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马上消费金融融如何玩

添加【金融之家】为好友
扫描二维码
或添加QQ 【】成为为好友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新融资求报道
新公司求报道
新产品求报道
金融新闻爆料
如有投稿需求,请发邮件至
会有专人和您联系
文|一本财经
金融之家12月22日讯,2015年,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元年,数百位玩家涌入,资本爆发。2016年,消费金融已形成万亿级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头把交椅。需要警惕的是,这其中,互联网玩家多于金融玩家&&直接导致,流量重于风控。
阳光下,行业蓬勃发展,机遇丛生,红海厮杀;暗夜里,风控命门失控,坏账率过高,催收乱象丛生。
明年,消费金融可能会出现集体坏账&崩盘&,迎来行业洗牌与重组&&这将是好事,真正行业格局形成,巨头分割天下。
一本财经评选出2016最具潜力的消费金融公司:(根据估值、商业模式、交易额、用户活跃度等多个维度评选,其中用户活跃度数据由易观千帆提供)
目前,已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拿到政府牌照:
中国17家持牌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公司投资者:
在这片沃土之上,是一片被巨额资本青睐的万亿市场。
2015年至今,互联网消费金融已悄然渗透到各个领域,五年之内,该领域已完成数百起投融资案。
而2016年,资本对消费金融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
梳理消费金融的资本版图,可发现3类玩家高调入场:
银行一直都是传统消费金融的核心主力军,而布局消费金融,是银行除了发放信用卡之外,对次贷人群的再一次突围。
例如北京银行(601169,股吧)操盘的北银消费金融,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参与的兴业消费金融。
2、电商巨头
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都早早布局,消费金融是他们将自己的数据和流量直接变现的最好方式。
3、传统企业
两类传统企业入场。
一类是自身带有场景,可将客流量变现,同时拉动销量。
例如投资马上消费金融的物美控股和小商品城(600415,股吧)。
一类是传统制造业,试图用消费金融拉动自身产品销量,例如海尔集团和TCL集团。
几乎任何和消费有关的行业,都想涂上消费金融的润滑油,达到三赢:消费者提前消费;金融机构获得分期利息;商家提高销量。
一、流量驱动:线上电商模式
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苏宁金服的任性购等产品,早早就打开了消费金融的大门。
大电商平台尝试,将流量优势直接变现。
电商平台开展消费金融,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他们利用用户在平台上多年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解决了第一道&风控命门&。
其次,增加了平台销量,有从其中赚取利息。
唯一不足就是,金融业务都基于平台自身,有难以冲破的天花板。
二、场景驱动:线下垂直切入细分领域
互联网消费金融爆发以来,分期业务已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包括教育、医美、校园、装修、医疗、旅游、租房等。
平台大多和线下渠道合作,如,分期乐(现更名为&乐信集团&)主打校园领域,入驻校园;买单侠专注蓝领业务,会和蓝领聚集的手机店合作;米么金服主要业务是医美分期,会和整形机构深度合作。
与场景衔接,风控将更有保证。而且线下渠道越多,壁垒越高,后来者很难再抢夺。
这些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模式太重,需要开疆拓土。
未来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将线下资源倒到线上,打通线上和线下产业闭环,持续产生利润。
三、科技驱动:提供技术服务
这类模式的企业,通常会与电商或渠道合作,对方提供流量和场景,他们提供技术和风控服务,最终利益分成。
风控技术是这类服务平台的核心,要求拥有庞大数据资源,和风控模型研发能力。
这样的模式最大的掣肘就是,缺乏流量和场景,常常沦为技术&供应商&,业务规模有限。
一、晋升为互联网金融头把交椅
消费金融,说白了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西方,叫&提前消费&。
政府希望通过刺激家庭信贷消费,拉动内需的增长,因此在政策上一直给予鼓励。
