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管理证可以用于个人贷款用于投资担保吗

景泰县编办王扶林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县认真研究、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各项工作,并进行“证、卡、库、档案、台帐”相互对应的内部管理。为保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实现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动态管理,我们积极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探索建立实名制管理动态长效机制。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为了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数量,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机构编制、全程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其实质就是明确编制与人员的关系,定编定岗到人,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各要素(编制性质、编制数额、领导职数、编制结构等)与机关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一一对应,使具体人的身份、岗位符合编制管理的要求,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的紧密结合。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
机构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增加机构编制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机构编制部门应切实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以中央编办研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编制卡为载体,实现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一一对应,切实把编制落实到具体人员。
一要注重日常管理。编制部门要严格机构编制管理证的管理,把实名制管理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机构、人员信息适时更新、月月审核,每季汇总,及时掌握机构编制变化情况,实现对编制、人员全方位监控,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的日常跟踪管理。
二要确保信息质量。将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人。各部门单位的实名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有专人将更新的信息及时上报编办,经编办审核、无误后下发给各部门、单位使用。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既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又要极大地提高实名制管理系统信息质量。
三要实现有机统一。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做到“人员变动,随时登记,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同时,健全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机构编制台帐,在所有在职人员信息的核查、人员信息变动的调整和数据汇总等工作中,实行“一人一编一岗”,有效杜绝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等现象发生。
四要专机专人,确保严格规范。安排专人专机操作“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在每月的实名制信息的收集、审核、汇总及数据信息上报上级编办时,严格按程序操作。既按时、保质,规范操作,又规范了机构编制数据信息的管理。
五要强化管理,发挥监督检查。编制部门在实名制管理工作中,严格要求,切实把关,重点审核各类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岗位设置与批准文件是否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核定的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是否相对应,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即机构编制管理证、工资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减登记表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信息”的统一。编制部门要结合实名制管理,贯彻落实中编办会议精神,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各个环节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集中整治。
二、要以机构编制管理证、编制卡和机构编制数据库为载体,进行“证、卡、库、档案、台账”相互对应的内部管理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为所在地区各级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设立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经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核准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管理对象为上述单位在职在编人员。“机构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规格、批准文号、隶属关系、内设机构、经费形式、主要职责等。“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种类、编制数量、领导职数等。“人员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参加工作时间、进本单位时间(入编时间)等。为了切实把上述内容管住、管好、管出成效,在工作实践中,机构编制部门主要借助机构编制管理证、编制卡、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库和机构编制档案、台账等载体进行管理。
(一)是实行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并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签发和管理。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反映各单位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经费来源、实有人数等内容的凭证;是组织、人社部门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工资套改,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和统一发放工资以及公费医疗、社会保险、事业单位登记等事宜的依据。经批准,单位机构、编制实名管理内容发生变动时,由机构编制部门按文件精神及时调整相应的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内容,确保机构编制管理证内容的完整、准确、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应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内按规定程序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出、退休、死亡的,由单位及时提出机构编制管理证人员核销申请,由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人员核销手续,退出机构编制实名制名单。做到机构编制管理证中人员出、入编记录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负责调整。机构编制部门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证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二)是严格执行编制卡制度。编制卡是机关、事业单位办理人员调配手续的重要凭证,由编制部门核发。各部门和各类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含本系统事业单位之间人员调整),录用人员,安置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等,都要严格按照编制卡制度要求,持本部门、本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申请办理编制卡。经编办审查后提出意见,按规定程序研究审定。研究同意的,由编办及时办理编制卡;否则,及时给申报部门予以答复。组织、人社部门根据编制卡办理有关人员调动手续,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套改工资和受理相关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根据编制卡核拨经费和统一发放工资。凡是不执行编制卡制度的,擅自调入的人员,编办不予承认,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三)是建立实名制管理信息库。为了配合实名制管理制度的实行,并结合上级编办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数据库。该数据库要能够及时反映出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的详细信息(包括机构名称、系统类别、机构类别、机构级别、经费形式、主管部门、编制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领导职数等内容);反映内设科室的详细信息(包括内设机构数额和名称、机构级别、编制数、领导职数、正职、副职等内容);反映实有人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学历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结合数据库的建立,按实名制管理的要求,对本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证进行及时更新。机关、事业单位根据管理权限,重新填写本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证,并形成机构编制实名制名单。经内部公示、审核确认后,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将数据导入机构编制数据库。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及时、准确、自动统计,机构编制变化调整的及时更新等。能够随时提供最新的机构编制数据,满足领导决策和业务工作的需要。
同时,还应建立机构编制档案、编制台帐和人员变动台帐,分别按照时间和单位对所有的机构编制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文件统一扫描录入到电脑,建立电子档案。每个机关、事业单位都建立有编制台帐和人员变动台帐,所有的机构编制变动情况都在两个台帐中进行详细的纪录。总之,通过“一证、一卡、一库、一档案、两台帐”相互对应的管理办法,在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建立并完善一套包括申请、审批、办理等顺次递进的管理流程,保证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一一对应。
