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里的撞薛颠 浑圆桩要领领

三体式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站三体式一般是按照“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等要领。
三体式姿势
三体式是所有武术门派都有的入门基本功,三字经里所讲的三才(天地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通俗的讲就是上中下三盘,用力要达到三盘合一,也就是所谓的整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阴阳相争,阴阳相生,矛盾统一的形式。外形由母腹中的胎形(先天)向出生后的立形(后天)交合而成。
三体式站桩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
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之内劲因此而生。
三体式是形意的基础,在孙氏内家拳中,也是八卦掌和的基础、根基。
三体式讲解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如右图)。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如右图)。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如右图)。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贴在两肋外侧,
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如右图)。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
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基本要领
一曰 三顶
三顶者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臂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二曰 三扣
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谓之三扣。
三曰 三圆
三圆者何,背骨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四曰 三敏
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五曰 三抱
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变不变。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六曰 三垂
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是谓之三垂。
七曰 三曲
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八曰 三挺
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稍,气贯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是谓之三挺。
三体式其他练法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
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三体式用途
1.健身、练功、打法、锻炼精神、意志、研究人体结构;
2.增劲,通丹道之钥。
三体式益处
(1)明白和练通基本功:如放松、立身中正、微收下腭(虚领顶劲)、、两目平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两肘贴肋、、掩裆合胯、前三后七步……;
(2)意念专注,排除杂念;
(3)调整呼吸;
(4)树立每天练拳的意志和习惯;
三体式注意事项
凡练形意,入门首须站桩,或为混元桩,或为三体式不拘。三体式是基本之基本, 三体式练得好, 人就等同一座会走的山, 推之不动, 浑元一体, 身法灵动又是另一种功夫, 是练十二形及以猴形为主才能显现的灵活身法。初习三体式亦以双重为宜,盖单重较为吃力,初学习之易憋气。一憋气,则气血必有失松和。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练后散步拍打以消火气。桩功站得好,不仅拳术基础扎实,而且一站气沛周身,掌指、劳宫穴的热流、气感,虽处于静态,却有抻筋拨骨、调整五内、惊起四梢之效。站桩要松、静、自然,四肢百骸要放松,内心要安静,尽量去除杂念,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稍有感觉就觉得是否得气、得内劲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可能过两天,这些感觉就消失了。养气、练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成的,臻极境者,一由虚心,一由恒性。要避免三害,即挺胸、努气、拙力。内气不是有形有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初学者往往努气拙力,而自以为是,越是这样,反而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所以要保持自然,以舒适为度。开始会觉得很累,坚持就能体会到这就是气功,站桩就是养气。
桩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强体增力。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体式是最重要的技击桩,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么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作为搏击入门,桩功站到心清气爽,内外舒适,就可进行五行单操,并在单操中练桩,交替进行。
三体式形意拳法
三体式练法
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 ,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 ,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
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 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
三体式要求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 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习武心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贴子:
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
转载▼分类: 武功 太极拳最初练习的桩法主要是浑圆桩。个人认为中国武术与国外的搏击术的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站桩!中国的传统武术各门各派都非常重视站桩!传统武术发展到近代,从形意拳中发展出来一个新的拳种叫做大成拳,完全没有套路,但是却依然要练习桩功! 形意拳本身也很重视桩功!当年天津国术馆馆长薛颠就说:站桩能站到两个小时以上,功夫才算是入门了!形意拳的桩功主要是三体式, 还有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也是一种桩功!叶问宗师的下身桩法就是二字钳羊马。 为什么传统武术一定要练习站桩呢?很多武学著作都强调站桩的重要性,但站桩为什么重要却不肯明说,今天我就把道理说清楚:人身体的状态无非放松、紧张两种状态,但是完全的放松和完全的紧张都不能技击!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用真紧打出刚猛爆列来!不明白这些道理,一辈子都是门外汉!明白了真松真紧之后,身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节节贯通,原来不通的地方都通了!比如一吸气就会有气息被吸到脑袋里的感觉!这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充满活力,这就是有感觉了,接下来打通任督二脉真的就是水到渠成了!