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手道珍的是wwWw2688港币因为让封了还是w2688港币cOm其他问题?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2688元起步的新iPad到底值不值得购买呢?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2688元起步的新iPad到底值不值得购买呢?">2688元起步的新iPad到底值不值得购买呢?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后才可以领取积分哦~
每观看视频30分钟
+{{data.viewScore}}分
{{data.viewCount}}/3
{{if data.viewCount && data.viewCount != "0" && data.viewCount != "1" && data.viewCount != "2" }}
访问泡泡首页
+{{data.rewardScore}}分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1 {{else}} 0 {{/if}}/1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data.signScore}}分
{{data.signCount}}/1
{{if data.signCount && data.signCount != 0}}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万表商城APP万表微信服务号服务专线:400-883-2688外呼号码:020-|共计件0您现在的位置:&&卡地亚戒指尺寸对照表 如何买到合适的卡地亚婚戒[导读]很多人在买卡地亚戒指时,难免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卡地亚戒指尺寸怎么量?卡地亚戒指尺寸哪个为标准?国际的、香港的、大陆的戒指尺寸对照表为何有那么多版本,甚至同样一个地区的,戒指尺寸对照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你会发现,每个戒指品牌公布的尺寸对照表都会有所不同。戒指尺寸如何量,特别是求婚的男士,为了给女友一个浪漫的惊呼,戒指可要提前准备好,那女友的手寸大小如何秘密获取?可不能因尺寸问题而影响了婚姻大计。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看看小编整理的资料,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戒指尺寸对照表(仅供参考)国际流行戒指尺寸对照表(仅供参考)中国戒指尺寸对照表(仅供参考)香港戒指尺寸对照表(仅供参考)购买戒指的注意事项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尺寸的大小,要买到适合自己尺寸的戒指,在购买前要注意先量好自己手指的尺寸,然后参照戒指尺寸对照表,这样就能买到最合适的戒指啦,本站为您提供戒指尺寸信息,帮助您买到最适合自己的戒指。戒指尺寸怎么确定?确定尺寸前应先量好自己的手指尺寸。您可用卷尺,测量手指尺寸。与接口边缘齐平的数字就是&内圈尺寸&。记住这一数字,对照尺寸对照表中来确定戒指尺寸。若有佩戴时 感觉最舒适的戒指(以佩戴卡地亚戒指的手指为准),将之放置在戒指尺寸对照表上,找到与其最接近的尺寸圈。戒指的内侧应当与尺寸圈的外侧对齐。如果你的戒指处于两个尺寸之间,则建议你选择较大尺寸的戒指。以上就是关于在购买戒指时尺寸该如何确定,美国戒指尺寸对照表和中国戒指尺寸对照表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如果最后您仍无法确定尺寸,也可到实体店内让店员帮您测量。如何选适合自己尺寸的戒指随着网购钻饰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手寸大小成了用户在选购钻戒时最大的问题。在不去珠宝店测量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知道自己的手寸大小呢?1.可以用线绳绕手指一圈,得出周长,在上表中找到相应的戒指(港码)号数。因为手指骨节处略大于手指戴戒指的地方,所以线不要绕的太紧。2.一般戒指戴于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上,大部分女生佩带的戒指号数为10-15号,其中12号、13号的较多;大部分男生佩带的戒指号数为17-22号,其中18-20号的较多!!此表仅供参考。如果想得到最准确的手寸大小建议您最好是去珠宝店精确测量。在按手寸选购戒指时,夏天以戴上戒指后稍紧为宜,冬天则以戴上后可左右转动,但又不脱落为宜。猜您喜欢,更多手表资讯轻松掌握!已有1人评论标签&|&&|&&|&&|&话题&|&&|&&|&&|&上一篇:下一篇:已有1条评论,共79224人参与验证码:75019赞(0)踩(0)|本文相关品牌本文相关单品猜你喜欢&&&&&&&&&&&&&&&&&&&&&&&&&&&&&&相关新闻&&&&&&&&&&&&&&&头条新闻新闻排行图片排行评论排行万表热搜客服电话400-883-2688外呼号码 020-新手支付配送保障帮助万表官方微博万表世界订阅号关注领100元现金券全球买表 国内保修万表微信服务号万表微信资讯号每周推送打折促销活动信息每日推送手表干货文章&&&&&&&&&万表网名表商城 版权所有 &&网监备案:1Copyright
