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加速开放,对保险业对外资开放有什么影响

保险业开放提速背后:外资险企期待施展拳脚_网易财经
保险业开放提速背后:外资险企期待施展拳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保险业开放提速背后: 中外资股东协调性求解 外资险企期待施展拳脚)
本报记者&李致鸿&北京报道2018年释放了中国加快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从放开在人身险公司中持股比例上限提速,到经纪、代理和公估三大领域敞开怀抱,持续引发热议。事实上,放开外资在人身险公司中持股比例上限极具现实意义。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合资因中外资股东不合而错失发展机遇,或业务停滞,或公司治理出现问题。不少外资保险公司认为,这意味着其将有更多机会在华展示本领,为中国保险业发展注入“正能量”,同时他们希望监管和市场环境能进一步优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尴尬的合资险企在合资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中外资股东和谐与否往往决定最后走向。其中,和新华海航人寿较为典型,偿付能力长期垫底。日,中法人寿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已经出现流动性风险,向股东鸿商集团借款890万元,用于支付存量保单到期、退保等与客户相关的利益支出。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05年12月,中法人寿成立,中国邮政与法国人寿分别为其中外资股东。2009年8月,中国邮政另起炉灶成立中邮人寿,自此中法人寿的经营情况便日益堪忧。目前,中法人寿的股东分别为鸿商集团、人济九鼎、法国人寿,分别持股50%、25%、25%。事实上,上述问题困扰中法人寿已久。中法人寿2017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三:一是偿付能力不足,因公司资本金长期未得到补充,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评估体系下,公司经营费用支出导致实际资本持续下降,公司总体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水平。二是流动性不足,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资本金从未得到过补充,因持续亏损,资本金已经消耗殆尽,现金流持续流出,公司自2017年4月即出现流动性枯竭情形。三是人员不足,由于目前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经营费用管控,导致人员流失,招聘困难,存在部分关键岗位人员配备不足,无法保证履职的风险。在此之前,中法人寿曾表示,正在全力推动增资扩股工作,以期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中法人寿拟增资13亿元,注册资本金将提高至15亿元,原股东鸿商集团、人济九鼎参与增资,并引入新的投资股东。不过,至今未有下文。而新光海航人寿,则成立于2009年,由海航集团和新光人寿共同出资设立。新光海航人寿年报披露的历年经营业绩显示,连年净亏损,并且曾因偿付能力不足,被原保监会下发监管函,要求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停止开展新业务等。此后,新光海航人寿发展滞缓,并且上述情况并未改善,而股东在增资事宜方面犹豫不决。2012年4月,新光海航人寿股东双方同意增资5亿元。其中,新光人寿增资款项2.5亿元于2014年6月到账,而海航集团增资款项迟迟未到。2016年3月,由于海航集团增资款项未到,新光人寿将存放于新光海航指定资本金账户的增资款2.5亿元划回。此前,新光海航人寿发布公告称,原有两大股东海航集团、新光人寿分别转让其所持有的50%、25%股份,由深圳柏霖资产、深圳光汇石油和深圳国展投资3家公司接手,其中深圳柏霖资产持有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不过,也是至今未有下文。期待成熟的治理经验需要说明的是,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以独资经营方式进驻上海,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对于前述持股比例政策变化的影响,截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友邦保险回复。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合作伙伴可能对发展战略、业务结构具有不同规划,导致在公司治理上频频出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规模扩张式的经营模式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占据上风,而外资保险公司成熟的市场经验并不吃香。”值得一提的是,4月16日至17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首场培训座谈会,剑指中小银行及保险公司公司治理。会议认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公司治理还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一些机构的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董事会履职有效性不足、高管层职责定位存在偏差、监事会监督不到位、战略规划和绩效考核不科学、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方面。某外资保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放开外资在人身险公司中持股比例上限,意味着政策障碍已经破除,外资在合资公司中可以获得控股地位,甚至可以独资子公司的形态经营,提高了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的话语权,外资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成熟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经验,在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发挥优势,相信会形成一道风景。”另一位外资保险公司人士指出,“希望能够更多参与试点项目,如健康险和养老险税优试点;希望能够鼓励外险公司与社会保险系统对接;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私立的救援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能够更多与外资保险公司对接等。”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谭章慧_NBJ6937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保险市场的加速培育与中国保险业的有效率增长--《改革》2000年03期
保险市场的加速培育与中国保险业的有效率增长
【作者单位】:
【分类号】:F8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辛强;[D];复旦大学;2003年
胡坤;[D];复旦大学;2003年
苏世伟;[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祁祥;[J];保险研究;2000年01期
粟芳;[J];财经研究;2000年04期
胡颖;李文溥;;[J];东南学术;2006年01期
