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理论,联系经济实践,讨论GDP=C+I+G+NX中C的原因何在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措施对策?

2012《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考试预习辅导2_中大网校
2012《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考试预习辅导2
发表时间:日11:35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全面的了解2012年,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年,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第二节 国民收入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总供给
总供给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总供给可用两种形态表示:
1.在价值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
2.在物质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物质总量。
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因素决定的。
在中,通常用生产函数来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该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将K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即K为一固定值,在此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干活的人越多,产出越多
(二)总需求
总需求定义:
指社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它包括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购买资本的需求、政府采购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以及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国内居民)、投资需求(企业购买资本)、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公式:Y=C+I+G+NX
其中C、I、G和NX分别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二、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还要,指出的是,GDP是一国(一个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个地域范围的概念,而GNP则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
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就得到了净增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
【补充例题 ?单选题】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是( )
B.折旧等资本消耗
C.津贴与间接税
D.政府的转移支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四)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五)个人收入(PI)
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现实中个人的名义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税后的个人收人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上述各概念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NNP=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NI=NNP-(间接税-津贴)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DP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共有两种: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来计量GDP。
具体来说,就是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不包括住房支出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用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
(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I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3.政府购买
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用G表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即出口-进口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DP=C+I+G+(X&M)
【补充例题?单选题】(2010年)
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可写成( )
A.GDP=C +I+G+ (M-X)
B.GDP=C+I+G+ (X-M)
C.GDP=C+I+S+ (X-M)
D.GDP=C +I+S+ (M-X)
【正确答案】B
【补充例题?单选题】
若某国某年度内个人消费量为4 000亿元,私人投资量为1 000亿元,政府购买量为600亿元,出口量为400亿元,进口量为300亿元,则该国当年GDP等于:
A.6 300亿元
B.5 900亿元
C.5 400亿元
D.5 700亿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亿元。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量GDP。
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等个体从业者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
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四、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两边消去C,把G移到右边,就得到:I=S+(T&G)(政府储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于是:C+I+G+(X&M) =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这样,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经济达到均衡。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共2页,当前第1页&&&&&&一、 名词解释(5个,共15分)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与GNP区别: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产值,而不管其生产的产值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奥肯定律: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经济周期: 也称商业周期,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GD: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CPI: 消费物价,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黄金律稳态: 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充分就业: 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由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 贝弗里奇曲线:用来描述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之间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原因:当岗位空缺率高时,失业者再就业就容易,再就业率高,失业率自然就低。反之则相反。 周期性失业: 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
古典两分法: 古典两分法的基本观点是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是两分的,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与产出等实际变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当经济系统的实际变量达到均衡以后,如果所有名义变量发生相同尺度的变化,此时并不能影响经济系统所有实际变量的原有均衡状态。
乘数效应: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GDP的需求。总需求AD=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需求G+净出口需求NX。
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愿意生产并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边际消费倾向: 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投资乘数: 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计划总支出:简单地说,计划总支出就是指你执行这个计划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总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IS-LM模型: 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货币市场影响产品市场,产品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加总起来的总支出或总需求,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又决定于市场利率,利率则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的。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影响到货币市场,产品在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影响交易货币的需求,从而影响市场利率。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底。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示为L1(Y);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越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1(Y)+L2(r)。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价格黏性:价格粘性就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比较缓慢。