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度劫了,求助功,有末日抢劫分红怎么调

揭秘分红险
  揭秘分红险
  ■ 2017年,58家人身险公司的保单红利支出共计616.4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支出在50亿元以上的险企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及泰康人寿  ■ 今年一季度末,分红险的市占率提升至50%左右。业内人士认为,中短续期人身险产品限制销售、大部分分红险保费计入原保险保费收入是其占比提高的主要原因  ■ 一般而言,分红险的收益率在4%至5%之间,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可多关注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运营效率
  《投资者报》记者 潘亦纯
 &#x &#x-18  投资者报
  一年一度的保单分红随着各家险企年报的披露已浮出水面。  《投资者报》记者对Wind数据及各家保险公司年报进行统计发现,有数据可查的58家人身险公司去年的保单红利支出(即支付给分红险保单持有人的红利费用)共计616.4亿元,同比上涨23%。  而只有购买了分红险的客户,才享有保单红利。所谓的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的人寿保险。 &#x年前后,分红险曾经一度霸占人身险市场,市占率高达70%,而后随着普通寿险及万能险的快速发展,分红险占比逐渐下降。然而,进入2017年下半年,市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监管层对万能险、投连险以及中短期人身险产品的限制,分红险又重新成为保险公司的“宠儿”。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分红险的市占率提高到了约50%。  那么,到底哪些保险公司更愿意做分红险?分红险具体有哪些分红方式?到底能实现多少收益率?普通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投资者报》记者经过深入研判和采访,力图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保单红利支出同比增长23%
  数据显示,去年保单红利支出在50亿元以上的险企有中国人寿(218.71亿元)、平安人寿(131.29亿元)、太保寿险(89.46亿元)、太平人寿(61.63亿元)及泰康人寿(50.42亿元)。记者注意到,太平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上市险企的寿险板块不仅保单红利支出的基数比较大,增幅至少也都在15%以上。  例如太平人寿,去年保单红利支出增长163%至62亿元。该公司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2017年资本市场环境明显向好,行业投资收益显著优于2016年。同时,公司的费差和死差也进一步优化,这为保单红利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再如平安人寿,去年保单红利支出达131亿元,同比上涨17%。公司在年报中表示,保单红利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分红险业务增长。  平安人寿的分红险规模保费收入为1874亿元,同比提升30%。其他上市险企寿险板块分红险保费收入同比也有所上涨,太平人寿分红险原保险业务收入达698亿元,同比上涨19%,新华保险则同比上涨6%,达519亿元。  此外,招商信诺、工银安盛、建信人寿等多家银行系险企的表现也不错,去年保单红利支出同比分别上涨72%、23%、23%,分别为2亿元、12亿元、5亿元。  与保单红利支出上涨形成反差的是,上述这三家银行系险企的分红险业务收入却不约而同地下降,降幅分别达25%、39%及20%。针对这一现象,《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差别最大的招商信诺,但公司方面并未给出相关解释。  民生人寿的保单红利支出也上涨10%,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上涨主要源于历年期缴积累的分红保费基数增大,以及可分配盈余增加。  不过,也有24家险企去年保单红利支出下降。其中,华夏人寿的降幅最高,同比下降78%至0.68亿元。数据显示,2017年该公司分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7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6%。与不少大型寿险公司将分红险作为主力险种不同,华夏保险的分红险保险业务收入仅占总保险业务收入的0.8%。至于为何公司保单红利支出下降以及分红险业务占比较低,公司方面并未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复。  同时,长城人寿、幸福人寿、中法人寿等9家险企保单红利支出一项降幅在30%以上。  国内大多采取现金分红
  分红险最早诞生于英国,迄今为止,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对于分红险保单持有人而言,每年保险公司都将分红保险账户可分配盈余的至少70%进行分红。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保险代理人在推销分红险时,容易将公司净利润与分红保险账户可分配盈余相互混淆,实际上,这两者并不一样。  那么保单持有人的分红资金到底从何而来?实际上,主要由死差、费差和利差三个部分组成,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实际投资收益高于预计投资收益所产生的盈余,以及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低于预计的营运管理费用时所产生的盈余。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投资能力较强、管理费用更低的险企,更容易给予保单持有人更高的分红。  在中国,分红险更多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平安人寿2018年的开门红产品——平安玺越人生(成人版)年金保险(分红型)即采取现金分红,而现金分红又可以分为累计生息,即红利留存在保险公司,每年按照确定利率储存生息,以及抵交保险费等方式。  除此之外,分红险还有增额分红的方式,也就是说,将当期的红利增加到保单现有的保额之上,并将增加后的保额作为下一年分红的基础,相当于复利(红利增加保额,新增加的保额又会增添红利)。这种分红方式,只可以在申请理赔保险金,或者在退保时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成一定的现金支付。  太平人寿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在售的分红险产品均采取增额红利分配,“对于长期寿险合同,增额红利分配可以让客户在未来享受到更高的保障,留存红利持续享受公司的经营成果。”  综合上述两种分红的特点来看,现金分红更适合那些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或追求中期投资收益的投资者。而增额分红反之,更适合那些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低,追求长期保障的投资者。
  分红险符合“保险姓保”
  实际上,分红险也是一种带有投资性质的险种,但这类险种与万能险、投连险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从投资范围来看,分红险的主要投资渠道为存款、国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最高10%比例的二级市场投资,总体而言风险较小,投资收益相对稳健,而万能险、投连险则可以选择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收益波动相对较大。  此外,分红险是恒定费率,且最长可以保障至终身,与“保险姓保”提倡的长期保障理念相一致。  更为重要的是,分红采取“平滑机制”,使其在震荡市中具备独特的“稳健性”。所谓的“平滑机制”,指的是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会根据对未来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及分红险种经营状况的预期,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这使得普通投资者即使在市场状况不佳时,也能获得与其他年份相差不太大的收益。  所以,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分红险因其特有的稳健性逐渐被国内投资者所关注,随后,分红险市场份额也不断提高,2013年占比甚至在七成左右,在市场上形成一家独大的趋势。  但随后监管层开展了人身险费率改革,放开了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万能型人身险最低利率,使得这两类险种的市场竞争力有所加强。特别是万能险,得益于高收益率及短期快速返还的能力,曾经在2014年、2015年被不少保险公司视为“吸金利器”,保费占比一度超过30%。相比之下,相对保守及专注中长期收益的分红险表现有些落寞,保费收入占比也不断下降,到2016年占比仅剩23%。
  最新市场份额回升
  然而,过去一年,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分红险占比为31%,上升了7.3个百分点,而一位险企资深产品经理赵先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根据最近我们调查的行业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红险占比已经提高到50%左右。”  原因何在?上述产品经理对记者坦承:“原保费考核非常严格,而大部分分红险保费能够计入原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愿意卖分红险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分红险已经成为唯一一种目前监管允许的,具备一定理财性质的品种,同时,又能够计入原保险保费收入的保险产品。在满足普通消费者保障及理财需求的同时,保险公司又能够依靠发售分红险快速做大原保费收入,以达到监管要求的比例,并且扩大公司的保费规模,增加市占率。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分红险占比上涨,主要是因为监管层对万能险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规范,万能险的优势下降,“现在公司要做业务,也只能推分红险了。”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某中型寿险公司精算师的认同,他对记者解释称,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各项法规,强调保险回归保障,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量。随着中短存续期产品销量下降,分红产品的销量占比有所回升。
  中小险企发力分红险
  目前,大型寿险公司由于本身规模较大,所以分红险保费收入也较高。以A股四大上市险企为例,年报显示,在这些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中,分红险至少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四席之地”。总体来看,分红险给这四家公司带来了总计1677亿元的保费收入。  其中,平安人寿的赢越人生年金保险(分红型)保费收入最高,达397.34亿元,中国人寿2017年国寿鸿福至尊年金保险(分红型)保费收入也高达248.77亿元。  占比方面,平安人寿去年分红险规模保费占比达39%,新华保险分红险业务收入占比也达47%,太平人寿的原保险业务收入占比甚至达61%。  不过,上述寿险精算师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因近两年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被限制,预计中小公司的分红险业务占比也会逐步提升。  上述产品经理赵先生也对记者坦言:“现在也有不少中小公司在银保渠道,开始重点推销自己的分红险产品。”  而记者从中国邮储银行官网的代理保险名录中发现,总计有691款分红险产品在邮储银行渠道销售,大多数还是来自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平安人寿这种大型险企。同时,合众人寿、君康人寿等中小型险企的分红险产品数量也不少。
  收益率一般为4%至5%
