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对立统一规律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战战

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接下来是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动和国际国内贸易边界的政治军事划分了。我也是赞成政府强硬应对的,只是希望中央能理解和灵活应用马克思阶级斗争原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因使命而生,为理想而来。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1:41:37&)
41036字(1574/7)
( 00:02:35)
41字(102/0)
( 19:30:09)
0字(131/0)
( 12:52:55)
64字(127/1)
( 13:01:37)
29字(105/1)
( 18:56:19)
25字(97/0)
( 12:24:35)
0字(115/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安生: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
来源:乌有之乡
“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呵呵,美国不收拾其它国家,就是其它国家的万幸,还需要你去救吗?美国使用金融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时候,中国能够自保就不错了。
  作者:neo anderson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年前写的文章,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中美金融暗战的起因与热点
  如果把全球看做一个国家的话,美国垄断了暴力机关、财政工具、金融机构和舆论工具。与大多数工业国不同,美国经济并不依赖于出口贸易,而是依赖于提供金融业务。美国的金融资本,统治其它国家的产业资本。美国产业机构空心化,大量利润来自金融业,不是美国衰落的标志,恰恰反映了美国金融资本控制全球产业资本。
  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中,只要把美国看成&政府+央行+金融资本+军队&,欧洲、日本看成产业资本,中国看成&产业资本+劳动力&,俄罗斯看成&产业资本+廉价能源&,其它国家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供应地,就不难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了。不过,美国这个全球格局中的&政府+央行+金融资本+军队&并不对人类的共同利益负责,不考虑其它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存条件,而只对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负责,最多偶尔从维护美国国内稳定的角度,洒一点小钱照顾美国本土穷人,免得他们的生存条件太差,起来造反。维护这种全球格局的是美军的暴力。所以,美军在世界几乎所有关键战略地区都有军事存在,搞&天下布武&。
  为了维持这种状态,美国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统治地位,这既包括美元币值相对稳定,也包括阻止任何竞争对手成为可以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二是要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规模,输出赤字&&只有美国输出赤字,其它国家间国际贸易,才可能有稳定的结算手段。这些国家交易的是美国的债权。这就如同一国政府存在债务,市场上才能稳定存在以政府债权为发钞基础的价值符号一样。
  美国的优势工业不多,但都是高科技领域的尖端设备。美国维持这些高科技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尤其是军事优势,而不是为了利润。所以,许多产品严禁出口。美国出口武器和粮食,不是为了换取外汇或者平衡贸易赤字,而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使用美制武器的国家很难和美国作战。同理,美国花费巨资补贴农业&&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所有农业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
  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其实,浮动的是其它国家的货币。资本从美国国内流出,相当于拥有美元的美国金融资本,与拥有外国货币的外国银行进行美元和外汇产权交换,并不影响美国广义货币总量。
  美国发行的货币虽然不断增加,但是大量货币并不参与美国国内经济循环。反过来,多数国家为了外贸和维护本币相对美元汇率的稳定,都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主要是美元。这些外汇储备,就是体外循环的美元。这些体外循环的美元,主要来自美国的贸易赤字。美国的贸易赤字,类似美国向全球发钞的过程。
  美国收紧或放松货币,可以引发其他国家资本外流或涌入,进口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诱发金融危机或通货膨胀。但是其它国家收紧货币,则对美国没有太大影响。所以,美国制定货币政策,更多的时候是考虑本国国内情况,不必过多考虑商品流动或资本流动&&只要不引发金融危机和高通胀即可。
  美联储交替推行强势和弱势美元政策,为美国金融资本利益服务:在美元强势时期,外国工业资本获取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债券、股票等资产,美国金融资本利用股票、债券在全球融资,美国金融资本购买其他国家资产,不断向外扩张。在弱势美元时期,美国金融资本减轻债务负担,回购本国资产。
  美元弱势,对应非美货币强势。这时大批热钱涌入非美国家投机推高泡沫。当美元转强前,这些热钱撤退,非美国家损失大量美元储备。美元转强后,非美国家泡沫破裂,经济崩溃,美国金融资本回到非美国家,廉价收购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的股权,控制非美国家经济命脉。经过剧烈的经济震动,非美国家货币贬值以后,出口贸易逐渐恢复,积累外汇储备,购买美国股票、债券、国债,美国金融资本向全球融资,经济开始新一轮循环。这就是俗称的&剪羊毛&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金融资本坐庄,利用金融市场,反复收割、玩弄中小资本异曲同工。
