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f绿色阿里金融运作模式怎么运作

绿色金融激励措施要注重市场化运作
绿色金融激励措施要注重市场化运作
&&设立国家级绿色发展基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的信号作用。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为绿色项目提供股权融资的渠道,防止出现杠杆率过高的问题。
&&可以多种形式通过“广义”的再贷款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支持绿色金融的“再贷款”,它可以是央行给商业银行较低利息的贷款,也可以是支持商业银行购买绿色债券或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可以是抵押补充贷款。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披制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分步走,但具体有几步,分多久完成,还需要探讨。
&&G20杭州峰会前夕,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点燃了舆论关注“绿色金融”的热情。随后在G20杭州峰会上,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的G20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向G20峰会提交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正式发布,在全球财经政策层面和金融界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第五届“生态文明·阿拉善对话”上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围绕《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政策激励措施、第三方评估和评级以及上市公司环境披露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我国支持绿色金融系统性
&&属国际先例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绿色投资理念还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广,金融机构还高度依赖政府的政策“信号”,因此与市场自然发展的模式相比,政府牵头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大大加速其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国际上引起热烈反响,您觉得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马骏:我觉得,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七部委《指导意见》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系统性。《指导意见》囊括了所有的主要金融工具和相关部委的政策工具来动员和激励绿色投融资,这种系统性属于国际先例。在欧美国家,一些绿色金融工具发展得比较早,但多数是靠市场主体自发地从单个金融工具和自愿性倡议进行推动。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发起自愿性的赤道原则来推广绿色信贷、一些金融机构发行了绿色债券、英国建立了绿色投资银行、美国发明了Yieldco、几个开发银行开展了绿色项目担保、一些保险公司开发了绿色保险产品等。但是,除中国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政府层面来推动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的全面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系统地整合了各类激励机制。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绿色投资理念还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广,金融机构还高度依赖政府的政策“信号”,因此与市场自然发展的模式相比,政府牵头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大大加速其成长。比如,去年底我国监管机构和政府支持的机构出台了绿色债券的指引和界定标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此后半年之内就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规模。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此前的解读文章中,提到此次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出现了多个第一、首次。《指导意见》中,最让您个人振奋的是哪些内容?
&&马骏:一个是设立国家级绿色发展基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的信号作用。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为绿色项目提供股权融资的渠道,防止出现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绿色项目要获得银行贷款或发债,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以股权投资为主的绿色投资基金可以补充绿色项目资本金。另外,绿色发展基金在一些绿色产业可以树立样板和标准。因为很多绿色产业涉及到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所以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出面支持新的绿色项目可以在标准设定方面为整个业界提供基础。
&&另外,再贷款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为我国首创。过去再贷款用于一些结构调整的项目,比如小微、三农,已经执行了很多年。国家希望金融业在补短板、支持薄弱环节方面发挥作用。其实绿色产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短板,现在生态这么脆弱,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么严重,就是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服务不足有关,所以这个短板也需要靠绿色金融来补。
&&证券时报记者:关于建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此前,您在多个场合提过,推进绿色金融,政府资金仅能发挥撬动民间资本的作用。对于这一举措应该如何解读?
&&马骏: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国家的财力不足。绿色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财力又非常有限,因此就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每一块钱的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放大。
&&国际上,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国家级的绿色投资机构。最初由英国财政部投入30亿英镑,资本金回报率达到9.9%。据了解,他们一块钱的政府投资能够撬动三块钱到四块钱的民间资本。这就说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撬动更多民间资本。
&&此外,欧盟于2008年创办全球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基金(GEEREF),撬动的民间资本比例更高。他们的模式是,欧盟政府投入的资金类似种子基金,在股东层面就撬动了好几倍的其他资金,事实上是一个PPP的模式。然后把这个基金作为母基金投入到子基金里面,即以Fund of Fund的形式去投,在创立子基金的过程中,它又撬动了几倍资金。最后他们实现了五十倍的撬动率,就是一块钱原始发起人的资金能够撬动其他政府和民间资金的股权和债务融资达50倍。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定要追求这么高的撬动率,但用一元政府资金撬动十元左右的民间股权与债权融资还是有可行性的。
&&绿色金融激励措施
&&要注重市场化运作
&&在建立绿色担保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防止政府出了一笔钱,但用非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如果不良率超过5%的话,基本上就没法运作下去。
&&证券时报记者: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激励政策措施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您刚才提到再贷款。其实《指导意见》中还包括贴息、担保等其他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具体激励措施。这些激励措施较现有的激励政策有何不同?具体落实中,还须突破哪些障碍?