据易观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左右,而在信贷发达的美国市场,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0%。
因此根据中国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预估,中国消费金融有几十万亿的市场。
2016年行业大热,集体爆发,其中一个原因是网贷行业监管细则落地,P2P平台面临转型,消费金融成为其为数不多的转型方向。
另外,政策鼓励,资本加持,巨头杀入,几乎能想到的各个关键&用钱&结点,都已有玩家开始介入。
因此,2016年,消费金融顶替P2P,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火热的&风口&和&聚宝盆&,吸纳了大量资本。
二、牌照之争升级
2016年9月,全国已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取得正式消费金融牌照。
而京东金融、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万达金融、国美金融等巨头,都在虎视眈眈,抢夺下一批牌照。
获得牌照,意味着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资金,资金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且可以设立资金池,发展将极大加速。
抢夺牌照的大戏,在等待和焦灼中上演了一年。
三、风控缺失,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团队,都是互联网思维的玩家,而非金融出身。
互联网的&流量为先&和金融的&风控是核心&,某种程度上背道而驰。
纵观2016年的战队,大家的打法,多为流量先行。导致很多平台的风控,形同虚设。甚至只用一些可笑的规则,就直接放款。
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可能仅有一个&黑名单&风控制度,&黑名单&之外的人,都可以放进来&&这确实是互联网思维的做法,先攻城略地,流量第一。
另一方面,因为消费金融的用户,多是没有央行征信数据的用户。
缺乏数据,风控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颇为艰难。
除了数据基础,还需要时间沉淀。一般风控模型的迭代和验证,需要走完一个借贷还款周期,一般需要一两年时间。
风控之难,导致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
多为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率已高达20%以上。
为了覆盖坏账率,最直接的做法,是提高利率,因此行业中很多平台的利率,远高于国家对高利贷的定义:年化率36%。
而在小额现金贷中,大部分利率高于100%,有些甚至高达500%。
除了这个最为直接的做法,覆盖坏账率的另外两个方式,则较为隐蔽:急速增加新用户,增大分母;急速融资,冲抵坏账。
风控缺失,高坏账率高利率,部分消费金融平台,正在走向歧途。
四、客户人群&高危&
消费金融原本设想的最为理想用户,应该是8090后,那些具有成长空间,只是提前消费的年轻客群。
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消费金融的用户,呈现了三个特征:
1)收入低:银行不愿意给予贷款的客户,没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很低的人群;
2)教育程度低:对于利息和费用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系统性理财常识;
3)冲动型消费:往往注重形象,喜欢炫耀、偏向超前消费。
一些小额现金贷平台曾经给用户画像,88%以上的客户为男性,其中35岁以上的客户占比达39%。
&这类客户的信贷需求,往往着极大风险,相当一部分有涉赌、涉黄等不良嗜好,或者带着强烈的恶意欺诈的原始意图&,熊猫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李论其为&高危客群&。
客群出现了两个极端:还不上钱的,和根本不愿意还钱的。
坏账率高以外,也大大增加了催收难度。
一边是暴力催收,一边是老赖横行&&行业出现了恶性循环的信号。
2017年预测
1、行业面临大洗牌
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对消费金融的行业预判是,明年并不乐观。
&第二季度开始,那些重流量、轻风控的平台,将可能出现崩盘&,李论称,坏账率暂时不会爆发的原因是,行业增加客户,扩大融资。而明年,这两个条件都将丧失。
首先,增量客户将难以增加。就像每个人的信用卡的张数是有限的一样,明年消费金融的增量市场将雏形已定。
