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中央财政收入入超8万亿元了吗?

一文看懂今年中央7.8万亿财政收入从哪来【西安股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311贴子:
一文看懂今年中央7.8万亿财政收入从哪来收藏
信息来源:私募基金网
期货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  尽管中央财政收入规模依旧庞大,但收入增速却创新低。  近日财政部披露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显示,2016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数约为77886亿元。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这“三本账”的预算分别约为71570亿元、4519亿元、1797亿元。  2016年,中央财政收入的主力——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数比2015年执行数同比增长仅2.2%,比去年增速(7%)下滑4.8个百分点,创几十年新低。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数比去年增长5%,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数则同比下降13.2%。  在财政收入下滑,刚性支出压力不减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给出总体判断是,2016年财政形势更加严峻,平衡收支面临极大压力。  具体来看,2016年超7万亿元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中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税收收入预算数约6.4万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3%。  中央6.4万亿元税收收入预算数中,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收入预算数约为2万亿元,与去年执行数比微降。财政部解释称,这主要是根据工业、商业增加值预计增长情况,以及全面推进营改增等因素测算。5月1日起营改增将全面推开,覆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预计减税规模超5000亿元。  2016年中央税收收入预算数中,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收入预算数约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与去年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10.1%)相比,有一定程度下滑。  第三大税种国内消费税约1.2万亿元,保持14%的较快增长,财政部解释称,这主要根据烟、酒、成品油等商品预计销售情况,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标准等因素测算。  去年财政部上调烟、成品油的消费税税率,今年明确继续推进消费税改革,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专家预计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将被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另外,中央今年税收收入预算中,个人所得税约5680亿元,也保持较高增速,为9.8%。  考虑到股票市场交易额等因素,2016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预算数为1650亿元,同比下降33.4%。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除了税收收入,还包括非税收入,2016年非税收预算数为6450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部分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上缴利润)为4665亿元,同比下降9.6%。  2015年,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大幅提高。2015年这部分收入预算数为2485亿元,最终执行数增长一倍,高达5159.44亿元。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曾表示,中国通过提高特定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等方法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在2016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由于今年征收标准提高,收入预算数增加明显,约138亿元。  由于卷烟消费税调整以及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2016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数为1400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减少212.92亿元,下降13.2%。  其中,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中的主力利润收入预算减少约186亿元,同比下降12.6%。其中烟草企业、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利润降幅明显。
登录百度帐号热点聚焦:公共财政,8万亿元多不多--经济频道--人民网
热点聚焦:公共财政,8万亿元多不多
本报记者&&李丽辉
&&&&来源:&&&&&&&&&&
  我国的财政收入近年来连续快速增长。“家底”厚了,表明国家综合实力在不断提高,自然令人欣喜。然而,对于广大百姓来说,更为关心的是财政的钱将要花在哪儿。当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财政的真金白银。如何看待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如何将财政的钱用在“刀刃”上?如何使财政支出的账本更透明?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财政的钱怎么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编者&&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么看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多了,钱应该怎么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公共财政能否有更大作为?
  强劲增长的财政收入,为“用之于民”提供了支撑、夯实了底气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与税收关联度较高的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税源基础。
  这位负责人分析,与去年初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相比,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数4410亿元。超收的主要原因,是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而实际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相应地带动收入增加。比如,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其中进口增长38.7%),远超年初8%的增长预期,带动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超收2865亿元;去年汽销售量增长32.4%,带动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超收1285亿元。这两方面的超收数合计,就占了超收额的94.1%。
  近年来,全国财政收入保持了强劲增势:从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2008年跃上6万亿元,再到2010年突破8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增长19.8%。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增长25.4%。
  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养老保障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扩大,全国40%的县将纳入试点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六连增的基础上,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再增加140元。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90%以上的城乡居民都将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在住房保障方面,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将达1000万套。
  8万亿元不是小数目,但平均到13亿人身上,却相当“拮据”
  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对公共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现在的日子确实比过去强多了,但咱普通百姓仍有不少难处。比如,义务教育免费了,可大学学费还是挺贵的;医疗保险虽然有了,可得了大病还是看不起。财政收入这么多,能不能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多投点,把百姓的负担降下来?”
