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关于高通量测序公司的公司有哪些比较好的

基因测序行业泡沫说言之尚早,但什么公司才值得投资? 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基因测序行业泡沫说言之尚早,但什么公司才值得投资?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张耀洋  据《财经》杂志报道,截至2016年9月,共有32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A轮20家、B轮11家、C轮1家;共有9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这当中绝大部分是基因测序公司,缺乏核心技术与较好的营业模式。围绕着基因测序是否存在“泡沫”,近期在业界掀起激烈讨论。  基因测序领域是否真的已经过热?  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张耀洋对基因测序领域有深刻理解,他将在以下分享中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基因测序是什么?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基因测序行业是否过热?  近几年,尽管国家卫计委和CFDA对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市场加强了监管,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检测相关业务。以下是网上统计的部分现有的基因检测服务机构:  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碳云智能、世和基因、泛生子、吉因加、百迈客生物、圣谷同创、康普森、嘉宝仁和、源宜基因、博淼生物、圣庭集团、中美泰和、斯克尔基因、华牛生物、微旋基因、安诺优达、基云惠康、爱普益、麦基诺基因、量化健康、诺赛基因、毅新兴业、博恒生物、百麦华康、华生恒业、路思达、鑫诺美迪、中科紫鑫、海克维尔、瑞德百奥、英木和、溯源精微、华弈生物、奥维森、布斯坦、信诺佰世、银河基因、华诺时代、药明康德、云健康、派森诺生物、晶能生物、美吉生物、宝腾生物、凡迪生物、佰真生物、南方基因、烈冰科技、生工生物、鼎晶生物、锐翌基因、欧易生物、翰宇生物、泛亚基因、尤尼曼、联合基因、吉玛生物、康成生物、赛安生物、吉凯基因、上海敏芯、阿趣生物、博苑生物、丰核信息、生咨生物、英拜生物、凌科生物、泉脉生物、卓立生物、达迈生物、基因科技、基龙生物、源奇生物、赛优生物、湘雅医学检验所、希匹吉生物、吉凯基因、百世嘉、派航生物、思路迪、锐翌生物、惠研生物、嘉因生物、允英医疗、虹舜生物、捷易生物、祥音生物、伯豪生物、千年基因、博大威康、易基因、海普洛斯、瀚海基因、裕策生物、蓝图基因、普元科技、早知道科技、英马诺生物、恒创基因、瑞奥康晨、华因康、达安基因、拓普基因、基准医疗、锐博生物、燃石科技、基迪奥生物、永诺生物、坤图生物、美格生物、金域检验、瑞科基因、赛哲生物、洪祥生物、贝达药业、谷禾生物、浙江天科、中翰金诺、杭州英睿、壹基金、然钠生物、晶佰生物、联川生物、奥拓生物、艾迪康医学、迪安诊断、博圣生物、菲沙基因、康圣环球、贝纳基因、生命之美、数桥科技、锦奥生物、大众源生、帕诺米克生物、金唯智生物、贝斯派生物、天昊生物、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Qiagen、赛业生物、中宜金大、亿康基因、所罗门兄弟医学、迪康金诺、广而生物、苏博生物、锐创生物、健海生物、盘古基因、天津生物芯片、国信凯尔、先导药物……  基因测序,或称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测定DNA上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的排列方式。这里说基因测序主要是为了区分两个概念,基因检测和基因测序。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搞混。  基因检测包括:PCR,FISH,芯片技术,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检测的一种。基因测序目前主要有一代测序(Sanger测序)、二代测序(illumina/Life Tech)、三代测序(单分子测序)等。PCR、FISH和芯片技术,主要是通过已知序列去调查特定确定的片段序列或位点的有或无,重点在“检”,而基因测序技术是把基因序列上的核苷酸一个一个的测出来,重点在“测”。相比较而言,基因测序的精准度最高,随着基因测序的成本下降,最终测序技术将取代前三种技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二代测序,即NGS。  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仪器制造已经被illumina、life tech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中上游的试剂盒产品大部分并不具备技术壁垒,所以主要的机会都在中下游的服务应用。  基因测序应用的分类  基因测序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另一部分可以归为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应用。  (一)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包括:科学研究、农业应用、环境污染监测等。  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应用主要包括:遗传育种、食品及药材鉴定。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微生物测序。这部分业务多来自政府的政策性投入。  (二)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的应用主要包括:司法鉴定、消费级应用、医疗级应用三大类。精准医疗中的基因测序属于这里的医疗级应用。  