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皇返沛火帝捉装是什么意思?

这件事情我已经想了很久,大概有两年多时间了。为此我还专门作了一份秦汉之际大事表,将秦朝末期到汉朝建立这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些大事情以及一些对大局势有影响的小事情做了排列,确定了很多古地名,划出了几次大战役的作战路线图。我以为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却一直不敢动笔写,自己心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认真地想一想,大概是担心写不好的原因吧。
其实本来我是打算写项羽的,在秦汉之际,甚至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项羽了。他叱咤风云,气吞山河,二十四岁起事,二十七岁就成为天下霸主,在此期间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指挥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大战役,并因此留下了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至今让每一个男儿想起,便热血沸腾。他一生之中所作的哪一件事情不是一个豪情丈夫所该做的?包括屠城,还有火烧骊山。尽管这些事情都过于残忍,后人也将其作为项羽灭绝人性的证据,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不站在他们当时的哪种时代环境下,而要从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出发,用那些所谓谦谦君子们的观点来衡量,那么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我并不赞成项羽的屠城,也不赞成他的一些极端做法,我只想说,时代在变,道德观念也在变,我们现在否定的,在他们那个时代,或许并非不对。除了圣人,大概没有人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但即便圣明如孔子,也在大讲仁爱的同时,在河边一日处死百人——稳定国家需要这样做。如果圣人的做法无可厚非,那么项羽的一些做法也不能作为他的诟病而加以指责,这些事情都有它们的历史背景,项羽也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且他又至性至仁,尽管跟刘邦争夺天下,终年激战,但是他并没有伤害刘邦的父亲,在鸿门宴上也放过了刘邦一马,韩信说这是妇人之仁,当然,他也因为这“妇人之仁”而最终丧失了江山。他对待将士犹如自己的兄弟,他们受伤,或者战死,他会“涕泣”,会怜惜,可惜大多数将士在他最需要的时候背叛了他,包括韩信,陈平,英布等等,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不管残忍也好,妇人之仁也罢,都无损项羽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刚才我也说过了,我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本来是想要写项羽的,但是我这一只秃笔怎么能写得了那样伟大的英雄!所以,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不过材料已经准备好了,就这样放弃太可惜,于是干脆写写项羽最大的对手——刘邦吧。至于项羽,还是等到以后再说,或者有哪位高手跟我想法相同,又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将项羽英雄的一生写出来,那么对我来说,那真是幸甚至哉了,这篇东西也算抛砖引玉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什么意思
  就是关于刘邦的一些事情。今天太晚了,明天更新,各位应该能看明白了。
  楼主言辞有水平,暂且收藏,以后好细细把玩.不过,对于楼主的观点,我并不是很赞同.看楼主的言辞,有谦谦君子的风度,所以才敢与楼主讨论一下.与傲气之人只有争吵,无有讨论,除了留下怨气,不会有其它.
  巴金老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鲁迅先生是牛,那么他愿意做牛尾巴上的一根毛,为牛除去蚊蝇之苦,那么,我也愿意做一名小卒,项羽将军帐下的一名小卒,跟随他出生入死,为他挡枪挡箭,虽九死也无悔,可惜我没有这个荣幸。  事先声明,这篇东西并非历史,虽然事情都是真的,但是中间必然夹杂我个人的感情,所以诸位看官要是觉得我是大放厥词,尽可以批评,但是本人不一定认同(要是关于历史知识我有讲错的,大家尽管批评我,只怪我学艺不精,我一定虚心接受)。如果大家认为这篇东西跟《荡寇志》一样,有贬低刘邦之嫌,我也无话可说,说实话我确实不喜欢刘邦,虽然日本学者池田大将刘邦捧到了极高的地位,英国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也说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另一个是凯撒大帝)。我已经说了,这并不是单纯的历史,我不是在记录刘邦的丰功伟绩,我是在谈他这个人,我注重的不是他的那些成就,而是就他这个人来说。就像冬天没事的时候,太阳又很好,跟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坐在向阳处,随便聊天而已。我是一个肤浅的人,肤浅的人不会有什么深刻的见解,所以,我总觉得读史就是寻觅,寻觅跟自己志趣相投的历史人物,如果你找到了,当然会憎恨让你的朋友遭受不幸的那些人,为史而喜,为史而怒,肤浅的读史者大概都是这样。但是这也许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还有很多人并非如此,我也不敢妄加揣测。笑谈而已,大家也不必当真。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这些后人永远也不知道它的真相,或许除了当事人,没有人知道真相。  
以上算是楔子,交代一下我的意图。明天,汉高祖刘邦就要出场了。  
  大家没事的话,欢迎到这里来围观
  我还是愿意看项羽
  如果日后我有了信心,或许会写项羽,但是目前我还不敢,生怕写不好他,让自己心里留下遗憾。
但凡皇帝,出生的时候免不了都要有一些异状,翻开二十四史,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什么梦日入怀了,什么与神人遇了,什么满屋红光了,一片异香了等等,非如此不能显得这位皇帝是上天安排到人间的。  
刘邦当然也不例外了。这位老兄搞的动静甚至还要大一些——刘太公,也就是刘邦的父亲,他正在家里忙活,看见外边雷电交加,就要下雨了,于是他赶紧就到地里给老婆送雨具,然后,在地坎上,他便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一幕——一条龙正趴在自己老婆的身上。  
这样的事情被人家的丈夫撞见,这条龙也太不小心了,但是太公又一定要撞见,否则怎么能说明的了问题呢?要是身不知鬼不觉,只有刘媪一个人知道,那么此事一定没有人知道,因为刘媪肯定不会说出来,这样的事情谁敢说,弄不好要骑木驴的,就算说了,也没有人会相信,或许大家以为这个老婆子是个疯子,居然将这种丑事当作谈资。但是刘太公说出来就不一样了,做丈夫地说出来,那这事情肯定就是真的。而且肯定是龙,不是别的人或者其他东西,要不然,刘媪岂能活生生地站在大家面前?不至于少条腿或者胳膊什么的,此事最好刘太公看见,可信度才会大些。由此我们也就知道那条龙为什么一定要让刘太公看见的苦心了——主要是要让大家相信刘邦真的是龙种,不是私生子。  
现在大家也该明白为什么《史记》中为什么非要写这一段的原因了吧。其实,在这之前,刘媪已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了,在梦里,她曾经跟“神遇”。这个“遇”字很值得玩味儿,又不是脏字,但是绝非“遇见”的“遇”,很多皇帝的母亲都是因为跟神“遇”而生了小皇帝的,由此大家大概也可以猜出“遇”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但是很遗憾,这只是在梦里,苦于没有人看见,也就没有人作证,所以,一定要再有一段性质更恶劣点儿的,还要有人撞见的,于是,刘太公就撞见了。  
  分析一个人物,要从他所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判断.而不是仅仅以大众角度判断.楼主虽然言辞谦虚,但既然发帖就应该有功底,有一定的见识.但楼主的分析的确过于偏颇,有抵毁历史人物之嫌.感觉不如发在情感帖上.这样更容易得到包容.
  谢谢您的建议。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是基本上小皇帝的母亲只要一次就可以了,东汉明帝,他的母亲就只梦见过一次神人就有了明帝,而刘邦却要两次——其实不是两次,《史记》中还记了很多关于他的异状。看看凡是有异状的皇帝的经历就知道了,他们大多数都是非法登基的,要么不是嫡传,要么就是经过政变取得的皇位,所以,一定要有异状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世上天注定的。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皇室中人,是皇帝的儿子,问题不太大,而刘邦的问题就严重了,他不过是一个土包子出身,所以只好委屈他的母亲刘媪了。刘媪也算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了,为了证明自己儿子是上天派下来的,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的牺牲自己的名节,真是可敬可叹啊!  
且说这位“被伟大”(我想差不多可以这样说吧)的母亲跟龙“遇”之后,怀胎十月,在一个风雷交加的日子,龙钟诞生了。真可谓是“只听咔嚓一声响,来了小刘当皇上”。不过,这位小刘同志却不是个省油的灯,打小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不是跟这个去掏鸟窝,就是跟那个去河里玩水。再长大些,十六七岁了,干脆勾结一帮狐朋狗友,今天偷张家的鸡,明天摸李家的狗,惹得众街坊个个嫌弃,人人抱怨,于是这刘太公跟刘媪免不了今天跟这家道歉,明天跟那家道歉,回来的时候再狠狠地揍小刘同志一顿,狠狠地骂上一句:“我这是造了什么孽了!怎么生出你这么个没出息的东西!你怎么也不学学你两位哥哥,好好帮我干干农活儿?”  
三十年后,刘邦还记着这些话,有一天,已经当了皇帝的他问他父亲——已经是太上皇的刘太公:“爹啊,当初你跟我娘老是说我不懂得打理家业,说我不如我哥哥老实,我不懂得过日子,您老人家现在看看,我这份家业怎么样?还比得过我哥哥吧?”做父亲的只好尴尬的笑笑,说:“嗨!我不过是一个乡下老头子,那里看得住真正的英雄啊!老朽眼拙,老朽眼拙啊!”  
