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如何影响数据中心是什么的

来自雪球&#xe6关注 5G&云计算&CDN&IDC会议纪要! 本文由选股宝APP(下载地址:)挖掘。全球5G及无线网络设备产业链发展——某全球通信主设备商研究院院长
我是05年参加工作,截至目前一直在从事跟无线移动通信相关的工作,我本身经历了从2G到4G的网络变迁的过程。
目前而言关于4G网络的部署,从之前的蓬勃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阶段,像欧美市场,包括亚洲的很多国家,4G网络的部署已经进入到长期网络运营的阶段。有一些有实力并且有能力的运营商就会去考虑下一阶段网络该从哪个方向演进,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去挖掘,包括还有哪些有价值的业务可以依托于这个网络来向客户提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5G是大家探讨特别多的话题,大家都可以看到在展会上不论是运营商也好还是设备商还是终端供应商或者是芯片厂商甚至是一些集成商、业务提供商,都会把5G作为展台的亮点放在那里去吸引大家的眼球,特别是一些互联网的高科技公司(比如google 、facebook)现在也在加入到5G的大环境中来,所以说5G现在已经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究竟5G的内涵是什么,定义是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和4G的区别在哪里,将来又有哪些业务,包括现在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是我今天在这里作宣讲的主旨和初衷。
首先我会从5G的场景入手介绍,不论从5G的需求还是标准来看,场景是任何一个运营商或供应商研究的起点,通过这个希望大家能对5G有直观的概念,第二部分我会分析目前行业动向,包含各个主流区域,中国、美国,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区域,甚至包括欧盟区域对于5G的看法是怎么样的,目前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情况;最后一部分和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5G方面的关键技术点以及ZX在这块的理解和目前我们做的研究的进展。 一、5G的概念与特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从最开始的第一代模拟语音到2G数字语音再到3G、4G数据业务和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每过十年就会有一个新的无线移动技术产生,我们称之为“十年定律”。那么按照这个规律来看,我们可以预测5G的成熟发展期会从2020年开始,从标准组织的计划和各个运营商的安排来讲,也是符合十年规律的时间点。
那么5G相对于其他几种网络制式的不同业务特点在哪里呢?我们用两个词来形容:“数据洪流”和“万物互联”。在这里我罗列了关于5G网络的几个核心关键参数:首先,峰值吞吐率,这个大家的感受是最直接的,从3G到4G很明显感受到上网的速度、下载的速度、打开网页浏览速度比3G要快很多,这是因为根据4G技术标准来讲的话峰值在1G左右,到了手机终端这里我们体验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那么5G是个什么状态呢?5G定义的是10G+,这个速率是非常惊人的,相对于4G提升了10-100倍。
第二个数字是连接数,以往这个概念在2G\3G\4G都不会提到,但是在5G提出来了。这是因为5G除了高速移动宽带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场景,连每平方公里的连接数要达到一百万,这是很夸张的概念,也就意味着连接不光是人们所用的终端或者是个人消费电子设备,还包含家里的一些智能家电,同时包含了一些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的一些智能设备。4G每平方公里有一万的连接数就很不错了,所以它的提升倍数也是在一百倍以上的。
第三个数字是时延,可能这个大家平时不会特别关注,但其实它也很关键,它决定了个人用户体验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速率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关键。5G下相对于4G不仅是量上的不同,技术上是质的不同,包括关键技术、基础定义、空口、网络架构都与4G完全不同。
关于5G场景介绍,首先我们看一下在业界对于5G最标准的场景定义是怎么样的。国际电信联盟ITU是整个移动通信最核心最权威的组织,所有的设备商厂家运营商都要遵从它发布的规范来进行设备产品的开发,ITU所定义的5G包含三个场景:第一个,增强移动宽带,这个与现在的4G没有本质上的差距,增强型意味着现在的4G已经可以称之为移动宽带了,只不过5G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升飞跃,在应用上也会与现在的4G有所差异,比如说会出现新的业务应用类型,像现在很热的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将来也会成为5G的关键应用;第二个,海量机器类通信,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海量”,一个是“机器”,所谓“海量”指每平方公里要达到100万连接数,也就意味着将来网络中不仅有人的通信,同时还有很多机器加入到5G网络中来。所以说5G不光是人和人之间通信,还包含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通信,所以是一张大网的概念;第三个,超高可靠低时延,对于有的业务类型像无人驾驶和远程医疗,对于带宽要求并不高,但是对于可靠性一定要非常的严格,不允许出错或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类业务归到超高可靠低时延业务中去。
二、5G行业目前发展的态势
根据十年定律来看,5G成熟期是从2020年开始,距离2020年还有三年多的时间,运营商、设备商、产业链的所有供应商都在忙着为5G标准的制定和冻结而努力,为什么要制定标准呢?