三、要动态管理科学配置
实行实名制管理并不是说要把机构编制管死,而是要保证机构、实有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最新变化,对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过去的机构编制工作,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编制一定到单位,就成为部门所有,动弹不得。导致出现了一些事业单位满编超员严重,另一些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教、卫生人才断档,但由于编制限制,无法引进优秀人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总量不变,有增有减,有紧有松,围绕重点,适度倾斜”的原则对机构编制进行动态管理。所谓“总量不变,有增有减,有松有紧”,就是严格遵守省、市下达本地区的总量编制,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基础上,进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控制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灵活调节,对于职能弱化或消亡的机构,相应的核减、收回编制;对于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整合资源、编制;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重点,促进发展;对行政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定项定量;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合理定编,鼓励发展。同时,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收缩编制,控制编制总量不突破。所谓“围绕重点,适度倾斜”,就是围绕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机构编制优先保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优先保证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教育文教、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需要等。在总编制不增加的前提下,从有关部门调出一些编制,调整增加到社会和谐、节能监察、农村合作医疗、食品卫生监督、教育、医疗等部门。既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控制了机构编制总量不突破。
四、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为保证,确保实名制管理落到实处
为了保证实名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机构编制部门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把实名制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除了日常的监督检查外,机构编制部门还应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适时对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情况和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共同维护实名制管理的真实性和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上,一要完善组织机构。参照周边县市的先进经验,配备业务素质高的同志负责监督工作,并制定主要工作职责。制定举报受理工作程序,面向全社会公布了违反机构编制规定的受理举报事项。对本地区范围内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架起一道编办与各部门相互沟通、协调、监督及反映社情民意的桥梁。二是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的监督。通过有力的监督,保证审批制度的严格执行,凡是涉及机构编制事宜,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增减的都要严格按照程序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一家行文,由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一支笔”审批。其他部门发文或开会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作为依据。三是加强对各部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每年编办都要对各部门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主要包括机构编制申报、审批、落实编委会研究事项的情况以及进人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其纠正完善一些不规范的程序和事项。四是高度重视举报件的受理情况。总之,通过上述监督工作,促进本地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断向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
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比如在系统中增加分类详细统计功能,实现及时汇总出各类人员信息,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实名制管理人员培训。实名制管理系统人员工作量大,各部门工作人员岗位不确定,没有及时组织培训,有些单位人员业务不熟悉。政策层面上要出台硬政策。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要配套相应的人员消化的政策,一竿子到底,切实杜绝“超编进人”、“无人干事”现象,确保管住人员编制总量,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切实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管活,实现机构编制效用的最大化。
&&&&&&&&&&&&&&&&&&&&&&(作者系景泰县编办副主任)
-------中央机构-------
-------国家机构-------
-------国家部委-------
-------各省编办-------
-------省内机构-------当前位置:
市政府各部门管理创新路线图
襄阳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日期:
管理创新任务
第一责任人
直接责任人
推进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
制定各种类型人员落户市区的办法
6月底前出台
扎实推进平安襄阳建设,争创新一轮“全国综治优秀市”和“全省平安市”
1、纵深推进打黑除恶、除霸治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等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工作;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黄打非、打击传销等专项斗争;加强命案侦破和追逃工作,命案破案率保持在90%以上,努力实现命案全破。
2、深入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3-5月和9-10月,开展两次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切实改变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的状况。
3、健全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单位、校园巡逻防控队伍,大力发展治安中心户、治安信息员、门栋关照员、平安志愿者队伍,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壮大治安防控力量。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单位内部门卫值班保安化。
4、建立农村“警铃入户”、“十户联防电话报警”系统,增强农村治安防控能力。加快城镇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步伐,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规模较大企业全部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新增视频监控探头10000个,实现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全覆盖;
5、大力开展地区、单位、行业、细胞(家庭)等不同类型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市平安创建达标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85%以上。
6、培育和发展3-5个有影响力的平安创建品牌。
推进政府工作管理创新
1、对政府重点工作实行路线图管理。
2、实行政府工作安排交办制度。
3、对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实行实效性考核。
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1、搭建网络问政平台。在市政府门户网站搭建网络问政平台,开设网络发言人、政风行风信箱、在线访谈、政务微博等专题栏目,构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运的公共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平台,推动政府及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交流,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保证政令畅通;畅通公众诉求渠道,督促各地、各部门及时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督促市直各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及时公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履行经济社会管理服务职责的事项及办理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公众和企业查询、监督,使行政权力公共运行,行政行为规范有序。
市政府法制办
实行行政执法审批备案、常规执法年度集中报批、特殊执法先检查后备案,着力解决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实行教育帮助制度,着力解决以罚代管的问题
1、严格进企业检查执法程序。执法部门在执法检查前,必须先向市政府法制办申领《进企业检查证》,并做好备案工作,同时要向被检查企业发出检查预告;开展检查时,必须向被检查企业出示执法证件,同时携带进企业检查证;2、实施教育帮助制度,着力解决以罚代管。企业非主观故意的不正当行为,以帮助教育为主,帮助企业做好整改工作并完善相关手续。限期内整改到位的可以不予处罚;对一般违规者,要采取先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最后依法惩处的‘三步式’处理方式,每步都要经法人代表或业主签字,未经前两步签字的,不得罚款。
