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玖好农场为什么要推广社区支持农业CSA理念和实践?

(湖水也蓝)
(湖水也蓝)
第三方登录:星期五 @Lindsey
作者: 丹·诺索维茨 Dan Nosowitz
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食物的又一个理由:
你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当地的经济
图片来源:John Tornow, Flickr
选择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食物(比如在农夫市集或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的CSA模式)有很多理由——更高质…
星期五 @Sunny
作者:石嫣
十年来,我一直在北京的郊区从事农业生产,我所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食物从哪里来?
1 食物从哪里来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直到26岁之前,我都没有接触过食物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养出来的,脑海里的乡村…
星期三 @Sunny
作者:胡璇子
第九届CSA大会农夫市集上,铜仁当地农人与来自云南的纳西族农人合影。胡璇子摄
贵州铜仁——2017年年末,中国民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且参与最广泛的社会生态农业论坛在举办的第九个年头,移师这座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山水…
星期四 @Sunny
所谓“共同购买”,就是集结关心自己、关心环境、关心生产者的消费者,依生活需求,寻找有共同理念的生产者,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料;也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话,解决彼此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非只是单纯…
星期六 @草西
作者:草西
十年了!距石嫣以公派留学生身份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地升农场“洋插队”,整整过去了十分之一个世纪。与石嫣一代的理想青年,将青春挥洒在了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
当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后,石嫣与姚晨成为了朋友。在有机圈,她…
星期日 @Sunny
作者:吴比娜
九年前(2007年),我刚从哈佛硕士毕业,那个暑假,我面临回台湾接受一份稳定工作、或是待在美国的抉择。在哈佛的两年使我油尽灯枯,过度用脑的结果,令我质疑理性思维的限制,被系统、体制把持的公共政策,使人感到疏离,…
星期四 @Sunny
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 马宇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已经习惯了面前坐着年轻的学生。但现在,他的一些学生却是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农民。
“什么是‘巢状市场’?”他们问他。
7年前,叶敬忠在河北省易县坡仓乡桑岗村开始…
星期二 @Sunny
作者:郝冠辉(沃土工坊创始人)
以有机之心做有机事业
前几日,收到一个厦门的朋友的来信,说在我们商城上看到《慢生活,慢美好》这本书,很好奇就买来读了,读完之后终于理解了沃土,理解了我们做什么做事情这么慢,为什么不去用一些…
星期三 @有机会
作者:Roga
第一次见俊杰的时候,他正在为江门合欢自然生活馆店里送菜,在店主柔和的介绍下,我第一次知道,在我的家乡江门,竟然也有一个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有机生态农场。
第二次见俊杰,是今年二月末在我准备回校前,特意前往…
星期四 @Sunny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刘怡仙
土壤是有机种植的关键。土质松软,有蚯蚓爬出,这样的好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刘怡仙/图)
(本文首发于日《南方周末》)
有调查数据显示,多数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绩效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实…
星期四 @Sunny
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 胡璇子
(本文系记者胡璇子据丁奎浩发言整理)
生产者保护消费者生命,消费者保障生产者生活。
“消费者可能只想吃到安全的食物,为何要参与一个合作社的建立,同时还没有分红?工作人员为何要在合作社工作,未来…
有机会是一家致力于“让有机生活方式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前沿媒体,成立于2010年,于2011年10月正式上线。
我们关注有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艺术、自然、教育、文化和生活。我们关心大中华区本地的实践者、探索者、消费者和引路人在做的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作坊,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要所做的事有利生态、环境、社区和个人,我们都将予以报道。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丰富有机生活的内涵。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社区支持农业(CSA)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一“A计划”已经上线,欢迎各位学习。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社区支持农业”的缩写,即一种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型农业模式,由消费者提前预付费用定制蔬菜,生产者按有机(或近有机)标准进行农业生产,再将农产品直接送给消费者。其核心理念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CSA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瑞士。有感于当时化学农业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日本的家庭主妇开始积极寻求获取安全农产品的途径,提携(Teikei)作为一种自产自销的食品配送系统在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90年时,已经有800到1000个Teikei小组了。1986年,这种产销体系被引入美国并被命名为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al, CSA)。随后,CSA模式在美国得到发展,据2012年美国国家农业部统计资料,美国已有12617家农场采用CSA模式开展生产。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合作,省去中间商环节,消费者可直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安全的农产品,生产者则可增加收入。预付费用,建立合作关系,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按一定时间(年、季)将订单费用预付给生产者,生产者再根据订单量进行订制生产,随后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家中。消费者可参与其中,可参与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可参与监督,了解自己所食用的农产品是由哪些人如何生产出来的;可参与农场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免费帮助CSA农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参与线下社区活动,基于共同的理念,与志同道合的消费者开展线下活动。直接合作增强沟通,可增加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既是CSA农业的一个特点,也是CSA农业的发展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式(一般按有机标准或者近似有机标准),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生产者将生产过程以图、文、记录等信息公布给消费者及公众。CSA模式没有完全固定的经营“套路”,有些规定消费者在年初就预先支付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费用;有些则让消费者成为“股东”,不仅分摊成本,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等风险;有些规定“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投入劳力。目前国内的做法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做这个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然后如果消费者需要的话,随时打电话订购蔬菜,货到付款;或者消费者到农场,当场买卖。但CSA更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分担风险和收益这两个方面。消费者如果定购蔬菜,就要在这一年的秋天之后,把下一年度要定的蔬菜的钱交给农民,等于下一年农民在种地之前,他就已经获得这一年的收益,所以农民在种地的时候是没有经济风险的了。因为不论来年收获的多少都已经被这些用户给买断了。但是消费者凭什么替农民分担风险呢?在美国,许多参与CSA的社区居民更愿意这样理解,当年秋天如果和当地农民建立联系,和他们一块面对来年的天气变化等风险,来年秋天他们就可以免费吃到非常健康的有机蔬菜。这也是他们坚持“buy local,buy fresh”(买当地买新鲜)的概念。更多是强调消费者共同付出这个钱去支持(或者雇佣)这个本地农民,并且你能分享到健康的蔬菜,并不是具体去衡量付出的这几百块钱买这些菜到底值不值。公众号回复“刘云亮”获得更多精彩内容!《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二日前,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日前,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提到,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纲要规划,到2020年,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以下为具体内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一、背景与重大意义我国陆海兼备,幅员辽阔,南北跨越多个热量带,东西跨越多个地形台阶,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适宜众多种类的农业生物类群生长发育。经过长期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达到了一定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和产业发展聚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规划编制背景新世纪以来,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国上规模、成体系的特色产业聚集区不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文件明确要求,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编制了本规划纲要,旨在引导各地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为国家层面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指导,以此促进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既要强调“特色”,更要突出“优势”。本规划纲要中,特色农产品归类为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是指具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特优区主要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之外创建,“两区”内个别具备传统优势、地理标志认证、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区域特色产品,也可创建特优区。规划期限为年。