参与行业的各个厂商对于技术的理解,对于技术制式包括一些频段的选择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为了能把大家统一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组织——ITU来牵头把共识达成,并作为一个标准发布出来,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之下,运营商和供应商按照统一的要求去开发和研究设备,也是为了后续5G的健康发展做一个基础保证。
5G的标准工作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最底层的运营商和设备商结合本身的需求、目标入手提出方案,大家进行一些讨论,讨论的结果会通过区域性的组织汇总。这些区域性的组织包含两类,一类是没有政治背景的行业内标准组织(比如3GPP),另外一类是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比如IMT-2020,就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之下成立的中国5G推进组,5GPPP是由欧盟来倡导成立的,5GMF是日本政府来倡导成立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政府来参与其中呢?因为从4G的发展能看出来,标准也好、算法也好、频段也好,虽然说看起来好像是运营商、设备商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国家之间利益的竞争。以频段为例,高频段的部署现在在我国是用于军方需求的,假如说周边国家如韩国和日本想要用高频来部署5G的话很有可能影响或干扰到我们国家的军方信息,有些不必要的东西会被泄露,所以我们国家也会跟周边邻国探讨使用频段,一起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来部署5G网络。这些观点通过民间组织或标准组织形成共识最后提交到ITU,由ITU发布出来变成了国际上大家都要遵守的准则。日本政府对5G的部署非常激进,要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前完成5G的商用,当然这个商用不见得是在日本本岛所有地区都完成部署,但至少会覆盖举办奥运会的场馆和城市来提供5G服务,它的策略通过政府、组织、运营商所谓“产商学”三者结合起来推动5G发展。那么5GMF也是日本于2014年才成立的组织,牵头运营商、设备商来进行探讨。对于5G最激进的运营商是DoCoMo,现在就已经拉了很多芯片商、设备商在东京的实验室里面给每个厂家分配了实验的空间,把他们提出的关于5G的关键技术方案拿来跟DoCoMo展示,并且DoCoMo自己有研究机构根据自己需求对运营商反过来提一些要求。
韩国提出的时间比日本更早,因为韩国18年有平昌冬奥会,韩国要在冬奥会之前要发布5G服务。就我们业内讨论,韩国虽然有这样的目标,到18年可能会提供一部分5G的服务,但是就整个5G网络而言,范围可能会非常局限,只在场馆里,所能提供的业务类型可能只局限于移动宽带这一块,其他两类场景应该不会在18年能发布出来。因为这两类对于韩国来讲太早难度也太大。5G特别激进的运营商是SKT和KT,KT也经常会配合GSMA去展示一些5G的研究成果。
欧盟在5G标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传统的组织3GPP还有一些传统的供应商爱立信、诺基亚都是在欧洲区域的,全球市场里很大一部分移动通信网络都是由欧洲的一些跨国运营商所把持。但是欧盟也在这四个区域中态度最不积极,因为有自己的考量。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它的存量市场这么大,不太希望4G这么快就向5G演进,认为在4G上还可以进行挖掘延长整个4G的生命周期;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讲,作为爱立信和诺基亚不太希望在现有的网络上做太大改动,只想在4G上做少量更新,比如说更高带宽的业务支持到10G+,看看能不能从小的技术升级调整来实现,不希望对整个网络的架构、空口的技术进行天翻地覆的变革,这就是欧盟所代表的国家和厂商在5G问题上态度不积极的原因所在。虽然是强力推进建立了一些5G相关的组织,但是建立的目的是掌控一些标准制定的节奏,不希望太快,也不希望被大家所诟病欧盟拖了大家后腿导致5G部署时间往后延,通过掌控标准的节奏来控制5G的周期。到目前为止,欧洲的运营商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清晰的5G部署计划,并不像其他国家有很清晰的时间点,欧盟只是宣布了在2020年一些主要国家只要有一个主要城市提供5G网络的服务就可以了,这个要求对于他们来讲是不高的。
美国是7月份以来最吸引眼球的一个国家,运营商verizon是美国第一大无线网络供应商,从4G来说就已经领先别人一步,在5G领域更是非常激进。在今年的7月11日verizon就已经单方面宣布完成了它所牵头的5G方面相关标准的制定,消息一出业界非常震惊,第一次由3GPP成员以外的组织颁布的关于无线通讯技术的标准,在业界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verizon在宣布了完成5G相关的技术制定标准之后,7月14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立马站出来通过讨论并且通过投票表决分配出了11G以上的几个频段用于5G高频的部署,具体频段包括28G、37G、39G,64~71G,也就意味着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给verizon标准制定开放了大门。因为对于5G部署来讲,与3G、4G不同,不会在低频上考虑,一块是超过6G的高频、一个是小于6G的低频,但5G的低频与其他不同,至少也在3.5G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这个表态也是在支持verizon的举动,那么在通信委员会于7月14日表态之后,7月15日美国政府将会投入4亿美金用于投入5G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开发,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在5G有非常大的野心,完全是想抢占5G市场拥有话语权,可以预测在所有的5G网络部署最快的地方就是美国,而且第一张网络应该就是Verizon提供的,因为verizon已经明确提出在17年商用部署5G网络。