其次,融资将出现困难。明年,一些估值已很高的公司,需要证明其盈利能力,才能继续融资,而坏账率的居高不下,导致盈利极为困难。
丧失融资能力,也无法继续扩大用户,李论由此推断,行业可能出现大规模崩盘。
2、险资、传统金融机构入场,行业开始沉淀
李论预判,明年下半年,险资和传统金融机构将杀入行业,重金投资洗牌后的企业,在两者的加持下,优质活下来的企业,将变得更为强大。
&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消费金融真正的春天、夏天才算到来,&李论称,经过洗涤的行业,将发展得更健康。
行业会在金融机构的主导下,进行优胜;而劣汰,会让市场来完成大浪淘沙。
3、风控将成为明年的主题
消费金融发展至今,老赖骗贷、风控缺失、暴力催收等问题,是盛世繁荣之下不容忽视的阴影。
2016年,整体发展趋势是&&流量优先。
而2017年,是否能够存活的关键,不是流量,而是风控。
因此,明年风控将成为平台生存的命脉所在,金融将回归其本质。
4、监管在总方向上支持,在细分领域收紧
消费金融一直受到政策的扶持,是因为这个模式能拉动内需,且不从老百姓(603883,股吧)手里&拿钱&,而是&给钱&,不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但如果因为&借新还旧&和&一人多贷&,一些人陷入债务危机而出现过激行为,引发媒体的集中报道,就会牵动监管的神经。
校园贷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明年的政策依然会整体支持,但某些细分领域,比如风控最难的&蓝领&人群,存在收紧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
金融之家-JRZJ.COM刊发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何娟
发表回复 金豆+2
|还可以输入 500 字
金融之家客户端
点击或扫描下载
金融之家客户端下载盘点:消费金融如何玩?各路玩家手法大揭秘
来源:金条号
  那么,都知道消费金融最核心的是消费场景和风控数据,这两项都弱的P2P到底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4.4.2P2P核心竞争力
  其实在垂直细分领域,尤其是线下部分,消费金融的潜力还未被完全释放,它们占领了大量的流量和用户,但金融服务还未跟上,所以P2P玩家在这个市场还是有机会的。而且,尽管在线上、线下的布局中,P2P平台已稍失先发优势,但移动端的竞争把消费金融玩家们的差距大大缩小了,通过广告投放,应用市场的推广,P2P玩家还是能够吸引到部分借贷目的明确的用户的注意力的,这也给了后进入的P2P平台们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5. 大趋势预测,几个关键词?
  5.1 整改兼并?
  消费金融相关政策及其内容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目前正在经历从补充条例到政策监管的过程,预计未来市场会更加规范,而诸如裸贷、社黑催收等涉及消费金融市场的灰色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自2016年8月以来,问题平台数量从每月最高新增70余家降至23家左右,同时,性质最恶劣的平台跑路数量也快速降低,已经从月均40家左右的水平降至个位数以下。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现存的很多靠灰色地带存活的玩家将被扫地出局。而且结合美国经验来看,消费金融的市场一定会被不断整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剩下各领域的几家巨头彼此拉锯。
  5.2 交互合作?
  其实这个趋势已经被证实。在过去,银行系大多是实体企业合作。比如说“+百联集团”,“北银+利时集团+万达”,“(601166,)+泉州商业”,“(601009,)+苏宁”,“重庆银行+重庆百货”等等组合,就是最好的代表。他们一个提供金融经验,一个提供消费场景,流量和数据都有了。
  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合作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银行系开始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比如说拉卡拉入股中邮,(002095,)入了杭银,携程入了尚诚,拟成立但还未获批的还有58同城加长沙银行,神州优车与张家口银行。
  另一个合作指的是垂直系和巨头们的合作。未来“平台化+产品”的关系将会更密切,进行这样合作的好处是,垂直系可以借助巨头们的流量入口,而巨头们可以通过与垂直系合作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细分市场中。
  5.3第三方数据入征信?