  虽然分红险市场份额有所提高,但记者注意到,其市场口碑并不是很好。在搜索网站上输入“分红险”关键字,可以发现,很多消费者投诉称,分红险收益率不及预期、退保损失惨重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产品经理赵先生对记者解释称,目前在网上搜到的关于分红险的相关投诉,大部分都是在以前高利率时代且监管并不是很严格的时候销售的分红险产品。此外,当时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把分红险卖出去,给客户承诺了不合理的收益,比如9%、10%,实际上保险公司根本无法兑付,也造成了分红险的纠纷不断。  “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趋严的背景之下,这种现象减少了很多,毕竟谁也不敢去冒声誉风险。”产品经理赵先生表示。  那么目前市场上分红险收益率到底如何?记者与多名业内人士沟通后了解到,消费者拿到手的分红险收益率主要由预定利率及分红利率加总组成。“虽然分红险预定利率已经放开,但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会将预定利率定在3%。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复利比单利的收益要更高。”产品经理赵先生对记者介绍称。  这里要注意,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所以,不能将分红险的预定利率当做其保底利率,在分红险中,不存在保底利率这一说法。  而分红利率则是分红保险演示利差。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用于分红保险利益演示的低、中、高档的利差水平分别不得高于零、4.5%减去产品预定利率、6%减去产品预定利率。  按照3%的预定利率来看,分红利率不得高于零、1.5%以及3%,此外,还需要扣除大约1%的初始费用,再加上“分红部分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的规定,总体计算可以得知,分红险的年化收益率大约在1.4%至5%之间。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分红险中档收益率也就在4%至5%之间,与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收益率相当。  以目前市面上销售得比较好的来自大型上市险企的某款分红险为例,在该款产品的保险利益测算表中,可以看到,一位30岁男性,保费344960元/年,总共交3年,总保费为1,034,880元,如果该名男性75岁时退保,那么其生存总利益(按中档分红)大约为10,787,920元。  这里可以计算其IRR,即内部收益率,这一收益是指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投资中实际可达到的收益率,能够实在反映连续多年投资后,收取的实际收益水平,这款产品的IRR大概在5%,该产品的IRR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
  消费者选购注意三个方面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分红险的收益率虽然不高,但作为一种抵御通胀的工具还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分红险呢?  首先从购买渠道来看,银保渠道由于手续费较低,而能够将更多盈余让利给投保人,个险渠道则由于业务员的手续费更高,最终,分给投保人的收益也会略少些,所以一般而言,银保渠道的分红险收益率会略高于个险渠道。  其次,由于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主要由利差、费差及死差三部分组成,消费者在购买分红险时,还需要选择投资能力较强、运营效率较高且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业内知名精算师王晴编写的《2017年中国72家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平均实际收益率较高的险企有人寿(13.37%)、国华人寿(9.37%)、华夏人寿(8.35%)、交银康联(7.93%)、百年人寿(7.26%)。  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重疾+分红”的保险,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并不建议购买此类产品。因为同样的重疾险保额,具备分红功能的重疾险产品,价格要远远贵于纯重疾险产品,而这其中的差额无论是用来增加重疾险的保额,还是抽出来买货币型基金,都要比买这类产品划算得多。■
Sina.cn(京ICP0000007) &渡完劫的我脑子有点不好,刚谁说是我的前世相公?渡完劫的我脑子有点不好,刚谁说是我的前世相公?小型游戏百家号各位少侠好,你们的小仙女我又出来找大家玩耍啦~话说这两天《天乩》手游结缘测试异常火爆,三界里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小仙女我和各位少侠组起队,边修炼边唠嗑,不知不觉间修为噌噌就上去啦。正得意呢,忽然被黑帝师父喊了回去,说是我的大劫将至,唯有成功渡劫才能飞升,功力才会有更高进益。纳尼?!小仙女我这么可爱,也要经历那传说中要被雷劈的九天劫吗?我不要我不要!然而抗争无果,本仙女还是被师父绑到了弑仙台……只听一道惊天巨响,本仙女眼睛一闭耳朵一捂,真·硬着头皮迎接自己的死期,咳,不是,迎接自己的劫数到来。幸好师父还是疼我的,在他的帮助下,这次大劫总算是平安度过了……渡完劫的本仙女虽然解锁了大翅膀和小鸡萌宠,然而依旧沉浸在被雷劈过的酸爽之中久久不能平静,个中滋味,各位少侠还是自己渡劫时好好体会一番吧。正在脑子挂机晕头转向的时候,小仙女收到了掌管轮回的仙子姐姐发来的一封邮件,说是找到了我的前世伴侣,还把那人和我前世的故事讲给我听。“你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拜入黑帝门下,与妖族大战,平四海之乱。历经磨难,你们早已暗生情愫,只盼远离三界是非,隐居山林。婚礼当天,妖族率众来袭,你与他倒在血泊中,唯双手始终紧紧相牵。今世缘浅,只盼来生……此生是否再续这段未了缘?”小仙女听完虽然十分动容,蓝额看到上面写着这人“高冷天君”的性格内心还是十分拒绝的。想我堂堂无敌可爱活泼的小仙女,要是找了个移动冰山,岂不是药丸!就在本仙女纠结之际,忽然瞄到了这人的名字,萌夫?那就是萌萌的我的夫婿喽?想不到他虽然有点冷,内心还是很深情的嘛,连名字里都不忘带上本仙女。好嘛好嘛,我选接受情缘就是了~要问本仙女现在要去干啥,当然是跟萌夫小哥哥约会去喽~不过我的闺蜜和蓝颜都还没找到呢,是不是你呀这位少侠?快来找我确认眼神哦~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型游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个人原创小视频,录制英雄联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这是要度劫吗?各位道友速来助在下一臂之力【梦幻西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337,191贴子:
这是要度劫吗?各位道友速来助在下一臂之力
还有三十多经验,求助功
楼主出高书请分红,15字拿走不送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宇宙有三大劫——火劫、水劫、风劫
贪心招感水灾,嗔恚招感火灾地震等,愚痴招感风灾
今天在这整个世界上,自然灾害愈来愈严重。为什么会有自然灾害?这个不是天然的,而是一切众生造作恶业感召来的。
2 灾难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造成的,天灾与我们念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头不善,才有这些自然灾害。
3 你看讲的水灾,水灾的原因是什么?贪心太重,贪感水;嗔恚就感火,火山爆发,这是嗔恚;风灾是愚痴,愚痴感风。如果我们大家都把贪嗔痴断了,水灾、火灾、风灾就没有了。
4 地震是不平,你的心不平,才会有震动;如果我们嗔恚、傲慢都没有了,地震就没有了...
5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世界各地都发生严重的旱灾、水灾、地震,我们遇到了,要诚心诚意、出钱出力去帮助他们。
有一些人想赈灾,又担忧钱捐了出去,会被别人吃掉。有没有这类事情?有,在这个时代很平常。于是,“算了,干脆不捐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灾民肯定不晓得要死多少人。
这种想法,表面上似乎有理,实际上是把自己修圆满功德的机会丢掉。我们以真诚心去救人,决不要去想捐出去的物资会被经手人吃掉。除非你自己到灾区去,否则你的物资援助就得经过他们、通过他们...
8 《》说得透彻,共业里面有别业。他有贪嗔痴,我也有贪嗔痴,这就有共业;他有贪嗔痴,我没有贪嗔痴,虽然业报现前,我们感受不一样。所以贪嗔痴念头愈少,你受的灾难愈轻;如果完全断掉,你就不受了。
我们这个世间有大苦难,苦难从哪里来的?天灾人祸。人祸是战争。世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领导人,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许多的灾难,这是近因。这世间为什么有战争?说实在话,是众生杀生吃肉,这是真正的业因。
至于天然灾害,这个业因是谁造的?是我们自己造的。现代人造作一切恶业,都把过错推给别人,好像自己都没有错,受苦受难感到冤枉、冤屈。实在讲,世间没有受冤枉、受委屈的事,所有一切苦难,都是自作自受。
3 《》里面,佛给我们说出来,“贪”是水灾的业因。我们遭到空前的洪水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这个水患业因是什么?贪心。过去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贪欲的念头累积到今天,变成大洪水。
我们知道地球里面的核心是大火,这个星球里面为什么这么多的大火?我们的嗔恚心变现出来的。佛在经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生活之好坏,是我们念头变现的;由此可知,我们内心里头嗔恚的意念多么重。
“愚痴”,是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分。我们六道凡夫,不但是非邪正没有能力分辨,甚至于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愚痴到了极处。愚痴感得的是风灾。
所以贪嗔痴不要说行为,我们只要有贪嗔痴的念头,就感得水、火、风三灾,这个几个人知道?佛为什么教我们修戒定慧、教我们修清净心?佛是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让我们息灭现在人讲的天然灾害。
佛为什么那么样强调,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里头把贪嗔痴断掉,水、火、风三灾就免了。纵然有水火风三灾,你不会受到伤害。哪些人受到伤害?贪嗔痴没断的人要受灾害。受灾害内外交感,你里面没有这个因素,外面虽有,感染不上。
我们这个世间有大苦难,苦难从哪里来的?天灾人祸。人祸是战争。世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领导人,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许多的灾难,这是近因。这世间为什么有战争?说实在话,是众生杀生吃肉,这是真正的业因。
至于天然灾害,这个业因是谁造的?是我们自己造的。现代人造作一切恶业,都把过错推给别人,好像自己都没有错,受苦受难感到冤枉、冤屈。实在讲,世间没有受冤枉、受委屈的事,所有一切苦难,都是自作自受。
3 《》里面,佛给我们说出来,“贪”是水灾的业因。我们遭到空前的洪水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这个水患业因是什么?贪心。过去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贪欲的念头累积到今天,变成大洪水。
我们知道地球里面的核心是大火,这个星球里面为什么这么多的大火?我们的嗔恚心变现出来的。佛在经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生活之好坏,是我们念头变现的;由此可知,我们内心里头嗔恚的意念多么重。
“愚痴”,是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分。我们六道凡夫,不但是非邪正没有能力分辨,甚至于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愚痴到了极处。愚痴感得的是风灾。
所以贪嗔痴不要说行为,我们只要有贪嗔痴的念头,就感得水、火、风三灾,这个几个人知道?佛为什么教我们修戒定慧、教我们修清净心?佛是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让我们息灭现在人讲的天然灾害。
佛为什么那么样强调,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里头把贪嗔痴断掉,水、火、风三灾就免了。纵然有水火风三灾,你不会受到伤害。哪些人受到伤害?贪嗔痴没断的人要受灾害。受灾害内外交感,你里面没有这个因素,外面虽有,感染不上。
水火风宇宙修证佛法气脉四大皆空禅定南怀瑾杂谈
南师开示(生命科学)
小三灾指人类世界的刀兵、瘟疫、饥馑。大三灾是火、水、风灾。比方地球要毁坏时。
第一灾难是火灾,等于古书说的十日并出,地球烧成了灰,一直烧到初禅天界。这是电能,发热。你们打坐时觉得身上发烧,这些同地水火风都有关系。
这种灾难在过去有没有呢?汉武帝时,根据正史,佛法是在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后才传入中国,其实早在秦始皇时代,已经有印度的和尚来过。汉武帝时,佛教至少已传入蒙古地方,当时出征蒙古所俘虏的人,身上就带有佛像,汉书上叫「金人」,就是佛的铜像。汉武帝在云南修昆明池,地下挖出黑泥,不知是何物,汉武帝就问道家称为神仙的东方朔,东方朔故意装不知道,说要找西域来的番僧来问。等找来番僧,他说是前劫之劫灰。也就是说,这世界在若干千亿万年前,世界末日焚烧时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煤炭。现在我们也知道,若是纯度高的,经过冷冻浓缩的,就成了金刚钻。你看二千多年前的佛家,竟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知识!
