呼到苟延残喘,这样一场共享经济追逐战过去还不到1年的时间。从2017年3月开始,共享充电宝融资共高达十几亿元,吸引了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纷纷注资。但是从8月传出街电“融资失败”,到Hi电“花样裁员”,再到河南省大规模专项整治,共享充电宝四面楚歌。而现在,资本之战正在加剧马太效应。截至目前,已经有河马充电、小宝充电、乐电、PP充电等至少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宣告倒闭或业务关闭。与此同时,除了小电宣布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之外,近期也有媒体爆出怪兽充电已完成近 2亿元新一轮融资,以酒吧、夜店为目标市场的共享充电宝品牌伏特+完成了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2.问题露出:全国大中城市基本覆盖,但密度不足 一哄而上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纷纷选择在前期以量制胜,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先站稳脚跟。在“熬”过了经过近一年之后,全国的大中城市基本被共享充电宝所覆盖。据各方最新的数据显示,来电覆盖230多座城,街电布局到200多座城市,小电则达到100城,怪兽充电覆盖为80城。与此同时,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消费者“找不到共享充电宝设备”,是他们未使用过此类设备的最主要原因。这从侧面也说明共享充电宝的覆盖密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打通与用户的最后一堵墙。 3. 目前格局:重新洗牌之后的四足鼎立,但仍有变数 目前市场上仍然还存在着大批竞争者,如街电、来电、怪兽充电、魔宝等。但是经过重新洗牌之后,市场初步形成了街电、来电、小电以及怪兽充电四家四足鼎立的局面。据《报告》显示,上述四家企业凭借着在资金、布局等方面的优势,进入到了第一梯队。但是,目前各梯队的差距较小,市场的格局未最终定型。既然活下来了,那么下半场要怎么玩就在这场长跑马拉松的中后程,竞争仍然激烈。那接下来怎么走?如何玩?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所面临的难题。1.深耕场景开发与渗透,扩大产品到达率 &如前文数据所示,没有看到共享充电宝设备仍为未使用共享充电宝设备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到44.3%,因此覆盖率仍是摆点用户和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一道屏障。毕竟只有产品和受众见面了,才有被使用的可能。因此企业要进一步深耕覆盖率,来满足各种用户的场景需求。一方面,着力进行新场景开发。目前共享充电宝覆盖主要集中在车站、商场、机场等位置,而在下半场,医院、景区、大学城、游乐园等高需求地或将成为新的竞争场所。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展场景渗透。这方面包含两点,大中小型场景渗透与动静场景渗透。大中小型的场景渗透指,在目前来电主攻车站等大场景、街电主攻商场等中型场景、街电则为桌面的小场景。下一阶段,站点的布局或将展开混战,打通三层场景,以获取更大的受众。其二则是动静场景渗透,即除了固定场景外,如展会、展览、音乐节等动态场景也将成为混战的焦点。如百威风暴电音节就与怪兽充电、来电等展开了合作。 2.挖掘优质商户,开发新渠道与提升使用率目前的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类产品形态,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大机柜、以街电代表的小机柜与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型。而后两种,都与所在场景的经营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和商户之间的关系和合作,是提升覆盖率和使用率的助力器。下一阶段,可以着重挖掘连锁店等这样大规模的商户,因此其本身自带的渠道铺设以及专人管理,一下解决了渠道、管理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能使企业以更快的效率拿到最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又可以通过前期的人员集中培训,使得共享充电宝维护成为可能。同时,也不能放过一些使用频次高的商户,可以通过展开分成、互动营销等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共享利益。
3.技术角力打响,让犹豫的消费者不再犹豫 当场景覆盖率提升之后,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吸引受众消费产品。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Q1共享充电宝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因为对个人信息被泄露及充电宝质量的担忧而不使用充电宝的调查人数占比达35.4%及30.2%也是影响用户使用充电宝的重要原因。因此技术之争的核心一方面应该是充电的速度,另外则是充电的安全,包含产品安全和隐私保护。要回归到充电宝的初心,删减不必要的广告支出,着力解决好上述的技术问题,赢得用户,毕竟充电宝的功能是充电。目前,来电科技拥有包括技术、外观等45项专利,随后为街电的23项和小电的4项。同时,截至目前,与共享充电宝相关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经达到了几十起。技术专利申请狂潮和技术专利之争,都这都充分证明了技术之战已经点燃。 4.社群经营,从消费者变成粉丝如何让充电不再是充电,或许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们面临着的一个难题。因为充电宝属于即时性、偶然性消费,本身并不具备连贯性。同时,激烈的竞争市场,也使得共享充电宝如何在百电大战中凸显特色成为难事。建立社群是一个不错的路径,它能够通过在充电同时提供额外服务的方式,来转换成为新的盈利点或者是培养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例如怪兽充电已经成立了会员俱乐部组织——怪兽联盟,并且在8月份与OFO小黄车推出联名月卡,新增联盟会员超万人。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开展例如积分累积、虚拟货币兑换、摆放站点集邮等等形式,来激发使用活力和培养使用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线下活动,提供增值服务,来融入用户的生活之中。同时,这还能够有效的明晰用户画像,通过充分交流来进行产品迭代。 5.