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县城区位规划图规划区内,我们几户人想把十亩左右的地租给开发商十年。这个合法吗?然后他用这十亩地开个儿童乐园

【同城播报】开发商违规开发200多人上当 十年只挖了一个坑_百度宝宝知道
【同城播报】开发商违规开发200多人上当 十年只挖了一个坑
爱爱爱宝宝
宝宝1岁LV.11
开发商违规开发200多人上当 十年只挖了一个坑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12-20 13:19
2007年,两百多名购房者在陕西和谐房地产公司购买了房子,当时每户预交了十万元左右房款,承诺一年后交房。十年后,开发商承诺的房子只挖了一个坑,房子没有,房款也要不到。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楼盘?十年期间发生了什么事?购房者现在怎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开发商违规开发 十年只挖了一个坑
在西安灞桥西岸的战备路,有一块长满荒草的土地,购房者告诉记者,他们当初购买的房子位置就在这里,项目名称叫做彩虹公社。购房者张秀萍,2007年卖掉了渭南原来八十多平米的老房子,购买了彩虹公社的房子。
购房者张秀萍:&当时买的是103平米,最后我就给它凑成8万块钱。&
今年72岁的王天书和老伴儿也交了8万块钱的房款,2008年5月购买了彩虹公社三室两厅一层的房子准备用于养老,如今老伴儿去世了,房子也没见到。
购房者王天书:&结果到现在房子房子没有,钱钱没有。&
购房者张建岭:&他当时承诺是2012年底就交房,结果到年底就崩盘了,这就散摊了。&
那么,彩虹公社究竟是一个什么项目?记者见到了陕西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宋建平。宋建平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最早起源于2006年,当时他和灞桥区安家村二组签订了一个《建设项目共同开发合同书》。2008年陕政土批(2008)91号文件《关于西安市2007年度第二十三批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批复》,把安家村的土地转为建设用地。
陕西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宋建平:&号达成了安家村的合同,安家村委会盖了章。合同签了以后,咱们开始办手续,一个手续是农用地必须先变成建设用地,我亲自跑了两年,2008年5月陕西省土地厅批复,包括安家村在内的这块地转为建设用地。&
宋建平说有了土地批文,他就开始绘制彩虹公社的蓝图。他自己掏了三十多万,请规划单位设计了一个规划图,然后开始销售房子。从2007年到2012年底,共卖出200多套,收入两千万左右。
陕西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宋建平:&占地7.5公顷,大概就是82.5亩,卖了全部有200多套。&
既然已经收了钱,就应该尽快把房子盖起来,宋建平为什么迟迟不盖房子呢?
记者:&那你为什么不盖?&
陕西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宋建平:&就是用地批复没下来。&
谎称拿到土地批文 两百人上当
宋建平开始说,他跑了两年终于申请下了土地批文,随后又说不能盖房子是因为没有土地批文。宋建平说话前后矛盾?到底是怎么回事?
拿着宋建平和安家村二组签订的《建设项目共同开发合同书》,记者来到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事处了解情况,得知宋建平的彩虹公社项目是一个违法项目。
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博:&二组没有通过村上,宋建平只是跟二组私自签订了一个租地协议,然后就以这个租地协议为名,搞这个彩虹公社的销售,房屋销售,这个项目就是一个违法项目。&
2011年席王街道办事处查封了售楼部,胡博当时也参加了查封行动。
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博:&当时查售楼部我还去了,当时咱叫的三四十人,把票据都收了,查走以后售楼部不弄了。&
宋建平没有土地批文,居然敢卖规划图上的房子?记者来到灞桥土地分局了解情况。
西安市国土局灞桥分局土地储备中心工作人员王石林:&文件就是咱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土批2008年91号文件里面,批准的是西安市2007年第23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从勘测地面图来看,涉及安家村的只有这个角角,是这个672.8平方米。&
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博:&这块地不是他的这块地,这块地是他们村上另外一块地,这个已经很明确了。&
原来,宋建平所谓的土地批文用现在流行的话就做&蹭批文&,就是把别的土地批文硬往自己身上贴,然而,纸包不住火,假的就是假的,宋建平也承认自己心虚。
记者:&没下来之前你就卖房了,对不对?&
陕西和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宋建平:&那肯定不对呀。&
记者:&那你为啥卖嘛?你咋想?&
宋建平:&那想错了,卖这肯定没手续这我知道,当时那是普遍现象,第二个对我来说我心里很虚。&
既然项目是违法的,当初买房户们是否知情?
记者:&当时的房子五证全不全?&
购房者周庆东:&不全。&
既然知道项目五证不全,为什么还要购买呢?
