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 小米和格力2017营业额还是当年的小米和格力2017营业额

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
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
本文由秋源俊二(微信ID:QYJEQYJE)授权发布,作者秋源俊二。
今天看到一篇写格力的文章,有着一段论述:
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懒惰。
美的和海尔早已布局海外,用国际化引擎驱动增长。美的更是凭借收购库卡快速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格力作为空调老大,在海外市场却落后于人。2016年中报显示,格力外销占比24%,2016年美的外销占比为43%,2016年上半年海尔外销为29%。格力外销毛利率21.2%,比内销低23个百分点,显示出格力品牌在海外溢价困难。
美的2016年电商销售230亿,占比已经达到14%,预计2017年将达到20%。而格力从未披露线上业绩,格力电商搞了两年多,进展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格力空调还停留在开机激活、手机操控上,海尔和美的早已跨过了控制这一关,以单品为核心搭建智能家居,引入第三方共同做大生态圈。
2017年,美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到第四期,向1600名员工授予1.3亿股,占总股本2%。青岛海尔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进行到了第二期,总共拿出5.2亿元从二级市场购买4700万股,激励1130名员工,占总股本0.77%。
格力股权激励迟迟无法启动。2016年董明珠给全员加工资1000元,一线员工感激涕零,但对中层作用微乎其微。
在全行业补库存、房地产火爆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2016年格力年报依然靓丽,净利润150亿傲视群雄。2017年楼市红利持续释放,格力业绩还将继续飘红。
但三年五年后呢?
言下之意,作者认为三五年之后,格力将不再是格力。
对此,我不是认同。
前两天,还和一位朋友讨论,旺旺、康师傅和统一,最近一年财务数据很难看,具体如下:
在过去的2016年度里面,这三家企业的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尤其是康师傅和统一,净利润下滑恐怖。
(康师傅是三倍总杠杆,统一是五倍多杠杆)
顺带看了看这三只股票的股价走势图:
正是起高楼,宴宾客,转瞬却楼塌了。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这背后深刻的原因:无他,消费升级,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竞争加剧。
简单来说,当时康师傅、旺旺、统一,进入中国时候,大陆市场是一块处女地。前些年高速增长,来源于市场&从无到有&。在空白市场上,典型的躺着挣钱。对于企业而言,只要生产,就能够产生高速业绩和巨额利润。市场情况,偏向于卖方市场,只要生产,基本就可以卖出。
企业财报数据,节节攀升,股价也是蹭蹭蹭的上涨。
这样的情况,在2010后开始转变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时代变了,以前大家都是从无到有,现在转型,从有到优。
简单来说,这些企业别看数据靓丽,金玉其外,但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是赶上好时光而已。
类似于牛市,咋都能挣钱,但这并不是因为你眼光、投资有多牛逼。
而从2014年后,就是考验企业深耕能力了。产品创新、产品优化、产品开发,才能成为继续存在市场的理由。
当然这些企业也可以选择进行市场开发,比如去欠发达国家,继续维持高增速。但现实往往残酷,贫穷国家往往由于政治、军事因素,让这些企业望而却步。
继续在存量市场上,真的要白刃相见、血拼刺刀,发现自己战斗力渣渣。
这让我想起了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经过多年厮杀,可乐市场剩下竞争对手只有百事和可口两家。
熬到最后,可口可乐开始大规模国际化,进入欠发达国家。
也正是这个时候,1989年的春天,巴菲特买下了10.7亿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此以后,我们经常在镁光灯看到他喝樱桃可乐的场景。也成为巴菲特引以自豪的投资案例。
究其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在存量市场,竞争成功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中一身真本事。随后挥师南下,势如竹破,扫荡全球。
在巴菲特看来,就是产生所谓的&心理垄断&,是消费者最终主动形成的品牌垄断,是可乐可乐成为&可乐&代名词的垄断。
回到我们的主题,目前旺旺、康师傅和统一,只能他们在增量市场中,成功了,是佼佼者。
但现阶段,随着大陆经济这些年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开始变向了,由处女地开发变为存量竞争。
在各自的考试中,这三家快消食品企业,均表现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没经历过牛逼的血拼呗,像可口可乐经历过各种厮杀,所以能活下来。
还是一句话,以前挣钱太顺了。
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那会,钱好赚,下海就是万元户。增量的生意,是轻松的生意。
那么,存量市场竞争,究竟需要企业哪些能力?
