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者是创办企业的人都是很夸张的人

&抛开现在的地位、资金、人脉不谈,让您来重新创业的话,您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这是在刚刚过去的&潘谈会&上的一个问题。在这个创业最好的时代,一些人选择创业,一些创业成功的人选择服务创业。
正如潘石屹,正在倾力推广其SOHO 3Q平台。根据其官方简介, SOHO 3Q是SOHO中国发布的最新产品,SOHO 3Q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共享办公空间,与现有的传统办公室不同,它是移动时代的办公。在SOHO 3Q你可以:只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只租一张办公桌或一间办公室。你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预约、付款,享用WIFI、复印打印、咖啡等服务,只需要带着手机和电脑来工作。当然,潘石屹说如果重新创业,他会选择互联网教育。
正如,20多岁继续做工程师,30多岁开始服务创业者。&其实我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今天都对科技抱着特殊的梦想,所以我从小一直确定要做科学家、工程师,这个是一直不改变的。只是年纪大了以后,也许到了35岁以上,我的感觉就是真的有一批人从骨子里就是创业者,我觉得给世界最大改变的人就是创业者,但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骨子里就有狼性的创业者,我们这些不见得适合做创业者的人应该做服务创业者。&
而在李开复看来,年轻人创业,要聚焦,要有抗压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要顺势而为。1、年轻人创业,想一起创业非常困难,因为各有主见,怎么才能融合到一块儿?李开复:其实我觉得是一个梦想,让一群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如果这些人有一个最终的理想,就像我们看《中国》这部电影里面,几个创始人,彼此骂、吵,不同意,摔椅子都曾发生,但是他们的理想是中国的强大,还有走下去的必要性,让他们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创造这个奇迹。
比较务实谈一下,中国创业跟美国创业还是有比较大区别:在美国,我们一般看到的是几个创始人,他们在一起有非常好的平衡;我们国内创业大多数是一个老大,大家跟着老大的魅力、魄力、理想跟着他打拼。2、对于那些&我做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做这个事就是为了改变全世界&的想法,怎么来做?李开复: 需要聚焦。我们见到所有的创业者,共同一点就是都非常聪明,但聪明人有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问题想得太大了,还有就是点子太多了,每天上班就是一个新点子,最后小小的团队无法执行。如果你想走这个方向,最好要挑一个领域,六个月之内能打造出一个原型来,满足真正用户的需求,不能是所有的人类,只能是非常狭窄的,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这个如果迈出去了重点,慢慢可以滚动成更大的人群。3、创业适合所有人吗?李开复:首先我们对创业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大部分想的创业就是Facebook、百度、小鱼等等这样高科技顶尖创业,这种创业对经济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一个公司能够产生一个非线性的爆发成长,也就是十个工程师能够产生比如一万块销售额,但是20个工程师说不定产生一亿的销售额,30个工程师产生一千亿的销售,恐怖、爆发的增长是经济带来最大动力的,也是大家心中最想做,最向往的。这一类创业坦诚说,真的不适合每一个人,甚至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因为这种创业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独立、自信,执行力,碰到挫折当做学习的经验,不断磨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能够碰到有这么大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人真的是千里挑一的,我们认为这些是最核心的素质,这是其一;第二,对产品、用户很深刻的理解;第三,能够学会专注,不要变成一个聪明人把问题想得太大,太多;最后还是有很强的,可以把这个凝聚在一起。