能不能打通任督二脉是门内与门外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注意:我不是在写武侠小说!我当初离开老师时功夫一点都没入门,老师因为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就直接给我拔高了!他说你快走了,我把我们这一派的不传之秘告诉你吧:我们的发力在于裆,你只要能体会到裆劲就对了!就这样一句话,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找到了感觉!而打通任督二脉是找到裆劲的前提,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打通任督二脉的道理!打通任督二脉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估计很多人都不懂什么是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在哪都不知道,下面我就接着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是太极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太极拳的核心。人体的阳气是在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产生的,阴气是在百会穴,也有说是印堂穴产生的。阳气要上升,行走的路线是脊柱,从尾骨一直到头,这就是督脉;阴气要下降,从头经前胸回到小腹,这就是任脉。有意识地运行这样的路线,就是运行小周天。熟练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分界点就在人中,起点在裆部。所以在运行小周天的时候吸气的时候要提肛,把阳气提起来。阳气到了头顶以后舌尖就要顶一下龈齿之间,把阴气降下来。这就是动作的要领!因为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中点,所以叫人中。我们中医的每个穴位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是很讲科学的!刚才讲的要提肛,当然要自然!网上什么阴茎增大术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锻炼PC肌,其实这就是反复锻炼提肛,我们古时候叫做回春劲,是可以提高性能力的!据说乾隆皇帝练得很好!所以如果大家想练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传统理论中有一条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说解释人体要用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的通用法则。比如说上为阳,所以头为六阳之首!头顶上的一个穴位就叫百会,就是说所有的阳气都汇集于此!下为阴,所以最下面的一个穴位叫会阴!这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至于丹田这个穴位是道家术语,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丹田。上丹田是印堂穴,中丹田是憻中穴,下丹田是气海穴。其中上丹田属于督脉,中下丹田属于任脉。这是三个穴位都是人体的大穴,非常重要!与这三个穴位对应的督脉上面的三个穴位,从上到下依次好像是玉枕、灵台和命门,是运行任督二脉的关键!督难任易,运行任督二脉的难度主要是在督脉上,在这三个位置会有阻力,气不容易提起来,所以术语就叫做“过三关”!其实站桩只是运行大小周天的一种方法,是在静功中练的。其实在套路中也可以练的,特别是陈式太极中的金刚捣碓,含义就是运行大小周天的。什么叫做运行大周天呢?就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气再往下沉,一直到脚底的涌泉穴,然后再翻上来,这就是运行大周天!练习小周天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打坐,运行大周天最好的方法才是站桩!在运行小周天时尾骨是朝前的,也叫做敛臀;有敛臀变为翻臀,就是运行大周天!任督二脉的说法,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只是来源可能主要是武侠小说!其实任督二脉没有什么神秘的,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而且它们在人体本来就是相通的!督脉属阳,行走的路线为脊柱骨,骨是硬的,练的是降龙!现在人之所以容易得颈椎、腰椎病,就是因为督脉不通;任脉属阴,走行的路线是人的消化道,消化道是柔软的,练的是裆劲伏虎!现代人之所以肠胃不好,就是任脉不通!任何一个婴儿的任督二脉都痛得非常好!我女儿几个月的时候我仔细观察过:她睡觉时是舌尖抵上颚,呼吸是标准的逆式呼吸!所以人的衰老就是一个任督二脉从通到不通的过程,完全不通了人就死了!任督二脉本来就是相通的,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敏感了!站桩其实练的就是人身体的敏感性!站桩是在静中求动,在静中体会自己的身体,把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敏感给练回来!站桩在练武的道路上,是打基础的重要环节!楼能盖多高,关键在于地基有多牢固!站桩就相当于拳术的地基!说了这么多站桩的好处,那究竟怎么站桩呢?大家一定会问我动作要领是什么!问我站桩要领的一定是新手!对于新手来说站桩的要领就是没有要领!这很有可能要引起争异,请大家听我解释:站桩这东西属于看起来容易练起来难的功夫!初学站桩可能站十五分钟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再去考虑要领,反而要出问题!两脚开立,微微下蹲,两手抬起,高于胸齐,手心向内如同环抱大树就行了!等到能够站到半个小时左右,就请大家注意一下下颌微收,两膝内合。下颌微收的目的是使脊柱能够贯通,站桩讲究虚领顶劲,下颌一收顶劲自然顶起;两膝内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裆劲!两膝内合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一定要确保鹤顶穴在地面的投影位于大脚趾与脚后跟连线的内侧,剩下的要领什么松肩沉肘啊,自己可以感悟一下!至于气沉丹田,没有气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沉!初学的人总是贪多!我当初问老师怎么运气,老师说水到才能渠成,你现在一点水都没有,要渠干什么?等你有感觉了,自然一引导就对了!注意了以上两个动作要领,你的桩功就会逐渐达到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尾骨的感觉了!尾骨向前敛臀,就可以找一找运行小周天的感觉;小周天通了,就可以尾骨微微泛起翻臀,是重心下移,找一找运行大周天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裆部变得敏感灵活了,逐渐就会知道裆劲是怎么回事了!曾经听人说过以前之所以武功传男不传女,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好讲明裆劲!不练裆劲武功一定有限,传出的传人功夫不行,反而坏名声!还不如不传!女人中有据可查的武林高手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严咏春,她的裆劲练得非常好!据说她两条腿夹在一起,她老公(也是武林高手)都分不开!所以只要女人掌握了裆劲的要领,一样可以成为武林高手!严咏春这个女人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她可能是最早提出裆劲的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她作为一个女人敢于提出这样的说法,并且讲出了裆劲的练法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件事情是很多男人都说不出口的!李小龙的李三脚那么厉害,与裆劲是有绝对的关系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站桩!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哪个天才可以跨越这个阶段!没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桩功,说什么都是扯蛋!这话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太极门说的,是半年打死人的形意门大师薛颠说的!