  因为美国主要输出的产品并不是工业品,所以长期推高美元对美国就业的影响,不如对其它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大。反过来,周期性的汇率波动,对美国金融资本有极大的好处&&美元汇率波动时,如果以美元为参照系,就是非美货币汇率逆向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给非美国家造成损失。有损失者就有受益者。受益者就是与非美国家做对手盘的国际金融资本,明确地说就是美国金融资本。
  中国的亚投行和&一路一带&计划,明显会动摇美国的立国之本,触动美国的核心利益。
  如果亚投行的资金运转建立在美元基础上,那么就是抢华尔街、世界银行和IMF的生意,是他们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亚投行的资金运转是建立在人民币的基础上,那么不但抢华尔街、世界银行和IMF的生意,还要动摇美联储的世界央行的地位。如果美联储的地位动摇,大量金融交易不在通过美联储或华尔街的平台,那么美国的金融资本自然无法保住全球金融资本之主的地位。
  &一路一带&的核心目标地区,是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中亚地区,这些地区是世界能源中心。工业时代,能源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如果默许中国把触角伸到这些地区,并且建立巩固的基地,那么美元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结算货币的地位,迟早会被人民币取代。最终,美元将丧失国家货币的地位,全球金融霸主将会易主。
  美国金融资本统治全球产业资本,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一旦美国金融资本失去全球资本统治者的位置,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也就难以保住世界金字塔的王位。美国显然不愿意自动从全球金字塔顶尖退位,退到全球工厂的位置。
  夺人钱财杀人父母,二王相争不共戴天。中国虽然一再宣称只想主导亚洲,但是亚洲是全球的一部分,阿拉伯中亚地区是全球战略最关键的部分,主导了亚洲,控制了欧亚大陆,下一步就不难问鼎世界。这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的。
  王者的更迭,没有不经历一场战争的。前一代君王用尽全部伎俩,最终被彻底击垮以前,是不会主动退位的。所以,美国必然采用一切手段阻止中国金融资本扩张。对美国来说,即使直接不使用武力,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扼杀中国金融资本的扩张。
  这一点也不难。
  美国军事力量有压倒性的优势,拥有军事优势,就拥有最终否决权。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决定经济规则,军事决定政治格局,经济决定军事实力。在科技实力没有超越美国以前,希望否决美国的军事优势,建立对中国有利的政治格局,建立为中国利益服务的经济游戏规则,是不现实的。具体到金融领域,由于美军的支持,所以美联储相当于全球央行,制定全球金融的游戏规则。中国的金融系统是建立在美元体系上的,人民银行相当于美联储的下属,地位甚至不如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决战央行,绝无成功的可能。除非人民银行脱离美元体系自立,或者说人民币脱离美元独立,而这种自立需要中国拥有独立的势力范围,这也是解放军目前军力做不到的。
  目前看,美国在两条腿走路。一是政治、军事手段阻止中国军事力量扩张,使中国的海外投资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打击中国海外投资。沙特轰炸也门、美国军机迫降台湾,都与遏制中国扩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是对华发动金融攻击,诱发经济危机,使中国金融资本扩张胎死腹中。后者比前者更致命,成本更低,更容易,也更加一本万利。
  中国经济大转折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如果能尽量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资源,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达国家乐于利用后发国家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于是双方达成一种短暂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后发国家的崛起又难免改变原有国际分配格局,引发与原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后来者要分一杯羹,必然威胁原有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随着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最终难免与原有发达国家发生经济冲突,最终引发政治冲突,甚至军事冲突。发达国家会使用技术封锁、资金封锁、资本渗透控股、物资封锁、政治孤立甚至军事打击等一切手段遏制后发国家的崛起,希望后发国家停留在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提供者的地位上。后发国家则必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使用一切手段试图冲破这种封锁,为自己在全球金字塔的顶端谋求一席之地。丛林世界,小国可以选择做列强的跟班,大国的命运只有两种,宰割别国或者被别国宰割,谁也不愿意做猎物。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即可以用这样的观点分析。
  1950年-1958年,中国在经济上倒向苏联,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拙作《浅议毛泽东》中曾经分析过,这时中苏合作有两个基础:一、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量壮丁,需要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稳定东北亚局势,节约本国人力,复员大批军队,让青壮年脱下军装参加战后回复重建。二、赫鲁晓夫抛出秘密报告后,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内、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合法性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需要毛泽东和中国力挺其合法性。与之对应,中国则需要苏联各工业技术。于是,在1950年代,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进行工业化。