第二,真的不能把每个创业都想成高科技创业,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变革,都在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如果广义一点把每一个参与共享经济,每一个个体户都当做一个创业者,我觉得这个其实就一定程度达到了一个真的是大众创业的目标,我们要清晰的划分这种高科技创业跟自己自力更生,赚点钱的区别,甚至可以夸张,也许你可以做得更大。 4、创业要顺势而为李开复:我们看到创业者常常会陷入一个挑战,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在自己一定要创业的方向,认为自己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够突破一些困难。我们看到这种感情流露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人做父母,我们人的感受感官被颠覆了,人充满着爱,所以就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我们看到很多危险的案例就是刚有0-3岁孩子的父母所发生的。所以我建议,所有0-3岁孩子的父母想做创业,先审视一下我们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够的人群。
有时候一件事情我们还是要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为,就像你说我要卖很好喝的茶给每一个去麦当劳的人喝,我就一定要去麦当劳卖,但是这不是你的渠道,有时候逆势而为的创业挑战很大的,有点你给自己找一点麻烦。找一个更顺势的,更有合适渠道的,更能够做起来的,这还不是一个爆发式的问题。5、大学毕业生和海归创业问题
李开复:五年多前写过一封信,叫做给想创业的青年一封信,我提的概念是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学习创业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参加一个学习课程,也不是一个大公司,而是去加入一个越小越好的团队,比如十来个人,在里面实际接触到每一个层面,用户服务、销售、生产、制造、产品、技术,学习成长非常快,CEO变成你的典范老师,这样比加入学容易。
五年多以后,我觉得跟当时的感觉不太一样,是有存在一批毕业就可以创业的年轻人。我们在创新工厂当中看到越来越年轻的人,我们觉得30多岁是黄金创业者,有经验,现在平均年龄从5年前的31岁跌到27岁,27岁是一个平均值,最年轻有21岁的创业者。我觉得今天的大学生,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不是符合这个少数的需求,但是我不会再说大学生都不要毕业就创业了,有那么一小批是有天生的基因跟积累、经验是可以这么做的。
海归其实也在改变,以前海归是最受欢迎的,后来有一批人不投海归,觉得他们不接地气,这个也在慢慢改变。世界的平台被打通了,一方面在美国的中国人也上着微信、微博,看着这一切,没有因为去了美国读书两年,就不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互联网可以尝试到这一切。那些没有跟中国断裂掉的海归可以回国创业,但如果人脉断了,就要回来一段时间,接接地气,去、大公司都好。6、谈融资问题。李开复:整个VC行规是怎么能够让你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给你足够的资金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的目标。好处是希望投资人在不断估值滚动、成长的时候继续介入,一轮一轮获得融资,这个是人类过去100年经过很多智慧累计的。当然这个有缺点,可能让人更短视,只看18个月。但是它确实是没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游戏规则,不要把什么事讲得太远,太宏伟,让人家不知道我钱进去会发生什么。如果你能把你的业务切分成18个月一格的,18个月之内我回答出一个用户接受或者解决什么科学的问题,或者多少用户量,或者能卖出多少,或者是有多少人使用等等的,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确认这个目标值超过你现在要求的估值,投资人可能更能接受这种符合游戏规则的一种感觉。
24小时报不停
360:公司CFO姚珏、副总经理廖清红因个人原因辞职
唱吧麦颂宣布完成了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
印度区块链初创公司Elemetial获经纬投资
中国联通开始陆续清退2G网络,为5G商用化做准备
全球数字货币犯罪调查:美欧合占近6成,中国占16%
除了SpaceX和蓝色起源,索尼也计划加入私营太空产业
全球再添16家“独角兽” ,美菜网等四家中国公司上榜
扎克伯格去年薪酬仅1美元:为安全支出近500万元
马斯克将特斯拉开进了第一段Boring公司的隧道中
Waymo已在加州申请新测试许可证,无驾驶员“陪护”
美国奧斯汀试行区块链标识系统,帮助无家可归者
报道称美国有上千工人正在偷雇主算力挖矿
区块链游戏平台DreamTeam获欧洲顶级VC投资
苏宁体育即将完成A轮融资,总金额5到6亿美元
AlphaGo给化学合成带来新启示
越南现ICO诈骗案 3.2万投资人被骗6.6亿美元