1、司法鉴定  司法鉴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政府法务部门的刚需,这是一块稳定的市场,且高毛利,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司法鉴定对基因检测技术要求相对于消费和医疗级应用并不高,壁垒在于政府渠道并与政府部门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类型的公司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2、消费级应用  消费级应用的测序公司在市场上有一些,主要涉及人类的一些个性特征性基因检测如天赋基因,酒精耐受,家族起源分析等,再就是根据相关基因营养学提供保健、健身、体重控制等保健服务,还有基于相关基因的易感或慢性疾病预防。由于目前这些检测主要的依据来自于科学研究文献,但相关知识、数据积累不够,检测分析结果跟事实并没有百分百的对应关系,参考意义有限,因此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购买有非常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非刚性需求。  个人消费端市场目前比较混乱,没有形成规范。其中,早期开展的普通人个人基因组疾病风险预测,目前被FDA归为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停止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公司开展相关的业务,表明了FDA对疾病风险预测业务的严谨态度。  这类公司中,代表性的如google旗下的23andMe。  消费级的应用,目前的问题在于产品不成熟和需求的不确定。这种类型的公司,如果盈利模式单单只是通过对消费者提供这种服务,很难实现盈利,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知识的积累,基因与环境作用的机理的发现,在保健市场和疾病防治、慢病防治领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美国保健品市场在100-300亿美元,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在保健品服务市场上,以基因检测作为保健养生的前导服务,与传统保健服务相结合,可以对保健服务进行优化。  另外,如果这种公司,在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级服务的同时,跟消费者签订协议,要求可以将其的基因组检测结果免费用于科学研究用途,那么,这类公司就会变为数据公司,后面的估值逻辑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例如23andMe公司,这几年通过在网上销售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已经收集了超过一百万例标本数据,当然这个过程是烧了不少钱的。这一百多万例人的基因组标本是个宝库,很多药厂、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都可能是潜在的服务客户。  如23andMe与Genentech公司合作,就向其提供部分数据库,以帮助其对3000多名帕金森患者做全基因组测序,以进行后续的相关治疗药物研发。  ▲23andMe的产品资料  3、医疗级应用  医疗级应用是基因测序行业的主要应用发展方向,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以及咨询机构的测算,未来其在基因测序所有应用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最终将超过70%。  目前,医疗级应用主要有:生殖健康(NIPT、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遗传性疾病检测、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基因组学及新药研发、体检及疾病筛查、医学基础研究、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肿瘤诊断及治疗等。医疗级应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是精准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的热点。  这些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的检测,一类是探索性的检测。验证性的检测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依据和对疾病诊断的标准,如生殖健康领域的NIPT检测,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检测SOP,主要针对13、18、21号染色体的三体检查,这类公司对技术团队的要求不高,因此市场以营销和普及为导向,尽管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没有竞争壁垒,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再投资的价值。而带有探索性的复杂的检测,例如肿瘤诊断及治疗,需要高通量测序,检测出的突变结果可能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探索和研究,对团队技术要求高。  ▲NIPT检测  以市场规模最大的肿瘤检测方向为例: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在所有这些应用中,目前针对人类第一大杀手疾病—肿瘤的基因测序将会占比最高,市场需求最大。关于国内的肿瘤测序市场规模方面,可以做个简单的测算,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00万人左右,且发病率呈上涨趋势。每个病人的诊疗花费大约在10万,整个市场规模大约在3000亿,而根据医疗过程中,药、检、诊所占的比例,肿瘤的基因诊断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别。  