  1950年代末期,苏联壮丁逐渐恢复,赫鲁晓夫在苏共的地位和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部的地位逐渐稳固 ,中国逐渐触碰到苏联为中国设定的玻璃天花板。于是,苏联开始试图控制、阻挠中国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试图向中国开展军事渗透,同时压缩技术援助的规模和水平。
  建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史可以分为四步:苏联扶着走;苏联不扶着走,自己学走路,没控制好节奏和步法,摔了一跤;少奇想退回去爬着走;主席不同意,蹒跚着往前走,同时希望和美国搞好关系,向美国借力。
  除了第一步比较顺利外,后三步都是磕磕绊绊。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明显没有1958年以前顺利&&有人扶着走,就走得比较快,比较稳,比较顺利。自己蹒跚着走自然不太顺利。
  如果能利用美国的技术、资金和美国经济圈的资源,结合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中国经济就能迅速腾飞,这是主席晚年一直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原因之一。
  虽然经过不懈努力,1972年即实现了尼克松访华,但是阴差阳错,中国利用美国的技术、资源则是在主席去世、尼克松下台以后实现的。
  与中苏蜜月类似,中美蜜月的合作目的也有两个:一、美国希望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力,结合美国的武器技术,遏制咄咄逼人的苏联;二、美国希望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不断推动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随着苏联解体,第一个目的的合作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第二个目的在26年前早已图穷匕见,目前仍在积极推动中。正是因为第二个目的存在,所以虽然苏联解体了,中国国力不断强大,美国却仍然默许中国留在美国经济圈。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默许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搞小动作,比如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渗透,比如各种颠覆活动,也是留在美国经济圈必然支付代价。
  目前,类似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前夕,中美继续合作的基础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一方面,中国早已触碰了美国为中国设定的玻璃天花板,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经过几十年润物无声的积极推动,已经到了随时可能策动颜色革命让中国高层忍无可忍的地步。
  与苏联在一夜之间撤走全部专家,让中国经济停摆类似,美国也会使用一切手段打击中国经济,遏制中国崛起。中美经济分道扬镳,只是时间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在过去30年中,充分利用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全球经济圈的资金、资源、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可以利用境外投资,投资不再受制于国民总产品扣除基本消费之后的剩余产品的上限限制,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主席时代积累的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结合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世界工厂。这就如同企业可以利用银行贷款,可以大大加快发展速度一样。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受外界经济影响发生恶性经济事件的概率,也开始逐步加大。这就如同利用银行贷款的企业也必然受制于银行一样。
  中国试图开始建立自己的经济圈,充分利用这个经济圈之中的资金和资源。但是,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未经历一场战争便建立属于自己的经济圈的先例。建立本国经济圈,使本国资本在经济圈内具有优先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必须首先彻底否决圈内其它国家或政权的暴力,使之成为本国暴力的附庸,使其不能干涉本国资本对当地资本的征伐&&否则,一旦本国资本占上风,他国暴力就会出来干涉。那样的话,本国经济圈是建立不起来的。考虑到中国要建立的经济圈将是在美国既有经济圈的基础上,是在美国人的地盘上划出属于中国的地盘,就不难理解在中美之间发生一场激烈的正面冲突、中国最终胜出之前,这样的经济圈是建立不起来的。
  所以,中国目前面临的局面与1958年颇有相似之处。当时,中国即将被苏联开除出苏联经济圈。今天,中国即将主动或被动脱离美国经济圈。一旦脱离美国经济圈,中国又将回到自我摸索,不能利用境外资金、资源的时代。
  有观点认为只要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紧与美国经济圈结合的紧密程度,美国就难以开除中国。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也就加大美国对中国经济渗透的程度,这就如同企业越依赖于银行,银行对企业控制力越强一样。另一方面,也越便于美国对中国采用极端手段,打击中国经济。一旦美国资本长驱直入控制中国经济,中国将不得不采取国有化境外股份等激烈的手段,主动切断与美国的经济联系,脱离美国的经济圈。
  可以预期,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中国很可能要违背自己在入世时作出的一些承诺。那时就意味着中国将主动脱离美国经济圈,不脱离就必然被同化掉。
  一旦脱离美国的经济圈,自己的经济圈没有建立起来,那应该怎么办?