全球最依赖旅游经济体排行榜出炉,中国澳门名列第三
贾跃亭妻子甘薇也被列入老赖名单:中泰创展追讨14亿
中国借助AI解决医生不足问题,俄媒:带来便利但有局限
尼日利亚比特币公司非法募资数百万奈拉后,跑路
新乐视智家再曝操盘手变更
补贴战“熄火”,美团滴滴相继宣布停止常态化补贴
浙大首开区块链课程,不鼓励学生“炒币”
深消委称小米苹果等手机壳有毒,企业表示是儿童餐具标准
小米6X于4月25日武汉发布
滴滴上海率先取消常态化补贴
聚美优品CFO因个人原因辞职,陈欧将兼任聚美CFO
Coinbase收购以太坊浏览器Cipher Browser
采用Nvidia MX110显卡:华硕推出X407/X507超极本
百度网盘封杀非官方版本,擅自使用会被锁定账号
分析师预计苹果新机比iPhone X贵,将采用三管齐下新策略
虎扑签约国内三支“吃鸡”战队
小米投资的黑鲨游戏手机发布 售价2999元起
小米考虑收购GoPro,后者股价应声上涨8.8%
法乐第未来计划5月21日安装组装线 年底造FF91
SpaceX发起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 估值将升至250亿美元
火山小视频整改升级:暂停同城频道 恢复时间未确定
抖音整改通告:下架万条视频 永久封禁15234个账号
哈罗单车完成近7亿美元融资 蚂蚁金服、复星参与
苹果或推廉价版HomePod,出货量将低于市场预期
美国iPhone用户去年平均安装45个应用 开支增长23%
三星S9/S9+曝通话存在故障 官方:正修复
马斯克:特斯拉今年无需筹资 三四季度可实现盈利
锤子科技将于5月15日发布的旗舰机,细节被曝光
三星发布Galaxy J2 Pro 针对学生和老年人群体不能联网
蔡文胜再度增持美图200万股,已累计斥资8344万港元
三星被起诉专利侵权,罚款或高达30亿美元
腮红金版苹果iPhone X官方图片首现:采用LCD屏幕
苹果警告员工:严禁将内部产品信息泄露给媒体
罗永浩确认锤子手机将引入代言人:倾向于朴树和陈冠希
腾讯官方深夜紧急回应:QQ国际版不会在欧盟下线
市占率低于1%,三星手机在华“命悬一线”
“无人银行”真的来了
9%的美国用户已删除Facebook账号461被浏览55,517分享邀请回答3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forbeschina.com/review/1148.shtml这里有篇阮昊的专访 爆料之类的放在后面,我们先从一个专业学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福布斯中文网的原文,这30位获奖人的官方描述。 1.陈桦 “目前已获得顶级基金天使轮及A 轮投资,真格、九合、策源等” 2.草禾言 “目前公司已获得天使轮汪东风个人千万人民币的投资、pre_a 轮联创旗下多支基金和东方元鼎的近2,000 万人民币,同步京东即刻进行了战略性追投逾千万元人民币,并对业务进行战略支持” 3.高婧 “公司已获得多位天使投资+A 轮融资共数千万人民币,包括IDG 资本、天津创投、科大讯飞、虎童资本等,同时云适配还得到了微软加速器的扶持” 4.韩冰 “目前A 轮融资估值过亿人民币” 5.黄承松 “公司已获得由汉理、纽信和联创投资的5,000 万人民币A 轮融资以及由软银赛富投资的3,500 万美元B 轮融资,目前公司估值约2.5亿美元” 6.季尚 “公司已完成天使轮麦涛 400 万人民币、经纬创投百万万美元 A 轮融资以及数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 不一个个地列了,除了阮昊,其他29位在文中都提到了类似上面的句式。至于阮昊,文章里是这么写的“到2014 年零壹城市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100万元,年净利润510 万元”。阮昊在专访里提到“如今,这里大约有30个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对于建筑设计行业,年人均产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姑且按LYCS共30人计,总到账1100万,即人均产值36.7万元,从经验上来看,业内人都懂,这个数字不能算高,甚至算平平都有些勉强。 谈钱太庸俗,不能这样,我们应该谈作品。毕竟作为一个以建筑设计为主营业务的“时尚设计”公司,作品是创始人设计思维的最直观体现。福布斯原文里提到了两个作品:天台赤城第二小学 和 猫桌。对于天台小学的描述是“第一个同一时间在全国几乎所有主流媒体上头条的建筑设计”,这个我同意,因为作为网易新闻的常年脑残粉,这新闻我看过,而且其他主流媒体的新闻也一起看了。至于内容,“通稿”,你懂得。至于 “上头条”,我不是媒体人士不好评价,我只知道汪峰为了上头条比上紫姨都费劲。猫桌,坦白的说答主真的很喜欢这件家具,虽然答主不是猫奴。而至于“全球猫奴为之是否疯狂”了?是不是能再开个问题。 答主还是有探索精神的,建成项目就天台小学这一个没关系,我们可以看奖项。LYCS的官网上有好多新闻,把跟猫桌有关的先放一边,有两个重量级奖项很值得一看: 1.2014年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2013年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 关于第一个奖,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最高级专业学术机构,奖项重量必须能压塌炕。