刘邦出生的时候,他的前面已经有两个哥哥了(本来是三个,但是大哥很早就夭折了),他算是最小了。他们家并不富裕,这一点从他们家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父亲的名字叫刘太公,所谓“太公”者,就是村里人俗称的“老头子”,是对年龄大的人的统称,也就是说,刘邦的父亲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由小刘变成大刘,再有大刘变成刘老头。这并不是多么令人同情,令人同情的是孩子的母亲也没有名字,被称为刘媪。刘媪者,即姓刘的老婆子,或许她的母亲本身并不姓刘,可是因为嫁给了姓刘的人家,所以大家都只管叫她“刘大婶”,她到底姓什么,或许连她自己也忘记了。久而久之,这个“刘大婶”也就变成了“刘老婆子”——刘媪。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特别令人同情的事情,最令人同情的是,生了几个孩子也都没有名字,按照顺序,老大就叫刘老大——刘伯,老二就叫刘仲,老三就叫刘叔,再生一个老四,也只能取号刘季了。人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自己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自己没有希望,至少还有儿子,但是连儿子都没有希望了,那就真的令人绝望了。这大概是刘姓贫穷人家的大致历程,要是刘邦后来没有成为皇帝,几十年后,他也就不会叫刘邦——或者叫汉高祖了,他的名字应该叫——刘太公,重复父辈的轨迹,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刘邦”这个名字应该是他登基以后给自己取得,“邦”者,国家也,没有掌管国家大权,怎么敢叫这个名字?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各位如果觉得有什么问题就请留言。  
  且说刘邦出生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太公跟刘媪自然视为掌上明珠,老大老二年龄也都大了,也很珍爱这个小弟弟,于是就把他宠成这个样子,整天偷鸡摸狗,不知道帮着家人干干农活。当老父亲跟两个哥哥在地里忙活的时候,他不知道跟哪些狐朋狗友跑到什么地方胡闹去了。但人总是要长大的,总不能一直这样瞎闹吧。所以,刘邦再大些,果然有些收敛了,不再跟哪些酒肉朋友来往了,这本该是件好事情,以他二十多岁的年龄,只要懂得上进,应该还会有出息。《三字经》上不是都说吗: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浪子回头,经过一番努力,最后也可以成一代文豪。要是刘邦肯上进,那也相当值得期待。  但可惜的是,刘邦并没有像苏洵那样用心读书。秦朝时期,经过了焚书坑儒,朝廷颁布法律,一般百姓家,凡是书籍,除过种树、占卜、巫书之外,其他的一律焚毁。儒家的书籍在民间几乎消失殆尽,教书先生没有了,也没有人提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寻常老百姓家,只要生孩子就行了,根本不用教育,真正做到了“生了孩子不用管,孩子跑了不用撵”,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才催生了刘邦以及很多像刘邦一样的时代青年。  刘邦收敛了,不再跟以前那帮狐朋狗友整天混在一起了,因为他长大了,大到发现自己跟异性的区别了,大到看见美丽的年轻异性就很激动,忍不住要打个唿哨,喊上几句。当然,换来的大多是白眼。他这个人被溺爱惯了,从小大家都护着他,所以让他落下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毛病。这个毛病伴随他一生,并最终将他送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以说,对他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性格特点。但是年轻时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宋朝诗人苏轼有一首词很好:花腿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听见墙里佳人声悄,背起行李就走的是达人,边走边捻须微笑的是文人,要是放下行李,后退几步,然后使劲儿跑过去,爬上墙头向里望的是登徒浪子,翻墙越垣而入的,那自然就是无赖了,不用说,刘邦自然就是这最后一种人了。因此他也免不了被送去见官,但是刚才已经说过了,他这个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见官又能怎么样呢?不过关几天罢了,打开牢门,往里边一看,气呼呼地喊道:“咦!上次我给墙上钉的挂东西的木楔哪儿去了?”倒给他机会,让他多结识一些差役罢了。  这样一个无赖,谁还拿他有什么办法呢?家里人自然是没有一点儿办法了,官差也拿他没辙,关他进去,还得赔上几天的牢饭,不关他,他又总惹事儿,乡亲们不允许,真是让人头疼。然而官吏中有的是人才,有人就提议,为什么不给他个官做做呢?让他做官,不光可以约束他,还可以让他的那些朋友收敛些,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真是个好办法,虽然不能确信这个办法一定是出自某一个官吏,但是像刘邦这样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又整天闯祸的家伙,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理由让他做一个亭长。那个时候做官是要举荐的,乡亲们肯定不会举荐他了,除了民,就是官,所以,封官治奸这个想法也不算荒唐。隋朝时期,秦叔宝不正是因为跟那么多绿林好汉有交往,官府才给了他一个官职做,好让他规矩些,顺便让他的那些朋友也规矩些吗?尽管有些武断,但是基本符合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跟当时的社会也并不矛盾。  于是,就这样,无赖刘邦摇身一变,成了刘亭长了。这让人到哪儿说理去?(郭德刚语)  
  不错,看看刘邦的发迹史。
  亭长是多大的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亭长这个官位吧。这虽然有些枯燥,但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刘邦是从什么位置上起家的,我也只能说说这些没意思的东西了。我本人其实对这个还是很感兴趣的。  记得电影《英雄》中,李连杰扮演的就是一个亭长,他追到了棋亭,就是为了捉拿流窜到他辖区里的刺客。亭长的职责就是这样,负责本地的缉盗、押送苦役等工作。有一次,刘邦就是押解着一帮苦役到咸阳去,正好看见了秦始皇的出行依仗,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一下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道:“唉!男子汉大丈夫,就该像这个样子。”几十年后,他站在了国家的权力巅峰,俯视着殿下群臣们恭恭敬敬的样子,想起了那次在咸阳的情景,于是又感慨道:“唉!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的乐趣!”他用几十年的时间,终于从亭长奋斗到了皇帝。当然,这也是后话,暂且不提。  秦朝的时候,亭长主要负责辖区内的缉盗、押送徭役等工作,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那么他管理的辖区有多大?也就十里左右,跟现在一个行政村差不多大小。不过秦朝时期,人口不过四千万左右,不是京城繁华地带,十里内能有多少人?所以,刘邦不过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儿而已。他的任所是泗上,故址在现在的江苏省沛县东边。  东南沿海地区自古开发就比较早,所以泗上亭多少还有些人口,几个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些买卖,其中就有酒店。对于刘邦这样的酒色之徒来说,酒店可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他生性爱喝酒,而且酒量奇大,只要他一去酒店,酒店里的酒就会比平常多卖出好几倍。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招摇过市,嘴里胡乱喊着什么“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之类的话。他最常去的两家酒店,一家是王媪家的,另一家是武妇家的。大家明白了吧,他为什么最喜欢去这两家酒店呢?因为它们的老板都是女的,而且想来姿色都应该不错。《史记》中不记载酒店老板的名字,而偏偏将老板娘记下来,司马迁老先生自然有他的用意。文除载道之外,还承载着更多的其他信息。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编纂的《春秋》历来被人们称为“微言大义”,司马迁先生当然也深谙这一点。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喝着醇香的美酒,一边瞟着柜台后边美丽的老板娘,或者将老板娘唤过来,逗弄一番,放肆的大笑,这可真是极乐人生啊!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秘密没给你透漏,女老板好说话,酒账欠着不用担心她们上门来讨债。刘邦的酒钱自然经常赊着了。他好歹是一个官儿,这个地方他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所以谁也不敢不让他赊啊!赊到最后,堆成了一座王顺山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烧掉债券呗!《史记》中又不是没有记载。  
  据史书记载,这两家烧掉酒债是因为当刘邦醉酒之后,武妇跟王媪经常会看见刘邦头上有怪,于是便将债券烧掉了。等刘邦假惺惺地问欠下了多少酒账时,她们则偷偷的用惊异的眼神看一下刘邦,一边陪着笑说:“不用开了,喝这么点酒还用开钱?全当我们孝敬大人了。”估计刘邦看着她们那飘忽不定的眼神,心里会大喜,以为她们对自己有意思了。  司马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无非想通过头上显怪这件事告诉世人,刘邦是真命天子。据说李世民带兵围攻洛阳的时候曾经在老君堂被程咬金追杀,当程咬金举起斧子去砍李世民,危急时刻,李世民头上忽然闪过一道金光,然后程咬金的斧子就被什么东西给抓住,任凭他怎么使劲儿,也砍不下去。原来皇帝们都有神灵护体,所以任何人也伤害不了他们。在危急时刻,神灵自然会从头顶闪现,救皇帝一命。但是刘邦也没有遇上什么危机事啊,他的护体神灵怎么就跑出来了呢?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刘邦喝醉了,所以他的护体神灵也跟着醉了,不小心给跳出来让大家看到了。当然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护体神灵是故意显现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这两个肉眼凡胎的老板娘,刘邦是真命天子,酒账就不要再问他要了。看来当皇帝就是好,不但不用担心会有生命危险,欠下账了,只要让神灵出来招摇一下就万事OK了。  要是这个护体神灵的事情是真的,齐桓公跟二世也只好伤心去了,原来齐桓公之所以被饿死而没有神灵出来救他一命,二世被赵高的女婿弑杀而没有神灵去救,大概就是因为他们不是真龙天子。二世还好受些,齐桓公大概在天之灵要伤心透了,作了几十年国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几十年,原来自己居然是个水货!真是太令人伤心了。还有隋文帝、宋
等等许多皇帝,他们大概都要跳出坟墓来抗议了。  司马先生的意思是好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见到头顶生怪这种现象,有几个人能因此联想到真命天子呢?大概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瞪大眼睛魂飞魄散,然后惊慌失措大喊一声:“妖怪啊——”武妇跟王媪烧掉债券具体是因为明了刘邦是皇帝还是因为他是妖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大概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清楚。  除了去酒店鬼混,其余时间刘所长当然东家走走,西家逛逛,借口就是巡视跟拉近警民关系,于是谁家媳妇漂亮,谁家姑娘水灵,他心中一清二楚,少不了去得多些,时间一长,坏了,跟一个姓曹的媳妇关系拉得太近了,生了一个小子。曹氏整天跟丈夫掐架,哪有时间管孩子!于是刘邦只好将孩子带回家,不过他也没吃亏,送给曹氏丈夫一顶绿帽子,收了一个胖小子,值了,他现在是亭长,不是农民了,所以孩子不用叫刘老大了,有了正式的名字——刘肥。未婚先孕的女子名声不好听,未婚先有子的男人名声也不好听,所以一年一年过去,始终没有人上门提亲,刘邦成了老光棍。  
  不好意思,晚上没法更新了,明天补上。
