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被花呗拖垮的女生,没钱就借呗,消费主义怎样毁掉你

有钱就花呗,没钱就借呗,消费贷怎样毁掉中国年轻人?
我的图书馆
有钱就花呗,没钱就借呗,消费贷怎样毁掉中国年轻人?
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剧01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只刚上市的iphoneX。一个月还300,我完全可以负担的起。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开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贷工具,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现。竭尽所能,费尽心机把账务做的滴水不漏。我不敢考研,不敢辞职,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饭以外的每一分钱来偿还透支的每一个明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深陷消费贷款的年轻人的故事。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也就是说平均每 4 个 90 后就有 1 个使用花呗。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更别提那句诛心的:“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2016年双11,天猫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后,又提出:“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比川普闺女伊万卡还赤裸裸地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裸贷照片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自慰照。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天猫的口号“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02有钱就花,没钱就借,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与之相仿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两支貌似积极的广告都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提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它挑逗着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机,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然而,花呗和白条的本质皆为小额消费贷款,其针对的人群是资金有限,冲动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去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对于这样一片庞大汹涌的蓝海,足以让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作为大数据巨头的阿里们,对于花呗、白条的资金去处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3000万蠢蠢欲动的亚当和夏娃从一支手机、一支口红开始一步步放出心中的猛虎,走向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03&“马蒂尔德陷阱”,你的毁灭之路关于消费主义,霍老爷曾写过一篇文章《玛蒂尔德陷阱:中产阶级毁灭之路》。嫁给小职员的玛蒂尔德原本过着朴素、安稳,符合自己身份的生活。然而,觉得自己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而生的她,嫌弃着寒伧逼仄的家居,三天一换的餐布,粗糙俗气的衣料,一锅肉汤就能满足的丈夫。她梦想着上流社会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丰盛精美筵席上光辉灿烂的银器皿,在热烘烘暖炉旁圈椅上打盹的侍应生。最终,因为弄丢了一条为满足虚荣心而借来的钻石项链,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劳作。高利贷滚成的数目令她不得不一面回收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借据展缓日期。日复一日,没有片刻的喘息,亦耻于将这一切告知亲友。这跟今日深陷校园贷泥潭的年轻人何其相似。当你像130年前的马蒂尔德一般,过着普普通同、力所能及的生活,忽然有人告诉你漂亮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出门一定要带自己最贵的口红,月入5000也能看起来像月入5万,换个肾8才是跟得上潮流,尽管你的肾7也才用了不到一年。随着营销者把幸福的标准越调越高,全盘接受的你会变得越来越不幸福。花出去的钱,看起来似乎投资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浪费,但实际上是,你为了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毁了自己上升的道路。根据宫部美雪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火车》中,小市民姑娘新城乔子一心憧憬着电视、小说、杂志中描绘的生活品质,沉浸在靠信用卡刷出的,富庶的幻觉中。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新城乔子负债累累,四处逃亡。关于新城乔子的人生,原著中有一处精辟的比喻:“脱掉一层皮,那可是很拼命的,需要相当大的精力。