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首次在哪里集中会演?

我国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将首次集中会演|非遗项目|曲艺类|曲艺_新浪新闻
我国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将首次集中会演
我国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将首次集中会演
原标题:我国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将首次集中会演  新华社天津5月24日电(记者周润健)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将于6月8日至14日在天津举行。届时,127个国家级项目,160多支团队,80多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00多名曲艺表演者、保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将齐聚津门。  24日在天津大剧院举行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金永伟介绍说,除开幕式演出外,曲艺周期间还将举行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展,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全国非遗曲艺周百场曲艺进社区、进校园展演讲座活动,京津冀相声专场演出,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训基地挂牌,非遗传承人交流调研,以及交流座谈会、总结座谈会等。  据介绍,127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将全部参加本次展演。这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历史上首次实现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集中会演。  全国非遗曲艺周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和天津市文广局承办。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津云现场」探营全国非遗曲艺周对话国家级传承人「津云现场」探营全国非遗曲艺周对话国家级传承人北方网百家号“小热昏、绍兴摊簧、金华道情、唱新闻、南京白局、达斡尔族乌钦、盘索里、凉州贤孝……”这些名字都是各地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127个大项,涉及193个保护单位、15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月7日至14日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天津举办,大家将有幸看到全国目前所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表演。津云新闻记者日前采访到一些国家级非遗曲艺类项目传承人,曲艺大咖们邀您来看戏喽。浙江小热昏国家级传承人周志华:零基础听懂“胡话”杭州小热昏起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朝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1905年,以卖梨膏糖为生的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说唱的内容也变为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因大多数节目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经常招致官差驱赶,为逃避追究,故将这种形式取名为“小热昏”,意思是演员自己发昏说的胡话。(小热昏演员在表演)“小热昏演唱时,言语生动、活泼、逗笑,唱句通俗。我们要把传统的东西保留,同时要与时俱进,用小热昏表现当代的故事。这次到天津,我们将用地道的杭州方言演出《没拆迁的拆迁户》,说的是老太太有三个子女,子女家拆迁,都占用老人的房子作为过渡住房,探讨如何让老人安稳度过晚年的内容。听众零基础就可以欣赏小热昏。另外,演出时我们会播放字幕,便于北方观众了解台词和剧情。”山东端鼓腔国家级传承人杨成兴:从唐朝就有的任性的艺术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东平县一带。早先多在“敬河神”仪式中演出。唱腔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旋律进行跳动幅度较大,拖腔长而委婉,独具水乡风格。(端鼓腔传男不传女,女性角色全由男演员扮演)山东端鼓腔演、奏分明,演员演唱的时候伴奏停止,伴奏的时候演唱停止。不仅如此,端鼓腔的七字韵演出时,主演唱到第6个字,就由下面的伴演演员接着唱“哎嘿呦”,然后主演再接唱第七个字。这样做是为了给演员留出调整气息的时间。“从唐朝诞生至今,端鼓腔最大的剧目《刘文龙赶考》要连续唱上24小时。而且端鼓腔没谱,学习全靠口传心授。乐队是随着演员唱词变化而变化。我将和杨成家师兄弟二人在非遗曲艺周上表演《张郎休妻之打丁香》,大家要留意看表现张郎打丁香情景的滚鼓表演,以及结尾处的展鼓表演。”北京单弦牌子曲国家级传承人张蕴华:像国画一样的演唱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弦是具有浓郁北京地方音乐语言特色的曲种,又是满汉民间艺术交融的产物。岔曲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或加一人操三弦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演唱;还有由集体演唱群曲的。单弦可分为抒情和叙事两种,表演时按照不同内容选用包括《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60多个曲牌。(单弦是具有浓郁北京地方音乐语言特色的曲种)“非遗曲艺周现场,我将表演单弦牌子曲《避雨亭》,返场演唱经典的单弦大岔曲《风雨归舟》。《风雨归舟》的唱词非常流畅、优美,像一幅国画。作为单弦演员,大岔曲是必须演唱的。岔曲里技巧很多,难度在于演唱节奏非常快,演员气息的掌握以及唇齿喉舌的运用要熟练,能体现单弦的韵味。”浙江独脚戏国家级传承人刘树根:“南腔北调”说说唱唱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其表演技巧与相声相似。(独脚戏表演技巧与相声相似)“独脚戏利用江南方言‘南腔北调’说说唱唱、插科打诨表演。有些独脚戏是靠诙谐、滑稽的构思来表演。表演时人物可以进进出出,表演完整的故事。这次曲艺周我将表演自己创作的《理发》。讲述主人公痴迷打麻将,在一次打牌路上理发,理发店老板打麻将被罚,引发了主人公的思考,从此痛定思痛戒赌回归家庭的故事。为了让北方的观众听懂,我将采用苏北话表演。经典要传承,糟粕要扔掉,独脚戏要寓教于乐。”天津梅花大鼓国家级传承人籍薇:从事曲艺事业永远在路上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艺人演唱则多见于拆唱节目中,专演此曲种者很少。最早的演员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后经金万昌加工创新,这一曲种才焕发了新的青春。