第二个灾难是水灾,世界都被水淹了,这不是普通的洪水,淹到二禅天界了。这同我们做功夫有绝对的关系,我常要求同学们注意这些,不要光弄大乘佛学空洞的理论,说了半天,既不能得解脱又不能得实证。
现在科学界担心的是,生态气候的变化,导致南北极的冰山融化,整个世界会淹没,到时喜马拉雅山可能变成一个小海岛,或者没顶也可能。人类到时就灭亡了,照佛经说,全世界的人口,仅剩了五百个好人做人种。我们做功夫时,身内发胀发麻都是水大作祟,水大作祟生的痛,如高低血压、糖尿病等,包括守戒的漏。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共有四百零四种病。
到了风灾来临时,三禅天也毁了。这些同我们做功夫、色身四大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道理都要参通,否则做功夫到了某一阶段,是什么原因都不知道。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佛学经常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三灾八难”,大三灾是什么?火水风。这个宇宙毁坏时,火灾先来,譬如现在全世界科学家,担心我们这个地球,北极的温度高,冰雪化了,化了以后将来水灾一起来,这个世界毁掉,这个地球翻了个身了。这个时候火劫烧到初禅,换一句话,你得到初禅定,或者你得到初果以上的罗汉,到这个定力的境界,碰到火灾,你还是逃不出去。所谓“跳出三界外”,你跳不了。所以初禅已经跳出了欲界了,但是火灾你还跳不出去。
水灾,证得二禅境界还跳不出去。所以叫你们要把《三界天人表》研究清楚。水、火两个力量够大了,但最大的力量,也大不过风,大风灾一来,像喜马拉雅山、须弥山都没有了,统统吹完,那风力的大,我们没有碰到过。其实我们身上都有,随时都有。所以我们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有病的时候,水火风三灾,已经在里头动了。当然,身体内部有个瘤啊、癌啊,也会那么痛苦,就是水火风都在那里转;“水火风”整个是“地”嘛!换言之,“地”中包含了水火风。
但是这三灾,最厉害是风灾(吹到三禅天),到了色界四禅天,才跳出了这个风灾。这并不是说,禅定修好了一定会变天人;现在修禅定,修到某一个程度,配合转化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相等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的各种程度。这要对照三界天人表,自己才能测验。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宇宙却有三大劫——火劫、水劫、风劫。
我们修十善业、修戒、定、慧,在没有悟道前,因戒定慧的善果修得好,才能升天。但升了天就没事了吗?等火劫来时,地球中心的火山爆炸,甚至连太阳也爆炸了,烧到二禅天下面。
大梵天以下,整个都烧掉了,日、月都没有了。火劫来时,初禅天包括三十三天,一直到二禅天边上。
二禅天以上火劫烧不到,但水劫来时,整个银河系统都毁了,那时二禅天的顶都淹没了,达到三禅天边上。
三禅天水灾毁不掉,可是风劫一来,整个大气层,物理世界崩溃时,三禅天也毁了。
只有到了四禅天以上,无念真空的境界,三劫才达不到,这是佛经大小乘经论上,说得清清楚楚的。宇宙的成住坏空,佛经记载得很详细,大家要好好的去参究。
一般人研究经典,特别爱搞学理上的哲学问题,这些实际的问题,却都不去碰它,都把它丢掉了。
我们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来的,一切妄念,尤其男女的爱欲,都在火、水两个大灾里面。欲念滋盛了,就有笑、视、交、抱、触,然后就有粘液,身体的液体就起变化,荷尔蒙起了变化,再整个发散,整个禅定也就跟着没有了,垮了。
气脉不调驯,风灾到了,就是到了三禅都靠不住,什么叫悟道?骗谁啊!所以古德言“参要真参,证要实证”,身与心是一个心,是心物一元那个心,要把那个功夫见到拿住才行。当你修到妄念不起,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境界,那还没跳出第一个火灾的范围,什么妄念不起?逗你一下,瞋心就起了。“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这个人你不喜欢理他,瞋心就起了。儒家善恶是非太分明,属于瞋心,所以善恶是非过分分明就是瞋念重。“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是贪念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也是贪念重的描写“唉!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某一点我放不下”,这是痴念重。然后想:“我如果一放下,一修一定成功”,这个想法是慢念重。然后:“唉!可惜,当时我就是没有干好”,这是悔念重,人人都在悔。然后一边修道,一边又在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希望,自己也茫茫然无把握,这是疑。总之,贪瞋痴慢疑,没有一样不重。
我们作自我检查,第六意识纵然没有起来,半天也没动过,清清明明,那只是枯禅罢了。第六意识偶然的一个清明的现量呈现出来,也是不算的,因为逗逗你就完了。而且这个清明面还要靠身体好,气脉通。如果风灾一来,来个病痛,气脉堵住了,这一点禅早就跑掉了,这是身上的风灾。所以气脉之说有没有?绝对有。地水火风调和不好,不要谈道。此身都不能转,还转个什么心啊!转不了的,绝对转不了的。
火、水、风三大劫一来,初禅、二禅、三禅诸天都没有了,整个世界毁掉了,太阳、月亮都毁了,何况我们这里。你说那个时候,你还在一念清净,三际托空,看你那时空不空!因为我们现在的三际托空,是靠身体四大偶然的调和而形成,不是真到了明心见性,这点要特别注意。
因此,后世的禅,都把第六意识偶然一点清明的念头,当成道法,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到了,却忘记了这个清净,是发生在身体最健康的时候。实际上,此时测量脑波,脑波还在动,心电波也还在动。脑波也可用心意识控制,我们的心念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可以做到让它停止。但是必须要身体绝对健康,如果身体不健康,再要硬性控制意念,脑神经就会错乱,所以,气脉就有如此重要。在身体尚未健康时打坐,观念一错误就会导致神经问题。许多搞宗教的人,都遭遇这种情形,就是因为生理、心理都不健康。绝对健康的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谈明心见性。至于那个心是怎样明的呢?怎样见的呢?教理与功夫,都要一样样配合,楞严经已露了一点消息,你们要用智慧去参啊!
《如何修证佛法》第十六讲
火劫来时,地球,以及太阳、月亮都毁了,太阳的热能整个爆炸,直到初禅天上层的大梵天。
火劫后,水灾起来,瑜伽师地论卷二云: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第二个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直到二禅天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佛曾比喻由色界天到我们人间世,若丢一颗石头下来,经十二万亿年才达到,距离就有这么远。如果禅定功夫修到三禅天时,不会受火水劫的影响,但却怕最后一大劫——风劫。这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直到三禅天的最高一层——遍净天。只有四禅天不受影响。四禅天是舍念清净,以天人境界讲,是色界中的人。
人类本身来说,人的火灾,就是欲,男女的爱欲,贪、瞋、痴都是火。你禅定功夫再好,欲的压迫力量一来,就垮了。所以佛经上说:欲念重的人没有禅定,不得解脱,最后自己被欲火烧身,整个毁了。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些弟子结果走上这条路。譬如某些人,血压高或者精神分裂,崩溃了,乃至身体整个发炎,就是禅定不能转欲的后遗症,也就是人身火灾的现象。
功夫炼得越好,修养越高的人,脾气越大。譬如当年的师父老和尚,不发脾气则已,一发就要命。徒弟犯了一点错,曹溪那么大的庙子,前院骂到后院,一路在骂,声音又大。固然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时愈讲究修养的人,往往脾气发起来就越大。这也就是“水太清则无鱼”,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灾之一吧!