  刘邦这个人,据说长着一个高鼻梁,相貌威严,满脸大胡子,堪比马克思。冯梦龙曾经自号为美髯公,估计见了刘邦也要甘拜下风。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左边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一条腿上居然有这么多黑痣,这真是个怪事情。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史家称这些为黑点而不是雀斑?更令人奇怪的是,是谁将这些黑点的数目数得如此准确?是刘邦自己?还是刘邦将自己的裤腿捋上去,让别人数了一下,说:“看,我有这么多黑点,你有没有?”  迷信中有一种说法,如果有人脚底有七颗黑痣,这就叫做脚踏七星,那么此人就是皇帝命。刘邦真是厉害,整整多出六十五个来。然而他却还是当了皇帝,可见迷信真的不能信。  刘邦头上有怪,鼻梁很高,而且大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刘邦的相貌异于常人。“圣人非相”这句话已经被孔子所证实,可惜秦朝时期人们读的书少,对儒家更是陌生,不知道孔子是什么人,自然没有研究过他到底帅不帅。所以,尽管刘邦已经具备了圣人的特质,但是很可惜不被人赏识——居然还是没有一户人家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这可真令人懊恼,三十多岁的人了还得忍受独守空房的煎熬。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被韩愈送走的那个董生,怀抱利器,却郁郁不得志。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为刘邦担忧,女人虽好,也不过暖暖被窝而已。好男儿志在四方,刘邦当然是好男儿了,他或许没有四方之志,但是却大有盗跖好士之风。  春秋时期,据传为柳下惠弟弟的盗跖曾经率领几千匪贼横行天下,所到之处,大国戒备,小国城守,他们不讲礼仪廉耻,好勇斗狠,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搞得一生专为宣传仁义的孔老夫子大为不开心,不顾老命跑去教训盗跖,结果被盗跖一顿羞辱,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盗跖与刘邦,何其相似乃尔!除过女人,刘邦最喜欢的大概就是聚众喝酒吃肉。自从当上亭长,刘邦立刻跟衙门里不论大大小小的官员差吏打得火热,亲热如兄弟,他的俸禄不多,但是好在他没有妻儿之忧,况且就算有,大概他也懒得管。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不多的俸禄全让他拿去跟好兄弟们喝酒找乐子去了。喝杯清酒,做个朋友。来!尽管喝,往死里喝,谁最不要命才最够意思。酒钱不够?没关系,咱想办法。刘邦自然比不上李白,他没有五花马,更没有千金裘,他身上的衣服估计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洗了,一股子臭味儿,老板想来也不愿意要。不过不要紧,办法还是有的,赊酒!老板娘不是爱烧债券吗?大不了让她再烧一次。  就这样,刘邦落下了一个宽仁爱人、意豁如也的名气。看看后边小刘同志的表现我们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宽仁爱人了。彭城之战中他大败,落荒而逃,后边楚军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情急之下,他将自己的女儿跟儿子推下了车,好减轻重量,让马儿呀你快快的跑。据说周总理曾经也遇上过类似的事情,当时他坐在飞机上,飞机遇上寒流,机身结上了厚厚的冰甲,眼看要撞山。在这危急时刻,周总理也曾经用过这个弃物减重的办法。但是周总理没有将人推下去,不仅没有,他还不顾安危,走到吓哭的小杨梅跟前安慰她。这种危难之际流露出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中国人,也因此留下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的诗句。可是刘邦将自己的亲生子女推下车好让自己逃走,这样的做法居然也落下一个“宽仁爱人”的美名,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司马迁老先生也跟陈寿一样,受了人家的白米,所以故意为刘邦扬名。  
  上楼仁兄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明白?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司马迁,他的评语“意豁如也”实在是一语中的。纵观刘邦一生,他的许多做法都会让我们想到这句评语。不论是一出手就给陈平四万两黄金让陈平去搞反间计,还是一出口就给韩信一个齐王的封号。对于荣华富贵,他确实很大方,毫不吝啬,只要你敢要,我就敢给。晋献公曾经借道伐虞,送给虢国君王的玉壁和宝马都是他最心爱的东西,他其实本来不愿意给,不过他手下的一个老臣的一番话让他豁然开朗,老臣说:“这些东西不过暂时交给虢国君王保管,最终还会回到您的手里,而且这一趟下来,还给您带来了千倍万倍的好处。”没有人曾经告诉刘邦这些,但是刘邦却懂得这样做,从这一点上说,刘邦确实够气度,不抠小利。一方面是天下,一方面是狗马妇人,你会怎么选择?夫差选择了美人,所以丢了天下,到最后美人天下都没了,勾践选择了天下,所以得到了天下,到最后天下美人都有了。刘邦跟勾践一样,目的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除了目标,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包括金银财宝,包括美女娇娃,甚至包括亲朋好友。目标是主要的,其他一切东西都是次要的。  从年轻时候起,刘邦就是这样。或许这是他生来就具有的秉性,跟后天的养成并没有多少关系。我们经常会强调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殊不知后天教育只能改变一个人的表面,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你可以让一棵杨树变成栋梁,或者让它变成一堆柴火,人有这个能力,但是无论它变成什么,都是一棵杨树,不能变成柏树或者松树。教育对人也是如此,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丑小鸭就是丑小鸭,不能变成白天鹅,要让丑小鸭变成天鹅,只能在《安徒生童话》中去找。山沟里一个小女孩儿通过努力,终于丑小鸭变天鹅了,其实这说法本身就错了。天鹅可以生在富人家里,当然也可以生在穷人家里。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穿着灰色的衣服,但是他的本质就是天鹅,只要有跳进湖里接受洗礼的机会,他就会显露出他的真面目。至于刘邦究竟是丑小鸭还是天鹅,这得看从谁的立场去看。从世俗的角度去看,他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努力到了皇帝这个职位上,这绝对是丑小鸭变天鹅了,许多教育者肯定早就欢呼开了,在中国上演了真人版《丑小鸭》,这可见童话并不是只发生在童话世界里,现实世界里也会发生。但是如果要从刘邦的儿子孝惠皇帝,还有他的女儿鲁元公主的角度去看,刘邦还是天鹅吗?天鹅是善良的,是纯洁的,象征着美好,难道连自己儿女也不顾的父亲能称得上善良、纯洁、美好吗?除了丑恶,实在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了。你尽可以说刘邦是成功的,但是你绝不能说他是伟大的。  
  秦朝灭亡的前几年,刘邦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事情起于一次做客。当时刘邦还是亭长,他的上司沛令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沛令对他很是尊敬。此人就是单父人吕公。因为在家乡惹了事儿,所以跑到这里来避仇。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因为此人是人才,而沛令是伯乐,慧眼识英雄。殊不知这沛令有自己的小算盘。原来沛令一直觊觎人家吕公的女儿,所以将吕公当作老丈人来侍奉。而吕公能跟县长这样的人物交往,估计出身也应该不会是又红又专。县长家来了贵客,那些平日专爱拍马溜须的人还不找着机会去送一会礼?现代社会有认干娘好等老人家死后收礼的,沛令这小子真是聪明绝顶,两千多年前就耍起了这一招,认了个老丈人来曲线收礼。  且说那些专想巴结县长大人的家伙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赶紧去送礼。那个时候送礼不光现金,还包括牛羊牲口礼品盒,所以除了兜里揣着跑去送礼的,还有人手上牵着,嘴里高唱着:“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到那县长家里去。”有的人手里提着,一路欢呼着“孝敬爸妈脑白金,孝敬爸妈脑白金。”县长是父母官,这样称呼当然不过分。  这次送礼,刘邦也去了,他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了。但是很可惜,他除了身上穿的那件衣服,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俸禄早就花光了,估计也四处借了,但是因为他跟他的后世子孙刘备一个德行,向来只借不还,所以也没有人敢再借给他了。他又不愿意错过这样一个跟沛令接近的好机会,所以,尽管两手空空,他还是登门去了。要说这小子,可真是胆大不要命。按理说,你既然没有带礼物去,就应该悄悄溜进门,找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来,像穿着隐身衣一样,尽量不要让别人发现自己。等到宴席开始,领导过来碰杯了,那个时候你再堂而皇之地挺直腰杆,装得跟没事儿人一样。估计时候领导查账本的时候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账本上的人那么多,谁能想起来谁谁当是来了还是没来呢!万一不幸被领导发现你没有纳礼,没关系,将一切责任推给账房先生,就说他忘了登记,只要你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应该没有人会怀疑你。当然对于刘邦来说,这样做是很容易的。  但是这小子并没有这样做,他不仅没有偷偷摸摸,相反,他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沛令家,看看坐在门口的账房先生——要说着沛令也真是积了八辈子德了,真龙天子跑来贺喜,堂堂宰辅给他当账房。这账房先生是谁?居然是萧何!二十年后,他将辅佐着刘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但是现在,他正很不客气地瞪着眼睛看着刘邦,这小子已经进来一会儿了,怎么不见上礼?看他两手空空,不像带了东西,莫非是跑来混吃混喝?看他刘老三怎么下台!等会儿要是再没动静,对不起,一边儿凉快去吧。  诸位,要说我们中国官员,那可真是太那什么了。平日里嘴上老是喊着反腐倡廉,杜绝特权,但是私地下有几个官员真正做到这一点?如今我们走在大街上都要小心,万一不慎跟人发生争执,对方叫嚣“我爸是某某”,然后处理事故的警察同志马上上下其手,你当然悲愤,要讨个说法,为人民服务的警察说不定来一句“我专为领导服务”,一句话,让你郁闷去。工作上唱高调儿,到事儿上又换上另一副嘴脸儿,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简直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沛令估计上班期间刚喊完“最近的主要工作是抓官员的生活作风问题”,一下班,马上筹备自己的贺喜大会。而且这小子还标出明码价格,礼金不上千的,坐堂下。绝吧,可见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千年,可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多少,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其实在古代早就已经有了。很多人都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个感慨两千多年前的苏秦也发过,所以这个“古”到底指什么时候,还是值得研究的。不过现在还顾不上研究,因为萧何正瞪着刘邦呢,这小子怎么还不见动静,再不交钱,可就不客气了,仆人就在跟前,轰他出去!  其实论起来,萧何跟刘邦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有一次刘邦送一批苦役到咸阳去,相好的都跑来送他,给他凑路费,其他人都给了三钱,但是萧何却给了五钱。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件事发生在刘邦到沛令家以前还是以后,我想很有可能是发生在之后,因为那个时候刘邦已经娶了吕公的女儿,吕公又是沛令的座上宾,拐弯抹角的算起来,刘邦跟沛令也有一层关系呢!以萧何这等聪明的脑袋怎么能想不通其中的事儿呢!所以,他很有可能借着给刘邦凑路费的机会向刘邦示一下好,以消除在沛令家的不愉快。这些当然是我个人的揣测而已,倘若不对,全当调侃。  且说萧何正要吩咐家僮们动手,却见刘邦腮帮子一鼓,大声喊道:“泗上亭长刘季到,敬上贺礼万钱。”然后昂首而入。刘邦这个玩笑开大了,本来礼钱这个事情应该悄悄的写上就行了,只能自己、账房先生,还有将来查帐簿的领导知道就行了,万不可大声喊出来,这样一喊,前面已经上过礼又没有这么多的人多尴尬,后边还有很多没上礼也没带这么多的多尴尬!刘帮着一嗓子可算是坏了潜规则了,大家都不禁愣住了。刘邦倒得意,哼!刚才你们不是还喜滋滋的等着看我的笑话吗?你们有谁比我多?不料这一声喊,惊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吕公。吕公一听来了一条大鱼,那还能再坐住?慌忙跑出来亲自迎接。看来这吕公也不过跟接待苏东坡的和尚一样,是个不怎么高明的家伙。和尚已经遁世,可是却没能顿悟,轮作别人的笑料。这吕公素称长者,可是因为心急,弄坏了自己的名声。  
  看过当年明月的朱元璋,再看楼主的刘邦。呵呵!还挺押韵的呢!