落实金融服务全覆盖,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1、恢复工、农、中、建国有银行在县(市)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各银行积极向新兴城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增设营业网点,消灭金融服务空白点,真正做到对区域的有效覆盖;2、实现电话银行在行政村一级全覆盖。鼓励和引导涉农银行机构在县域行政村开通电话银行,以提高支农服务覆盖面,力争2012年涉农银行机构电话银行布放达到行政村总数的60%以上;3、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县级行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积极搭建金融创新平台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一是在林权、农房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上有重大突破,扩大担保覆盖面;二是在金融租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设上有重大突破;三是在产业链的融资上有重大突破,并在知识产权的抵押上有实质性地突破;2、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完善“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充分挖掘林权、土地、水域、房产、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3、创新信贷投入模式,推行家联保、“联保贷款”等模式。结合襄阳经济结构及产业特征,探索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做大产业链融资和银团贷款业务,推广工业厂房抵押、第三方存管、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贷款品种,努力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深入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有效支持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三农”经济的发展;4、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劵等直接融资产品的运用。合规发展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理财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打破贷款规模限制束缚,多渠道增加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创新机制,确保124个省市重点项目490.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顺利完成
坚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制”。对各地上报的拟开工项目,在审核其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进行统一筛选、编排。推行“项目服务秘书制”。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按照一个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秘书的要求,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秘书专班配备。实施“项目领导包保制”。省级重点项目主要由市“四大家”领导进行包保,市级重点项目主要由县市“四大家”领导进行包保。实行“重大项目例会制”。通过定期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例会,听取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调度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重点研究解决项目建设推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巡查督办,并将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和督办落实结果全市通报,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公示公告和宣传报道。确保投资5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100个以上,其中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50亿元以上的10个、10亿元以上的50个,全年开工投资过100亿元或产出规模过100亿元的项目12个。
创新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式
1、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要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计划的要求,突出重点,专款专用。
2、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要统筹安排,留有余地。除城建资金和教育费附加外,其他专项资金一般应预留30%作为机动,以解决计划执行中出现的不可预见性支出。
3、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既要编制项目和投入计划明细,还要明确各项目和投入计划应完成的工作量和应达到的效果,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并利于审计监督和效益跟踪调查。
4、编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要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对覆盖全市的,应兼顾平衡;对只用于市本级的,要突出重点,注重规模,集中使用。
专项资金的一般审批程序是:由专项资金计划执行单位根据市政府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提出申请,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市财政局拨款。专项资金的拨付:用于下级的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按正常预算资金管理程序对下级财政拨款;用于市直的专项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要求,原则上实行直接支付。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手段。扶持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应立足调整经济结构,支持“产业襄阳”建设,优化投资方向,融资方式。发挥专项资金引导的杠杆作用。通过少量的专项资金投入,吸引和聚集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以完善评估制度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实行县(市)区GDP核算联审制度,坚持每季召开季度核算联审会议。
2、做好核算各项基础性工作,保证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匹配性与协调性。
3、强化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严格按照国家局和省局出台的《地区GDP数据质量评估方案》和《地区GDP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充分利用专业、部门相关指标和行政记录对GDP数据进行评估。
4、做好投入产出调查日常工作,加大培训、调研、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创新价格调控机制
1、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商品价格比对工作,每周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发布二期比对价格。
2、探索利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物价新路子。积极探索运用价调基金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物流中心和社区“平价菜店”建设,推行“农超对接”等保供稳价新模式,增强政府应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能力。
3、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4、创新市场价格监管新机制。强化“依法监管”、“开拓创新”、“有为有位”的意识,主要解决“三场”(商场、菜场、机场)、“三店”(药店、酒店、书店)、“三市”(房市、油市、银市)的价格违法行为,提高市场价格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5、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全天候监控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价格异常波动提前进行预警和应对。
市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审批创新
1、保留市级审批事项100项、管理服务事项155项。同时,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做到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国同类城市最少。
2、6月1日前做好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增量工作。以改前置许可为后置许可、简化经营地址证明材料、简化验资手续、微型企业注册资金允许零首付、实施申请资料一表制、实施注册零收、实施免费代办、创新服务方式等为手段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迅速使我市成为投资洼地,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确保我市经济主体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3、5月底前完成工业、文化旅游、物流、商贸服务业审批流程优化工作。
市场监管创新
1、6月份前开发运行市场监管综合服务软件(含进企业检查、管理告知服务、创业服务平台),通过联审联办平台在审批过程中实时将信息传递给相关执法部门,需要办理许可或加强监督管理的由相关部门及时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
2、12月份前以实施行政执法审批备案制、教育帮助制度、严格限制行政处罚、实行企业检查诚信管理、改进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年审服务方式、实施市场检查信息公开为手段规范市场检查、处罚行为。
3、6月份前做好规范中介机构服务工作。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服务平台,打破地区、行业封锁和垄断,形成市场竞争。
4、12月份前做好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工作。
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创新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内容,有效降低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的消耗水平
1、统一购置能耗统计软件,确保下半年市直所有单位都使用能耗软件报送数据,有力解决能耗数据报送中的错报、漏报问题。
2、制发《关于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关事项的通知》,选定1—2家能耗基数较大的单位,联系有资质的能源公司一起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制度。