购房者张秀萍:&选择这个房子便宜嘛。&
购房者张卫东:&那会卖得是最火的,很看好这个项目,我们深信不疑。&
购房者张建岭:&有土地转换的这个文件,这个应该问题不大。&
日,眼看房子遥遥无期,业主们以诈骗罪向灞桥公安分局报案。随后,警方对宋建平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后,灞桥公安分局认为宋建平涉嫌&合同诈骗罪&,将其移交灞桥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日,因涉案金额较大,灞桥区人民检察院将案件移送到西安市人民检察院,西安市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后,认为宋建平虽违法对外售房,但所收取的资金主要用于缴纳公司拍卖取得的其他地产项目的费用,没有用于个人挥霍,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遂将强制措施变更为取保候审。
灞桥区席王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博:&在处理这种案子的时候,当时有个情况就是当事人如果有偿还能力的,人家可以不限制你自由,可以把你放出来,但是你得给人家有个还款计划。&
既然有能力还款,那么业主为什么至今还没拿到退款呢?两千多万房款去了哪里了呢?据了解,除了宋建平陆续退还了一百多位业主的购房款外,还把其中的950万用于在长武县建商品房,但目前该商品房项目也处在停工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剩余100多位业主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陕西缔伍律师事务所律师苗长青:&开发商没有取得五证对外销售房地产,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业主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购房款。也可以提出财产保全,扣押冻结开发商的财产,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开发商还欠一百多位买房户800多万房款。这些业主什么时候能拿到自己的房款,还不好说。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买房子不能只贪图便宜,一定要买五证俱全的房子。另外,在这件事上,监管的缺位也不可忽视,一个违法楼盘只挖了一个坑就开始销售房子,而且大做广告,如果监管部门能及时严格彻底制止,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陷入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栗晨燕 柴子佳)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实时天气:
热门搜索:
&&&&&&&&&&&&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第一章&总&论一、规划编制目的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二、规划编制背景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1999年1月编制完成,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促进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六盘水市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及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给六盘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六盘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电东送”工程。六盘水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主要地区之一,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西电东送工程为六盘水进行大规模的煤电开发和综合利用煤炭、水能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批重点能源项目落户六盘水,极大地促进了六盘水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加快了六盘水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1、依托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发展,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得到凸现和提升;2、泛珠三角12省市区的经济合作,为加快六盘水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六盘水与东部发达区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西部邻近省区的物资流通和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六盘水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重要。(三)贵州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4、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六盘水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西部(毕水兴)循环经济带的建设,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或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区位优势更加突出2002年,六盘水市铁路“三线一站”(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建成后,六盘水处于华南、西南铁路交通的交汇点,形成了北上四川、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的铁路大“十”字,六盘水已构筑成为我国西部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随着六沾复线、南昆复线及镇胜高速、杭瑞高速、水盘高速等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六盘水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为快捷,区位优势将更为凸现。(五)六盘水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产业结构的调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包括六盘水在内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以煤炭综合开发为主的重化工基地,走“煤-电-化”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对六盘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加快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等产业,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六盘水市已经形成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步入了重化工阶段。大力发展煤化工等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煤化工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2、六盘水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增幅连续保持贵州省第一。3、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近5年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品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中心城区基本具备了建设大城市的雏形和条件。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一)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利用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2、坚持“五个统筹”。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4、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技术路线1、加强多层面的专题研究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体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地总结97版总规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开展的各项专题研究,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落实城市空间、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并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2、整合相关研究与规划成果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规划管理的需要,六盘水市开展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结合已完成的各个层次规划,同时与正在开展的六盘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对于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保持规划的适应性。4、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本规划过程将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强化公众的规划意识,充分体现规划的协调作用。四、六盘水市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与评价从8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六盘水市先后编制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前后两轮《总体规划》对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六盘水市第一轮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暨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由六盘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3年10月编制完成,1984年经论证后报省政府,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六盘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1997年城市总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98年完成,经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核准,2001年2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一)97《总规》简要回顾1、城市性质规划将六盘水市城市性质确定为: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贵州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提升了六盘水市的城市地位,为六盘水市向大城市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盘水市城市性质的确定符合当时六盘水市实际。2、中心城区发展规模规划中心城常住人口规模为:2005年为25万人左右,2010年为30万人左右,2020年为45万人左右。并留有50万人口大城市规模发展的余地。规划中心城区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9.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8.4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39.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5平方米。其中人均居住用地20.98平方米,人均工业用地21.72平方米,人均道路用地10.0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83平方米。(二)97《总规》实施情况1、从城市用地规模来看,97《总规》确定六盘水市中心城的可建设用地仅有49.2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定比例是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后才能修建的用地。97《总规》中规划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9.6平方公里,而至2005年末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已达30.8平方公里,远超过19.6平方公里。到2010年左右,六盘水市中心城将实现97《总规》中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用地奇缺。2、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六盘水市中心城现有人口约36万人,已超过97《总规》确定的中期目标,照此发展下去,在2010年左右就要达到97《总规》期末的人口规模,这同《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相吻合。3、从97《总规》中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看,一是用地有突破,六盘水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成了一些重要路段的建设与改造,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规划,但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对城市总体规划有了一些突破。例如水城县双水新区详细规划,要满足水城县行政中心的需要,将规划用地的范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向东突破1300米,城市建设用地突破了近2.6平方公里;二是路网结构的改变,在编制风凰新区和德坞组团的详细规划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周边的部分条件发生了改变,对97《总规》中西部的路网结构进行了调整;三是用地性质的调整,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和功能需要方面的因素,对部分用地性质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突出是将原体育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另安排了市体育中心用地;原六盘水烟厂由于政策性关闭,其用地也被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4、对外交通系统发生变化,铁路建设用地规模增大,杭(州)瑞(丽)高速公路骨干网的规划和六盘水中心城环城高速公路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影响等,都对城市的用地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产生影响。