&&马骏:首先,这里所说的再贷款不是狭义的再贷款。狭义的再贷款是指一年期以下的,央行贷给商业银行的资金,然后由商业银行发放一年期以下的低利息贷款。但其实,可以多种形式通过“广义”的再贷款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支持绿色金融的“再贷款”,它可以是央行给商业银行利息较低的贷款,也可以是支持商业银行购买绿色债券或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可以是抵押补充贷款。
&&贴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以前有一些实践,但总体来说,贴息的范围和力度都比较有限,而且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贴息有3%上限的规定,而且可以享受贴息的项目范围也比较有限。此外,如果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管理,绿色信贷贴息首先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项目,也未必能控制住风险和不良率。比较好的国际经验是通过绿色银行或者绿色信贷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商业银行来进行贴息。现在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准备这样试点,就是找当地在绿色信贷方面业绩比较好的商业银行,由当地的财政拿出一笔资金来委托它们对绿色信贷进行贴息。跟直接补贴绿色项目相比,贴息也是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来撬动更多的民间资金的有效方式。
&&担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在国际上有一些运用。比较典型的有三个案例:一个是美国能源部的案例,用了非常有限的资金撬动了三百亿美元对清洁能源的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远低于预期10%的不良率。还有一个是IFC在中国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CHUEE),为国内170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绿色信贷部分担保。参与担保的机构包括IFC、CDM基金、商业银行等,项目一旦发生违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由各方分担损失。IFC用非常少的钱撬动了很大的一部分贷款资金,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第三个案例是中美洲经济合作银行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担保的案例。现在国内有些地方都在考虑发起绿色担保的机制,但担保具体怎么做,是放在各地的担保公司内部设立一个绿色担保的部门还是另外新设一个公司,还须进一步探讨。
&&在建立绿色担保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防止政府出了一笔钱,但用非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比如安排快退休、又不懂专业的人去管理,对专业人士又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人才很快流失,最后会搞得不良率很高。如果不良率超过5%的话,基本上就没法运作下去了。
&&未来或规范
&&第三方评估质量
&&未来在认证质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把关。有必要防范一些风险,比如说某些认证机构为了维护跟客户的关系,标准可能比较松懈的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指导意见》中,提出了“研究探索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据了解,国内现在多家机构都研究制定了本机构的评估或评级标准,未来是否会由官方制定统一标准呢,特别是评级标准?
&&马骏: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是两件有关联但又有区别的事情。第三方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对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是否为绿色的认定。到目前为止,虽然监管部门只是鼓励使用第三方评估,绝大多数发债人都获得了第三方评估,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没有经过第三方评估,市场就不认可的行业现状。
&&但是未来在认证质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把关。有必要防范一些风险,比如说某些认证机构为了维护跟客户的关系,标准可能比较松懈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还刚刚起步,未来以什么方式规范第三方认证的质量还要探讨,希望业界能够一起参与。
&&目前的绿色债券评级指的是对绿色债券的环境表现的评估,一般涉及到对发行人或债券的绿色程度的评估(如分为五级),而不是对“绿”与“非绿”的简单贴标。现有的绿色评级的做法是给发债主体环境效益的评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债券评级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评级会影响发行成本,因为它跟预期违约率是密切相关的。但目前的绿色债券评级跟违约率还没有密切的关系,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从中长期来讲,绿色评级可以与违约概率建立数量上的关系,但必须要有大量数据样本,需要有几年的发展过程。目前,绿色债券评级标准方面还是百花齐放,穆迪和标普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国内机构中诚信和东方金诚也发布了自己的标准。对评级标准的好坏,我认为,不急于很快做结论,总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市场选择。
&&上市公司强制信息披露
&&可能会分步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分步走,但具体有几步,分多久完成,还需要探讨。
&&证券时报记者:《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披制度。特别指出属于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等内容的信披要求。这是否意味着针对这类企业的强制环境披露为时不远了?