(二)建设特优区的重大意义建设特优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农产品,建设特优区,可以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发挥比较优势,极大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结构,促进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吸引现代农业各项要素不断注入,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特色农产品多分布于资源环境较好区域,生产方式相对绿色,因其特色、优质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产主体提高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品牌的积极性高,发展绿色生产的基础较好。通过建设特优区,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方式,有序开发优质特色资源,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有利于打造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绿色供给能力更加突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农产品生产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价值较高,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来源。通过建设特优区,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全产业链经营,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同时,我国特色农产品产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根据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编制的相关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所涉及的区域覆盖国家扶贫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县的94%,在一些山区县,农民来自优势特色种养殖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建设特优区,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推动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四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力。2016年,在我国农产品达2500亿元的情况下,特色农产品仍然实现较大顺差,其中蔬菜920亿元、水产品730亿元、水果85亿元、茶叶98亿元。通过特优区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二、发展和建设基础我国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通过多年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聚集区,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已有一定影响力,但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推进特优区建设既有较好基础,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不断涌现,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区,产生了许多知名品牌产品,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5万亿元左右,约为我国农业总产值的50%,占据我国农业的“半壁江山”。一些产品形成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创出了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赞誉。(二)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大量特色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企业9600家、产品2.3万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7亿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1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7.6万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117个。“三品一标”区域品牌逐渐成为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象征,为特优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三)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优质、独特等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明显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态势。今后一段时期,大量特色农产品将逐渐从区域性消费向全国性消费转变,从少数群体消费向全民性消费转变,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特色农产品产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四)各方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较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农业始终是的一片热土,特别是特色农业因产业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发展潜力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大宗农产品供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地方**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量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在**、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合力推动下,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以投入促进发展、以发展吸引投入的良性循环。(五)特优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尽管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强、特而强的特色优势区域并不多,已有特优区雏形的产业聚集区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挑战。一是发展规模受限。与大宗农产品相比,特色农产品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产业发展规模难以做大。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市场过度饱和、价格大幅下跌、产业效益急剧下降的案例多有发生。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重心在于大宗农产品,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科技支撑不够,企业研发能力普遍不强。三是产业链条较短。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为主,产品以“原字号”、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四是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一些地方**、企业和农民忽视“特色”的价值,对品牌认识不到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普遍缺少对公用品牌的有效保护,滥用品牌、假冒产品的现象尤其突出,品牌作用未充分发挥。五是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很多特色农产品产区分布在丘陵、山区、高原等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不高,交通运输不便,鲜活产品外销困难,当地机械制造、产品包装、专用化肥农药、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难以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三、特优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进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和主体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农民能够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长效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辐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二)基本原则1.坚持品质优先、绿色发展。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以质立足、以质创优,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区。坚持资源节约,依青山绿水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2.坚持市场导向、有序发展。瞄准市场消费需求,以市场带动创建,以创建促进发展,不断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合理规划特优区的区域布局和产业规模,推进区域内产品结构、品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3.坚持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村镇等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4.坚持标准引领、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建立生产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将特有品种、技术与工艺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5.坚持品牌号召、主体作为。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企业品牌,完善品牌维护与保障机制,提升特优区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引导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特优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集群化发展,鼓励合作互惠和良性竞争。6.坚持地方主抓、合力推进。各地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特优区建设。中央有关部门结合现有渠道予以积极支持,汇聚多方资源,形成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三)总体架构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种类型多、产业规模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为此,特优区创建必须因地制宜,因品施策,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实行分级创建,分级认定,分级管理。综合考虑我国特色农产品特征、产业现状以及管理效率等因素,按照国家级特优区和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分别创建、认定和管理。国家级特优区:选择特色明显,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出口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确定重点区域。原则上以县(或市、区、垦区、林区,下同)为单位创建国家级特优区,鼓励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产业链条联系紧密的相邻县联合创建。按照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国家级特优区的创建条件、认定标准与管理办法,成熟一批、认定一批。认定时坚持从严把关、宁缺毋滥,认定后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确保国家级特优区名副其实。省级特优区: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在省内影响力大、区域性竞争力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创建并认定省级特优区。