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行助手 官网呼呼出行能合作吗,网上负面的信息啥情况?泉州磁灶办公,说是民间集资和传销??

您所在的位置: > >
海丝起点 扬帆逐梦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文兴古渡口
记者 许文龙/文 陈起拓/图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最大发现,最大成效。”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总领队迪安博士在晋江草庵宣布。作为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始发站。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被称为“中世纪世界货舱”,曾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交融之地,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留下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典范。在这座古城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散落在泉州诸多角落,诉说着流传千年的故事。今年1月,我国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如今该是泉州绽放的时候了!”今年,重返泉州的迪安博士动情地说。
城南聚宝街,曾是中外客商云集之地。
东方第一大港 缔造灿烂海丝文明
作为中华文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先秦时期就有闽越先民繁衍生息的泉州,很早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早在唐代,泉州港就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朝时,泉州与广州成为我国两大对外贸易主港,并与58个国家保持往来,东至日本,南到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以香料、药物、珠宝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日用品为大宗。元朝,泉州的海外贸易国家增加到近百个。在游记中,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称泉州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1291年春,刺桐花红似火的时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率船队从泉州港扬帆起航,离开旅居17年的中国前往波斯。此前,他曾在遍地刺桐树的古港小住,并对其颇有好感。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描述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人们喜爱和平,生活安逸……
当时的泉州,已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在码头上,用马车把香料、珠宝装好,运到城里交易。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堆积如山,也用马车运到城外码头的船上。各国的商船以及前来进贡朝廷的诸侯国使者,都集中在这个盛大的海港。据《诸番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商品,除瓷器和丝绸外,还有米酒、粗盐、网坠、乌铅、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等,不一而足。追溯历史,从东亚的高丽、日本,到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南亚和西亚诸国,都是昔日泉州人海上涉足的地区。“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让一幅“梯航万国”的画卷从泉州铺向世界。
“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在泉州街头。”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其中,以聚宝街、青龙巷最为繁盛。聚宝街的南面为晋江北岸,虽然据说只有3米宽,但“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满市珠玑醉歌舞,几人为尔竟沈酣”的描绘可见当年聚宝街热闹景象。青龙巷内除设有许多供各国商人兑换货币的当铺以外,还有专为琉球通商设置的“来远驿”,用于接待番商,相当于现在的宾馆,当时泉州往来客商之多可见一斑。可以说,元代是泉州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泉州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
万寿塔是船舶出入的航标
出土宋代古船印证 “涨海声中万国商”
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这场长达近十年之久的叛乱,对泉州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由于战乱,外国商人几乎不敢赴泉州进行交易,番舶不敢进港,大量番商携带银钱外逃,外侨社区解体,泉州的海外贸易和商业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经济一落千丈。
明朝建立后,实行海禁政策,特别是明朝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泉州亦备受骚扰。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清初,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这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泉州港的没落,以致“Zaitun”在西方学术界成了未知之地,争论不休,直到20世纪才被日本学者桑原骘藏重新证实。1926年中外学者组团来到泉州考古调查,惊叹于众多的文物遗迹。
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一艘残长24.2米,残宽9.15米的木质古船每天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这艘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曾轰动世界,被誉为“世界考古珍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帆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古代泉州素以造船业著称,不少古籍中均有泉州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的记载,宋代古船的出土也让这些古书上的文字得到印证。
据考证,这是一艘从东南亚归航的香料船,船舱中除大量降真香、檀香、沉香、龙涎香等香料,还有唐宋古钱、宋代陶瓷制品等,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传奇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
九日山摩崖石刻
联合国考察确认泉州为海丝起点
马可·波罗离开刺桐港开启归途之旅700年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由50名专家和记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和平方舟”船队从威尼斯出发,一路向东途经16个国家,其中一站就是泉州。
在泉州的6天时间里,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记者考察了清源山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法石村;参加了海交新馆落成典礼;在威远楼、承天寺赏灯并评奖;观赏地方戏剧、木偶、文艺踩街;在华侨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考察,让泉州成为联合国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城市,并将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确定在泉州,让泉州又一次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享誉世界。