分成了北板、南板两个流派;前者唱腔简单,上下句无区别,较平淡,王宪臣、刘荩臣等善唱之;后者则为金万昌所创演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且有许多出色的创新,深为听众所欣赏,逐渐成为此曲种之正宗。梅花大鼓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个基本板式与以这三个板式的名称命名的三个基本唱腔。(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我将在曲艺周期间表演《二泉映月》。全国首次将非遗曲艺类国家级项目齐聚一堂,这是给天津市民送来了文化大餐,我顿感肩上的担子更重。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是我们的职责,必须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要培养新人,多出作品,努力下功夫,让更多人热爱曲艺。传统曲艺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在中华民族艺术的氛围中成长,也是我们曲艺人必须做的事情。我们永远没有‘退休’,从事曲艺事业永远在路上。”陕西榆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林玉壁徒弟要峰:失传的江南小调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是明清俗曲与陕北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结合榆林方音演唱衍变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陕西榆林市老城境内。榆林小曲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坐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主要采用小嗓演唱,真假声结合,多用顿音闪断,形成独特的演唱方法,产生亦连亦顿、活泼弹跳的演唱效果。曲目多为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榆林小曲主要采用江南民歌小调表演)“南来的官兵将南方的小调带到榆林。榆林小曲主要采用江南民歌小调,在南方已经失传,被称为活化石。主要表现爱情、生活等内容,原汁原味保留传承下来。我这次在曲艺周演出《九连环》是榆林小曲的代表作,是柔美的江南小曲风格,失传的江南小调。”湖南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谌晓辉:文雅的演唱艺术常德丝弦流行于湖南常德一带。明末清初,由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因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结构完整、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常德丝弦唱词典雅、曲调优美)“这次曲艺周,我将用渭腔演唱传统曲目《王婆骂鸡》。渭腔多用于演唱诙谐、风趣、欢快、跳跃,具有明快格调的曲目,唱词通俗易懂。我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常德丝弦的教学工作,很多年没有登台演出了。这次我将和学生共同表演《王婆骂鸡》。究竟这诙谐的《王婆骂鸡》如何引人入胜?还是去剧场看看吧。”甘肃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国家级传承人沃斯尔汗:唱出美好生活阿依特斯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粹”,是在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演唱的一种劝喻歌,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主要流传在甘肃、新疆等哈萨克族聚居区。(阿依特斯在单人冬不拉、库布孜的伴奏下演唱)“阿依特斯在单人冬不拉、库布孜的伴奏下演唱,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传统对唱和阿肯对唱两类。传统对唱没有固定唱腔,与生子和民族节日礼仪祝福相关。演唱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词,音乐热情奔放,情趣盎然。阿肯对唱则有固定唱腔,分为‘吐热’和‘苏热’两种,是一种高层次、规范化的对唱。非遗曲艺周期间,我将用《和谐幸福阿克塞》唱出从游牧到在城市定居的幸福美好生活。”江西永新小鼓国家级传承人朱友生:“听得懂”的永新小鼓永新小鼓原名“永新号音”,清乾隆年间创始于江西永新县,因基本演唱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号子,故俗称“唱号音”。初始艺人均为盲人,后有明目人加入,朱友生是明目艺人的第一个传人。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腰挂小鼓敲击伴奏,并辅以竹板击节,采用永新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地站立演出。节目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唱词简练,语言机巧,技巧灵活。(永新小鼓原名“永新号音”,清乾隆年间创始于江西永新县)至今,朱友生还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朱友生在舞台上与永新小鼓结伴走来的。在古稀之年的朱友生眼里,演员又要敲鼓,又要打板,又要说,又要唱,永新小鼓是独一无二的。“小鼓一打,咚咚响喽,今天不把别的表,唱一唱七溪岭上打两‘羊’……”永新小鼓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想知道自己喜欢那些曲艺项目,到时去剧场听听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北方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北方网,天津官方权威门户网站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曲艺火种有序传承
17:26:00来源:天津日报
  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历史上首次实现127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集中会演。而将此活动定址天津,也是对天津曲艺类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工作的肯定。