大家如果想站桩,刚开始可能比较枯燥,下面教大家一个催眠站桩法,此法乃本人自创,希望能给大家帮助!本人在看李仲轩《逝去的武林》也有相关的论述,只是方法不一样。其实和尚打坐要口念阿弥陀佛,有些气功在练的时候要默念一些咒语,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人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达到放松的目的!催眠的状态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身体会很放松,这很利于我们体会太极拳的要领!站桩时的催眠也很简单,就用我们站桩的姿势:开始时两手环抱于胸前,这时两手的中指有一段距离(10~20厘米)。这时双眼看着两个中指,心中默念“合拢,合拢……合拢,合拢”,默念的速度一定要慢!表达的意思要清楚,但不要做双手合拢的动作。过一会儿你会奇迹地发现,两手的中指就会自动地合拢到一起!就在两只手的中指合拢在一起的一瞬间,把你的眼睛闭上,你就会进入催眠状态!这时你可以继续心中默念合拢,也可以合拢一会后默念分开,使两只手指分离。进入了催眠状态你就会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放松!李仲轩老人在《逝去的武林》中讲过:尚云祥老师的方法很独特,他在站桩的时候,尚师只说一句你站着吧,他就感觉自己定在那里了!后来尚师一句:你怎么还在这里定着呢?他便可以走了。这就有催眠的成分在里面! 站桩训练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步体会腰背松、第三步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步体会胯松。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何放松。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以后看古拳谱中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本文中已经有述),只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而已。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没练过武术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在这里我给正在站桩的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对站桩给出了不少好的指导。多说两句,卢氏结构绝对是好东西,卢氏结构以宋氏形意为基础,是卢宗仁先生和天津一批武林高手心血的结晶。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阐述,破除了武术中很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法系统化,理论化。卢氏结构绝对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卢氏结构中就有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不就倒了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他们的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臂肌。猴子的身体异常灵活,拥有发达的背肌,脊椎骨和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的前臂能伸出很远。脊椎骨就象一根突然挺直的弹簧,将身体射出去。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站桩时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肉变得和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让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身体肌肉用力模式的改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只要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贵(八卦门的高手,在李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功就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将其*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活越精神,功夫还长了。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支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么。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之一是:微小运动。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则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之二是:意念配合。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站桩的时候,腿部的负担是很清晰的,手指“撑”起来,也能够保证肩膀和胳膊以及上背部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两种负担,应该怎样通过腰串联起来呢?还是应该“让肩膀和手也参与站桩,因为一体化了”。我感觉应该是前者,因为仔细分析所有的拳理,都一样强调: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之前,上半身是放松的,只有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的那个瞬间,才形成一个“一体化发力”的形式,而在发力之前,应该是“下肢与腰腹一体化运动,保证运动速度与变向速度以及稳定性,上肢象风中旗帜一样,或者说像是老虎和豹子的尾巴那样,随着式子摆动”。站桩应该是两种状态都训练,如果把上半身彻底放松,就是那种只保持着筋骨连接稳定性,任何肌肉力量都不施加的放松,则是在训练发力之前的“肌肉一体化运动”,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训练“发力瞬间”的“肌肉一体化运动”,那么,手上应该是有力量的,甚至于大概应该与腿部负担成比例的静力收缩,接近于手指俯卧撑的时候那种强度的“撑开”,并且把这种力量试图通过腰传递到下肢,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力瞬间模拟,在这个时候追求的松,应该是什么形式的松呢?介绍完了桩功,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类似的功法,叫做蹲墙功!这个功法练起来有些难度,不过对于功力的增长很有好处!练法如下:面壁而立,两脚尖顶住墙壁,然后下蹲!如果能蹲得下去再重新起来,循环往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如果你的腰腿裆劲配合不好,在下蹲的过程中墙壁会给你的膝盖一个反推力把你推倒,根本就蹲不下去!这里有一个要领:一定要想象着头顶有一根绳子吊着,下在上中求,慢慢地就可以蹲下去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生桩的练法和要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