&&马骏:从这句话的表述可以感觉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分步走,但具体有几步,分多久完成,还需要探讨。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香港地区,去年更新了《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不披露就解释。如果披露成本不太高,企业一般都会披露了,我估计几年内香港就可能过渡到基本覆盖全部上市公司。不过,我们的《指导意见》中事实上已经公布了分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把重污染企业先行要求严格执行环境信息披露。
&&这个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帮助这些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进行能力建设的问题。因为很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披露,比如说规定了一些主要指标,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等必须披露,企业说我不知道怎么算。这就需要有专业能力的机构对企业进行培训,如果企业自己做不了,就得委托第三方去做,需要有机构去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能力建设。
&&此外,环境信息披露的数字还需要有第三方机构进行解读,变成一般的老百姓都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信息,能够引导投资的走向。我记得最近在宣传绿色信贷的时候,说一年的绿色信贷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北京的出租车停驶280年,这么一个数字就很形象了,老百姓就听懂了。
作者:江聃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日 14:0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0号 邮编:100033 网站编辑:010-170605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 京ICP备号-4绿色建筑如何借力绿色金融?
绿色建筑如何借力绿色金融?
《环球》杂志
  绿色建筑已经越来越成为绿色金融投资的一片蓝海,只要具备项目识别能力,具备针对项目开展绿色金融方案的设计能力,绿色金融就会持续获利。
《环球》杂志记者/胡艳芬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鸟语花香……将这些关于美好环境的想象幻化成真,需要社会制度安排、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等综合手段的相互借重。在现代语境下,一些早已为人熟知的词汇将这些手段具体化,比如生态恢复、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等。如今,绿色金融作为另一种重要手段粉墨登场,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减少污染,却能给予环保项目巨大支持,引导社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一项预测:到2030年前,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潜力在建筑方面。作为占中国能源消耗1/5的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行业如何借力绿色金融,实现“绿化”?《环球》杂志记者就此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进行了专访。
绿色金融支持的重要领域
  《环球》杂志: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绿色建筑是否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
  蓝虹: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大户,2015年中国建筑能耗达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的20%,因此要实现减排目标,需依靠建筑行业的绿色化。
  绿色金融的各个指引,均将绿色建筑纳入其支持范围。
  央行于2015年12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已将绿色建筑包含进去;银监会2015年《能效信贷指引》也将建筑节能纳入绿色信贷重点支持的范围;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将绿色建筑发展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应该说,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
  《环球》杂志:中国对绿色建筑的评判是否已有明确且统一的标准?中国已有哪些标准,可作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依据?
  蓝虹:央行于2015年12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对新建绿色建筑进行了定义,即新建符合以下标准的建筑:1.新建工业建筑:达到《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二星级及以上标准;2.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支持的产业和领域方面,主要依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原银监会《能效信贷指引》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但因为不断有新的绿色产业出现,而且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很多银行和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区也在这三大标准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另外,一些国际标准也在使用,例如赤道原则等。所以,目前整合出全国一致的绿色金融标准非常重要。
绿色金融支持之道
  《环球》杂志:你认为绿色金融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蓝虹:绿色金融技术可以解决绿色建筑行业融资中存在的两个基本难题:一是融资风险较高,二是期限错配。绿色金融通过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绿色认证,降低项目的准入风险。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比如专注绿色建筑行业的政府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等,实施绿色风险分担,鼓励金融机构在初期对绿色建筑行业了解不充分时积极进入该行业。
  解决期限错配难题,需要绿色信贷与多种绿色融资工具相配合,综合运用其他融资工具,设计出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运作周期相匹配的融资方案。
  绿色建筑项目往往前期一次性投资大,需要采购许多新型的节能环保设备,应用许多行业新技术,这时针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绿色保险产品就至关重要,同时对技术专利质押品、设备租赁标的等交易结构进行创新,更好地适应绿色建筑行业的需求。
  《环球》杂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等将如何支持绿色建筑产业,各自具备怎样的优势?中国在利用这些金融手段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还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蓝虹:针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绿色信贷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对投资商提供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对设备提供商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对改造商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等;绿色债券要求融资主体具备一定的信用等级,融资规模较大,期限较银行信贷长,资金成本更加公允,适合有中长期投资资金需求的企业;绿色股票融资不需要还本,可以充实企业股本,提升企业负债融资能力,适合盈利能力强、成长快的企业。
  各种绿色金融手段各有优势,可以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但所有绿色金融工具都面临一个共性难题,就是绿色认证问题,尤其是拟投项目的绿色认证问题,这是绿色融资的前提。我们急需建立绿色项目和绿色资金高效充分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绿色金融风险分担、项目绿色认证、项目信息披露、融资方案设计等专业服务。
  《环球》杂志:如果绿色建筑的融资需求能够得到绿色金融的充分支持,那么绿色金融将对绿色建筑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否有助于绿色建筑行业的结构调整?
