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关二哥哥是神吗?

&p&因为对这件盔甲挺感兴趣,所以便去寻找了一些资料,有了些初步的了解。故前来强答一番,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图多预警,图片均来源于网络)&/p&&p&首先在题主的问题描述中有提到,这件藏品被收藏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Hall of Northwest Coast Indians 展馆,可见是生活在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的盔甲。&/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70f9c4bb55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70f9c4bb55_r.jpg&&&/figure&&p&(西北海岸印第安人制作的图腾柱,在影视作品和游戏中经常出现)&/p&&p&而在这些印第安人之中,有一支叫做“特林吉特人(telingit)”的,也就是这件铠甲的原主人了。他们主要生活在阿拉斯加,依靠渔猎来维持生活。&/p&&p&他们的盔甲呢,一般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2f1f4b075c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5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2f1f4b075c_r.jpg&&&/figure&&p&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f5902445cbb0bfe73db0ec41e308e18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figure&&p&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0bb6e7a625dd121b4c35_b.jp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0bb6e7a625dd121b4c35_r.jpg&&&/figure&&p&不难看出,其实特林吉特人在与外来文明接触之前,主要还是用木甲和皮甲进行防御的。&/p&&p&而他们的武器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c3a4d5baf9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c3a4d5baf9_r.jpg&&&/figure&&p&主要以木制和石制武器为主,金属武器并不多见。所以皮甲和木甲的防护就已经很够用了。&/p&&p&直到俄国人来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0f2a917fe12e3121cef9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0f2a917fe12e3121cef98_r.jpg&&&/figure&&p&早在1581年还是伊凡雷帝当政的时候,俄罗斯就派出了商人队伍前往西伯利亚收购皮毛,开始了一路向东的扩张。十六世纪末就吞并了西伯利亚汗国,仅仅只是依靠了一支毛皮商队;十七世纪末就入侵了黑龙江流域,和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到了十八世纪末更是越过了白令海峡,吃下了阿拉斯加。&/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f510fc2e670fc_b.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2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p&虽然沙俄人的武器装备在欧洲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是要想在美洲对付一下印第安土著还是很容易的。再加上沙俄的殖民活动同时也向北美洲西北地区输出了铁器与火器,不少土著部落也都开始装配这些“新式武器”。于是乎不管是面对殖民者还是其他土著部落,普通的木甲与皮甲的防御力都越来越不够看,特林吉特人需要一种金属铠甲。&/p&&p&而在那个年代,对于没有多少冶炼锻造技术的美洲土著来说,最容易获取,也最适合制作铠甲的金属材料,就是中国的铜钱。你看铜钱不仅是大小一致、厚薄相同的金属片,就连孔都给你打好了,多方便啊!&/p&&p&说到这,各位可能就会有疑惑了,一枚枚中国的铜钱,怎么就跑到北美洲去了呢?听你的口气数量还不少,这会不会有一种钦定的感觉啊?&/p&&p&我必须说,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这货币流向了千里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交易。&/p&&p&在前面提到了,俄罗斯人向东扩张的一大原因就是为了获得皮毛,而对于美洲的殖民者来说毛皮就更重要了,一些美洲殖民者在没能获得贵金属的情况下,就会退而求其次,把目光转向了皮毛这种奢侈品,可以说毛皮贸易在美洲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accab5837_b.jpg& data-rawwidth=&1512& data-rawheight=&1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accab5837_r.jpg&&&/figure&&p&(《荒野猎人》里的小李子,为了一块皮草容易吗)&/p&&p&而特林吉特人呢,前文也提到了,就是渔猎民族啊,这陆上的驯鹿,海里的海獭,那都是上好的皮毛来源啊,对于这些天生的猎人还不是手到擒来?&/p&&p&所以美国的商人们就和原著民们开始了愉快的交易,而中国的铜钱也就被带到了阿拉斯加。&/p&&p&这时候估计又会有人发现不对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cddd42fefd8efcfff4124d_b.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3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figure&&p&桥豆麻袋!&/p&&p&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说好的闭关锁国呢,美国人上哪搞到了这么多铜钱。&/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b65b9c8c06a9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b65b9c8c06a9_r.jpg&&&/figure&&p&其实中美之间的贸易还是挺密切的,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因为英国的贸易封锁,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困难重重,所以就转向了东方,开始和中国进行交易。而中国对于皮毛之类的奢侈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甚至有说法认为美国因为对华贸易几乎杀光了太平洋上所有的海豹和海獭(因为美国国旗花哨,所以当时的中国人称美国为“花旗国”,花旗参、花旗银行也是这么来的)。&/p&&p&交易量如此之大,自然会有大量铜钱流入美国。就这样,大清的铜钱先通过中美贸易的商路从广州来到了波士顿,然后又通过美国的毛皮商人被送往了美洲的西北海岸,而交换来的皮毛又会被卖往大清,这就是一种循环。一路坎坷,比起从上海到北京也是不遑多让啊。&/p&&p&而特林吉特人呢,也通过毛皮换铜钱的贸易,完成了皮甲到铜甲的转变。&/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0c6b9c649fc90831faa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0c6b9c649fc90831faa_r.jpg&&&/figure&&p&(最左边为皮甲,中间两件是皮甲+木甲,最右边是连缀着铜钱的皮甲)&/p&&p&接下来再看看现存的一些特林吉特人的铜钱甲:&/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2bbc5cdece356c1770f55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2bbc5cdece356c1770f55e_r.jpg&&&/figure&&p&于1894收集,现藏于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e1e44d01c704e2dfdd56234_b.jpg& data-rawwidth=&411& data-rawheight=&6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1&&&/figure&&p&于1802年收集,现藏于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Heye Cente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ecf992cbc033aba644c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ecf992cbc033aba644cb_r.jpg&&&/figure&&p&于1867年收集,现藏于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p&&p&这些铜钱甲所用的多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铜钱,最晚的则为咸丰年间的。不过也有些比较特立独行的,比如说下面这件:&/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ff7fae0b495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8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ff7fae0b495c_r.jpg&&&/figure&&p&现藏于Canadian War Museum,使用的是越南的铜钱“明命通宝”。&/p&&p&从上图不难看出,这些铜钱甲多为以皮甲为底,将铜钱以鳞甲的形式连缀其上,有些类似于明清时期的棉甲。虽然制作方便,而且并不算沉重,但是铜钱的硬度强度毕竟远逊于锻打出来的铁质甲片,而且这些铠甲的铜钱都不够密集(毕竟都是钱啊),所以防护能力依旧堪忧啊……&/p&&p&当然除了不多的保护作用之外,装饰作用也是有的(毕竟都是钱啊)。想想看,一个人要是拿玉片缝制札甲,拿黄金打造板甲,拿美元压成纸甲,这要上了战场,防御什么的就先不说了,气势上绝对是杠杠的(俗称人傻钱多)。&/p&&p&不过事实上铜钱甲也没有那么大的士气加成,毕竟在那个贵金属被大量开采用于贸易的年代,铜钱在黄金、白银面前还真是不够看。美国人还能拿着铜钱作为外汇和中国做生意,你们土著拿着这些铜钱有什么用?还指望跑去和大清通商啊?&/p&&p&所以对于特林吉特人来说,铜钱也算是一种比较普通的装饰品吧,比如下面这条裙子:&/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d5ed63f2bd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d5ed63f2bda_r.jpg&&&/figure&&p&印第安风情,铜钱流苏,十九世纪爆款!&/p&