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交易性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量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 投机性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通货膨胀: 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 二、简答题7个左右,共35分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服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因而宏观经济学又称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名义GDP是指按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的GDP是指按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GDP。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名义GDP增长率等于实际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当总产量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名义GDP上升。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GDP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GDP的变化率,所以使用GDP这个指标时,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二者的关系为:实际GDP=名义GDP /价格水平。 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GDP并不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过程的成本及财富分配,更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和反映民生状况,GDP的增长强势甚至有可能掩盖住一个地区发展的隐患。因此,必须真切地看到,“GDP崇拜”和幸福感式微的反向困境,真切地认识到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古典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工资、利率等有充分伸缩性,价格的充分波动能使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一致,工资的可伸缩性能保证劳动市场即使出清,利率的灵活变动能调节资本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供给决定需求,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凯恩斯首先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否定了萨伊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假定(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其次,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的差别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凯恩斯认为(同上),而新古典学派认为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和工资具备完全的伸缩性,市场能够出清。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认为市场不能出清,需要政府干预,而新古典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是没有必要的。 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答:1、总支出法:用国民收入Y代表GDP,Y=C+I+G+NX,其中C代表消费支出,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I代表投资支出,由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三部分组成,G代表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NX代表净出口,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2、总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获得的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总和。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济稳态和黄金律稳态。什么是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的条件是什么? 答:经济稳态:当储蓄率一定,折旧率也固定,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时,一定存在唯一的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此时经济处于稳态。储蓄率是决定经济稳态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储蓄率越高,经济稳态水平越高,储蓄率越低,经济稳态水平也越低。黄金律稳态: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累计的黄金律水平,当资本存量等于黄金律水平时,稳态水平消费达到最大,经济处于黄金律稳态。此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即MPK=δ。通过改变储蓄率改变稳态资本存量,从而达到黄金律稳态。比较:经济稳态可以通过调整储蓄率,得到任意稳态水平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稳态是确定最优的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 简要说明技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扮演的角色。 试分析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1)外生增长理论假定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是外生变量,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放宽这些假设条件,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考察。(2)外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编辑报酬递减的性质,而内生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具有边际报酬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把一国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人力资本,另一个原因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 (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储蓄率s决定着一个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在索洛模型中,依靠储蓄积累起来的资本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单纯增长的必然是边际报酬递减, 资本的积累并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所带来的投资延伸到了人力资本和知识领域,资本的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的增长,而且包括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持续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内生增长理论之所以强调储蓄在经济主张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因为储蓄带来的人力资本开发、知识积累等因素,构成了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力。(4)索洛模型是\假定\经济增长率,而内生增长模型是\解释\经济增长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增长率是不应该随意假定的,而应该是由其内在的经济机制决定的。 为什么在一个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的经济中,劳动者并不能在两个市场中自由转移? 因为劳动是不同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从同质性角度看,当劳动市场发生变化时,不同质的劳动构成市场转移的成本,转移成本的高低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和劳动者的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有关。从完全信息角度看,劳动者并不知道所有空缺岗位的信息,企业也无法清楚了解所有申请者的才能和潜力,因此,劳动者在寻找工作时必然产生成本。所以,劳动者并不能在俩个市场中自由转移。 导致失业的原因:1、个人:个人的技术、知识结构与市场是否匹配,个人可以接受的保留工资水平;2、企业:岗位空缺与劳动力市场供给是否匹配,企业经营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营不好可能会裁员;3、政府:政府的失业保障政策会使失业率升高,以及政府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能使一部分人下岗;4、公会:为内部人谋求高利益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为什么说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失业? 从政府行为来看,最低工资制度用政府行为替代了市场的调节,使劳动市场无法达到供求平衡的市场出清水平,2、从而导致失业。从企业行为来看,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3、从劳动者行为来看,劳动者组成工会后,通过集体谈判决定的工资水平往往会高于市场水平,也会导致失业。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2.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3.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4.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第二,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第三,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益。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1.预期,预期收入提高会增加当前消费,预期利润率提高会扩大企业投资需求,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扩大对当前商品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政府政策,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增加政府购买和降低税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率水平。3.世界经济,汇率上升使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使本国总需求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外国收入增加会扩大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用总供给冲击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答:在面对总供给冲击时,有两种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保持总需求曲线不便,等待市场机制自行调节,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节能和开发新能源都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经济会面临一段较长时期的衰退;第二个选择是扩大总需求,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提高总需求,这样会导致均衡产量回到原来潜在水平,但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虽然避免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 总需求冲击和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关系? 