接下来我们将来看一下主流运营商对于5G的考虑,继续看Verizon的情况,2017年商用,聚焦28~39G最后一公里固定接入,其实Verizon所发布的标准和技术其实并不是我们刚刚所讲的三类完整的大的5G的概念,只是把其中一部分的它所关注的建设的5G标准制定出而已,提高最后一公里接入的覆盖率,同时缓解4G的压力,我们称之为V5G。产业链建立了一个V5GTF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包含七家三星、Intel、诺基亚、高通、爱立信、思科、Verizon,因为种种原因中兴、华为被排除在这个产业链之外,同时也排斥在美国通信界之外。
中国移动是国内三大运营商里最有实力并且目前对于5G研究走在最前列的运营商,它的目标是2020年进行商用部署,聚焦点在低频。3G、4G的低频900M、1800M、2100M、2600M,而5G的低频最低也在3.5G,这个频段基本上已经被中国政府包括工信部、中国的无线资源规划委员会接受。国内的5G网络首先会考虑在低频上部署,部署的方式会采用一种“Stand alone”方式,跟现有的4G网络进行叠加,从逻辑上来讲跟4G是两张不同的网络,相互之间进行一些补充,共同混合组网来实现4G\5G叠加立体覆盖。在标准上来讲,中国移动也非常积极。产业链来讲,基本上主流供应商、芯片厂商在中国移动的组织下配合相关的研究和试验。
日本的Docomo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运营商,会结合日本当地包括自己在日本市场上的一些需求,有一套自己的研发机构,甚至很多的产品的特性、算法是DoCoMo自己写出来告诉设备商让其遵从它的算法和要求来开发。DoCoMo在研发方面非常强,优先考虑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下的完成,频段上采用高低频混合组网的方式,因为现在频率资源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单纯依靠低频可能速率上不去,想要提供大带宽高速率的吞吐率的话必须要依靠高频,但是高频本身有一些天然上物理上劣势,比如穿透性比较差。所以基本上现在运营商想要部署一张成熟的5G网都会把高频和低频结合起来。
韩国KT的目标是在18年平昌冬奥会之前提供奥运会场馆的5G覆盖,就中兴和其他设备商来看,KT虽然在宣传上非常激进敢讲,但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如其他区域和运营商,所以我们认为韩国部署5G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欧盟虽然态度不积极,但也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考虑规划,对于T-mobile德电,现在的重点是网络切片和应用层上面,也与爱立信的考虑重点不谋而合。因为爱立信不希望从技术架构和网络本身有太大的改动,那如何来体现自己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呢,爱立信在业务应用方面想了很多方法做了很多应用的研究,包括车联的应用、城市的应用,所以它也和相关运营商一起结合起来,在提供应用的多样性来讲给客户多样的选择,T-mobile在今年2月份的巴展上面给出了峰值速率达到70G的吞吐速率,当然70G的数字很震撼并不是用户值的峰值速率,只是在基站测得话峰值可以达到70G但是也非常惊人了,另外在高频如28G的频段上面,T-mobile也和爱立信一起提供了28GHz的验证设备。到这里我们对整个5G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一些主流区域和主流运营商的发展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三、5G方面的关键技术点以及ZX的研究进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5G关键技术理解以及ZX在这一块所做的事情。刚刚也提到,5G相对于4G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无论是从吞吐速率还是连接数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也就意味着以往4G的那套东西在5G是不适用的,所以ZX对这一块的理解分为两大块,一个是空口,另一个是网络架构。
在这两部分的定义是与4G完全不同的,完全新的系统,在空口这部分我们有统一的新空口,在网络架构我们有一个云感知的网络架构体系,也是采用目前业界比较流行的概念,比如说CTIT化的概念、网络功能虚拟化的NFV或SDN的概念。关于统一空口,5G的业务类型与4G不一样,每一类业务类型的业务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网络下要支持这么多不同场景或者不同类型的业务是一个挑战。另外,频段的要求,以前的网络部署频段100M、200M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对于5G来讲可能是高频、低频在一起都需要在一张网络中支持,所以说跨大带宽频段对于5G是另一挑战。针对不同业务类型,不同频段的部署,我们要想在一个网络里面来支撑,ZX就提出了统一空口的架构设计,这个设计的核心好处是,业务是透明的,对频段也是透明的,只要采用了这套统一的架构体系,就可以支持未来5G多种频段和多种频口资源,在业界来看这种架构设计是目前逻辑上最完整最清晰的网络架构。
这里面有四大关键技术:一是统一波形,以往传统4G的业务资源块的划分是非常固定的,但是对于5G来讲,资源块有比较长的也有比较小和分散的,采用统一波形的技术之后,使对资源块不同需求的业务都能在同一个波形下面共存,也就意味着资源块分配非常灵活,同时也提升了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因为没有保护带宽可以拿闲散资源做事情;另一个是统一帧结构,不同业务的波形是不太一样的,使不同业务的类型都共存在一个帧结构下面;第三个是上行多址接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连接量,在这种海量机器连接的场景下,按照现在4G网络的容量数来讲是远远无法满足的,采用了这种新技术之后可以使接入的用户数和终端数提升3~6倍,当然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想达到5G的终极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这是以后努力的方向;第四个是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Massive MIMO,这也是5G提升容量和整个吞吐率的一个核心技术,现在有一些4G到5G演进过程中比如说4.5G或4G+技术中已经提前采用,所以前段时间日本软银之所以能宣布部署4.5G网络,主要是采用了Massive MIMO技术来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率使之与4G产生比较大不同,以上是统一空口比较核心的点,也是目前在标准里面和业界大家讨论比较多的。