(三)对97《总规》的评价1、97《总规》因地制宜制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适应了六盘水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结合六盘水市特有的地形和用地条件,规划提出的“带状组团式”结构,促进了德坞、荷城、双水等新区的建设,规划确定的三条主要干道为建成大城市提供了空间。&3、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六盘水市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六盘水城市的迅猛发展,97《总规》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六盘水市的新的发展要求;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等方面已明显滞后。五、规划修编重点(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六盘水市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原有生产力布局已远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亟待作出重大调整和重新布局。(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结合新的生产力布局要求,并综合考虑市域环境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新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目标。(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结合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确划定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区域,并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的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科学确定六盘水市及中心城的城市性质和职能;通过对中心城门槛问题研究,结合产业发展及城镇化途径分析,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五)确定中心城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由于六盘水中心城区城市规模的扩大,规划重新研究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布局形态,并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环境条件重新研究城市的功能分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的城市特色,创造高原山地城市的风貌特色。(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确定六盘水市未来交通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未来交通模式的选择,提出实施策略;确定重要的交通走廊、结点,各种交通网络及衔接方式;在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中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可建设和利用的情况,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要求。六、规划原则与依据(一)规划原则1、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六盘水市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六盘水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2、配合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配套,提升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3、根据六盘水市实际情况和未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4、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6、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7、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六盘水市人多耕地少、山多平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爱护土地资源,坚决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建设道路。(二)规划依据1、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审批办法》(4)国家、贵州省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规定2、各级政府部门对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的相关文件(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上层次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成果(4)《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5)《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6)《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7)《六盘水市“十一五”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8)《六盘水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9)《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六盘水市物流规划》(11)《六盘水城市发展问题研究》(12)《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13)《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七、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为了合理引导六盘水市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为六盘水市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市。总面积9965.37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范围为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老鹰山镇、大湾镇、月照乡、滥坝镇、董地乡、汪家寨镇、大河镇、比德乡、双嘎乡、纸厂乡和玉舍乡。总面积为1110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市政公用设施和其它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其范围为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月照乡,老鹰山镇,滥坝镇,董地乡及双嘎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293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二章&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一节&现状情况及发展条件分析一、市域自然地理状况(一)区位六盘水市地处东经104°18'20″至105°42'50″、北纬25°19'44″至26°55'33″之间,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腹地,北临威宁、赫章、纳雍,东面分别与织金、普定、镇宁接壤,南界兴义、普安、晴隆、关岭,西靠云南省宣威、曲靖两市。六盘水市距省会贵阳市25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390公里,距重要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直线距离约310公里,居于贵、云、川三省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地带。(二)区域面积六盘水市全市南北长177.2公里,东西宽142.0公里,国土总面积为9965.3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7%。(三)地质、地貌六盘水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趋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受北盘江的切割、侵蚀,起伏较大。境内山体高大,峰峦叠嶂,河谷深邃。山系沿地质构造线展开,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组合多样。境内海拔多在米之间,其中中心城区所处的水城盆地海拔在米之间。地势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2900.3米,人称“贵州屋脊”;最低点为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0米。全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组合多样。在主要地貌类型中,山地占全市总面积64.93%,丘陵占16.9%,高原占4.05%,盆谷8.47%,台地1.66%。境内绝大部分为山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岩溶面积占全市国土土地面积的63.18%,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四)山脉、河流(河流水文)六盘水市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乌蒙山东南支脉,自西北绵延进入六盘水市境内,使市域内河流分开注入两大水系,其中三岔河注入长江,而南盘江和北盘江为珠江水系干流。由于高原的抬升和侵蚀基准下降,河系干流深切于深槽峡谷中,河流多属雨源性河流,嵌入河流多,河身一般狭窄而无阶地发育,水流急,落差大,山高坡陡,水低田高;加之岩溶纵向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裂隙水次之),浅处在10-50米左右,深处可达100米以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86%的降雨集中在5-10月,洪枯期变幅大。此外大量土地坡陡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全市水资源总量142.18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产水量65.66亿立方米,地下水52.68亿立方米,客水23.84亿立方米。按流域分为:三岔河积水面积2043.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3.351亿立方米;北盘江积水面积6645.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513亿立方米;南盘江积水面积1225.6平方公里,年产水量0.796亿立方米。全市境内,年河川径流量70.4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藏量116.65万千瓦,可开发量70.68万千瓦。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92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值的1.9倍和2.4倍;亩均水量956.1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4倍和5.2倍。但由于六盘水所处地形地貌限制,降水不易蓄积,存在着因工程设施不足而缺水的状况,农业用水困难,顾本区以旱作为主。(五)气候六盘水市大部分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平均气温13.7℃,一月均温3.0-6.3℃,七月均温19.8-22.0℃,无霜期230-30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年降雨量毫米,阴雨雾天气居多,灾害性天气频繁,高原气候特点突出,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并由于岩溶作用和地势反差大,局部地区小气候特征较突出。(六)土地资源、土地条件全市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等8类。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分布广,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市域总体土地质量不高,利用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并且耕地数量较少,后备耕地不多,全市人均耕地1.51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04年六盘水市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全市土地总面积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的5.7%。其中农用地面积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84%;建设用地面积37888.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未利用地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6%。六盘水市土地利用现状表备注:资料为2004年土地变更统计数量(七)森林植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6.0%,植被种类繁多,分布交错,地理区域分异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植被为湿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植被为中亚热带半湿润阔叶林。由于地势海拔差异较大,植被的垂直分异特征也比较明显,种类主要有:云南油杉、水杉、椿、马尾松、柏、杨、栎、华山松、桦等树种,经济林木有油桐、漆树、油茶、核桃、杜仲、板栗、银杏等。由于过去境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现存草地多是森林遭到破坏后逆向演替形成的次生植被。全市有草地359.4万亩,已利用草地185.85万亩,其中人工草地8.85万亩,天然草地177万亩(一等草地占5.2%,二等草地占28.9%,三等草地占61.8%,四等草地占4.1%)。野生植物丰富多样,主要有黄柏、厚朴、杜仲、松、泡桐、竹荪、刺梨、银杏、红楠、杜鹃、青冈、栎类等数百种。