答:总需求的冲击往往会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导致经济波动,当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总需求增加使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整个社会处于超充分就业状态,但这种状态维持时间不会太长,工资和价格会对总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使社会回到长期均衡状态,此时的均衡价格水平高于原先的长期水平,而均衡总产量仍为潜在产量,因此,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内并不能改变社会的潜在产出,智只会提高价格水平,带来通货膨胀。 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之间关系? 答: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为失业均衡,充分就业均衡和超充分就业均衡,一个社会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构成经济的扩张期,当经济繁荣达到一个顶峰时,宏观经济又会由超充分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转为失业均衡,直到形成一个谷底,构成经济的收缩期,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有规律的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1)IS 曲线是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IS 曲线的斜率为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 IS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 LM 曲线是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 曲线的斜率为正,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货币市场上,位于 LM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 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 LM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3) 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 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 IS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 LM 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和发展。 为什么说IS-LM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政府支出乘数? 在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中,政府购买的乘数 dY/dG=1/(1-b), 0<b<1,即此时政府 购买乘数显然会大于 1。 而在 IS-LM 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 dY/dG=z/(1-b)=f/[f(1-b)+qh], 其中 z= h/[h+dk/(1-β)],很显然 0<z<1, f 代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q 代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 代表货币需求对 收入的敏感程度,b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IS―LM 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要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政府支出乘数。 简述IS-LM模型的基本含义。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IS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物品市场的均衡,即I=S,LM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这点上两种市场同时均衡,这时决定了利率水平为i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关系? 前者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事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后者则揭示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了一致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通过货币供给和需求直接调节利率,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等,但是不改变货币的总供给,对利率没有直接影响,然而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或许会发行国债来融资,那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间接的把市场利率提高。 在萧条经济中,价格水平下降。根据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将刺激总需求增加。这样,萧条将会自动走向繁荣。这种说法对不对?试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不对,因为在萧条经济中,总需求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价格下降不会使总需求增加,萧条不会自动走向繁荣,需要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运用经济政策?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压力大的时候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措施主要是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等,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措施是提高利率、减少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等。这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作用是容易造成经济的萎缩。(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这种双\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通常是在总需求远小于总供给、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对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总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加财政支出投资,另一方面是减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支出、发行国债等一些方法来扩大投资需求,达到拉动经济的目的。同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途径是通过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率等,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三)、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中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经济政策。即我们日常所说的 \松\紧\搭配结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种财政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四)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期 三、计算题2道,20分 1、设一个国家的总量生产函数是:y=k0.5,其中y和k分别指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率为2%,折旧率为4%,该国稳态状态的产出是多少?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其他不变,新的稳态产出又是多少? :稳定状态时,△k=sf(k)-(δ+n+g)k=0
则(δ+n+g)k=sf(k)
0.28?y=(4%+1%+2%)k
得出:稳态时
稳态产出 y=4 Sf(k)=( δ+n+g)k
0.1y=(4%+4%+2%)k
稳态产出y=1 2、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实际货币供给量为200,消费C=60+0.8(Y―T),T=100,I=150,G=100。(1)求IS和LM曲线(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3)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C=60+0.8 ,T=100,I=150,G=100和Y=C+I+G得IS曲线为:
Y=C+I+G=60+0.8 +150+100
=310+0.8(Y-100)=230+0.8Y 化简得: 0.2Y=230
Y=1150???????????(IS曲线) 由L=0.2Y-10r,M=200和L=M得LM曲线为:
0.2Y-10r=200 化简得: Y=1000+50r?????????(LM曲线) (2)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解得均衡收入为: 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 (3)由C=60+0.8 ,T=100,I=150,G=120和Y=C+I+G得IS曲线为:
Y=C+I+G=60+0.8 +150+120
=330+0.8(Y-100)=250+0.8Y 化简得: 0.2Y=250
Y=1250???????????(IS曲线) 由L=0.2Y-10r,M=200和L=M得LM曲线为:
0.2Y-10r=200 化简得: Y=1000+50r?????????(LM曲线) 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解得均衡收入为: 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即I=150。 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L=0.2Y-4r。 (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IS曲线:IS曲线的意义是投资=储蓄
即 s=y-(100+0.8y)=0.2y-100
即 0.2y-100=150-6r
得到:r=250/6-1/30y LM曲线:LM曲线的意义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即 0.2y-4r=150
得到:r=-37.5+0.05y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
250/6-1/30y=-37.5+0.05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收入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