水灾呢?就是贪爱。爱和欲程度不同,爱水滋生,很严重,非常的严重,二禅都抵不住。换句话说,你禅定功夫再好,那点情丝不能断,灾劫一来,照样垮掉。灾劫怎么来?并不是有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外缘一碰,依他起,就爆炸了。很多修持功夫很好的人,一个因缘一来就完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话头,好好参去。
风灾是什么?气。所以道家密宗主张修气,你气脉不能归元(五气朝元),呼吸还有一点往来的话,三禅是靠不住的。有位同学曾问:呼吸停止,身上气脉走动的感觉还在,这是什么道理?而且动到几时才停呢?对,他讲得对,一般人只晓得讲气脉,不知气是气,脉是脉,到气住脉停,身上的气都充满了,才叫气住。所以身上感觉在流动,这是脉,要修到脉住,才能做到彻底的不漏丹。但还只能说是炼精化气,至于是否是四禅的舍念清净,还是个问题。
如果心理方面到达舍念清净,是否进入般若实相的空性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不能认为舍念清净就是空,这里面层次的差别很大。意识清净并不是空。好比蚂蚁由蚁洞所见的空,并不是整个天空的空。就像我们站在台北所看的天空,与观音山顶所看的天空是不同的,当然到了太空看太空,那就更加不同了。
我们学佛,理念上知道四大皆空,但你修证上做到了空没有?做不到,对不对?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你说口干了,不要喝水,因为四大皆空嘛!这时候你空空看!空不了的。所以讲四大皆空是原理,真要修持到四大皆空,非把四大一步一步修持转化了不可。有些人心念一清净,生理的压迫就来了,再不然就漏丹了,功夫越做得好越如此,因为静属“阴”,静久了,阴极阳生(静极生动(升阳))。当阳能生起,生理机能回转,虽是回转,(但)如不能把(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都化掉,(仍然会漏,非真禅定)它就只有顺着自然的力量走。你能够把它(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转化(成元始祖气并不漏丹)(即五气朝元),你的修持功夫差不多了。如果真要做这方面的修持,佛已在经典里都说了,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如何修证佛法》第十八讲
“又彼坏劫,由三种灭,一者火灾,能坏世间,从无间狱,乃止梵世。”火灾来时,从无间地狱起,一直烧到二禅天的边缘。所以,佛为什么要我们断欲念去淫心?就是因为这个没有转化,火劫一来,就都毁了。
至于第二个水灾,威力就更强了,直到第二个禅天。我们人在有形的精满了以后,欲火发动,随后水灾的障碍来了,乃至得糖尿病,这些都属于人体的水灾。
第三个风灾,(气脉不通,风灾难免)能毁到二禅天顶,至四禅天边缘。
佛所讲的三灾,同我们现在地水火风的修持,有密切的关系。
净空法师:共业就造成了自然灾害,别业就是个人身体的病患
共业与别业如何解释?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所谓共业者,就是由大众行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业因与业果。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业,一个社会就有一个社会之共业,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之共业,一乡镇有一乡镇之共业,一县市就有一县市之共业,省有省之共业。
  共业有善有恶,善者感召善之共业,恶者感召恶之共业。
  七十九年度四月二十一日,军用运输机,在云林县东势乡失事坠机,运载十八位保国卫民之军人,在这一次空难中全部罹难,当中包括有三位少将,九位上校,三位中校,一位少校,一位上尉,一位士官长,这些国防军事干部,全部西归黄泉,这叫做共业。
  国家富强有国家富强之共业,国家穷弱有国家穷弱之共业。
  何谓别业呢?就是参与大众行为共同造作,在共同造作中有轻重、有深浅,因此感召之果报也同样有轻重之别,深浅之差异。
  譬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南投县日月潭,发生游艇翻覆事件,全部乘客有八十五人,仅救起二十余人,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六十多位。由这翻船事件而论,八十五名乘客都参与这次游艇行列,那么八十五位乘客就叫做共业,二十余位救起不参与死亡行列者,叫做共业中的别业。
我们读《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讲到那里有灾难,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灾难,什么旱灾、水灾、风灾、地震,没有。为什么没有?它没有因。《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会有水灾?水灾是人心贪婪所感得的。人没有贪心就不会有水灾,我们身体里面不会有水大这一类的病,这(在身体内叫)寒病。如果没有瞋恚就没有火灾,(在身体内叫燥病),地球上不会有火山爆发,地球上不会有温度上升,火灾。得病什么?他是(在身体内叫)热病,病有寒热不一样。没有愚痴就没有风灾,(在身体内叫风病),没有傲慢就没有地震(在身体内叫颤病),没有怀疑就没有山河大地的崩塌,(在身体内叫疑病)。大地陷下去,山倒下来,什么原因?怀疑。所以,如果我们把贪瞋痴慢疑断掉,你的身体(真正)健康,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你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真正好风水)(体内和体外的地水火风都化掉了、合一了,成为元始祖气、真正天人合一了)。这个道理只有佛经上讲,其他的,科学没有讲到。我们的念头、行为确实能造成这样的灾害吗?共业就造成了自然灾害,别业就是个人身体的病患,身心不健康,种种病患。
我们读《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讲到那里有灾难,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灾难,什么旱灾、水灾、风灾、地震,没有。为什么没有?它没有因。《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会有水灾?水灾是人心贪婪所感得的。人没有贪心就不会有水灾,我们身体里面不会有水大这一类的病,这寒病。如果没有瞋恚就没有火灾,地球上不会有火山爆发,地球上不会有温度上升,火灾。得病什么?他是热病,病有寒热不一样。没有愚痴就没有风灾,没有傲慢就没有地震,没有怀疑就没有山河大地的崩塌。大地陷下去,山倒下来,什么原因?怀疑。所以,如果我们把贪瞋痴慢疑断掉,你的身体健康,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你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这个道理只有佛经上讲,其他的,科学没有讲到。我们的念头、行为确实能造成这样的灾害吗?共业就造成了自然灾害,别业就是个人身体的病患,身心不健康,种种病患。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怀瑾开示:修炼中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三界天人表与人体修证的关系
身体四大很难转变,地大的转化最难,所以首先要修风大(修气),修安那般那;风大转化了以后,再转化水大(修脉),脉包括血管、所有的微细神经,甚至细胞及遗传基因(修通大小周天经脉);等风大和水大都转化了,才能引发热能,才开始转化火大,修拙火;等这三样都转化了以后,(之后)才能转化地大。地大转化了,才能转化色蕴的空大(元始祖气:地水火风合一)。所以这种转变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要达到这种转变,达到最后的成就,需要修持各种功德、智慧和加持。
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
  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
第一章 大乘广五蕴论
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
  如何转化色身呢?密宗告诉你先修气,再修脉,第三步修明点与拙火。我们前面研究了那么多报告,都是在这个范围里打转。包卓立找来的那些美国人的资料,更是连拙火的影子都没有,他们把那些修气修脉的色蕴里发生的感受,当作是拙火,那是完全错误的。
  身体四大很难转变,地大的转化最难,所以首先要修风大(修气),修安那般那;风大转化了以后,再转化水大(修脉),脉包括血管、所有的微细神经,甚至细胞及遗传基因;等风大和水大都转化了,才能引发热能,才开始转化火大,修拙火;等这三样都转化了以后,才能转化地大。地大转化了,才能转化色蕴的空大。所以这种转变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要达到这种转变,达到最后的成就,需要修持各种功德、智慧和加持。
  这个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
  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第五十八卷说:
  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一旬就是十天。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主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著是稀稀水水的。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如此继续修习,
  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牡胤?也很清净了。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到九旬,人就很漂亮了。等到十旬的时候,就能与宇宙之气相通、与天地正气合一了。(身内外均充满元始祖气,名曰“天人合一”)
  修到第六年的时候,气充满了,身体比婴儿还要婴儿;肠子里面很干净、变成筋了,不过肠子中间还有洞,还可以排泄。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到达这个程度,自己可以预知生死了,不过要想跳出生死,则还需要继续修行。
  这样保持戒律清净,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鬼神听你指挥,天人伺候左右。如果是男的,女天人、空行女就来了,你就不用讨姨太太了(众笑)。如果是女的,就有男性的天人来伺候你了。这时,气完全充实,不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  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
  练气有时候会出汗、发痒、长疱、长脓,那是因为风碰到水,散开了,把身体里的湿气都逼了出来。(修行就是把身体中不好的都排出去,让好的能量进来)用卦相来表示就是(风水)涣卦。反过来是(水风)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气调不好,困在身体里面,会出毛病的。
  (《易经》出世间法(修行篇)(节选):)修气的时候碰到火,就是(风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红红的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就是(火风)鼎卦,所以像丹田发热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说(风地)观卦,(地风)升卦,气由下面往上升,这只是从字面上简单解释一下,真讲起来内容很多。再比如(风山)渐卦,山就是背,这个卦相代表气在督脉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说明背部有风,督脉有风赶不出去。反过来就是(山风)蠱卦生虫了,人会很不痛快,闷闷的。(等等,揭密:《易经》64卦代表出世间法修行的64个大阶段!)这是补充,现在还只是前奏,还没有讲到五蕴本身呢。
三界天人表与人体修证的关系
修道就是科学,随时都有问题,能解答了一层,修持功夫就进步一层,解答不了,就不能进步。所以佛经不要马虎地看过去,佛法都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搞通而已。
三界天人表发给大家,等于点了大家,可是没有人注意;三界天人表重要得很,而且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层境界的修持,与我们(修出世间法)现在的修持,都有绝对的关系。再拿我们人体来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身体也可分成三部:欲界、色界、无色界。(加:心窝以下属欲界,心窝以上至眼是色界,眉以上是无色界,与虚空合一)。(道教五气朝元就是涵养修玄关内外的元始祖气,与道(虚空)合一(玄关是无色界进出身内外的重要通道!))