  蓝虹:绿色金融的支持可以打破那些资金密集型细分领域发展的瓶颈,有利于培育新的行业增长点。根据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细分领域发展不足,比如储能和装配式建筑。
  绿色金融的支持,首先能够带动储能和清洁供暖技术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这一细分领域可以大大降低绿色建筑的能耗成本。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成为治理雾霾的撒手锏,为了推动供暖的清洁化改造,前期靠财政补贴推动,但是财政补贴很难持续,必须依靠绿色金融与清洁供暖技术的融合,帮助更低成本的清洁供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其次是装配式建筑行业,资金助推加速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建筑的相对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在货币调控和去杠杆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为城市开发商的融资提供了一种创新替代方案。尤其是随着房地产领域可持续观念和绿色建筑需求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城市开发商进行绿色融资的门槛,事实上已逐步形成一种市场规范。比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申请项目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以上要求,以及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等,绿色建筑的普及和绿色金融的发展将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打破“高风险低回报”偏见
  《环球》杂志:有部分人认为,绿色建筑成本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小,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会否导致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支持的积极性削弱?
  蓝虹:绿色建筑投资风险高回报小的看法并不完全对,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绿色建筑需要增加投资成本的这一点劣势,而没有看到新增绿色投资后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绿色建筑的投资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新建建筑。新建的绿色建筑符合建筑标准,符合市场趋势,反而降低了投资风险。二是存量公共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对于存量公共建筑,比如医院、高档酒店、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对绿色品质要求高的优质客户,其投资回报并不低。三是存量居民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对于存量居民建筑,由于所有权分散,谈判和交易成本的确巨大,但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回报也很乐观。比如分布式光伏、节能空调、清洁供暖等,这些针对居民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市场,培育了多个成熟的行业。
  总之,绿色建筑已经越来越成为绿色金融投资的一片蓝海,只要具备项目识别能力,具备针对项目开展绿色金融方案的设计能力,绿色金融就会持续获利。
  《环球》杂志:如何降低对绿色建筑产业,尤其是一些比较新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嫌恶,使民间资本更愿意参与到绿色建筑产业中?如何解决绿色建筑产业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蓝虹:关于民间投资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积极性不足问题,既有宏观原因,也有行业原因。宏观上看,最近两年民间投资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呈现出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这一现象跟民营资本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密切相关,与金融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关。
  风险是中性的,绿色建筑项目有高风险也有低风险,与其他行业一样。民间投资寻找风险度匹配的项目,是合理的市场行为。由于绿色建筑行业相对新,行业信息不充分,民间资本受限于成本约束,对行业的研究和调查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出现投资不足,是有可能的,但不代表这个行业的风险高、溢价低,恰恰相反,说明这个行业竞争小、风险低、溢价高。
  绿色建筑行业可以带动许多产业链的发展,为民间资本提供广阔的机遇,包括建筑材料革新、建筑智慧化改造、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都适合民营资本进入,发挥创新活力,提升整个行业水平。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以装配式建筑行业为例,装配式建筑速度快、环保、低成本,代表未来建筑的趋势,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在竞相进入,不存在所谓的风险歧视。
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环球》杂志: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是否有望引入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这方面你有何建议?