  我就奇怪了,刘邦这草根皇帝就非得被人唾骂?和他从沛县出来的兄弟基本都是善终吧。
  作为一个平民老百姓,我喜欢被刘邦的约法三章,不喜欢被项羽屠城,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是平民老百姓
  赶上直播了。拿分!
  我就奇怪了,刘邦这草根皇帝就非得被人唾骂?和他从沛县出来的兄弟基本都是善终吧。    回答:跟他从沛县一起出来的亲友团的确还算好,但是,你忘了他为了逃生,将亲生儿女屡次推下车了吗?你忘了他为了战胜项羽,置亲生父亲于不顾吗?你忘了为他打下天下却被夷族的韩信了吗?你忘了帮他保证物资供应却被他整了一次又一次的萧何了吗?凡此种种,日后将会一一盘点。     很高兴有机会跟蓝色脚印交流,还希望能继续关注,多提建议和意见。
  吕公跑出来一看,哟!原来是这个人上了万钱,心情一激动,正要上前去说什么“请上座,喝香茶”之类的话,旁边萧何急了,万一吕公信以为真,事后真问自己要这一万钱,那自己不就亏大了!所以他赶紧上前,凑近吕公耳边悄声说道:“先生,您不要听人乱喊,他哪里带一万钱了,不信,您掏我的兜儿,看我藏钱了没有!或者问问旁边这些下人,谁不知道这刘季是个爱说大话少成事的家伙。”  历史上对萧何这个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跟随刘邦平定关中,开辟根据地,当刘邦在前线跟楚军打消耗战的时候,他帮着刘邦稳定了大后方,同时将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保证了汉军的兵员、粮食的供应。而楚军之所以战败,正是因为兵少粮尽。可见,要不是萧何,刘邦能不能在关外立足还是个未知数呢!开国之后,他又帮着制订国策,为汉朝的统一与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是个贤相,而且还慧眼识英雄,当初韩信逃亡,就是他追回来的。他从跟韩信的谈话中知道,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正如他对刘邦所说:如果刘邦只是想当一个汉中王,可以不用韩信,可是刘邦若要争夺天下,没有韩信是万万不能的,后来的事情证实了他的目光。  可是现在,他对吕公却是这样评价刘邦。他跟刘邦相交的时间肯定已经很长时间了,对刘邦的认识肯定已经很深刻,在他看来,刘邦不过是个爱说大话,不务实事的无赖,这就很让人奇怪了,到底萧何是一个伯乐,还是刘邦本来就只是一个无赖?  不过,估计吕公此刻满耳朵都是刘老三的声音,满脑子都是那一万钱,至于萧何说了什么,估计也没听清楚。所以喜滋滋的将刘邦请了进去。按照规矩,刘邦是要坐堂上的,现在刘邦可就威风了,吕公陪着,得意洋洋地走上前去,座上的官吏已经不少,个个望着刘邦发呆。这小子有什么能耐,居然让沛令的贵客亲自去迎接?刘邦也望着他们发笑,哼!你们不是看不起我吗?不是没有一个人肯借钱给我吗?瞧!我不一样进来了吗?而且这位老先生还亲自陪着我?你们尽管眼红吧!他很不客气地坐在上席,很心安理得的样子,仿佛自己真的上了一万钱的礼金。  瞧!这就是刘邦,只要眼前能过去,他才懒得管以后呢!先图个风光,在众人面前显显威,至于吕公发现事情的真相后该怎么办?以后再说吧。纵观刘邦的一生,几乎一直这个样子。入关之后见秦宫遍地财宝美女,马上流哈喇子了,死皮赖脸的住这不出去,要不是张良樊哙好说歹说,恐怕他早就被项羽烧死在秦宫里了。有人建议他分封六国之后,他就是王上之王了,他一听,挺好,马上就刻印,幸好被张良阻止。他率五十六万诸侯兵攻进彭城,又贪图眼前富贵,结果被项羽赶回来大杀一场等等等等。这是后话,后边还要细讲,先说宴会上,刘邦坐在上席,喝着小酒,望着众宾客,心里直乐。可是喝着喝着,他心里开始敲起了小鼓,因为他总是感觉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搞得自己浑身不自在。他回头看去,原来正是吕公,他见刘邦回头,于是赶紧点点头。刘邦心想,坏了,莫不是事情被发现了?这下怎么办?怎么向吕公交待?关键是怎么向沛令交待?看吕公那意思,是让自己留下来,他想干什么?问罪吗?这么一想,刘邦心里更是唱起了《忐忑》神曲,酒也喝不下去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从老祖的三戒尺想到三更,被老祖赞为孺子可教。照此说来,刘邦也跟孙悟空一样,猴精猴精的,看出了吕公的意图。不过他心里可没孙悟空那般欢喜,留下来做什么?既然混吃一顿,大概少不了要洗碟子洗碗来弥补吧。  再说吕公,年纪已经不小了,按理说也应该有些老年人的持重吧,他不行,心太急了。他有一肚子话想要对刘邦说,只盼着宾客们能早早回去。可是等来等去,过去了很长时间,宾客们还是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要尽显宾主鱼水情,没有一点儿离开的意思。这吕公心里急啊,眼看着刘邦坐在席上,愁眉不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诗句他虽然没有读过,但是酒跟愁相连,愁因情而起这一点他还是知道的,万一刘邦酒后一时冲动,借着酒劲儿跑去想别的女子表白,那可就全完了。要知道,这可真是一个金龟啊!一出手能拿出一万钱来,非富贵人家不能如此。这吕公越想越着急,看一下堂下宾客,还有不少人赖着不肯走。这要等到什么时候!他一冲动,站起来走到刘邦跟前,问:“你有媳妇没有?”估计刘邦大惊:不就是吃了你一顿嘛,难道要用媳妇来顶?不至于这么严重吧。幸好我还没有娶妻,于是心里暗自庆幸,摇摇头。吕公当然大喜了,但是一想,话又不能说得太直接,还得拐弯抹角,同时顺便向大家表现一下他的多才,于是说:“我小老儿从小就喜欢给人看相,看过的也有很多,可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先生这样的相貌。还希望先生你好自为之啊。”刘邦更是大惊,怎么?我这脸很奇怪吗?怎么从来没人告诉我呢?可是吕公下面的话就让他更要惊得掉了下巴了,吕公一脸暧昧地说:“先生不是没有结婚吗?正好,我有一个女儿,亲生的,长得就不用说了,先生要是愿意,就给先生扫地做饭吧。先生意下如何?”这下不光刘邦大惊,座上宾客个个惊得合不拢嘴,那个沛令,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更是瞠目结舌。刘邦反应快,马上明白吕公这话是什么意思了,忙不迭的点头,一边摸摸脸,心里称奇。向来只听说过长了明星脸可以减免医药费,没想到自己这张脸居然给自己挣了个老婆,真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管他呢,有个女人最重要,我刘老三活到三十多岁,可算有老婆啦!本地曾经流传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坐一趟列车,用半个苹果谈了一个女朋友,刘老三更厉害,他连半个苹果的本钱都没摊,一句谎话就得了个媳妇,谎话作用这么大,怪不得到如今社会上的谎话越来越多了。  
  支持,最想了解的就是汉刘邦,看LZ能不能写出特点来。
  春节假期,去徐州探亲,特意去了趟沛县,汉高祖原庙、歌风台,这些虽然是仿建,但整个园区只我一人观览,不仅唏嘘!
  刘邦究竟是丰县的还是沛县的?
  楼主写得不错
  写汉高的太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刘邦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没有之一
  天涯.百草堂1群——500人超级群 (已满)  天涯.百草堂2群——500人超级群(新开)  天涯.百草堂3群——500人超级群(新开)  汇集了管前、职场、创业、经济等板块的各路高手。不让群友失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恭迎楼主和广大网友入驻!  