肿瘤本身就是一种基因病,肿瘤细胞的基因在不断的发生突变,肿瘤组织是动态变化的,每个时期所检测出来的基因组可能都有发生变化,目前相关的知识和数据均处在摸索和积累阶段,仍然需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投入。  关于肿瘤的NGS基因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体瘤的突变基因组panel测序,一类是外周血的ctDNA检测。ctDNA是液体活检的一部分,液体活检还包括CTC和外泌体的检测。  开发实体瘤NGS panel的代表公司有Foundation Medicine(FMI),该公司的主要产品FoundationOne检测31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和28个基因内含子的重排区,其检测方法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但正如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病理专家指出,实体瘤NGS panel只是测量实体肿瘤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不能追踪到肿瘤发生的全过程,人体内肿瘤的状态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如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症患者,如果仅仅取某个部位的癌组织,并不能反应患者的整体情况,但对所有癌组织都取样又不好操作。并且,实体瘤组织活检的相对滞后性对患者的治疗也不利。  ▲FoundationOne的主要检测项目  ctDNA的监测则只需要外周血标本,可以实时开展。外周血中的ctDNA的含量与肿瘤负荷及肿瘤进展相关,通过NGS对ctDNA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变化。  ▲ctDNA检测  ctDNA另一个应用是肿瘤的早期筛查。最新的研究证明ctDNA在肿瘤早期已存在于外周血中,如果开发出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先导指标,较影像学及其他检测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发生。  另外,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ctDNA也能较好的监测肿瘤的复发及状态变化,对残留的微病灶进行(MDR)进行监控。  ctDNA的检测相对于实体瘤的NGS panel检测要求更高一些。较早进入ctDNA检测领域的代表公司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的PGDx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获得了无细胞DNA分析的许可,目前其在ctDNA领域有多项领先技术。  ▲PGDx公司的ctDNA检测产品:PlasmaSELECT 64  目前,Illumina、塞默飞、FMI等公司均在研发ctDNA检测。如Illumina公司在2015年投资4000万美元的Grail 公司,据FastCompany报道,近期有望完成一笔17亿美元的融资该公司计划在英国开展涉及50万人的大型ctDNA临床试验,目的正是为了划定正常人的ctDNA基线,从而开发设计出肿瘤早筛产品。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实际上,基因测序服务并非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测序,这只是其中的一步。整个过程实际上包括:样本处理(提取、建库及捕获),上机测序,架构算法及数据处理,医学注释对应解读及问题解决。在这四个步骤中,除了上机测序只需要买illumina等公司的测序仪直接测,没有什么壁垒之外,其他三个步骤各公司之间差异大,均可形成壁垒。  以肿瘤的ctDNA检测为例,因为血液中的ctDNA含量低,捕获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罗氏旗下的NimbleGen在2014年发布的CAPP-seq技术,以及约翰·霍普金斯PGDx的Bert教授发明的Safe-SeqS技术,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前市场上做ctDNA的公司基本都是采用这两种技术。另外,贝瑞和康的cSMART捕获技术仅用于NIPT,还没有应用于肿瘤的文献及报道。上面两种技术虽然已经公开报道,但是每个公司的实验室掌握情况可能并不相同。据我们调研的一家公司,他们在做ctDNA检测时,捕获技术的实验摸索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分子实验团队的要求比较高。  架构算法方面,虽然有传统的开源算法可以模仿,但这些算法最开始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准确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专业的生物信息团队进行优化提升。因为在测序的医疗应用方面,精准的要求是首要的,即患者基因有什么样的变化,数据必须百分百的准确得到。从测序仪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后期经过基因组的比对,数据的过滤筛选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基因组上的变异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基因数据分析和解读也是基因测序服务的关键环节。  最后是医学注释和解读,拿到了准确的患者基因情况,需要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对患者的基因情况进行医学解读,这就对医学解读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既懂得生物信息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来完成工作。