因为对这件盔甲挺感兴趣,所以便去寻找了一些资料,有了些初步的了解。故前来强答一番,权当是抛砖引玉好了。(图多预警,图片均来源于网络)首先在题主的问题描述中有提到,这件藏品被收藏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Hall of Northwest Coast Indians 展馆,可…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a01442dcb4ee50e161decad_b.jpg& data-rawwidth=&3527& data-rawheight=&1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2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a01442dcb4ee50e161decad_r.jpg&&&/figure&&h2&第六章 一从世变陵谷新&/h2&&p&到了万历年间,曾经一度辉煌的黄册制度已是病入膏肓。地方上豪强官吏肆虐,根本收不上来册籍;就算收上来,也来不及解送;就算解送到了,内容也不合格;就算内容合格,也会因为驳查想敛财而被强行退回;就算不退回,顺利入库,几年以后不是被水泡烂就是被老鼠虫子咬完。&/p&&p&就算一切都很幸运,侥幸逃过天灾,也没什么用。如前情所述,那种风气下攒造出来黄册,通篇充斥着埋没、飞走、诡寄、影射、挪移等奸弊,早已无法反应基层的真实情况。万历三大贤之一的吕乾,直言不讳地指出:“十年册籍,半不相同,沿旧稽新,漫无可考”。&/p&&p&比如隆庆年间,福建省福宁州的户口数比起洪武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人口降低了五分之三。江南重镇应天府更夸张,嘉靖末年的户口数只有正德年间的一半,到了万历一朝,则只有正德五分之一。&/p&&p&注意,这只是黄册账面上的数据。&/p&&p&实际上这些地区一无战乱、二无天灾,人口一直在增长,只不过当地大户通过包荫、冒合、逃户、隐匿、篡改等手段,把增长数给藏起来了。再加上大明对民众的禁锢太严,极度追求稳定,物极必然,反而导致了逃户的盛行。&/p&&p&正所谓“民不胜弊,破资鬻产,逃亡相踵。” 这些放弃户籍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离开原籍,四处游荡,形成明中、后期蔚为壮观的流民大潮。&/p&&p&比如在江南有一种令人称奇的生活,叫做“船居浮荡”。老百姓从原籍逃出之后,全家就住在船上,常年在江南纵横交错的河流上飘荡。地方官府根本没法管理,更谈不上造册交税了。&/p&&p&其实地方官衙早就不把黄册当回事了,他们自己搞了一套户籍,叫做实征文册,也叫白册,里面记录了当地人口、土地的真实——相对真实——情况,以方便管理,但是从不上报。《户口总论》里谈及此事:“所谓黄册,只取应虚文,非其实矣。有司征税编徭,自为一册,号曰白册。” &/p&&p&朝廷反复索要过许多次白册,甚至动过以白替黄的心思,可地方阳奉阴违,抵死不从,这事一直没成。&/p&&p&白册交不上来,黄册又紊乱疏漏到了如此夸张的地步,朝廷指望用它做决策,怎么可能准确?以至于时人嘲讽说“有司专租庸于下,朝廷握虚数于上”,说黄册是废纸一堆,亦不为过。&/p&&p&随着黄册的失效,在中枢朝廷眼里,整个天下不再透明,慢慢变得模糊而扭曲。接下来,会变得怎样?&/p&&p&嘉靖二十九年,南京户科给事中万文彩如此警告道:“册籍之造弗慎,则赋役之派弗均,豪强得计,良弱受害。生民之聚散,国计之盈缩,恒必由之,诚必细故。”
&/p&&p&换句话说,黄册失灵,里甲制也会随之无效,当初朱元璋设计的十甲轮值、均摊徭役,也沦为空谈。税赋徭役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剧失衡。权贵、豪强、乡绅和贪官污吏运用各种手段,拼命把负担转嫁给普通百姓,甚至还要从中渔利。&/p&&p&长此以往,国将不国。&/p&&p&这种恶果,其实早就有了苗头。成化二年八月,给事中丘弘就已经在奏疏里指出了这种状况:&/p&&p&“官吏、里书乘造册而取民财,富豪奸滑通贿赂以避重役。以下做上,以亡为存。殊不思民之贫富何常,丁之消长不一。只凭籍册,漫定科差。孤寡老幼皆不免差,空闲人户亦令出银。故一立之中,甲无一户之闲,十年之内,人无一岁之息。” &/p&&p&这个“十年之内,人无一岁之息”,就是赋役不公平的直接恶果。虽然此份奏疏是成化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每况愈下。&/p&&p&杨芳在《赋役》里无限怀念洪武皇帝的时代,说当年老百姓“一年在官,九年在家,故其赋易供,而其民常逸。”
可现在呢?各地官衙不时征派,今天正编,明天加编,巧立各种名目。他掰着指头数了数,有纲银、办银、库字、夫甲、廪保、夫役、驿传、兵役、饷费……等等,随便就举出了十几种名目。&/p&&p&在这种疯狂的掠夺转嫁之下,老百姓只剩下疲于奔命的绝望,大明的流民问题一直愈演愈烈,根源正在这里。&/p&&p&所以说,后湖黄册库的混乱状况,并不仅仅只意味着黄册制度出了问题。它只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大明身染重疾的肿瘤标志物之一。&/p&&p&黄册濒临崩溃,意味着病灶已遍布整个社会的腠理。&/p&&p&偏偏在这些病灶上,还攀附着无数吸血的肥大虫子。病灶越大,它们吸纳越多,形成一张从上到下、错综复杂的利益网,阻碍血液循环,干扰营养吸收,并让各个器官缓慢衰竭。大明到了中晚期,频频出现半身不遂的迹象,资源调动不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空前虚弱,都是拜其所赐。&/p&&p&乃至当时有歌谣流传:“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钝口夺于佞词,人民轻于酷吏。” &/p&&p&到了这会儿,大明已经隐然有亡国之相了。&/p&&p&更有甚者,任何摘除病灶的企图,都会无疾而终,甚至被反噬。&/p&&p&比如在嘉靖十年,鄞县县令黄仁山和奉化县令陈镐,都曾经下决心在治下整顿黄册,严惩县中舞弊书手、算手等,结果“二令竟不能终黄册之事而去,而民之奸且复故矣”。&/p&&p&就连海瑞这样的人,面对这道坚壁都无可奈何。&/p&&p&他在出任应天巡抚的时候,深知黄册已经破败不堪用了,决心另起炉灶,以田亩数来决定赋役比例。闲居松江的徐阶赶紧写了一封《与抚按论均粮书》,义正辞严地质问海瑞:“圣祖疆理宇内,第其赋税,以为黄册,藏诸天府,有司十岁一修而上之,成宪旧章,灿然有也。而忽焉,而灭焉,可乎?”&/p&&p&徐阁老在朝那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黄册弊情有多严重。不过为了松江家里几万亩良田,甘草相公也只好抬出祖制来挡挡面皮了。&/p&&p&反倒是徐阁老的好学生张居正,有心拨乱反正,要给大明好好地动一次手术。&/p&&p&他所倡导的一条鞭法,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将徭役的分摊方式,从按户改成了按丁数和按田亩数。&/p&&p&咱们再把王叙家拎出来说说。&/p&&p&比如王叙家里有三个壮丁,五亩地;隔壁赵二家有九个壮丁,一百亩地。按照原来的规矩,每一户得出两个壮丁,去应徭役。赵二家势力大,买通了小吏篡改黄册,硬是让王叙家出了三个壮丁,自家只出一个。最后王叙家破人亡,赵二家优哉游哉。&/p&&p&但现在张阁老说了,以后徭役不按户数算,按丁数算。每三个壮丁,出一个人应役。如果家里田地超过五十亩,每二十亩还得多出一个壮丁。&/p&&p&按照这个算法,王叙家只需要派一人应役,赵二家却必须要出五个人(三个按丁数+两个按田亩)。这样赵二无从逃避,王叙也可免于负担过重而破产,达到公平。&/p&&p&而且一条鞭法把“力役”改成了“雇役”。民众不用真的派人去应役,可以折成现银上缴,官府会拿这笔银子去另外雇人。这样一来,王叙家不必担心耕作缺少人手,大不了多卖点粮食换银子。&/p&&p&至于这笔徭役银的征缴解送,也不必经过里长、粮长之手去催促。由官府出面,官收官解,杜绝了这个环节上的舞弊行为。&/p&&p&这还只是张居正改革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是彻底摊丁入亩,把所有税赋徭役都按照田亩结算。这样一来,田多的人缴税应役多,田少的缴税应役少,从此彻底均平——当然,他没有完成这个目标。&/p&&p&黄册的全名叫做赋役黄册,主要记录户数丁口,朝廷可以拿着黄册按人头征派徭役。如果现在徭役不用数人头了,全都要并入田亩结算,那么朝廷只要整饬鱼鳞图册就够了,还要黄册干嘛?&/p&&p&张居正执政多年,知道黄册已经糟烂成什么鬼样子。他明白这玩意已经没法治了,索性抛开它另起炉灶,建起了新的“条鞭赋役册”,又叫“赋役全书”。这是一套以田亩为基础的赋役分配制度,用来配合一条鞭法的推行,重新整地清田。&/p&&p&不过以张阁老的能耐,也只能绕开黄册制度,不能公然废除。因为这条线上沾染了太多利益,是政治上的雷区。何况黄册虽然失去了赋役之用,尚还有锢民的功效,对于越发汹涌的流民大潮来说,多少有点缓冲作用。&/p&&p&于是从万历初年开始,后湖黄册库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理论上朝廷已经不需要它了,但碍于祖宗成法和背后的利益,还必须每十年攒造一次,算是一种制度上的惯性。偶尔会有御史站出来,絮叨两句要不废了黄册算了,然后就没下文了。&/p&&p&大明官场——好吧,其实任何一个朝代都适用——有一个特点:上头重视什么,下面未必会重视,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头如果不重视什么,下头立刻心领神会,迅速废弛,堕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p&&p&说个万历十年四川酉阳宣抚司的故事吧。&/p&&p&酉阳宣抚司就是如今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重庆东南方向。&/p&&p&宣抚司这个建制,是大明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统治方式。朝廷封当地土司一个官衔,允许世袭,承认其对宣抚司领土的管辖。而土司则必须向朝廷纳税,以彰显大明的统治权。比如万历三大征里的播州之乱,就是播州当地土司杨应龙搞起来的。&/p&&p&洪武年造黄册的时候,朱元璋考虑到这些土司地区的特殊性,没有急于在这些地方推行。到了永乐国势稳定了,朝廷才慢慢把黄册和配套的里甲制引入到土司辖区里去。&/p&&p&从这段时期开始,酉阳也每十年攒造黄册一次。宣抚司的控制权,慢慢从土司手里,转到汉人流官手中——此即改土归流。不过酉阳地区地形复杂,土民散聚,在宣抚司之下仍有大大小小的土司,分别把持着各处村落。&/p&&p&万历十年,酉阳宣抚司又接到旨意,要攒造黄册。该司迅速把任务下发,没想到其中一个叫石耶洞的地方出事了。&/p&&p&石耶洞的主事人叫杨正魁,算是当地一个小土司。他主持攒造黄册时,偷偷篡改了本洞的户籍,不再归属酉阳宣抚司,而是改隶重庆卫。&/p&&p&之前咱们介绍过,这是民间常用的一种作弊手段。石耶洞擅自改隶重庆卫之后,从此不受酉阳宣抚司管辖,这边再催缴什么钱粮,可以置之不理。至于重庆卫那边,人家压根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自然也不可能来酉阳要钱。&/p&&p&石耶洞的黄册送出去之后,没到后湖,在四川布政司这一关就被拦下来了。布政司不傻,一看就知道是作弊,立刻驳回要求重做。