各省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编制省级特优区规划,明确创建范围、创建条件和认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各特优区建设要依据本规划纲要明确的内容,编制特优区发展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四)建设目标到2020年,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创建并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区内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资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特色品牌,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和满足城乡居民的餐桌,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各省要积极推进省级特优区创建和认定工作。着力打造“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特色品牌。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两级特优区体系,基本覆盖全国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以此为核心引领带动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打造世界闻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四、特优区主要建设内容创建特优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三个体系”和“一个机制”,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原料供应基地、名特产品的第一车间,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旅互动、融合发展,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1.特色粮经标准化基地。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生产需要,建设标准化生产田块、田间道路、排灌沟渠、水利和电力设备设施。推广特色粮经作物良种,加快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提高良种覆盖率。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施用有机肥等技术。2.特色园艺标准化基地。推进水、电、路、渠、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栽培模式。推广生物肥料等生态栽培技术。加强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推行生产档案统一编制,详细记载农事操作。3.特色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特色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更新特色畜禽品种,淘汰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的品种。促进生产流程标准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促进防疫制度化,完善防疫设施,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4.特色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内陆环保型网箱养殖、滩涂养殖、筏式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完善循环用水、水质净化、废水资源化处理等设施设备。配备水质监控、疫病防控、质量检测装备,推广技术和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养殖管理制度,细化养殖设施设备管理、水产品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制度规范等。5.林特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整地、土壤改良和培肥,加快品种改良、栽植,推进抚育管护改造等。建设灌溉与排水、输配电、道路、管护房、围栏、标识牌、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适度采用大苗、大穴、大肥建设,加强抚育管理,促进较快成林。(二)加工基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以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1.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建设初加工设施,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2.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提升特色农产品利用的便利度和效率。积极开发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3.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推动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加快推进秸秆、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三)仓储物流基地在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机场、电商企业布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1.产地收储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收储设施的基础上,在产地就近建设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根据本地现有集散基础,规范建设一批田头市场。鼓励各大农产品电商平台在产地建设电商服务站点。2.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专业批发市场,推动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3.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四)科技支撑体系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提纯复壮,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1.新品种培育与良种繁育。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基因原生地保护,收集名、特、优、稀农产品品种资源,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工作力度。持续培育特色农产品新品种,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持和改良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根据特色农产品良种需求,建设和布局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良种生产供应体系,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2.生产与加工技术创新。依靠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等,重点解决特色种养技术、专用农资、专用机械、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控、储藏保鲜等关键问题。支持果品、蔬菜、茶叶、菌类、道地药材、水产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3.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畜牧、水产)推广体系优势,采取田间指导和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农户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指导,通过网络、手机APP等方式强化与农户的沟通反馈,及时对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效果进行收集,有计划、分层次的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技能。加强科技示范,培育示范农户、树立示范基地,通过鲜活的例子带动农户掌握和推广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五)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遵循品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重点抓好“创新、品质、管理、诚信”等重点环节,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消费市场容量,不断提升产业效益。1.特色品牌培育。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的申请认证和扩展。依托特优区创建,加强传统品牌的整合,集中建设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特优区的“地域名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紧盯市场需求,坚持消费导向,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运用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做好形象公关,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品牌管理与保护。切实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建立特色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构建完善品牌保护体系,实时监控、评估品牌状态,综合运用协商、舆论、法律等手段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确保诚信合法经营,以树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营造良好品牌建设环境。3.市场营销体系。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灵活运用拍卖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快递配送,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六)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是特色农产品的生命线。通过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确保特色农产品高品质与质量安全,控制产业发展风险,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持续发展。1.生产和产品标准体系。按照与国家、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形成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系列标准,加强标准的贯彻落实,做到有标必依,组织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示范推广。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2.投入品和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检验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资料监督检查,确保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的安全。加强特色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在农产品质检机构完善的区域增加特色农产品检测业务,重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3.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运用互联网和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进行全程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七)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处理好**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关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特优区所在地的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创建主体,要根据地区实际,科学确定特色优势品种和重点区域,组织申报创建特优区,加强对特优区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强化特优区公用品牌的管理,维护品牌的权威性,提升品牌价值。