第二个是云感知的软网络架构,分为三层,从下依次往上称之为:基础设施层、业务使能层、业务应用层。基础设施层很好理解,我们所用的网络用于存储用于计算或者用于一些网络功能的一些硬件设备资源,我们将其作为硬件资源池,对于上层来说不用看它容量有多少,只需要把它看成资源池按照需求去智能调度分配资源就可以,在硬件资源池之上会形成虚拟资源池供上层应用来调度分配,在这个业务是能层有很多的功能模块,具备某一特定的网络功能,对于运营商来讲比如说想要完成一个呼叫业务的话可以从功能模块中挑选它所需要的功能模块进行功能组合,这些模块将会调度基础设施层的资源去完成整个动作业务类型,最上面的业务应用层通过切片的方式实现端到端灵活的资源分配,以缩短整个网络的时延来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和感知度,这是网络架构的一些核心关键点。另外刚刚所讲到的,关于中国5G这一块,因为有工信部牵头去进行了一些一阶段的测试,ZX作为受邀的7个参加测试的设备厂商之一也参与了整个第一阶段测试,整个测试内容包含了刚刚提到的5G的几大关键技术点,目前第一阶段测试已经结束,ZX已经在这几个方面全面进行测试并且测试条目已经一次性通过,有几个亮点可以跟大家宣传下:首先,我们是国内首家完成高频室内、室外全场景测试的供应商,因为大家知道刚刚很多运营商设备上考虑在高频部署5G,但是他们更多在室内进行高频验证,而ZX室内室外同时验证,我们在浦东某一个高科技园区向上海市无线委员管理会申请了频谱资源,在15G用于外场测试,是一个车载的测试,室内场景非常丰富包含一些视距和非视距的,一些不同材质包括玻璃、金属、木质,也是在模拟未来5G如果部署在城市当中各种包括建筑物外墙的比较常见的材质,我们也是根据不同材质进行场景验证,这是我们在外场测试的路线,包括几种场景,反射折射透射,这些都是运营商非常关注的在不同环境下设备性能的表现;另外在网络测试方面我们率先完成通过率100%以及仅花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测试周期,覆盖了所有工信部所提供的第一阶段的四大方面,可以看出ZX在5G方面技术优势非常明显,ZX一直以来在技术投入非常大,从09年我们就开始准备5G相关的研究,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了2亿人民币的研发资金,从16年~18年计划每年投入1亿欧元到5G的研发当中,在全球的很多个地方包括日本、美国、瑞典都建立了相关5G研发实验,最近我们跟西班牙Telef nica讨论在西班牙建立5G联合实验室。
行业合作这一块,列举了一些目前合作的主流运营商包括T-mobile,日本的软银,中国移动,韩国的KT以及西班牙电信,IoT物联网这一块的合作应用也是与一些标准组织和合作伙伴都有相关的合作和双方的研究探讨,比如车联网无人驾驶。在标准这一块,一个是标准组织,另外是一些研究的机构,ZX参与了绝大部分的行业标准组织,同时也和一些国内国际的高校研究机构有很多联系,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合作,这也是ZX为什么能在5G刚起步阶段就能取得相对不错成绩的原因。最后我们对5G有一个愿景,从技术、标准、品牌、产业,核心目标是符合中国政府包含整个大环境趋势的需求,希望能够在2020年提供规模商用的5G部署。
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发展——博云CEO
今天将围绕金融行业的特点来与大家探讨云计算,我自己是之前长期在微软工作,除了博云之外微软是我唯一服务过的非自己主导的公司。当时微软有office365,现在office365做的非常成功,每个部分的增长速度都基本到100%以上,我们当时在做office365的时候都只是战略探索,当时客户还怀疑把office365放云上行不行,能不能赚钱,会不会对微软的传统office收费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今天来看这是个正确决定,所以微软往SAAS、往云的转型是非常坚决的,而且实际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微软离开后我创立了博云,现在博云大概有100多人的规模,我们主要是两大产品线,第一个是为金融机构提供PAAS的解决方案,第二个为数据中心提供自动运维的解决方案,这两个现在也是非常大的市场需求爆发点,如果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的话,大家都知道openstack的厂商很多,我们的重点并不在做openstack,因为这个领域现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红海,提供的厂商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像华为、华三、中兴都纷纷杀入这个领域,虽然需求很大,但是粥少僧多的感觉。
实际上另外一块需求在快递增长,以金融行业为例,有上云的需求和诉求,那么我上云之后,很快的在应用层需要做改造,然后大量的采用X86的服务器之后,我X86的运维需求很快提升,这两块有很大的增长,目前我们主要以创新云技术来给金融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为什么我们只针对金融行业呢,因为大量的互联网企业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所以实际上它向技术企业学习但很难形成付费的愿望,而做企业最根本的要形成销售收入,能够长期形成现金流,可以跟自己服务的对象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我们看国内行业里比较好的就是金融行业。客户有强烈的业务转型需求,比如互联网金融,我接触的很多城商行,面临的是五大行、蚂蚁金服这样互联网巨头的挑战,他们大量的想把自己的业务、有特色的产品都放到自己的云上通过手机端进行销售,这样实际上有很多IT架构的转型需要,形成了对云服务厂商的很大需求。