  楼主咋不更了呢
  要说这吕公,也算是个诚实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出来了。他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不是因为刘邦有才,不是因为刘邦善良,而是因为刘邦‘相好’,面相好意味着什么?那可意味着此人是个非富即贵的人,将来一定有个好前程。所以,吕公将女儿嫁给刘邦,就是图刘邦有个好前途,将来会富贵。也就是说,吕公看上的是刘邦的好前途,而不是刘邦这个人。真是老实人一个。当然这也是每一个当父母的心愿,谁不想给女儿找个好归宿!正常!  刘邦这边老牛吃了嫩草,当然高兴了,跟老丈人干上了,一盅一盅喝得高兴,另一边却急了。吕公的妻子正在内室跟众家眷聊天儿,以猜今天的收入取乐,忽然听说老爷在宴席上将女儿许配出去了,是一个叫刘季的人。女人家心细,立刻着人出去打探刘邦的底细。刘邦在沛县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所以不消一会儿,探听消息的人就回来了,如此这般将路人的话转述一番。吕公的妻子一听大怒,坐着生闷气,等老家伙回来,好好收拾他一顿。  众家眷也都没了话,按理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成分,不说高攀,起码得找个门当户对的才行,这下倒好,老爷居然将爱女嫁给了一个坑蒙拐骗偷鸡摸狗好酒好色的家伙,这也太那什么了吧。  吕公回来了,哼着小曲,洋洋得意的样子,一进内室,嗬!全家老小都坐在一起,个个嘴噘脸吊的,这是发生什么事了?怎么都成这样子了!吕公看看老婆,她更是满脸阴云,盛气以待。  吕公见状,连忙上前,打算将好消息告诉给全家人,好让大家高兴一下,可是刚走到妻子跟前,话还没有说出口,吕媪霍地站起来,一把拽住吕公的耳朵,怒骂道:“你做的好事!居然将女儿嫁给一个酒色之徒,年龄还比咱们的女儿大十五六岁,这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几个心思细腻的家人,听老人家这么说,忍不住嘤嘤的哭了起来。  吕公倒懵住了,夫人此话从何说起?然后那个负责打探消息的站出来,将真相告诉吕公,夫人越听越生气,指着吕公的脑门儿,唾沫星子溅了他一脸:“咱们女儿这么出众,找什么样的女婿不行?你还说她天生富贵相,将来一定能嫁给一个贵人。咱也不说什么贵人,就像沛令那样的人也行啊,干嘛非得给那个什么刘老三呢!他算什么东西?也配娶我女儿!真想削你一顿。”  可惜吕媪早死了,没看到刘邦成事的那一天,要不然,她恐怕要后悔自己当初这一番话了。吕公当初张嘴乱说什么要把女儿嫁给贵人,没想到真给他蒙对了。  不过现在他心里可不好受,一听仆人说刘老三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越说他越后悔,只恨当初太心急,只恨当初没有细细打听。可是已经当着众宾客的面说了这番话,想反悔都不行了。心里后悔得要死,嘴上还要给自己强辩:“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这不是你们能明白的事。”大凡作了错事被老婆责备的男子,大多都会这么给自己开脱的。  说归说,他到底感觉对不住自己的女儿,正是因为自己的心急,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吕公忍不住偷偷看一眼女儿吕雉,却惊奇的发现,众人都在为她伤心,她却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一点儿悲戚的表情都没有。真是一个刚强的女子,这让吕公更觉难受。吕公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他的这个女儿将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王侯将相,她想杀谁就杀谁,父兄子女,她想封谁就封谁。她一度成了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吕公是个在场面混的人,说过的话自然不能反悔,纵然回到家里给妻子跪搓衣板,出了门还是大老爷们儿。所以,没过多久,刘邦就乐呵呵地将吕氏娶回家了。从此,他刘老三就告别光棍时代了,再也没有人会取笑他娶不上媳妇了。刘老三的喜悦可想而知。没用几年时间,他就让吕氏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刘邦为儿子取名为刘盈,一个女子气息很重的名字。名如其人,这个刘盈也真像个女孩子一般心思细腻又多愁善感,最后终于忍受不了母亲的残忍,郁郁而终。  刘邦的人生得意了,有了妻子,有了子女,人生该有的,他都已经有了,他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是的,他的确非常高兴,为了表达这种快乐的心情,他用竹皮给自己做了一顶帽子,帽子很高,简直可以用崔嵬来形容,他跟他的手下经常带着帽子四处溜达,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回头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一直到他成为皇帝,他还是很喜欢戴这种特别的竹帽子,这种帽子一直流传了数百年,人们称之为“刘氏冠”。可以说,刘邦也算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似乎很希望与别人不一样,希望别人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自己,他迫切的想让每一个人都记住他,这样的想法让他做什么事都喜欢用一种异于常人的思维。  
  昨天回家了,今天刚来就赶紧更新,不好意思。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正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那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锄。 〔一煞〕春采了 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 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撮住,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小时候很喜欢的一套曲,看到楼主标题就打回去又吃吃笑着读一遍。
  占个位子,看看风景
  更新时间调整:因为单位纪律原因,白天可能无法上网,所以更新时间调整至晚上七点至八点之间,如果没有意外情况,每天至少一帖。
  但是,刘邦又怎么会满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过普通人的日子大概是最不能让他容忍的事情了。他喜欢喝酒,喜欢赌博,喜欢举重闹些小事,喜欢趴在楼上看美女。但是,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了,他得注意他的言行了。纵然这些都无所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将他死死制约着——他没有钱。之前他打光棍的时候,他的这些微薄的俸禄就已经不够他花销了,现在又多了一个妻子,两个孩子,养家糊口就成了他最大的心病,他拿什么来养活妻儿呢?更何况他还想到外边去胡混一番呢!  办法当然不是没有,于是,人们经常会看到刘亭长的女人吕氏带着两个孩子去地里干活。诸位,这可真是滑稽的事情,刘邦当初一个人的时候,整天跟着一群狐朋狗友四处闲逛,从来没想过下地干活儿,所以那个被伟大的母亲,还有甘心当绿叶的刘太公老是斥责刘邦,说他整天吊儿郎当,不理田事,不如他的两个哥哥。但是现在居然让两个孩子跟妻子下地去,自己也偶尔请假回来干活,不可思议。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刘邦浪子回头,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了,于是开始好好过日子了。不过联系刘邦后面的表现就会知道,这个原因其实并不可靠。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放荡不羁的一生,他不会被任何东西束缚,包括妻儿。  二、因为刘邦的俸禄靠不住,所以吕氏只好自己亲自下田。这个原因应该站得住脚。因为事实上刘邦的俸禄并不多,一个月也就只有几斗而已,别说刘邦还要自己在外边逍遥快活,就算他做个模范丈夫好父亲,每个月将所有俸禄都给家用,一家四口的所有花销指望这几斗,恐怕也不够。吕氏从娘家虽然带过来了几件首饰,但是这个家是无底洞,几年时间,她的细软恐怕也就花光了。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其实也很有道理,刘邦之所以让吕氏跟孩子下地,其实完全是做给吕公看的。  诸位,西汉时期,大文豪司马相如拐走了卓家的女儿,可是却无力养家,于是想了一个好办法,在卓家附近开了一家酒垆,卓氏亲自沽酒,司马相如挽起袖子当跑堂,这事情传到卓家,老卓头气愤之余,为了保住颜面,只好给了司马相如一大批童仆和钱财。于是司马便好过了。  但是司马很可能不是首创者,而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刘邦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管这一论断是否武断,刘邦让昔日堂堂的吕家千金下地亲自干活,这本身就是对吕老头的侮辱,吕老头不被气死也要举家外迁才行,他老人家大概要悔青了肠子,当初把女儿嫁给刘邦去扫地做饭,如今,别说扫地做饭,比这粗重百倍的下人才干的活也落到女儿肩上了。  吕氏在她的后半生势焰熏天,将天下所有人都紧紧攥在手中,要谁死谁就得死,可以说她成了刘邦那批老臣们最大的噩梦,成了刘氏子孙的阎罗王,成了恐惧的象征,吓得太阳也隐去了半边。但是她年轻时并不是这样。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兽性的一面,也有仁慈善良的人性的一面,正常情况下,人的理智会帮助人性战胜兽性,这个时候人就是善良的,可是一旦兽性被激发,就会无限扩散,这个时候人就会失去理智,像个疯狂的野兽。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流露出的就是她善良的一面。她下地干活的时候,一个饥渴交迫的老人家路过,请求吕氏给口水喝,吕氏于是将放在田垄上的水罐端过去,又给老人一点儿干粮。  这是人之常情,看见孤苦伶仃的老人,每个人都会心生怜悯。老人喝过吃过,道过谢,却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而是抬头看看吕氏,然后说:“夫人好面相,将来一定得富贵。”过惯了苦日子的吕氏听见这句话,当然很开心。虽然她并没有奢望能得到富贵,但是既然有人这样说,而且是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到底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于是吕氏笑了,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老人的感谢。两个孩子蹦蹦跳跳的过来,老人将孩子拉到怀里,婆娑一番,说:“孩子也是好面相啊!夫人之所以能富贵,都是因为孩子。”  同志们,这句话除了说孩子将来有出息外,在没有更多的意思了,可是司马迁先生将这一句话也写进了书中,作为皇帝天定的证据,这就有些牵强了。老实说,这不过是一句老人家的祝福而已。老人家见孤儿寡母的在地里劳作,自然也心生同情,再加上吕氏的一饭之恩,于是老人家便将最衷心的祝愿送给她,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今天也有很多人,也会受到同样的良好祝愿,所以,老人这话,只是一句祝福,并非预言。  中国历史中参杂了太多的谶语与预言,从周宣王时那首“月将升,日将落”的儿歌,到“桐叶冷,吴王醒未醒”的童谣,再到现在的“刘氏贵”,以及以后的很多谶语,都无不应验。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预言,所以中国历史充满了神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历史都是由后人编写而成的,编写的人一方面要查阅档案观众的资料,另一方面还要到各地去实地考察(司马迁先生就曾经这样做过),在采风的过程中,少不了收集到一些民间口头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人们处于一种迷信思想而被改造,当然会有一些神秘因素了。同时代的史馆记录中,未必会有这些神秘因素。历史由人编写,凡是人,尤其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自然少不了一些君权神授的思想,这样的潜意识影响着他们的编写。汉朝时期,一群鸟落于官府,于是御史大夫以为天降祥瑞,跟许多官员商议之后,上奏朝廷,岂知后来因为官场争斗,事实浮出水面,原来群鸟毕集是另一位大官经常喂鸟造成,要不是事情败露,恐怕历史上又会多一次祥瑞了。看见群鸟降临,便联想到上天降福,御史大夫会这样,史官当然也会如此。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可以说,一部中国史,本身就是由史实、民间传说跟史官的主观思想结合而成。  
  历史的真相谁也不好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中究竟有多少是历史真实,谁也不敢肯定。
  刘邦下地的时候,老人家已经走了,吕氏将刚才的事情当作笑话讲给他听,刘邦偏偏就是一个喜欢听吉言的人,马上沿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追赶,功夫没有白费,他到底给追上来了。老人一听说眼前这个人就是刚才那名女子的丈夫,马上说:“刚才那几个人之所以能富贵都是因为您哪,您贵不可言。”幸好刘太公没有来,否则,刘氏家族富贵的源头就会落在他身上了。  但是刘邦不想这些,他追上来想听的,也正是老人这番话。现在终于听到了,当然乐不可支,然后马上给老人开了一张口头支票:“谢谢您老人家,要真像您说的那样,我一定不会忘了您。”陈胜当年也对同伴们说过“苟富贵,勿相忘”,可惜富贵之后,马上将过去的老友给杀了,幸好刘邦富贵的时候老人没有去找他,要不然下场可就不得而知了。可见有时候空头支票是不能当真的,开得越大,意味着危险也就越大。  刘邦一边走一边摸着脑袋,回味着老人刚才那番话,当初老吕丈人曾经说过的话又回响在他的耳边,他们都说我刘邦将来一定会富贵,而且贵不可言,到底能有多福贵?难道……他或许想到了什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天哪!这不是灭族的大罪吗?可是,这么多人都这样讲,莫非——此事大有搞头?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说的时候,或许是假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讲,那么即使是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虽然是杀头重罪,虽然面临灭族危险,但是刘邦还是喜滋滋的捋着胡须,回到田里,一把夺过吕氏手中的农具,丢到一边,然后笑着说道:“走,喝酒去!”带着妻儿回家去了。他真开心,活到四十多岁,他的人生才豁然开朗。以前那几十年吊儿郎当的日子真是白活了。从此,他的内心深处开始不安的骚动,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开始在心头闪现。  然而,好梦还没有开始,他的人生便开始了转折。    卷二
逃亡  这一天,沛令找到刘邦,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押送一批苦役到咸阳去。骊山工程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确实够大量的,稍晚些陈胜的军队攻到函谷关,朝廷无兵可派,于是将骊山刑徒临时调去打仗,居然凑起了七十多万军队!一听是这项任务,刘邦就开始心里叫苦,不禁看一眼沛令,心里总觉得这个情敌是在整自己。其实以前刘邦也曾经好几次执行过这样的任务,有一次还有幸见到了秦始皇,让他足足在众人面前骄傲了好一阵。但是作为亭长,作为执法者的他,当然知道这种任务的风险。秦朝时期是一个法制极其严峻的时代,以抢劫的处罚为例,根据资料,如果抢劫 660钱以上,而共同行盗的害盗少于五名,那么就会被处以刺面、割鼻子(即黥劓)的惩罚,并参加强制劳动。660钱,那才是多少,如果跟现在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千万的抢劫案来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惩罚却是严厉的。所以现在那些抢劫犯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秦朝,可以保住自己的一张脸跟鼻子,至少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将苦役送到咸阳去,其惊险程度不异于宋朝时期的押送生辰纲。虽然秦朝末年社会已经很混乱,匪患猖獗,但是估计还没有人会对苦役感兴趣。不过,秦朝法律命令规定,要是不能按期到达,处以死刑,要是人数不够,处以死刑。要知道当时的交通基本靠走,难免遇到风雨天气,耽搁行程。而且被送到咸阳的苦役基本上不是去修长城就是建阿房宫,其劳动强度之大,工作环境之苦,都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谁会心甘情愿的被送去咸阳。尽管法律严峻,但是只要有机会,那些苦役总跟泥鳅一样要溜走。逃走了还有十分之一的希望活下来,而到了咸阳,基本上就跟死神搭上了,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妻子化作望夫石。在这种情况下,押送苦役这件差事真可谓不光荣又艰巨。  但是刘邦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不可能像陶渊明那么潇洒,乌纱帽一掼:“老子不伺候了!”他还得干下去。于是只得转身离去,背后沛令冷冷的提醒道:“记住时间,不要误事!误事可是要砍头的。”这是刘邦最害怕听到的字眼,沛令都替他说出来了。  第二天,刘邦上路了,跟杨志一样做了押送官。但是杨志心里起码还有一种被器重的幸福感,而刘邦心里简直充满了被抛弃的感觉。他回头望望县衙,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回来。吕氏跟孩子都没有送他,因为他之前都平安的回来了,他们觉得这次也一样,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刘邦叹一口气,回过头来看看这批苦役,不多,百十来了个而已,他们也都正看着刘邦。真他妈的一帮刁民,个个都想逃走似的,刘邦心里暗暗地骂道。  不出刘邦所料,刚上路,就开始有人逃走了。尽管刘邦将眼睛睁得跟猎犬差不多,但是逃亡的人数还是不断增加。走到丰县芒砀山,不过走了百里路,就逃走了几十个,刘邦的心简直跟掉进大冰窖里一样,拔凉拔凉的。完了,这次真的完了。就算按期到达,也逃不了一个死罪。刘邦绝望的看着苦役队伍,恨不得变戏法一般变出几十个苦役来。但是他不是孙悟空,他没有猴毛,所以,办法还得另想。他虽然不是孙悟空,但是跟孙悟空一样,猴精猴精的,所以,不到天黑,他已经想到办法了。  
  下面该到刘邦斩蛇起义了吧?这段历史我比较熟悉,不过还是想知道得更详细一点。
  为什么刘邦前几次押送苦役到咸阳没有逃走的呢?