根据产品策略,很显然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渗透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研究开发、细化、优化、深耕等能力。
做细分化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做出更多产品,提供细化服务。例如方便面,研发健康、绿色等概念食品;营销做得更细致,广告打的精准;
这些,我们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优势所在。往往在增量市场中,企业高速发展,数据华丽,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多大优势。反而导致自己盲目自大,看不清楚自己。
我们现在回过头想想,小米在,那销售手机数据,多么牛逼。
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小米处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阶段,国人正处于从非智能机转换为智能机阶段。
市场是增量市场,小米凭借这股风,把估值拉倒450亿元,但随后,国内其他手机玩家也看中,市场也由增量转变为存量。
瞬间,发现小米战斗力渣渣。
随后,小米通过两个举措,想继续位置高增速:
1、国际化,大力开发印度、南北市场;
2、多元化,生产充电宝、耳机、电子秤等等;
总之,雷军寄希望于用空间换时间,让小米深耕下去,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看起来,仍然保持高增速。
我们看看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来源,大概有四种:
1、物理上独特资源,例如专利;
2、具有路劲依赖性资源,例如多年的京东快递口碑;
3、具有因果含糊的资源,例如华为的企业文化;
4、具有经济制约性资源,例如滴滴快的、新美大等;
小米这几年,核心竞争力是有所提高的。但显然,雷军提倡的&新零售&、&好市多(Costco)等等,显然学习的是经济制约性的路径,有点不对路子。
制造业,显然是精益制造、产品质量、技术专利,才是立足源泉。日本、德国、美国制造,莫不如此。
新零售的思路,在我看来,还是一种&回避&、&躲避&策略。说白了,本质上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缺乏信心。
小米还是和当年一样,靠的战略勤奋,意图忽略战术问题。
当然,由于我不在小米,不清楚小米对于研发、技术的态度,如果想做国民企业,这个坎,真的不要逃避了。
假若,雷军只是想通过新零售产生的空间,换取小米发展核心竞争力时间,我认为没什么问题。
否则,终究成不了世界级企业,实现不了自己内心的夙愿。
华为后发制人,说到底,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技术、有研发做支撑。当其通信设备领域做到全球老大的时候,转向做消费端,难度小多了。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这两年,在手机制造,迅速崛起。
回到文章开头,关于格力的论述。否定这看法,原因就在于此。
格力本身就在一条路黑到底后,再考虑多元化。格力是在完成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后,再考虑多元化和市场开发。
相比美的,格力在把一个线做穿了、做透了,市场占有率高达40%,才考虑多元化,例如手机、电动汽车、家电等等。
类似华为,在通信网络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达到了天花板,才开始无线终端产品。
现在格力,已经不是当年,只囿于空调领域的格力了,经营理念也发生的变化。
对比小米,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始终战略勤奋。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进入新领域,复制过往的经验。本文的意思不是说,格力就一定能够做好多元化。相比之下,看不起格力和小米。
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
格力一直深耕存量市场,现在才考虑转型增量市场,美的市值虽高,但是这个公司,一直做增量市场!
看看国内大的形势,消费升级,在存量之间竞争,美的本身创新,优化等等,这方面能力是不够的!这是美的为什么进行市场开发的原因!
和小米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选择多元化或者市场开发。
当然,这两种经营策略,并没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必须清楚,如果想成为世界级企业,一定是在存量市场中,经过考验,真刀真枪,拼刺出来的。
跑马圈地的,只是生意。深挖潜航,
从无到有,做增量很容易;从有到优,难度经营大!
其实,我想到一个电影《闻香识女人》,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中校在影片末尾处一段慷概激昂的演讲: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格力已不是当年的格力,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    格力本身就在一条路黑到底后,再考虑多元化。小米还是和当年一样,靠的战略勤奋,意图忽略战术问题。跑马圈地的,只是生意。深挖潜航,从无到有,做增量很容易;从有到优,难度经营大!