当充电宝遇上无人便利店,扩宽商业想象目前的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主要是倚靠押金、租金及广告三种,但是由于共享充电宝的资本回收时间长与充电宝本身的使用周期寿命短之间的冲突,使得这样的盈利模型是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因此,探索多元的经营组合是盈利的关键之一。无人售货店是目前投资的一个新风口,两者在而在选址、占地、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与共享充电宝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两者合力,或许是一个压缩降低成本、赢得更高占有率、增加流量的办法。而来电科技最近新发布的小微组合设备则将共享充电宝和零售、打印等相结合起来,似乎也预示着这样的一个趋势的来临。 总之,共享充电宝在一片喧嚣中诞生、撕裂、重生。事物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因此对于新生事物要保有期待,既不能捧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以王思聪究竟要不要“吃翔”,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总访问量:643531
全部文章:287
资深评论人,百度百家、钛媒体、虎嗅网、新浪创事记、创业家i黑马、创业邦、投资界、品途、亿欧、派代、易观、砍柴网、界面、蓝鲸TMT、速途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站长之家、互联网分析沙龙、亿邦电商社区等专栏/认证作者,百度安全特约作者,关注智能硬件、新媒体、移动电商等。边探索边评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天天快报等客户端搜“科技向令说”订阅。
艾瑞网是艾瑞集团旗下新经济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数据资讯聚合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点击按钮即可发言。
您也可以邮件:共享充电宝到底能否比肩共享单车 - iDoNews
> 共享充电宝到底能否比肩共享单车
共享充电宝到底能否比肩共享单车
2015年共享单车以“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宣传语正式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一开始共享单车主要出现在校园、地铁口附近,为学生和白领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随着资本的强势入局,共享单车在2016年迎来爆炸式扩张,目前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成为了“新四大发明”之一。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3月出现,因为“国民老公”王思聪的一条朋友圈爆红网络,是今年互联网当仁不让的网红项目。一个是成名已久的霸主,一个是风头强劲的新贵,后来者共享充电宝能否比肩共享单车,不妨从五个角度进行解读。PK资本热度,共享单车吸金集中于两大平台,共享充电宝却遍地开花如果要论推动共享单车发展的第一动力,非那些疯狂的资本莫属。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6亿美元E轮融资的半个多月后,ofo小黄车正式宣布完成E轮融资7亿美元。目前,共享单车行业融资总额已达数百亿人民币。不过,当前的共享单车领域,虽然小蓝单车、hellobike等平台也获得了上亿元的融资,但是相比ofo和摩拜两大平台而言,其他共享单车的融资规模却几乎不值一提。而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初的短短两个月,就获得11笔融资,行业内融资总额高达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融资效率的5倍。聚美陈欧更是直接放话,对街电的投资无上限。共享充电宝能吸引资本大面积流入,一方面,投资者认为共享充电宝会成为刚需;另一方面,随着共享单车行业日益兴盛,“两超”格局的出现,此时资本想要进入共享单车行业难上加难。而错过了共享单车投资快车的投资人,更青睐与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相似的共享充电宝。在投资一片叫好下,投资者纷纷投资,整个行业产生了蝴蝶效应。从砸钱数量来看,共享单车是共享充电宝的数倍,这也反应了它们在成本上的关系。不过,比起当年的共享单车,现今的共享充电宝更加疯狂,随着市场壁垒的逐渐成型,行业门槛升高,后来资本又会慢慢向其中的某几个平台集中,而这又会重复共享单车现在的状况。PK用户,规模和增速曲线不谋而合资本之后,自然要看用户的规模和增速。2016年年底大热的共享单车仿佛一夜之间就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都排满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为12.3亿元,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102.8亿元,增长率高达735.8%;而用户规模为0.28亿人,预计在2017年将达2.09亿人,增长率亦有646.4%,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也不甘示弱。在低门槛和共享经济的诱惑下,随着资本的强势入局,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也相当惊人,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预计用户规模将达1.04亿人,增长率为225%。从用户增速来看,共享充电宝较高的增速除了和大面积的布局有关外,还和用户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有关,这一点和共享单车不谋而合。更为巧合的是,在这两份报告里,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增速都是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后增速放缓,这与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不无关系,也就是说,2017是发力的最后一年,也是市场规模逐渐稳定的一年。从历史发展来看,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又有着不太一样的轨迹。2014年,共享单车诞生,2016年,共享充电宝开始走向市场。也许是看到了共享单车的成功,后来者共享充电宝拔苗助长式的扩张让自己提前与共享单车会师,只是军队规模上少了一半。这从用户规模便可证明,2.09亿与1.04亿的对比说明共享单车的市场更大,这与共享单车带来的有趣价值体验难以分开,显然,共享单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要高一些,或者通俗地说,更有用一些。