(八)风景名胜资源全市主要风景名胜资源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国家级森林公园:玉舍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六枝花德河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处: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高山草原风景名胜区、南开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六盘水马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市郊旅游渡假区五处:啰咪期生态旅游渡假区、石河生态旅游区、天生湖旅游渡假区、白鹤旅游渡假区、明硐旅游渡假区。独立景点二个:水城花嘎吴王山大溶斗、钟山区韭菜坪高山石林风光。各县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六枝的梭嘠苗寨(长角苗)、新窑苗寨(四印苗)、坝湾布依寨、折溪戏;盘县的滑石板苗寨(汉苗)、坪地彝族风情、鸡场坪傩舞、旧营白族风情;水城的青林苗寨(小花苗)、茨冲苗寨(歪梳苗)、湾子布依寨、南开苗族跳花节、海坪彝族火把节等。(九)矿产资源六盘水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水能和煤层气,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炼焦用煤比重大,享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之美誉。全市远景煤炭储量为829.7亿吨,探明储量为137.6亿吨,占全省累计探明储量的26.9%;保有储量134.8亿吨,占全省煤炭保有储量的26.6%;炼焦用煤储量为87.0亿吨,占全省炼焦用煤储量的88.0%。全市煤层气(200-1500M深)资源储量11548.8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煤炭资源除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矿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外,地方煤炭工业发展也很快。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继建成一批地方煤矿,巩固了六盘水市在我国南方的重要原煤和焦碳生产基地地位。全市煤炭工业的重要产品有冶炼精煤、动力煤、洗精块煤、洗混煤、优质无烟煤和铸造焦、冶金焦等。产品除满足省内需求外,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海南、云南等省区,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此外,六盘水市其他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30余种,主要有铁、铅、锌、镍、石灰岩等。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人口与城镇化2005年六盘水市全市总人口约为302.7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4‰。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79.3万人(含集镇人口为96.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6.2%&(含集镇为31.9%),低于全国和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全国为42.0%左右,全省为26.9%)。(二)经济发展1、主要经济指标及产业结构2005年底,六盘水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07.93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8.71亿元,同比增长7.28%;第二产业产值为117.12亿元,同比增长26.77%;第三产业产值为72.1亿元,同比增长74.70%,三次产业结构为9:56.3:34.7。“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1.51亿元增加到207.93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2.57倍,年均增长达到20.6%。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目标比较,“十五”计划主要发展指标目标普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852元提高到2005年的6899元,年均每年增加809.4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年为33.3亿元,2005年为121.4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达348.07亿元,年均增长近29.5%。地方财政收入2000年为4.74亿元,2005年增加到13.23亿元,年均增长为22.8%,同“十五”计划比较,为计划数(7.7亿元)的1.72倍;地方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10.1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1.8亿元,年均增长为16.6%。城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8.5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4.58亿元,年均增长13.3%。2、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808元提高到2005年的8032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13元提高到2005年的1863元,年均增长7.2%。3、工业经济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较快,2000年企业数为2.01万个,2005年发展到&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0年的88个发展到2005年的&个;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年为84.87亿元,2005年增加到104.15亿元,年均增长为4.2%,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比较,工业发展速度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形成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引导着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全市主要工业品中,原煤产量由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846万吨,年均增长达20.6%;发电量由2000年的44.59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005年的101.9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8.0%;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129.5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74.57万吨,年均增长6.1%;钢产量由2000年的147.3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01.59万吨,年均增长6.5%。1998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项目建设,在中央、省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六盘水市已经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生产基地。盘北电厂、水城电厂的陆续建成投产,盘南响水电厂、发耳电厂等大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盘东电厂、六枝电厂的建设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开展。配套的煤矿建设全面展开,资源开发迎来新的机遇期。铁路“三线一站”建设和投入运营,极大地拓展了同外界的交往渠道,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煤炭的深层次开发创造了较好条件,煤化工等延伸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4、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目标,全市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农业仍然是解决就业和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逐渐扩大。不断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和发展非农产业、从事经商等,已经成为全市城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5、生产力布局全市的生产力主要沿两条轴线:株六铁路复线同102省道辐合的横向轴线;水柏铁路、盘西铁路及威红铁路支线与省道212辐合的纵向轴线。全市的主要工矿企业、大中型能源项目、主要城镇基本上分布在这两条轴线上。(三)社会事业发展全市社会事业在十五期间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两基”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和招收本科生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启动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四)城镇与城镇体系1、城镇市域城镇数为30座(盘县县城在红果镇,六枝特区中心城区在平寨镇),城镇密度为0.30座/百平方公里。2、城镇体系(1)城镇等级和规模结构现状六盘水市市域城镇等级可划分为四级(市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城镇、一般镇及工矿区),规模结构亦划分为四级,但差距较大。(2)城镇职能结构除中心城区和六枝平寨、盘县城关外,其他城镇职能主要为三大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开发型(工矿型),一类是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型,还有一类为行政驻地型。&(3)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城镇相对集中在铁路和国、省道沿线布局,占了近90%。市域中东部缺乏城镇节点支撑。3、城镇体系特征和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征①城镇数量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盘县建制镇多,水城县、六枝特区建制镇数量少,多以集镇形式服务农村;②中心城区发展较快,通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已逐步由工业型向综合型转型;③依托中心城区和周围比较密集的工矿城镇,初步形成了由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构成的六盘水市城市地域生产综合体;④在煤兴线和102省道沿线,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西电东送”项目布局、商贸服务、旅游等产业发展,城镇发展较快,沿交通干线城镇带初步形成;⑤工矿型城镇数量较多、相对集中,与矿产资源分布关系密切,工业型、矿业型职能特征突出。(2)城镇体系发展存在问题①城镇化水平低,与较快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②城镇体系比较松散,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区市空间拓展受限,规模偏小。县城发展较快,但城市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尚弱;小城镇发展条件亟待整合,城镇经济不发达,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潜力较大,但缺乏规划引导。城镇缺乏合理分工,职能趋同现象严重;城镇地域分布不均衡,市域腹地城镇偏少;③城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城镇就业水平较低;④城镇建设用地条件较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⑤城镇建设投入少,基础设施普遍缺乏,综合环境条件较差,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镇“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城镇发展质量不高,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推进;⑦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城镇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城市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三、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一)行政区划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盘县特区撤消,设立盘县县级建制,其行政区域为原盘县特区行政区域,同时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到红果镇。至此,全市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单位,共有30个建制镇、64个乡(含50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六盘水市行政区划表&单位:个(二)建制沿革今六盘水市所辖地域在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巴郡汉阳县地。汉代分属牂牁郡夜郎县、苑温县、平夷县和犍为郡汉阳县、郁鄢县。三国时分属“南中”的牂牁郡平夷县、兴古郡宛温县。晋为平蛮县、宛温县地。唐隶汤望州、盘州。宋为罗殿国、罗氏鬼国、于矢部地。元分属普安路、普定路、八番顺元宣慰司。明分属普安府(州、卫)、西堡长官司、贵州(水西)宣慰司。清置水城厅、普安州(厅)、郎岱厅。民国时期置水城县、盘县、郎岱县。解放初期建置未变。1964年,国家决定在贵州省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名称由此而得。接着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后改特区)作为煤炭基地相继成立。1966年,中央批准成立六盘水地区工业建设指挥部。1967年,六盘水地区革委会筹备小组成立,六盘水开始成为一个行政区,下辖三个特区。1970年12月,分隶安顺地区、兴义地区、毕节地区的郎岱县、盘县、水城县分别与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合并,合并后仍称特区,隶属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消地区建制,成立六盘水市(省辖市)。1987年12月,水城特区撤消,分设钟山区、水城县,市人民政府驻钟山区。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消盘县特区,设立盘县,行政区域不变,盘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至红果镇。之后,全市有部分乡镇建制的调整和变化。到2005年,全市共有30个建制镇、64个乡、4个办事处、160个居委会、1690个村委会。