  今天看到一篇写格力的文章,有着一段论述:
  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懒惰。
  美的和海尔早已布局海外,用国际化引擎驱动增长。美的更是凭借收购库卡快速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格力作为空调老大,在海外市场却落后于人。2016年中报显示,格力外销占比24%,2016年美的外销占比为43%,2016年上半年海尔外销为29%。格力外销毛利率21.2%,比内销低23个,显示出格力品牌在海外溢价困难。
  美的2016年电商销售230亿,占比已经达到14%,预计2017年将达到20%。而格力从未披露线上业绩,格力电商搞了两年多,进展如何,外界不得而知。
  格力空调还停留在开机激活、手机操控上,海尔和美的早已跨过了控制这一关,以单品为核心搭建智能家居,引入第三方共同做大生态圈。
  2017年,美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到第四期,向1600名员工授予1.3亿股,占总股本2%。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进行到了第二期,总共拿出5.2亿元从二级市场购买4700万股,激励1130名员工,占总股本0.77%。
  格力股权激励迟迟无法启动。2016年给全员加工资1000元,一线员工感激涕零,但对中层作用微乎其微。
  在全行业补库存、房地产火爆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2016年格力年报依然靓丽,净利润150亿傲视群雄。2017年楼市红利持续释放,格力业绩还将继续飘红。
  但三年五年后呢?
  言下之意,作者认为三五年之后,格力将不再是格力。
  对此,我不是认同。
  前两天,还和一位朋友讨论,旺旺、康师傅和统一,最近一年财务数据很难看,具体如下:
  在过去的2016年度里面,这三家企业的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尤其是康师傅和统一,净利润下滑恐怖。
  (康师傅是三倍总杠杆,统一是五倍多杠杆)
  顺带看了看这三只股票的股价走势图:
  正是起高楼,宴宾客,转瞬却楼塌了。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这背后深刻的原因:无他,消费升级,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竞争加剧。
  简单来说,当时康师傅、旺旺、统一,进入中国时候,大陆市场是一块处女地。前些年高速增长,来源于市场“从无到有”。在空白市场上,典型的躺着挣钱。对于企业而言,只要生产,就能够产生高速业绩和巨额利润。市场情况,偏向于卖方市场,只要生产,基本就可以卖出。
  企业财报数据,节节攀升,股价也是蹭蹭蹭的上涨。
  这样的情况,在2010后开始转变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时代变了,以前大家都是从无到有,现在转型,从有到优。
  简单来说,这些企业别看数据靓丽,金玉其外,但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是赶上好时光而已。
  类似于牛市,咋都能挣钱,但这并不是因为你眼光、投资有多牛逼。
  而从2014年后,就是考验企业深耕能力了。产品创新、产品优化、产品开发,才能成为继续存在市场的理由。
  当然这些企业也可以选择进行市场开发,比如去欠发达国家,继续维持高增速。但现实往往残酷,贫穷国家往往由于政治、军事因素,让这些企业望而却步。
  继续在存量市场上,真的要白刃相见、血拼刺刀,发现自己战斗力渣渣。
  这让我想起了投资可口可乐。经过多年厮杀,可乐市场剩下竞争对手只有百事和可口两家。
  熬到最后,可口可乐开始大规模国际化,进入欠发达国家。
  也正是这个时候,1989年的春天,巴菲特买下了10.7亿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此以后,我们经常在镁光灯看到他喝樱桃可乐的场景。也成为巴菲特引以自豪的投资案例。
  究其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在存量市场,竞争成功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中一身真本事。随后挥师南下,势如竹破,扫荡全球。
  在巴菲特看来,就是产生所谓的“心理垄断”,是消费者最终主动形成的品牌垄断,是可乐可乐成为“可乐”代名词的垄断。
  回到我们的主题,目前旺旺、康师傅和统一,只能他们在增量市场中,成功了,是佼佼者。
  但现阶段,随着大陆经济这些年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开始变向了,由处女地开发变为存量竞争。
  在各自的考试中,这三家快消食品企业,均表现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没经历过牛逼的血拼呗,像可口可乐经历过各种厮杀,所以能活下来。
  还是一句话,以前挣钱太顺了。
  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那会,钱好赚,下海就是万元户。增量的生意,是轻松的生意。
  那么,存量市场竞争,究竟需要企业哪些能力?