  近日,著名曲艺理论家、曲艺作家高玉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梳理了天津的曲艺发展历史,揭示了这座中国北方曲艺重镇的成因。 高玉琮说,天津的曲艺蜚声全国,是我国北方的曲艺重镇、集聚地,并与北京曲艺构成了北方曲艺文化圈,在北方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北京曲艺相比较,天津历史较短,但地理位置优越,外来人口众多,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天津本土的曲种不多,可是,在天津曲艺史上外来曲种众多,且在天津得到迅速发展。”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至今,天津的天津时调、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相声都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这六个曲种中,只有天津时调是名副其实的本土曲种,而其他五个曲种主要诞生在外省市。为什么外省市曲种能够成为天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因为这些曲种在天津得以迅猛发展,并大多在天津产生了流派。这一切也正说明了天津曲艺也包括非遗项目的主要特点──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高玉琮以相声为例,解读了传统曲艺在天津的发展轨迹:“在相声界有公认的‘常氏’相声、‘马氏’相声、‘侯氏’相声,而‘常氏’相声和‘马氏’相声在天津形成,‘侯氏’相声也是在天津起步。北京相声艺人把相声带到了天津,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天津籍本土艺人,相声在天津得到有序地传承。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声一度出现衰落。又是天津几位老演员成立了相声艺术团,恢复了传统的小剧场演出,带动了全国的‘茶馆相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声再次繁荣。”与相声类似,梅花大鼓原称梅花调,而于1917年来天津演出的金万昌演唱的是经过改革的梅花调,并在这一曲种正式定名为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源于河北的木板大鼓,在天津经改革后形成京韵大鼓,并在天津产生了张小轩、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所创造的四个流派,该曲种在曲艺演出中成为“攒底”节目;西河大鼓源头也是在河北,清同治九年,几个支系的代表人物来天津演出,这个曲种也是在天津定名,大多流派也是在天津形成。
  天津何以能够成为曲艺沃土?高玉琮认为,天津6个非遗曲种的传承自始至终不曾间断,且每一代都有优秀传人。“这种传承能够有序、健康、脚踏实地,因为天津有着浓郁的曲艺氛围,有着无数的曲艺观众。”在他看来,“传承”不仅在艺术的继承者之间传递,也在观众中代有传人,“‘观众是衣食父母’这句话对于演员来说,永不过时。任何一个曲种一旦没有观众欣赏,这个曲种就会消失。所以观众是一个曲种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观众是由演员培养的,反过来,演员培养观众也至关重要。天津观众爱曲艺,懂曲艺,也因此保证了天津曲艺的曲种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农村曲种城市化。外来曲种成为天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是最大的特点,良好的氛围则是传承的根本保证。
视觉焦点
视频推荐
点击排行
短信获取6位初始密码
获取新密码
曲艺火种有序传承
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历史上首次实现127个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集中会演。而将此活动定址天津,也是对天津曲艺类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工作的肯定。南词北曲聚津门 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津揭幕南词北曲聚津门 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津揭幕北方网百家号6月8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及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演出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老中青少几代演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曲艺演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曲艺类非遗保护成果和曲艺艺术的无穷魅力,标志着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刘兰芳表演北京评书《康熙买马》演出以李少杰领衔的快板书联唱《神州曲艺汇津门》起始,气势恢宏、铿锵悦耳的快板书联唱把观众带到了曲艺艺术的情境当中;93岁高龄的天津时调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毓宝携弟子刘迎、刘渤扬演唱了天津时调经典《军民鱼水情》,王毓宝老人一张口“红旗飘飘”可谓“声振屋瓦,金声玉振”,现场观众对老艺术家的演唱报以热烈掌声。王毓宝老师说:“能参加非遗曲艺周的开幕演出很高兴,在后台看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同行,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自己作为非遗传承人,一定多培养学生,把天津时调艺术传承下去。”山东琴书《苦乐娘亲》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各省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曲艺形式,在当地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来自于山东的非遗传承人刘士福曾经多次来天津演出,他唱的山东琴书接地气、味醇正,唱腔带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这次和高桂兰、宋丹丹、葛玮玮共同表演的《苦乐娘亲》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同样是非遗传承人的四川清音演员任平演唱了清音前辈李月秋的代表作《布谷鸟儿咕咕叫》;长子鼓书是山西省的非遗项目,它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演唱的《腊月天儿》唱词朗朗上口,唱腔俏皮动听,尤其是演员与七位伴奏配合默契,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是北京评书的非遗传承人,老艺术家以74岁高龄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段《康熙买马》,这段历史故事富有现实意义,体现了曲艺艺术“寓教于乐”的特点;来自哈萨克族的演员为天津观众奉献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铁尔麦,令人耳目一新;京韵大鼓艺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春爱和徒弟韩奇雅现场为观众演唱了骆派京韵大鼓的经典《丑末寅初》,这是当年骆玉笙大师的保留曲目,刘春爱继承了骆派京韵大鼓的演唱精髓,“台上大声唱,台下低声和”,这种“曲坛奇观”只有在有着曲艺之乡的天津才能看到;苏州弹词素有“中国最美的声音”美誉,弹词艺术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此次参演的金丽生继承了“李仲康”的风格流派,他为观众演唱了长篇弹词《杨乃武》的经典选曲《三大宪大堂翻案》,嗓音宽亮、韵味醇厚,加上活泼、跳跃的琵琶伴奏,给观众美的享受;相声艺术是我国曲艺艺术中的大曲种,作为相声艺术发祥地的天津拥有众多相声艺术家,当晚的演出中,相声前辈魏文亮、王佩元合作了一段传统相声经典《戏剧与方言》,年近八旬的魏文亮精力充沛、神完气足,学唱到位,一丝不苟,为现场观众展示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全国曲艺非遗周开幕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是李立山、胡磊蕾创作的曲艺联唱《看今朝》。