特优区内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是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生产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采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推动特优区可持续发展。引导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合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特优区内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五、国家级特优区的重点品种与布局我国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产业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差异大。为突出国家级特优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等,按照既要强调“特色”、更要突出“优势”的原则,聚焦发展五大类特色农产品中的29个重点品种(类)。其中,对生产规模比较大、区域分布广、带动农户多的,选择具体品种创建,包括马铃薯、苹果、茶叶等;对单个品种产业规模小、产品功能相似、适生区域相近的,按多个品种归类创建,包括特色粮豆、道地药材、食用菌等;由于特殊的生产销售模式,难以细分品种的,按照生产销售模式创建,包括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调运大宗蔬菜及瓜类等(全国特优区创建重点品种及区域见附表)。省级特优区不局限于这29个品种(类),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选择创建品种,确定创建区域。(一)特色粮经作物积极创建马铃薯、特色粮豆、特色油料、特色纤维、道地药材特优区。马铃薯重点推进加工产品多元化,延长产业链,着重加强种薯基地建设、种薯资源管理,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色粮豆突出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特征,加快功能性食品开发,促进出口,着重加强品种选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特色油料突出其油用性,兼顾多种休闲营养食品开发,着重加强高产高油品种培育,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加工品开发和品牌培育。蚕茧、麻类等特色纤维突出其历史传承价值,重铸“丝绸之路”辉煌,着重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设备研制、副产品综合利用。道地药材突出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道地药材的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推动道地药材区域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规范栽培和加工,推进原产地认证,建设现代生产物流体系。(二)特色园艺产品积极创建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苹果、柑橘、梨、桃、葡萄、热带水果、猕猴桃、食用菌、茶叶、咖啡、花卉特优区。特色出口蔬菜及瓜类突出提升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采后处理和深加工。季节性外调大宗蔬菜及瓜类突出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满足各地淡季瓜菜需求,形成错位竞争,着重加强标准化瓜菜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苹果突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市场营销和生产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条,着重加强标准化果园、采后处理、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等设施建设。柑橘突出发展轻简绿色栽培技术,拓展鲜果加工业,着重加强能适应机械化、高产优质和多抗品种的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果园建设、加工产品开发、培育知名品牌。梨突出提升品种品质,强化市场营销和产品加工,着重加强品种保护、推广省力化和优质化栽培技术、提升采后分级包装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桃突出发展早晚熟品种,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着重发挥各产区优势,调整优化内部品种结构,开发低糖、高酸等差别化、个性化品种,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延长产业链条。葡萄及特色浆果突出品种品质的提升,适应市场需求,扩大出口,着重加强无核、优质、抗病、耐储运品种培育,推广农艺农机结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葡萄及特色浆果的精深加工。热带水果突出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加强市场营销和产品商品化处理,着重加强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产后处理、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打造热带水果全产业链。猕猴桃突出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果品采后商品化的初加工业、果品精深加工业。食用菌突出优质新品种的开发驯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效益,着重加强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设施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多样性产品和市场。茶叶突出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着重加强茶树品种改良、提高茶园机械化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咖啡突出产品品质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重加强优质咖啡豆原料基地、精加工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咖啡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花卉突出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加强国际市场的开发,着重加强品种创新、栽培与繁殖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和保护、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市场体系和花卉供销网络建设。(三)特色畜产品积极创建特色猪、特色家禽、特色牛、特色羊、特色马驴特优区。特色猪突出提升特色品种的经济价值,推进特色产品及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品种改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加快市场培育,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特色家禽突出强化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提升,着重加强特色品种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区域性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特色牛突出开发地方牛品种高档牛肉和牛肉制品,促进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着重加强品种繁育,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的牛肉品牌。特色羊突出提升个体繁殖性能和产肉、产毛(绒)和羊毛(绒)品质,推广适度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技术,保护草地,缓解草畜矛盾,着重加强品种保护和改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特色马、驴突出优良品种选育,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马、驴优势区着重加强马和驴品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四)特色水产品积极创建淡水养殖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特优区。淡水养殖产品突出提升病害监测防控水平,提高水产品品质,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推动淡水养殖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海水养殖产品突出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着重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海水养殖产品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林特产品积极创建木本油料、特色干果、木本调料、竹子特优区。木本油料突出提升良种化水平,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生产能力建设,着重形成相对完备的木本油料类产、供、销产业链条,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特色干果突出生产能力提升,加强优质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着重加强良种繁育与优良品种鉴选,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开发优质特色果品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强特色果品质量安全管理。木本调料突出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着重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木本调料标准化生产,开发系列特色木本调料产品,做精做强名牌产品。竹子突出加强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扩大竹产品市场,着重是提升竹林经营水平,促进原竹和竹笋产量质量双增长,增加竹产业直接就业人数,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国家级特优区的管理国家级特优区按照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突出“特色”和“优势”,在具备创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创建达到认定标准,授予相应称号,同时纳入常态化监督与管理。(一)国家级特优区创建条件国家级特优区创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明确的创建认定标准,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品种特色鲜明、生产技术或加工工艺独特,有一定的生产传统;建立了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产品品质优良;产品品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一定规模,有一定数量的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高,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加工、流通环节基本齐备,相关产业产值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支撑有力,品种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有持入,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了特色产业的标准体系;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农民能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采用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及林业剩余物综合利用率较高。(二)国家级特优区认定标准国家级特优区创建单位通过创建补齐短板,需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八个方面达到要求。——资源禀赋方面。