因为目前对肿瘤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中,因此,这部分工作还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除了对既有的知识的认知,还需要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发现新的突变和药物靶点。  另外,标本数据的积累,数据库的构建也十分重要,这需要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协作来完成,对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类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并且都在不断的收集数据。  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投资市场上的稀缺标的  因此,一家完善的医疗类基因测序公司,至少包括完整的分子实验团队、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按照这个能力的标准要求,实际上,国内市场上的能有这样水平的基因测序公司不超过十家,即使是卫计委发放试点牌照的一些LDT试点单位也未必能做到。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标准是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组织的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室间质评,符合一定标准的实验室参与评比,由卫计委打分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  基因测序重点在诊,而对于患者而言,诊断之后,重点在治。因此,行业内一些优秀的公司,除了在肿瘤DNA的测序上不断改进升级,也像23andMe一样,向下游的疾病治疗进行延伸,与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展治疗方法的研发和药物的研发,如细胞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研发。  除了肿瘤之外,遗传性疾病的NGS检测,植入前胚胎遗传诊断,目前行业增速也非常快。在药物基因组学、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领域,NGS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应用  最后回到开头,基因测序是否过热?根据上面的分析,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广泛,行业内的公司并非全部都扎堆在精准医疗的诊断领域,并且实际上,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稀缺标的。  前段时间,礼来公司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药物Solanezumab倒在了三期临床,上十亿美金的研发打了水漂。在医疗行业中,相比起制药来说,基因测序行业的沉默成本要小得多。再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钱多而优质资产少,这种现象并非医疗领域独有。  因此,目前资本在优质的基因测序公司的投入上,仍然是不够的。  Reference:1、 An Introduction to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illumina2、 https://www.23andme.com 3、 Frampton GM, Fichtenholtz A,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cancer genomic profiling test based on massively parallel DNA sequencing[J]。 Nat Biotechnol, 20134、 Newman A M, Bratman S V, To J, et al。 An ultrasensit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ng circulating tumor DNA with broad patient coverage[J]。 Nature medicine, 20145、 Kinde I, Vogelstein B,et al。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are mutations with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J]。 PNAS,20116、 Use of Standards in FDA Regulatory Oversight of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Based In Vitro Diagnostics(IVD) Used for Diagnosing Germline Diseases,FDA7、 Use of Public Human Genetic Variant Databases to Support Clinical Validity for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Based In Vitro Diagnostics,FDA  本文作者张耀洋为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学士,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曾在广药集团、金域检验实习和工作,之后在私募基金从事医疗投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医疗子行业及相关公司。欢迎联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深圳分享投资
精准诊断有哪些热点投资领域?应用的方向和市场前景如何?