  根据产品策略,很显然是产品开发和产品渗透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研究开发、细化、优化、深耕等能力。
  做细分化市场,针对不同客户做出更多产品,提供细化服务。例如方便面,研发健康、绿色等概念食品;营销做得更细致,广告打的精准;
  这些,我们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优势所在。往往在增量市场中,企业高速发展,数据华丽,但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多大优势。反而导致自己盲目自大,看不清楚自己。
  我们现在回过头想想,小米在2011——2014,那销售手机数据,多么牛逼。
  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小米处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阶段,国人正处于从非智能机转换为智能机阶段。
  市场是增量市场,小米凭借这股风,把估值拉倒450亿元,但随后,国内其他手机玩家也看中,市场也由增量转变为存量。
  瞬间,发现小米战斗力渣渣。
  随后,小米通过两个举措,想继续位置高增速:
  1、国际化,大力开发印度、南北市场;
  2、多元化,生产充电宝、耳机、电子秤等等;
  总之,寄希望于用空间换时间,让小米深耕下去,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看起来,仍然保持高增速。
  我们看看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来源,大概有四种:
  1、物理上独特资源,例如专利;
  2、具有路劲依赖性资源,例如多年的京东快递口碑;
  3、具有因果含糊的资源,例如华为的企业文化;
  4、具有经济制约性资源,例如滴滴快的、等;
  小米这几年,核心竞争力是有所提高的。但显然,雷军提倡的“新零售”、“好市多(Costco)等等,显然学习的是经济制约性的路径,有点不对路子。
  制造业,显然是精益制造、产品质量、技术专利,才是立足源泉。日本、德国、美国制造,莫不如此。
  新零售的思路,在我看来,还是一种“回避”、“躲避”策略。说白了,本质上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缺乏信心。
  小米还是和当年一样,靠的战略勤奋,意图忽略战术问题。
  当然,由于我不在小米,不清楚小米对于研发、技术的态度,如果想做国民企业,这个坎,真的不要逃避了。
  假若,雷军只是想通过新零售产生的空间,换取小米发展核心竞争力时间,我认为没什么问题。
  否则,终究成不了世界级企业,实现不了自己内心的夙愿。
  华为后发制人,说到底,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有技术、有研发做支撑。当其通信设备领域做到全球老大的时候,转向做消费端,难度小多了。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这两年,在手机制造,迅速崛起。
  回到文章开头,关于格力的论述。否定这看法,原因就在于此。格力本身就在一条路黑到底后,再考虑多元化。格力是在完成市场渗透、产品开发后,再考虑多元化和市场开发。
  相比美的,格力在把一个线做穿了、做透了,市场占有率高达40%,才考虑多元化,例如手机、电动汽车、家电等等。
  类似华为,在通信网络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达到了天花板,才开始无线终端产品。
  现在格力,已经不是当年,只囿于空调领域的格力了,经营理念也发生的变化。
  对比小米,小米还是当年的小米,始终战略勤奋。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进入新领域,复制过往的经验。本文的意思不是说,格力就一定能够做好多元化。相比之下,看不起格力和小米。
  走增量路,确实容易些,但也是路啊。
  格力一直深耕存量市场,现在才考虑转型增量市场,美的市值虽高,但是这个公司,一直做增量市场!
  看看国内大的形势,消费升级,在存量之间竞争,美的本身创新,优化等等,这方面能力是不够的!这是美的为什么进行市场开发的原因!
  和小米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选择多元化或者市场开发。
  当然,这两种经营策略,并没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必须清楚,如果想成为世界级企业,一定是在存量市场中,经过考验,真刀真枪,拼刺出来的。
  跑马圈地的,只是生意。深挖潜航,从无到有,做增量很容易;从有到优,难度经营大!