特优区具有优越的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相对集中连片。特优区建设规模和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产业发展方面。特色农产品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标准化水平高,产业链条完整,建立了从种苗供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推介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显著。具有以特色主导品种生产经营为主要业务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科技支撑方面。特色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稳定高效、成果显著,良种覆盖率高。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齐全。——质量控制方面。特优区构建了严格高效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可监控、风险可评估、事件可处置。近3年,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品牌建设方面。特色主导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或有较长的种养历史,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发展、监管和保护制度,品牌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大、收益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利益联结方面。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市场主体间构建了股份合作、二次、委托生产、订单生产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市场主体能公平的分享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成果。——绿色发展方面。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广泛应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高,特色农产品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管理保障方面。成立特色产业的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印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并将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三)国家级特优区的申报与认定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特优区认定专家委员会,针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5大类特色农产品,明确创建条件,制定认定标准,定期组织申报和开展认定工作。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带动农民增收效果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创建条件和认定标准可以适当放宽。省级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品种和重点区域,组织符合条件的县创建国家级特优区,编制申报材料。对于一个区域内有多个符合创建条件的县,可以联合申报。对于符合多个品种区域布局的县,按照先主后辅的原则进行申报,每个县申报的主导品种不超过2个。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各创建单位的申报材料后,报送国家有关部门。特优区认定专家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符合认定标准的,直接认定为国家级特优区,给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授牌,区域内经评估授权的经营主体生产的指定特色农产品可以使用该称号,对进一步做强产业、塑强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予以支持。经评估认定,对符合创建条件、尚未达到认定标准的,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短板领域予以支持,在达到认定标准后,再认定为国家级特优区,给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授牌。(四)国家级特优区的监管与考核国家级特优区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机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制定国家级特优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省级农业、林业部门负责对本省(区、市)国家级特优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管。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对国家级特优区的考核工作,会同地方相关部门每两年考评一次。对考评不达特优区,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并摘牌,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予以公告,摘牌期间区域内经营主体不得再使用该称号。对特色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特色品牌使用特别混乱,发生严重侵犯农民利益、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重大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事件等情形的国家级特优区,直接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被撤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的国家级特优区,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争创特优区作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协调,抓好落实。各省(区、市)要统筹推进国家级特优区的创建与申报、省级特优区的创建与认定工作。各地要成立**负责同志牵头、行业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编制特优区发展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特优区管理细则,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支持。要积极引导特优区内的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充分参与特优区创建工作,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合、多方共建的创建机制。(二)加大政策支持1.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与事权和责任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方按照政策规定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完善产业链条,补短板、强优势。鼓励各省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特优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以特优区为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2.创新特色产业政策。鼓励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结合职能定位,在业务范围内对特优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鼓励商业银行针对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低息、产品,对授权使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的企业予以。鼓励地方设立、,为特优区内的龙头企业提供服务。将特色农产品纳入地方支持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3.完善特优区用地政策。特优区内用于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设施农用地管理。特优区各县(市、区、旗)根据实际情况,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特优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的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并优先审批。(三)完善支撑体系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税收、项目支持、用地、金融、等政策。在特优区内,重点鼓励、扶持和引导一批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等全程化服务。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组建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强化技术研发推广。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种登记和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支持。整合国家和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特优区生产经营主体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面向市场需求合作开发新产品。3.完善标准体系。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提升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涵盖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快制修订一批与特优区内特色主导产品相关的标准。特优区要率先执行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制订和完善企业标准。优先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和转化,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进村入户。4.着力强化人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力量,提升特优区内生产者的科学生产、绿色生产观念,提高生产者科技素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在特优区内,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引导有志投身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含林业企业),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发展活力。(四)维护公平竞争根据特色农产品市场监管特点,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囤积居奇、串谋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惩处力度,维护特色农产品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将假冒、故意侵犯特优区公用品牌商标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落实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抽查检验力度,提高企业违法侵权成本。整合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特优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市场、生产、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对特色农产品供求形势开展风险监测与预警,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加强宣传推广认真总结各地创建特优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交流平台,注重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扩大社会影响,为特优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灵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特优区创建工作,提升特优区的知晓率、美誉度。