选择云技术产品本身,目前充斥着大量云的词汇,Openstack、Docker、虚拟化、DevOps、软件定义这些词汇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要怎么看这些技术的演进呢,实际上因为从2010年开始,开源技术就逐步成熟了,我们最近和红帽在提战略合作,红帽在美国的理念是free software,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了20亿美金,今年还会有很大增长,在美国股市的表现也非常不错,而且它所有的产品都是开源产品,为什么它在美国就能做成功呢?实际上红帽刚开始主打操作系统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linux,平时大家都在说微软搞操作系统垄断windows,但是实际上现在数据中心所有的操作系统,包括像大量银行,阿里云它都有底层操作系统都是用的Linux的企业版,世界上最大两家提供商一家是红帽、一家是德国Suse,它们也是通过操作系统来切入云计算市场。随着操作系统的成熟,很多新的技术也不断成熟,包括最常见的虚拟化,大家说做云第一步就是做虚拟化,都说去IOE,要把世界上最大厂商VMware(后来被EMC收购了)去掉。
然后为什么很多做Openstack的创业公司能够融资融钱,因为Openstack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随着近几年的发展,Openstack已经经历了二三十个版本的演进已经比较成熟,像友商easystack,Ustack他们发现刚开始用户只是在小规模的情况下尝试用Openstack,现在很多大型客户像运营商像大的公安银行都在大规模部署Openstack,这样就形成了很好的机会,那Openstack实际上对标的产品是Vmware,因为本质上是提供计算虚拟化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代虚拟化,所谓纯虚拟化。
现在大家讲的是资源的池化和云化,这是跟着国外的厂商发展来的,像AWS、微软的Azure本质上是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国内的阿里上海的Ucloud也逐步的提供公有云服务。实际上公有云服务是虚拟化的升级版本,不仅是提供计算资源还提供了网络资源、存储资源,通过租用的方式提供各种资源,这是现在很多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再往后,第三个云计算技术,底层的资源已经充分云化,现在要做应用改造,以前我们沟通的是数据中心或运维部门,现在我们要沟通的是应用部门,面临的问题是它的应用以前是传统的应用模式,但是要牵到云上去,应用要做改造,应用要有新的框架来提供支撑,这是我们所谓的微服务架构,我们要做PAAS平台。这里面走得最靠前的就是金融行业,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无论是IT的投入和实际上的精力的投入也非常大,原因很简单,外面逼着他们改变,这种大量互联网金融的业态逼着他们必须用互联网的方式卖自己的产品,所以很多银行都推出了直销银行,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其实挂的是资金账户,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所以这是金融行业对于云的需求,实际上是业务推动的。我们还看到一大类政府行业大量的采购云的需求,有很多金税工程,实际上我们公司是不做政府业务的,我个人认为政府行业的应用没有外在推动力去做云化,从根本上说支持国内的厂商做国产化的诉求,这里面主要是华为华三大玩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优势并不在这,我们专注于对业务有需求的客户,花了钱就要产生效果,对投入非常在意,这样的行业非常适合创业公司。
现在从金融应用来说,有几大块非常大的需求,第一个就是互联网应用比如说私人银行、交易银行、直销银行、消费银行,像这些应用实际上是新的交易方式;第二类是渠道产品像电商、电子银行;第三类大家对数据分析有非常大的需求,就是征信,个人信息能否符合放贷要求;包括其他类的金融服务。那么这些底层支撑技术是非常关键技术:第一个要做大量互联网应用就要做虚拟化云化;第二个要做大数据分析类似于Hadoop东西要做;第三个要做微服务,需要互联网改造,建立PAAS平台,等等。这些本质上金融创新都是跟支撑技术相互推进的,从这里面我们发现互联网化是现在金融创新的趋势,实际上大量的行为都APP,web端,互联网化对应的是互联网架构,也就是说云化架构,我要强调一点,大量金融行业是私有云不是公有云,这是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大多数银行都是自建数据中心,因为银监会有要求,必须是两地三中心,必须是多活方式,少量业务5%~10%会采用公有云,未来可能会形成混合云模式。
创业公司中不少公司是做运维自动化方向的,本质就是要解决这种问题。金融互联网化对IT架构的三个典型需求,一个是所谓的云化——通过虚拟化做云化;第二是基于容器做弹性伸缩来支撑应用;第三个是统一运维及自动化管理。这三个是目前新的需求,对于每一个金融机构来说这都是新增业务、新增需求、新增经费,也是新的市场,有很多新的玩家在里面,在这个领域中兴、华为它们还在探索阶段,还没走那么快,给中小企业创业型公司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中国银行里面有五大行,有邮储,13家股份制银行像民生、兴业、招商、恒丰,同时还有130多家城商行,像江苏银行、苏州银行、徽商银行,同时还有三四百家农商行,像太仓、张家港都正在或者已经上市,所以银行领域市场有七八百家规模,如果你看他们在云上的投入,像五大行就不用说了,都有好几千人在做这个事,像股份制银行一期投入都有三四百万,连续两三年的投入可能达到三四千万的量级,对于城商行,也有两千万左右的规模。如果是两百家城商行,两千万就有四十亿的规模,这还是纯软件,不包括附加衍生的应用改造,所以这是一个百亿级的市场,实际上看到的厂商规模并不太大,像主流大公司中兴华为偏硬件,有些是偏纯虚拟化,真正在云化PAAS平台上大一点的创业公司也就一两百人的规模,所以这个市场很有成长性,从我们的估计上未来几年会有几家创业公司会具备创业板IPO的条件,因为现在创业板IPO并不太高,过亿的收入三四千万的净利润,但是像这样的银行如果一年的投入到500~1000万,服务十家就有这样的规模了,当然还不要看大量的证券保险,所以我们觉得整个来看是个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里本身的玩家Openstack有几个还做的不错,但是人员都没突破200人,这像我们了解的一般就是150人~200人的规模,我们自己的体量也是100~150人之间,PAAS厂商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觉得从市场角度来看是个很好的市场,但是如果从金融走向泛金融,还有互联网金融,如果再走向其他行业,像衍生的比如航空、传统的石油石化级行业都在推进类似的架构变化,像金融行业去做,所以从整个行业我们解出来看,单金融行业,参照IDC本身预测是一个百亿级的市场,其他行业也类似,整个加起来也是个非常大的市场规模,未来很多厂商有很多成长机会。从我们感受来说,云计算这个技术本身,如果是5年之前还是比较虚的概念,现在很多云计算公司已经进入闷声发财阶段,大家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客户里默默耕耘来跟客户签订一年两年三年云化架构的方案。我前天还在广州和一家城商行做三年的规划,怎么把所有银行应用放到云上,会有很多的工作和机会给厂商来做,前面讲的一些技术本身会演进很快,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加快变化追赶市场,我们才能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CDN的发展趋势——万根网络董事长