  目前我国央行征信系统的主要数据还是主流信贷人群,这些共享数据无法体现次贷人群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和他们匹配度低,同时也会给外围共享型征信数据带来同质化困扰。
  BAT玩家做风控的优势在于自有数据,而且在不断研发新的系统和模型。随着这些信贷数据被正规的金融机构采用并应用,所谓的次级信贷人就会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息贷款,这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大数据时代的主题词是“快”,央行征信系统的反应周期显得过于冗长了。即使接入第三方数据,急需数据的消费金融玩家们还会买这个帐么?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祝玉婷&RF13009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7月9日,金融城与麻袋研究院联合发布《消费金融风控创新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是国内第一份聚焦于消费金融行业风控技术创新的研究报告。在中国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乱象频出受到严厉的整治。《白皮书》指出:“市场乱象整治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金融风险,让金融业务回归金融本质,加强风险管理。”金融城CEO吴雨珊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金融机构的强监管态势会长期持续,消费金融从业者必须顺应监管指向,加强风控能力建设,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升风控水平,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白皮书》联合发布方麻袋研究院总监路南指出,风控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就像金融创新不能“脱实向虚”,而应当讲求实效和“落地”,真正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白皮书》选取了消费金融行业不同类型的六大案例,如传统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电商金融巨头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消费金融科技服务企业中腾信等,通过分析这些企业在风控方面的技术应用,发现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趋势,消费金融企业应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围。市场环境恶化倒逼风控技术升级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猛,除了持牌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之外,还吸引了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涌入市场。《白皮书》指出:过度消费、恶意欺诈、重复授信等行业乱象伴随而生,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阴影。遏制市场乱象,强化风险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中国银保监会和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针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客户群体、杠杆率、合作模式及借贷利率,均做了严格限制。“这对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的风控效率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皮书》指出,由网络黑产主导的消费金融欺诈发展肆虐,已经渗透到消费金融营销、注册、借贷、支付等各个环节。”传统风控模式局限性分析无论是监管政策变化还是行业黑产攻击的升级,都要求消费金融企业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提升风控系统的“免疫力”。《白皮书》的研究显示,新的风控模式目前主要运用了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与模型训练、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抓取与数据处理、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等五类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领域的金融服务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反欺诈、智能客服、质量管理、贷后管理等多个方面。六大案例详解风控技术突破随着上述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市场上也涌现出一批风控技术创新的领先企业。工商银行在消费金融风控领域构建了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并进一步收集全行风险大数据进行挖掘处理,通过关联业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建设,基于风险大数据重构了银行风控体系。新兴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实现了业务全在线化运营,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对完全陌生的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扫描,同时还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贷后预警”、“智能催收”风控体系,在贷后环节进行全面的智能监控。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这样的综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托母公司丰富的消费场景,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基于这部分大数据,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消费金融业务的风控水平。例如蚂蚁金服的CTU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进行机器学习,自动更新完善风险监控策略。而京东金融的安全魔方系统和天盾账户安全与反欺诈系统,聚焦实时账户行为,基于账户历史行为模式、当前操作行为和设备环境等因素,有效防范申请欺诈、信用欺诈等风险。作为消费金融科技服务平台,中腾信基于大数据分析建模、机器学习及前端生物识别技术,自主研发了包括反欺诈侦测系统、决策引擎系统及催收系统在内的全流程风控系统。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中腾信是消费金融领域第一个成熟应用声纹识别技术的公司。中腾信子公司的主打产品“小花钱包”,在贷前风险识别环节应用了自主研发的RiskAI系统,目前已实现平均每天处理2万件业务,件均处理时效3-5分钟的超高处理效率。随着消费金融市场风控技术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反欺诈、反套现、贷后催收管理能力逐渐加强,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从创新风控模式的应用现状来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运用是大势所趋,并且仍有极大地提升空间。金融科技在风控创新中的融合应用《白皮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未来风控技术创新,最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域在大数据处理环节,如果该环节能够有效排除“脏数据”对用户数据的污染,整个消费金融风控体系的效能还将取得显著的提升,进而保障整个行业能够继续平稳健康发展。《消费金融风控创新白皮书》由金融城与麻袋研究院联合出品。金融城是国内领先的金融教育咨询品牌,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秀的研究能力,致力于观察和研究金融科技的前沿发展,为金融创新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麻袋研究院是麻袋财富旗下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智库,从商业实战中总结行业经验,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聚焦消费金融、网络借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金融科技发展及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金融城其它文章
比尔·盖茨:未来中国最赚钱的四大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成就:帮助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和疾病,还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实现了经济现代化。中国不仅在解决国内问...