3、对市直机关集中办公的大楼照明灯具、用水器具进行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器具;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其他市直单位推广,力争到年底50%以上的市直单位实施照明灯具、用水器具节能改造。
创新全市公务用车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1、完成我市违规超编、超标公务车辆的纠正处理和超标车调剂(继续使用)的申报工作。
2、按照“总量控制、费用下降、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台《襄阳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并督促各县(市)区按低于市里标准尽快制定出台各地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建立上下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3、按照新的配备更新标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编制和配备更新管理实施办法,完成市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编制核定。
4、组织专班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的成效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启动自由职业者缴存住房公积金,让住房公积金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1、出台《自由职业者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
2、在市中心本部试行自由职业者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并在全市全面推行。
3、与社保部门加强合作,开通自由职业者办理业务绿色通道,方便自由职业者办理建立手续。
4、严格执行缴存、贷款业务“首问负责制”、“一次办结制”。
5-6月出台《自由职业者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7月在市中心本部试行自由职业者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8月在全市全面推行。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探索公务员聘用制和雇员制试点
1、在市直机关选定一个单位作为公务员聘用制和雇员制改革试点。
2、按照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种类型对试点单位公务员岗位进行划分。
3、研究拟定公务员聘用制和雇员制试点改革方案。
4、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点单位专业技术类岗位人员。
探索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1、严禁超编进人,现有超编人员逐步消化:对于职责任务萎缩或大量空编两年以上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对未核定人员编制事业单位,按现有在编在岗人数确定编制控制数。
2、对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存在突出问题的事业单位,分别予以撤销或整合;对承担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法定依据已消失或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开展工作的予以撤销;对设立过于分散、规模过小或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机构予以整合;根据党委、政府文件规定,已经转企改制的,收回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3、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实行编制计划限额内公开招聘:事业新增人员实行编制使用计划和人事增人计划的“双线”管理,凡进必考、公开聘用;单位使用临时人员,先申报计划,然后考试、考核聘用;不断推进我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4、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落实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督促各单位正确使用《机构编制核编证》,及时办理变更事项,由重事前审批转向事前审批与后续管理并重,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
1、研究制定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市直各有关部门合实际制定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进行专项动员部署。
2、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职能,对行业协会现状进行全面摸底和检查,各行业协会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与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彻底脱钩。
3、组织专班对全市行业协会行为及“五脱钩”等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凡依法设立、定位准确、管理完善、运作规范的行业协会予以保留,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对管理混乱、不能守法经营,甚至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业协会,依法处理直至依法取缔。
创新社会监督机制
1、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电子监察大厅,公开利用行政审批有关资料和数据,为群众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服务。
2、扩大行政审批监察范围。在行政审批系统已联网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数据的基础上,向市直审批单位延伸。在市区主要单位的办事大厅和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3、拓展现有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在对行政审批项目全面实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的同时,组织开发产权交易、土地有偿出让报价、招投标应用管理、涉企检查和行政执法监督等系统。
积极探索财政审计新机制
1、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导思想,对市直一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把全部政策性资金、资产,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社会保障,以及尚未纳入预算的所有政府收支,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综合审计监督,不断拓展财政审计范围。
2、以向人大报告的内容和需求为出发点,改进审计项目计划和组织模式,探索建立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
3、以联网审计为手段,大力推行“全程式预算跟踪”审计,力争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全过程纳入审计监督之中。
创新投资审计模式,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全覆盖监督
1、创新投资审计的主体:将原来由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评审的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审计部门。
2、创新审计内容:将原来的工程造价审计,扩展为项目前期审计、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还进行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
3、创新投资审计方式:将原来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同时将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涉税事项提速增效考评系统
落实省局《涉税事项操作规程》,以减程、减时、减审为重点,开发考核软件,对省局《操作规程》中181项涉税事项的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按照实际工作程序对各业务办理环节的时限予以具体规定和细化分值标准。实现自动监控、自动考核,努力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在涉税事项上实现提速增效,促进征纳和谐。
1、按省局《操作规程》严格设定岗位程序,修改和完善CTAIS系统各业务环节操作。
2、按照优化纳税服务的理念制定各业务环节提速增效的标准。
3、搭建考核平台,将优化的服务标准与CTAIS系统各环节操作数据进行比对和实时监控。
4、对各环节操作数据进行平台监控、实时预警、自动考核。
5、推广应用,选择一个县市(区)局试点,通过平台自动考核信息,检验征管工作和服务提速增效成果。
创新涉税行政审批方式
1、将纳税人需要办理涉税事项归并到办税厅和行政服务中心窗口。
2、在市区合理设立办税服务点,实行厅进银行、银行进厅,增设代收网点,有效解决纳税人多头跑路问题。
3、取消一切可以取消的前置许可,简化一切可以简化的手续,免除一切可以免除的行政性收费。
4、继续大力推行“先办后审”。重点对工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拟上市企业,以及其它需办理土地使用权或房产所有权转移及变更登记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落实当日办结。
5月启动,10月前完成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建立和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以更加专业的精神指导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建立和落实“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系列支撑载体”的“六个一”主导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一是健全完善六大产业办公室运作机制;二是编制出台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三是编印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汇编;四是组建各主导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五是组建2-3只产业发展基金;六是每个主导产业先行组建1-3个行业协会商会;七是开展各主导产业发展深度分析研究;八是建立各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企业家库。
各分管产业的班子成员
上半年完成
建立和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和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机制,夯实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支撑