四、发展条件分析(一)有利条件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六盘水市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2、国际形势总体向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为发挥六盘水市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有利环境;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不会减弱,支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力度继续加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4、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陆续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5、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我市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为加快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二)不利因素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2、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3、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4、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压力;5、安全生产的基础仍不稳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6、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7、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第二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一、战略目标(一)近期目标1、基本建成重要的新型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贵州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区市。2、全市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5:63:3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900美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3、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4、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二)远期目标1、建成贵州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区市,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城乡居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小康社会迈进。2、全市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700美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3、继续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4、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二、战略任务(一)增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进一步优化。利用城市区位、资源优势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把六盘水中心城区建成贵州西部的中心城市和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增长极;(二)通过发展轴线经济,促进沿线城镇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三)在中部城镇稀疏地区,集中培育具有一定优势条件的城镇,提升其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级别,构建一定区域的增长点,带动广阔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远景相对均衡、成熟的城镇体系创造条件;(四)继续稳定农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五)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三、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一)产业发展思路以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的总体思路,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由资源输出向资源综合利用的转变。构建六盘水北部和南部经济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二)结构调整1、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全力推进能源、煤电化一体化、煤化工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冶金和建材工业;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2、积极培育后续产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生姜、核桃、茶叶、畜产品、中药材等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轻工业加快发展;搞好技术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在高载能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注重发展制造业,&积极发展煤化工机械、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及其它配套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力争在新材料、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鼓励产业集中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依托红山轻工业区及六枝、盘县轻工业区,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向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马铃薯加工、富硒茶加工、中药材加工、蔬菜加工、经果林加工等。鼓励和支持以六枝郎岱酱、岩脚醋、岩脚面等重点民间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建立健全城乡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加快市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旅游业,大力推进“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4、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四、生产力布局规划(一)发展布局模式选择六盘水市的生产力布局采用“点轴式”的基本模式,以城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生产力沿轴线辐射展开。(二)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调整和强化中心城区的区域职能,扩大中心城区与邻近工矿城镇的互动发展能力。重点发展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102省道、水安公路为主横轴和GZ65国道主干线、320国道作为次横轴的区域性两条轴线;水柏铁路、贵昆铁路盘西支线、216省道、水盘兴高速公路、南昆铁路威红线以及红果——威舍公路作为纵轴,形成“两横一纵”的市域开放式布局框架。通过产业发展轴线将生产力布局影响向周边延伸,并促进省区间合作。向西北扩展到威宁县、云南昭通地区,向东北延展到毕节地区的重要矿区——织纳煤田。向东联接黔中经济区,向南同南昆铁路经济带和南、北盘江——红水河资源综合开发区融合,达到统筹协调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目的。(三)区域生产力布局1、重点发展循环经济集聚区根据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六盘水区位、交通等条件,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六盘水市境内重化工产业布局由南、北两大循环经济集聚区、六大生态工业基地构成。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相对集中,形成在中心城区东侧的老鹰山生态工业基地,水城县以发耳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基地,六枝特区以新场为中心的黑塘生态工业基地;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主要形成以柏果、洒基、盘江、淤泥等城镇为主的盘北生态工业基地,以保基、羊场、英武等城镇为主的盘东生态工业基地,以响水、保田、大山等城镇为主的盘南生态工业基地。黑塘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磷电化高载能产业,老鹰山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焦电化冶产业,发耳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电气化产业,盘南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电油气产业,盘东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电焦化产业,盘北生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磷气化产业。2、利用重要交通干线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产业带经济围绕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这个核心和盘县的红果城市、六枝特区的平寨中心城两个节点,利用沿线的中小城镇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横、纵两条生产力布局轴线,扩大轴线和城镇的辐射影响和服务,带动广阔的农村腹地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依托城镇平台,促进经济要素和产业向轴线、城镇集聚,扩大城镇就业,吸引和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进入城镇,既壮大中小城镇规模、发展城镇经济,又能缓解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建设投资压力。3、借助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平台,依托周围有条件的小城镇,大力发展县域产业协作区在全市的骨架公路网布局中,考虑了以县为单元、以县城(中心城市)为中心的路网组织和生产力布局,尤其是六盘水市比较特殊的地理条件,建设以县为基本单元的生产力布局协作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设生产力布局协作区,一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市环线西段-玉舍-勺米-阿嘎-白车河-仁和洞-茨冲-化乐-比德-董地-保华-汪家寨-城市环线西段为纽带,以沿线的汪家寨、保华、比德、化乐、阿嘎、玉舍等小城镇为支撑,形成中心城区-卫星城镇的生产力布局协作区,把小城镇作为疏解中心城区产业、优化城区用地布局、发展特色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壮大城镇经济的重要手段,促进中心城区和周围小城镇之间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协作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二是以六枝特区的平寨中心城为节点,以平寨中心城-岩脚-新场-堕却-中寨-郎岱-陇脚-折溪-洒耳景区-大用-平寨中心城环区公路为纽带,以沿线小城镇为支撑,将中心城产业调整、生态工业基地、水黄线产业带发展、风景区开发等有机组织和加强协调、协作,形成市域东部六枝特区域内的生产力布局协作区;三是以盘县红果城市为节点,以红果城市-响水-大山-老厂-英武-羊场-淤泥-松河-洒基-柏果-盘江-红果城市公路为纽带,以沿线工矿城镇、特色城镇为支撑,以资源综合开发为契机,加快建设盘县的围绕红果城市的1.5小时经济圈,加强县域经济发展联系,促进形成县域生产力布局协作区域,提高盘县经济在全市的地位和同域外的竞争、合作能力。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一、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格局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框架,组织和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争取有条件的乡建制通过扩、并等形式,成为新的建制镇,建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布局节点,城镇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由分散走向集中,吸引要素集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市城镇体系布局不断优化。二、大力发展卫星城,引导中心城区产业布局调整利用中心城区周围的矿区和城镇资源,大力发展城市型、城郊型产业,积极疏解和吸纳中心城区和沿海地区转移的重型化、高载能企业,形成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域。&三、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策略(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农村;(二)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迁村并点,对市域内农村居民点进行迁并整治,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布局的原则,逐步引导农村人口的居住和就业向各级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配套相对完善的农村居住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三)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通过迁村并点和退宅还耕,把农村居民点的迁并整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四)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信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形成农村社会新风貌。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健康发展。