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拐点:规模骤降,人员分流
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间,中小银行的资产配置经历了一个变化周期。随着金融去杠杆及整治乱象的推进,银行业,特别是以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表现出两个...
不良率攀升 上半年6家银行被下调信用评级
随着不良率攀升、逾期贷款增加,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加大,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开始被加速下调。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6家银行的信用等级被调降,其中...
央行孙国峰:金融科技时代如何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在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发展,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纵向上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省级以下区域倾斜,横向上向监管竞次形成的监管洼地...
京东金融B轮融资估值1330人民币 加速银行板块布局
7月12日,京东金融官方对外宣布,已与中金资本、中银投资、中信建投及中信资本等投资人签署了具有约束力增资协议计划,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
原中信银行副行长朱加麟出任恒大人寿董事长
7月11日,银保监会网站公布的任职资格批复显示,核准朱加麟担任恒大人寿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恒大人寿的前任董事长为现年48岁的恒大集团元老彭建军。彭建军于2...
如何破解消费金融风控之痛:六家领跑者的创新方案
7月9日,金融城与麻袋研究院联合发布《消费金融风控创新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是国内第一份聚焦于消费金融行业风控技术创新的研究报告。在中国金...
范文仲:未来会涌现出真正优秀的网络信贷企业
7月10日,和讯网报道称,接近北京市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在网贷备案确定推迟1-2年的情况下,北京市拟推出一个网贷平台的白名单,几家已经通过网贷备案前期...
网贷平台再遇窘 明年底前必须被剥离
网贷平台等券商非主营业务,出资方多为券商直投私募基金子公司及另类投资子公司。在这一模式下,券商对于平台的信誉背书效果明显,不过一旦出现违约项目,对出资券商的声...
外管局陆磊:金融科技时代如何重构监管方式
“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们金融行业以至于监管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冲击和挑战,值得各个方面认真思考、研究。对我们来说,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聚焦3.15】盘点消费金融“几大坑” 这些“暗桩”要当心
三月活动预告
银行卡被盗刷全靠自救、个人信息被几毛钱倒卖、存单莫名变保单、合同到期强行“被保险”……消费金融这些“套路”一定要当心!
存款变保险、夸大收益率、老基变新基……百姓投资理财时,往往遭遇金融消费中的几大“坑”。临近“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记者盘点近年来金融理财领域出现的几大典型“套路”,帮助投资者在日常购买金融理财产品中及时防患于未然。
银行业:维权道路难
【信用卡盗刷全靠“自救”】
“你尾号为3879的信用卡在海外网站消费3998美元。”大量有过海外旅行经历的消费者在回国之后冷不丁收到此类信用卡消费提示时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海外盗刷。然而当消费者致电银行要求取消支付时,银行却表示没有权利单方面取消。
消费者只能自证清白,冻结卡片、警方报案、甚至用ATM机取现方式证明卡在身边。但是向银行和警方证明盗刷事实存在的“自救”动作需要提供护照信息、出入境记录、个人声明等,相关流程繁琐且耗时持久,许多消费者都无法完全追回损失。
尽管信用卡盗刷事件频发,但是银行卡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或条例尚未出台。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境外刷卡消费时及时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
【理财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走进银行网点要求存款,却被客户经理推销购买了理财产品,这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惯常经历。尽管监管部门等多方提示,“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将存款误买成理财产品,蒙受亏损。而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出现的隐瞒风险、夸大收益甚至强制性交易等行为仍屡见不鲜。
专家提示消费者时刻留意此类陷阱,增强风险意识,了解产品特点,遇到高收益产品切忌因一时贪恋而冒险投资,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个人信息被几毛钱倒卖】
在银行办理了房贷、商贷等业务并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后,常常接到小贷公司或银行贷款的电话,询问贷款需求,个人信息泄露成了消费者在银行办理金融服务业务时常常遇到的麻烦。