  脱离美国经济圈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但是局面并不是绝望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做五件事。
  一、尽力减小金融危机破裂对经济的伤害,放缓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认为是人民币自由流通于世界,也可以认为是美国金融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中国。避免美国金融资本趁中国金融危机时期,向中国国内渗透,控股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尤其应该警惕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推动社会主义改革,消除贫富差距,改善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多数社会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速率与经济发展保持一致,避免少数人聚敛过多财富,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内需,减少就业率对出口和投资的倚赖。
  三、尽快提高基础工业水平,全力争夺军事科技优势,争取在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只有取得科技优势,获得军事优势,才可能在未来的扩张中占上风。
  四、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基础上,远交近攻,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抗美国压迫,在美国后院放火,逐步向亚太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尽量脱离美国控制的金融圈,建立由中国控制的经济圈,避免遭到美国的周期性金融打击。
  五、只有在亚太地区取得绝对优势之后,才能染指中东、中亚和非洲东海岸地区。没有压倒性实力优势以前,实行蛙跳式扩张,不愿意稳扎稳打,必然被上屋抽梯。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实力不济的时候,与其心存侥幸,孤注一掷,不如潜心静修,等待时机。从白登之围到封狼居胥,汉朝隐忍了81年。须知,耐心是一种美德。
  金融核打击
  今天的时代,仅仅有核弹已经不能保为本国的安全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以美元本位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所有加入这个体系的国家,都是在美元搭建的舞台上跳舞。
  金本位时代,各国金融系统的地位是平等的。美元本位时代,各国金融系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发钞的各国的央行,理论上都是美联储的下属。美联储是央行中的央行。美国放松货币,这些国家就要放松货币,美国收紧,货币这些国家就要收紧货币。否则,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最终难以维持稳定的汇率。反过来,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对美国毫无影响,只能引起本币汇率的波动。
  那些实行浮动汇率制,不与美元挂钩的央行,其货币汇率则受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剧烈波动。&&那么,国际金融市场受谁操纵呢?还是美国。
  本币汇率剧烈波动,极不利于在美元本位的世界中开展国际贸易,更容易引起热钱的大进大出。热钱的大进大出,完全可以诱发金融危机&&先把泡沫吹起来,然后再刺破泡沫,热钱挣得盆满钵溢,受害国经济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救援为名,要求受害国签署城下之盟。多说一句,索罗斯就是美国的御用刺破者之一。这厮每次干完坏事,还要指责受害国。如同强奸犯在施暴以后,指责受害女子夜晚外出,没有安全意识一样无耻。
  既然知道这样的风险,各国为什么还要加入由美国控制的国际金融体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能源、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需要使用美元结算。大多数国家,由于地理、商品结构因素等原因,都需要进口这些商品。这些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自然成为世界货币。至于为什么购买这些商品要用美元,那就要问美军了。
  苏联时代,苏联为主体的经互会,形成独立的经济循环,绝大多数产品自给自足,极少数商品可以易货交易,不必加入美国控制的经济循环和金融体系,也不在乎美国的金融打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循环不再自给自足。从苏联末期开始,苏联(俄罗斯)就向西方敞开了市场。于是,大量制造精美西方消费品进入俄罗斯,俄罗斯本土制造业的商品很快就被排挤出去,俄罗斯企业纷纷垮台,必须靠出卖石油换取其它商品。当时,主流经济学家宣扬的是加入世界经济循环,提高效率,就能更快发展,全民幸福等等等等&&虽然从叶利钦的时代,俄罗斯人就没幸福过,但是俄罗斯还是半推半就地上了贼船。
  去年,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的时候,美国曾发出威胁。当时,俄罗斯置之不理,还展示肌肉向美国示威。俄罗斯有白杨导弹,有AK74,美国愿意来就来。
  美国真动手了,俄罗斯傻眼了。俄罗斯之熊,也许有强劲的肌肉,但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却受美国控制。石油暴跌,卢布暴跌,可以直接造成俄罗斯政府财政危机,贸易逆差,资本外逃,俄罗斯资产下跌,导致金融危机。不仅如此,经济危机必然酝酿政治危机。不知道俄罗斯人同仇敌忾还能维持多久,他们支持普京还会支持多久。
  截至目前,美国除了要收紧货币以来,几乎什么公开的事情都没有做,各国已经哀鸿遍野。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各国在劫难逃;各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可以大肆收获战利品。这就是美国控制的世界经济金字塔之中各国不平等的地位的表现。
  用金融手段摧毁一国经济,兵不血刃地战胜敌国,这是美国的特权。只要加入美国控制的世界金字塔,就要给予美国这种特权。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毛泽东的时代,中国经济自给自足,不受外来影响。改革以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
  劳动力成为商品,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资本控制生产,贫富差距扩大,有限的内需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困境在90年代初就很清晰了:经历过80年代末大规模通货膨胀,治理整顿,美国制裁出口受限,内需严重不足,市场极度疲软。竞争性国企大规模倒闭,便是这种困境的表现。当时,如果没有当时竞争性国企给工人开工资维持基本生活,江浙地区生产消费品的民营企业,也会大面积倒闭。