第四节&农村居民点整治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切实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规划按照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合理进行迁并整治和规划布局,按照国标的规定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在100平方米以内;二、对现有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它村庄转移,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三、对位于禁止建设区的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向其它位于禁止建设区外的村庄转移;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其中对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或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四、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所涉及到的村庄,即“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一、人口现状(一)总人口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302.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66.50万人。在人口发展过程中,总体是增长的:年全市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19.8‰,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5.27‰,增长水平逐年下降。全市非农业人口增长水平自1990年以来年均达到42.25‰,其中年年均增长33.20‰,年年均水平达到48.80‰,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行政地域的限制条件减少,人口迁移的规模逐步扩大,有利于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发展及城镇人口的增加。自1999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催动下,人口转移的强度逐年增大。(二)城镇人口全市城镇人口为79.3万人(含集镇人口为96.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为26.2%(含集镇为31.91%)。其中,按行政区分别计算,钟山区城镇化水平达到90.39%、六枝特区为25.5%、盘县为19.25%、水城县为0.96%。由于水城县政府驻地双水新区已纳入中心城区范围,有县无城,因此水城县除滥坝镇区人口外,无其他的城镇人口。钟山区的城镇人口包括中心城区人口和水城县城镇人口,因此其值就高。钟山区、水城县合计核算城镇化水平为39.31%。注:①总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指标为2005年公安局统计数据。②城镇人口指标来源于地方建设部门实地调研统计数和有关规划文件资料。③城镇人口统计不含集镇人口数。(三)全市人口发展特征1、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人口总体增长逐年减少;2、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分布面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贫困面较大;3、文化教育设施欠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4、城镇人口比重小,分布的工业指向性相对明显。城镇基础较差,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人口分布不均衡,相对集聚在主要交通沿线;5、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非农化转移规模逐渐扩大,已成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市域总人口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在今后的人口发展中,全市总人口会有一定增长,但增长水平将继续逐年下降。随着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吸引和极化发展仍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周边毗邻地区经济实力与六盘水相比,工业化的程度还有一定差距,在中心集聚的吸引作用下,人口迁入中心城区和红果城市、六枝中心城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参照《贵州省六盘水市国土规划》,结合现状人口增长水平,并依据《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在2010年的这一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争取控制在8.0‰以内;到2020年的较长一个阶段,争取实现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目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下。机械增长水平在近期内以区内平衡为主,变化不大,中远期考虑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因素,可望有适当的增加。因此,近期考虑1.5‰,远期控制在2.0‰的水平。则综合增长率在年的水平分别为9.5‰、8.0‰。预测公式P=P0(1+r1+r2)t,其中P:预测年总人口;P0:基年总人口(2005年底为298.91万人)r1:自然增长率;r2:机械增长率;t:预测年。通过分析市域总人口到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313.38万人和339.37万人。2、综合增长数法六盘水市自1990年以来,人口共增加了53.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56万人,其中有个别年份增幅大些,有的年份要小些,还有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因此,选择综合增长数法预测是把人口增长看作在现状水平基础上的稳定发展。预测公式为:P=P0+n·△P其中:P为预测值;P0为规划基期年的总人口数;△P为年均人口增长数,规划近、中、远期分别调整为3.5、3.0万人;n为规划年数。通过计算,在年的全市总人口将分别达到316.41万人和346.41万人。3、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六盘水市的人口总体是稳定增长的,说明人口与时间数列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因此,利用时间数列和人口因子构建回归模型,以此推算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口规模。回归预测模型:P=A+B·T式中:P:规划年的总人口数;T:规划期年的时间序列;A、B:回归方程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时间数列与总人口统计简表则预测模型为:P=-+4.·T相关系数r=0.,说明因子的相关程度较高。预测:2010年:n=21,T=2010,P=325.211(万人)2020年:n=31,T=2020,P=367.50(万人)4、总人口规模控制&综合以上方法,参照国土规划、“十一五”规划等有关人口发展目标,规划全市总人口控制如下:全市总人口预测及分布表&(单位:万人)(二)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市域城镇人口按镇区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城镇人口规模达到79.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6.2%,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为0.8:1(统计资料中的城镇人口为建制镇辖区内的总人口,与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的统计不一致),说明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较大。年间,市域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1%,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0.48%。年,城镇化水平由19.66%增加到26.2%,9年间城镇化水平增加了6.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73个百分点。市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水城县为0.96%,钟山区最高,盘县、六枝特区较之全国平均有较大差距。由于特定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特殊的城市产业结构,尽管城镇化水平有一定发展,但是城镇基础设施的欠缺和工矿型城镇的环境整治压力,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城镇化质量不高。在城镇人口的预测中,由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有时间连续性和可比性,其与城镇人口规模常有一个经验比例常数,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各阶段城镇人口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因此,采用非农业人口指标作为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的主要依据,然后根据经验比例关系折算成城镇人口,并计算相应城镇化水平。1、综合增长率法1990年到2005年全市非农业人口综合增长率为42.25‰,远远高于同期总人口发展,其中,年的增长率为33.2‰,年增长率达到48.80‰,呈加速增长趋势。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强度是逐渐增大的,随着中心城区和各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展开,城镇多元经济的发展使非农化转移将更加迅猛。因此,选择非农业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2010年)为50‰,远期(2020年)为40-45‰。通过预测,非农业人口到年将分别达到84.87万人、130.00万人左右,同期城镇人口达到120.00、180.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7.5%和51%左右。2、绝对增加值法按照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及相应的城镇化发展预测;结合六盘水市自身发展规律,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1.45个百分点左右在有条件、支撑体系比较健全的前提下,是能实现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33.5%、和48.0%左右,同期城镇人口分别为107.5万人和168.0万人。3、城镇布点法根据城镇发展能力,结合城镇发展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一定限度内吸引生产力的专业化布局,在规划期末,要达到中心城区有大发展、农村城镇也有大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城镇规模与区域人口转移引导关系较大。结合生产力布局的城镇开发是城镇规模增长的内因。利用城镇布点法计算,即是参照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县城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文件所拟定城镇人口规模,通过时间修正和指标统计口径的修正,合理确定在规划期末的各级城镇人口规模,集中汇总,得到规划期末的城镇人口,相应得出规划期的城镇化指标。在城镇人口现状规模比较清楚和对城镇发展条件以及城镇发展引导组织的前提下所运用的较合理、适用的方法。到2020年,通过该种方法得到的城镇人口达到170.0万人,同期城镇化水平达到48.5%左右。4、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发展通过以上分析,综合《贵州省六盘水市国土规划》、《六盘水市“十一五”规划》等成果,规划预测:到2010年,城镇化发展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35.0%,城镇人口达到112万人;到2020年,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48.5%左右,城镇人口达170万人左右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目标(一)城镇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培育发展中心城区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加快中心城区市的区域性职能发展;积极推进盘县红果、六枝平寨的城市建设,切实抓好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突出、产业优势明显的重点小城镇建设,到规划期末,形成规模等级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环境质量优良的城镇体系骨架。(二)城镇发展目标进一步打造“中国凉都”品牌,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支持红果、平寨向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生活环境适宜,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强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二、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市域将形成1个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2个市域次中心城市(盘县红果城市、六枝特区平寨中心城区)、14个中心镇、31个一般城镇(含独立工矿区)共同构成的城镇体系框架。(一)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到2020年,全市将形成80万人、20~30万人、1~10万人和小于1万人的城镇规模序列。(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规划市域城镇职能主要划分为工矿(A)、工贸(B)、交通(C)、旅游(D)、农副产品加工(E)等五大类;中心城区和两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均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兼有三产职能,为综合型城镇;大湾、汪家寨、玉舍、比德、保华、阿嘎等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以工矿职能、工贸型职能、休闲旅游为主。(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到规划期末(2020年),通过市域铁路、公路的建设带动,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市域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其它建制镇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和轴线的空间布局格局。