WWW.WBIAO.CN.LTD ALL RIGHT RESERVED.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正能量的后宅文谁有顾湘可怜,被亲娘卖了给人当妾……,囧,不过这日子好像还不错,夫君疼爱,正牌大夫人仁厚善良,貌似一切都变得欣欣向荣,可是谁TM告诉她,为什么她公公淮安王会造反,为什么儿子都死光了就剩下她夫君。Orz,所以她以后是太子宠妃的节奏嘛?PS:这文其实就是一对一的文,我们男主很纯情的,-_-|||,至于汪氏自有她的人生。某的微博求戳,( ⊙ o ⊙ )
内容标签:
&宫廷侯爵&穿越时空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
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类型:
原创-言情-架空历史-爱情
作品视角:女主
作品风格:轻松
所属系列:
最近更新(新宠)
文章进度:已完成
全文字数:440795字
是否出版:
尚未出版()
签约状态:
作品简评: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爱她就炸她霸王票]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收藏此文章]&&[下载]&
[推荐给朋友]
[灌溉营养液]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襄阳花开,情真意浓
顾湘是婴穿的,简单来说就是她从娘胎里蹦出来就是带着前世记忆的,……
邢尚天沉默着,一旁的方圆吓的不轻,她刚刚走开了,哪能想到就这么……
老实说眼前的这个人长的一点也不吓人,矮胖的身材,圆而白皙的脸蛋……
顾湘见笋烧肉已经吃光了,赶紧向下一盘菜进攻……,心想,你还是个……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顾湘第一次觉得夏天也是这么难熬的,以前在家……
邢尚天到荷花院的时候,门口的点着两盏宫灯,映衬的旁边竹子搭出来……
以前顾湘从来没觉得自己亲娘多疼自己一点,她在家里排第六,一共是……
这次顾湘可是真的失眠了,在古代生活了十几年的她很清楚所谓的贵族……
邢尚天洗了手,换了身宽松的常服坐在了炕桌边上,顾湘怯生生的站在……
酷暑的夏天渐渐过去,清晨的空气里都有了些冷意。自从汪氏和邢……
水煮鱼是中国名菜,川菜的经典之作,口感滑嫩,鲜嫩,油而不腻,辣……
陆行看着官道旁绿油油的树木高深莫测的笑了笑,“高老弟,你怎么就……
招抒一路上忍不住心里雀跃,他都可以想象顾姨娘听到六爷歇在夫人那……
等着邢尚天走进去的时候看,顾湘正抱着头哭,眼睛红红的,看起来可……
邢尚天回来之后第一个得到信儿的汪氏身旁的青疏,这一天轮到了青疏……
要说这几天邢尚天去了哪里,还真是访友,说起来这个友人来也是凑巧……
招抒不敢真的狠打,但是二十下是少不了的,毕竟这是六爷吩咐的,只……
陆行身子早就好利索了,只不过六爷不放话他也不好出门,就只能一直……
晚上,邢尚天在书房写字,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他头也不回的说……
汪氏盯着那盅老鸭汤瞧了半天,就在青花觉得手都要僵掉的时候才说道……
天气渐渐的凉爽了起来,早晨打开窗户都能感觉到了点点冷意,青花推……
顾湘说了几句场面话就识相的退了下来,汪氏和邢尚天为了培养感情到……
沈嬷嬷越发仔细伺候着汪氏,见她日渐消瘦的脸颊,虽然心疼却也不多……
夜已经深了,可是顾湘却一点睡意都没有,她此刻正躺在邢尚天的怀里……
沈嬷嬷回到正屋的时候,汪氏还是向之前那样面无表情的躺在床上,侧……
顾湘领会领导的意思还是很快滴,马上就带着笑脸对着邢尚天拍马屁,……
骡车晃晃荡荡的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摇晃的每一个人有些模糊,柳枝靠……
邢尚天回到别院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换衣服的时候招抒不敢看……
邢尚天突然一来,小院子就乱套了,本来就少三个人外加东西不齐全,……
崔管事只觉得胸口剧痛,口中腥甜,他伸手一抹,竟然是血……,他吓得差……
这一天,春芽正对着柳枝等人说起招抒那天的壮举,“ ……,听到崔巍?