LYCS的网站上写到“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30名”,中国建筑学会的官网上写到“确定王亦知等62位青年建筑师为此届评审的获奖者”。嗯~估计是笔误~各位获奖者既然都能入选,衡量的标准应该不会差太多。从网站信息里看起来,这个62人名单里有:袁烽、向上、苏童。(PS:阮昊的单位写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如果我们不腹黑地怀疑评奖的公正性,那么阮昊必定是有相当重量级的项目,以至于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关键是这些重量级项目还没放在网站上,为人非常低调。 至于第二个奖,网上搜这个奖项的描述,“这项被誉为中国室内设计领域‘奥斯卡奖’”。敢叫奥斯卡肯定得跟学院派沾点光吧,好歹每次奥斯卡开场的时候,也会来一段welcome to the XXth academy award。但这个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的全称是“生活家·2013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当然我们不能说有企业赞助的就不是好奖项对吧。跟上一条一样,同届得奖的还有石大宇,石在室内和家具设计界的地位大家可以百度之,例如连续四年获得红点奖、Harry Winston的设计师(HW就是GOSSIP GIRL里Chuck向Blair求婚的钻戒品牌)。在此我只能重复上一段的话”阮昊必定是有相当重量级的项目,以至于可以和石大宇并驾齐驱。”因此阮昊进入福布斯30/30,如果是因为猫桌和天台小学,确实有点压不住场;如果是因为之前的奖项,那么让足以他与众多设计界中流砥柱同时获奖的的重量级作品,在哪里呢?赖昌星说过,“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 答主巧妙地用这句话承上启下,把我们从专业学术部分引向八卦部分。本以为应该归为八卦,但如下所述都来源于阮昊本人在网络上留下的电子足迹。所以答主其实只是在这里一并串起来,让大伙看出个清晰的脉络。 阮昊最开始出现在除清华外的建筑专业圈子中,应该是2006年的VELUX竞赛,当时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广泛的应用,资料也相对匮乏,UIA的竞赛在之前几年就不办了,EVOLO和UED联名的那些竞赛还没开始,所以两年一届的VELUX算是非常牛的大奖。阮昊和熊星得了那年的全球二等,作品主题应该是 城市之光,靠摩天楼的反射来点亮城市,大概是这个意思(主要回答关于阮昊的吧,X2也是大神,在这个问题里就不提了)。 后来熊星写过一篇文章,叙述了那个竞赛时的经历,里面提到阮在当年,已经在美国交流,当时他大四。 这之后其实阮就没有再做过竞赛了,或者说,没有获过什么奖。当然阮也没闲着,他去美国跟着的导师是GSD的前系主任,就是做太原博物馆的那个Peter S. Cohen,这两年退下来之后在国内各种走穴。阮当时还在校内的相册里贴过几张回国盯工地的照片。这时的他在时间上还没结束在清华的本科阶段,即2008年之前。 再后来阮在美国申请了硕士学校,顺理成章的进了普林,当时的传说是每年普林在大陆只召一个人。有趣的是,在2007年左右,WA上有一篇文章写美国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提到有的学校排名很高,但培养的学生比较难以融入实际工作,文章末尾点了普林的名。更有趣的是,当年熊星在太傻上还发了篇帖子吐槽,凭啥普林不要我,最后郁闷的去了GSD,大神的世界真任性。 其实在普林的时候,感觉阮就已经在为回国开公司做准备了,如果去LYCS的网站上查一下公司简介,会发现阮开公司的时间是早于他从普林毕业的时间的。他在正式开LYCS之前,参加了国内的一个展览,具体名字记不住了,大概是青年先锋建筑师之类,反正除了他,其他那几位后来也没怎么出现过。 阮正式回国开的公司,正式的合伙人是李煦,当年人人上的网名应该叫李丁丁,在BIG还没有搬到现在的办公地点之前,就是有个“人”字型大门那地儿,校内上曾经有一个相册专门介绍了BIG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就是李煦写的。而且,阮在普林的毕业设计:深圳市民广场的方案模型,就是李煦帮着拍的照片。但奇怪的是,公司开起来之后,李煦就去香港上班了,而且之后LYCS的几乎所有项目,都没有李煦的名字。 毕竟是大神,阮不是空着手回来的,他回国前后起码跟如下两个人关系很好:谷德设计网的向玲 以及 王澍。谷德刚上线那会儿主打的就是阮昊,当年LYCS是个项目就能上谷德,从竞赛到项目到出版物到期刊杂志。应该还做了期先锋设计专辑。王澍就更神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王澍得了普利茨克奖,但在颁奖之后,阮昊在微博上发了大概这么一条:普奖评委会主席从杭州参观离开之后,阮给王澍的爱人打了个电话,说王澍今年能得奖,王澍爱人表示无法相信,后来没过多久就宣布了。