&/p&&p&酉阳宣抚司派了一个叫杨秀忠的人,去石耶洞传达省里的指示。不料杨正魁胆大妄为,把杨秀忠痛打了一顿,扯碎文书撵回来了。宣抚司大怒,又先后派了几波人去。杨正魁坚决不从,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对。&/p&&p&这种地头蛇横起来,宣抚司一时间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向上级巡抚、巡按求援。很快上面派了两个官员,一个是负责黄册督造的参议,姓王;还有一个是南川县的典史,叫龚仪。&/p&&p&省里的态度很明确,这件事必须严查。不过酉阳地区太敏感,不好大张旗鼓派大人物下来,请王参议和龚典史来,官职不大不小,双方转圜余地也大。&/p&&p&不料杨正魁是个混不吝,居然在当地拉起了一支军队,冲着两个人痛骂起来:“有你这吏员出身典吏,岂足挂齿。就是巡抚来,也不过如此。怎磨得我甘结黄册,怎肯输造?”——嚣张之情,溢于言表。&/p&&p&注意,这句话可不是笔者原创或刻意渲染,而是杨正魁的原话,真真切切记录在了黄册库给万历皇帝的奏疏里。&/p&&p&那两个官哪见过这阵仗,吓得连滚带爬回去了。布政司一看,麻烦了,酉阳土人动辄闹事,若激起民变,如之奈何?几位布政司大员商量了一通,想出一个踢皮球的方案:把这本黄册送到后湖,请黄册库予以查实,石耶洞到底归属哪里。&/p&&p&乍一看,这一招纯属脱裤子放屁,石耶洞就在酉阳境内,怎么可能划归重庆卫?明摆着的事,还用得着查实吗?可仔细一想,四川布政司这手用意可深了。&/p&&p&若他们立刻派兵去征剿,这叫“衅自我开”,布政司得负领导责任。如果先把黄册送去后湖,让那边以“户籍可疑”的理由驳回来,布政司再去收拾杨正魁,便师出有名了。就算酿成民变,朝廷查问下来,布政司也可以解释,闹事的源头是黄册驳查。&/p&&p&黄册库并不清楚这些弯弯绕绕,真的去认真查了一下。发现石耶洞这个地方,从永乐十年开始,以酉阳宣抚司下辖长官司的身份,向中央交税。至今已经攒造了十七期黄册,记录清清楚楚,无可争辩。&/p&&p&布政司拿着这个回复,又去找杨正魁谈,“谈”的结果自然不尽人意。布政司不敢擅专,把这事上报中央,询问该怎么处置才好。&/p&&p&这次上报,正赶上张居正去世不久。万历忙着搞清算,内阁无暇顾及别的,遂给了一个敷衍了事的批复:“石耶土司,照旧例酉阳宣抚。如再抗违,重治不饶。”&/p&&p&这种软绵绵的批复,对下面简直毫无威慑。石耶洞就这么赖在重庆卫的名册上,谁也拿杨应魁没办法。&/p&&p&一直到三年之后,朝局稳定了,朝廷才想起来秋后算账。这次出马的,是重庆卫的两名指挥,他们带着兵,强行把石耶洞的黄册改回去。&/p&&p&到了这地步,杨应魁仍不肯服软。他拒绝在黄册上签字,反而派了弟弟杨正敷去重庆,贿赂了另外一个指挥刘光先,让他出具证明,证明石耶洞实属重庆卫。这份证明送到后湖黄册库,主管都疯了,见过造假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造假。&/p&&p&后来杨正魁这事怎么样了,史书上没提,但八成不了了之。朝廷对这些敏感地区的态度,一向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抚比讲理重要,当地土司也心知肚明。数年之后,同样是土司出身的杨应龙看透了朝廷虚实,便在酉阳更南边的播州掀起了一场叛乱,规模之大,能和西北哱拜叛乱、日本入侵朝鲜并列为万历三大征。&/p&&p&杨应魁一案,是掀在明面儿上的黄册弊端,充分暴露出了各级官衙互相推诿的秉性。&/p&&p&有人对这种现象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描述:“或任凭里书人役假公科敛,迁延作弊;或系差人领解在外,将罪赎银两挪移侵欺。州、县正官既不暇亲理其事,而委之佐二首领。该道监司又不肯时行比较,而视为故事虚文。一遇升迁,则云原无瓜代之期,公然而去;问之接管,则云此系前官之事,与我无干。彼此推诿,上下因循。”&/p&&p&可见黄册的执行机构,基本上已经瘫痪了。它除了会用驳费创收之外,已经没有任何用处。&/p&&p&在万历后期、天启和崇祯三朝,后湖黄册库一如既往,时时上疏,呼吁严查黄册弊端,朝廷也煞有其事地下文训诫。不过无论皇上还是满朝臣工包括黄册库自己,都明白这就只是刷刷存在感,并没有什么人当真。&/p&&p&黄册地位跌落如此,地方上攒造时的态度,自然更加虚应故事,胡乱敷衍。&/p&&p&明清鼎革之后,到了顺治十三年,户部尚书孙廷铨向顺治皇帝汇报天下户籍情况。顺治问他,是否搜集到了前明黄册户籍文件?孙廷铨苦笑着回答说,他搜罗到一些府县在崇祯十五年攒造的黄册,里面的户口和数字,居然是原样照抄洪武年的册籍,一模一样。&/p&&p&这些官员连基本的户籍调查都不做了,随便复印了几份老档去应付差事。敷衍至此。可以想见崇祯后期,地方管理混乱已到了什么地步。&/p&&p&更有趣的是,孙廷铨还找到一本黄册,上面赫然写着“崇祯二十四年”字样。这说明地方官府已经懒得每十年造一次了,索性一次把未来几期的都造完搁着,到了时间再交。&/p&&p&孙将这种作法幽默地称为“遥度”。可惜那些官员们“遥度”的还不够长远,大明到了崇祯十七年就亡了,这本崇祯二十四年造黄册,变成了一件充满讽刺意味的死亡物证。&/p&&p&大明就好像是一个动脉硬化的病人,因为长期贪婪地吃油腻食物加酗酒,身体各处血管已变得狭窄无比。血液壅积于中途,无法送至中枢。张居正的改革,是在血管里做了一连串支架,暂时保证心脏获得足够供血。可是他没办法改变大明暴饮暴食的性格,也无法逆转血管劣化的趋势。&/p&&p&时间一长,血液越发油腻,血管越发脆弱,梗塞点却越来越多,到最后,就连支架也没什么效果了,只能靠“三饷”之类的举措像打吗啡一样疯狂透支残存的生命力。&/p&&p&到了这个时候,无论阉党还是东林党,谁当权都无关大局。祸因早种,积重难返,大明的覆亡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崩塌。&/p&&p&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久病的大明王朝突发心肌梗塞,死于煤山之上。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p&&p&北方的天子已经自缢而死,而后湖黄册库的命运,却还没彻底终结。&/p&&p&在这一年,后湖黄册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册库七百间,遍布于后湖诸岛之上。从洪武十四年至崇祯十五年,一共攒造了二十七期,历代累积黄册一百七十九万七千册,达到了历史巅峰。&/p&&p&可惜的是,它与大明命运纠葛太过深切,注定要和王朝一起承受毁灭的宿命。&/p&&p&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元弘光。清兵汹汹南下,旦夕可至,弘光小朝廷手忙脚乱地开始了备战工作。&/p&&p&位于北城墙之外的后湖黄册库,在此时已经毫无用处。有人提议,不如把那些黄册拿出来废物利用一下。于是禁绝了二百多年的后湖黄册库,终于撤去了封锁,向世人露出真容。&/p&&p&大批士兵们跳上湖中五岛,踹开库房大门。他们顾不上感叹卷帙浩繁,把那些曾经悉心晾晒的黄册一摞一摞地搬了出去,粗暴地扔上小船运走。&/p&&p&中国古代有造纸甲之法,把软纸一层层相叠捶实,剪裁成甲,防御效果不错。黄册都是上好绵纸所制,正是做纸甲的好材料。另外明军装备了大量火器、火箭,将棉纸搓成细条蘸上火药,即是上好的药捻和引火折。&/p&&p&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化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p&&p&可惜这一切努力,终究只是徒劳。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恰好是弘光登基一周年——南京城落入清军之手。在弥漫的硝烟里,黄册库和它所忠心侍奉的政权一起灭亡了。&/p&&p&从洪武十四年至弘光元年,后湖黄册库一共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几于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国祚等同。&/p&&p&这是大明保留下来的最后记忆。在这个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p&&p&洪武初年在浙西耕作的农夫、永乐时迁至北京附近的军户、正统朝远在云南深山打猎的土司、正德朝在淮西烧盐的灶户、嘉靖朝山东进学的士子们、万历朝建阳的书商子弟……几乎所有曾在这片土地生活过的大明子民,都在这座库房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的身躯早已化为一抟黄土,可名字却永远凝固在了这里,并和他们所效忠的朝廷再一次化为飞灰。&/p&&p&在这一座黄册库里,记录着整整一个王朝的田土盈缩、民生消涨。你可以拉远视角,注视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视角,看到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储之钜、信息之丰、分列之细,是全世界档案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奇迹。&/p&&p&其实严格来说,死去的只是黄册库这个功能,实体依然还在。弘光朝廷太过仓促,只来得及消耗掉库存黄册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册籍还好好地搁在库房里。&/p&&p&清军进入南京之后,第一时间控制住了黄册库。顺治皇帝还特意提醒主帅多铎:“南京各衙门图书史册……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用心手掌,不许乘机抽毁,致稽难考。”&/p&&p&清军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拿这地方干嘛用,便暂时搁着。一直到天下安定之后,清廷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后湖册库等着处理。&/p&&p&顺治皇帝原本指望能从中拿到一些有用的档案,用来重括天下户籍,就像朱元璋当年做得那样。可清点一番之后,顺治君臣失望地发现:天启、崇祯两朝的黄册形同废纸,毫无参考价值,至于再往前的册籍数据,更是朽烂不堪用了。&/p&&p&既然没什么用,这么多纸放在那也是浪费,不如重新利用一下。很快工部先跑过来,从黄册库里变卖了五十五万五千五百三十斤册籍——你没看错,是论斤卖的——得银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两。&/p&&p&黄册每册约重四斤,也就是说工部一次就处理掉了十三万八千册。平均下来,一本黄册能折不到一钱的银子。比起造价,这可真是贱卖了。&/p&&p&当然,工部是无所谓,反正这是前朝的存货,没成本的。&/p&&p&吃到甜头之后,大清臣工把黄册库当成了一座予取予求的宝山。很快靖南王耿继茂请求提供军备,朝廷大手一挥,给他送去了七十二万八千五百斤,折银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五两。紧接着,江南总督马国柱申请要造火药、火箭,又讨走了五十四万五千四百九十五斤。操江巡抚陈锦看着眼红,也偷偷摸摸弄走了四千两百四十八斤黄册。户部闻之大怒,揪住陈锦要求赔偿,而且不许赔黄册,得赔折银一百二十七两四钱四分……&/p&&p&就这么东家要,西家要的,偌大的后湖黄册库终于被搬了个精光。&/p&&p&这还只是大数。南京当地的居民也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偷偷潜入后湖,零零碎碎地盗取黄册出来。这些册子被公然堆放在大街上,被人随意叫卖。