  蓝虹: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国内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才能获得长久发展。国际合作有三个方向:一是与多边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合作,获得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二是与建筑节能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合作,获得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经验。比如引进丹麦的供暖技术,学习美国的绿色建筑认证模式等;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绿色建筑理念,提升“一带一路”的绿色化水平。
  《环球》杂志:欧美等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在绿色建筑的支持方面,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吗?可否举例说明?
  蓝虹:有的。例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根据德国建筑节能标准开发出企业自己的信贷支持标准,对建筑节能改造贷款实行低息。美国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个人实行退税政策。例如,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设立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碳综合税制”,该税制旨在用绿色建筑基金奖励高效能的绿色建筑,以此形成激励私人部门发展绿色建筑的机制,弥补以前的不足,而对已有建筑也提出效能检查和信息公开要求。
  上述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开发的资金支持大都通过金融机构实行,通过银行支付系统可确保资金投向;支持的项目都有明确的技术评判标准;通过优惠贷款而不是事后补贴方式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发达国家已形成以市场化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支持模式,绿色建筑及低能耗建筑发展得到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借鉴。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本刊通用网址: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编辑部电话:
globe1980@vip.sina.com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邮政编码:100040
总 编 辑:姬斌(兼)
执行总编辑:金风
副总编辑:聂晓阳
&&&&&&&&&&&&&李晓明
&&&&&&&&&&&&&刘新宇
&&&&&&&&&&&&&刘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与变革。从国际视角看,绿色金融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已经形成成熟的发展体系,其中一些经验做法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一、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和绿色消费理念
国际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提升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企业绿色经营生产,倡导居民绿色消费。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国际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金融机构在强化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中的引导作用。
一是执行项目贷款评审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引导和促进企业承担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准则,目前国际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普遍采纳赤道原则,经过赤道原则发放的贷款不断上升,融资额已占到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65%以上。
二是通过附加贷款条件引导绿色消费。如澳大利亚MECU 银行推出特色汽车贷款,贷款者要获得贷款就必须种树帮助吸收汽车排放的尾气。英国巴克莱银行则通过信用卡业务对绿色消费的居民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消费者绿色出行、购买相关绿色产品都能够得到优惠,英国巴克莱银行表示,用于刺激绿色消费的优惠资金将占到该项业务利润的50%。从成效看,这些国家金融机构虽然投入更多资金,但由于社会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得到强化,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不断提高,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的收益增加,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企业绿色经营收益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绿色金融资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有利市场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国际发达国家除了在社会责任上强调绿色环保外,更将绿色环保责任写入相关环境法律,并制定相应的绿色金融法规,保证环境保护与绿色金融有法可依,相关信息充分共享。如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责任范围,同时也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厘清和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要求信息充分共享。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美国绿色项目界定清晰,企业绿色经营标准明确,信息充分披露,金融机构和企业充分互动,为绿色金融资金的优化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政府绿色资金的运作和使用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绿色金融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活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方面,绿色金融是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动的金融活动,其本质上必然无法摆脱追求利润的商业属性,因此,绿色金融的运作模式必须是以市场化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这又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家,政府资金的支持引导尤为重要。
从国际上看,与国际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应,其绿色金融主要以市场化形式发展,但由于不少绿色项目仍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且规模较大,因此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措施。
一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担保激励绿色环保项目。如2009年美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传输技术等绿色项目进行贷款担保,并写入当年经济刺激方案;德国对绿色项目贷款则给予一定的贴息和利率优惠,贴息和利率优惠部分由财政支出。
二是政府以设立基金但不干预的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发展。如2001年英国设立碳基金,该基金由政府投资,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基金公司的经费开支、项目投资等均按企业模式由董事会决定。德国则以政府和德国复兴银行共同投资形式成立碳基金,该基金公司主要投资节能减排绿色项目,也有充分的独立性。国际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不改变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少量的资金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绿色项目,在资金运用上起到了良好的杠杆效应。
四、各类机构绿色金融资金的相互协调
国际发达国家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功能不同,在绿色环保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成立专门的银行机构服务于绿色环保项目。
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绿色项目上带动作用。如德国复兴银行是德国影响力巨大的政策性银行,在德国绿色金融发展上起到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德国财政部委托德国复兴银行管理绿色贷款贴息的资金,通过其寻找优质的绿色项目和企业。德国复兴银行不受政府干预,独立开发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项目选择和融资上公正、透明,保障了绿色金融资金的高效公平使用。