充分突出和扶持钟山——平寨城镇带、钟山——红果城镇带、沿GZ65沿线城镇带发展,形成全市的集聚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城镇经济发达、职能丰富的城镇发展区域。结合中心城区和周围城镇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由中心城区和周围卫星城共同构成的城镇协调发展区,形成六盘水市密度较高、产业发展、特色突出的城镇体系布局区域。三、城镇建设标准(一)合理规划,节约用地,保证城镇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达到9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5平方公里;盘县红果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75-8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2.0平方公里;六枝特区平寨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7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3平方公里;中心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70平方米左右,一般城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60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达到9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76平方公里;盘县红果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9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7.0平方公里;六枝特区平寨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8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7平方公里;中心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100平方米左右,一般城镇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达到70平方米左右。(二)继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加大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策,建立全市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分配建设资金,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保证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持续好转。1、城镇道路到2010年,中心城区和县城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人均道路面积中心城区达到9平方米以上、县城达到8平方米;中心镇的人均道路面积争取达到5平方米;中心城区和县城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争取达到0.5平方米。交通干线上的建制镇基本实现场路分开。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县城达到12平方米以上,中心镇达到10平方米以上,一般城镇达到8平方米;中心城区和县城的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应达到0.8平方米,中心镇达到0.5平方米,一般城镇应配套相应公共停车场设施。2、城镇供水到2010年,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县城以上城镇基本完成供水管网改造。中心镇供水普及率应达到90%以上,一般城镇有比较可靠、系统、安全的供水设施,居民能用上自来水。到2020年,城镇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城镇供水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开源节流并重,发展节水企业和鼓励中水利用。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大力提高水质标准和水量保障,确保供水安全、可靠。3、城镇燃气到2010年,县城以上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60%,其中中心城区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80%。中心镇和其它小城镇加快推广使用型煤、管道燃气、瓶装液化气、沼气以及其它清洁能源,提高城镇燃气的普及率。到2020年,县城以上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中心镇达到60%以上,其它小城镇达到50%左右。(三)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小城镇办学条件,在健全初中阶段教育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形成高中阶段的教育基地。中心城市要增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中心建设,努力形成研究开发中心。合理规划和配套建设城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充分挖掘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城镇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卫生需求。(四)加强城镇安全保障设施建设树立安全意识,重视城镇的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从城镇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整合城镇功能,构筑城镇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城镇安全预警系统,提高城镇安全应急管理水平。加强抗地震、防火灾、防治洪水、抵抗地质灾害破坏以及其他城镇灾害的防治设施建设,提高城镇防灾救灾综合能力。(五)加快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和绿化建设到2010年,县城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建成一批中心镇和其它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小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有一定提高。到2020年,县城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7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心镇和其它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左右,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到2010年,县城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到90%,中心城区达到100%。加强中小城镇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促进城镇环境持续改善;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到100%。到2010年,县城与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小城镇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一定提高;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到2010年,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7.5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34%以上,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5平方米;中小城镇每个镇基本建成1处公园,城镇绿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支持有条件的城市争取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城镇建设管理逐渐规范,整脏治乱取得良好效果,居民维护城镇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中心城区和县城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9平方米;中小城镇的绿化条件进一步好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普遍提高到25%左右,人均公园绿地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六)城镇住房建设到2010年,城镇新建住宅达1000万平方米左右,新建住房成套率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基本达到25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城镇新建住宅达315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成套率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基本达到35平方米以上。四、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和用地规模六枝特区的县城驻地在平寨镇,县城总体规划中明确提法为平寨中心城;盘县县城驻地在红果,县城总体规划中明确提法为红果城市。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平寨中心城、红果城市次中心和市域东部、南部的增长极。作为省域和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发展的城镇,平寨中心城、红果城市在发展定位和城市规模应充分突出达到生产发达、分工恰当、布局合理、容量适度、市场开放、环境良好的目的。(一)平寨中心城的发展定位与规模1、现状2005年平寨中心城人口达12万人,基本实现总体规划的目标。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5平方米。自1999年开始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到2001年县城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外交通通道的改造和建设、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平寨中心城已成为六盘水市东部辐射周边的织金、纳雍以及普定的重要增长点和市域生产力布局的节点区域。2、发展定位是全市城镇体系的副中心城市,特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以发展煤炭、建材、医药、工业为主,绿色产业、旅游、贸易为辅的综合型工业城市。3、发展规模规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15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75平方米左右,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达到11.3平方公里。主要依托老城区,通过有机的外延扩展和有序的内部挖潜结合,形成对外交通方便、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城市商贸职能发展、生产优势明显、单中心地位突出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形态雏形。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20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到85平方米左右,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达到17.0平方公里。在主城区的基础上,城市向东、西进一步扩展,往北越过铁路障碍有所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形态。(二)红果城市的发展定位与规模1、现状2005年盘县县城(红果)人口达8.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自红果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及实施县城搬迁以来,经过8年建设,县城已形成了通过320国道串联甘沟桥,红果、火铺三个片区所构成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其中火铺片区职能以工矿为主、红果城区基本发展成为县域公共设施和生活居住中心、甘沟桥已形成完整的工矿生活居住区。红果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加强了,目前红果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基本具备,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发展定位以煤炭、建材、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是市域的次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毕水兴经济带上的重要产业集聚节点之一。3、发展规模规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15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9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达到13.5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发展方向主要依托红果片区和干沟桥片区,通过有机的外延扩展和有序的内部挖潜结合,不断扩大中心片区规模和范围,并积极发展综合型职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优化,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在区域和市域中的地位。进城的大型工矿项目引导往火铺片区和平头山组团布局,通过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增强企业、片区之间形成企业联合和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城市经济从单一型、粗放型、资源利用型向综合型、集约型、环保型转变。规划到2020年,城市主要向西、东北发展,以铁路,河流和自然山体为分隔,形成红果中心片区、干沟桥组团、平头山组团、火铺组团、沙坡组团的“一心四组团”的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到95平方米左右,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达到28.5平方公里左右。(三)其它城镇发展主要针对规划明确的市域范围的中心镇以及作为县域内重点发展的城镇,从市域生产力发展布局、城镇体系发展、促进分工协作、突出优势和特色、实现城乡一体化等角度,从而提出城镇的定位和规模,为下一层次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1、盘县城关镇规划通过整合城镇资源,将城关镇和刘官镇作为整体进行培育发展,利用城关镇的建设基础、刘官镇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用地条件,协调发展,形成盘县中部的产业增长中心和服务中心。