CDN市场趋势就是价格的下降,基本上由十年前的2000块/Mps降到15/Mps,预测一年后将会降到10块钱以内。CDN带宽需求预计十年会增长2000倍,主要因为:第一接入速度的提升,因为全国的宽带速度提升,目前的光纤到户理论上每一户的速度都可以达到10G以上,因为光纤传输,只不过现在运营商模块交换设备没跟上;第二,应用的推动,4G的普及和未来的5G,应用时效性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要求越高导致大家同时看直播导致并发很大对带宽的要求和以前不一样,VR\4K\8K这些都是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品质要求的提升对带宽要求成倍增长,现在国内2.4亿的宽带用户,每个宽带用户提速10M,内容的带宽需求增长2.4亿*10m,视频码流由720P升到1080P 带宽增长1倍,CDN带宽增长一倍,4K再增长4倍;十年前优酷、土豆因为CDN价格比较贵,带宽价格比较便宜,他们基本上自建为主,CDN价格下降到比IDC便宜时,原来的IDC带宽用户将会有大量转向CDN,视频直播主要采用第三方CDN服务。
CDN厂商趋势:公有云厂商是未来CDN的主要服务商,市场占有率预计会超过整CDN市场的50%以上,公有云目前主要是阿里、腾讯,由于他们自身就有海量的CDN需求,成本优势,又通过各种云服务大小客户通吃,会形成比较有力的竞争,抢占传统CDN厂商客户,目前缺点对大客户的个性需求和服务这块的满足要弱些。传统CDN厂商,质量和个性化服务优势,但这个优势其他厂商是可以学会的,预计2年左右会失去优势,成本与BAT巨头比优势不占优势,加强CDN带宽利用率提升,发展其他互补业务,如抗DDOS攻击。P2P 等新型CDN厂商天然有成本优势,但目前不成熟,主要是中国宽带上下行不对等,另外宽带接入速度没那么快,等到我国的宽带接入达到1G,上下行对等时会有巨大的机会,可以颠覆现有的CDN厂商,目前像迅雷赚钱宝里面有大量掌握带宽资源的人套现行为,这块持久不了,小带宽标准的CDN服务用不起来。云存储厂商卖CDN,当前CDN是主要收入来源,若自身在CDN这块没有核心竞争力,自己培养大的客户还是会跑到传统的CDN厂商,很多做存储云计算的厂商在自建CDN节点。10年增长几千倍的需求,市场巨大,但是价格也会下降,未来价格降到什么样的程度不好说,整个大的云服务里核心就是三块:计算、存储和网络,网络大头就是CDN,网络传输是有双向的,因为分上行下行,现在CDN厂商卖的是RDC的出口带宽,进来的带宽是没卖的,CDN98%都是空着的,这一部分的带宽如果客户网站被攻击,被攻击都是打进来的流量,刚好是反着得,如果这部分带宽用来做防护,推安全服务是没有什么成本的,这部分是可以提升带宽利润的。带宽节点具有时区的特性,中国是白天美国那边是晚上没人用,如果像APP的这种IOS升级可以用美国的带宽那利用率很高且对于美国来说成本几乎为零。不同应用时间的峰值也不一样,打游戏的基本上在晚上,看电视的基本上在周末,我们一般办公基本上是白天。不同应用的质量时效性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苹果操作系统的升级是在后台控制半夜升级,这时候带宽成本最低,对质量要求也不高,可以通过客户端来控制,但如果是看视频的话,质量要求很高。带宽区域价格的差距,上海的带宽比二三线城市高十倍以上,不同国家地区也不一样,香港本地带宽免费、新加坡本地带宽免费,只有国际带宽才会收钱,这些特征每一个接入点有可能是带宽上传的点,做P2P,比如说在香港完全可以做因为香港是上下行对的,如果把香港P2P用起来,成本也会下降。光纤的采购成本很低,光纤的采购成本还在10万块1个G一年,如果光纤是自己拉的,比如说做CDN封发,如果走内网成本就会下降,光线的传输成本可以做到1块钱/Mps。如何把以上各种带宽特性利用到极致,使得CDN带宽成本达到最低,超过其他竞争对手,谁将会把握未来的CDN市场。
CDN服务是应用层的服务,会跟客户的应用紧密相连,比如做视频的怕视频被盗链,这就是定制。传统的CDN厂商以大客户为主,大的客户要求比较多,很多时候会需要跟自己的系统做融合做功能上的定制开发,但是这一块通用也在不断去完善,比如说图片已经很完善了,视频这一块现在很多在做场景化的,比如腾讯语音推的直播服务,就是场景化,围绕直播服务从上到家全都做了,这些未来传统CDN厂商的优势就比较小。
价格从15跌到10块:目前市场上有的大客户已经做到差不多10块左右,未来我觉得会降到10块以内,现在已经有新的单子如果去竞标可能就是10块多一点这个价格,过去降到15块,本身原来的利润是非常高的,现在降到十几块钱,利润还是有30%左右。CDN的成本主要由带宽构成,带宽具备刚刚提到的特征,看谁把带宽的利用率做到极致,这样可以压缩成本。现在整个互联网的带宽是晚上是高峰期,APP这一块苹果的操作系统推送,推送一次跑10个T以上就非常厉害,这个推送可以放在错峰,应用会很多关键看怎么调配,下载个应用可以用国外的时间,别人不用你不用。阿里在双十一会买外部的,基本上全国的CDN厂商都是它的供应商。大型的CDN厂商网速利润增长比收入增长快,它的利润率不断在提升,本身CDN成本的下降带宽成本并没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它的净利润在不断上升,说明调度技术、带宽利润以及反向带宽用来做安全也在增加利润。假设RDC做直播,直播就在晚上是高峰,平时是空着的,如果拿去用等于独享,成本自然会高,如果是大型CDN服务商,白天又跑了别的客户,整体成本就会低,所以CDN价格未来的话是可以做到比RDC价格便宜的,等到那时候RDC就会全部卖给CDN了。
传统CDN厂商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即提高带宽利用率,怎么能够所有的跟带宽相关的环节用起来,比阿里腾讯还有优势的情况下就可以打败,也就是靠规模效益和技术提高的性价比来。