  中国的对策,一是在朱相的时代通过人民币贬值,加入世贸组织,向世界出口商品,二是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投资拉动经济。今天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其实出口的是中国的劳动力&&俄罗斯出口的是石油,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力。97年,人民币刚贬值不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其它亚洲国家货币暴跌,中国出口优势大打折扣。朱相为了让就业不太难看,只好搞&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出口暴跌,后人重蹈覆辙。
  只要不改弦更张,迟早还要重蹈覆辙。自从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就业率就很难自动达到不引发社会动荡的水平。选择无非是两个,增加出口、扩大投资。前者往往需要贬值,后者则需要印钱。毫无疑问,印钱也酝酿贬值。
  当然,中国今天还想向世界范围进行资本扩张。不过,中国的海外投资,没有解放军的保护,是根本不安全的。问题是,解放军准备好了吗?
  97年,人民币刚刚经过贬值,再次大规模贬值的空间不大;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萧条,各种金融风险已经暴露出来了;人民币对美元不可自由兑换。所以,中国逃过一劫。逐条对比,今天这些条件都不存在了。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走上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贫富差距拉大,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为利润运转,就难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要增加出口和投资,酝酿经济危机。一旦经济危机爆发,就业问题还会爆发出来,进而引发政治问题。不彻底缓解就业问题,就必须依赖美国控制的国际贸易、经济体系,使自身经济暴露在美国经济打击的风险之下。
  今天美国怎么对待俄罗斯,明天就可能怎么对待中国。事实上,这次美国收紧货币,中国也是在劫难逃。俄罗斯发生的一切,都会在中国上演。
  &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呵呵,美国不收拾其它国家,就是其它国家的万幸,还需要你去救吗?美国使用金融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时候,中国能够自保就不错了。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电话:(乌有之乡站长范景刚)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人性的善与恶[精品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和谐的哲学依据【托洛茨基主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77贴子: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和谐的哲学依据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对历史的评价已经深深打上了阶级和道义的烙印。人们对“正面”力量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却不敢、也不能肯定“反面”力量的历史作用。这是因为“正面”与“反面”虽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但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大的历史尺度看,二者的作用是统一的,但从小的历史尺度看,二者的作用刚好相反。“反面”力量表现为阻碍力量,大多以送灾难的面目出现,所以,是向善的人们的感情难以接受的。一、“反面”力量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宇宙诞生之初,一片混沌。正是以“牺牲”宇宙尘埃为代价,才聚集、优化出今天的灿烂星空。在地球由炽热气球冷却为固体地球的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地球本身的轻重元素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即轻元素在地表,重元素在地心。后来,地球在内外力的联合作用下,这种均匀结构破碎了,于是重元素溢出地表,形成了山脉。这对于地球本身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平滑的地表被搞得凹凸不平,沟壑纵横。但对于人类为代表的生物而言,却是必需的。没有地壳的变动,就没有形成人体和生物体的全部元素,就没有大自然的多样性气候和美景,就没有发展现代工业齐全的矿产资源。当爬行动物享受着丰盛的食物,雄霸天下的时候,地球上的灾变又发生了:天气变寒,海水消退,陆地扩大。爬行类动物因食物等原因,有的灭绝了,有的转化了。正是大自然的数次“血腥”暴力,才推动了生物界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有人对沙漠、冰山、沼泽、极地湿地等的作用缺乏全面地了解,以为那是无用之地。其实,正是这些复杂的气候、地形,才使得世界上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为生物进化增添了必不可少的动力。当然,今天这一动力还表现得不甚明显,到了基因技术普遍应用的时候,才会将这些看似互不联系的生物和条件统一起来。原始社会,人类继续承受着各种自然压迫,这些压迫的最大功绩是使类人猿彻底变成了人。二、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动力及特点一方面,地震、火山爆发、旱涝、猛兽、疾病等自然力继续摧残着人类,构成自然压迫。另一方面是来自人类本身的压迫,构成社会压迫。特别是战争,更是人类间的直接屠戮,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把这种拼杀与屠戮推向了极点。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对人的摧残,实质上是从“反面”促使人类的智力、抗病力、体力等实现优化选择,推动生产力、社会和科技的发展。1、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阶级社会的历史是由和平与战争共同组成的。和平是必要的,战争也是不可缺少的。生产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需要和平环境。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改变生产关系,阶级社会一般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战争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暂时摧毁了部分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大批人死于战火,但它是阶级社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们反对战争,但战争的爆发又具有必然性。和平生产可以直接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但战争不仅能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它本身也直接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又是可以互相转化、互为利用的,因此,战争也间接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侧重点和方式不同。比如,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在日美国军营中诞生的。