&/p&&p&当时南京城里有一位遗民文人叫方文,桐城人,他看到昔日国家重典竟沦为街头垃圾,心中沉痛,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负版行》:&/p&&p&数年不到三山街,今春偶到多感怀。&/p&&p&不知是何大书册,路旁堆积如芦柴。&/p&&p&行人纷纷来买此,不论何书只秤纸。&/p&&p&官价每斤钱七十,多买少买随人耳。&/p&&p&借问此是何版图?答云出自玄武湖。&/p&&p&天下户口田亩籍,十年一造贡皇都。&/p&&p&玄武湖心绝炊爨,永无火患及鼠患。&/p&&p&洪武至今三百年,收藏不知几千万。&/p&&p&一从世变陵谷新,此图废阁空埃尘。&/p&&p&这首诗,可以算作是后湖黄册库最后的挽歌吧。&/p&&p&清廷对南京没有兴趣,更不会把自家档案库建在这里。后湖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普通湖泊罢了,不需要去特别对待。黄册被搬空之后,往日鳞次栉比的册库架阁,也被逐一拆光烧尽,毛老人庙和诸多附属设施慢慢荒弃坍塌,就连后湖这个名字,也变成了玄武湖,后来为了避玄烨的讳,又改称元武湖。&/p&&p&就这样,在经历了二百六十四年的与世隔绝之后,玄武湖重新成为一处游人如织的风雅景点,仿佛做了一场漫长的奇梦。&/p&&p&黄册库就这样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可黄册的故事,还有那么一点点余绪。&/p&&p&绝大部分后湖库存黄册,在顺治初年便因为种种原因而湮灭,但也有极少数幸运的册籍逃过一劫,流散到了民间。&/p&&p&康熙登基之后,筹修明史,向民间征集前明的各种资料,很快搜罗到了一大批包括户口册籍、奏疏题本、邸报塘报在内的明代文书。据当时的记载,这批资料中包括了万历至崇祯期间攒造的一千本黄册,这是黄册库硕果仅存的孑遗了。&/p&&p&这些资料在修完明史之后,烧的烧,毁的毁,残存的被送入北京的内阁大库。这个大库坐落于紫禁城内,里面除了存放明末文献之外,还有清代的诸多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盛京老档等等。这个大库的收藏十分丰富,戒备也异常森严,王国维曾经评价说:“三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美富者。”&/p&&p&转眼到了宣统元年,大清国眼看要完。这个内阁大库年久失修,收藏急需清理。但主事人不知怎么想的,觉得最没用的就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档案,把它们都挑出来要统一焚毁。幸亏在学者罗振玉的坚持下,这个计划没得到执行。罗振玉亲自下场,将这些价值千金的旧档装了八千个麻袋,转移到了国子监内。&/p&&p&及至民国,政府筹建历史博物馆,又把这八千麻袋文件迁到午门,然后就一直扔在那无人问津。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当上了教育总长之后,委托鲁迅进行整理。可惜篇卷浩大,以鲁迅先生的能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勉强完成了二十麻袋的工作。剩下的就只能搁在原地,任由别人随意盗取。鲁迅先生曾专文介绍过这段经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p&&p&1921年,教育部的资金入不敷出,便把主意打到了这八千麻袋上面。他们以四千零五十枚银洋的价格,卖了十五万斤档案给西单同懋增纸店。纸店把这些档案运去唐山,准备打成原浆。幸亏罗振玉得知此事,也幸亏他手里有钱,以三倍价格从纸店把这些档案抢了回来。&/p&&p&罗振玉深入挑拣,从里面搜捡到了颇多明清资料,出版了《史料从刊初编》,是研究明末清初的重要材料来源。&/p&&p&1924年,罗振玉以一万六千元的价格,把这批档案中的十二万斤卖给大收藏家李盛铎;1928年,李盛铎把其中六万件交还溥仪,剩下的卖给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从中抢救、整理出了四十册明清史料,尤其是明代史料最为珍贵。&/p&&p&几经周折,这八千麻袋内阁档案已经严重缩水。抗战开始之后,政府迁移了一部分到南京,还有一千七百麻袋的资料,留在了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档案局于1958年对这一千七百麻袋展开了清理工作,最后挑出三百麻袋具有史学价值的资料,其中有三千件明代的文牍档案,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p&&p&往日的喧嚣,就这样逐渐远去了。&/p&&p&细小的尘埃缓缓落定在破旧的黄册封皮,悄然累积,不再飘起。不知历经世事的它如有灵智,是否会回想起那些年在后湖册库的日子。&/p&&h2&尾声&/h2&&p&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需要介绍。&/p&&p&弘治年间,四川合州有一位叫赵官的小孩。他听在中原做过官的长辈讲,金陵城边上有个后湖,后湖里藏着铜版册,不是公事的话没人能进去,普通人只能远远望着,俨然如仙山一般。年幼的赵官将信未信,但印象极深。&/p&&p&到了正德六年,赵官进京赶考,一举考中了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和探花。他被分配到了南京,担任户科给事中,主管后湖黄册库。童年的幻想,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奇妙的命运境遇,让赵官惊喜莫名。&/p&&p&大概是因为多了一层童年的情怀,赵官对后湖黄册库格外上心,一到任便做了几件大事:将厨房从中洲转移到荒洲,制订了严厉细致的防火条款。全靠他打下的基础,后湖黄册库二百余年运营,不曾发生过一次火灾。他还积极上书,要求改善驳查监生生活环境,严查黄册舞弊等等,总之是个闲不住的人。&/p&&p&赵官太喜欢后湖了,他觉得这么历史悠久的一个册籍库,如果不为它写点什么,未免太可惜了。用赵官自己的话说就是:“惜历年既远,诸例散逸、磨灭,而莫肯为之志者,使夫有事于湖者,茫然无所执持,懵然无所遵守。”&/p&&p&赵官找到一位叫杨廉的学者,说我打算为后湖修一部志。杨廉是在《明史》里有传的大人物,也曾担任过一任后湖主官。他对赵官的这个想法大为赞赏,鼓励他说你来写,我帮你校订。得了前辈背书,赵官士气大振,叫上他的副手——眉州人赵济宽一起,利用工作余暇搜罗一切相关资料。&/p&&p&这件没有酬劳的业余工作持续了两年,先后八次修改,最终在正德九年成稿,定名为《后湖志》,一共八卷。&/p&&p&此书名字虽然看起来像地理志,其实里面主要收录了黄册库的沿革掌故、黄册典籍变化、以及后湖主官与朝廷之间的奏疏公文往来,还附了与后湖有关的诗文二卷——与其说是后湖志,毋宁说是一部后湖黄册库史。&/p&&p&书成之后,赵官拿去请杨廉校对,不料却惊动了一位更厉害的人物,叫罗钦顺。罗钦顺是江右大儒,号“整庵”,曾与王阳明书信辩论良知之说。他看到《后湖志》后,颇为欣赏,称赞说“自今以往有事于湖上者,既得有所据,以适夫损益之宜,以谨厥藏,将永永无弊。” 并欣然为之做序。&/p&&p&赵官此举,也得到了继任者们的认同。在他之后,嘉靖二十八年的后湖主官万文彩、李万实在其基础上,增补了正德、嘉靖两朝文件;此后嘉靖四十一年,又有陆凤仪再次修订。此后万历、天启两朝,也有人不断增补,遂形成了现存的《后湖志》规模。可惜崇祯一朝,黄册形同虚设,后湖主官也没什么心思继续增补,以致缺少了明末一部分。&/p&&p&《后湖志》是研究明代黄册最直接、最权威也最详实的一手资料。其他史书论述至此,要么概略一说,语焉不详,要么高屋建瓴,深究其意义,不及其余。只有《后湖志》里提供了大量有趣的细节,细到册库工食如何分发、驳查监生吃饭如何解决、黄册纸里夹带了什么原料,朝廷挪用本库银两用的什么借口等等。&/p&&p&本文写作所提及的大量事迹,几乎皆从《后湖志》中得来。我一直觉得,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我们也需要这些琐碎细节。只有从细节里,才能还原出一个生动、真实的黄册图景,进而从黄册库的变迁争吵中,管窥到大明兴衰起伏的规律成因。&/p&&p&我在一次意外的机会得到《后湖志》,一读之下,大为喜欢,遂有了动笔写写的念头。通读了《后湖志》数遍,查阅了大量前辈文献,又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甚至特意跑到玄武湖逛了一圈。&/p&&p&玄武湖如今在梁州上设有一栋二层小楼,里面是明代黄册库遗址文化展。虽然几乎没什么实物,但设计上颇有可观之处。当我踏入二楼时,看到册架旁立有赵官泥塑一尊。&/p&&p&可见不欲让黄册库被历史忘记的人,也终将被历史铭记。&/p&&p&另外要特别感谢南京的吴福林老先生。他以古稀之年,将深藏故纸堆中的《后湖志》整理点校出来,实在令人钦佩。《后湖志》版本稀少,存本质量差,里面还有大量俗字、错字、漏字,逐一校对是件极辛苦的工作。像这种冷门史料,即使校对出来,也鲜有人问津,做这件事几乎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吴老先生在导读里如此说道:“我这个年龄的人已无意钱财,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只要有益于世,便于愿足矣。”
&/p&&p&这篇成文,也是希望能让吴先生的成果不致唐捐,能被人一直记住。&/p&&p&附部分参考论文如下:&/p&&p&何柄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p&&p&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明代粮长制度》&/p&&p&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p&&p&李新峰:《明初每里甲的数量与轮役方式》&/p&&p&栾成显:《明代里甲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明代黄册研究》&/p&&p&饶伟新《明代军灶籍考论》&/p&&p&胡铁球等《婺州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p&&p&侯鹏:《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p&&p&黄忠鑫:《在政区和社区之间》&/p&&p&赵金敏:《馆藏明代户帖、清册供单和黄册残稿》&/p&&p&赵小强:《后湖黄册库藏册编号未用千文架阁法原因探析》&/p&&p&赵践:
《记明代赋役档案_黄册的最后遭遇》&/p&&p&宋菲:
《论明代后湖黄册库的档案保护与提供利用》&/p&&p&王毓铨:《明朝田地赤契与赋役黄册》&/p&&p&张志斌:《明初赋役制度新探关士户帖均工夫和黄册》&/p&&p&秦新林:《明初鱼鳞图册再探讨》&/p&&p&孔繁敏:《明代赋役供单与黄册残件辑考》&/p&&p&赵金敏:《明代黄册的发现与考略》&/p&&p&宋菲:
《明代黄册库设置状况及管理制度研究》&/p&&p&贾振民:《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p&&p&李源:
《赵官与后湖黄册库》&/p&
第六章 一从世变陵谷新到了万历年间,曾经一度辉煌的黄册制度已是病入膏肓。地方上豪强官吏肆虐,根本收不上来册籍;就算收上来,也来不及解送;就算解送到了,内容也不合格;就算内容合格,也会因为驳查想敛财而被强行退回;就算不退回,顺利入库,几年以…