二是成立专门的银行服务绿色项目。如波兰专门成立环保银行,在项目评审时综合考虑经济学家、环保专业人士意见,对项目经济效益和环保进行综合评价,充分挖掘项目潜力,因此虽然其提供的贷款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利率,但实现了盈利目的。政策性银行和专门成立的环保银行,相比普通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对盈利的要求也低于普通商业银行,其与普通商业银行互相协调配合,填补了非盈利绿色项目的空白,也带动了营利性绿色项目的发展。
五、绿色金融资金产品创新和交易市场机制
资金供给必须有充足的资产与之相匹配,国际发达国家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为绿色金融资金寻求出路。
一是不断丰富其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涉及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在绿色信贷上,为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各国的绿色信贷门槛不断降低,如美国银行创新了支持节油技术发展的无抵押兼优惠贷款;在绿色证券上,欧洲投资银行在2007年创新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并通过担保方式创新提高信用级别,至今欧洲投资银行仍是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人;在绿色保险上,1988年美国成立了专业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之后在强制保险方式、个性化的保险设计、政府担保上不断创新;在绿色消费上,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金融产品扩展到建筑领域,并向家庭提供房屋节能减排的绿色抵押贷款。
二是加强绿色产品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建设。美国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盟成立了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澳大利亚创新的新南威尔士交易体系等,在促进建立减排者获益和超排者支付成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与碳交易有关的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为发达国家绿色金融资金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使得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需求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六、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我国应加强绿色理念培育,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市场创新是优化绿色金融资金配置,提升绿色金融资金使用效率,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理念培育是发展基础
一是培育金融机构绿色经营理念。金融机构要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决策中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发展对其改善经营状况,拓展市场份额的积极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依赖利率管制产生的存贷利差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绿色金融涉及较多新兴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市场潜力大,社会形象好,将是金融机构重要利润增长点。
二是培育企业绿色生产理念。企业要改变依赖低劳动成本、低技术、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要将环保技术创新升级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借力绿色金融支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型绿色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将改善资源环境、节约能耗作为企业的核心生产理念和价值观。
三是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企业推行绿色生产有重要引导作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深入家庭和学校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等绿色产品。要建立贷款人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将绿色环保、节能指标纳入信用考察。
法律法规完善是发展保障
一是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施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从制度上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鼓励企业使用绿色融资进行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排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金融机构向相关绿色产业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了制度保障,应充分发挥相关制度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完善。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杠杆带动作用。财政资金和央行资金能带动私人部门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介入绿色金融项目。同时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在不干预管理运作的前提下,通过股权投资、隐形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补偿等方式间接参与绿色金融项目,提升财政资金的杠杆率。
三是强化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加强市场监管,有效识别企业存在的环保风险。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环保部门与发改委、经贸委等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识别企业落后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为金融机构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环保风险等提供信息,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统一性,促进相关政策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市场化运作是机制核心
一是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要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初期,对公共性质较强的一部分绿色产业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带头参与和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挖掘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商业银行利率增长的双赢局面。要充分挖掘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为绿色经济增长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要加大绿色金融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鼓励与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相关的信用评级、产品认证、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咨询、环境风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市场产品与机制创新。
(1)加强绿色融资产品创新。缺乏抵押品是企业融资主要难点,绿色金融项目的抵押品更为难寻,因此要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的创新和使用;在化解产能过剩上,要鼓励融资租赁、订单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工具的开发应用;在节约减排绿色金融项目上,要推广低碳信用卡等金融产品。
(2)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探索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表现好的企业优先提供上市、股权融资、债券发行机会的机制。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要优先为节能环保企业服务。
(3)积极培育环境产权交易市场。要控制整体排放总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条件成熟地区或行业开展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待时机成熟后推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股权交易中心功能,确保相关企业能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节能减排收益,同时也为企业进行排放指标(余缺)的调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金融运作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