加大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推进在各大电商开辟特优区品牌,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各类特优区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推选评比,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形成培育品牌、推介品牌、塑强品牌的良性循环,提高消费者对特优区品牌的认可度。这就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的文件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认真领会。此文件一出,小编认为会加快农业产品的特色产业的发展进程,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政策的福利,与资源的助力。这十分符合国家的政策策略,也是农业强国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块重要基石!惠农聚宝基于互联网平台新模式与新业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于农业产业链。突出创新引领、高新技术成果、金融服务、“互联网+农业”等特色。惠农聚宝在探索方面经验丰富,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另外,惠农聚宝在解决农户发展生产与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销量,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从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三想知道如何在一年内赚到800万?听听下面这位姑娘的故事这位姑娘叫石嫣,主修农业经济管理一次海外实习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2008初,石嫣到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农场实习这次实习让她对CSA模式有了真实的体会为她回国创业打下了基础CSA(社区支持农业)就是让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有机的绿色蔬菜回国后,石嫣创办了以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为基础的有机农场她用十年的时间,以农民的名义为很多人建构了一个“伊甸园”石嫣说,如今农场年收入800万左右大家并没有,利润全部用来再投入、改善农人收入生活以及公益项目2009年,石嫣开始起步实践自己的梦想在北京西郊凤凰岭脚下的200亩荒地上创业取名为“小毛驴市民农园”2012年,农场的会员扩充到1000多户当“小毛驴”不断发展时石嫣又开始了新的创业项目分享收获如今,加入“分享收获”的消费者会员已经达800多个生产基地也从一个扩展到2个在这里,食物不必在农药化肥的催促下急匆匆地成熟,走向餐桌这样的蔬菜才是健康的蔬菜看着这片绿也让本聚心情愉悦石嫣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赚取了人生的她坚持生态农业,希望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将绿色的食物能够带到更多的家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向石嫣一样创业成功年入800万但是小聚觉得只要善于钱也会越变越多理财秘诀就在左下角点击原文↓今日聚聊#你有哪些创业的经历呢?快来留言跟小聚分享一下!#欢迎点击“写留言”告诉小聚哦点击阅读原文优质理财《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四11月9日—12日在苏州举行的“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上,美菜网与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一起应邀出席,美菜网创始人刘传军登台进行了主题为《美菜大源头战略 开创农业服务新模式》的分享。作为一匹“互联网+农业”的“黑马”,美菜网定位于“中国生鲜电商平台”,仅仅三年时间业务已覆盖全国近50个城市。2017年底,美菜网农产品上行将超过百亿元规模,其中,果蔬产品将超过8亿元。本次大会上,记者就农产品流通、脱贫攻坚等时下“三农”领域的热点话题专访了美菜网CEO刘传军,深入了解美菜网在促进“三农”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做的探索。记者:媒体说,美菜网虽然创立时间较短,但关注度爆棚,请描绘一下美菜网的运营模式。刘传军:我来自山东一个最普通的农村,至今我的父母还生活在那里。2014年,我回老家发现当时的玉米一斤只卖9毛,而早在1997年玉米就已经卖到了8毛5一斤。近二十年间,农业种植的成本已显著提高,而田间地头的农产品价格却几乎“原地踏步”,这让我感觉到我国的农业需要一次变革。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尽可能改变农村现状、改善农民生活,进而推动新时代农业发展,是我创办美菜网的初衷,也是我作为一个农民儿子的初心。美菜网成立于2014年。基本运营模式是用互联网将农村千家万户的农产品与城市千万中小餐厅连在一起。每天下午,各餐厅只需将第二天所需蔬菜、肉蛋、米面、粮油等在美菜网上下单,次日清晨,我们即可将货物送到餐厅。这就**减少了农产品到餐桌的中间环节,既为餐厅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方便了千万农户,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低廉两大难题。美菜网的B2B电商模式是“互联网+农业”在中国的具体实践,顺应了农产品流通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因此,美菜网一成立,即受到千千万万农户和城市中小餐厅的欢迎,短短三年时间,美菜网的业务已经覆盖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并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等近50个城市开展业务并建立分公司。估值已超过30亿美金,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移动电商平台。美菜网的健康稳定发展,得到舆论界的重视和肯定,不但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单位也曾先后授予美菜网“中国B2B企业前十强”、“中国十大品牌生鲜电商”、“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等称号。记者:美菜网致力于改变农业供应链,破局生鲜电商发展瓶颈,你们要改变的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刘传军:我们认为要想改变农业,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进行变革。我们国家的农民勤劳质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公认的,他们在种地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不惜体力的劳作,但因为小农经济的局限,农民收获的农产品不知道卖到哪里去,又或者生产者的受益被传统流通方式一层层挤压,农民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钱,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农业,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就像改变工业的核心是外贸一样,有了需求农民才知道种什么,收获之后怎么卖得出去,如果流通不能解决,就会出现农民不敢种,不知道种什么的情况。流通方式如何改变?农产品卖给谁?我认为农产品的主要用途是解决吃饭问题,而吃饭无非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买回来自己做,另一种是去餐厅消费。美菜网分析发现,如果有机会把消费者享用的农产品汇集在一起形成规模化,就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让农产品直达餐桌。而要让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与消费者需求衔接起来以减少流通环节,家庭消费的方式很难做到,而餐厅则有可能。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一家餐厅需要10斤土豆,那么10万家餐厅就是100万斤土豆,这是一个是非常庞大的量。有了这么大的需求,美菜网就需要找农民合作,农民有了订单,生产就有了计划、市场就有了保障,才可以规避价格起起落落的风险。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正是源自于对外贸的需求越来越大,才有机会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农业也一样,有了清晰的需求,农民才有稳定、可的收益。当农民按照美菜网的订单去种植农产品时,他们发现一家一户并不能满足美菜网对庞大体量农产品的需求,那么美菜网就会帮助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的方式,让农民提高种植效率,满足美菜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这也就是所谓的订单农业。我们帮助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订单去生产,其根本就是同农民一起培育品牌,品牌的核心是商品的稳定性,有了稳定性就有了品牌,规模也会随之增加。一种经济的发展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一样运行,当美菜网汇集了更多餐厅需求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更多的产量和品类的需求,我们带着需求去帮助农民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未来一定是市场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格局,流通的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记者:美菜网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运营模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刘传军:农民不是不想种地,而是他们辛苦收获的农产品时常卖不出去得不到预期的报酬,“年年种地年年痛,辛苦一年白折腾”,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美菜网积极地与各地**开展合作,把农民的地集合起来,美菜网告诉农民去种什么,需要资金我们也可以帮助解决,只要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满足质量要求,美菜网就能卖出去,让农民把钱赚到手。中国还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大江南北,他们也都有土地。美菜网的业务也遍布大江南北,现在已经覆盖了近50个城市的中小餐厅,明年我们的业务可能扩大到200多个城市,未来将达到10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餐厅每天都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这样美菜就可以带着需求去帮助每个地方的农民,完全实现精准扶贫。今年5月,美菜网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发起助销扶贫菜的公益项目。陆续在安徽、河北、内蒙古、四川、山东等贫困地区帮扶采购圆葱、土豆、西瓜、卷心菜、胡萝卜等农产品近400万斤。其中,在曾遭受地震灾害的北川我们帮扶采购了高山萝卜。种萝卜老农的儿子在城市工作,在了解美菜的模式后,毅然辞去城市的工作返乡投身农业,希望用互联网思维,带领一方村民致富。记者:您在本次双新双创大会上做了大源头战略主题演讲,请您就此做进一步的说明。刘传军:美菜网未来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从源头买到更多优质农产品,这就需要去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针对每一种核心单品在源头找到合作方,以大米为例,美菜网现在一年有15亿元的大米需求量,未来可能要到100亿元,需要跟很多农民合作,这就是美菜发展大源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此计划的核心为两点:第一,将在全国寻找源头。合伙人可以根据美菜大数据系统以及市场的需求来反馈给农民,这样既避免了货不对市,又通过解决销路问题给予了农民很好的保障。第二,建立基地标准。源头合伙人,除了反馈市场需求,还需帮助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种子购买及种植的建设性意见,给出更科学的规划,为农民提供全套的服务,把控产品质量、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等,以此来建立一套基地标准。此战略,以流通为纽带,实现生产有标准,渠道有保障。随着美菜业务的发展,更多传统农民享受到农业互联网的红利,成了新农人。在美菜的合作伙伴中,有一位老农民,人称“汪老头”,他是成都双流的一位普通农民。合作之初,他家里只有4亩田和一辆三轮摩托车。合作三年后,汪老头已经有400亩农田,有十多户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运输车也换成了小货车。