CDN自建和做运营服务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很多公司自己是大的CDN客户,再把CDN拿出来卖这个不一定能做好。从客户需求来说阿里云做CDN是非常有优势的。公有云的优势:公有云是生态链,从用户的计算存储开始然后网络再业务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CDN也是解决的一部分即网络传输,公有云在用户的渗透和绑定方面比传统的CDN要强。但是大客户方面,一旦规模上来了,成本压力会非常大,这时候会比较其他厂商性价比,再进行选择。
公有云厂商对CDN这一块越来越重视,CDN是一个能爆发性增长的业务,从业绩的考虑做CDN能很快提升业绩,做存储计算会很慢。
网宿公有云:选择了社区云,围绕CDN内容来的,比如4K和8K的视频对于码流要求非常高,如果放在非常近的话,效果会更好。网宿的方向是对的。
结点数:并不是很重要,结点数达到一定程度就不需要再部了,对于业务提升没有太大帮助。结点的带宽规模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国内IDC产业发展——国内TOP运营商区域副总
我们在行业里会经常讲到数据中心,其实就是DC,现在整个DC业务主要放在数据存储的家,同时让数据在整个网络中流转一个存放地点,它大于我要讲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顾名思义就是Internet data center,比数据中心多了Internet的因素,这个显著特征决定了它在互联网中的位置以及它的网络带宽的容量是整个数据中心的最大特点和要素的来源。中国数据中心的市场从2009年到2015年几乎翻了一倍,从80亿美元的市场到现在160亿美元的市场,接近1000亿人民币,这个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个市场我说的是收入,跟我们现在建设的规模还不是一个数据,建设的规模要远大于这个,因为全国的数据中心有很多是金融机构或民营企业,这个数据中心的建造我们只能拿到工信部在11年到13年的数据来做对比,在全国总共有255个数据中心在这三年间交付使用,在中国我们把数据中心分为超大、大型和中小型三类,超大就是10000机位以上的,大型数据中心是,3000以内为中小型。中小型数据中心几乎占了75%左右的市场份额,那么这些数据中心承载了我们全国服务器的台数,我们这些数据的来源很多,只能通过带宽或者是一些国家工信部的数据还有一些服务器厂商的数据倒推,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统计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企业自己建一个小数据中心做研发,游戏公司很常见,50~100个机柜,就放在办公室,这也是一个数据中心,只是不拿出来给别人用。我们数据中心的市场基本上稳步在10%的市场增量,但是在超大型数据中心的使用率上,它的开通率基本上远低于大型和中小型,实际上市场的主流是10000以内的机架,10000以上的机架建设出来很难有大客户。我们说10000在资金流上看不出来什么,但是真正一个数据中心的机柜要放十台服务器,十台服务器如果是100个机柜就要放1000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的生产周期以及安装操作系统,可能都要用上七天到半个月,10000个机架需要多少时间,所以很多时候超大型数据中心开通率不会是一次性全部开通,我们基本上会按照一栋楼一栋楼去交付。中国数据中心发展的三大趋势,从最近两年里判断,以BAT为主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主要在推进的是整机位交付和模块化数据中心,中国数据中心的建设由于政策以及客户应用为导向的情况下造成了开始像西部延边沿海城市转移,以及从一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覆盖,受行业客户需求的影响,云数据中心在加速,我们这个数据是通过服务器厂商得来的,服务器是摆在机位里的,很分散,只能通过服务器交付量来得到一个大概总数,我们可以看到11年12年13年以及14年数据对比,得到整个BAT服务器的总量已经达到中国服务器交付数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中国基本上每年要交出来180万台左右的服务器有五分之一,不到40万左右的数量全部交给BAT,其他还有很多传统行业用户,这里面百度首先提出整机位交付的方案——天蝎服务器计划,基本上选择接近10%都采用这种一个数据中心交出来之后不像以前列满机柜,而是把整个机柜带着服务器全部运到场地里直接插电即可使用,现在都是这种模式,空调什么的是我们数据中心去提供的,而腾讯在这里面是最极端的,自己采用了微模块方案,他们这个方案实际上是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整个集装箱拉过去集装箱插上电,里面空调CPU服务器内存都在里面,这是BAT发展的时候大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腾讯在这里已经远超10万台服务器交付模式,甚至于会自建数据中心,都用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方式,这类方式代表他们自己开始往超大型数据中心这个领域里学国际的公司在做。阻碍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供电的不足,很多地方政府要求土地有无产纳税额,用电能耗指标政府批不批,这时二三线城市以及西部地区就有优势,所以为什么这些公司会往这个方向走,是根据它的自身情况决定的,其他公司不会去转变这个思路。制冷条件和能耗水平也是选择的因素之一,在上海这边会更多地看到机房的承重能力,因为一些老的机房是达不到现在要求,高密度的机柜搭上去之后单平方米的承重由原来的一吨提高到两到三吨,这个实际上是我们传统制造业的很多厂房不具备的,那么改造老厂房肯定不划算。