角色要传神,除了演员的表演,人物的戏份也很重要。&br&&br&吕布是《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的、在事业、爱情、父母、子女、子女婚配甚至坐骑等,都有全方位深入详细描写的人物,这是先主太祖或丞相都不曾有的待遇。&br&&br&张光北饰演的吕布非常成功,形象刻画深入人心,以至于多年以后《亮剑》播出时,大家都在说“吕布演的楚云飞”。&br&&br&&br&咱先不说人,吕布的马一出场,剧中是有专门角色歌的(《烈火卷雄风》)。&br&吕布第一次看见赤兔马的眼神,你看见布加迪威龙也是这个眼神。&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550fc092deb4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b550fc092deb4_r.jpg&&&/figure&&br&吕布正在试驾。&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bf7c87cf760ed3b75c355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bf7c87cf760ed3b75c355_r.jpg&&&/figure&&br&&br&如果说刘关张的关系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传说级友情,那么吕布的人际关系就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的圈子。因为现实中99.10086%的人是没有机会义结金兰同床共枕的,我们的朋友圈大概就像吕布一样,多年不见的老乡,寒暄过后就开始安利了。&br&&br&吕布和故友李肃见面,他们都不是胸怀天下之人,说白了就是俗人。开口就是“哪里高就?什么级别?待遇如何?哎呀你现在开这个车不合适啦,来来来试试我这个”。&br&&br&吕布的眼神,我们在酒桌上见过了许多。&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94dd834ecb37ee2a509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94dd834ecb37ee2a509_r.jpg&&&/figure&&br&&br&听说当年默默无闻的小学同学进中央了,孟德可能会大笑,孔明接着去睡觉,玄德默默擦干眼泪。&br&而吕布就是这样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他的传神之处就在于,把每个普通观众心里的表情放在了脸上。&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1e5e5e259c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61e5e5e259c_r.jpg&&&/figure&&br&&br&第一次让他做掉干爹时,他是拒绝的,不拒绝就不是正常人了。但那是诱惑不够大的时候,现在有中央警备局的offer,顶级超跑的车钥匙,不心动也不是正常人。&br&&br&这是吕布当时的表情,我想每个被双规的干部都曾有过这样往斜上方的一瞥。你一瞥,对面的开发商就知道这事儿有戏,再加两千万。&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a4bf238b898ce31a6a6f8ea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a4bf238b898ce31a6a6f8ea_r.jpg&&&/figure&&br&&br&再看关二哥面对同一匹马和更高的待遇时,是什么样的眼神,也就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关公,财神,护教伽蓝。(都很传神,没有必要非评出个“最”)&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6a98ea9195dfa039cdf44a_b.jpg& data-rawwidth=&401&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1&&&/figure&&br&&br&《三国演义》这样一部以天下、大义、谋略为主线的小说/戏剧,其笔触是冷酷的,寥寥数字就是几万颗人头,屡见不鲜。而就在这样一部作品中,却竟有好几个回目用来深入描写了一个恋(yue)爱(pao)过程,除了后面昭烈帝的黄昏恋,这种戏份绝无仅有。&br&&br&&br&吕布第一次见到貂蝉是这个样子,你跺你也麻。&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fbff6a0edff231f09445_b.jpg& data-rawwidth=&476&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fbff6a0edff231f09445_r.jpg&&&/figure&&br&&br&吕布想要搀扶下拜的貂蝉,因控制不当,连桌上的馒头都碰掉了,完美再现了一个纯情少男的不知所措。这种窘态,是那些英雄人物所不曾有的。多年以后诸葛瞻可以来知乎回答“父母都是学霸是种怎样的体验”,而如果吕布貂蝉有后,大约只能点赞。&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d3fc8ee4ddd9ba622e7008a_b.jpg& data-rawwidth=&476&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d3fc8ee4ddd9ba622e7008a_r.jpg&&&/figure&&br&而女神却最终选择了干爹?在这个宝马和自行车哭笑不得的年代,早已不是什么大新闻。&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2f81f36d490e5d6c5949b_b.jpg&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2f81f36d490e5d6c5949b_r.jpg&&&/figure&&br&&br&众多三国游戏里的吕布,智力值总被设定为二三十,台词也是强行吹逼的居多,这样的吕布,可以去代言百事可乐,但决不能说是传神。因为这表现的实际上是台机器,机器是没有神的,再好的戏也出不来。&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60f4ad306d6b78bdb02c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60f4ad306d6b78bdb02c6_r.jpg&&&/figure&&br&&br&实际上作为一个当过主簿,上过战场,又被贾诩坑过的男人,他当然不是什么都不懂,实在是敌人太狡猾。在曹操刘备那一帮老油条面前,玩起权力的游戏,他的感觉只能是捉急。&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bec47b882a4fb5c04b21dc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bec47b882a4fb5c04b21dc_r.jpg&&&/figure&&br&记得吕布年纪比刘备还大,这说明有些事情真的要看天赋。&br&&br&把女儿许配给袁术的公子之后,吕布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他把给女儿的布匹兴奋地在陈宫身上比量,公台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47bc7b02ebcf50321f24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47bc7b02ebcf50321f24_r.jpg&&&/figure&&br&那一年袁术还是皇帝,四世三公还是嫡出,可谓中国逼格最高的亲家。我觉得,我相信,吕布的这种高兴是发自真心的。你要不信的话,回家跟爸妈说“王思聪把我操啦!”,你看二老的眼中是否饱含着幸福的热泪,在烛光里熠熠生辉。&br&&br&&br&我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当年虎牢关前的Boss,手刃国贼的“感动汉朝”人物,如今发际线走高,胡子渣看涨,车头也快蹭掉漆了。张光北细腻地演绎了一个在大时代面前深感无力的凡人,只不过曾经防高血厚输出犀利,而已。&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ecc5fff23d9ad97f3d670a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ecc5fff23d9ad97f3d670a_r.jpg&&&/figure&&br&多年以后在刘欢大哥《从头再来》MV中,我们又一次看到那熟悉的眼神,感慨着同样的命运。&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1e4cd338ec4e_b.jpg& data-rawwidth=&465&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1e4cd338ec4e_r.jpg&&&/figure&&br&最后到了要把闺女捆成木乃伊带出去求人帮忙,这跟卖儿卖女也差不多了。相比之下,刘皇叔虽然抛妻弃子,但他本人始终受到VIP贵宾级待遇,江湖上都很给刘大嫂面子,吃穿生活没有过多亏待。最关键的是,刘备始终不乏志士追随,众叛亲离是从来没有过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09ae3cb501a3b68a5a4b_b.jp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09ae3cb501a3b68a5a4b_r.jpg&&&/figure&&br&所以刘备最惨的时候还是比吕布要幸福一点,但是吕布再惨,总比千百万欲卖儿女都不可得的百姓要幸福的多。我们说吕布是个普通人,考虑到那个时代背景,原本的普通人就连人都不是了。&br&&br&吕布的最后时刻,是尤为传神的。这个时候早已没有当年跟貂蝉玩儿暧昧的那股神韵了,下属跟他不对付,只能吹胡子瞪眼。每一个饱受前列腺问题困扰,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来的中层干部,大抵都是这副尊容。&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eff5f76ba792bb43aa1d9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eff5f76ba792bb43aa1d9_r.jpg&&&/figure&&br&&br&英雄末路,曾经正面硬刚关羽张飞,最后被李大嘴和夏东海给抓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0bbd849b73e39baffec81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0bbd849b73e39baffec81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13bf3d5ff5e8cb23d9a9a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13bf3d5ff5e8cb23d9a9a_r.jpg&&&/figure&&br&但吕布毕竟厉害,如果换了我突然被李大嘴和夏东海玩起了捆绑Play,我,我很有可能会笑场。&br&&br&&br&最后,一个角色要传神,独木不成林,整部戏的制作同样起关键作用,在94版《三国演义》中,颇为传神的角色俯仰即是,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诸葛丞相。&br&&br&很可惜的是,诸葛丞相和吕布没有对手戏,我小时候经常期待两人的组合会是什么威力,组合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br&&br&丞相结合布。