  为什么刘邦前几次押送苦役到咸阳没有逃走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在后边的两帖中将会讲到,希望能继续关注。如果发现有讲不对的地方,还希望能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等天黑下来,刘邦将剩下来的苦役们聚集到一起,让人将酒拿出来。这天路过一个小镇,他特意让人买了很多酒,将萧何他们一班好友凑的盘缠花了个八九不离十。那些苦役们见刘邦如此,心里都有些明白,相互看一眼,静静地围拢在一起,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着刘邦。刘邦低着头,叹一口气,只有自己能听得到这无奈的声音。然后,他抬头看着大家,他看到了一片期望的眼光。篝火燃得旺旺的,每一个人的脸也都是红红的,不知道是因为霍光映照,还是因为激动。  “同阶级的弟兄们,”刘邦开始说话了,他实在不愿意跟这些苦役一个阶级,但是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未来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或许还不如这些人的命好,所以,这样叫还好些,听着亲切。  大家的耳朵都支楞起来了,听刘邦下面会说些什么,会不会是大家想听到的那些话。刘邦暂停片刻,接下去说道:“今晚,就是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晚上,明天就散伙儿吧,你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人在管制你们了,希望你们不要被抓住。”  人群一阵骚动,刘邦看看他们,他们的脸上涌现出激动、兴奋的神情。  待他们平静些,刘邦说道:“我也想过了,将你们送到咸阳,其实就是将你们送到了鬼门关,你们再也见不到你们的妻子,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孩子。”刘邦依照自己的心情说道,一想起再也见不到吕氏,见不到两个可爱的孩子,他几乎要落泪了。  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听他说话。刘邦继续说下去:“我也有妻儿老小,我也有父母兄弟,咱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想让大家去送死。跑吧,跑到没有人能找到你们的地方躲起来,好死不如赖活着。”  “那你怎么办?”人群中有人问道。  “我!”刘邦呆呆地望着面前熊熊的大火,想起了刀山火海,甚至想起了下油锅,他目光呆滞,带着哭腔叹息道:“我还能怎么样!跟诸位一样,逃呗!唉!”  “你也要逃?”有人惊讶道。  “不逃怎么办?难道等死吗?”刘邦说。这个时候他当然没有忘记国家一项严格的法律——连坐。他跑了,他的妻子怎么办?他的孩子,还有他的父母哥哥,他们怎么办?衙门一定会抓走他们,罚他们做苦役的。只要他刘邦敢逃,他身后的一家人都将被推倒风口上。但是刘邦还是决定逃走。只要坚持到咸阳,就算他们全都跑光了,朝廷也只能处死他一个人,他的家人不会受到任何牵连。但是思虑再三——或许并没有思虑,他就下定决心了,他要逃亡,要不然死的就是自己了。至于家人怎么样,眼不见心不烦。这个动乱的年代,多少家庭都已经家破人亡了,多他刘邦一家也无所谓。  人群又一次骚动了,亭长居然也要逃亡,大概大出那些苦役意料之外。很快,人群中有人猛然站起来,慷慨道:“刘大人(虽然亭长并不是多大的官,但是既然也是官职,姑且让大家这样称呼他),您是为了我们才走上这一条路的,只要您愿意,我愿意跟随您左右。”  “我也愿意!”“还有我!”十几个人都站了起来。  刘邦望着这些人,有些发愣,他当了好几年的亭长,手下从来都只有几个人而已,现在居然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他,而且是自愿跟随。这种感觉多好!简直就像山大王一样。  这种场面让他想起了几年前在咸阳看到的秦始皇威风凛凛的样子,他刘邦手下也有十几个人 了!想到这里,刘邦心中豪气顿生,他站起来,也慷慨道:“承蒙大家抬爱,刘邦实在感激不尽。好!喝了这碗酒,大家从此就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他率先端起酒碗,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然后使劲儿一摔,将碗摔得粉碎。  “啪!”“啪!”一片摔碗声,碗的碎片四溅着,就跟这个国家一样,即将四分五裂。听起来这就像梁山好汉聚义一般,但是事实上他们比梁山好汉还要悲壮,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东躲西藏,不敢见人,二是被抓住砍头。我们说这番情景的时候显得很豪迈,其实他们的内心除了恐惧,就只有一点点的希望,毕竟他们已经将头别在裤腰带上了。  要逃的人都逃走了,愿意留下来跟随刘邦的,跟着刘邦大喝一顿,喝了个痛快,个个醉醺醺的。然后大家准备转移,毕竟这里有火光,容易让人发现。喝过了酒,刘邦就算是老大了,他也学着大将军一样,派出一人前边探路,他们一行人在后面踉踉跄跄的跟着。  很快,那个人就返回来了,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正好横在路上挡住去路。这样看来,那条蛇也真够粗的。一个醉眼朦胧的人在夜色中居然还可以看见,而且受惊之后也不走,稳稳地横在路上,估计这条蛇刚刚填饱肚子,正处在朦胧状态。  芒砀山位于东南地区,那里气候湿润,水草丰茂,有很粗的蟒是很平常的事儿。刘邦此时酒劲儿正浓,加上刚才在场子中威风了一阵,真将自己当做黑老大了,于是马上拿出一副黑老大的样子,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告诉那条蛇,让它赶紧滚蛋,别惹老子,否则对他不客气。”那个先锋官可能已经吓得酒醒了,见刘邦说出这番话,自然摸不着头脑,说:“要不您去看看,我说话它不听。您一出马,一个顶俩。”  刘邦于是将身子一摇,从腰间“嗖”地拔出剑来——请注意,他是亭长,当然有佩剑,秦朝时期的剑多是青铜剑,剑身很沉,也很长。刘邦就这样拎着长剑,骂骂咧咧地向前走去。
  后边有人打着火把,走不远,果然看见路上有一条蟒,很粗。要是清醒的时候,估计刘邦早就吓得掉头就跑,可是现在他醉得一塌糊涂,也不管是什么东西,论起剑就砍,也算他运气好,这条蟒正处在沉睡状态,没有一点儿反应,被他砍得乱七八糟。砍累了,他才站起来,回过头,大手一挥,冲着身后那帮胆小鬼喊道:“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刚才一阵摇晃,酒劲儿上头,一头栽倒在地。  等刘邦醒过来,天早大亮了。大家已经将他抬到了一个安全地带,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睡了一夜,酒已经醒了,刘邦想起昨天晚上大家认他作老大的事,心里又是一阵激动,当大家争先恐后地讲他昨天晚上勇斩大蟒的事情时,他自己其实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一听说砍的是胳膊粗的蟒时,他自己倒吓得半死,可是看到大家钦佩的目光,又忍不住得意起来,说道:“这算什么,别说是蟒,就算是老虎来了,我也不怕。”刘邦一辈子没有做过真正的英雄,但是逞口头英雄这样的事他最喜欢。虽然他此时已经四十多岁,是个半老头子了。  
  关于刘邦的年龄问题,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247年,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大多数人认可第二种说法。以此来推算,他起事的时候,公元前209年,此时他已经48岁了。
  古人寿命要短一点,刘邦这年岁起事,还真是大器晚成啊。
  是呀,这个年龄还有胆量造反,精神可嘉。
  作者:战国客 回复日期: 13:55:47        我就奇怪了,刘邦这草根皇帝就非得被人唾骂?和他从沛县出来的兄弟基本都是善终吧。        回答:跟他从沛县一起出来的亲友团的确还算好,但是,你忘了他为了逃生,将亲生儿女屡次推下车了吗?你忘了他为了战胜项羽,置亲生父亲于不顾吗?  --------------------------    搞不懂,打不过就要煮别人老爹这种事本来是项羽的污点,怎么都拿来说刘邦了?        本版有个高人菜九段,看刘项问题最深刻,楼主提鞋都不够啊
  看来有志不在年高是正命题。
  关于有人说刘邦杀的是白帝子这件事,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  这件事据说起自刘邦的一个跟随者,他说他走在后边看见一个老婆子坐在蟒尸旁边哭,说她是白帝的老婆,这条蟒是她跟白帝的儿子,变成一条蟒,被赤帝子给杀了。他觉得老婆子乱说一通,想要揍那老家伙一顿,可是老婆子瞬间不见了。  不用说,刘邦就是赤帝子了,白帝、赤帝是上古神话中的两个天神,很容易看出,这又是神化刘邦,目的就是证明刘邦是天神的儿子,是皇帝的命。  其实刘邦的随从是不是真的说过这样的话,谁也不知道,反正成了皇帝之后,刘邦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也没人敢揭穿他。就算那个随从真的说过这事,但也只能说明那个家伙是个写小说的材料。  更为合理的事实是,一个人梦见了他的母亲,梦见自己已经被砍了头,他的母亲就坐在自己的尸体旁哭。他们选择了逃亡,就等于一条腿已经跨进了鬼门关,死的恐惧时刻折磨着他们,这种恐惧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然后出现在梦境中。他出于我们不知道的什么原因走在了最后,好不容易赶上了刘邦一伙子。但是他们都怀疑此人要逃走,不巧又跟他们碰到一起,所以个个怒目相向,作为老大的刘邦更不用说,一双眼睛瞪得跟斗鸡差不多圆。此人心慌,然后灵机一动,将自己的梦改头换面,再添油加醋一番。于是,那些眼睛瞪得更大了,然后个个转过去看刘邦,刘邦也瞪圆了眼睛,可是他很聪明,马上就以眼观鼻,以鼻观心,表示对此事的默认。  刘邦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经历了很多事情,他又是在场子上混的人,岂能看不出这个家伙是在乱吹?但是吹牛也要看时候,时机不对,你可能会被众人嘲弄一番甚至暴揍,但是如果牛吹得正是时机,那就不同了。  将整个事情回忆一遍,刘邦由刚才的激动渐渐地恢复了理智,他知道人一到晚上最容易冲动,所以昨天晚上这伙人表示愿意赴汤蹈火,但是等他们也恢复了理智之后呢?他们还会跟随自己吗?还会对自己忠心耿耿吗?这个恐怕谁也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想个办法将这伙人的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刘邦想得头都疼了。正巧,这事儿来了,真是天助我也。他们可以不信我,可是不能不信神哪!