人身的下段是欲界,欲界的乐由精生,精不下降则乐不生,气脉不会通。但是精一下降,非漏不可,如何下降而不漏,(欲界修无漏大乐(修精满不漏))这就是看功夫了,你们可不要听了就自作聪明地乱搞,什么忍精、采阴补阳的,瞎搞一通,果报是很严重的。
人体的中部是色界,气修到充满了,气满不思食,光明一定来,眼睛闭着都是光明;(色界修大光明(即火光三昧法或拙火定或道教的三昧真火)(修气满不思食))但是魔境也跟着来了,就是光明中的幻相,这时如果认为自己发了眼通,那就完了,如果守住光明,还是落在色界。
眉间以上的是无色界范围,整个色身空了,绝对的无妄念。没有一点妄念是无色界,(修神满无妄念)守住无色界,像无念一样,落在无色界,还是不对。
守无念堕无色界,守光明境堕色界,守快乐则堕欲界。所以密宗提出乐、明、无念,均衡、平等、平等。
真正要学佛证道是专修的事,是绝对的出世法,行愿可以入世与出世,这是属于心行上的事。如果要专求修证,非有一段绝对放下外缘,而去专修的时间不可。一个普通人,只谈变化气质一事,在生理方面,也非要十几年专修不可,而且在十几年中,还不能碰到一点障碍。唐宋以后道家云: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对付色身气质的变化,起码三年的专修是绝对需要的,而且中间还不要碰到逆境。但是据我的经验,几十年来,几乎连打好百日基础的人都没有,可见修行之难。
大家共同的问题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缘,处处都在愚痴中。如同我的袁老师讲的:“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人人都犯这个毛病,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打坐时,气脉一来,马上被感觉牵走了,清净固然清净,实际上都在玩弄这个感觉。王阳明到底高明,他说:这些都在玩弄精神。佛经上说这是“戏弄精魂”,没有真正空得掉,感觉一来,平常的佛学都忘记了。
大乘佛学告诉我们三大原则:无住、无著、无愿。我们一坐起来,统统住在自己的境界,执着于空,想成道,想证果,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的果,当然都不成功。
楞严经告诉我们:性风真空,性空真风。身上的气脉是风,你一执着它就完了。后世的知识越来越多,什么奇经八脉,什么阴神、阳神,这些追求玄妙的想法,都是有毒的,这些毒药吃下去,又住、又著,搞了半天,一点用都没有。真正气脉是无住无著,完全空以后才能到。
总之,要逃过水火风三灾,必须转变色身,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个转化不可。
一幢房子盖好后,到头来是什么东西毁了它?风吹雨打日晒,人体内部也是一样,四大不调整好,就不能平安,更不能得定,由四大所发生的病态,可真多了,要特别注意。
南怀瑾老师讲“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及十六特胜
南师---谈生命科学
前几年,大陆有几位科学家,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他们流行这个气功,我就笑,我说,我们中国的宝贝多得很,气功算什么,我说你们不知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玩过的。第一步是武功,练武功,武功练好了进一步练气功,气功练好了再进一步道功,道功练好了进一步禅功,这是传统的中国的东西哦。但禅包括了佛家、道家,光讲气功,有许多人练气功来问我,这个气守丹田。我说,你所谓丹田,下丹田在肚脐下面一寸三分,道家讲的,中丹田在男女的两个乳房的中间,上丹田在眉间,守哪个丹田。这个是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把气守哪个地方好。我说不要瞎搞了,这些东西,我从年轻玩起,告诉你们,尤其女性不要随便开始守下丹田,不到某一步功夫不能随便守下丹田,女性,很严重哦,搞得不好就会血崩哦,男性也有问题的。他说,气守哪个丹田,我说,丹田是什么,你也不懂,乱扯,不晓得这三个什么叫丹田,我说我问你,我们人体是个皮做的,这个皮呀,像尼龙袋一样,里头装了些肉,里头肉把它捏拢来变成心肝脾肺肾装在这里头,每个地方有能道,有通路的,你吸一口气,把它憋在那个肚脐眼下面那个地方,就留住啦。有感觉啊,我说你拿个棍子打我的小肚子我绝对不怕,我还真可以不怕。这个也不是气,你也不懂,我问你,你看那个汽车轮胎,一个气胎,你把它打气打进,那个气打进去了以后叫那个气留在中丹田不动,轮胎做得到吗,做不做得到,那个气进来每个袋子都满的嘛,那里还停留,停留在那个上丹田,中丹田,那就是癌症,那个气嘛,空的嘛,那会停留在那里,那停留在那里是你的感觉嘛,不要瞎扯了,而且你把那个留在那里干什么呢,做什么用,免得家里不要买瓦斯了,就把肚脐放个气,瓦斯,饭都煮开了,没有这回事嘛,所以你气功练得再好为人治病,我说会啊,对不起啊,我是讲道理,不是批评气功不对,后面还有文章的,我说好,我告诉你,我也会,但是我不愿玩这个花样,帮助一下,减轻一下痛苦,有一点帮助,有的,说根本就会治好,对不起,你看所有统计下来,给气功治疗过的,有好处没有,绝对有好处,把病治好了没有,该抬的抬起走,该爬的还是爬出去,该躺在那里的,躺直了的就躺直了,医不好的,不要说气功。。。生命是包括了一切,真正的佛法是生命的科学,大家不要给宗教外衣困住了,太可惜了,时代到了现在,这个生命科学,只有这一套东西,在今天我们自己中国人来说,只有我们中国一路领先的,这句话我自己讲了我负责,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外面的西方的科学文明只能作注解,可惜呢,我们自己中国这个文化,有啊,都在那个仓库里头,都在古书里头,你们年轻人也啃不懂,白话文入手的,写两个字写得东倒西歪的,文章作得青蛙跳井,扑通,不通,那个古书怎么读得懂嘛,那个仓库打不开啊。生命科学是这个。(出自南怀瑾《南禅七日》)
佛学有一个名词,必须要懂,这又是一个大科学来了。也许大家是清醒的,我是糊涂的,也许大家都糊涂,我是清醒的。佛经上告诉你有一个名称,小乘说得更清楚,但是讲理论的这些佛学家不注意的,叫“十一切入”。尤其你们讲修行,修安那般那你更要清楚了。不要念错哦,念成十一、切入,那就不对了。十,有十种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入,任何地方,它都会透进去穿过来。所以叫十一切入,是什么东西呢?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青、黄、赤、白是色相。现在天黑了,你走出去看看天空,我们普通讲夜里是黑的。你错了,你没有科学的眼睛,不懂光学。夜里不是黑的啊!是青的,深青的。没有一个真正的黑,就是太空里的黑洞也是深青色。太空有没有黑洞?我几十年前讲一定有,存在的。有些科学家不承认。我说我不是学科学的,我讲有就没有人听,现在那个霍金一讲有,大家就说有了。赤是红色的。这个里头要研究色了,大家在中学里读过,颜色分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到最深就变成青黑了。你注意哦,没有黑,没有白,怪吧!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就变黑了,变白了,黑白两个是另外哦。红色久了就变橙色,再变一变就变黄色,慢慢在变化,这是属于化学了。
所以十一切入,青、黄、赤、白四种色,怎么变出来的?是地、水、火、风、空五种物理作用的变化。最后一个识,是心理,精神的,这个不属于物理的,这样懂了吧!我们这些同学有的也讲哲学、佛学的,根本没有好好研究,也没有看经。普通上佛学院,老实讲在学校里混一混,概论也没有读完的,就算是什么学者专家了。读书要很仔细的才行。这十种东西,十分之一是唯心的,就是这个“识”是唯心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都是唯物的。
注意!这十种是一切入,你在这里打坐,你的身心内外,整个宇宙,一切都穿插进来了,都穿过你的身心,这叫十种一切入。乃至钢板,乃至太空舱,什么都挡不住的,一切处都透入。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建筑有墙壁,你说有挡住吗?没有,地水火风空一样透过来。所以我们身体为什么衰老?是受物理的侵蚀变化,都透进来了。你在这里打坐,做起工夫来有境界,是不是受这个物理的影响干扰呢?可惜这里没有真正研究佛学的人,有的话我就问他。
我说你们注意哦,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什么?名色。神识入胎,和精虫卵脏结合,那个叫名色。名是概念、理念、精神,色是精虫跟卵脏配合一起的变化,所以叫做名色,不叫做胎儿。名色以后是六入。释迦牟尼佛好奇怪啊,佛经上明明讲六根对六尘,为什么十二因缘里,偏偏不叫六尘叫六入呢?问题来了吧!这就是科学头脑,研究学问的头脑。为什么讲生命那个识缘名色,名色以后不叫六尘,叫六入呢?当胎儿三缘和合形成人的生命,它这种物理的功能,都透入进来了,所以叫六入,这一下懂了吧!你看佛的科学多高。厉害吧!不是我厉害,是佛的厉害。你听了应该有个震撼的。
六入以后缘什么呢?触。触缘什么?受。触受就是你的感觉就来了。所以感觉的状态,所有身心的状态,都是物理的作用,可是人被物理世界骗了。有了触受以后缘什么?就爱了,越爱越抓,爱名、爱东西、爱漂亮、爱儿女家庭。所以爱以后就缘取,拼命抓。取缘有,现实的世界就是有,活着叫做生命。生命最后呢?衰老。老了以后呢?死。死了以后无明再来,这样懂了吧!你看我们本师,这位大老师的厉害,几千年前他就把科学的观念告诉你了。可是几千年前没有这个科学,大家不懂,所以他老人家想办法让后面的人懂。
懂了十种一切入,你修行打坐,为什么还管你的气呢?叫你先认识自己出入息,一进一出,你把心跟呼吸配合。思想跟呼吸,这是两样东西哦!从生命投胎以来就分开。你看这个生命活到五十几,虽然老了,但永远很规律地呼吸。可是很多人活了几十岁,根本不晓得呼吸是什么!你没有管耶,你只是那个第六意识思想在乱想乱跑,是不是这样?佛学有一句话,就是把向外驰求,像野马一样乱跑的心,用一条绳子,用自己生命这个气(风大),把它拉回来配合到一起。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物理是五大类“地水火风空”,物理这个物的变化,变成实体的物质,现在科学所谓的元素,重组氢、氦、碳……等等,已经就是地水火风空等五类大元素,变来变去的结果和现象。
所谓地水火风空,是用人类熟悉的自然界现象,来代表五类不同的物理作用;地代表坚固作用,水代表湿润作用,火代表温暖作用,风代表动,空代表无障碍。
有一个道理注意啊,心理这个本体是不生不灭,永恒的存在;物理也是不生不灭的,它起的是波浪式作用,也是安那般那生灭法,它起的作用,也是不断不常,相续的一个一个波动,但是本体也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我们变一个方式说,有一个原则先认识,是讲有十种东西: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翻译成中国的名称叫做“十一切入”,十种一切入,有十种功能,在任何东西、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穿入透过的;入也就是进出,进出就是安那般那。地水火风,这是基本的物理;青黄赤白是地水火风的变化;空没有变化,空在中间;识,是心意识认识认知的这个“知性”。这十种,随时都穿插来来去去。
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这个外面的光色,青黄赤白都进入我们的脑子,穿插全部细胞,尤其脑子,地水火风空都在与我们交流交换的,随时进入,随时出去,这叫十种一切入。
某董:青黄赤白同地水火风空,没有对应的吧?