而且普奖评委会专门给阮发了一封请柬,邀请去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所以大家在网上搜阮昊的时候,会看到他是中国美院建筑系的教师以及王澍的助理等等,以及之前青年建筑师奖名单上阮的单位是国美,应该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建成项目,如果进度正常的话,上海虹桥商务区总部应该这两年就会建成,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委托项目,至于为啥在2012年就委托给如此年轻的一个事务所,这事儿要客观地说,每个能活下来的事务所都是有点儿关系的,就算地方局长不是你二舅三姨夫,你也得去混成人家的干儿子,不然。。。总之你懂得。 还有一些小道消息提到阮的哦哆桑非常有背景,而且位置很高。其实还有个消息。。。不过算了,在这儿不能写。 总之,阮是什么人?刚刚的叙述应该能说明一些。至于他为啥能得这个奖,说实话,为啥在29个互联网 & 各种A轮B轮天使投资里面,混进一个“时尚设计”,从类别上真的很蹊跷。而且LYCS的项目,除了文章、研究、项目,能跟“时尚设计”沾边的恐怕就是那个猫桌,N个建筑设计项目+1个家具,就是“时尚设计”了?毕竟福布斯不是官媒,评委乐意评谁就评谁。 7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孵化器太多 创业者都不够你们抢了
1959年,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巴达维亚工业中心在美国纽约州诞生。1987年,中国首家孵化器在湖北省创立,如今,这家名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孵化器已走过28年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在2015年迎来了超级大爆炸——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来的孵化器数量总计还不到1600家。数据对比很夸张。某种程度上,孵化器热潮,为众多创业者和团队提供了各类价值级别的创业服务,也孕育出了一些创业明星,极大降低了创业成本。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疯狂扩张也让各类孵化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创业服务资源同质化、服务效率低下、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更加突出。即便在北京,中国式孵化器——无论官办还是民营,也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孵化器发展经营之路。更值得思考的是,创业者是否真需要这么多的孵化器?是否真的满足了他们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本期的深度摸底报道和孵化器地图样本,为国内的孵化器从业者带来一些借鉴思考。从记者到副区长 都“下海”争抢创业者日之前,顾建伟还是无锡北塘区副区长、区政府党组成员。这一天之后,他下海创办了创业孵化器。从一名官员到创业者,顾建伟选择了一条他人很难理解的道路“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周都有几拨人来找我,说我是某某孵化器的,并承诺了免房租、免水电、拉投资等种种优惠,希望我将办公室开到他们孵化器内。”2015年10月,在圈子小有名气的职业经理人李成东离职打算创业时,来自当地的几十家孵化器踏破了他的门槛。“这实在是太疯狂了。我还只是在微信圈流露创业想法而已。”“争夺创业者”的疯狂让久经沙场的李成东也颇为惊讶。对创业者的渴求,不仅是李成东这样的三线城市。在上海,仅在浦东区,就有张江地区、陆家嘴、金桥、塘桥、北蔡等区域均设有条件优厚的官办创业孵化器,每天都有班车接送创业者来实地参观考察。“看看它提供的创业环境怎么样,各项优惠是不是够优惠。”一名创业者如是说,创业如今似乎更有些“卖方市场”的味道。之所以疯狂争抢创业者,是因为相比创业者,孵化器数量实在太多。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来的孵化器数量总计还不到1600家。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刷新:发展迅猛的孵化器正昂首阔步向三四线城市进军,多个省市不断上马动辄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基地,更多的创业者也把创办孵化器作为创业者新方向。刘虹妤,原《21世纪经济报道》市场中心公关总监,2015年年初辞职,并于9月创办超维星球孵化器,为3D产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资源对接。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她目睹着身边越来越的人,头衔之上多了另外一个身份:某某孵化器创始人或合伙人。