这世界上有许多蛇,想有脚,却疲于蜕皮,懒得蜕皮,忘记如何蜕皮。于是,聪明的蛇卖给这些蛇可以照出自己脚的镜子。”镜子里的你很幸福。04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2017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购物过剩现象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商平台建立的“社交购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8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买一件,7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社交网络上的穿搭文会引发购买的欲望。49%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产品而冲动购买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适的东西,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香港、台湾、德国、意大利。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剧。130年前,马蒂尔德没有因一件400法郎的裙袍,一条“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进入到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她的艳压群芳,她的惊鸿一瞥早已被众人遗忘,只有马蒂尔德自己在余生的艰辛中无数次回想起那个无限荣耀舞会。同样,《东京女子图鉴》中的小白领绫没能因一件分期付款的高价晚装挽回富二代男友,对方毫不在意的离她而去,迎娶门当户的傻白甜。上个月,盈科深圳律所女律师张小姐的微信截图流出,卡地亚的手表、巴宝莉的西服、巴黎新买的包包……,犹如三次元版的《小时代》。紧接着,张小姐被扒出在二手网站上买卖衣物,还被停过信用卡。一名好不容易通过函授,考上律师的姑娘如今成了全网的笑料。双十一后,小区门口满地的包装垃圾,快递员川流不息。据新华社在2017年对44个城镇、近1万名消费者展开的调查,约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五年内家庭收入将出现明显增长,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达到近10年来的新高。与之相反的是,在欧美,一次次的经济危机、泡沫崩溃,一次次的消费主义反思令人们的消费观趋于保守。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尽管学生信贷是美国消费信贷中体量最大的品类,但其主要方向是协助完成学业而非物质消费。尤其是出生在1980年后的千禧一代对债务非常敏感、谨慎,不再像父辈那样依赖信用卡。去年,蚂蚁花呗在发布了一项年轻人消费报告后洋洋得意的宣称:90后们虽然热爱买买买,但剁手时并不任性, 99% 的人都能够按时还款,还是挺靠谱的。这种“靠谱”的代价是什么呢?花一万五,还掉五万。花五万,换掉九万。花呗、借呗、网贷平台挖了一堆太深的坑。两年后,当你面对苦心维持的资金链终于断裂时,你将回想起朋友对你说“有个平台叫花呗”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火车》的原文中,宫部美雪说:“金钱的桎梏甚至能套住街道的足踝,遑论是人的,其套牢的程度会更加严重。被套住的人愿意就这样干枯至死呢,还是肯努力挥舞意志的刀刃,斩断足踝逃脱而去?”在于外国人接触时,我讶异于他们毫不尴尬、脱口而出的“I can't afford it ”。“I can't afford每周三次外出用餐”,“I can't afford每年两次出国旅行”,“I can't afford& 两百美元的大衣”……“I can't afford it ”在英文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绕开消费主义的泥沼与桎梏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喊一声:老子买不起!仅此而已。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伪精致”,正在慢慢毁掉你 - 壹心理
“伪精致”,正在慢慢毁掉你
发表于 18:30:31
文:haruko来源:精读(ID:Jingdu999)01近日,继“佛系青年”、“社会人”等幽默热词之后,“隐形贫困人口”开始在网络上走红。 这一群体的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并不富裕。 人民日报将这群人做了这样的画像: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虽然朋友圈光鲜,外表看起来精致无比,但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之前和一个朋友去东京旅行的时候,发现她特别爱去银座买包。 不停地拉着我穿梭在各大名牌店里,毫不眨眼地刷卡,出手之阔绰,让我有点吃惊。 美其名曰:买到就是赚到。 包上最好有个大大的logo,颜色要足够亮丽,能一眼看出来品牌的最好。 朋友说我活得很粗糙,不够精致。 然后打开她的手机备忘录,指着上面的必买清单说: 你看,每一个精致girl都应该有一只YSL口红,和一款LV通勤包,还有…… 我有点咋舌,同是工薪阶层,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这么大。 后来才知道,朋友光鲜亮丽的生活,基本靠信用卡和花呗来支撑。 看到好的东西,先买了再说,钱不够,信用卡来凑,慢慢还就是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女生都被“要求”好好爱自己。 必须用精致的、闪着光的昂贵精品来证明自己的不平凡。 买一两件奢侈品,是品味的必要彰显;每场不落的电影,是社交的有效谈资;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是生活态度的重要表达。 那些看起来肉疼的消费,正慢慢成为努力生活的勋章。 