南师:有对应啊!都是地水火风变化的。
某董:都是它变化的?地变化为青吗?
南师:不是那么呆板的。每一种都有五六种变化,同念头一样啊!一个念头一刹那间有九百六十种变化的。
某秘书:老师,这十种一切入,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一切入的吧?比如四大性离,虽然性离,但彼此也是交流、互入的吧?
南师:嗯。譬如水乳性离,牛奶跟水各有不同,但是彼此混合在一起。包括细胞、精虫、任何物质、宇宙里头一切,都在十一切入中,都是这样。这个同脑神经反应、思想的反应,都有关系。尤其修安那般那,要知道“十一切入”。
女居士:上海这个天气奇怪,湿湿的,可是感觉很上火。广东人认为这种天气最毒了,湿毒。
南师:这是水火不济,受外界水火还有风进来,从这个你要体会十种一切入了,都有密切的关系,最毒的天气可以毒死人。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是什么东西?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是名色本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也是物理和精神世界的东西。六尘穿进六根这个过程,叫做“六入”。
当年我看佛经,六根六尘,为什么这里用个“入”字?奇怪,就留意了。所以叫你们留意十种“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你们用功都不用脑筋。“一切入”是穿透进来,譬如我们坐在房间里,你们什么感觉啊?今天比昨天气候沉闷一点,是不是?湿度高,它穿透进来,你受不了。你以为房间关着,外界环境就穿不进来了吗?都是穿入的。我们不过用暖气调剂,不然大家坐在这里不会这么舒服。这就要懂得,外面物理环境、精神环境对你身心穿透进来了,色声香味触法穿透进来了,就有接触,所以叫“六入”。
小乘的佛经你不能不研究,佛经十分科学,有十种一切入,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加上“识”这个心理精神作用,还有青黄赤白,那是地水火风等色法变化发生的现象,不论任何地方,任何地区,它都穿透你。
这个里头你研究研究,没有“黑”字吧?为什么啊?读佛经要做科学的研究,他说青黄赤白,怎么忘记了一个黑字?他没有忘记,实际上没有黑;因为所有颜色的集中就是黑。颜色分很多种,譬如你们中学的时候读过有七种,背来听听,红橙黄绿蓝靛紫,对了。不仅七种,还可以变化出更多的色彩。所有的色彩集中了以后,就是黑。全部反射了,就是白。各种颜色都是变化出来的,都是物理科学。所以你们如果不懂科学,就不要谈修行了。而古代那些得了道的师父们都懂,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知道了十种一切入,就晓得坐在那里为什么定不住,因为你同时受气候等等外界的影响,地水火风空识,乃至各种现象境界,随时变化刺激你。你的心力不强,智慧不够,就会去抓,不能不理。所以般若谈空,叫你把它化开了,放出去。可是人呢?习惯在抓,这个生命在入胎时,识缘名色的时候已经都是吸进来。可是真吸得住吗?吸不住。他一边吸入,一边集中,一边散掉;越集中,越松散,反作用力越大。这个心理、生理与力学道理一样。
“六入缘触”……讲到“触”,一有六入以后,就发生接触,触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响。
“触缘受”,触就是发生感觉、感受。你说,我受凉了,给风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水火风这个风进来,冷气进来凉到了。一凉了以后里面发炎了,火起来了;接着流鼻水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畅了;所以地水火风在里头变化,触受接二连三太多了。
我们从娘胎生出来到现在,没有一天是舒服过的,每一秒钟的触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人们没有感受到,因为麻木了,习惯了,加上智慧不够,观察不清楚。工夫能够做到离开了触受,那你就变成虹光之身了,一片光明,空灵,与虚空合一,那也就是空无边处定了。这不是理论,也不是幻想,是真的工夫。
这个中间的修持关键,就靠你心意识的力量,能够做到不受这股业力的驱使。所以叫你们仔细了解《三十七菩提道品》。打坐不过是练习学定啊!坐着能够定了,还要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都能定,定慧等持。如果连定的根都没有扎好,五根中的定根都没有,当然就没有定力,怎么不受这股业力的驱使呢?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五根发起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有了慧力,智慧变成力量了,破一切执着挂碍,那才叫做修行。
触受是很严重的,一切众生都被触受骗走了。男女两个为什么要做爱啊?是触受的舒服嘛!可是很短暂的。因为触而有感受,你们叫享受。你看,性的高潮享受不到一秒钟就没有了,这个力量就散了。那个高潮来的时候,是十一切入,都进入,集中了,那个力量一集中,爆炸了,又散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可是众生凡夫呢,愚痴,没有智慧,给骗住了。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
“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我已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息。我已念短入出息,了知我已念短入出息。我已念长入出息,了知我已念长入出息。我已觉遍身入出息,了知我已觉遍身入出息。我已止身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身行入出息。问:入出息为先短后长?为先长后短耶?答:先短后长。云何知然?如施设论说?菩萨初入定时其息速疾,久入定已息便安住。如人担重,经险难处,其息速疾,后至平道,息便安住,故入出息先短后长。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问,若尔何故非出定耶?答意乐加行,俱未息故。如菩萨时虽作此观,而不出定,亦以意乐加行未息,故无有过。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如观一切大种造色所合成身,皆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不净以不舍离,缘息风觉,不名出定,此亦应尔。止身行者,谓令息风渐渐微细乃至不生。应知此中念入出息者是总,念短入出息等是别。复次念入出息者,是欲界持息念。念短息者是初静虑。念长息者是第二静虑。觉遍身者是第三静虑。止身行者是第四静虑。
又彼经说,我已觉喜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喜入出息。我已觉乐入出息,了知我已觉乐入出息。我已觉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行入出息。我已止心行入出息,了知我已止心行入出息。应知此中觉喜者,观初二静虑地喜。觉乐者,观第三静虑地乐。觉心行者,观想及思。止心行者,谓令心行渐渐微细乃至不生。
又彼经说,我已觉心入出息,了知我已觉心入出息。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欢喜入出息。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摄持入出息。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了知我已令心解脱入出息。应知此中觉心者,谓观识体。令心欢喜等者,佛虽不复令心欢喜摄持解脱,然菩萨时有如是事,故复重观。
又彼经说,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了知我已随观无常、断、离、灭入出息。尊者世友作如是说,随观无常者,谓观息风无常。随观断者,观八结断。随观离者,观爱结断。随观灭者,观结法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四大种无常。随观断者,观无明结断。随观离者,观爱结断。随观灭者,观余结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色身无常。随观断者,观过去结断。随观离者,观现在结断。随观灭者,观未来结断。有说随观无常者,观大种造色等皆是无常。随观断者,观苦受断。随观离者,观乐受断。随观灭者,观不苦不乐受断。大德说曰,随观无常者,观五取蕴无常。随观断者,观五取蕴空无我。随观离者,观五取蕴苦。随观灭者,观五取蕴不转寂灭。”
其余各经论的说法,都以此为基础,在名称和顺序上略有出入。
1、念入出息
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具体修法当中的一步。只是“总”说修安般念应念入出息。对这一智者大师对此总相作了详细说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此对代数息也。调息方法,事事如前数息中说。行者既调息绵绵,一心依随于息。息若入时,知从鼻端入至脐。若出时,知从脐出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乱。尔时知息粗细之相,粗者知风,喘气为粗。细者,知息相为细。若入息粗时,即调之令细,是名知粗细相。譬如守门之人,知门人出入,亦知好人恶人,知好则进,知恶则遮。复次知粗细者,入息则粗,出息则细。何故尔?入气利急故相粗,出息涩迟故细。复次知轻重,知入息时轻,出息时重。何以故?入息既在身内,即令体轻。出息时身无风气,则觉身重。复次知涩滑,入息时滑,出息时涩。何以故?息从外来,风气利故则滑,从内出吹内滓秽,塞诸毛孔则涩。复次知冷暖,知入息时冷,知出息时暖。何以故?息从外来,冷气而入故冷。息从内出,吹内热气而出故暖。复次知久近,入息时近,出息时久。何以故?息入既利则易尽故近,息出涩则难尽故久。复须觉知,因出入息故,则有一切众苦烦恼,生死往来,轮转不息,心知惊畏。行者随息之时,知息有如是等法相非一,故云知息入出也。问何故以此代数息?答若是数息,直暗心数,无有观行。修证时,多生爱见慢等诸烦恼病也。爱者爱著此数息,见者谓见我能数,慢者谓我能敌,以此慢他。今以随代数者,随息之时,即觉知此息无常,命依于息,以息为命,一息不还即便无命。既觉息无常,知身命危脆,知息无常,即不生爱,知息非我,即不生见,悟无常即不生慢,此则从初方便已,能破诸结使,不同数息。复次行者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禅定,故名亦爱。觉悟无常故名亦策,与定相应名亦有漏,观行不著名亦无漏。复次若数息时,冥暗心而数,既无照了,后证定时,则心无所见。今随息者,既明心照息。后证定时,则心眼开,明见身三十六物,破爱见慢,此即是特胜胜于数息也。”
智者大师把这一步等同于六妙门的随息,要求在念入出息时观察、调节气息的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快慢)等等,并认为随息要优于数息。