“做记者的同事王晶,去了长城会旗下一家机器人咖啡馆的孵化器;报社财务总监也在广州创办了一个做财务、法律引导的孵化器⋯⋯”天使AC加速器CEO徐勇对此也感受颇深,他去美国出差,在丹佛郊区一个很小的小镇上路边碰到一个华人老太太,华人老太太听说他来自中国,就问他是不是做孵化器的,因为“来的每个中国人都说要做孵化器”。他回到北京,与一个朋友约好见面,结果朋友临时爽约,因为一个开夜总会的老总要转型做孵化器,要他的朋友陪着考察中关村的孵化器。“我要辞职出来创业,做一个纯民营的孵化器。”2015年6月底,“80后”卢宇翔告诉前来调研的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彼时,他还在负责运营四川全省,乃至西部最大的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创业场。那时的成都市,刚刚提出“创业之城”口号,青蓉汇、众创空间联盟等10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卢宇翔和前同事、同为“80后”的李欣和杜婷婷一拍即合:“很多孵化园,看起来企业装得满满的,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每一家公司每一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想法,是创建一个“孵化占股与导师制”为核心的新型孵化器。到了2015年12月初,在成都市南门某电影院3号厅,卢宇翔的“NEXT”迎来了诞生199天的重要时刻——孵化器里8个创业项目路演的VCR。站在电影院门口,卢宇翔满面笑容地握住每位来宾的手,希望对方多提意见,“更希望对方入驻他的园区”。“办一个创业孵化器”,这是很多人的时尚说法。江苏无锡的顾建伟就是其中之一。日之前,顾建伟还是无锡北塘区副区长、区政府党组成员。这一天之后,他“四十不惑,想换个活法,重新开始”,短短两个月中,他创办并担任总经理的无锡创客空间孵化器有限公司,已开创了两个“众创空间”,还有2个正在筹划。疯狂的还有各地政府机构。翁士瀚,Platform88 联合创始人,他对此的经历是:“我最近和中国某城市的当地官员吃饭,席间得知他们正在建立各种孵化器,按城区来建!他们似乎是在鼓励人们不要找工作,全都到孵化机构来。”数量太多 大家都吃不饱2015年深圳创业者有1万余人,能容纳上千人的孵化器却有一百多家,每家平均不到100人。根据科技部定义,创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但现实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创业潮刺激,进入孵化器产业已成为各行业投资新方向——哪怕它和科技并无任何关系。比如闻风而动房地产商。毛大庆的优客工场定位于创业加速器;潘石屹推出SOHO 3Q,绿地控股推出创业工坊,从创客到you+再到超级蜂巢,一处处一栋栋为创业者而搭建的社区正在崛地而起。“孵化器数量已远高于创业项目的需求量,很多孵化器、众创空间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深圳硬蛋科技副总裁刘宏姣说。这造成了大多数孵化器都“吃不饱”。以深圳为例,2015年深圳创业者有1万余人,孵化器却有一百多家,每家可容纳创业者上千人,但平均到每家的创业者数量只有100人左右。来自彭博社数据的显示,“自2010年来,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达到161万家”“这一速度全球称冠,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也远远高于美国”。目前,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每分钟诞生8家企业,这是今年前三季度创业的中国速度;拉动GDP增速约0.5个百分点,这是前三季度创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尽管如此,但随着孵化器越来越多,还是感觉创业者都不够用了。”一位投资人感叹,尽管现在创业者众多,但拥有资金的平台、投资人也不少,而优质项目就那么多,如何吸引这些项目来自家孵化,已经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了。一位观察人士也说,目前,不少省市出现了以孵化器或企业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工业地产项目。一些入驻企业迅速将房产作为投资品转手售卖,导致许多总部基地空置率上升,有的孵化器甚至被称作“鬼城”。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一位投资人说,他注意到很多创业者频繁转战各个孵化器之间。创业者从A机构运营6个月,之后到B机构运营6个月,这样做只是为了获取更多门路和关系网。在重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孵化器内部人士对此一肚子苦水:他好不容易招了一家优质硬件智能创业公司回来,租金、水电几乎全免,只需要股权投资。本来双方已经达成口头协议,结果创业公司第二天就抬价了,最后双方闹掰。