将未来五年产销过50亿元的企业和总投资过50亿元的工业项目纳入重点培育范围,建立“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即“一家企业(项目)、一名市领导牵头、一名县级秘书包扶、一个专班主抓、一套专题方案实施”。对纳入重点培育范围的每个企业或项目,一名市级领导联系,确定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驻点包扶,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套个性化推进方案;全面梳理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对现场办公会中企业提出的要求建议抓好督办落实。
重点企业现场办公会9月份以前全部开完
创新推进央企合作发展工作方式
1、为每月召开一次市领导小组会议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督办项目落实,研究合作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推动合作工作顺利进行;2、建立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专班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沟通;3、建立工作台账制度,推动对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4、建立襄阳市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科学机制的建立,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转化的速度,促成一批中央企业落户襄阳;5、建立工作专班,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科室互相配合,央企合作办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着重加强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各责任单位协调联系,推动工作的顺利进展。
力争实现全市新开工央企合作项目达到35个以上,总投资达到700亿元以上
加大改制、破产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力度
1、将企业相关社会职能整体移交城区政府;2、市国企办和各城区政府统筹安排,改制企业、破产清算组和社区居委会具体衔接,直接办理交接手续;3、按襄阳政办发[2012]55号文件要求,市国企办将物业管理过渡费和办公设施补助费划拨城区政府;4、统一组织检查督办,确保顺利交接,平稳过渡。社区确实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城区政府向市政府专题报告,统一研究解决。
8月底前全面完成34户企业社会职能移交任务
提高城市供水服务效率和水平
1、用水客户提交申请,由报装办受理,1个工作日办理完结;2、勘察现场,提出施工方案,编制预算,5个工作日办理完结。与客户协商施工方案及费用,签订协议;3、组织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底,施工单位组织施工,2个工作日办理完结;4、组织施工期间工程质量、进度控制及安全措施的监理;5、施工单位申请竣工验收,5个工作日办理完结;6、报装办组织竣工验收,资料存档,5个工作日办理完结。
6月底开始简化用水报装程序,施行“一站式服务”
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效率和水平
1、面向社会开展“公交邀您开线路”意见建议征集活动,确定4条线路走向;根据季节不同和节假日客流高峰情况,对过江、跨区、城郊线路的班次进行加密,延长部分线路收班时间;对公交线路进行延伸调整,使公交线路兼顾更多的区域,方便惠及更多的市民。
2、制定公交信息化建设功能需求书,对通讯服务项目、中心建设机房项目进行招标和商务谈判;加快建设总公司中心机房和硬件设施的到位;升级公交IC卡收费管理系统。
3、将乘客满意度纳入对精品线路的考核,着力培树一批像27路在社会上叫得响的公交服务品牌。
4、结合实际确定空调车车型及配置。对空调车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将空调车投入536路试点运行。建立空调车运行反馈机制,加大维修保障。
12月底前,新开城市公交线路4条,日增加城市公交班次200个,延伸公交线网长度80公里
提高市区液化气供应服务效率和水平
1、改善送气交通工具,根据服务范围、时限要求适当安排营业网点。
2、加强与全省液化气供应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各地价格信息;充分发挥公司储气量较大的优势淡季多存、多储;给予低保等困难用户适当减免。
3、参加万名消费者评诚信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做好品牌战略规划。
6月底前,建立半小时送气上门服务圈
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1、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具有襄阳特色和亮点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关于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2、重点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发展格局,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以及项目、资金和人才扶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3、创新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建立政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重点支持襄阳高新区、经开区和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坚强载体。进一步加大对襄阳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国家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园区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
5、创新科技招商工作方式,做好与央企对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努力搭建科技招商平台,重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努力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光伏发电、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科技项目、产品和领军企业进驻襄阳。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再创行政审批流程
1、下放权限。将乙种危险化学品经营中票面经营和零售经营许可权下放县(市)区安监部门;非高危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按国家安监总局36号令规定的管理权限实行备案制。
2、缩短时间。属于市级审批的行政许可和管理服务事项,按国家法定审批时限再减半办结,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备案手续即到即办;属于省级审批的行政许可项目,5个工作日内办结。
3、减少项目。将原来23个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16个行政许可和管理服务事项。
4、简化程序。对具备条件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
5、一个窗口对外。所有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项目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办结。
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1+N”组织架构尽快成型
1、对全资、参股企业的资产和紧密型、松散型公司进行清理整合。
2、完成对襄城区、樊城区、经开区、高新区四个区级投融资平台的参股工作。
3、对水投、交投、旅投、能源投等专业投资平台采取参股或控股方式。
4、将昭明绿野公司、房地产公司、可达利公司和资本运作、保障房建设五合一,成立“襄阳建投置业公司”,公司内分块运作。
5、研究出台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系统模式,理顺关系,加强控制体系建设。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创新质量兴市战略推进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政府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
1、创新行政执法检查机制,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行行政执法审批备案、常规执法年度集中报批、特殊执法先检查后备案等制度,着力解决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问题。
2、实行教育帮扶制度,着力解决以罚代管的问题;实行市场检查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强化食品和特种设备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按照“政事分离”的原则,确保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
大力推进产业招商、专业招商
重点研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10强企业,制作联络图。各产业分局一是结合自己的产业,分区域了解国家级、省市级的行业协会的办公地点及联系方式,制作联络图,排出拜访计划并实施;二是结合自己的产业,了解该产业的国家发展规划及市里即将出台的规划;三是了解本地产业现状,有的放矢的开展招商工作;四是进一步细化招商联络图,列出2012年要走访的商协会、企业;五是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分区域跟进、联动、抓紧联系项目,确保完成全年的任务。
市外事侨务局
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1、对外籍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及外国专家证办理、归国华侨证、侨眷证、侨生优录项目审批、企业因公出国(境)审批、企业外邀等实行集中审批。
2、推行行政服务代理,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国(境)护照签证办理、企业外邀、外籍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专家证办理、企业外出培训等实行专办员制和服务代理制。
3、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审批、聘请外籍专家、企业外邀等信息咨询平台,公布工作职责、审批环节、办理时限、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及需提供的相关材料,逐步推行网上申报、网上查询和网上审批。
4、在市外侨局网站设立公共服务指南板块,所有涉及审批的流程、审批环节、办理时限、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及需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公布,涉及审批的所有表格上网,可随时下载,并进行详细的表格说明和解释。
创新教育发展机制,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为目标,在创新服务上实现突破
1、创新教育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汲取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打造襄阳教育品牌。