初冬的第一场雪下来之前,顾湘之前在针线班子定的衣服就被送过来了……
汪氏脸色刷地白了,浑身发抖的说道,“荣姑姑,你说的是什么话啊。……
让顾湘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邢尚天就画的很好,她对着铜镜瞧了半天……
耳房内传来女子惨叫的声音,避到西厢的汪氏和荣姑姑都一愣,荣姑姑……
今年的第一场雪就这么突然来了,漫天的雪花,吹在脸上,连眼睛都睁……
顾湘就喜欢上了骑马,没事就央求邢尚天带着她去……
这一天早上,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雪终于停了下来
小白马很漂亮,萌萌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你的时候
雪越下越大,就连门口的路上都积了厚厚的雪层
很快,别院门口聚集了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人们
老淮安王是一个身长八尺的硬朗男子
晚上,汪氏睡梦中忽然间就惊醒过来
邢尚天把信丢在案桌上,脸上露出几分讥讽的神色
杨万贤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按照他娘子的话
赵虎看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真是心急如焚
新丰村一处民宅内,邢尚天背手而立的站在窗口
淮安王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身上披着铮亮的盔甲
淮安王妃盯着帐幔上的绣花图案,已经有一个时辰都没有动过
顾湘收拾东西的时候从柜子里翻出来一个红绸的包裹
等着邢尚天上了马车,顾湘就一直看着他,她心里实在是很微妙
顾湘看着小宝宝正贪婪的吃奶,黑曜石一般的眼睛亮晶晶的看着她
顶着皇帝唯一儿子的名号,邢尚天异常忙碌了起来
被掌事姑姑因为不懂规矩而打了二十个耳刮子之后李晗和佟芷的脸都肿了
[此章节已锁]
邢尚天沐浴斋戒,穿上太子的玄色厚重华丽礼服,头上戴着黑纱翼善冠
防盗小番外(可看可不看)博君一笑。
已经替换了,亲们可以看了。
还没开虐太子妃,┭┮﹏┭┮
两个人抱了一会儿,邢尚天心疼的问道,“你这又是哭什么?”顾……
这一天晚上吴兰曦痴痴的等到子时也没有等到太子的到来,她枯坐在弧
当天晚上邢尚天很晚之后才回来,阴沉着脸不说话,顾湘心里虽然好奇……
因为是第二胎倒是比第一次顺利的多,到了下午时分顾湘就顺利的生下……
顾湘当了一回宠妃瘾,很是疯狂的收了一把礼,反正是奉旨收的,她也……
太子妃吴兰曦看着母亲哭成了一个泪人,心里也不好受,她以前一直当……
香凝在裳梨宫的路旁的一棵树下藏着,等着看到杨良娣被人送了回来,……
明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要问她最喜欢哪个,其实她最喜欢的不是……
天气一天天的热了起来,白胖的邢盺已经能自己翻身了,他没事就喜欢……
皇宫的凤栖宫里一片暗沉,不过才是下午却是把窗户都给关上了,皇后……
李晗被人架了起来,一左一右两个宫女,她们看起来面无表情,似乎早……
马车在路上飞奔,顾湘在里面觉得晃荡的快要吐了,只是,她心里却是……
皇帝坐在龙辇上想着今日之事,总觉得心里不安生,皇后的做法是越来……
马寅到达扬州的时候正是细雨蒙蒙的阴天,他穿着一身天青色的绸缎直……
邢尚天刚到了灵溪宫的门口就看到春芽正笑吟吟的等着,见了他便是福……
黄氏的笑脸立时就僵在了脸上,她推脱着说道,“萍儿不是和宛平侯的……
顾三姐实在有点看不明白于信文这个人,你说他出身好吧,但是身上……
顾三姐浑浑噩噩的回到了家中,正好顾九和顾十一都已经归家,见到她……
两个人吃过了饭,邢尚天就让顾湘穿戴整齐跟他出门,顾湘刚开始还挺……
顾湘一直想在大祁做个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让穿越女的价值更加发扬……
京都繁华,宠妃之路
扬州城内,天气异常的湿冷,似乎与以往都有些不同,不过一会儿从……
外面夜色深沉,顾湘却被刚才的设想震住在也睡不着觉了,。她半坐起……
顾湘本以为回来之后会辗转难眠,结果却是一觉睡到了天亮,她挪动了……
顾湘正和柳枝春芽两个丫鬟闲聊,结果就听到外面有宫女喊道,“太子……
顾湘费了一番心思通知了邢尚天关于扬州之乱的事情,邢尚天也及时的……
春芽立时就哭了,抹着眼泪说道,“娘娘,你不要多想,安心养病,总……
屋内灯光暗沉,屋外树木婆娑,邢尚天站在门外好一会儿,只觉得腿脚……
屋内弥漫着血型味,药味,还有女人撕心裂肺的叫声,宫女们手里端着……
顾三姐,“我蒸了两锅肉包子,一锅红烧肉,都在厨房里冻着呢,你们……
雪扑簌簌的下着,帐篷内太子邢尚天穿着铮亮的银白色甲胄,一派英武……
顾湘听了之后一愣,好一会儿才抬头看着仟宝呈,问道,“这个办法……
夜色暗沉,屋内只点着一盏宫灯,皇帝单独坐在床边,僵硬着身子注视……
权赫话虽然说得漂亮,但是心里还很是惴惴不安,想着凭什么邢尚天会……
招抒都能感觉到今天晚上的不同寻常,军队的气氛都有些凝重,邢尚天……
这一次太子亲征,大胜而归的事情显然很是振奋人心,就连几日来忧愁……
总下载数:21
非V章节总点击数:  
总书评数:2105
当前被收藏数:5783
营养液数:821
文章积分:83,215,576
系统: 发
给:《宠妃之道》  时间: 09:58:48
配合国家网络内容治理,本文第57章现被【锁章待改】,请作者参考后台站内短信查看原因,检查文章内容,并立即修改,谢谢配合。
本文相关话题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我的图书馆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陛下"一词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皇帝身穿的袍子一定是黄色的吗?