  其实,我想到一个电影《闻香识女人》,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中校在影片末尾处一段慷概激昂的演讲: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TOPS22328゜113557゜24380゜33646゜41975゜51791゜61468゜71425゜81397゜91347゜1067267゜122328゜218167゜317862゜416135゜513557゜612507゜711476゜88783゜98738゜10
A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天使 金额未透露 融资D轮 5000万人民币 融资种子 200万人民币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此页面内容不存在
点击下图 [] 继续阅读该文章
文/秋源俊二今天看到一篇写格力的文章,有着一段论述:战术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的懒惰。美的和海尔早已布局海外,用国际化引擎驱动增长。美的更是凭借收购库卡快速切入机器人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格力作为空调老大,在海外市场却落后于人。2016年中报显示,格力外销占比24%,2016年美的外销占比为43%,2016年上半年海尔外销为29%。格力外销毛利率21.2%,比内销低23个百分点,显示出格力品牌在海外溢价困难。美的2016年电商销售230亿,占比已经达到14%,预计2017年将达到20%。而格力从未披露线上业绩,格力电商搞了两年多,进展如何,外界不得而知。格力空调还停留在开机激活、手机操控上,海尔和美的早已跨过了控制这一关,以单品为核心搭建智能家居,引入第三方共同做大生态圈。2017年,美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到第四期,向1600名员工授予1.3亿股,占总股本2%。青岛海尔的核心员工持股计划也进行到了第二期,总共拿出5.2亿元从二级市场购买4700万股,激励1130名员工,占总股本0.77%。格力股权激励迟迟无法启动。2016年董明珠给全员加工资1000元,一线员工感激涕零,但对中层作用微乎其微。在全行业补库存、房地产火爆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2016年格力年报依然靓丽,净利润150亿傲视群雄。2017年楼市红利持续释放,格力业绩还将继续飘红。但三年五年后呢?言下之意,作者认为三五年之后,格力将不再是格力。对此,我不是认同。一、  五年前,雷军和董明珠许下了一场轰动业界的10亿赌局。对于谁能赢得胜利,业内一直众说纷纭。眼看着双方的赌约还剩下一年,虽然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家企业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有业内人戏称,格力还是那个格力,但小米却已不是当年那个小米。  近日有消息爆出,小米已为其即将到来的上市选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两家投行作为主承销商并将于今年年底IPO。小米高层表示,公司的估值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而雷军更是提出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按照这一估值,小米将有望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如果顺利上市,其亦或将成为今年全球规模最大首发上市的科技公司。当然,也有人对这一高估值表示怀疑。虽然小米上市目前尚处于筹备阶段,但这几年,小米惊人的业绩是旁人有目共睹的。  而与小米上市形成鲜明对比的要数乐视。本周,乐视公司股票复牌的传闻被证实。公司内部人士给出肯定回应,并称已做好复牌准备。但在投资者看来,乐视复牌并不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兴趣,并预测乐视网停牌时间过长,复牌后补跌是必然的。当然,乐视复牌后到底是重创还是重生,还得看复牌后公司的股价表现,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如果说雷军正在享受着宏伟蓝图的筹划,那么董明珠最近的日子可算是有些烦恼。本周,董明珠投资的珠海银隆被媒体曝出拖欠供应商货款至少12亿元,并遭到起诉。据了解,董明珠投资银隆一年多来,银隆规模快速扩张,或许是步子迈的太大再加上一些政策等客观原因,17年下半年银隆遭遇窘境。就此,董明珠的造车成本大增,她“造车梦”的实现似乎又增大了难度。  现如今,靠情怀做生意的不止董明珠一人,最近刘强东对东北的走访考察又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1月16日,京东官方发布消息称,京东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北进行超过200亿元的投资。同时,刘强东在微博发文透露“感恩”的初心,并表示“东北有难大家应该帮一把”。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东北经济的局势下,刘强东逆势而上放出大手笔,想必这战略其中一定暗藏着刘强东独到的眼光。我们当然希望刘强东实现愿望,振兴东北,不过这结果还要等三年之后见分晓  而关于格力与小米的赌约,其实本身也带着一点玩笑性,即便是约定的期限到了,谁输谁赢,可能雷军和董明珠都不会当回事。但通过这场赌约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龟兔赛跑的故事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谁是注定落后的那个角色,原地踏步很大程度上就是退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中联钢视点
Custeel.com.中国联合钢铁网
公司总机:010-
公司传真:010-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 格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