2、创新教育评价。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使质量提高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创新招生考试。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深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引导和促进初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4、创新督导评估。重点组织开展对县(市)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等的专项督导或随访督导检查。完善对县(市)区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抓好对全市中等及以下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工作。完善落实举报制度,督学随访制度、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学校安全、规范化办学等的督导。
市文化旅游局和新闻出版局
积极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1、按照有关要求清理现有的收费项目和公共服务空间场地的租赁、承包情况,做好免费开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整合和各项准备工作,并制定应急预案。
2、在清理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取消一个的原则,遂步取消现有的基本收费项目,并制定免费开放相关规章制度向社会公示。
3、到2012年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创新卫生行政审批方式
1、将卫生行政许可项目压缩到5项,即公共卫生许可、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注册及放射诊疗工作许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和人员资格审批、医师执业注册、医疗机构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审批。
2、推行卫生审批“七个”公开。即在卫生服务窗口公开项目名称、设立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结期限、收费标准及依据和窗口权限。
3、完善行政审批相关制度。许可受理和发证实行一个卫生服务窗口进出,实行一次性告知。
4、探索实行网上申报、审批业务。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
1、组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监督员培训班,熟练掌握量化评分表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能对单位开展培训、指导和评价。
2、进一步摸清辖区内的住宿业经营单位的底数,更新完善经营单位基本数据,健全重点场所监管档案。
3、积极协助重点场所经营单位对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进行自评,对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做好迎评准备。
4、对重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量化评价。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降低企业准入门槛:1、取消餐饮行政许可负责人学历限制;2、取消药品配用许可;3、取消收费2项:《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工本费(10元/个),一类医疗器械注册费(1800元/个品种);4、缩短行政审批时限:餐饮服务许可由4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审批时限为5个工作日的均缩短为4个工作日;5、合并审批项目:将核发、换发、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核发、换发、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连锁企业)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将省局委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变更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将核发、换发、变更《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零售)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将省局委托《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批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变更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6、下放审批项目:将《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零售)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质量负责人的变更),登记事项变更委托给县级审批;将经营范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等需要现场验收的变更事项委托给县级验收后报市局备案;7、行政审批实现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一次性申请,一次性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
创新监管机制
杜绝随意执法、减少进企业检查次数、缩短进企业检查时间、避免重复检查:1、实行“8+1”执法模式。合并检查内容,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基本药物的检查、特殊药品的检查、GMP跟踪检查、处方工艺核查、蛋白同化制剂检查、市局根据某个时期药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而确立的药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群众举报和外地药监局药品质量协查”等“8”项检查内容合并成“1”次检查内容进行;2、实行“片警式”检查模式。将监管的区域划分成六个监管片区,每一片区确立一个监管小组作为“片警”,将八项检查内容涉及的该局4个科室的工作交由“片警”负责完成,局其他科室不得再对该企业进行重复检查。
市人口计生委
创新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机制
1、开展“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管理,依法严厉惩处“两非”、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2、开展孕情监管行动。建立和落实孕情包保责任制及怀孕、节育、孕检、引产、出生监测网络实名登记报告制度和信息沟通核查机制,控制选择性别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的发生。
3、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问题,关注女孩生存环境,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
创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管理,简化审批程序
1、县乡级办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单位,需填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申请表》,并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使用证明;建筑设计平面图;科室设置情况;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设备清单材料。
2、上报县级人口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
3、上报设区的市级人口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免费办理。
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水、陆、空”群众体育品牌:1、4月—11月开展2012年时尚假日系列体育赛事活动,拟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太极拳、健身气功比赛、体育舞蹈、柔力球、“体育彩票与全民健身同行”等比赛活动;2、6月23日(端午节)2012年第三届龙舟大赛暨龙舟邀请赛;3、8月8日,举办2012年全民健身日(登山)活动;4、12月底以前,完成国家级航空运动基地争创工作。
二、健全体育组织,引导全民健身:1、&5月底以前,成立自行车运动协会;2、6月底以前,成立汽车运动协会;3、7月底以前,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民健身自愿服务队;4、&8月底以前,成立登山运动协会;5、&10-11月,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6、4-11月,开展国民体质测试。
三、兴建体育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健身:1、5月底以前,兴建全民健身路径30个(每套路径7件健身器材);2、7月,启动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工程建设;3、11月底前,援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0个(每个受赠单位须建一个标准篮球场以及相应的乒乓球运动场地,每个工程支援一副篮球架,两副乒乓球台)。
市农业委员会
以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
1、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体制机制。进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依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目标,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兴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村融资方式创新工作,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2、建立农村三级服务平台。在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在乡镇,建立健全便民服务中心,履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设立若干服务窗口,为村居民办理医保、低保、社保、计生等公共服务事项,并为村居民代办有关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在县(市)区,建立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
3、建立农村三级调解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建立调解室,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负责本社区(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乡镇大调解中心调解矛盾纠纷可以单独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也可以实行联合调解;在县(市)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实行三种调解手段在一个平台运行,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米。