从周至明,皇帝的正式着装都是黑色的冕服。秦朝是水德,唐是土德,汉、宋、明是火德;水德尚黑,火德尚赤,土德尚黄。但是火德的赤并非现在流行的中国红,而是发黑的暗红;土德的黄也不是明黄,而是带点红又有点发暗的朱黄。唐代的皇帝,依旧是以黑底十二纹章的冕服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装,但是平时也穿朱黄色的常服。"明"音与"冥"通,明黄色的衣冠通常是作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的寿衣。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尤其明朝皇帝姓朱,都以红色为贵,皇帝的常服也多为红色,日常也有黄色,但不是那种会发亮的明黄。现存的明代皇帝画像中的明黄色常服,是因为那些画像多是死后遗像;而那种纯金打造的黄澄澄的金冠,更是只有在皇帝的墓穴里才能找到的陪葬用品。以明黄色为贵,穿着明黄色衣冠到处跑的,只有清朝的皇帝。&
&皇帝并非穿"黄袍"
初唐时,普通臣民还可以穿戴明黄色衣服,只是不能穿朱黄色,但是后来,由于明黄和朱黄太容易混淆,所以凡是黄色系的衣服都被禁止了。今天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皇帝服装大都是黄色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戏曲艺术因为经历了清朝的服饰文化断层,所以发生了一些变异;而现代的影视剧,更是将皇帝死后穿的衣服搬上了屏幕。&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叫"陵"?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殽有二陵焉。"就是说殽有两座大山。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例如《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则专职管理全国墓地,并将坟墓形势画成图。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亦不称"陵"。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大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大国。这在《史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君王墓称"陵"是当时王权不断增强的结果。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依规定帝王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帝王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而到了汉代及其以后,皇帝坟墓称为"陵"在实际上成为定制。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另外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死后就被追尊为帝的,他的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晋武帝司马炎因篡魏政权当了皇帝,追谥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宣皇帝,坟墓就称为高原陵;追谥他的伯父司马师为世宗景皇帝,坟墓称峻平陵;追谥他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坟墓称为崇阳陵。而这种追尊的情况,历代王朝几乎都有出现。 
为什么称皇帝的老婆为"后"?
"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所做的注解中说:"后,君也。"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都被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制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到了汉代才开始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在甲骨文里,"后"字形为: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字形成镜像般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远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所以,也因而被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含义。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皇后的别称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辟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原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为何皇帝被认为是"九五之尊"?
"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干卦,干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干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干卦中最好的爻,干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二来是因为"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九五之尊"的其他解释
关于皇帝为何被称为"九五之尊",还有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为何皇袍上绣有九条龙?
古人称帝位为"九五之尊"。前文《易经》已有解释。又孔颖达《正义》记载:"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来就以"九五"比喻君位。而龙袍上的九条龙有四条正龙绣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前后衣襟则各绣有两条行龙。就这样,如果从前后看去都有五条龙,隐含有九五之尊之意。不过算算,这样前后才只有八条龙,另一条龙呢?原来这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除非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到,所以龙袍上共有九条龙,正好符合九五之数。
龙袍上除绣有九条主龙外,在云领、腰部、袖口上也绣有体态较小的龙纹。而龙袍下摆斜排着弯曲的许多线条,则称为"水脚",在水脚上还绣有许多翻滚的波浪及挺立的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不仅蕴涵着"福山寿海、绵延不绝"的吉祥象征,同时也隐喻"江山一统"、"万世升平"之意。&
&乾隆皇帝的龙袍
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上并非都绣的是龙纹,其实还有其他纹理的。以乾隆皇帝的龙袍为例,其穿的袍上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谁发明的?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
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奉天承运皇帝"这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重新断句,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根源上来说,应该溯源到秦始皇。当时他称雄天下,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皇帝为"万岁"?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较普遍的事。比如冯谖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万岁"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这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有的称呼,当时叫"天子"也可,"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遵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到了宋朝,皇帝的"万岁"瘾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贞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可见,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后,"万岁"一词才还其固有面目,人们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庆贺的欢呼语。&
万岁爷的典故
乾隆(弘历)幼时,随祖父康熙(玄烨)在四方桥散步。康熙口吟一联:"四方桥,桥四方,四方桥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康熙让乾隆接下联,乾隆灵机一动吟道:"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当上皇帝后,下扬州微服游八方亭,见一名叫阮元的孩子在读书,乾隆考阮元:"八方亭,亭八方,八方亭上望八方",阮元答之:"万岁台,台万岁,万岁台前拜万岁。"&
古代百姓是怎么称呼君王的?
称呼在位皇帝,背后一般称呼为皇上、皇帝、天子、当今圣上等,当面则称呼为皇上、陛下。在影视剧里,我们常见到明清两代称呼在位的皇帝年号,其实这是一种不恭敬的称呼,仅比直称皇帝名姓略强,只有对皇帝不恭之人私下里如此称呼。比如,我们称呼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呼爱新觉罗?弘历为乾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后人们对他的习惯称呼,皇帝在时,是没人敢如此称呼的。不同的朝代,皇帝习惯称呼产生的法则不同:秦朝是以世系为称呼的,如二世;汉至隋是以谥号作为称呼的,如汉武帝;唐至元,用庙号;明朝庙号、年号并用;清朝用年号。
庙号、谥号与年号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代,发扬于汉朝;如汉高祖刘邦、清世宗雍正。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汉献帝。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乾隆。&
皇帝真的有"七十二妃"吗?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
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的后妃制
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民间风俗姓氏来源都有哪些形式?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的。从秦代开始,姓氏开始合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宋、郑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王公的采邑、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如东郭。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孟、仲、叔、季等。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百家姓知识
史学家李栋明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一半多的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姓和氏一样吗?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古代"宾礼"是怎么回事?