(《科海时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修订版,陈日朋,曲行文,科文主编,第37页)迈克尔.怀特著述的(美)《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一书对战争加速科技创新的论述比较详尽:从飞机、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互联网到医学领域;从行为科学、前沿材料技术、预警技术、雷达多领域应用、红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探测系统,到卫星通讯、高能激光技术、微处理器系统、语音识别技术、高清等离子显示屏、纳米技术等等都离不开战争的强力推动。(《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历史) 两次世界大战确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是和平方式所无法办到的。是实现最优化必不可少的动力。所以,战争与和平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总目标上达到了统一,即都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但二者相比较,战争却能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英雄志士,伟人豪杰,大多产生在战争年代。因战争年代是生产关系大裂变,各种思潮大碰撞的变动时期,新旧斗争异常激烈。旧的生产关系虽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旧政权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一定会竭力维护其经济基础。由于旧政权掌握着国家机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推翻它谈何容易。这时候,不但需要人民群众揭竿而起,而且必须有杰出人物的出现,甚至成熟理论的指导才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在社会大裂变中产生的人物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是震撼人心的,是人的本质精神的大释放,往往千年以后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敬仰。而和平时期又使战争年代产生的优秀文化得到过滤、继承、优化与发展,使斗争的成果以新的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为表现,得到巩固、体现和衔接。2、世界大战的历史作用和规律人们对军事技术转向民用的意义还不难理解,但对诸如核武器、精确制导打击技术本身的价值,产生了困惑。这就要从总体上看待它们的历史作用。核武器出现六十多年,世界相对和平了六十多年,再也没有出现世界性的战争,这是它的社会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为新能源的开发,开辟了重要的技术途径。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可较准确地打击敌人,较少地伤及无辜,符合现代战争观,最重要的是它可使信息技术实现飞跃。当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它们就变为防御外星袭击、大型工程建设和科研活动的必要工具了。核武器为什么能制止战争呢?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对待核武器的这一作用,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表面威力(属主观选择性)制止了大战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和最优化原则,个别(指个别国家)需要,社会(指整个人类社会)需要,最终要服从宇宙(指事物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具有不可逆性、前进性)需要的原则。这是规律的层次性,也是由系统的地位最终决定的。先后步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诸列强,由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实力已经赶上或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但由于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已被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占领完毕、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就迫切需要重新分配被瓜分完毕的世界市场和资源。再加上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更使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世界性的生产过剩,通过和平手段已无力解决,战争的爆发具有了必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生产的减少,暂时消除了生产过剩。随着生产的快速恢复和战争创伤获得医治,十几年后,更深刻的经济危机终于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末爆发了,这场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经济更是受到重创。排外情绪,复仇情绪弥漫全国,法西斯应运而生,成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这次危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按理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该是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至今为止,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否违背规律呢?否,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三种需要的重合,但与人的感情却是想悖的。“二战”后,世界大战的爆发已不是宇宙系统的需要了,而前两种需要最终必须符合宇宙需要,也即最基本需要。但作为总系统的宇宙是不会讲话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具体的事物、事件等表达出来,表现为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必然性虽是最根本的,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哲学思维才能发现它的存在。由于哲学思维的高度抽象性,所以人们不容易相信,人们看到的却是处于第二位的主体选择性。因此,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共同促成了世界性战争的结束。当“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原子弹出现了,并在对日作战中大显神威,它的破坏力及后遗症都触目惊心。核武器的威慑地位从此奠定了。核武器对战争的制约作用符合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基本规律。那么,“一战”、“二战”又如何解释呢?