4、建立农村三方互助网络。在农村10户左右为一个互助单元,建立邻里互助组;实行结对帮助,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每人结对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或一个留守家庭,定期上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社会救助,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救助相结合,对贫困家庭、重特大疾病人员落实政府救助措施,对特困家庭落实低保待遇;鼓励社会成员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切实解决养老、医疗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
创新林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机制
1、加快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2、争取省林科院支持,加快省林科院襄阳珍稀树种研究所建设。
3、争取市政府、省林业厅支持,加快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襄阳分院建设。
4、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
5、加大林业技术培训力度,每月开展林业科技夜校学习活动。
年底前,完成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产学研实习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科研平台项目建设规划;上半年完成襄阳市隆中植物园树种档案建设,争取年底前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年底前完成秃杉等科研项目检查验收工作。
创新和完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突出灌区改造为重点,加大对重点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完善田间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效益;积极实施高效节水项目建设,提高农业产出率。
10月份完成
探索行政审批事项新模式,将涉水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1、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合并为5项,3项作为管理服务事项,缩短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
2、对保留的水行政审批事项,无论属本级审批项目,还是本级审查审核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项目,以及需要与其他部门联合审批项目,一律进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严格按照审批流程办理,各相关科室、二级单位及领导个人一律不得自行受理各类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3、全面规范窗口收费行为,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对所有收费项目及标准、依据在网站上进行全面公示,提高审批收费的透明度。
建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
1、5月底拟定襄阳市粮食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国家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重点粮食企业价格直报系统,整合襄阳市粮食应急预案规定的粮食应急企业,利用襄阳市粮食局网站搭建襄阳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报局长办公会审批。
2、8月份完成项目建设审批,软硬件工程招投标。
3、9—10月份完成软件平台需求调研,开发和测试。
4、10—12月组织国家、省级粮食龙头企业、襄阳市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企业、城区大型超市、大专院校、寄宿制高中培训实施。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建立高效联动的城市建设机制
1、制定《城市建设事权划分管理办法》,明确市政府、市直部门、城区政府的职能事权划分,各负其职。
2、制定《市政工程建设调度管理办法》。规范程序,明晰责任,明确时限;充实队伍,加强调度,严格管理,加快市政工程建设步伐。
3、制定《市政工程建设检查督办管理办法》。明确检查督办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追责办法;抽调人员组建专班,加强督察,切实增强工程建设、管理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市城乡规划局
实行城乡规划层级管理
按照《关于城乡规划层级管理的意见(试行)》文件要求,对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批后管理等工作授权所属分局,实现“市局负责规划制定,分局参与配合;市局负责中心城区和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审批,分局负责园区和乡镇的建设项目审批;市局负责违法建设的定性,分局负责建设项目巡查”等分级管理目标。
5月份出台正式文件;6、7、8月份开始试运行;9月份调整完善;10月份正式进行系统化运作
重塑规划审批流程
重塑规划审批流程,初步确定简化建筑设计方案竞选申报的内容、推行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报建内容承诺制、加强批后监管等措施,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和规划水平。
推进工业项目审批提速
在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仓储物流园内的工业、仓储物流项目,用地规划许可1天内完成,规划设计条件、工程规划许可三天内完成。
市国土资源局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
1、对行政审批进行清理,对现有17个审批项目及其报批程序、资料进行清理、压缩和职能下放。
2、优化审批程序,对保留、下放的审批项目,进一步梳理优化,在审批资料、审批环节上实行能减则减,能合则合。
3、全力推进工业项目供地审批提速。研究制定《关于优化工业用地审批的试行办法》,下放工业项目供地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前置审批手续,实行并联审批。
4、积极推进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目前已实现省级建设项目预审、土地征用报批、农用地开发权审核、采矿权审批网上远程申报,土地登记业务事项实现网上审批,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实现全部审批事项网上审批。
5、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供地审批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市区土地登记流程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市区土地利用、土地登记业务流程。
创新领导经济工作方式
1、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荒滩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缓解用地紧缺压力。
2、对2010年、2011年批准但暂利用不上的用地,重新上报调整区位或用途,满足急需动工建设的项目用地需要。
3、认真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制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退出机制;对用地总需求量大的项目实行分年度供地,使有限的用地计划能够承载更多、更好的项目。
4、积极争取开展城市“三旧”改造试点,对已供土地进行认真清理,采取“腾笼换鸟”、“二次开发”等办法,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存量土地。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
1、按照“事权下放”的原则,将“建筑渣土处置核准”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城区(开发区)。
2、将保留的户外广告、门店招牌设置、道路占用和园林绿化等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到一个科室,授权到位,集中审批。
3、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加快现场实地查勘进度,优化审批流程,限时办结。
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1、完成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所需软件平台布置及硬件平台设备的安装调试,搭建系统运行框架体系。
2、完成数字化城管系统软件开发及部署,系统实现上线测试运行。
3、向省住建厅申报启用12319特服号码,争取在2012年10月启动,同时对原3230110服务热线进行整合,并与12345市长热线实现对接。
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规范社区服务管理
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多元化,重点建立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部等社区服务性社会组织;加快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基本形成具有襄阳特色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一站四化”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居民自治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改革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对现有城市社区进行整合,合并小社区,建设大社区,今年启动10个标准化社区试点,做实做强社区,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2、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管理模式,科学界定社区服务功能和阵地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延伸到社区的服务事项全部进入社区公共服务站。
3、根据工作需要,在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立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
4、重点抓好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到岗,职责明确,定期考核,规范运行,努力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着力打造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
5、加快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完善和延伸,实现四级联网、资源共享、全面覆盖、有效运行,提高信息化在社会管理中的支撑作用。
6、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和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启动建设50个新型农村社区。