古之宾礼即为接待宾客之礼。周代主要指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往来交际的礼节。
周礼规定,王畿以内的诸侯对天子,一年朝见四次,"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王畿以外的诸侯分为"六服",王畿以外方五百里为"侯服",一年一见;再外五百里为"甸服",两年一见;以后的"男服"、"采服"、"卫服"、"要服"依次类推。这其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规划,事实上本来没有划分得这么清楚,朝见自然也就不可能按照这样的规定。所以《礼记?王制》中又说:"诸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
除了这种有规律的朝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会见,延及到会见等意思。宾礼在后代为何变成了皇帝和外国使节之间的礼节就可以理解了。&
&古代跪拜礼中的九拜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
吉拜--拜而后稽首;
凶拜--稽首而后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后空首拜,汉代称雅拜;
褒拜--答拜,也称"报拜";
肃拜--直立推手,用于军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是什么?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礼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是笄礼。
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时间主要是设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对其有很大意义的日子里。主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内容,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对于笄礼,古之文献有相当多的记载。如《仪礼?士婚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么时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其才貌德行相当的"字"。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记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最先出现此意的是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卷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直到今天才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
&"打牙祭"的来源
"打牙祭"指的就是吃肉,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此词在四川等地区使用十分广泛,究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中国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刘邦为什么又被叫做刘季
刘邦在未称帝之前有人叫他为"刘季",这与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一些伯、仲、叔、季常识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十分讲求辈分,但是穷人家孩子的名字,家里人往往不太重视,于是往往用一些辈分作为孩子的名。古时候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妇人分别尊称为公与媪,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刘邦因为出身寒微,世代务农,所以和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连个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于是人们就把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家中刘邦兄弟三人,大哥早死,二哥叫刘仲,他是老三,理所当然地就叫了刘季。&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对吗?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眼皮跳的经历。跳动多出现在上眼皮,有时也会在下眼皮,不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所控制。眼皮跳分为生理性和心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会过去,有时候也会持续几天;而后者比较严重,呈进行性发展。
民间常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因而右眼皮跳动会让很多人担心。有些算命先生利用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逐渐编造出一系列的迷信谎言。其实也并非所有时间右眼跳就意味着破财等不好的征兆。如他们认为:子时,即23点~01点前,左眼跳意味着意外之喜降临,会有不错的好运;而右眼跳就是有人请你吃饭,可以省下一笔钱,但是这个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丑时,即01点~03点前,左眼跳就是家中最近很麻烦,大小事困扰着,不知该怎么办,短期内一筹莫展;而右眼跳就意味着有人思念你,有可能是家中长辈。等等,不一而足。
但医生并不这么认为,眼皮跳实际上就是神经兴奋度增高的表现。面肌痉挛引起的眼皮跳,绝大多数是单侧的,双侧的很少。如果是较短时间的眼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但是如果连着好几天两眼都跳,那就该去看看医生了。&
比"6"和"8"还吉利的数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到处充满神秘的"7":光分"七色"、音分"七阶"、人有"七窍"、诗谓"七绝"、佛解"七苦"、医称"七伤";人的孕期为40周;牛羊等生灵孕期亦为"7"之倍数:21天出鸡,28天出鸭,蚕蜕也是7日一次。
俞伯牙发脾气摔烂的古琴也是七弦,据《五知斋琴谱》考,这七弦是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加文武声"少宫"、"少商"构成的。估计如果少几根--像吉他似的六弦,或像贝司似的四弦,就很难奏出《高山流水》般的清绝悠远。
佛经记载,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除了极善之人直升极乐、极恶之人直堕地狱外,普通的凡人,在死亡与转生投胎之间,都有段过渡时期,叫做"中阴"或"中有"。&
大门前为何有狮子把门?
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狮子随之开始出现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
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脚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
在一些富丽堂皇建筑的大门两侧,不时可以见到有大象巍然挺立。这似乎与传统习俗并不吻合。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因此,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者,均可称之为"明堂聚水",这时可以摆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纳外界的财源。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大象禀性驯良,放在家中吉祥如意,放置时应该放在室内,以求得全家的平安。&
谁的画像可以作为门神来用?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但是立何人为门神呢?这是因朝代而异的:汉以前是桃符;汉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两位是神荼及郁垒;唐有三位,两位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另一位是钟馗;宋以后至明清,百花齐放:如祈福财神中的福、禄、寿、禧星,温峤、岳飞等人。另外,这些门神是因地区而异的,如温峤在苏州地区比较盛行,而又有一些地区(主要是黄河以北和四川地区)主要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何以为门神
传说,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怕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对联是从何时开始兴起的呢?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可以作为对联。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王羲之的春联
传说,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于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但这一传说真实性不高,对联最早在五代时兴起,此时距王羲之时代已有几百年了。&
古代中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你知道吗?