因为,世界战争期间,交战各方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事关生死存亡,平时的战争准备成了取胜的关键。因此,它对生产力的推动是和平方式所望尘莫及的。“一战”时,生产力水平才是机械化的萌芽,“二战”时,机械化水平已接近顶点;“一战”后如不进行“二战”,机械化的发展就缺乏强大动力。但“二战”后如再爆发“三战”,势必摧毁生产力,使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倒退,这是基本规律的向前发展性所不允许的。“一战”后,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新的战争阴影又笼罩了整个世界。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生存,各国都想在综合国力上,特别是军事上压倒对方。这样,和平就变成了没有硝烟地准备战争。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历时五年,耗资20亿美元,动员了50万人、15万科学家,用电量占全美的三分之一*。没有战争、对抗作动力,即使美国具备了开发原子弹的条件,也不可能投入如此规模的物质、技术力量去开发一件武器。“二战”后,由于对抗更激烈的冷战,使机械化水平全面达到顶点,如再进行一场世界大战不但不能推动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使生产力倒退、社会倒退,这是基本规律绝不容许的。 从能量形式讲,由冷兵器到化学能兵器是一次飞跃;从化学能兵器到核能武器又是一次飞跃,能量形式的改变决定了战争方式的变革。冷战是核时代的必然形式,因这种形式既能避免热战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如了强大动力。由于冷战的空前激烈性与相对和平性,给前苏联战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因为前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压力最大、最直接的国家,这种激情一直维持到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作为资产阶级政权对立面的前苏联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前苏联的历史作用。信息化催生的全球一体化,与冷战时代的互相对垒、互相分割具有本质区别,它需要的是统一、融合,而不是摧毁、征服、消灭。但是,前苏联的存在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但在于冷战时期,而且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由于其提供的巨大市场,间接地把信息化推向成熟阶段,也间接地把资本主义推向覆灭,悲壮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表面上看,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击,不符合被压迫阶级和民族的感情,但这是规律,也是系统最优化的需要。因为社会的曲线运动可以集中全球的资源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最大节约,符合最优化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深入人心,前苏联解放思想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前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并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作为制衡力量还要存在一定时间,直至共产主义。日,俄罗斯拥有核弹头4279枚,美国拥有核弹头5966枚**。大国核力量的基本均势,说明和平的基础依然坚实。美国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物质、技术力量的国家载体,总系统赋予的使命还未完成。完成转型的中国,是最终完成共产主义物质生产和思想解放的国家载体,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军事技术的发展遵循辨证的否定。军事技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随着其发展进步是强化作战手段的。但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变成了制止战争的关键因素。因为没有赢家的核战争,是与发动战争者的目的相违背的,这种自己摧毁自己的作战样式是没有人去实践、尝试的,更多的是作为讹诈工具。所以,防止核战意外发生的机制逐渐趋于完善。个别小国的“核”冲动也不得考虑自己国家和全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前苏联的出现并非历史的插曲,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帝国主义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迫切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并产生了强大的政治激情,再加上正确反映这一客观现实的革命理论和杰出领导集体的出现,共同催生了前苏联政权,并在以后的经济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创造了奇迹。因为“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调整了策略,随着和平的持久,人们渐渐忘却了战争的痛苦。年轻人缺乏对战争的切身体验,政治激情开始消退。更重要的是前苏联的建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各方面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对峙使人们失去了耐心。不但青年人困惑,也使立场坚定的老一代迷惑不解,信仰危机爆发了。前苏联与其它无产阶级政权(包括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一样,经济不能够实现腾飞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理想与现实脱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总系统的优化还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和欠发达国家付出代价,忍受最后“一劫”和“黎明前的黑暗”。上世纪7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改革。前苏联等国首先进行的不是全力改变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却热衷于迅速改变对国家起稳定作用的最根本的政治体制——国家的政治总格局;不是逐步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而是参照发达国家搞起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政治对手和国际敌对势力有空可钻。独立后的俄罗斯,在经济上推出“休克疗法”,急功近利,搞“硬着陆”,犯下了大忌。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建立,却急于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及建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必然是“空中楼阁”,时刻摇摇欲坠。