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十年庆典暨“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泉州举办。“一个城市在不到7年间举办3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说明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泉州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说。
地处南安市丰州镇的九日山距离泉州市区约7公里,目前是国家5A级景区清源山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濒临泉州古港区,是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的地方。”原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告诉记者,“由于古代船舶是靠风航行的,所以每当出航时,泉州地方官都要到此举行典礼,祈求一帆风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者,这座山上现完整保留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0方海上交易祈风石刻更是弥足珍贵,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的重要物证,记载了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舶与回舶祈风仪式的千年历史,印证了十二三世纪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实。
“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在考察过九日山摩崖石刻后,在此留下了山上唯一一方现代摩崖石刻,成为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结缘又一珍贵的历史遗存。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采用水密隔舱技艺建造的宋代古船是泉州辉煌航海史的见证。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这里仍保存着众多的、足以体现那个辉煌时代的航海与通商史迹。数据显示,泉州现存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1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和洛阳桥;市级文保单位3处,即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和清白源井。
泉州历来视文化遗存为珍宝,爱护有加。通过设立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海丝专题研究机构发展等措施,加大对海丝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传承力度。今年1月,我国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点有16个,占全国海丝遗产总数近一半,分为航海与通商、多元文化、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等三类,从不同角度见证了伟大东方海港城市的风韵和荣光。当前,处于申遗冲刺阶段的泉州,掀起了保护史迹、弘扬传统、开创未来的热潮。《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相继出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
“如今该是泉州绽放的时候了!”今年4月,当年带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杜杜·迪安博士再次来到泉州时动情地说,泉州的海丝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应该得到世界的认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调动所有力量来发现历史、发现文化,并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海丝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把这种蕴含着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海丝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多元文化 兼容共生
梨园戏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是独立的声腔剧种。
石雕等南派工艺在古城传承
自唐以来,泉州刺桐港便出现“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盛况。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泉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爱拼敢赢的人文性格,以及以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为代表的“五南”文化,成就了它独树一帜的城市属性。而今,在世界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面前,多元文化交鸣的泉州,正迈向新的征途。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陈起拓/图 (署名图片除外)
泉州少林寺武僧展示七棍排打功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活灵活现
闽南文化核心区 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
泉州,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闽南。这里的人喜欢居住在一种红砖红瓦的古厝当中。这种古厝的屋脊呈现出不甘平淡的弧线,脊背两端的延长线斜指高天,那是蓬然张开的燕尾之状,既展现闽南人恋家的呢喃回旋,更是闽南人志向云霄的抒怀写照。
现在所称的闽南地区,即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的行政区域,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是世界闽南人的原乡祖地和精神家园。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座有着“东亚文化之都”美名的历史老城,存续着状态良好的闽南民俗风俗,闽南方言、闽南祭祖、闽南信俗、闽南传统艺术、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饮食等文化现象,每天都在这里交织上演,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保留了丰富的祖地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句“呷嘣袂”(闽南语,意为“吃了吗”),牵动千千万万闽南人的心。在闽南人的观念中,闽南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汉人陆续入闽。由于中原汉人带来的古汉语,与闽地古越语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处于绝对优势,所以逐渐形成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以古汉语为主体的闽南语。如今,说一声闽南语,溢出的尽是千年古风。
不管闽南人迁徙到多远的地方,闽南语都将他们紧紧地系在了祖地的根上,一句闽南式的问候便是那最蚀骨的乡音。闽南人繁衍至世界的某个角落,闽南语便在那生根发芽。今天,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地,使用闽南语的人口超过千万,亚、欧、美等地的华侨、华裔说闽南话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说,闽南人走到哪,都不孤独。