征信报告、账户明细、余额等,原本是个人的隐私,却被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以几毛钱的价格倒卖给一些所谓的“合作机构”,形成黑色利益链。此类案件近年来屡见不鲜。
专家指出,商业银行需遵循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泄露个人账户信息、征信记录等理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保险业:霸王条款多
【存单莫名变保单】
除了存单变理财之外,存单变成保单的现象更为普遍。想要去银行存款却莫名其妙被“忽悠”买了保险,当消费者提出退保要求的时候,却要被扣除高额的退保费用,使得本金蒙受不小损失。
专家提示,保险会和银监会多次发文强调,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提防此类鱼目混珠的典型“忽悠”,除了看清合同单据,分清是储蓄还是保险外,如果发现存款变成了保险,投保成功后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免费退保。
【格式合同玩起文字游戏】
“买的时候有一万个理由让你买,拒赔的时候也有一万个理由。”目前汽车保险等商业类保险产品投保热、理赔冷的“阴阳脸”现象遭遇了消费者的广泛“吐槽”,保险公司在推销保险时相当积极,但理赔过程中却百般推诿,以格式条款、附加条款等逃避承担赔付责任。
法律界人士表示,当前商业保险存在众多不利于消费者的“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消费者在出现保险纠纷时,千万不要因为合同文本上表述不利于自己而放弃维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了解全国各地相同案例的维权裁定,维护自身权益。
【自动续保强行“被保险”】
原本只买了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或意外险,然而合同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银行卡账户上自动划走保费,再度“被保险”一年。许多消费者在保险到期后仍会被保险公司以直接账户扣钱方式自动续保来保证保险合同继续有效。
事实上许多短期消费类保险的服务指南中“隐藏”着这样的条款:“投保人在消费期满日的10天前,未以书面形式向本公司做不续保的通知,且在消费期满日后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险费视为本合同自动续保。”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看清这样的条款,如果用户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并且专门办理一张交保费的银行卡,避免卡内余额被自动划转而可能引起的长期续保。
基金业:隐形陷阱深
【老基金变新基金】
每当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产品时,销售人员往往建议投资者赎回现有的老基金,购买新基金,放大新产品的种种亮点,殊不知新基金不仅没有过往业绩可考察,也难说将来表现如何。再加上老基金的赎回费和新基金的申购费,对于消费者来说又是一笔额外的成本。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若是同一类型的基金产品,新老基金本无绝对优劣之分,投资者应破除成见,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配置。
【夸大分红作用】
“该基金年内分红9次”“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32次”,各大基金公司常常以分红次数、金额等来赚取消费者眼球,看似让利实则一种“笼络人心”的营销手段。投资者并没有因为分红而得到额外的收益,而是将基金已经实现收益的一部分派发给持有人。
基金分红分为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现金分红相当于赎回一部分基金,使得投资者落袋为安,对于投资者来说相当于部分赎回免除了赎回费。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将这部分红利转换为新的基金份额进行再投资。
专家表示,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些涨幅较大的股票可能已被基金经理逢高了结,基金只是借分红变相降低仓位,若后续市场持续向上,投资者也可能错失这部分收益,因此建议投资者还应该理性看待分红,不必过分追求高分红的基金产品。
【往期业绩暗示未来收益】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24%”“过去一年收益31%”,投资者在选购基金的时候常常被这样的往期业绩所吸引。但部分基金公司往往会特意突出某一段优秀时期的业绩,以吸引投资人。
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过去一年或几年的牛市行情可能早已远去,在市场进入低谷的时刻并不能轻信简单的往期收益率,基金以往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的收益。投资者应当依据基金产品招募说明书中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产品,基金并非收益越高越好,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投资者在购买时还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来源:互金通讯社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平台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四年相伴,贸易金融诚邀创业合伙人,更多内容请链接:
------------------------------------------
有你,有我,有未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上消费金融客服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