今年年初,他们又购置了六吨的蔬菜自卸车,买了三辆厢式货车。在美菜业务所覆盖的城市周边,像汪老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记者:生鲜农产品对物流的要求很严苛,美菜在这方面是如何管控的?刘传军:每个产品有独特的物流方式,比如大米可以用火车来运输,但是西蓝花的运输则必须要保持在0?4℃的恒温环境里,如果温度一高就会导致发芽变色。同样,豆芽在运输过程中也不能见光。此外,对于生鲜的运输要求则更为严格,比如活鱼的运输都需要在有氧的环境下进行。要保证每个单品的品质就需要独特的物流方式,美菜网目前有一万多人的物流团队,我们在源头有自建的物流和冷库,还有从地头到城市干线的物流体系以及从城市到最后一公里的客户物流体系,这些环节都是我们自己建立的,这样就能够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但目前在整个物流环节,最难管控的还是在最后一公里,因为所有的农产品到达城市的配货点后,为了控制成本,我们都会把各个品种集合起来统一配货,这就可能造成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的运输过程中产生损耗,但美菜网建立了完善的退货补偿机制,如果产品有问题,我们随时退换。此外,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保证源头产品的标准化包装也极其重要,标准化的包装可以降低更多成本。我举个例子,目前的农产品品类当中运输成本最大的就是蔬菜,因为菜价非常便宜,我们配送一车蔬菜的价格跟菜价相比得到的利润回报很少,所以我们在蔬菜配送过程中,在地头就会对蔬菜进行分筐运货了,用筐进行分装的好处一是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运输过程中不易造成挤压,再就是筐可以重用,造成配送成本下降。原先我们是用袋子分装配货,但这样会对菜品有所挤压,造成质量的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把成本的管控做到精细化,也是提高我们物流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记者:在您的心目中,美菜网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一幅蓝图?刘传军:下一步,美菜网将布局大源头战略。以现有中央仓为支点,将以探索成功的标准化模式覆盖三、四、五线城市,供应链进一步下沉。预计在未来三年内,美菜的城市端业务将覆盖全国近千个城市,农村源头的布局将覆盖全国近90%以上的区域,实现农产品上行超千亿元规模,真正助力农产品上行。同时,我们还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针对生鲜农产品的云仓体系,这一创新之举将**提升美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对未来美菜网的全国扩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美菜模式将进一步缩短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助力改变中国农业,让农村更美好。《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五核心提示:经营有机农业8年,崔大有已经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多处房产填补越来越大的亏损。深陷四大困境 有机农业还有机会?都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象征着喜悦,但山东邹平县君晖农场老板崔大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经营有机农业8年,崔大有已经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多处房产填补越来越大的亏损。农业专家表示,在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再加上有机农产品市场良莠不齐,让“崔大有们”不禁纳闷,有机农业还有机会吗?一位有机农场主的实践样本:8年亏近2000万在君晖农场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崔大有随手摘了几个西红柿和记者分吃了起来。他说,这个以色列技术的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崔大有指着一株成熟了不少果实的西红柿骄傲地说:“这里的西红柿是从靠近根部的地方一个一个往上红,是自然成熟,且个头不大三个一斤;而一般的西红柿由于投入品较多,个头大红得也快,有的一个就一斤。”大棚管理工人董玉莲说,大棚里不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都是人工,布设了防虫网。“这里的西红柿、茄子都是小时候生产队的口味,经常吃这里的菜嘴都馋了,再去市场上买菜吃感觉就不是那个味。”说起做有机农业的初衷,崔大有告诉记者,他上世纪90年代就凭借在股市赚取的第一桶金而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产圈子,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直到2004年一场大病后,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病床上的我下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几经考察,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也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园区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可以说,做有机农业的自然条件都具备。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生产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2012年2月,企业获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谈起有机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2/3……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农场成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饲料工人刘士英回忆,这是农场最为辉煌的时期。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子降到了几十万元。”崔大有无奈地表示。生意急转直下,崔大有的现金流开始出现问题。“当时也没办法,没现金了,但还是要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营,就开始变卖北京的房产。”这几年,崔大有已经先后将北京、上海、济南的多处房产卖掉维持农场,“这些房子要是不卖,这几轮涨价,也能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空空荡荡的猪圈、破败的鸡舍似乎诉说着这里当年的“辉煌”。崔大有说,园区的种养规模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缩小,现在猪只有30多头,羊200多只,鸡也只有200多只,园区的工人也从近百人下降到20人。有机农业四大困境: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 优质难优价农业专家表示,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我国的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和崔大有的有机实践一样,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是有机农业实践过程中的首要困境。山东省农业农村专家刘同理表示,有机农业对环境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这让一些农业企业随时面临着减产乃至绝收的巨大风险。崔大有也说,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因为蔬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实在不行就只能连根拔掉,所以生产风险较高。事实上,养猪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为了保证质量,2012年遇到猪瘟时,100多头猪全部被烧掉并处理。“从公司成立,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还不算先期征地补偿款的。”崔大有说,成本确实太高。资金偏紧是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能够用于的,对于农业公司的,银行一般也难以批复。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也是一大难题。“这个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市场上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在2元到5元一斤,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10元一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产量要达到2万多斤,而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出6000多斤。”事实上,很多有机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在大超市销售,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还缺乏定价权;在社区布点,也面临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电商渠道,还面临高额的物流、冷链成本,且一些生鲜品种并不适合。崔大有举例说,一箱10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高达60多元。“光一个硬纸箱子的成本就得20多元,加上冰块等,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生鲜类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同时也面临运输、冷链等的高昂成本。”更让“崔大有们”困惑的问题是有机农产品“优质难优价”。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所谓有机农产品太多。“有机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崔大有说。有机农业机会在哪:个性化 专业化 品牌化采访中,崔大有流露出对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机菜都能达到有机的标准,这个事谁来做?只能是监管部门来做,普通老百姓、企业都无法推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都属于商业化运作,“花钱就给证”,严格的考核审查过程有时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不具备认证资质的机构,对根本不符合“有机”标准的食品大开绿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专家表示,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等原因,导致一些认证机构不专业、不负责。认证审批后,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原因,证后监督也不到位。专家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曾公开表示,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监测范围。坚决打击标志侵权、假冒以及不规范用标等现象和行为。据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此外,专家还表示,多元化的经营也造成一些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拖累较多。君晖农场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产业多了就需要专门人才,雇佣劳力生产效率会下降,监管也成问题。专家建议,有机农业还是要走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六都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象征着喜悦,但山东邹平县君晖农场老板崔大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经营有机农业8年,崔大有已经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多处房产填补越来越大的亏损。农业专家表示,在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再加上有机农产品市场良莠不齐,让“崔大有们”不禁纳闷,有机农业还有机会吗?一位有机农场主的实践样本:8年亏近2000万在君晖农场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崔大有随手摘了几个西红柿和记者分吃了起来。他说,这个以色列技术的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崔大有指着一株成熟了不少果实的西红柿骄傲地说:“这里的西红柿是从靠近根部的地方一个一个往上红,是自然成熟,且个头不大三个一斤;而一般的西红柿由于投入品较多,个头大红得也快,有的一个就一斤。”