02想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 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 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 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 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为了支撑虚荣,付出了十年的代价。 现代社会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盲目跟风去维持精致的假象。透支未来,也是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这样的人外表看起来无比精致,但是私底下却没完没了还着卡债,支撑每一天的重复循环。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经常能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无数的女孩晒出所谓的“精致生活”,无一不是香车美酒,化妆品鞋包。 曾经问过身边的几个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精致? 有个朋友说她的奶奶,就是个非常精致的人。 朋友的奶奶生活在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是她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睡觉前也会把干净的裤子或者裙子沿着裤缝线叠好,压在枕头下面。 这样第二天早上起来穿,裤缝线分明,而且没有其他褶皱。 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朋友说她奶奶虽然穿着很朴素,没有什么好看的首饰,可是每天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很体面。其实真正的精致不是看上去富裕,而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高要求。
03之前看到作者拾遗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上海的名媛郑念——《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她完美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精致。 郑念因为长期留学供职国外,被举报说有重大间谍嫌疑。因而在没有任何审判的情况下,在看守所饱受6年多折磨。 看守人员发现,这个过着腐朽资产阶级生活的老太婆,依旧把狱中生活过成了“资产阶级”味道。 她借来扫帚,把监牢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给存水用的脸盆做盖子防尘,甚至还编了一套运动操,让自己保持清醒。 每当看守员嘟囔着嫌麻烦时,她就振振有词地背出语录:“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可耻。”让看守员无言以对。 有段时间,她的手被长时间反铐在背后,导致手部残疾。 即使这样,她也坚持每次上完厕所都拉上西裤的拉链,只因为敞开裤链“太失体面了”。 她把狼狈不堪的狱中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 郑念的精致是时时刻刻的自律,是竭力保持的体面,这才是好好地对待自己。 内心与外表不冲突,皮囊跟灵魂要契合,整个人才有气质。04一个女生的精致是什么? 是千篇一律的网红脸、LV包,还是限量版口红? 消费主义下,我们似乎都中了“伪精致”的毒。 什么火热追捧什么,什么奢侈就跟风什么,样样不想落潮流。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235:欲望》中提到:欲望,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
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的消费,是对物质生活持续不断的追求,这并不是精致生活的本意。 李银河说: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精致不是表面上,依靠昂贵的鞋包化妆品等外物,来体现自己。 而是从内心真正确认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种对于琐碎生活有仪式感的小心情,一种在狼狈环境下保持体面的精神。 这样的精致,才是对生活最好的热爱。作者简介:haruko,精读主创,一个老电影爱好者。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对女人来说,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才是最高级的精致。 没有魅力,就算是拥有光鲜的外表,网红一样的精致五官、奢侈品包包亦或是限量版口红,与人一交往,就会暴露苍白乏味的内在,在他人眼中仍是一个气质品味经不起推敲的女人。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精致女人呢? 向你推荐明星私人心理顾问刘铭晶老师亲授的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助理心理师
心理咨询,发现和认识自己,了解和理解并悦纳自己,以己及人,完善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600.00元/50分钟
xinli_4037
女生爱买买买的原因是因为女生在心理上是“物质的接受者”,在接受物质后,心理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现实中,并没有男人给他提供物质。所以她们也只能“自慰”。来弥补和现实世界巨大差距的落差感。
家庭关系决定一生的成长。有钱就花呗,没钱就借呗,消费贷怎样毁掉中国年轻人?
我的图书馆
有钱就花呗,没钱就借呗,消费贷怎样毁掉中国年轻人?