政府“国家队”VS民营自主及时出击、一站式服务是个人民营孵化器对抗国家队的有效武器。截至2015年4月的国内国家孵化器地区分布图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一窝蜂上马背后,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历史原因。目前,国内孵化器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由政府或非盈利团体主办;其二由大学主办;其三是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主办;其四是由政府或基金会等非盈利团体出资、私人经营的复合型孵化器,各主办方分别获得各自利益。相关数据表明,在2015年之前,国内七成左右的孵化器有着官方背景。这类国家队孵化器通常是对外招商引资的渠道,以引入税源和解决就业为目标导向。“名曰孵化器,本质是地产”。“他们最经常的服务就是过来收租金。”在无锡新区,一位创业者租用了其中一个孵化器的办公场地,只有每平方米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一定指标,才能拿到补贴,“和‘孵化’完全背道而驰”。想要进入这些国家级孵化器,对创业者来说并不太容易,民营孵化器往往是首选。位于北京丰台区的贝壳菁汇总经理李琼说:“从实力上来说,我们肯定不是国有孵化器的对手,在运营模式上,所有孵化器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服务。”一站式服务是很多民营孵化器对抗国家队的法宝。“从创业企业进入孵化平台开始,财务、税务、各种行政审批全部由公司代办。国有孵化器工商、税务等服务都是外包出去的,而我们则是亲力亲为。”李琼认为,主动出击对接也是民营孵化器的一大特色,这样便能更快、更高效地找到优质创新企业。在辞职创业前,卢宇翔做了一番市场调研,他们发现,算上考察、制作评估报告、开评审会、签合同、资金到位的全部时间,有国家队背景的孵化器投一个200万元的项目,大概需要半年。而在市场化投资机构,一个真正的好项目当天就能拿到投资。“哪一个好项目会等上半年?”其实,除了国家队与民营之争,还有传统与创新型之争。厚德创新谷执行总经理邓永强认为,孵化器的进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清华科技园孵化器为代表的1.0版、早期创新工场为代表的2.0版,而目前正在演化的孵化器3.0版随着业务多样化,开始出现分化现象。今天,这些传统的孵化器也在谋变,有了创新型元素:在北京丰台IBI,这家有国家队背景的传统孵化器打造了创智咖啡,“创业者在咖啡馆发展好后,马上就可以在孵化器落地,再有发展就可以迅速把他推向园区,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而不只是在一个环节上,这是民营不能比的。”而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节能也在谋划新的“双创”转型。“在大厦三楼现在有一个联合办公室,就是我们明年众创空间打造的雏形。”他们希望通过开辟;100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一个节能环保产业的众创空间,利用产业的聚集效应,帮助小微企业完成孵化。同质化严重 生存是个大问题创业热潮褪去之后,孵化器就会死一大片。从孵化器1.0到3.0。不过,这种创新型转型还道路漫长,其效果也有待检验。过去1年中,36氪空间CEO田智勇跑到全国20多个城市做市场调研,他发现一个问题,除了创业者常挂在嘴上的“北上广深杭”之外,其他城市的创业配套服务实际上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同质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孵化器现在是一哄而上的非理性发展,很多根本经不起适者生存的残酷考验。”刘虹妤就认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创业热潮褪去之后,孵化器死一大片。如何生存是个大问题。“对所有民营自主孵化器而言,生存都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孵化器内部人士说。有业内人士估计,在全国多达数千家的企业孵化器中,高达九成孵化器正面临着生存压力。目前,一个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商业地产租金收入模式,第二种是孵化器有多种业务,商业地产业务不赚钱甚至亏钱,但用如投资等其他业务进行收益,比如入股创业公司,实现孵化器整体性的盈利。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的,第二种方式需要二次转移支付。从创新转型、美国以色列先进经验等角度看,第二种方式是必须走的道路。这并不容易。“孵化器必须挣钱,不挣钱我们就不做。”在一次董事会上,顾建伟向股东们讲述了自己的野心:打算将“孵化器的运营服务”打包成产品,卖给全国的孵化器;也打算做股权众筹平台,还要做私募基金……但是,这些在北京创业咖啡馆里每天让人听出茧子的创意,在江苏无锡却显得水土不服甚至难以理解。