海外成功上市孵化器提供借鉴,倒闭潮里的中国孵化器将往哪4个趋…
传统健身房行业存在哪些问题?该行业曾经进行过怎样的互联网改造…中国,究竟有哪些企业从事NGS测序相关服务
我的图书馆
中国,究竟有哪些企业从事NGS测序相关服务
无论是个性化医疗还是“精准医学”,所有以预防疾病为宗旨的新型模式的变革和颠覆都离不开革命性的技术:二代基因测序(NGS)技术。目前在中国,究竟有哪些企业从事NGS测序相关服务呢?以下是根据不完全统计所得的数据(排名不分先后),后续还会继续完善新的公司……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北京49家,上海46家,广州16家,深圳15家,杭州15家,武汉7家,苏州8家。可能整理的还并不是特别完整,有待更新完善。地区序号公司地区序号公司北京1诺禾致源上海1药明康德2安诺优达2伯豪生物3贝瑞和康3云健康4圣谷同创4派森诺生物5博奥生物5晶能生物6百迈客生物6美吉生物7微旋基因7宝藤生物8聚道科技8基研生物(烈冰信息科技)9基云惠康9凡迪生物10思博奥科10佰真生物11爱普益医学11南方基因12迈基诺基因12天昊生物13奇云诺德13其明信息14量化健康14欧易生物15华牛世纪15瀚宇生物16诺赛基因16罗捷信息17汇龙森生物17新培晶医学18汇龙森生物18泛亚基因19博恒生物19尤尼曼诊断20华仁康泰20康成生物21派利来生物21生工生物22百麦华康22丰核信息23怡美通德23锐羿生物24艾基泰康24Hi 基因25华诺科技25佰世嘉26唐唐天下26思路迪埃提斯27信诺佰世27邃志生物28华生恒业28敏芯信息29路思达生物29欧孚生物30鑫诺美迪30阿趣生物31吉拓思生物31生咨生物32智云捷生物32英拜生物33海克维尔基因33泉脉生物34瑞德百奥34拜珐信息35英木和生物35源资信息36溯源精微36派航生物37华弈生物37惠研生物38奥维森基因38嘉因生物39布斯坦科技39允英医疗40所罗门兄弟40之江生物41赛洛新生物41虹舜生物42北京市计算中心(生物计算事业部)42比特基因(曼因生物)43源泉宜科43捷易生物44艾比精诺44微基生物45嘉宝仁和45基因猫46泛生子46Illumina 中国47军科为朔47赛默飞世尔(Life)48精赛恩科技49银河基因地区序号公司地区序号公司广州1达安基因深圳1华大基因2拓普基因2千年基因3锐博生物3海普洛斯4燃石生物4瀚海基因5永诺生物5蓝图基因6库基生物6谱元科技7坤图生物7早知道科技8美格生物8裕策生物9基准医疗AnchorDx9英马诺生物10基迪奥生物10恒创基因11瑞科基因11核子基因12艾基生物12瑞奥康晨13金域检验13易基因14安必平医药14华因康基因15博奥木华15杰睿众联16漫瑞生物地区序号公司地区序号公司杭州1壹基因武汉1未来组2谷禾信息2菲沙基因3联川生物3康圣环球4奥拓生物4贝纳基因5艾迪康医学5生命之美6迪安诊断6数桥科技7博圣生物7锦奥生物8锐创生物苏州1帕诺米克生物9英睿生物2金维智生物10晶佰生物3贝斯派生物11米天基因4天昊生物12祥音生物5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13浙江天科6吉玛基因14圣庭生物7Qiagen15景杰生物8赛业生物备注:关于上述公司的详细介绍,推荐点击阅读全文查看“全国NGS测序企业全集”【来源小桔灯】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一财网/王悦
来源:一财网/王悦
关键词:基因测序,大数据,组学,基因检测
可能一天前你还在为已经降到“冰点”的基因测序市场价格而窃喜,却不知后一天,基因测序公司已经将你的“基因秘密”高价转手卖给了那些需要基因的研究机构或者制药公司,而后者据此研发的靶向治疗生物药物,一个疗程就可能售价十几万美元。
平价基因测序时代来临,基因测序业务门槛低、不赚钱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基因的价值却并未止于此,相反,作为生物最值钱的一个环节,个体基因的价值正在水涨船高。
卖了6000万美元的基因数据
在基因数据商业化的进程上,美国一直是排头兵。
作为基因测序公司的鼻祖,美国23andMe公司花了15年的时间将个体基因测序的价格从百万美金降到了业界知名的99美金。在中国,这个降价的过程花费了两年。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对于基因检测公司来说,99美元做全基因组检测能不能赚钱?