转自:霍老爷 作者 霍老爷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剧01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只刚上市的iphone6s。一个月还300,我完全可以负担的起。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开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贷工具,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现。竭尽所能,费尽心机把账务做的滴水不漏。我不敢考研,不敢辞职,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饭以外的每一分钱来偿还透支的每一个明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深陷消费贷款的年轻人的故事。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也就是说平均每 4 个 90 后就有 1 个使用花呗。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更别提那句诛心的:“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2016年双11,天猫在微博上祭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后,又提出:“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比川普闺女伊万卡还赤裸裸地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裸贷照片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自慰照。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天猫的口号“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02有钱就花,没钱就借,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与之相仿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两支貌似积极的广告都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提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它挑逗着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机,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然而,花呗和白条的本质皆为小额消费贷款,其针对的人群是资金有限,冲动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去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对于这样一片庞大汹涌的蓝海,足以让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作为大数据巨头的阿里们,对于花呗、白条的资金去处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这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3000万蠢蠢欲动的亚当和夏娃从一支手机、一支口红开始一步步放出心中的猛虎,走向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03&“马蒂尔德陷阱”,你的毁灭之路关于消费主义,霍老爷曾写过一篇文章《玛蒂尔德陷阱:中产阶级毁灭之路》。嫁给小职员的玛蒂尔德原本过着朴素、安稳,符合自己身份的生活。然而,觉得自己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而生的她,嫌弃着寒伧逼仄的家居,三天一换的餐布,粗糙俗气的衣料,一锅肉汤就能满足的丈夫。她梦想着上流社会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丰盛精美筵席上光辉灿烂的银器皿,在热烘烘暖炉旁圈椅上打盹的侍应生。最终,因为弄丢了一条为满足虚荣心而借来的钻石项链,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劳作。高利贷滚成的数目令她不得不一面回收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借据展缓日期。日复一日,没有片刻的喘息,亦耻于将这一切告知亲友。这跟今日深陷校园贷泥潭的年轻人何其相似。当你像130年前的马蒂尔德一般,过着普普通同、力所能及的生活,忽然有人告诉你漂亮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出门一定要带自己最贵的口红,月入5000也能看起来像月入5万,换个肾6才是跟得上潮流,尽管你的肾5也才用了不到一年。随着营销者把幸福的标准越调越高,全盘接受的你会变得越来越不幸福。花出去的钱,看起来似乎投资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浪费,但实际上是,你为了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毁了自己上升的道路。根据宫部美雪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火车》中,小市民姑娘新城乔子一心憧憬着电视、小说、杂志中描绘的生活品质,沉浸在靠信用卡刷出的,富庶的幻觉中。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新城乔子负债累累,四处逃亡。关于新城乔子的人生,原著中有一处精辟的比喻:“脱掉一层皮,那可是很拼命的,需要相当大的精力。这世界上有许多蛇,想有脚,却疲于蜕皮,懒得蜕皮,忘记如何蜕皮。于是,聪明的蛇卖给这些蛇可以照出自己脚的镜子。”镜子里的你很幸福。04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2017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购物过剩现象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商平台建立的“社交购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8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买一件,7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社交网络上的穿搭文会引发购买的欲望。49%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产品而冲动购买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适的东西,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香港、台湾、德国、意大利。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剧。