角色要传神,除了演员的表演,人物的戏份也很重要。 吕布是《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的、在事业、爱情、父母、子女、子女婚配甚至坐骑等,都有全方位深入详细描写的人物,这是先主太祖或丞相都不曾有的待遇。 张光北饰演的吕布非常成功,形象刻画深入人心,以…
谢谢邀请。&br&&br&其实勤王军是有的,而且官军义军都不算少(虽然确实远不如靖康元年第一次勤王时多了,为什么后面说)。但是确实都没能起作用。&br&&br&原因主要分两种:&br&&b&一种是被人堵在路上了,没能进汴京城。&/b&&br&&b&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被金将娄室等堵在潼关外的西军,&/b&已经有知友的答案说到了;&br&另外还有一些来自京西、湖北一带的义军(比如后来和刘錡打出顺昌大捷、写了《守城录》的名臣陈规拉的队伍就在这一拨里),也是这种遭遇。&br&&br&&b&还有一种,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耽搁了,没赶得上。&/b&&br&这些被耽搁的,又可以分为两类:&b&一类是被宋钦宗自己耽搁的,一类是被后来的宋高宗赵构耽搁的。&/b&&br&&br&被宋钦宗耽搁的说起来有点可笑:金军第二次围困汴京(靖康元年闰十一月),距离第一次(靖康元年一月到二月)隔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宋廷的反应竟然比第一次还混乱还失当。——半年多的时间里,北宋中枢仅仅为该不该割地议和就反复争论数次,一会儿下诏割地一会儿不准一会儿又商量还是割了吧;以至于一直到金军再次南下时,宋廷居然还在不停的派使节和金国BB议和,结果被金人嘲笑说等你们议论定了我们特么已经大兵过黄河了~&br&战略思路都乱成这样,战备是不会好的。而且宋钦宗下诏命令第一次围城期间赶到汴京的20万勤王军各回各家就算了,关键还多次否决李纲、种师道等大臣募集军队守备河北的建议和措施,理由是金军未必会南下,还是议和更妥当——李纲当年六月被逼去救援太原的时候,就还在为此和耿南仲等人对掐,掐点是今年到底需不需要防秋、金人会不会再次打过来。&br&同时这种战略上的犹疑,又和宋钦宗宋徽宗之间错综复杂的父子关系争位矛盾、宋钦宗和李纲的矛盾、宋钦宗近臣耿南仲和李纲的矛盾等等各种私人恩怨搅合在一起,最终把半年里的北宋政治搅成了一锅粥。最后早晚等到金军又打到城下了,宋钦宗才最终明白还是得打,才想起来要再次召集勤王军,但是这时候金军已经围城而且是东西两路合兵,兵力比第一次围城翻了一倍不止,勤王命令要送出去已经很困难了。&br&当然最后还是有送出去的。但是等这些诏令到达京畿地区甚至更远的南方地区,已经来不及了。——&b&实际当时南方地区动员起来的人力还真不算少。很多勤王军甚至是从福建、两广“&i&越数千里争先勤王&/i&”&/b&(《宗泽集》卷1《乞回銮疏》)&b&赶到北方的。但是路途遥远+东京城破的太离奇太快,根本赶不上。&br&其他一些比较近的地方的勤王军也赶不上趟,等到了东京,大部分只能瞪眼看金人扶立的伪楚皇帝张邦昌贴的遣散勤王军的告示了&/b&(《会编》卷89载张邦昌登基后赦书:&i&诸道勤王人兵,当国家危急不能进援,京师失守,乃欲偷安。虽无诚节,亦巳勤劳,宜各归本贯别候中旨&/i&;卷93:&i&(四月)十三日壬申,范琼揭榜金人尚留滑州。&b&是时四方勤王之师径有到阙者,&/b&道路渐通,百姓渐有出城者。范琼乃揭榜云:据探报金人尚有後军、埽地军留滑州界,上仰四方客旅,未得轻出。百姓已知金人悉渡河,河南无警,而琼乃揭榜以惑民。民皆骂之。&/i&)。&br&&br&&b&另一类,也是更大的一头,是被赵构耽搁的一批勤王军。&/b&&br&赵构是靖康元年年底奉命第二次出使金营的。但他当时十有八九已经存了歪歪心思,所以没有找南下的金军而是反方向往北走(当时东路金军采用的是直扑东京的战术,大部分州县特别是一些兵家重镇都还在宋军手里,金军其实连南下的通道都不能保持。河北大部分州县陷落其实是1128年甚至1129年的事情),走到磁州(今河北邯郸市磁县)被当时任磁州知州的宗泽拦下了。宗泽当时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九皇子是什么样的人,只想着老赵家的人能保住一个是一个,所以力劝赵构不要再去金营还搞了群众请愿,于是赵构也就坡下驴。但很快赵构发现宗泽很烦,老向他叨叨勤王的事儿,于是某一天夜里背着宗泽跑到了磁州南边的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知遇了当时任相州知州的汪伯彦(后来著名的汪黄二奸相之一),俩人玩的很投机。&br&就在此时东京第二次被围,徽宗的一大堆儿子就剩了赵构一个没被困在城里,于是钦宗派人携带蜡丸诏令,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开府召集兵马勤王。&br&&b&赵构奉命而行,之后两河山东一带的各路勤王军和民间应募从军的,就都先奔着他去了&/b&(当时刚刚从山西平定军突围回到相州汤阴老家的岳飞,就是在这一次投到赵构麾下第三次从军的;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中兴名将如韩世忠、张俊和杨沂中,也都是此时从的龙。),第一批召集到的军队就有五万多。——这个兵力,要挽救东京城里的局面,其实已经够了。&br&但问题就在于赵构根本没什么心思救东京。所以他派帐下将领刘浩领着一部分人马南下佯作救援东京,自己则从相州向北跑到了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到了大名,宗泽还有其他人组织的勤王军队又来了一批,赵构被宗泽缠的没办法,只给了他一万多人马让他去解围,自己带着主力七万多继续往东南跑跑到了东平、济州(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这时候他部下的很多将士开始觉得不对劲了:“&i&三军籍籍, 谓不返京师而迂路, 何也?&/i&”(《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建炎元年三月癸卯)于是赵构和他的亲信比如汪伯彦等只好放弃进一步往南逃逃到淮南的打算,先猫在济州。&br&这中间继续有勤王军来投,最后积聚的兵马号称有十六万,实际素质好能战的也至少有八万左右。但除了给宗泽的两万,大部分都在赵构自己手里攥着防卫济州、兴仁府一带,一直攥到三月底,金军押着徽钦二宗宋朝宗室和掳掠的人口北返。接着就是张邦昌让位,漏网的隆佑太后(宋哲宗废后)、部分赵宋宗室和一些大臣开始挑皇位继承人,赵构理所当然的被选中,于四月底率军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br&——有兴趣的知友可以比着地图看一下,&b&从磁州相州大名,到东平、济州,再到应天,赵构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带着数万人马,差不多正好围着汴梁绕了个半圈。&/b&&br&--------------------------------------------------------------------------------------------------------------------------------------------&br&以上,靖康之变里勤王军为毛没起作用的原因其实就解释的差不多了。&br&但我觉得也许还需要打个补丁,因为可能会有人觉得,虽然当时勤王军很多,但战斗力其实不行,甚至名为义军其实就是土匪罢了搞不好心里都在想什么;包括赵构,带着军队兜圈子也是合理的选择,因为真打过去恐怕也就是白送死。&br&但实际不是这样。&br&&b&当时的东京城四周,机会其实很多。&/b&&br&首先,东京城被攻破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个很大的意外。——东京城第二次被围,形势确实比第一次严峻,因为河东重镇太原已失导致东西两路金军会合,最后围困汴梁的兵力比第一次翻了两倍还多,大概在十二三万。但东京城内同样有守军八万多(原来的守军七万+张叔夜入援的一万三千人),兵法曰“十倍而围”,金军的兵力优势其实并不是很大。何况还有无数愿意自带干粮抵抗金军的东京市民,还有城防设施非常完善的东京城。&br&金军最后攻破东京也不是因为宋军弹尽粮绝了,是因为当时的重臣信了江湖野狐禅,把城上守军全部撤下来,派一个叫郭京的人带着六甲神兵也就是一帮小混混出宣化门作法,据说是能把金军一扫光。——结果当然没有,郭京也见势不妙偷偷跑了,而金军趁虚而入攻占了东京外城。&br&所以说这也是各路勤王军来不及反应的一个原因——谁能想到东京最后是这样陷落的?而且你真要是没招可使,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信一回怪力乱神也就罢了;问题城内明明有数万兵,你找江湖道士撞什么大运跳什么大神?从闰十一月二日被围到二十五日银术可趁乱破外城,偌大一个国都守了还不到二十天;相比之下,真定(今河北正定)守臣李邈兵不到两千,抗斡离不的东路军扛了四十多天。&br&但就是到这时候,金军也还是担心自己的兵力优势并不大,一直没敢下城墙进内城(《会编》卷七十:&i&初破城,贼下令纵火屠城,何栗率百姓欲巷战,其来如云。由是金兵不敢下城,唱为和议,人心稍安。&/i&——类似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金军北返)。搜罗金银财宝、掳掠百工妇女,收缴城内武器,逮捕杀害组织市民抗金的民间义士比如李宝,劝宋钦宗两次进敌营谈判最后被扣下,给金人提供皇亲国戚的名单、并且按名单把宋朝宗室全部搜罗来带着北上。。等等等等,全都是假手当时的带路党干的。女真兵基本没动。&br&&br&甚至在宋钦宗上降表到被押着北返的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也还是有机会。&br&比如入援东京后来因病淹留城内的西军将领吴革,当时秘密联络了将士数千人和近万百姓,准备约期举事。结果临近起义时,有人报金军可能第二天就要扶立张邦昌登基,吴革情急之下带着亲随部属提前发难,没想到已经有奸细告密走漏了消息,最终事不遂被降金的将领范琼杀害。&br&再比如靖康元年金军入寇后投笔从戎的太学生胡闳休,一度也准备联络人入营劫回宋钦宗,结果被宰相何栗劝阻没搞成。——胡闳休这是后来作了岳飞的部将兼幕僚,入了《宋史》列传留下生平记载了。其他曾经密谋举事但没留下记载的,肯定还有不少。&br&也就是说到这时候都不是没机会、没有想办事的人。&br&&br&另外,因为北宋的灭亡是如此意外,所以其实连金国自己都没准备好接受这个战果。靖康元年十一月斡离不和粘罕会师平定军的时候,女真内部还在为要不要继续进攻东京争论;而到宋钦宗二次入金军谈判的时候,粘罕和斡离不还在犹疑是不是让钦宗签个降表回去就算了。——彻底废掉徽钦二帝并俘虏他俩和全部北宋皇族北上是个临时的决定。至于东京城本身和二次南下的新占州县,女真人压根没想自己统治,兵也不够人口不够,管理水平也不行(金国当时刚刚开始效法辽代的政治制度,本国内部还是部落制晚期的水平),所以匆匆扶立了一个张邦昌就走了。而张邦昌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女真人回了北方以后也顾不上他,所以很快就退位。&br&&b&所以这种情况下(兵力差距不大,敌人本身也犹疑不决,高层带路党横行,但中低层的军人和民众人心未失本钱也都在),真有支生力军能打过来的话,情况会大不一样。&/b&&br&&br&&b&其次还可以对照一下的,是赵构从南京又跑到扬州前后,宗泽出任东京留守期间的功业&/b&——当时淹留河北或被打散的官军、义军,在宗泽的安抚训导下联合起来防卫东京筹措北伐,结连珠寨号百万,跟金军在黄河一线反复拉锯毫不吃亏,东京城内更是商旅不乱,上元节照旧庆贺几如平时。&br&可见不是人不中用。关键看谁来用、怎么用。以靖康之变前后的情况,甚至有点儿为国用人的心,情势就会改善很多。——宗泽本人其实就是个中了进士后长期沉沦下僚的普通小文官,靖康之变前从来没带过兵。&br&&br&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件事情,纯属偶然。而且是一系列的偶然凑到一块儿才能有的效果。&br&&b&但是在偶然的背后,也有比较一致的东西,那就是北宋帝国上层统治者和官僚的荒唐,以及这种荒唐造成的国家大事上简直玩笑儿戏一样的反复和混乱。&/b&靖康之变前后的一切政治失误军事失败,根子都在这里;为毛宋人普遍认为靖康之变是“耻”,根子也在这里:单纯打不过被干掉了,或者实在打不过跑了,那都有情可原。就算丢人,也是技不如人;但是明明对手战力不是很高,纯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还死的特别难看特别恶心,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br&&b&所以想弄清靖康之变后的很多事情,就必须先把靖康之变本身甚至更往前的一些事情捋清楚。不然就还是说不明白。——&/b&这也是这个答案为毛最后写的有点啰嗦的原因。&br&--------------------------------------------------------------------------------------------------------------------------------------------&br&最后吐个槽:强烈建议对这个问题或者这个时段的各种事儿感兴趣的知友,去读一下《三朝北盟会编》里靖康元年、二年的部分。&br&会使人幸福的~