舞台这厢,是西北汉子高亢嘹亮地“吼”出山乡巨变和农民脱贫致富后的喜悦之情,三弦铿锵、鼓荡人心;舞台那头,则是柔美的江南姑娘轻捻琵琶,细腻婉约地吟唱秀丽多姿的水乡风韵。《看今朝》突破了以往传统曲艺单线叙事的固有模式,创造性地将陕北说书与苏州弹词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曲种融合在一起。音乐调性和语言节奏相互适应、尽量合拍,既保留了各曲种传统唱腔流派的鲜明特征,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并将情感的交流、形式的碰撞糅合在口语化的唱词和情境化的表演中,演员们跳进跳出、转换自如,鲜活灵动、趣味盎然。短短五分半钟的节目时长内,通过曲种对比的张力和故事性的演绎,“精准扶贫”和“绿水青山”的时代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时代精神、地域特征与曲艺元素被恰如其分地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华曲艺特有的雅俗共赏与和合之美。以李少杰领衔的快板书联唱《神州曲艺汇津门》是由李少杰创作的快板新作。“作品中把曲艺事业的宗旨、曲艺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都用快板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排练到演出时间非常紧,我们用了4个晚上给孩子们排练。现在国内学快板的人很多,快板内容很多都涉及国学,大多是孩子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内容。这些小演员中有很多孩子一开始胆子很小,和人交流比较羞怯。但是不少家长反映,自打孩子学习快板,敢说话了,开朗了,也更自信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我们一直在路上。”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演出前向记者表示,天津是曲艺之乡,名家辈出。追溯百年来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天津涌现出很多曲艺大家,骆玉笙、马三立都是天津走出去的大家。“曲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不该遗失。国家给我北京评书的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我就有责任培养曲艺新人。培养新人要把工作做实,过去学艺难,徒弟都是偷师。所以到了出师带徒弟的时候,师父都非常吝啬。现在国家支持非遗工作,加大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力度,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曲艺演员要团结,要成体系,才能不断壮大。”6月9日是我国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主场活动在天津市举办。这是近年来首次将所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集中会演、交流、研讨,是非遗分类保护理念深入推进的具体措施。6月9日至13日,在天津市群星剧院和河西区文化中心将连续举办20场非遗曲艺项目的驻场演出。期间,有关专家学者将对演出进行点评。此外,6月9日至13日在天津美术馆举办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图文展,包括地方传承、学研文献、天津观察和视听体验四个单元,重点展示非遗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融合推动、学术研究等。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北方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北方网,天津官方权威门户网站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您当前的位置 :
国家级曲艺非遗首次集中会演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天津北方网讯:6月7日至6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将在天津市举办。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127个大项,涉及193个保护单位、15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此次活动,将邀请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演出、讲座展览、交流调研,并举办论坛座谈等活动。这是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首次集中会演。
  曲艺非遗展演不停歇
  6月8日晚,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演出将在中华剧院举办。6月9日至13日,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展将在天津美术馆举办,展期5天。6月9日至13日期间,20场曲艺非遗系列演出将分别在天津市群星剧院和天津市河西区文化中心两个场地上演。6月8日至11日,全国非遗曲艺周还将携百场曲艺展演、讲座活动走进社区和校园。6月13日在西岸相声剧场将举办一场京津冀相声专场演出。
  培训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
  为促进京津冀地区非遗曲艺人才的培养,推进三地交流合作,将利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科研教育资源,6月7日下午,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训基地,邀请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部门负责同志举办签约仪式,签订《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合作协议》。6月9日至13日期间,当天没有演出任务的非遗曲艺传承人将赴天津市非遗项目集中的古文化街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等区域调研,与当地年画等项目传承人进行交流,鼓励新作品创作。6月10日至12日上午,专家座谈会、保护机构座谈会和传承人座谈会,将分别召开并邀请各省市保护机构代表、传承人代表参加。6月14日,还将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总结座谈会。&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非遗曲艺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