总的来说,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扩张速度都相当惊人,但共享单车起步较早,所以后来者共享充电宝未来仍然拥有反超的可能。PK使用频次,共享单车赢在个性化,略胜一筹此外,使用频次也是衡量实力的重要指标。从使用频次看,据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5月,ofo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次数为5.49次,摩拜为3.79次,小蓝单车为2.49次,说明共享单车在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大规模铺货后,已经成为了不少用户短途出行的首要选择。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在用户频次上的数据则要逊色一些,以来电为例,此前来电创始人曾透露,每台机柜只有0.7-0.8次。也就是说,共享充电宝目前的使用频次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这可能和市场内目前“七国争雄”的格局有一定关系,混战之下,用户的选择变得多而杂。但随着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会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用户频次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即用户的感兴趣程度。对共享单车来说,你不光能看见年轻人骑着嗨,你还能看见其他各个年龄段的人在使用他们买菜、接送孩子甚至玩杂技。但充电宝就要差一些,它能带来的体验仅仅是连线充电的快感,十分有限。当然,用户频次还和产品本身联系紧密,共享单车市场产品的个性化催生了人们的使用欲望,ofo的轻松便捷舒适,摩拜的高大上,小蓝单车的颜值高。即使是占有率低得微不足道的共享单车,也有自己存在的一套“生存哲理”,他们那色彩斑斓的车身和独具一格的名字,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共享充电宝则不具备审美性,机柜式千篇一律,桌面式稍具新颖,但用户能记住的只有:长方形、白色。所以,共享单车在用户频次上的领先可能是个性化的领先,如果共享充电宝也开始萌生“非主流式”的变革,或许用户会重新审视它,当然,前提是建立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上。PK成本、回收期和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不落下风当我们脱离表面,去看内在的东西时,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就成本而言,共享充电宝总体比共享单车少很多,共享充电宝一般成本在百元左右,而共享单车则跳跃很大,ofo类的单车成本在几百元,而摩拜一类的则达到数千元成本。因此,低成本形成的低门槛造成了资本的大量涌入。就回收期而言,低成本的共享充电宝大多回收期在数月内,回收期更短,而共享单车则不同,成本高,回收期更长。所以,在成本和回收期上,共享充电宝更胜一筹。不过,最终决定它们高度的都将是盈利模式,即使收回成本,如果盈利模式不成熟,就不能算成功,至少,在商业上是失败的。现阶段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都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共享单车则通过押金、单车租赁等实现盈利,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方式相差并不大。PK行业前景,共享充电宝不逊于共享单车国内知名数据调研机构比达咨询(BDR)最新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ofo市场占有率达51.9%,摩拜市场占有率为40.7%。对于共享单车来说,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未来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像滴滴快滴一样合并,要么进行更为长期的拉锯战。目前的情况是拉锯战,摩拜和ofo基因完全不同,他们深知相互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两超”的格局会持续多久,就看马云和马化腾什么时候不想互怼了。而共享充电宝目前还处没有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平台,据艾媒报告显示,来电、小电、街电三家目前具有一定优势,但更多的后来者如HI电、云充吧、魔宝电源等,正在通过铺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所以短时间内,共享充电宝或许不会形成像摩拜和ofo这样“两超”的情况,只会呈现“多强”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迹象表明,“多强”格局不一定会逊于“两超”。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多强”的格局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原则同样适用于市场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竞争解决行业内部的缺陷,使得更有发展力的平台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共享单车“两超”格局逐渐显现,平台的行业占有率也基本定型,此时,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会趋于平稳,创新动力相对缺乏,因此,“多强”格局的充电宝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比单车的发展更好。而从未来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倾向于发展为更大规模的储电量产品。那么,共享充电宝势必不会仅仅停留在手机充电上,而是转向多种电器的使用。特别对电量不足,容易断电的城市有很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每年用电量达到350千瓦时。用电需求大,而城市供电不稳定,这可能会使得共享充电宝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多强”格局的共享充电宝在体量上可能会比“两超”格局的共享单车大。由此看来,后来者共享充电宝由于兴起有方,与同处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前辈共享单车相比,虽然在用户使用频次上略占下风,但在用户规模和增速上、成本和回收期和资本融资上并未处于下风,随着共享充电宝的高速发展,“多强”的爆发力可能更甚于“两超”。作者:刘旷
正在加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积最小充电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