“民主”虽然无情地摧毁了一种政治制度,并没有为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种下了恶果。寡头政治是叶*《科海时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修订版,陈日朋,曲行文,科文主编,第8页。**《南方都市报》,国际版。利钦当政时期的民主特色。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才扭转了国家的颓势,世界格局才恢复健康。它说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有限的专制、威权,可能比充分实行民主更有效,这就是实事求是。所以,民主也是有条件的民主,追求民主是正确的,但民主崇拜却十分有害。信息技术是冷战的必然产物。随着核武器数量的饱和,要想取胜,必须另想门路。苏美双方同时想到了用于防守的反导系统。因反导系统具有质变意义,虽然1980年代的美国里根政府投巨资搞所谓的“星球大战”,但成果寥寥。小布什政府推出的“国家防御系统”不过是一场技术赌博*。因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是互相对应的:即一定的生产力(含科学技术)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对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必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试图打破这一规定性,但不会成功。正是这种理想的超前性、可能性、模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新的生产关系和技术在旧的社会制度下萌芽。但这种推动作用受社会存在和基本规律的制约,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对社会的推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的社会制度会适时诞生。技术也在新的社会制度下获得更加快速发展。是社会系统发展有序性的表现。也许美国的“国家防御系统”会取得成功,但不是现在。因万无一失的制导技术是共产主义的人们防御外星袭击和探测宇宙的手段。到时候,防御的目的将发生质的变化。“国家防御系统”将变为“地球防御系统”。今天,人们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并非毫无意义,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的积累,但因与对立、暴力、战争、霸权、血腥等相伴而使人难以完全理解。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失去了强大对手,以战争促生产、促技术的动力已十分微弱。但苏东解体后,制造的几亿人且有较高消费水平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生产者。于是,和平生产又继热战与冷战之后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现实中的良好业绩加上信息技术本身制造的神话,满足了股市暴胀的所有条件——现实的和预期的。通过金融市场的杠杆放大效应,吹起了大大的经济泡沫。由于苏东的市场很快被占领完毕,也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完成转型后重新加入竞争的行列。于是,西方公司的现实经济的良好预期丧失了,以IT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股因没有赚钱的实业作支撑,神话效应也不攻自破。股市泡沫的破灭也适时出现了。而且出现了更严重的全球性的产能过剩。于是,各种矛盾都浮现出来了。解决产能过剩的传统手段主要有扩大内需、贸易战和战争。战争是想通过武力获取廉价的稀缺资源、稳定的市场;贸易战是想利用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和平手段相对扩大市场,在今天,二者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因两大军事集团失去了一方,即使美国主导的北约去刻意寻找对手也是枉费心机。再者,核时代的今天,大国军力处于平衡状态,战争形式争夺市场,无异于同归于尽。所以,通过有限的热战手段实现扩大市场的动力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贸易之争的结果又如何呢?由于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的经济疆界模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因此,贸易保护主义虽能获取暂时有限的经济、政治利益,但对于全球经济的整体而言,影响不大。世贸方面,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其本身的发展也是矛盾重重。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竞相开展双边贸易、多边贸易,或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开展区域合作,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合作的新形式,在世界产能总体饱和、过剩的今天,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国家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另一部分国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建立以自由贸易区等为特征的竞争方式是检验一国政府及国家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如果运用得当还是有利可图的,但,这是微观方面。就整体而言,它只能改变世界经济的构成,不能改变世界经济的宏观停滞趋势。由于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只存在量的差别,谁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这种鼎立局面,经济停滞还要持续下去。是否世界科技进步缺少动力呢?是,但并非没有。生产能力的过剩,凸显了营销的重要。营销的繁荣,使人们的交往频繁。交通、通信异常火热,对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成熟具有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浪费。由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使购买力无法得到根本提高,扩大内需的任务就落在了政府的肩上,但政府的手头同样拮据,扩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具有必然性,但以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拉动内需增长的方式,只有暂时的功效,并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债务缠身,只能是黔驴技穷的无奈之举。*《参考消息》,时事纵横。
中国现在的经济和社会是怎么样的,已经不能叫落后了吧,专制已经很影响现在的中国经济了吧,
给专制没直接关系,超越性的思想不能上达最高领导人才是最大问题。旧思想网是最大阻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怎么看待中美贸易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