刘妍芳;[J];管理世界;2000年02期
张超;[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张红霞;[J];经济科学;1998年02期
孙祁祥,孙立明;[J];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栾存存;[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孙祁祥,贲奔;[J];经济研究;1997年03期
粟芳;[J];金融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金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朱小娟;[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赵利胜;[D];吉林大学;2004年
孟祥云;[D];天津大学;2004年
杨鲜兰;[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爽;[D];重庆大学;2002年
袁媛;[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赵梦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崔晓华;[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伟;郭金龙;张许颖;;[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兰旗;[D];吉林大学;2006年
钟诚;[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项茂奇;张若;;[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5年02期
巫彬;;[J];商周刊;2011年16期
郑宇;;[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J];中国金融家;2011年07期
李妍;陈敏;;[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5期
丁宁;;[J];商品与质量;2011年21期
刘光卓;;[J];银行家;2011年09期
杨寿岭;;[J];中国保险;2011年07期
郭玲;;[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吴定富;;[J];中国金融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席友;;[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郭蓉;阴彤;张睿;;[A];一个行业 一种观念——北京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获奖征文集[C];2009年
陈粤凤;郝伟杰;;[A];北京保险学会2006专题评选——“专业保险经代,小荷已露尖尖角”[C];2006年
祝捷;;[A];2004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暨上海市保险学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保险》创刊20周年纪念[C];2004年
;[A];北京保险学会2006专题评选——“航意险市场,何时能拨云见日?”[C];2006年
;[A];浙江省保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郭志钧;;[A];2002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陈黎;;[A];2002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王晓全;孙祁祥;;[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毛杰;;[A];2002年上海市保险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实习记者
周歌;[N];中国经营报;2001年
;[N];中国保险报;2010年
;[N];中国保险报;2011年
卢晓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卢晓平 编辑
陈羽;[N];上海证券报;2010年
中国保监会主席
吴定富;[N];中国信息报;2008年
郝演苏;[N];中国保险报;2003年
刘惠萍;[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郝演苏;[N];中国保险报;2009年
项建新;[N];中国企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延;[D];山东大学;2007年
程振源;[D];厦门大学;2003年
吕秀萍;[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胡坤;[D];复旦大学;2003年
毕姝晨;[D];吉林大学;2004年
焦清平;[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张东风;[D];重庆大学;2008年
辛强;[D];复旦大学;2003年
朱文胜;[D];暨南大学;2005年
周志刚;[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琛;[D];吉林大学;2008年
梁戈;[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张新蕾;[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杨静;[D];河北大学;2003年
聂小丽;[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文英;[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严波威;[D];河北大学;2006年
陆春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李秀丽;[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王焕英;[D];黑龙江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大数据:带给保险业三大挑战
我的图书馆
大数据:带给保险业三大挑战
封人疯语人类社会的实质是一套制度体系,所有的制度都有它诞生、成长、演进、衰退的周期。保险也是一项制度,也有它的生命轨迹。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变革,保险这种制度何处何从也将面临巨大挑战。按照制度社会学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实质是一套广义的制度体系。所有的制度都类似于生命,有它诞生、成长、演进、衰退的周期,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率更高是制度选择与演进的基本准则。保险是一项制度,也有它的生命轨迹。回顾历史,互助共济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漫长的农耕文明却没有让它破土成长;航海技术的突破、国际市场的拓展催生了保险婴儿,市场经济的勃兴为它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险制度在凝聚爱心、播洒亲情、弘扬人性的美好中,走向了灿烂与辉煌。人类正加速走向大数据时代,对保险这种制度将带来什么影响?保险机制与大数据是相生还是相克?带着对时代的关注、对制度的拷问,我与大家分享以下思考。1“ 从长期看,大数据将降低社会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可保风险减少,保险制度将面临替代制度的挑战。”