古代关于颜色的选择,除统治者为了分出等级作硬性规定。如普通老百姓住房外墙不准涂色,屋内不准用彩绘,衣服不准穿黄色等之外,民间不成文地形成一种选择颜色的传统,例如喜庆尚红,丧事尚白等。有些在古书上还可以找到根据。例如《周易?坤卦》六五爻辞记载:"黄裳元吉。"黄色是五色中的中间色,裳是下裳,讲明为人居上位而谦下,是吉祥的。《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约绷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意谓君子不用天青色或红青色的布做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里穿的衣服。再如《诗经?郑风?绍衣》有:"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意为黑色的朝服适宜呀,破了改做你穿呀!这些穿衣配色规定,慢慢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风俗。&
"穿小鞋"的含义你了解吗?
穿小鞋是指背地里打击报复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此种说法源于北宋的一则传说。
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惋惜。巧玉的后母为了能够使她"回心转意",竟然在女儿大婚的当日给她难堪,本身就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在现代的日常行为中,我们经常用的是第二层的含义,就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比如说:"某某领导让某某穿了小鞋",等等。&
"小鞋"的来历
这里的"小鞋",是一千多年前南唐后主李煜发明的"专利"。他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很长的白布缠足,把脚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金莲台上跳舞,让自己观赏享乐,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后来全国便兴起了妇女缠足的风气。缠足后,脚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
从那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汉族妇女一直保持着这种缠足陋习。&
你知道压岁钱的用意吗?
压岁钱是除夕日,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的钱币。所赠之钱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前,谓能压邪驱鬼。最早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当时流传一种叫"祟"的妖怪,每年除夕出来捉小孩儿。于是人们在小孩脖子上挂八文钱,以驱"祟",俗称"压祟"。因"祟"与"岁"谐音,故将"压祟"称"压岁"。如所挂铜钱,则称"带岁钱",在守岁夜给小儿,也称"守岁钱"。各地俗尚不同,称谓却历代相沿不废。清代"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放到小儿床脚;另一种由尊长赐给小儿的,亦称压岁钱,现今,民间仍广为流行。每逢除夕,给小儿以纸币或镍币,多用红纸包钱,放小儿衣袋里,已无镇邪之意。&
"福"倒着贴的习俗源于哪里?
这里面有两种说法,分别在明、清两代。
一种说法认为倒贴"福"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一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察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了人。"所以以后人们在贴"福"字时都是倒着贴。
另一则传说认为"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某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寿星的大脑门与权杖的作用
关于寿星大脑门的来历,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大脑门来自返老还童现象,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样。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寿星的手杖也是有变化的。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你知道本命年的禁忌吗?
本命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辟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常说的"本命红"。&
中国人为何还要起小名?
所谓"小名",就是指在儿时所起用的名字。据史书记载,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小名"。那么国人为何喜欢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废?民俗学是这样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解释的:
其一,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
其二,缘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猫阿狗、铁蛋柱子之类,既有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
其三,讨个吉利口彩,如家宝、来福、喜儿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自秦汉之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场合使用。&
名人的小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名",当属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则莫过于晋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晋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传说是由于"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的缘故。
民间为何有送灶和迎灶的习俗?
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说的辞灶、接灶却是过年习俗的一部分。原来,依照《抱朴子内篇》的记载,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在民间的灶神旁边经常有的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
灶神一般用纸绘成,称为灶马,平时贴在灶上神龛中,送灶时将它揭下,用火烧之,让灶神乘烟上天,目的是祈求来年过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灶神的宫殿其实很简单,就在每家每户的灶上留一个小龛,两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这里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和顺的美好而又朴实的愿望。&
小年的习俗
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砖泥砌的灶头,所以不再贴灶马,但是在辞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会有一些放鞭炮之类的活动,而且要在厨房里早早地点上灯。原来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间又称为过小年、交年,放几响鞭炮也算是应个景儿。民间本来也有在灶君生日时,在厨房尤其是灶上点灯以示祭祀的习俗,称为点灶灯;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点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节贴对联的习俗是如何流传开的?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福"的含义
"福"的概念是很广泛的。福可解释为褐运、褐气、运气、幸福等。自古以来,又有"五福寿为先"的说法。所谓"五福"就是指:"一曰寿,二曰宣,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于是福神应运而生,人们虔诚礼拜,希冀福降家门,福运绵长。福神源于福星,福星也就是岁星,亦即木星。&
"除夕"的来历你知道吗?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尔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知道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过年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古人是如何进行拜年的呢?&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直至今日仍然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中国古代的贺年卡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及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你知道"走马灯"习俗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其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即可。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
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元宵节抹黑脸是怎么回事儿?
相传,有一年冬天很干燥。有一天,山神趁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救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和小叔救火回来时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桩子上,俊媳妇上前问明了来意后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就飞走了。
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于是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和大伯还有小叔跟前,按照他们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男人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和小叔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灵的保护。&
"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河,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东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山东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为何说正月不能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就是说在夏历正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原来是把"思旧"当成了"死舅"的缘故啊!