因为你会看到各种花样作死,以及这少部分人的作死最后如何酿成一场弥天大祸,带累的无数人尸骨无存亡国破家甚至人相食人,进而体会到倒霉和比惨这种事,永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最牛的。&br&而且跟玩儿似的就弄死好多人弄完一个底子很厚实的国家,想想就很欢乐很奇葩不是么~
谢谢邀请。 其实勤王军是有的,而且官军义军都不算少(虽然确实远不如靖康元年第一次勤王时多了,为什么后面说)。但是确实都没能起作用。 原因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被人堵在路上了,没能进汴京城。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被金将娄室等堵在潼关外的西军,已经有…
晋元帝。&br&&br&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晋元帝。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先破一下题。题主所言古代小说,当落在明清之间。有明一代小说成熟,清代书事多自前朝沿袭,因此这个回答,以介绍明代小说及作者状况最为切綮。其次,题主所言作者是否可以凭文致富,出版机制为何,因此回答将不涉文艺评价,单从市场营销角度都略谈一二。&br&&br&明代是中国刻书的一个高峰期,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官刻是朝廷官方的印书机构所出的书,除国子监、太医院、经厂还有穷极无聊的宗室藩王自己办的刻坊;私刻是私人出资延请刻工雕版成书,多是一次性的,比如给自己老师老爹刊印著作。真正决定明代印刷行业气质的,是坊刻。坊刻就是书坊出的书,书坊的地位跟现在的图书出版公司差不多。&br&&br&都说明代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都举纺织业为例,其实书坊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明代的书坊非常兴旺,各地尤其是江南苏杭,本来就是工商聚集之地,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又多文人墨客,文化昌盛,连带着印刷业也跟着发展起来。江南一些大城市有专门的图书铺子一条街,里面卖书的叫坐商,还有走门串巷的书客。定期有书市,运输有书车、书船,物流非常发达。雕版印刷的工坊也鳞次栉比,大的书商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后端工坊和前端销售网点,产销一条龙。&br&&br&这些明代书商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他们不像士大夫一样板着面孔把书籍当成神圣的东西,而是当成一件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作为商人就要绞尽脑汁将之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此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客观上促进了技术进步。比如为了招徕买主,他们促进了套色印刷的出现,推动了版画艺术的进步,还初步催生了广告和版权意识;比如为了节约成本,嘉靖年间的书商在要求工匠在雕版时使用以平直为风格的字体,提高刻字速度,称为匠体,即后世宋体字之滥觞。宋体出来以后,刻板效率大增,制作成本一路下滑。以嘉靖年出的《豫章罗先生文集》为例,一共刻了八十三片板子,上下两帙,一共一百六十一页,付给刻工的酬劳是二十四两银子。若以字数来算,当时汲古阁每百字三分五厘左右,三分银子刻一百字。当真是低廉得紧。&br&&br&而当时的书价又相当贵。万历年间余献可在居余堂刻的《新刻李袁二先生精选唐诗训解》,一部七本,每部纹银一两。而《大明统一志》更贵,每部纹银三两。其他书籍相对便宜,但少说也有数钱之价。比照万历年《宛署杂记》提供的价格,一两银子可以买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肉可买八十多斤。卖书在那个时候,可谓是暴利行业了。&br&&br&书商们的销售渠道非常畅通,销售理念十分先进,制造成本十分低廉,利润十分巨大,那么他们还缺什么呢?&br&&br&跟现在书商面临的情况差不多,缺好稿子。&br&&br&明代书商们无所不印,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等,时人诗文乃至高考作文精选,每年刊行数量巨大。但他们很快发现,明代的老百姓、尤其是城市里的老百姓——所谓初步形成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最喜闻乐见的是各种通俗小说。书坊里卖的最好的,永远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畅销书。清人金缨《格言联璧》:“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正是书商经营的诀窍。康有为亦有诗为证诗证:“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奈小说何。” &br&&br&罗贯中、施耐庵生不逢时。他们虽然写出好书,但没赶上市场上的好时候,古人又没版权意识。三国水浒被各大书商印了一次又一次,版本无数,但他们并没得到什么大利。这些畅销书从明初开始,出了一遍又一遍,连书商自己有抱怨说“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时间长了,市场饱和,人民群众难免腻烦,需要书商推出新产品,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br&&br&书商们看到这种巨大利益,自然不会不心动,决定要把这个市场做大做深。当时的情形是:“宋元旧种, 亦被搜括殆尽, 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 意当别有秘本图书而衡之”&br&&br&写新鲜东西?没问题,但作者得有才气、有学识。古代识字率低,有文化的人都得从士林里找,可偏偏当时士林风气视小说为小道,都不愿意写,愿意写的也不敢露名。&br&&br&到了嘉靖年间,稿荒和对新书的渴求已经到了巅峰。书商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特别奇葩的路来。&br&&br&这条奇葩之路,是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想到的。&br&&br&当时的福建建阳,是东南最著名的刻书中心,号称闽刻。建阳书商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走低端市场,他们的书质量一般,胜在便宜、量大,虽然口碑不及苏杭,但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建阳书坊的商人们头脑思维灵活,对市场极其敏感,什么点子都想得出来。&br&&br&杨涌泉当时在印一本书,记录岳飞事迹的《精忠录》。印完了审校,他突然脑子一激灵:&br&《精忠录》是史书,没什么意思,但如果把它写成三国那样的小说呢?关于岳爷爷的通俗演义,那得多牛逼啊!&br&&br&杨涌泉想到这儿,赶紧去找他的亲戚,也是个书商、忠正堂主熊大木。杨涌泉说我水平是不行了,但你读书多,写东西没问题。咱们找不到人写稿子,可以自力更生嘛!熊大木一听也对,挽起袖子,当即就搞出了一部《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熊大木在序里谦称“才不及班、马之万一,顾奚能用广发挥”,自己其实内心很自得。&br&&br&熊大木认识字,可实在没什么写作天分。罗贯中是七实三虚,他是十实无虚,就是把史书拿大白话讲了一遍,还舍不得删,把岳飞的所有奏章、题记、檄文、书信全扔进去了,文学效果惨不忍睹。熊大木自己也觉得太枯燥,脑子一转,往岳飞传里硬夹了一段路遇关胜的故事,还得意洋洋地加注释说这个关胜是梁山的人曾经征讨方腊云云,借来水浒传的大皮给自己宣传。&br&&br&别看这书写得糟糕,当时销量却十分惊人。现在能查到的版本,就有七种,也就是说至少先后被七家出版商翻刻过,甚至其中一个版本还是内府本。换句话说,嘉靖修道有暇,还让经厂刻成御本来欣赏。&br&&br&熊大木一战成名,士气大振,一口气又”翻译“了《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三部通俗小说,销量都不错。&br&&br&可见当时市场上的读者饥渴到了什么地步。&br&&br&自古跟风者众,熊大木的成功,引燃了建阳书商们的雄心。这些书商亲自挽起袖子,开始改史写文,一时如过江之鲫,有道是十亿书商九亿写,还有一亿在发帖——当然,质量也极其堪忧。&br&&br&到了万历年间,在这股低劣仿古的大潮中,建阳书系出现了一位绝世强者,姓余,名象斗。&br&&br&余象斗字仰止,坊名双峰堂、三台馆,自称三台山人。此人生平履历不详,但研究明代出版, 却是绕不开的一位巨擘。&br&&br&他有个长辈叫余邵鱼,当时也投身到这股创作大潮,写了本书叫《列国志传》,讲春秋战国的,销量不错。余象斗接了书坊生意以后,亲自写了一本《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从盘古讲到商周。在这本书后面,余象斗夹了一页广告说:“至武王伐纣而有天下,《列国传》上载得明白可观,四方君子买《列国》一览尽识。” 然后把《列国志传》重新翻印了一遍。读者买了《列国前编》,自然就得去买《列国志传》,两部书互相带动,又大赚了一笔。&br&&br&得了甜头,余象斗先后又推出了《京本通俗演义按鉴全汉志传》、《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br&全像列国志传》、《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列传》、《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和《新镌全像东西两晋演义志传》等等,几乎要把中国历史搞过一遍。&br&&br&万历二十年,一部神书横空出世,书名《西游记》。