创新转型路崎岖,首先必须要生存。因此最终的结果是,疯狂扩张的孵化器,最后越来越多的沦为收租金的“物业公司”。相关数据显示,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在南京建邺区,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房子还没完全建好,就已经全部出租了。租户都是些什么人呢?大部分是一些商贸流通、生产制造企业,初创科技企业数量少之又少。而很多做孵化器的天使投资人,则逐渐热衷于政府补贴、资金申请、炒作地产项目,或者干脆转型VC融快钱,“真正能为创业者创造价值的,可能没有几家。”创业者需要的不仅是代办工商税务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孵化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企业诊断问题、规划财务,还是参加各种路演演讲?11月23日,北京下起了入冬后的最大一场雪。这天,新三板迎来了一家挂牌上市企业——一款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的校园社交软件“面聊”,这款APP从创意到上线,从团队组建到新三板上市,仅用了1142天。更让外界惊讶的是,这款APP的创始人马天琛,还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在读博士。“面聊”的挂牌上市,刷新了两个“第一”——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以及成都首个从“创业天府·菁蓉汇”孵化器走向上市的创业企业。谈到成功原因,马天琛将其归功于成都创业孵化器的支持,“从落定成都高新区的第一天,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政策支持,从房租补贴到人才补助,就随伴着马天琛的团队。”但从孵化器走出的初创明星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有马天琛的机遇——通过学校,他搞定了市场这一最难关。现在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从入学报到、到班级介绍、社团活动,都通过“面聊”搞定。所以,对绝大多数初创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想要的孵化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企业诊断问题、规划财务,还是参加各种路演演讲?“2015年7月回东莞创业,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东莞多个孵化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多个孵化器坦言没有专门的对接团队,不少是一人包办,而且过多纠结形象问题,感觉项目的成功偶发性更多一点,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一位来自东莞的创业者说,目前一些创业项目或缺少提炼,或有潜力但很凌乱,或者有的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各种不同情况,都应该有不同丰富经验的人专门应对。而各大孵化器引以为豪的“导师制”、“路演制”也渐渐让不少创业者反感。“曾经一个月参加6到7次路演。”一位入驻孵化器的创业者表示,路演是需要的,可以有曝光、有针对性的跟进项目、接触投资人等,但“真正专业的投资人很少,或者他们不是对我这一个项目所属领域了解的人,因此他们不能给出十分有价值的意见。路演耗费的精力太大,反而没有时间去研发产品。”不少创业者表示,初期创业真的很难,时间宝贵,资源少,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上,但很多时候入驻孵化器后成为其对外宣传的招牌,“应由创业者决定是否出席这一类宣传的、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一位不具名的创业者表示。“至于挂在墙上的导师,一是从来没有来过,二是即便来演讲了一次,对我们又有多大作用?”此外,目前不少孵化器在工商、税务方面代办方面确实逐渐配套完善。但在法律、股权等事关企业未来生死的基础论坛方面则很少,“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多位创业者无奈的说。关注大豫创业微信dychuangye,查看更多创业资讯、创业干货、创业沙龙等活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haleyli]
【装修福利】史上性价比最高基装套餐!1.9万基装90平三房
【活动】19元秒杀无痛洗牙!还能抵1900元!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者所属人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