  采访中,不少人都向记者表达了与张师傅同样的想法。也有人提出疑问: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那么多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认为,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需要客观看待。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在20%左右,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8万亿元不是个小数目,但一平均到全国13亿人身上,却又是相当“拮据”。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比口径计算,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为6472元,还不到1000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政府财政收入均在1.3万美元以上。这样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很高的福利保障水平,甚至涵盖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而对我们来说却是难以企及的。
  马海涛说,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不少薄弱环节,民生领域欠账很多。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还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因此,保持公共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是有必要的。
  政府各部分收入应在支出上形成合力向民生倾斜,弥补公共财力不足
  如何破解财政收支矛盾这道难题,切实做到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财政改革的重点是结构问题。从财政收支结构看,应致力于把全部政府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方面,应提高税收收入、社保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相应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种专项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支出方面则可相应地控制调整投资性的支出,适当增加消费性支出,将有限资金向教育、医疗、社保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项目倾斜。
  除了公共财政收入外,我国政府收入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实行专款专用,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如果这几部分收入能够在支出上形成合力、向民生倾斜,就可以弥补公共财政收入因占GDP比重偏低而带来财力不足。
  在这方面,一些部门已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土地出让金是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的,住建部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拿出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样的“专款专用”多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就上去了。
  马海涛强调,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家大业大,更要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特别是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公费出国、公费购车等支出。
  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政府“天价采购”现象,马海涛认为,政府采购的东西贵、标准高,预算制度不完善是源头。政府采购预算是实施政府采购的前提,决定了采购结果的科学性。他建议,从源头上把关,加大政府采购预算的公开力度。当政府采购预算完全公开的时候,“天价采购”就会被扼杀在萌芽之初。
联系本文记者
(责任编辑:夏晓伦)
[&留言&0&条&&&&]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署名 &&&&&&&&&&&&&&&&&&&&&&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国家财政收入不仅涉及公民和企业税负负担,也跟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每年年底,这一数据颇令人关注。p>据有关预测,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而这为今年推行结构性减税提供了可能。p>突破8万亿成定局p>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达21.1%,已至76740亿元。p>按照财政收入年增目标一般定在8%的惯例来推算,去年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已无悬疑。p>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084亿元,比前一年同月增加1822亿元,增长55.8%。以此推算,即使2010年12月同比不增长,也将有5000多亿元财政收入,加上前11个月的76740亿元,将达到近8.2万亿元。p>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称,这个财政收入包括两个口径:税收和各种非税收入。虽然目前对于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情况还不清楚,但是总体情况来说,各种各样的非税收入加在一起,全年财政预算内收入突破8万亿问题不大。p>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对于这样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学界既有关于宏观税负是否过高的争论,也有结构性减税和征管制度改革的呼吁。刘桓对记者指出,目前&结构性减税&和&征管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且也成为2011年较为明确的改革方向。p>&十二五&财税改革方向p>对于减税,高层似乎也已放出积极信号。p>2010年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p>财政部在日年度会议的公报表示,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是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p>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本报记者表示,所谓结构性减税,是在&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它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一般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更注重和强调有选择的减税。p>归结起来,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内涵有两方面:一是强调&减税&,降低税负水平。其有别于税负水平维持不变的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二是强调&结构性&,即不是全面减税,而是有选择、带有强烈的优化结构意图的减税安排。p>从税种来分析,刘桓认为&结构性减税&主要包括四重意思。p>首先,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中,要加大对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将改变目前个人所得税偏高的问题在&十二五&时期,提到一个较高的日程上。要在居民消费中,对高收入人群进一步监控的同时,总体上要给居民减税。此外,在消费税及增值税流转税方面,要有区别对待,例如事关居民消费品销售方面的税应该从低。p>&目前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是需要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中国纳税人的权利过小、义务过大;而纳税机关则正好相反,权力过大、义务过小。& 刘桓称,&未来需要在纳税的透明度、税款使用方面公开等方面下工夫。&p>事实上,理想的状况是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即纳税后有什么样的好处,纳税与不纳税、纳得多与纳得少有什么区别,在今后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一些国家,如果纳税纳得多,可以享受一定退税;在退休后会享受更多的社保优惠照顾。&而目前中国,存在是否纳税无人监管,纳多纳少并无区别,这都是征管制度不到位的结果。& 刘桓称。p>此外,一些技术问题也急需破题,例如个人征信制度、现金管理。&目前很多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都是非工资的现金收益,并不能通过支票、信用卡在银行留下痕迹。&刘桓指出,&这就会发生主要收入来自于通过银行卡发工资的工薪阶层反而纳税多的现象。因为现金收益是体外循环的,这部分收入反而并不需要纳税。&
相关文章推荐选择版面>>
>>本版新闻:
2017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经济稳中向好,中央财政收入超8万亿元
中央公务用车支出大幅减少
新闻&&&&时间:日&&&&来源:半岛都市报