神说我是赤帝的儿子,那么我也就是神仙命,跟着我,会有好果子吃的。放心跟着我吧。他看看那群人,果然个个都用敬畏地眼神看着自己。  刘邦当然知道这个家伙说的什么白帝,什么赤帝子,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人说当然也不如天说。这小子借鬼神这么一说,效果比什么都好。鬼神真好,可以吓人,迷信真好,可以收拢人心。不问苍天问鬼神,汉文帝被后人笑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他是正统即位的皇帝,是在守成,所以要将黎民百姓放在鬼神之上。凡是谋事的,哪个管苍生了?谁不问鬼神谁就是笨蛋!所以陈胜问了,田单问了,他们都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刘邦也拿鬼神说事,所以人都愿意跟他走。  现在确定领导核心的问题已经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他们接下来怎么办?人们都需要神的指引,刘邦是神的儿子,所以大家都看着他。刘邦略一思索,大手一挥,说:“撤退到山里去?山里最安全。”山高皇帝远,老三是总管。于是他们一伙便在芒砀山一带潜藏起来。  这帮苦役真是幸运,自己逃脱了不说,家人也并没有因此而受牵连。这个时候大秦帝国已经大厦将倾,暗流涌动。朝廷一门心思地修长城,修直道,建阿房宫,建陵墓,数不完的工程耗尽了大秦的气数,也耗尽了黎民百姓的精力。无数人死在工地上,他们被就地掩埋,新的工程就建在他们的尸体上。苦役短缺,需要大量补充。这么多苦役需要粮食,大量的粮食,虽然最初国家规定苦役自带干粮,但是工程日久,新人跟不上,苦役总是不能按期放回,粮食需要补充。  就这样,各地的官员被苦役跟粮食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谁还有心思管几个逃亡者的事情。国家这座巨大的机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那些工程,除此之外的事情都不在重点管理范围内,于是,许多法律都开始松懈了。刘邦是亭长,私纵苦役,带头逃亡,旗人当汉奸,当然罪重一等了,但是至于他有没有因此而被追究责任,这需要研究一下,虽然《汉书•任傲传》中说,吕氏因此被系下狱,而且在狱中饱受凌辱,还亏任傲替他出头,将那个侮辱她的人暴揍一顿才没有人再骚扰她。吕氏感激任傲,后来还封任傲为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  关于吕后入狱的事,《史记》中并没有记载,虽然这并不意味这没有这事,但是如果真的有,我想司马老先生应该记下来,这也算是吕氏为刘邦做过的牺牲,而且是刘邦当皇帝前吕氏为他所做的最大贡献(如果生孩子不算的话)。这仅有的一次贡献不应该被抹杀,所以我想,大概入狱这件事还需要我们细细研究一番。  不见了刘邦的踪影,吕氏着急了。虽然刘邦此行路头遥远,但是按照的情况以往来看,应该早就回来了,莫不是出了什么事儿?这么一想,吕氏的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要是刘邦真的出事了,她一个妇道人家,还带着两个孩子,怎么在这样杂乱的社会上生存?娘家人虽然时常接济她,但是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她总不能老是靠娘家人的接济呀!于是,吕氏准备好东西,上路找刘邦了,上演了一出古代版寻夫记。  其实这次寻夫并不艰难,她很快就找到刘邦了,后来她多次让人去给刘邦他们送东西,都很容易就找到刘邦了。这也可见秦朝末年确实法律执行很松散,他们这批逃亡者并不难找,但是官府却并没有派人去搜索。史书记载,吕后因为能看到刘邦所在地方上空有祥云,所以找刘邦一找一个准。看来祥云只对吕后开放,其他人看不到。就像只有酒店老板娘能看到刘邦头上的怪一样。  其实当时逃役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真正要抓,官府恐怕也没有那么多人手。就这样,刘邦他们在芒砀山地区游荡着,等待着他们也不知道的机会。  
  既然有高手菜九段,我一定拜读他的大作。
      
男人都得梅毒死了才好      
男人都得梅毒死了才好
  这样说岂不是太偏激了,咱们还是聊聊历史的事情,
  这样说就太偏激了,大家还是讨论历史好些,别的话就别说了。
立为沛令  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209年,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年七月,朝廷征发一批贫农去守卫渔阳。渔阳是秦朝的一个郡,在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地区。渔阳地处北方,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算是通往中原地区的一个门户。要是这里守不住,那么匈奴就可以此为突破口,进攻中原地区,直接威胁到秦国安危。所以,秦朝一直很重视此地的防守,长城就修建在这里。  秦朝时期守卫边疆已经不仅仅是守卫了,还兼做很多事情,比如蒙恬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去北方防守,但除了开头几年跟匈奴大打几仗,后来的十年时间几乎都在搞建设,筑长城,修直道,这个时候这些守军其实跟那些苦役是一样的。  所以,谁愿意去戍守?曹植说,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他是在写诗,诗歌当然是很浪漫的。真要你到战场上去,估计很多人心里都会敲鼓。如果说为了保卫国家也就罢了,可是如果跑到边疆去搞建设,每个人心里都凄惨啊!平日里各种苛捐杂税已经让他们几乎倾家荡产,他们对这种暴政已经厌恶至极,恨不能唱着《硕鼠》找个没人的地方隐居起来。所以一上路,大家便死气沉沉,仿佛此行便是黄泉路,个个腿有千斤重。  走得本来就慢,偏不巧,夏天雨多,一场不赶一场,算起来,他们早就耽误了行程。秦朝法律是很严厉的,误期可是要砍头的。如果领头的是刘邦,他当然大手一挥,逃。但是领这批人的是陈胜,一个跟刘邦完全不同的人。他是贫农出身,背景又红又专,人又很好,因此跟这批人关系很好。眼见要完蛋了,他心里那个着急啊!可是急又有什么办法?他们的命运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现在他们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只等走到目的地引颈受刑,剩下的路程其实也就是他们人生的最后的旅途了。但是他很不甘心就这样死,他感觉他的生命应该更灿烂些。  论起来他也算是一个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的“三有”青年,重要的是有理想。很早的时候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大富大贵,像他们的东家那样穿好衣服,吃好东西。但是苦日子怎么总不到头哇!  有一天他懊恼的坐在田埂上发愣,看来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幸福生活恐怕永远也到不了,那时候他还不知什么是合作社。于是,他抬头对地里那群跟他一样身份的同伙喊道:“哥们儿,要是将来我们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大家啊。”这是传统的同甘共苦的思想。现在他们已经在有难同当了,他也想有福同享。可是同伴们个个是哲人,有人笑着说道:“得了吧,咱们就是一贫农,富贵是东家他们的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乐天命吧。”唉!一群庸碌之人!陈胜叹息道。  这次去渔阳戍守,他被任命为屯长,相当于小队长。跟他一样担任屯长之职的还有一个人,他叫吴广,陈郡阳夏人(即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他们俩同一个阶级出身,私底下关系也很好。随行的还有武装部派下来的两名都尉,负责管理这群人。  吴广为人比较忠厚老实,做事基本上中规中矩,现在眼看时间已经耽搁久了,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  但是陈胜却想了很多,他们此行是去替朝廷卖命,可是却落了如此下场,再联系到以前的经历,陈胜心里的怒火越烧越旺。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不停,生产了那么多东西,可是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连东家的那条狗都不如。  再看看东家,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用做,愿意了就到田间地头看看,顺便大声呵斥他们几句,但是吃香的,喝辣的,要什么有什么。同样是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不就是因为他们的先辈也是东家,而自己的先人也是贫农,但是,难道上天注定人要分这么三六九等吗?他们难道永远也不能咸鱼翻身了吗?一个大胆的主意在他心里闪现着。  陈胜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没有声张,而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跟吴广说了自己的想法。吴广大吃一惊,这可是灭门重罪哪!但是现在灭门对他们来说又能怎么样?他们早就家破人亡了。他心里也很矛盾,走下去吧,死亡就在前面等着他们,照陈胜的意思做吧,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谁知道会是什么结局呢?  面临抉择,吴广犯难了,这似乎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于是,他们找了个机会去占卜,既然人力无法解决,只有看上天的意思了。正好他们队伍中有人懂得占卜,占卜者本人也不愿意到渔阳去领死,于是说:“事在人为,你们只要下定决心做,一定能成功,还用问鬼神吗?”得病的人最希望的就是听到医生的安慰话,心里拿不定主意的当然最希望听到占卜者的吉利话了,陈胜吴广于是大喜,下定了决心,既然朝廷不给我们活路了,那就反,反他娘的。人活着就是因为有希望,如果连活的希望都没有了,那么还畏惧什么呢!什么灭门,什么夷族,爱咋咋地!  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但是只有他们俩根本成不了任何事,要是这九百人齐心协力,那么就算死,也不孤单了。不过人越多,心越乱,要怎样才能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呢?他们想到了鬼神,人敢打爹骂娘唾祖宗,但就是不敢违逆鬼神的意思,还有什么能比鬼神更有说服力呢?  