保险是一种分散与管理风险的制度,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通常来讲,人们为什么选择保险来分散与管理风险?内含的逻辑是,保险相比风险自留或其它制度安排更加有效,或者说,购买保险的成本至少要低于风险发生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损失之和。从实践来看,保险承保的风险包括四大类,基于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基于生命健康的不确定性、基于法定责任导致的损失、基于财富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与不确定性等。大数据时代,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透明度明显提高,数据的阳光照满每一个角落,机器的智慧极大地改善人类的资源整合与协调能力,当前面临的很多不确定性也许不再存在,也许将大幅下降。以智能汽车为例,汽车大数据代替人接管交通系统,指挥与控制每辆汽车的是基于几亿辆汽车的大数据及其演化出来的规则。“驾驶员”不仅可基于当前情况驾驶,也能基于全局情况、历史案例进行判断与决策。自然可以避开雷雨、塌方、地陷等几乎所有自然灾害。在自动驾驶系统基于大量数据反复学习成熟之后,只要不出现数据盲点或发生数据安全事故,智能汽车一般也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也许你担心智能汽车会不会抛锚,比如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或者轮胎跑飞?这些也是绝无可能的。为什么?遍布全身的传感器以及基于每个品牌的汽车使用情况的大数据足以支持在行驶前排除类似的安全隐患。从当前测试情况看,自动驾驶系统正随着测试里程的增加不断成熟,事故率无限接近于零是完全可能的。&从生命健康看,随着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健康档案系统正在形成,可以预见,若干年后,人-医-药-政-保互联的大数据平台也将形成,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生命路径将变得更加清晰,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的把握与修复能力将有质的提升,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将大幅下降。没有不确定性还需要保险吗?按照经典的理论,保险是不确定性与风险厌恶型人群存在的产物。如果没有不确定性,缴纳的保费确定的是,你的损失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之和。如此,保险机制就不是最佳的风险管理手段,自保不是更省钱吗?当然,不确定性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但信息革命与大数据能极大地改变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状况,让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变得更确定应该是必然的趋势。2“ 从中期看,行业与社会大数据平台的逐步形成,保险业可能失去现有的特色与定位,将面临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挑战。”保险以服务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为己任,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与其它行业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绝大多数领域都依附在相应的产业链条之上,以运营与分析该产业链的风险数据为特色,从而获得在该产业链上的分工及市场地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能从根本上颠覆保险业这种产业风险数据运营商的定位,产业大数据平台也可能把以前相对有壁垒的保险专业特色化为乌有。以精算为例,直到今天,精算仍然是保险业的核心技术,精算师是最受敬仰的职业。但仔细分析,精算是基于某些经验分布假设之上的统计推断,是归纳与演绎思维的综合。大数据时代的技术逻辑,是用归纳法获得经验规则预测未来,一切都将变得更加简单,变得完全可由机器智能取代。如果相关的数据不在保险机构的掌控之中,议价能力将进一步下降,发展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从产业演进发展的经济逻辑看,排除特许经营权的影响,纵向一体化或将成为趋势。3“ 从近期看,外部与日俱增的“智慧巨人”构建起一个个技术高地,“入侵”的威胁有增无减;内部回归本源的发展要求与平行竞争的无路可走;将迫使保险业加速走上新技术引领转型的发展之路。”复业以来,保险业快速发展,到2017年,总资产接近17万亿,净资产近2万亿,年保费收入近4万亿,保险公司超过175家,成为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生活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保险需要持证经营,行业开放度相对要小,与完全开放的新零售等服务业比,在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的水平与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处在一个相对洼地;从新技术具有的支持能力及演化要求看,保险企业的组织运营体系、产业生态与竞争模式还没有进化到最优状态,与新零售的领先模式比,处在一个相对劣势。宏观的看,175家保险公司有点像175个竖井,每个公司都包含有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投资管理等几乎全产业链的职能,公司之间是平行竞争。看看阿里、腾讯、苏宁、京东这些“智慧巨人”的扩张步伐,想想还有那么多拿着资本与技术站在门口、虎视眈眈的保险科技创业大军,“入侵”的威胁有增无减。在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率更高三项原则的引领下,技术体系与运营模式在不同行业之间迁移完全可能;极速改变相对劣势的状况才是对威胁与压力的积极响应。随着向以新技术为引领的发展思路的转型,保险业的产业生态、竞争模式与行业文化将随之发生深刻改变。结束语万物互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改变根本的技术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整合资源、协调行动、科学决策的能力,必将引发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变革。事实上,我们正目睹着很多存活了几百年的制度挥泪远去,比如商场、集市、现金、传统组织模式;新的制度迎面而来,比如新零售、智慧汽车、比特币、产业生态平台。与生物一样,制度也有生命。虽然我们确定的知道性状由基因决定,但变异总是存在;虽然我们也知道制度演进的方向,但路径却无法准确预测,某一个扰动都可能是一只黑天鹅,也许正因为这样,世界才会更加多彩。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保险业整合提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保险业整合提速
&&保险业整合提速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责任编辑:liang
VIDEO NEWS
HPOTO NEWS
 |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业是一个什么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