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作了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中央决算情况总体较好。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123.36亿元,为预算的103.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4908.93亿元,完成预算的99.1%。中央财政赤字155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下一步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作了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提出四点建议: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打好三大攻坚战相关措施,健全激励干事创业的相关配套制度。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作的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财经委认为,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建议批准该草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财经委建议推进深化财税改革,改进预算、决算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切实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财政部: 去年中央“三公”经费支出43.6亿元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83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17亿元,减少11.87亿元;公务接待费3.6亿元,减少4.01亿元。刘昆指出,主要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大幅减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不仅比预算数大幅减少,“三公”经费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去年相比2016年“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减少了4.65亿元。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审计署: 28亿扶贫资金被骗取套取或挪用20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作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指出,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还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已追回或盘活资金6.64亿元,处理处分231人。胡泽君指出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第一,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还不够扎实。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第二,有的扶贫政策落实不够精准。96个地区建档立卡数据不够完整、准确,50多万贫困户(人)未按规定享受助学金、危房改造等补贴2.86亿元。第三,一些地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推进不畅。部分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仍较粗放,有28.11亿元被骗取套取或挪用,举借的11.75亿元闲置,还有261个项目(投资2.88亿元)长期闲置或未达目标。胡泽君表示,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部门和地方已追回或盘活6.64亿元,完善规章制度74项,处理处分231人。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新闻链接少数地方搞攀比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20日下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作关于检查统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王东明指出,从执法检查的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反映统计法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报告针对“个别干部法治意识淡薄,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止”列出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未能树立正确政绩观,搞攀比、争位次,在数据上做文章。有的地方把统计机构作为地方计划目标完成的直接责任单位给予压力,有的采取多种方式对统计部门和人员、调查对象及其主管部门进行干预,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二是一些地方制定目标脱离实际,有的还层层加码,甚至直接向企业下达任务,当任务难以完成时,就在源头数据上弄虚作假。有的要求企业按指定数据填报,有的代替企业报送虚假数据,有的甚至编造虚假企业和投资项目。三是受增长速度基数累积效应影响,导致数据基数年年抬高,数据“水分”年年增大。四是一些统计调查对象为了资质考核、争取融资、骗税逃税等,虚报瞒报甚至拒报。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超8万亿(组图)_网易新闻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超8万亿(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0年中国经济“成
绩单”20日正式公布。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但在四季度扭转了增速逐季回落的趋势,而且全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转变发展方式仍待实质突破,2011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考验。
去年GDP增幅达10.3%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创下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前三季度增速逐季回落的中国经济,增速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达到9.8%。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苗头,也避免了大家担心的‘二次探底’,正向自主增长的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企稳向好,2010年是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正逐步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已初步在市场基础上实现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
2011年经济走势又将如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说,2011年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在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和出口增速可能回落的情况下,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速预计达9.8%左右。
“恶性通胀”难出现
如果说经济走上稳定增长之路是一“喜”的话,那么较大的通胀压力就是当前经济的一“忧”。
马建堂说,2011年物价既存在上涨压力,也存在可以调控的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的回落,主要来自蔬菜等食品价格涨幅的回落。在央行连续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措施后,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目前有两个物质条件决定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一是粮食连续7年丰收,粮价稳则百价稳;二是工业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一些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在2011年把物价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马建堂强调。
“转方式”期待实质突破
如果说物价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近忧”,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则是“远虑”。尤其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关系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2010年中国经济调结构取得了积极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了6.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近年来少见;外贸顺差规模连续第二年缩减,2010年下降6.4%;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92%。此外,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增长16.6%,增速比上年加快了8.9个百分点。
然而,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期待相比,调结构、转方式仍亟待实质性突破。一些地方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中,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然提出5年经济总量翻番等高增长目标。
(新华社)
申银万国:GDP增幅远超预期,政府重点控通胀。加拿大皇家银行:预计中国一季度仍将加息。渤海证券:通胀压力大,2月中下旬加息。澳新银行:控通胀和泡沫风险是最大挑战。中信建投:1月份CPI有再创新高的可能。招商银行:今年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定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目前地方政府过高的增长预期不利于控制通胀,建议2011年GDP增速控制在9.5%—10%。
同步播报>>>
去年财政收入增长21.3%
早报讯(记者 王楠)昨日,国家财政部国库司发布公告称,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比上年增加6554亿元,增长18.3%;地方本级收入406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8亿元,增长24.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23%;非税收入9878亿元,增长9.8%。
作者:王楠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中央财政收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