大棚管理工人董玉莲说,大棚里不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都是人工,布设了防虫网。“这里的西红柿、茄子都是小时候生产队的口味,经常吃这里的菜嘴都馋了,再去市场上买菜吃感觉就不是那个味。”说起做有机农业的初衷,崔大有告诉记者,他上世纪90年代就凭借在股市赚取的第一桶金而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产圈子,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直到2004年一场大病后,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病床上的我下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几经考察,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也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园区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可以说,做有机农业的自然条件都具备。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生产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2012年2月,企业获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谈起有机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2/3……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农场成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饲料工人刘士英回忆,这是农场最为辉煌的时期。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子降到了几十万元。”崔大有无奈地表示。生意急转直下,崔大有的现金流开始出现问题。“当时也没办法,没现金了,但还是要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营,就开始变卖北京的房产。”这几年,崔大有已经先后将北京、上海、济南的多处房产卖掉维持农场,“这些房子要是不卖,这几轮涨价,也能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空空荡荡的猪圈、破败的鸡舍似乎诉说着这里当年的“辉煌”。崔大有说,园区的种养规模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缩小,现在猪只有30多头,羊200多只,鸡也只有200多只,园区的工人也从近百人下降到20人。有机农业四大困境: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 优质难优价农业专家表示,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我国的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和崔大有的有机实践一样,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是有机农业实践过程中的首要困境。山东省农业农村专家刘同理表示,有机农业对环境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这让一些农业企业随时面临着减产乃至绝收的巨大风险。崔大有也说,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因为蔬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实在不行就只能连根拔掉,所以生产风险较高。事实上,养猪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为了保证质量,2012年遇到猪瘟时,100多头猪全部被烧掉并处理。“从公司成立,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还不算先期征地补偿款的资金成本。”崔大有说,成本确实太高。资金偏紧是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对于农业公司的贷款申请,银行一般也难以批复。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也是一大难题。“这个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市场上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在2元到5元一斤,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10元一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产量要达到2万多斤,而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出6000多斤。”事实上,很多有机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在大超市销售,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还缺乏定价权;在社区布点,也面临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电商渠道,还面临高额的物流、冷链成本,且一些生鲜品种并不适合。崔大有举例说,一箱10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高达60多元。“光一个硬纸箱子的成本就得20多元,加上冰块等,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生鲜类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同时也面临运输、冷链等的高昂成本。”更让“崔大有们”困惑的问题是有机农产品“优质难优价”。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所谓有机农产品太多。“有机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崔大有说。有机农业机会在哪:个性化 专业化 品牌化采访中,崔大有流露出对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机菜都能达到有机的标准,这个事谁来做?只能是监管部门来做,普通老百姓、企业都无法推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都属于商业化运作,“花钱就给证”,严格的考核审查过程有时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不具备认证资质的机构,对根本不符合“有机”标准的食品大开绿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专家表示,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等原因,导致一些认证机构不专业、不负责。认证审批后,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原因,证后监督也不到位。专家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曾公开表示,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坚决打击标志侵权、假冒以及不规范用标等现象和行为。据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此外,专家还表示,多元化的经营也造成一些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拖累较多。君晖农场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产业多了就需要专门人才,雇佣劳力生产效率会下降,监管也成问题。专家建议,有机农业还是要走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原标题:深陷四大困境 有机农业还有机会?)《社区支持农业(CSA)》 精选七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阿里巴巴日在美国上市之后,这句话被媒体引用,渐渐成为马云身上一个特有的标签,成为马云的经典语录。它主要想表达的是人不能对现在并不出色的人另眼相看,要一视同仁。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农民在我国普遍处于不甚富裕与弱势地位。数以亿计的农民别妻离子、离乡背井、抛家舍业成为农民工大潮中的滚滚红尘里的一粟,或是自己、或是夫妻、或是拖儿带女来到城市讨生活,没有或者缺少尊严的活着。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各种政策倾向于农户,过去不值钱的农村户口,不值钱的土地开始成为香饽饽。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益尝试,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补齐社会短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两年,中国的粮食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尤其是玉米下跌情况最严重,很多人觉得农民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人觉得,小农户种地越来越不挣钱,没有前途,干农业不能盈利了!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看看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各种支持政策,表明国家对于三农一直都是关注的,国家不会让农业变成一个不赚钱的行业!那么,农业要想盈利,农户要想笑看人生,该如何呢?如何能够骄傲的对人说:明天,农民让你羡慕?了解一下未来农民的三个盈利模式:01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什么同样的价格,国外的农民赚钱,而国内的农民就不赚钱?因为我们的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效率低、成本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农资等成本,进而提高综合产出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由此可见,未来国家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会只增不减!个别地区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也出现亏损,原因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够。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对其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才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02用品质和品牌提高效益1000块钱一斤的日本大米在中国都有人买,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的还很大。通过打造有机、绿色、环保、高质、安全概念,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这是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我们做农产品销售,不仅要卖得出去,还要卖上价格,卖出品牌。你能不能打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品牌这个东西看得见摸不着,谁都想做品牌,但做品牌是要钱的。另外,种植优质农产品,前提是确定好销路,不然提高了成本,优质农产品反而要当成普通产品出售,这就得不偿失了。一般都是合作社组织销路,组织带动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03积极争取国家补贴资金农民收入问题,关乎国家稳定。一方面,粮价虽然下跌,但是国家也相应出台了补贴政策,比如玉米补贴、大豆补贴和轮作补贴等,加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这些补贴如果你都能拿到,大概每亩在300-400元左右;另一方面是粮食类可申请的专项补贴继续加大力度,像高产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等。种粮食能拿到的补贴不少,整体上分为先建后补、直接补助和以奖代补。包括种粮所需要的资金,也有专门的政策渠道进行解决。有人说,小编你提的都是对的,但是,搞品牌,承包土地都需要钱,农民最缺的就是钱,而且现在银行对于农户借款要求较高,没有钱一切都是虚的。没钱经营土地?没钱扩建土地?没钱做好品牌?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三农金服,一家以农户为服务核心的国资系平台,为三农提供低门槛、高效率、安全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助力!三农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肆拾玖坊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