“这个价格一定是不赚钱的,事实上,对于国内的多数公司来说,收取千元的检测费用,也不会赚钱。”在9月8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协会和GE医疗中国联合举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上,深圳华大基因总裁尹烨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一边是低至冰点的基因测序价格,另一边提供此项服务的小公司依然如雨后春笋,转型“基因概念”的上市公司也是层出不穷。
那么大家都在靠什么赚钱呢?
“这个数据对个人不值钱,但是作为一个数据群体就很值钱。已经有测序公司依赖数据赚取了第一桶金:它的价值为6000万美元。”尹烨向记者介绍。
尹烨所述的公司就是23andMe,今年初,罗氏控股旗下的基因泰克宣布其将投资6000万美元来研究23andMe帕金森病社区的3000名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试图鉴定该疾病的靶点。
根据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估测:美国有1百万人遭受着这一无法治愈的脑疾之苦。尽管有一些药物可暂时缓解帕金森患者的颤抖症状,但仍没有药物可减缓此疾病的恶化进程。
对于23andMe来说,6000万美元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这相当于过去做60万次基因检测服务的所有收入,而事实上,截至目前,23andMe的所有客户量才80万人左右。
但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这些数据带来的价值显然会远超6000万美金了。以生物药覆盖面最广的罕见病药物来说,这些药物针对每位患者的年消耗多数都在十几万美元以上,而一款控制庞贝氏症患者病情的生物药,一年的消耗可达百万美元。
数据分析益于药物开发
事实上,作为生物医药最热门的一环,包括、、罗氏在内的多数国际顶尖药企也早已布局建立于基因数据分析之上的精准医疗,尤其是癌症靶向药物的研发,通过基因检测获得的“精准数据”是研发的第一步。
这些数据最大的意义在哪里?据悉,获得进入23andMe数据平台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运行查询1000多个不同的疾病的条件和特征,从而使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分析识别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基因的独特属性,来自于不同地区的人群基因信息也不尽相同。“比如胃癌,白种人很少得这类癌症,但是黄种人就比较多,那么在此时,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人群的基因数据来研发不同的精准药物。”尹烨对记者表示。
过去,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学药物可以在全球通用,但“精准”落地后,生物药物的开发正在变得“地域化”,效果更好,但由于研发成本无法通过量来平摊,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
正是地域化的属性给中国的基因检测公司带来了将基因变现的机会。
“易瑞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款专门用来治疗肺癌的药物,尽管使用昂贵,且在多数省份并不能进入报销体系,但目前,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一。
“很多非小细胞肺癌是由EGFR突变导致的发生,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从基因检测层面、组织学层面找到某类疾病共性的特点,就可以早诊断,所以早期对精准治疗的后续非常关键。”阿斯利康中国医学事务部副总裁康志清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等于给我们一个信号,像雷达一样,而当我们找到一些致病基因突变之后,我们在研发方面就可以找到针对它的靶向药物,从而进行精准治疗。”
受益于此,在今年五月,易瑞沙的生产厂商阿斯利康就公布了一系列精准医疗计划,宣布在中国通过与检测企业强强联手的方式,进一步拓展精准医疗业务。
“此前罕见病药物、靶向用药这些生物类的药物在中国用的人不多,并不是因为效果不好,而是药价太贵,多数人用不起。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很多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价格的影响因素在变小,这个市场在中国正在变大,那么我想,也许现在正是中国的相关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尹烨表示。(Bioon.com)
(责任编辑:yixin.zhang)
小编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您还可以这样阅读微信扫一扫,体验新式阅读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生物谷微信账号:bioonnews 我们提供多种阅读途径供您选择,随时随地掌握医药生物领域最新资讯。
立足行业,提供求职招聘,中高端人才搜索,人才培训及对接等服务 Ta的文章
欢迎行业评论、发现、小道消息、官方爆料、采访约稿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新浪微博
中国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大的隐患,干细胞行业是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研究与应用的趋势,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在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的诊疗策略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排名最领先的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基因测序公司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