那么数据中心为什么往北上广深撤离,政策确实有很大关系,从内蒙、新疆、四川、重庆,这几年北京已经不批电,不批建设新的数据中心,这些是各种原因造成了自己的数据中心,尤其是需求量比较大的用户全部在往外迁。我们第一张表根据当时有一次开会,大概有240多位各个行业的CTO我们做的市场调研,影响他们看中选址最重要的是业务需求,因为第一,公司需要你业务在哪里,我们就放在哪里,这跟CDN很类似,我离用户越近,我越好,所以66.4%用户都选择了这一项,其次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包括运维服务、人员成本各种综合评比,还有地区优惠政策其他节能方面,所以不是贵州非常丰富,政策开得很好,给免税就过去,用户最看重的还是公司业务的需要。从右侧表看,这些企业原来所有的数据中心都集中在一线城市,但是金融基本上不动,为什么因为核心城市的金融用户多,还是保持原地,还有一些石油化工这些都还是赚钱的企业还没动,但是电信类、汽车、电力、机械、钢铁都在往二三线城市离它最近的地方在走,会建离自己越来越近,而不像以前去大城市找别人的合作伙伴。以前金融、电信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上广,现在则是靠近业务同时趋向于二三线,这是行业调研得出的结论,比如建行在武汉建立南方的运营中心,包括呼叫中心,联通选择在廊坊建立新的IDC中心,都是大的一些变革,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内蒙、西部几个城市建设数据中心。受行业客户需求的影响,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完全在加速,所有的用户都选择云数据中心,因为弹性可变随时获取资源,基本上未来两年所有的用户希望使用云技术或建设云数据中心,唯一的区别是时间,有可能在半年内、半年以上,更多的是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的客户我们问过,只是还在对这个东西摸索学习探讨,我们认为两年左右基本上所有用户都会接触云,很多传统行业已经接触到了。
为什么要接触云呢?主要是因为资源利用率低,刚才也提到,带宽有复用率,机器设备也有使用率,也有复用率,以某个集团制公司为例,下有保险也有医药也有其他的金融理财,但是每个部门都用设备去做,不用公有云,会用私用云,在我们的机房里放的时候就发现,每个部门因为某项业务就会买一些设备放在那里,这个设备平时真的会用起来的机会只有10%,另外一个部门比如第三方支付也要新上一个业务,但是不能使用你的设备因为资产归那个部门,这时候集团统一成立一个新的资源部,把整个资源池合起来,把所有的东西云化,资源调配给不同的下属子公司进行使用,这类业务明确在多业务类型的集团制公司中全面在进行铺设。在市场上,占比最大的包括延伸出来的云服务,都在转型轻资产的服务型公司,在这一方面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占到市场的10%,也就是说若干家公司各有各的行业客户类型,各有各的解决方案,因为每一个客户的需求私有云或混合云是定制化的,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能用公有云的一招鲜,私有云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
数据中心就是一个基础行业,可以想象成造房子,出租业主,但是这一块涉及的产品把我们现在租的房子里包括我们可能要引入的网络啊平常日常的电力管理全部委托给我们,我们整个行业来源是基础设施、带宽、电力,以及增值服务这四块收入来源,现在这四块云服务就属于第四块增值服务,我们认为它将是未来整个增长的主流,因为基础设施地租电力带宽越来越透明,大家把它看作很透明的产品,不会像以前有很多垄断行业让大家看不到。服务是我们未来数据中心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中国电信也成立了云公司,中国联通也成立了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因素,不单是技术解决方案,网络带宽的使用解决方案等一些列的个性化需求的要求。
在全球整个数据中心的参数是以百万平方英尺来的,基本上是平稳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2%,其实所有新建数据中心增长率最快的就是在亚太,亚太就是在中国,这个增长量全部是在中国。发展中国家远高于全球发达国家,整体趋势上来看,中小型数据中心在这些国家持稳定发展。全球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在加速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数据中心的能耗即碳排放量指标,是他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这一块是刚提出来——绿色数据中心等,我们以前不太关注这块,所有的POE值远高于国外,第三块以云计算架构为主的数据中心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建设的主要趋势,我们可以看一下,微软芝加哥数据中心建设用到了两千四百吨的铜缆,三千四百吨的钢材,两点六万立方码的混凝土,这些东西能承载单一个数据中心是十万台服务器,看上去很炫,其实国内的建设水平已经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刚提到过,由于他们的应用覆盖全球,所以本身可以建超大型,在国内除了BAT没有这么大的消化量,其他家单体的消化不了这么大数据中心的量。数据中心能耗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关注的,其实国内现在也在提出,一个两兆瓦的数据中心,两千千瓦的数据中心能耗相当于4600辆小轿车。中国数据中心能耗普遍在1.4以上,常规在1.6左右,惠普英国已经做到1.16,基本上雅虎,包括谷歌现在在做的反向的,可以接近于完全是1.00。云计算为主要架构的数据中心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建设的数据中心趋势主要是因为公有云的发展带动了云架构数据中心的增长,确实是在全球市场在2017年会达到1072亿美元,相当于现有的市场会翻一倍,也就是说原有的传统很多行业全部转到云公司,本身对云公司的市场拓展,对我们数据中心来说,其实是换了一个壳,他们增加了一些用户,但本身来说用户市场并没有扩大很多,扩大是由于其他市场的用户增多带来的,原来有一百台服务器,用了云计算之后可能只要80台就能解决问题,而我们数据中心的增长不是光由于云本身带来的,而是因为其他原来行业里不用数据中心,或没有介入到这个领域里的人带来的。云计算我们认为并没有带来最终买单的用户增多,而是其他要接触到云,把原来放在办公司的设备上的应用,拿到了云上来,所以会带动增加。云数据中心的复合增长率是带动我们整个数据中心的增长的亮点,基本上远超于平均传统数据中心的增量,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数据通过调研机构得来,很多数据确实不够精确,只能通过第三方数据推断,总之,中国未来发展的数据中心也会倾向于往一些发达国家的思路去走,而且这条路主要由BAT来引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中心是干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