后来人们发现,清朝实行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则谚语和习俗的流传。&
二月二人们为什么爱爆玉米花?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因触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当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在端午节挂"艾虎",为什么?
五月端午节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艾虎"也被作为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据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皇帝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冬至为什么有吃饺子的习俗呢?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元宵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里面仅举一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灭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岳父为什么被称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总是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或者"丈人"。"泰山"和"丈人"为什么是同一个概念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传说,泰山上有座丈人峰,这座丈人峰可以作为泰山的象征,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禅,封禅使是当时的朝廷礼仪官员张说。封禅结束后,李隆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把下面官员的品级都升一品。这个想法具体由张说来负责。而这时张说在背地里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官一下子升为五品。唐玄宗在浏览官员品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一个疑点,就问旁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张说当时很紧张。黄番绰在旁边对他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唐玄宗就没有多想。从此,"泰山"就成为妻父的另一说法。
关于"丈人"的由来,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献帝舅车骑将军董"句下,说古代没有丈人的称呼,因此称妻父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时人,从这段史料来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存在"丈人"这一称呼了。&
"泰斗"是对谁的称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把泰山尊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为群星之尊。"泰斗"其实就是对有名望、有影响的人们的称呼。比如说一个人在文学界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为这个专业的开创、建设奋斗一生的人就可以被人们称为"文学泰斗"。
"泰斗"一词的来历与韩愈有关。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其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以表示对他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泰山、北斗"这两个词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不仅仅指代韩愈一个人而已。&
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做"刘海"?
"刘海"亦称"刘海儿"、"刘海儿发",是头发的一种类型。人们把女子、男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那么"刘海"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唐代安徽凤阳府有一位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总是覆盖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十分可爱。为此,刘海便成为画家画仙童肖像时的模板,故而所画之仙童尽为"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的模样。
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是十分可爱活泼的,很像刘海的模样,于是在剃头的时候总是把小孩的前额留出一缕头发,是为"刘海发"。之后,"刘海发"的范围便扩及到了年轻女性的发型上。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比如说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其实这是错误的。
第二种说法是:古时候,女孩子插笄表示成年,是为笄礼,这是在她们15岁时进行的。男孩子则到20岁时行表示成年的"冠礼"。人们总是爱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但是即使这样,男女之间所剪头型也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就是孩童时代被称为"留孩发"的习俗。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和孩提之时一样让其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戴软脚幞头、穿圆领袍衫的文吏(赵佶《听琴图》局部)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所以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事件。经过审讯,大家竟然把上官婉儿给供了出来。上官婉儿是何许人也?原来她是照顾武则天生活起居的女仆总管,权势很大,也很得武则天欣赏。武则天听到上官婉儿的名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招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问:"以前,你爷爷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欣赏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谁知道你却恩将仇报,竟然想要谋杀我,是何道理?"上官婉儿就反驳道:"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护驾呀!"武则天想了想,是这么回事,便后悔错怪了上官婉儿。但是黥刑已经执行了,怎么办呢?她的脸上已经被刺上了字,好在字刺得比较靠上,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刺字记号,这缕青丝就被上官婉儿称为"刘海"。其实这个"刘海"不但没有使上官婉儿变得难看,反而使其更有一番韵味儿。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梳个"刘海"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鼻祖"的称谓&&
人们平时总是喜欢把创始人称为"鼻祖"。那么,为什么要用"鼻祖"这个词呢?换句话来说,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人类有一种行为,在说"我"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其实"鼻"在甲骨文中就是自己的意思。"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义是"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师就称"鼻祖"。&
你知道什么是"捉刀"吗?&&
古时候,人们把替别人写文章的行为叫做捉刀。这个词出自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
话说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声势十分强大,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纷纷派遣使者来表示友好。有一次,北匈奴派使者携带大批奇珍异宝来见曹操。曹操考虑到自己面容丑陋,仪表平常,不足以震慑远方使者,显示出威望。于是,他将声姿高昂、眉目舒朗的崔珪招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外国使团的时候,崔珪正中端坐,接受匈奴使者的朝拜;曹操却装扮成侍卫模样,手执钢刀,挺立于座榻旁边。
事后,曹操想知道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是怎样的?于是便派人去向匈奴使者打听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俊美而且风采高雅,但榻边那个捉刀的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比,他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得探报,立刻派人把那个使者杀掉了。虽然后来有些人考证这件事并非事实,但是由于故事很有趣,所以一直流传下来。
以后,捉刀的意思渐渐转到写文章上来了。&
为何买官的钱被称为"铜臭"&&
在《后汉书?崔烈传》中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东汉时期,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崔烈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司徒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对才疏学浅、靠花钱买官爵的崔烈议论纷纷。有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司徒,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
古代的钱币大多是铜制,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的行为。后来,人们看到那种只知钻钱眼的市侩习气便总是用"铜臭"一词来加以讽刺。&
"师范"一词起于何时?&&
"师范"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全国各地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师范性学校。当然,大家也对"师范"的意思很是熟知。可是你知道它最早出现于何时吗?