市场上都疯了,没见过这么牛逼的小说,情节有趣,文笔也极赞,是文人中的高手,跟原来那些粗制滥造不可同日而语。余象斗一看,一拍桌子:”他卖的好,咱们也能卖的好,跟风呗!“&br&&br&但跟风也得有人写啊?没问题,我余象斗也是文人啊!我也写过小说嘛!&br&&br&然后这位有眼光没节操的营销大师亲自上阵操刀,速成了一部讲真武大帝的《北游记》,然后又出了一部讲华光的《南游记》,全是自己写的,文字粗陋不堪。他还从吴元泰那儿买来讲八仙的《东游记》,盗了《西游记》的版权,凑成一部东南西北俱全的《四游记》,扔到市场上去卖。读者早听说西游记的大名,听说又出了三部,高兴坏了,立刻掏钱去买。&br&&br&万历二十二年,有一个作者叫安遇时,通过与耕堂出了本公案小说,叫《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余象斗看见成了畅销书,一拍桌子:“跟!” 可是时间紧、任务急,又没人会写,怎么办?余象斗一拍桌子:”抄“,找人搬来了刑部和各地衙门的卷宗,硬是拼凑出一部《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这部公案是部奇书,罗列了一百多件案子,一半的故事惨不忍睹,一半连故事都没有,就是把&br&判词、诉状往那儿一扔……但当时正流行公案小说,读者照单全收,高高兴兴也买了,销量大好。&br&在他之后,一群反应迟钝的书商在抓住这个主题,一时间奇案、公案满天乱飞,市面上全是此类。可大明的案子素材也就那么多,又没人会编新的,于是这些人就互相抄袭,让这类书的质量更加惨不忍睹。最后连官府都看不下去,一纸禁文下来说,才算稍微消停。&br&&br&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余象斗的行事风格:紧随市场风潮,运用营销手段刺激销量。无关产品质量,无关人品节操——这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营销天才。&br&&br&余象斗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杰作还不止于此。比如他对图书插图十分重视,每本书做得好似连环画,上面是图,下面是字。虽然余家的刻工比起苏杭一代的雕工水平差得远,但架不住图多,图多就易读,读者就愿意买。在书的细节上,余象斗也下了大工夫,他印的书,多冠以“新镌”、“新刻”、“新锲”、“新刊”、“新锓”,他往旧书掺杂私货,就可以当成新书来卖了。余象斗出过《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 往里面多加了花关索的一段故事。水浒传也难逃他的毒手,被出了一版《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看名字就知道他干了些什么。书名后缀还往往以“批评”、“评林”结尾。这是因为余象斗首创了弹幕体,对一些旧书夹以注释批评,读者边读边看他在书旁发的议论,等于是买了一条导演评论音轨。这样一来,既可以借名著的东风,再赚读者一笔,又不会被说是旧书新印,里面有原创的内容,更刺激读者去买。&br&&br&其他的如书页广告、牌记广告、在自序里反复提醒读者注意购买双峰堂品牌,都是余象斗的创举。这哥们儿后来自恋到每出一本书,必在后面加一页自己的自画像,号为“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虽然自恋,但品牌影响不容忽视。&br&&br&余象斗虽然人品有限,但还有个不错的原则,就是只做忠义,不碰色情。他出的书,多是历史演义或怪力乱神,但总体来说三观颇正,忠义廉耻不会轻忽。双峰堂发行量那么大,却几乎一本色情书都没有。嘉靖、万历年间色情书那么泛滥,销量那么好,余象斗也没碰过。&br&&br&老先生活到76岁,临死前还刻了一本《五刻理气详辩纂要三台便览通书正宗》,真是生命不息,出书不止。&br&&br&说跑题了。&br&&br&总之,以建阳书商为基地,熊大木、余象斗为巨擘,书商们在稿荒的时候,找出一条原创之路。可是因为他们水准太低,这条路只可以取得一时之效,却后劲不足。读者们开始读着新鲜,但很快就意识到其品质太过低劣,要求推陈出新,出些好书。&br&&br&于是回到了原来的问题:文人不肯写,书商写不好。&br&&br&好在这时候朝廷帮了大忙。一是科举之路愈渐艰险,使才不如使钱,让很多读书人举官无能,只能另谋出路;二是经济发展,言商不再是什么丢人事,士林和商贾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先以财生文,再以文生财变得稀松平常。有人评论当时情况:”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br&&br&所以到了明中叶,文人终于放下身段,愿意鬻文以求财,如唐寅、文徽明、徐渭这样的大才子,可以靠卖画、给别人写碑文墓志铭贺词什么的为生,像吴承恩这种仕途失意、文名不显的,就只能“卖文为生“,这个卖,就是给书商写稿,所谓”润笔“。&br&&br&于是书商开始四处搜购,笼络文人,或者从他们手里购稿,或者约写主题。文人们虽觉此系小道,但家中贫寒,仕途无亮,只要能赚钱,写写字又算得了什么?从嘉靖、万历以降,文人们开始悄然介入小说创作。比如天许斋刻印《古今小说题辞》,明确交代了稿件来源: “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 就是书商从文人手里收上来若干稿子,编撰之后刊行。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引里把这层关系说的更明白:“同侪过从者索阅一篇竟,必拍案曰“‘奇哉所闻乎!’为书贾所侦,因以梓传请。遂为钞撮成编,得四十种。“ 可见当时书商缺稿何其严重,要派人专门去各大名家那里去”侦“ 察。像冯梦龙这种超级写手,还会应邀做题,他的《古今小说》,就是“家藏古今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儿四十种,畀为‘一刻”,明显就是约稿了。&br&&br&不过冯、凌二人本是名家,凌濛初自己家就是开书店的,所以待遇奇好,他们是在金字塔的尖端。对了,比较出名的还有一个王世贞。王世贞是明后七子的领袖,大文豪,可是他在出版界的待遇,和白岩松在微博的遭遇差不多,古往今来第一大马甲。无论什么书,只要作者来历有疑问的,都有人说是这可能王世贞写的。比如《金瓶梅》,有传说他是为了报复严世藩故意写的,还在书页之间用毒药粘连,严世藩看得入迷,用指头蘸口水去捻书页,然后中毒而死。还有的民间故事更荒唐,说严世藩死后,嘉靖听说《金瓶梅》好黄好暴力,找王要来看。王世贞怕皇上也被毒死,连夜赶了另外一部献上,就是《封神演义》——你说王世贞招谁惹谁了……&br&&br&前面说的是名家。次一级的作者,是书商一次性买断书稿。《归田琐记》里引用林樾亭讲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说从前有个书生,大女儿出嫁罄尽家财。二女儿说我出嫁时候该怎么办啊!这书生说我想办法!然后回家翻书,看到《尚书》里有句话叫“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一拍脑袋说有了!花了几个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给女儿做陪嫁。二女婿把书稿拿给书商一看,大为激赏,重金购得,于是嫁妆问题就解决了。这位书生叫许仲琳,这部书叫《封神演义》。&br&&br&你说《封神演义》招谁惹谁了……&br&&br&《封神演义》的作者到底是谁,这故事是真是假,无可考。但读书人可以写小说拿去卖钱,而且卖的不少,这是明确确凿无疑的。&br&&br&类似的情况还有清代袁枚。临死前他写了份遗嘱跟儿子说“我一生著序,都已开雕,尚有《随园随笔》三十卷,正想付梓,而大病忽来,因而中止,他日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价发坊,兼可获利。” 也是类似情形。可见手里若有新稿,大可以卖给书商赚一笔钱。&br&&br&更牛的书商,还会自己养一批专职写手,那就更便宜了。比如明代有一位奇幻作家叫邓志谟,极有才华,”两脚书橱“这个外号,就是从他这里传出来的。邓志谟因为生活贫困,寄寓在福建建阳,在余象斗家当塾师,其实是被包养,半是写手半是编辑。余象斗给他的任务,就是写神魔小说,学西游记,于是他写了诸如吕纯阳飞剑记、许旌阳擒蛟铁树记、咒枣记等一系列奇幻小说,编了故事黄眉、故事白眉等辞书,销量颇高。但他的利益,都被他的出版商余象斗拿走了,以致于生活只能勉强糊口。邓志谟给朋友写的信里哭诉:“仆穷愁著书,雕虫技尔,然不能藏之名山,徒为梨枣也者。& 梨枣指梨木和枣木,这是雕版最常用的两种材料,代指出版。邓志谟觉得自己写的这些雕虫小技上不了厅堂,藏不进名山,但是没办法,还必须得写,因为他太穷了,“弟今岁厄甚,薄田数亩,悉燔于骄阳,稼穑之枯,且如蜀之眉山草,家人泣馁也。” &br&&br&像这种小作者,命脉全被出版商掐住。出版商让写什么,就得写什么,不然全家都要饿死。和现在的一些人的境遇……呃,也差不多。&br&&br&总之在明代中、晚期,各大书商家里涌现出一大批塾师,他们都是落魄文人出身,为书商提供各类稿子,半作者半编辑,生活凄苦,生活在出版界食物链的最低层。他们所出的书良莠不齐,多以神怪、色情为主,其中放荡肆意之处,令人惊叹。我手里有七百多部明清二、三流小说的文档,曾经随便打开过几个看,其中一部——我名字忘了——的开头,就是书生、小姐、丫鬟、家丁几个人在闺房里围成一圈,前后相插,群P为乐。&br&&br&顺带一提,到了清代,古今第一才子(我个人这么认为)李渔就想开了。&br&&br&李渔本来也是怀才不遇,写书卖给书商。书商说你这故事不错,就是太短,你再给我写十个,凑个短篇集我就给你出。李渔只能答应,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永远没出路,就对自己进行了一次SWOT分析,认为“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显,见重于当世贤豪,遂至免于贫贱者,实繁有徒,未遑仆数。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声歌、蹴趵、说书等技,邀游缙绅之门,而王公大臣无不接见恐后者。“&br&&br& 所以他痛痛快快甩开文人那点矜持。自己写书,自己印书,还自己卖书,开了个芥子园书肆,还自己当导演自己当编剧还找来乔、王二姬来排戏,活得潇洒自得,成了彻底的职业作家。红楼梦之前,四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就是从他的书肆刊行里叫出来的。&br&&br&但和现在一样,李渔这种作者兼书商的定位,也遭遇到了他的克星。&br&&br&盗版。&br&&br&盗版古已有之。&br&&br&这里先要推荐一下李渔的所有小说,极其有才,有才到你不敢相信这是古人写的,充满了一派现代气息。&br&&br&他的小说太有才了,太受欢迎了,苏杭的书商都盯着。先是苏州,然后是杭州,然后是南京,后来他每出一本,书商都盗刻一本,不出击日,千里外市面上就有盗版了。有一次,李渔南下广东,走到一半想起来东壁简陋,恐有盗贼侵入,就写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书用的雕版挡在东边。等到他回来,发现雕版也被偷走了,过了几天,市面上出现一模一样板式的盗版书…盗版盗版,即从此事而来。&br&&br&更有无良书商,干脆找个枪手写本烂书,也说是李渔写的,影响极坏。李渔大怒,叫上女婿沈心友去告官维权。李渔在苏州告赢过几次,当地官员孙道台判书商赔偿,还发了公告。书商群起攻之,朝廷要维稳,要大事化小。李渔虽然满腔愤懑,却也无可奈何。他要起诉的书商太多了,为这个甚至把家都从杭州迁到南京,方便上庭。&br&&br&他在《闲情偶寄》里对盗版一事说得十分慷慨:“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疯神豪二哥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