  今天星期五,四点钟我会再上传一帖,明天就无法上传了,后天晚上五六点再上传,各位见谅。
  这天,路过一个小村子,他们买了几条鱼煮着吃,有人四处捡着柴火,忽然发现很多人都围着厨子,于是也围上去看,一看,呆了,木板上放着一条鱼,刚刚剖开膛,厨子手里却拿了一匹帛,上书三个字:陈胜王。鱼肚子里怎么会有这东西?大家都很吃惊。  但是让他们吃惊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一次他们在一间祠堂附近宿营,夜里,祠堂那边忽然传来狐狸的叫声,悲戚而苍凉,那声音听得真真切切,居然是——大楚兴,陈胜王。又是陈胜。狐狸都这么说,而且是在祭祀鬼神的祠堂?大家开始对陈胜恭敬起来,看他的眼神里也多了一丝敬畏。从他们的眼神中,陈胜看出了人心的归附,现在,万事俱备,只等一个机会了,要知道,还有两名都尉押解着他们呢!  这一天,他们走到了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的小刘村)。驻扎下了后,都尉喝了很多酒,耽搁了行程,他们心里也很不爽,喝得酩酊大醉,嘴里不停骂着这帮泥腿子。陈胜看看吴广,吴广会意,于是故意坐在都尉附近高声说话,而且不停说着要逃走。都尉果然被激怒了,一把抓过鞭子就打吴广,边打边骂,周围聚集了很多人,个个眼中喷出了怒火。吴广平素老实忠厚,关心大家,很得人心,现在看到吴广被打,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子火无处发泄。都尉越打越气,一把抽出剑,挥舞着,嚷嚷着要杀了吴广。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吴广虽然不会唱《义勇军进行曲》,但是却懂得把握时机,都尉一拔剑,他回头一瞥,已经看出大家显在脸上的怒气了。不用再演戏了,再演下去就没命了,不要犹豫,把握机会。吴广不再犹豫,一跃而起,一把夺过剑,将都尉劈倒。陈胜马上跳出来,帮他将另一个都尉也给杀了。现在,他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反抗,别无他法。  陈胜马上将所有人召集起来,站在高台大声喊道:“下雨路滑,我们走得慢,耽搁了行程,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是朝廷却不问青红皂白要将我们处死,我们死得多冤!再说,就算不被处死,也要跟胡人打仗,还要修筑长城,这么多事情压在我们头上,我们能有几条命?现在我们是九百人,可是等回来的时候能有几人?朝廷对我们如此无情,我们何必要为他卖命?我们都是下贱的人,世世代代吃苦,为富贵的人卖命,但是上天难道要注定我们永远吃苦?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永远骑在我们头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说得多好!陈胜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可是却从他嘴里说出了数千年来最激动人心的话!谁说穷人永远贫穷?谁说富贵的人永远富贵?我们不信这个邪,我们要改变这不平等的状况。  九百多人就这样被他感染了,个个激动不已,现在,他们人老几辈子都在受苦,现在,他们要将着乾坤扭转过来。  真正感人的话不是从书上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是胸中不平之气宣泄而出的。陈胜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所有人情绪,大家群情激愤,跟随陈胜一起振臂高呼着。  事情已经预谋好了,为了能凝聚人心,陈胜吴广决定打出公子扶苏跟项燕将军的名号,扶苏为天下苍生而被谪贬,老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少有人知他们已经死了。项燕将军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深得民间老百姓的拥戴。而新政权的名字他们也想好了,因为这是楚地,所以取名“张楚”。  陈胜自己不会料到,他们的这次反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以前虽然也曾经发生过百姓的反抗,但是反抗并不是针对朝廷,针对国家,只是针对皇帝个人。公元前841年,镐京就曾经发生过一次反抗,不堪压迫的国人赶走了周厉王,但是他们的目的仅此而已,赶走那个暴虐的国君,大家的情绪都平静了,朝廷马上出面,由德高望重的周公跟召公共同执政,这样的反抗并不彻底,所以只能成为暴动。  而这次大泽乡反抗,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皇帝个人,而是整个朝廷。这个朝廷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他们要将整个朝廷置换掉。虽然在起义之初,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可是后来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它揭开了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序幕,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这次起义取得辉煌的成绩,给秦国政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七月起,起义军迅速壮大,由最初的九百多人很快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战车六七百乘,士卒几万的部队,并很快攻陷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这里,陈胜称王,建立大楚政权。起义军用很短的时间便攻陷了荥阳、九江、邯郸、大梁。同时起义军派出由周文率领的东征军,向东经由函谷关直捣秦国首都咸阳。到九月份,起义军已经拥有战车千乘,甲卒几十万,一直攻打到戏(今天的陕西临潼一带)。  因为陈胜的首发影响,从七月到十月,各地起义军蜂拥而出。吴地的项梁,狄城的田谵,昌邑的彭越,纷纷起兵响应,除过这些,各地数千人聚集的更是多不胜举,起义迅速成燎原之势。这其中还有刘邦。  
  楼主,加油,写得非常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此时就躲在芒砀山,他的队伍已经壮大很多,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上百人。很多人都是听说了那个蛇的故事后慕名前来的。人就是这样,闲得无聊的时候,就得找些事情做,他们能有什么正事?所以,只好聊天来打发时间。他们的家人偷偷的找来了,闲聊之余,他们便将刘邦是赤帝儿子的故事拿出来说,家人回去后更是添油加醋地散播开来,于是消息越传越广,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  七月份,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消息传来,刘邦激动了,他看到了希望,乱世出英雄,时局越乱,对他越有利。于是,他也蠢蠢欲动。诸位,此时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就是现在,四十八岁的人一般情况下都会被人称为中老年人,更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末,那时人均寿命只有五六十岁,刘邦这样的年龄早就算是老头了。一个老头子居然要起来闹革命,听起来简直像个笑话,但是刘邦并不觉得可笑。他可是很严肃的,他等了几十年,不就等这个机会吗?年龄不是问题,想当年,重耳不就六十多岁才成事吗?那个梦见划船跑到太阳跟前的姜太公不也到七十多岁才走进辉煌吗?跟他们比起来,他刘邦还小的很呢!  正在他准备也跟着揭竿而起的时候,沛县出事了。这个事出的对他来说简直太及时了,他也将摆脱匪盗的阴影,走上正轨。  且说眼见到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反抗暴秦,沛令也心动了,也想起来响应,识时务者为俊杰,沛令并不是识时务,不过为势所逼。各路义军势如破竹,已经攻陷了很多地区,要是沛县也遭到攻击,不用说,肯定城陷人亡,他这个沛令也就到头了。  所以,要想保住富贵,一个办法,跟风。于是,他便将副手萧何、曹参一帮人叫来商量。遇事找人商量这是没错的,错就错在他找的人上。那么多人他不找,偏偏挑了萧何跟曹参,也算是天意吧。略知汉史的人都知道此二人跟刘邦的关系,他们一直都是铁哥们,刘邦上山后,也经常派人跟他们联系,好及时掌握官府的动静。现在沛令找他们商量,他们当然要为刘邦找机会了,于是他们俩说:“大人您是秦国官吏,平素跟老百姓的关系也不怎么融洽,您知道,下边那些官差平日作威作福,最招百姓怒了,现在要率领百姓起事,估计没有人肯归附。所以单靠咱们府衙的力量,根本不能成事,最好的办法是联络逃亡在外的人,他们平日跟百姓关系亲近,很得民心,有了他们的支持,百姓就会听咱们的了,退一步来说,就算百姓不听,集合逃亡者跟府衙的力量,也有成百上千人,足以威慑百姓了。他们不听从咱们的也不行。”沛令是个没有谋略的人,只想着能成事就行了,听萧曹二人说得如此动听,仿佛一切已经成竹在胸,于是大喜,按照他们的规划去做,派人去请在外逃亡且有势力的,刘邦已经有手下几百人,当然是他们的重点联络对象。派的谁去请呢?樊哙。  诸位,人常说机会难得,的确如此,要不是刘邦扯大旗闹革命,只怕历史上会因此失色不少。而那些王侯将相也不过是乡野一匹夫而已。萧何当他的文吏,曹参做他的监狱长,周勃搞他的编织,有红白喜事了去帮人家打打鼓,吹吹乐,樊哙杀他的猪狗,韩信怀他的才继续不遇,张良智谋高,也只能在大街上给人算卦混口饭吃,陈平在乡邑做个管理人,年龄大了跻身三老,夏侯婴喂他的马,灌婴贩他的布,张苍做他的通缉犯,周昌做他的亭长。如今我们提起这些人来,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人人都是绝世人才,但是没有刘邦起义,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与其说刘邦创造了一个时代,不如说他成就了一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作用,汉朝才能建立,才这么有生气。刘邦成就了这些人,这些人成就了大汉朝。  沛令派了樊哙去叫刘邦来帮忙。樊哙是谁?一个杀猪屠狗的,很豪爽粗犷的汉子。论友情,樊哙是刘邦生死与共的铁哥们,论亲情,樊哙跟刘邦是连襟,吕氏的妹妹吕嬃就嫁给了樊哙。现在沛令派樊哙去叫刘邦,樊哙当然乐得屁颠屁颠地去了。说起来也该沛令倒霉,他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跟一帮错误的人合谋,去请了一个错误的人。整个府衙都跟土匪刘邦有关系,沛令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皇帝赏金术士符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