130年前,马蒂尔德没有因一件400法郎的裙袍,一条“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进入到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她的艳压群芳,她的惊鸿一瞥早已被众人遗忘,只有马蒂尔德自己在余生的艰辛中无数次回想起那个无限荣耀舞会。同样,《东京女子图鉴》中的小白领绫没能因一件分期付款的高价晚装挽回富二代男友,对方毫不在意的离她而去,迎娶门当户的傻白甜。上个月,盈科深圳律所女律师张小姐的微信截图流出,卡地亚的手表、巴宝莉的西服、巴黎新买的包包……,犹如三次元版的《小时代》。紧接着,张小姐被扒出在二手网站上买卖衣物,还被停过信用卡。一名好不容易通过函授,考上律师的姑娘如今成了全网的笑料。双十一后,小区门口满地的包装垃圾,快递员川流不息。据新华社在2017年对44个城镇、近1万名消费者展开的调查,约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五年内家庭收入将出现明显增长,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达到近10年来的新高。与之相反的是,在欧美,一次次的经济危机、泡沫崩溃,一次次的消费主义反思令人们的消费观趋于保守。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尽管学生信贷是美国消费信贷中体量最大的品类,但其主要方向是协助完成学业而非物质消费。尤其是出生在1980年后的千禧一代对债务非常敏感、谨慎,不再像父辈那样依赖信用卡。去年,蚂蚁花呗在发布了一项年轻人消费报告后洋洋得意的宣称:90后们虽然热爱买买买,但剁手时并不任性, 99% 的人都能够按时还款,还是挺靠谱的。这种“靠谱”的代价是什么呢?花一万五,还掉五万。花五万,换掉九万。花呗、借呗、网贷平台挖了一堆太深的坑。两年后,当你面对苦心维持的资金链终于断裂时,你将回想起朋友对你说“有个平台叫花呗”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火车》的原文中,宫部美雪说:“金钱的桎梏甚至能套住街道的足踝,遑论是人的,其套牢的程度会更加严重。被套住的人愿意就这样干枯至死呢,还是肯努力挥舞意志的刀刃,斩断足踝逃脱而去?”在于外国人接触时,我讶异于他们毫不尴尬、脱口而出的“I can't afford it ”。“I can't afford每周三次外出用餐”,“I can't afford每年两次出国旅行”,“I can't afford& 两百美元的大衣”…… “I can't afford it ”在英文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绕开消费主义的泥沼与桎梏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喊一声:老子买不起!仅此而已。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夜话:那些从来不用花呗的人,有你想不到的过得好_【快资讯】
夜话:那些从来不用花呗的人,有你想不到的过得好
一个人20多岁时,要吃饭、买日用品,偶尔添两件衣服,有男女朋友的还要送礼物,出去约会,本身的花销很大。有工资的靠工资撑着,没工资的向父母伸手要着。如果不是含着金汤勺出身,如果不是有异于常人的赚钱能力,那么这个年龄大多数人的“贫穷”是常态。但在贫穷的常态中,很多人对高科技或者贵重的物品有着超越自身条件的虚荣心,这不断地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他们渴望用钱买这些快乐,这种渴望,刺激着他们的神经,甚至让他们失控。你身边有用花呗的人吗?我身边有很多。一开始只是买了一个垂涎已久的单反,一个月还500,感觉不是很多,哪知道欲望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每个月的工资一到手,先还了花呗和借呗的款,剩下的一千或几百块就数着手指头过日子,后面没钱了继续用花呗度日。现在已经身负数债,得还两三年。去年,官方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拥有花呗。在将花呗作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的人群中,90后的比例是最高的,接近40%。在和一位已经上了班的姐姐聊天,她吐槽到:“以前是月光族,现在是月亏族。”原来,她已经习惯了每个月花未来的钱,养成了一种“想买就买,能花就花”的消费习惯。现在工资一到账,就先还花呗借呗等借贷平台。剩下的钱,撑不过一周,然后继续使用借贷平台才能过活,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当中。“工资就像大姨妈,来了一个星期就走了”,这是很多职场人的写照。“花呗”一时爽,“还呗”苦惆怅,这更是被“消费主义”摧毁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在各种借贷平台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多人纷纷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背负重债无力偿还而走上跳楼自杀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女大学生网贷负巨债,为了还款而卖淫的新闻并不罕见。“拆东墙补西墙”是他们唯一的办法,而“回头是岸”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花今天钱,并没有起到圆明天梦的作用,反而让人走上“放纵今天欲望,透支未来人生”的不归路。不过我身边也有不少没有使用花呗消费的群体,且不说他们是否实力雄厚,但他们的自控力是很强的。有位高中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很会自我管理的人,上大学后他摇身一变为摄影师,拍照和修图已是高水准,现在坚持健身,经常出去旅游。别人只知道他活得很风光,却不知道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偶尔凌三点都忙着修图不能睡,还要忍受顾客对图片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我问他这样不累吗?他说:累啊,但是没办法呀,我想要的都很多,所以必须努力呀!超前消费是捷径,但是那付出的苦楚往往比你享受的快乐多得多。而真正优秀和强大的人是最会自我管理的人,他们控制自己欲望的同时,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用实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曾经也是为了好看的衣服、心仪的电子产品而花未来钱的人。可是后来发现当拥有了一件想要的东西,自己的目光会立即转移到下一件,欲望是没有被满足的那一天。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快乐许多,反而落得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的下场。谁都想活在让人艳羡的光环下,但是他们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洒下的泪水和汗水未必是所有人都扛得起的。我们总是指望未来的自己为现在的自己还债,殊不知钱越来越缩水,债越还越多。有追求且懂得克制的人,才会真正的安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花呗都逾期1年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