规划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5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商贸、旅游以及围绕为本地提供食品的加工工业等职能为主。2、柏果镇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与盘北电厂的发展联系,提高城镇对电厂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配套产业、交通运输、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及文化休闲娱乐业等发展,增加就业,形成城镇和电厂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规划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镇以能源工业、交通服务、商贸、农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3、老厂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近0.9平方公里。城镇以加工工业、旅游、商贸、交通服务等职能为主。4、响水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2.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左右。城镇以能源工业、采矿、交通服务、商贸等职能为主。5、郎岱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服务、商贸、旅游等职能为主。6、岩脚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商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职能为主。7、大湾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商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职能为主。8、汪家寨镇是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之一。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城镇以能源工业、采矿和商贸等职能为主。9、南开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等职能为主。10、玉舍是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之一。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工业、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11、比德是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之一。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左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职能为主。12、发耳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2.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工业、旅游和商贸等职能为主。13、英武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工业、商贸等职能为主。14、野钟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镇以旅游、商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15、保华是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之一、中心城区外环公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属县域内应该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旅游、商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16、阿嘎是中心城区的卫星镇之一、中心城区外环公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属县域内应该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工业、商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17、盘江镇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6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6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采矿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18、保田镇是全市确定的盘南生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中心,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6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交通、商贸等职能为主。19、松河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8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6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交通、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20、新场是全市确定的黑塘生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中心,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采矿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21、落别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以交通服务、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22、羊场是全市确定的盘东生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中心,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8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8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64平方公里。城镇以工业、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23、龙场(六枝)属县域城镇体系中应重点发展的城镇。到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0.8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0平方米左右,建成区面积0.72平方公里。城镇以旅游、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等职能为主。第四章&市域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第一节&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一、土地资源(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保障城市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二)基本原则1、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2、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产的增值。4、建立健全土地宏观调控体系,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5、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解决“三农”问题。6、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和衔接。7、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积极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三)土地资源利用、保护规划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1、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配置,结合中心城区的职能调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等占地少的行业,按照土地级差地租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2、结合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适当合并,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3、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4、严格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土地资源,如耕地、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用地。通过对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建设时序的控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和其它合理建设项目用地。5、根据城市总体布局,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将基本农田保护区与绿色隔离地区和生态走廊规划相结合。6、实施城乡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依据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强化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对土地储备的引导。通过空间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7、创新耕地占补平衡补偿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按照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方式补充耕地,促进土地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8、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建立统一、公开和透明的土地市场。二、水资源(一)规划原则与目标建设先进的节水型社会。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以“总量控制、统筹配置”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把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开发新水源各项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资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形成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水循环系统。2020年,实现偏枯年份水资源供需平衡。(二)水资源保护加强市域骨干河道治理,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防治对策。从涵养与保护两方面入手,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1、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污水排放。根据不同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制定相应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削减量目标和防治对策措施。2、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龙贵地水库、玉舍水库、赖子河水库等水源地,应按照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保护。水库上游要继续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水土保持,强化流域管理机制,逐步增加上游来水量,改善入库水质。3、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在地下水开采比较集中的平原地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4、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中,重视水土流失治理方案。5、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城镇内的河流、湖泊,在确保发挥排水、调蓄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功能,加强沿岸污水截流、入河口湿地建设、定期换水,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保持一定的水面面积。(三)节约用水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水措施。1、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实行节水器具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城镇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应强制实行节水器具和设备;现有公共建设和民用建筑,应采取措施加快节水器具和设备的更新改造。4、继续实施分类水价政策,尽快实施阶梯水价政策。5、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四)雨洪利用重视雨水渗蓄工程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推广雨洪利用技术。结合城市建设、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广泛采用透水铺装、绿地渗蓄、修建蓄水池等措施,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其就地截留利用或补给地下水。1、鼓励在新城、新区建设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雨水就地截留量争取达到甚至超过现状的截留量。2、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和建设实施中,严格保证绿地面积,并采取有利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南县城新区规划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