《解脱道论》则将上座部佛教所传,修入出息生起禅定的总过程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解脱道论》卷第七: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复有坐禅人,从初见异相,如烟如雾如尘如碎金,犹如针刺,如蚁所啮,见种种色。若坐禅人,心不明了,于彼异相,心作异想成颠倒,不成出入息想。若明了坐禅人,不作异意想,念现入息,念现出息,离作余想,若如是作意,异相即灭,是坐禅人,得微妙相,心不放逸,念现入息,念现出息,彼相自在。以相自在,欲起修行,由欲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起喜。已喜自在,已欲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起舍。彼已舍自在,已欲自在,已喜自在,念现入息,念现出息,其心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此坐禅人,已得寂灭,胜四禅定,如初广说。”
这里恰把《楞严经》中,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生起的禅相,作为修习禅定的障碍予以否定。
2、念息长短
《大毗婆沙论》:“问:入出息为先短后长?为先长后短耶?答:先短后长。云何知然?如施设论说?菩萨初入定时其息速疾,久入定已息便安住。如人担重,经险难处,其息速疾,后至平道,息便安住,故入出息先短后长。”
《分别功德论》卷第五:“息长亦知,息短亦知,短息者从心还,长息者谓从足跟中来。”
《解脱道论》卷第七:“方便所作过于其性,此谓长。性者现智,智为现,不愚痴事。问曰,云何不愚痴事?答曰,初坐禅人,得身心倚,以入出息念现作住,其出入息成细,出入息细故,成不可取。时坐禅人,若长息随观作长,乃至相起住,若相已起住,以性应作意,此谓不愚痴。复次当为心消息,有时作长,有时作短,如是当修。”
《成实论》卷第十四:“问曰,云何名息长短?答曰,如人上山,若担重,疲乏故息短。行者亦尔,在粗心中,尔时则短。粗心者,所谓躁疾散乱心也。息长者,行者在细心中,则息长。所以者何?随心细故,息亦随细。如即此人疲极止故,息则随细,尔时则长息。”
《坐禅三昧经》卷上:“一心念息入出,若长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担负重若上气,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极时得安息欢喜,又如得利,从狱中出,如是为息长。一切息随二处,若长若短处,是故言息长息短,是中亦行安那般那六事。”
《达摩多罗禅经》谈到了长短息的定义和先后问题,“往远名为长,来近则为短。”
所谓长短不是以呼吸的速度为标准来划分长短,而是以呼吸的力量以及由此使呼吸达至的距离为标准,力量强、距离远的呼吸就是长息,力量弱、距离近的呼吸就是短息。因此长短息的先后就容易判定了,“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
这样从字面上看,此处与一般经论所讲短息在先,长息在后的观点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力量强故速度快、距离远,力量弱故速度、慢距离近,而我们在修任何禅定时,呼吸都是先强后弱的。《达摩多罗禅经》还分别了四种长短息,即长中长、长中短、短中长、短中短,“出息渐增长,未到究竟处,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增长至究竟,说名长中长。观已风回转,舍离余求想,然后得决定,此则短中长。入息极短时,还到所起处,余是所观察,说名短中短。”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
“言息短者,如人上山担重疲极,气息则短,行者亦尔,在粗心中,气息则短。何者粗心?所谓躁疾散乱心也。言息长者,如人定止,气息则细,细时则长,行者如是,心细息细,细则长矣。”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三知息长短者,此对欲界定。若证欲界定时,宜是定明净,都不觉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时,即觉息中长短之相。云何为觉?若心定时觉入息长,出息短。何以故?心既静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则知长。既心不缘外,故出则知短。复次觉息长则心细,觉息短则心粗。何以故?心细则息细,息细则入,从鼻至脐微缓而长,出息从脐至鼻亦尔。心粗则息粗,息粗则入,从鼻至脐急疾短,出从脐至鼻亦尔。复次息短故觉心细,息长故觉心粗。何以故?如心既转静,出息从脐至胸即尽,入息从鼻至咽间即知尽,此则心静,故觉息短。觉长故心粗者,如行者心粗,故觉息从脐至鼻从鼻至脐,道里长远,此则心粗故觉息长。复次短中觉长则定细,长中知短则是粗,何故尔?如息从鼻至胸则尽,此行处虽短,而时若大久。久方至脐,此则行处短,而时节长也。若就此而论,短中觉长则定细,觉长中而短是粗者,如心粗故息从鼻至脐,道里极长,而时节短,欻然之间,即出至鼻。何以故?心粗气息行疾故。此虽长而短,然此息短则是心粗也。故云短中长而细,长中短而粗也。如此觉长短时节,知无常由心,生灭不定故,今息长短相貌非一,得此定时,觉悟无常,转更分明。证欲界定,故名亦爱。观行觉无常,故名亦策。此略说第三知息长短,破欲界定也。”
《摩诃止观》卷第九:“特胜发者,忽见气息出入长短,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入不积聚,出不分散,若约根本,即是粗细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长转,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转,即如是了知,如是名为若长若短。”
这里的长短息是以正常的入出息为长息,以入出息转换时的停顿为短息。《瑜伽论记》说:“三藏云,嘘气吸气气息即长,中间入息中间出息暂时名短。”
其余经论都是以力量、速度、远近为区分长短息的标准,并且多数以心、气关系来解释长短息产生的原因。此处以入出息为长息,中间息为短息。那么凡有呼吸出入即为长息,凡有停顿即为短。这样气息的长短就与心的粗细丝毫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有呼吸,就必然有入息出息,和中间的停顿,一律皆有长短息,这是其余经论不曾说过的。
3、念息遍身
《分别功德论》卷第五:“摩诃迦延那行安般者,不同罗云也,于息自在,若欲从眼、从耳,随意出入,复闭眼耳鼻口,便从九十万毛孔出。”
《大毗婆沙论》:“问:此观息风从鼻而入还从鼻出,何故乃说我觉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观入出息从鼻入出。息念成已,观身毛孔犹如藕根,息风周遍,于中入出。问,若尔何故非出定耶?答意乐加行,俱未息故。如菩萨时虽作此观,而不出定,亦以意乐加行未息,故无有过。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如观一切大种造色所合成身,皆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不净以不舍离,缘息风觉,不名出定,此亦应尔。”
《解脱道论》卷第七:“复次坐禅人,以事令分明相起,是事当修,知一切身我入息。如是学者以二种行,知一切身,不愚痴故,以事故。问曰,云何无愚痴知一切身?答曰,若坐禅人念安般定,身心喜乐触成满,由喜乐触满,一切身成不愚痴。问曰,云何以事知一切身?答曰,出入息者,所谓一处住色身,出入息事,心心数法名身,此色身名身,此谓一切身。彼坐禅人,如是以见知一切身。”
《成实论》卷第十四:“遍身者行者信解身虚,则见一切毛孔风行出入。”
《坐禅三昧经》卷上:“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息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觉知,从足至发,遍诸毛孔,亦如水入沙,譬如[夢-夕+棐]囊,入出皆满,口鼻风入出亦尔。观身周遍,见风行处,如藕根孔,亦如鱼网。复心非独口鼻观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诸身。”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息遍身者,行者信解己身浮虚,见诸毛孔风行出入,名息遍身。”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第四知息遍身者,对未到地定。若根本未到地,直觉身相泯然,如虚空,尔时实有身息,但以眼不开故,不觉不见。今特胜中发未到地时,亦泯然入定,即觉渐渐有身如云影,觉出入息遍身毛孔。尔时亦知息长短相等,见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无常生灭。觉身空假不实,亦知生灭刹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既空,则定无所依。知空亦空,于定中不著,即破根本未到地爱,策之义已在其中。问摩诃衍中及诸经多说观息入出,何以故,言知息入出?答此说知为观,而观法实未具足,故今说为知。大品广乘品中明十六特胜相,皆言知息入出长短,以是文为证,说知则不乖文义,观慧在下当说。”
《摩诃止观》卷第九:“若见息来去遍身,若约根本,是未到地,而根本暗证。谓无身床铺等者,非实无也,如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如夜啖食,如盲触妇,皆不畅其情。今有观慧,见息遍身,而定心明净安隐,故异暗证也。又见身中三十六物,如开仓见糓粟麻豆,若对根本,即初禅位。前八触触身仓,心眼不开,不见内物。特胜既有观慧,触开身仓,心眼即见三十六物,肝如绿豆,心如赤豆,肾如乌豆,脾如粟,大小肠道更相应通,血脉灌注如江河流,内有十二物肝心痰癊等,中有十二膜肤肪膏等,外有十二发毛等,出入息统致其间。”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我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
气息从全身出入的经验,我们在日常生活可能也稍有体会,但不可能是这里所描述的这种情景。从这里,我们也可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章所总结的呼吸产生的四个条件中,全身毛孔必须打开的道理。
4、止身行入出息
所谓身行,有三种意思,这里指的是呼吸,《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三:
“身行云何?答身亦名身行,身业亦名身行,入息出息亦名身行。于此义中意,说入息出息身行,所以者何?入息者呼吸外风令入身内,出息者引发内风令出身外,由此势力,令身动转,通畅安隐,故入出息说为身行。”
《大毗婆沙论》:“止身行者,谓令息风渐渐微细乃至不生。”
《解脱道论》卷第七:“虽有身,无众生无命,如是学者,谓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如实戒,此谓增上戒学。如实定,此谓增上心学。如实慧,此谓增上慧学。彼坐禅人此三学,于彼事,以念作意学之,修已多修,此谓学之令灭身行,我入息如是学。云何名身行者?此谓出入息。以如是身行,曲申形随申动踊振摇,如是于身行现令寂灭。复次于粗身行现令寂灭,以细身行修行初禅,从彼以最细修第二禅,从彼最细修行学第三禅,令灭无余修第四禅。问曰,若无余灭出入息,云何修行念安般?答曰,善取初相故,以灭出入息。”