着力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
1、出台《关于在全市农村推行巡访问事制度的实施意见》,坚持每月逢5日为群众说事日,县、镇、村三级干部定点接待群众“说事”;每周一为干部问事日,县、镇、村三级干部深入村组、企业和重点对象,听取群众反映,回访信访人员,帮助解决矛盾和问题。
2、坚持把化解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化解任务。
3、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明确评估主体,完善评估程序,落实评估责任。对未经风险评估而出现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和单位,一律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4、加快推进6类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交通事故、土地房屋征收补偿2类人民调解委员会6月份启动运行。
5、建立市、县两级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个指导中心36个;出台《襄阳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实施办法》,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各个调解平台成功对接提供制度保证。
完善“12348”法律咨询平台建设
1、坚持律师值班制度,加强“12348”自动化咨询平台维护和改选升级,确保咨询渠道24小时畅通(工作时间由实习律师、非工作时间由智能平台提供免费咨询)。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表达利益诉求,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3、对符合条件的群众及时引导申请法律援助服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创新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新方式
从2012年7月开始,灵活就业人员可随时一次或分多次到相关专业银行各营业网点自由选择缴费基数标准,然后直接缴纳该核定年度费用;同时可提前缴纳该核定年度费用。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
1、该放则放。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管理权限:经开区具有省级商务部门的审批和管理权限,高新区具有市级商务部门的审批和管理权限,各县(市)、区及鱼梁洲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投资总额(并购按交易额计)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和2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变更(包括并购、再投资项目)事项的审批和管理权限。
2、应进必进。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对25项审批、备案、转报事项进一步缩减至19项后全部进入中心,授权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全权办理。
3、能办即办。所有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全部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现场办结。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公开承诺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收入比对体系
1、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城市低收入和城乡低保家庭认定办法,规范居民收入认定工作。
2、成立我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总结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工作经验,逐步向县市区推进。
加快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
1、研究制定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工作方案。
2、开展襄城和樊城两个城区的试点工作。
3、检查、总结、交流试点城区的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推广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工作。
10月份完成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创新农村社区民族宗教工作管理
1、发放民族宗教知识的宣传资料,利用社区广播网和宣传专栏等载体,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2、利用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农村民族宗教工作创新管理工作,建立乡、村、组三级信息员队伍。
3、对网络信息员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
4、建立农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和信教人员数据库,建立台帐,实行数据化管理。
5、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网络与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管理有效链接,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管理。
创新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
1、建立一支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对调解员队伍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借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试点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全面推行集中接待、归口办理、一线调解、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
3、参与调解,在医疗纠纷、劳动争议、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经济纠纷等重点领域探索调解方法,妥善解决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市民用航空管理办公室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抓好航空、旅游、文化、产业、城市品牌综合宣传促销
1、在十堰、南阳、荆门等襄阳周边地区开展宣传营销。
2、在海口、重庆、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班目的地城市开展航空市场宣传营销,把航空、旅游、文化、招商、城市形象进行捆绑宣传,提高城市影响力。
3、根据不同航线、不同城市、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实际,广泛开展航空旅游和特色航班促销活动。
每月在襄阳本地、周边及航线目的地城市开展航线航班宣传促销
创新组织体系,大力推进“三社”建设
1、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综合服务社建设,今年全市新建400个。重点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努力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生命力。
2、着重加强基层社建设。把恢复发展基层供销社作为全面振兴县级供销社的基本目标,全年恢复成立基层社15个。
3、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全市系统2012年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20个。
创新行政审批方式,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1、改前置许可为后置许可。除安全、环保、节能相关行业外,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类行业的前置许可一律改为后置许可。企业设立登记时可根据需要中请办理筹备登记,也可直接进行无具体经营范围登记:即营业执照上不写明具体经营范围,凡是国家未禁止的均可经营,需要许可的按规定先申办再经营。
2、简化经营地址证明材料。申请注册地址为住宅的企业,非生产加工类项目,无噪声、无污染、不扰民、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可不提交住宅改商用需提供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证明材料,改为由业主、企业与工商局签订承诺书,只需提交产权证明和租房合同,微型企业只需提供租房合同。
3、简化验资手续。企业初始注册资金50万元及以下、以现金出资的,可到指定银行开户进帐,直接以银行出具的开户证、进帐单、余额对账单作为注册资金证明材料办理登记,不要求提供验资报告。
4、微型企业注册资金允许零首付。注册资金10万以下的微型企业设立登记,实收资本金可以为零。
5、实施申请资料一表制。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申请资料采用一表制,股东携带身份证和经营地址证明,填写相关制式表格并签字,即可当场发证。
6、服务方式多样化。在审批受理方式上,实施网上咨询、网上受理、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开发行政审批系统“移动版”,在审批过程中做到移动审批;在审批结果反馈上,实施邮政快递送达等。个体工商户亦可由工商局(所)实施巡查时现场办理。
开展“订单”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
1、明确服务对象,扩展服务内容。将订单服务的对象确定为全市辖区范围内各类企业。订单服务的内容确定为4大类28项,即:登记注册服务类、商标广告服务类、合同规范服务类、企业维权服务类,分别由对口业务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贯彻落实。
2、科学制发“菜单”,&广泛征集“订单”。根据确定的4大类28项订单服务内容,制订《订单服务企业目录》、《企业订单登记表》以及《致广大企业订单服务公开函》的样本,发放到每家企业,广泛征集企业“订单”。
3、畅通受理渠道,及时受理“订单”。一是多渠道受理企业需求“订单”。二是实行专人分办“订单”。三是建立《订单服务企业台账》。
4、实行“路径”管理,及时落实“订单”。对企业需求“订单”的办理,实行“路径化”进度管理。在办理时限上,实行当场办理和限时办理制度。
5、开展事后回访,不断深化服务。在办结之日起30日内对服务对象开展一次事后回访,了解企业的满意度和订单服务效果,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服务需求,更加高效做好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杨子雪]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襄阳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承办
Copyright (C) 2012 www.XiangY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地址:襄城新街16号市直机关综合办公楼(老公安局院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贷款担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