"师"的名称,其实在夏、商、周时就有了。甲骨文中便有"文师"的字样。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的相同之处便是都特别看重"师"的表率作用。
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待的文字记载。扬雄的这句话中明确强调了教师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模范"一词的来历&&
"模范"在古代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工具。四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模"和"范"冶铸青铜器了。冶铸时除了原料外,最离不开的就是"模"和"范"。"模"就是实物的样品,"范"就是按"模"的样子做出的铸型。将冶炼出的金属溶液注入"范"内,冷却后就成为与"模"一样的金属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模"和"范"又被人们引申为值得学习或仿效的榜样。&
"座右铭"一词的由来你知道吗?&&
人们在自己灰心丧气的时候总是用座右铭来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了之后,怀念其功绩的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这个庙堂虽然不是很华丽,但是里面却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装酒的器皿,名叫欹器。这种酒具的特别之处在于当这个器皿是空着的时候,它呈倾斜状;但是如果有液体倒进去,它就会直立起来。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这个欹器,很是好奇。于是他便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有关这件器皿的知识。管香火的人告诉他名字之后,孔子便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一半,它就直立起来;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齐桓公还活着的时候,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他又接着对学生们说:"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啊!"
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文字的内容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锦标"一词的来历&&
人们在体育新闻中经常会看到各类锦标赛的召开,那么"锦标"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根据有关学者考证,"锦标"一词,最早使用于唐代,是当时最盛大的体育比赛--竞渡的取胜标志。但是,竞渡这项体育赛事并非在唐朝才有,它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相传为湘江一带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而组织的有关纪念活动。在唐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规定。到了唐代,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即在于争夺第一名,比赛的功利性尽显无余。
在唐代,竞渡既然是为了夺取第一名,那么总得有一定的裁定方式。于是人们便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缠绵挂彩,鲜艳夺目的长竿,这个"挂彩"的竹竿被当时的人们叫做"锦标"或者"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于是便成了冠军的代名词。曾有人对其壮阔的场面做了翔实地描写:"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挠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管,羽翼生于时下。观者山立,阴助斗志。肺肠为之沸渭,草树为之幅悴。揭竿取胜,扬旌而旋。观其猛厉之气,腾陵之势,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而不变。夺取"锦标"者(其实就是冠军),也因其胜利者的荣誉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你知道"下马威"的说法的来历吗?&&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故意给别人出难题就叫下马威。可是你知道吗?开始的时候,下马威并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只是官吏初始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下马威这句俗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了其伯祖父班伯到定襄担任太守时的场景。当时的定襄时局非常混乱,但是那些经常闹事的人看到刚到任的班伯时竟然都"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制造混乱的那些人非常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文献中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刚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逐渐演化为"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露马脚"为何成事情暴露的代名词&&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姓马,这位马夫人在历史上很有名。"露马脚"这个词就跟她有关。
在封建社会,妇女因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从小便得裹脚缠足,但是马氏是个练武之人,所以就没有缠足,就长了一双大脚。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夫人被封为皇后。
当了皇后的马氏,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她与客人相见的时候,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怕别人看见说自己闲话,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回,马皇后乘轿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轿子周围的老百姓早已把那双大脚看得一清二楚。
这件新鲜事传了开来,并把整个京城都轰动了,因为是马氏露出了大脚,所以"露马脚"一词便出现了,并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的词义比之以前要有很大的外延: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可称为"露马脚"。
"黄粱梦"是什么梦?&&
"黄粱梦"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在这个词里面,"黄粱"作小米讲。"黄粱美梦"这则典故和八仙之中的吕洞宾有关。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青年人进京赶考经过邯郸,由于天黑便住宿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恰巧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在吃饭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吕洞宾,二人便像老朋友一样谈起话来。谈话之间,卢生便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洞宾于是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儿。不想一躺下去立刻做起梦来。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之后又步步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宰相。后来他还被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攀上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梦一结束,他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洞宾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要想真正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于是,卢生受到这个梦的影响,便不再随便抱怨自己的苦楚了,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慢慢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何夸口说大话被称为"吹牛"呢?&&
人们经常称呼那些说大话的人为吹牛。那么为什么用"吹牛"来指代人们说大话呢?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专家考证,"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紧挨着河流,所以当地的人们得靠着皮筏子过河。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就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才能作为渡河的工具。小筏子连在一起就成为大筏子;大筏子如果连在一起,数千斤的重物便可以通过河道。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因为吹牛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人们便在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时,总是说:"有本事去河边吹吹牛看看。"久而久之,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吹牛皮这句俗语至少在宋朝便已成为人们的流行语,有故事为证:
宋朝有一个很爱吹牛的人,名叫杨璞。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可是他什么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挠破了头皮也没有作出诗来。本想生气的宋真宗可怜他年纪大,便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直到天亮时也没想出个什么好诗句。到了朝上,他便硬着头皮把从家里出来时老婆的临别赠言给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交代说是出门时老婆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儿上,这次放过你这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688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