《成实论》卷第十四:“行者得境界力,心安稳故粗息则灭。尔时行者具身忆处。”
《坐禅三昧经》卷上:“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初学息时,若身懈怠,睡眠体重悉除弃之,身轻柔软。”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除身行者,行者系念住息境界,得境界力心则安静,心安静故粗息则灭,名除身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第五除诸身行者,对初禅觉观支。就中二,一明身行,二明除身。身行者欲界身中发得初禅,色界四大造色触欲界身。欲界身根,生身识,觉此色触。二界色,相依共住故名身。身行者即观支,此观支从身分生,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次明除身行者,因觉息遍身,发得初禅,心眼开明,见身三十六物臭秽可恶,尔时即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头等六分,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即是除欲界身也。除初禅身者,于欲界身中,求色界四大不可得,名除初禅身。所以者何?若言有色界造色者,是为从外来?为从内出?为在中间住?如是观时毕竟不可得。但以颠倒忆想,故言受色界触,谛观不得即是除初禅身。身除故身行即灭。复次未得初禅时,于欲界身中,起种种善恶行,今见身不净,则不造善恶诸结业,故名除身行。”
《摩诃止观》卷第九:“(见身内诸物)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一切身行皆休,终不为身而造诸恶,是名除诸身行。”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若于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又即于此,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先未串习入出息时,所有刚强苦触随转,今已串习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余柔软乐触随转。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5、觉喜入出息
《大毗婆沙论》:“觉喜者,观初二静虑地喜”
《解脱道论》卷第七:“诸禅相知喜为事,知我入息,如是学者,彼念现入息,念现出息,于二禅处起喜。彼喜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于是坐禅人,入定成知喜,不以愚痴以观故,以对治故,以事故成。”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喜者,是人从此定法,心生大喜,本虽有喜不能如是。尔时名为觉喜。”
《坐禅三昧经》卷上:“随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复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实今更得痛念止实受喜。复次已知身实相,今欲知心心数法实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觉喜者,由前四行,心得定住,从此定法,心生大喜,本虽有喜心,不能如是,故名觉喜。”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六受喜者,即是对破初禅喜支。根本禅中,喜支从隐没有垢觉观后生,既无观慧照了,多生烦恼,故不应受。今明受喜者,于净禅觉观支中生,以有观行破析达觉观性空,当知从觉观生喜亦空。即于喜中不著,无诸过罪,故说受喜。如罗汉人不著一切供养,故名应供。复次如真实知见,得真法喜,故说受喜。”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又于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静虑,或得第二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
6、觉乐入出息
《大毗婆沙论》:“觉乐者,观第三静虑地乐。”
《解脱道论》卷第七:“知乐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于三禅处起乐,彼乐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乐者,从喜生乐。所以者何?若心得喜,身则调适,则得猗乐。如经中说,心喜故身猗,身猗则受乐。”
《坐禅三昧经》卷上:“受乐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长名为乐。复次初心中生悦是名喜。后遍身喜是名乐。复次初禅二禅中乐痛名喜,三禅中乐痛名受乐。”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
“言觉乐者,由前心喜,身得调适,身调适故,便得猗息,猗息故乐。如人疲苦,得息安乐,故名觉乐。故经说言,以心喜故,身得猗息,以身猗故,则得受乐。”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七受乐者,对根本禅乐支。彼禅既无观慧,乐中多染,故不应受。今言受乐者,受无乐知乐性空,于乐中不著,既无乐过罪,上无别证无为之乐故说受乐。”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若得离喜第三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乐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
7、觉心行入出息
8、止心行入出息
大多数经论都把觉心行和止心行放在一起讲述。因为所谓心行指的是得到初、二、三禅的喜乐之后,会生起各种妄念,觉察到这些妄念就是觉心行,觉察到的时候也同时就以安般念的观慧止息了这些妄念。
所谓心行本有三种内涵,此处指妄念寻思。《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三:
“意行云何?答,意亦名意行,意业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于此义中意,说想思意行。所以者何?以想及思,是心所法,依止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扶助于心,是故想思说为意行。”
《大毗婆沙论》:“觉心行者,观想及思。止心行者,谓令心行渐渐微细乃至不生。”
《解脱道论》卷第七:“知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于四禅处,起彼彼心行,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痴故,以事故,以如初说。令寂灭心行我息入,如是学者,说心行,是谓想受,于粗心行令寂灭学之,如初所说。”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心行者,见喜过患以能生贪故。贪是心行从心起故,以受中生贪故,见受是心行。除心行者,行者见从受生贪过,除灭故心则安隐。亦灭除粗受,故说除心行。”
《坐禅三昧经》卷上:“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诸心生灭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摄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诸心相名为心行。”
这里明确指出,知心行即知诸心生、染、散、邪,除心行即使这些心灭、不染、摄、正。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
“觉心行者,论言,从喜生于贪心,名为心行。见受有此,生贪之过,名觉心行。除心行者,行者以见从喜生贪,除受去贪,心则安稳,名除心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八受诸心行者,此对破根本一心支。今明能通诸法故名诸心行。心行有二种,一者动行,二者不动行。有人解云,从初禅乃至三禅犹是动行,四禅已去名不动行。今略说不动行者,觉等四支是动行,后一心支是不动行,亦名诸心行者,即是一心支不动之行。若根本禅入一心时心生染著,此一心不应受。今明受诸心行者,知此一心虚诳不实,一心非心,即不取著,既无过罪,即是三昧正受,故说受诸心行。”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第三静虑已上,于阿那波那念,无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静虑,宣说息念加行所摄。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或有暂时生起忘念,或谓有我我所,或发我慢,或谓我当有,或谓我当无,或谓我当有色,或谓我当无色,或谓我当有想,或谓我当无想,或谓我当非有想非无想,生起如是愚痴,想思俱行种种动慢,戏论造作贪爱才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不深染著,方便断灭,除遣变吐。由是加行,便作念言,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9、觉心入出息
《大毗婆沙论》:“觉心者,谓观识体。”
《解脱道论》卷第七:“知心我入息如是学者,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其心入出事,以二行成所知,以不愚痴以事故,如初所说。”
《成实论》卷第十四:“觉心者,行者除受味故,见心寂灭,不没不掉。”
《大乘义章》卷第十二:“言觉心者,以除心行,见心寂静,故名觉心。”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彼定已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观察所生起心,谓如实知,如实觉了,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嗔心或离嗔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有掉动心无掉动心,有寂静心无寂静心,有等引心无等引心,善修习心不善修习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于如是心,皆如实知如实觉了,是故念言,于觉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
对比这几种论的解释,可以看到小乘诸论把心寂灭作为觉心的要点,而《瑜伽师地论》则把觉知心的状况作为觉心的要点。也许正如《大毗婆沙论》所说,当修行者觉知心的各种状况,对贪等心的本性如实了知,见到识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a5抢劫卡分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