泉州南音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
开放包容的城市 古往今来浸润着海洋特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泉州文化经历了闽越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互动碰撞、下南洋文化输出等历史过程,其文化辐射的范围和能力,亦随时间的潺流,在不断地扩充和增强。
在一部分人的眼里,族群、籍贯、语言、习俗等因素,像一堵堵无形的高墙,随时会隔断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甚至灰心地认为,挑战它们毫无胜算。但是,从古至今,以开放心态看世界的泉州人,从不把这些视为障碍。泉州文化离不开海,“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让这座城市孕育出了具有海洋特性的城市文化,也让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具有像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西晋末年,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避难,沿江而居,“晋江”因此得名。唐代,中原汉族又有两次大规模入闽,唐初的陈元光和唐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都带来了大批汉人。汉人入闽,带来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使得泉州人既有海洋文化的冒险精神,又兼有中原人的厚重谦和。
“这个地区风光秀丽。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这里的居民,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由。”这是马可·波罗在其游记第二卷《刺桐城》一章里,向世人介绍他在泉州的见闻。自唐以来,泉州城出现“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盛况。外来文化为泉州本土文化所海涵、吸收。至宋元时期,泉州港已成为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从泉州地区出土的各种文物可以看出,当年的泉州商业高度发达,各种商品一应俱全。而在这里出土的古代沉船和大量的古代航海用具,也证明了宋元时期,泉州已经具有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每年都有无数中国商船从这里起航,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贸易活动,而各国商船也将泉州作为目的地,从这里开始他们在中国的商业之旅。世界各地的商人随着远洋船只到来,涌入泉州,并在这里和谐共存。
基于东西方多种文化的碰撞,泉州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包容、开放。海内外不绝如缕的通商往来,又反作用于泉州社会的高度文明化,使泉州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获得腾飞。
明清时期的君王,大多信奉“闭关锁国”政策,为向外交流发展筑起壁垒。但这依然阻挡不住泉州人“闯世界”的豪情与壮志。在这一阶段,一批又一批的泉州人扬帆出海,向海的纵深处探寻生存与发展的“新大陆”。有些人甚至徙居我国台湾,以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在他乡开拓的同时,带去了敢闯天下的精神与传统,以及泉州的思想文化、科技、民俗,客观上使得泉州文化的辐射范围大大增加。
先辈们扬帆海疆的勇猛个性,使今天的泉州人传承下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性格。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又铸就了现代泉州人放眼看世界的开放和包容。
精美瓷器凝聚精湛的传统工艺(资料图片)
特色鲜明的印记 古城孕育璀璨“五南”文化
精神文化的千年积淀,为泉州带来了艺术文化的大繁荣,孕育了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等“五南”文化,并使它们成为泉州的“文化标签”。
南音,原称泉州弦管,集唱、奏于一体,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千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并远播我国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其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2000多首,蕴涵了晋江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
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泉州南戏不仅有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布袋戏、打城戏,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线傀儡”“嘉礼戏”等,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如今积累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线功法——线规,以及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与成熟完备的演出规制。有“宋元南戏遗响”之称的梨园戏,其历史源头可追溯至唐五代时泉州的歌舞百戏伎艺,它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是个独立的声腔剧种。梨园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70余部,诸如《王魁》《蔡伯喈》《苏秦》等,其中《朱文太平线》《刘文龙》等为南戏轶篇、海内孤本。晋江布袋木偶戏即泉州地区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其历史源头可追溯至晋代南方的“指掌技艺”。晋江布袋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生旦戏、宫廷戏、审场戏、武打戏、拳打戏、连台本戏与折子戏和小出戏,讲究剧情曲折、对话典雅、唱腔婉约。泉州打城戏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以武戏著称,保存有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动作,带有很强的神秘性与独特性。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其传统剧目大体可分大气戏(宫廷戏、武戏)、生旦戏(绣房戏)、丑旦戏,保留的传统剧目有600多个。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尤以丑角表演最具特色。
惠安女等本土特色创作题材更能体现泉州工艺美术韵味(资料图片)
红砖燕尾脊在闽南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
南少林,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以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作为武术流派,南少林拳术以其刚猛雄健、固守短打的风格独树一帜。南少林精神,则以坚毅阳刚的浩然正气,在泉州城内代代相传。
南建筑,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始于唐,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中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燕尾脊,在泉州建筑中广泛使用。有人称,燕尾脊就像燕子归巢时的形态,寄予父母盼儿归的亲情。如今,“红砖白石燕尾脊”作为南建筑的标准形象,在泉州城乡随处可见。弯曲的屋面,高翘的燕尾,花枝招展的剪粘,色彩斑斓的镜面墙,堆砌的水车堵,静默如斯的照壁,南建筑处处表达着闽南人特殊的性格。
在泉州,石雕、瓷雕、泥塑、木雕等民间工艺精品琳琅满目。在获得“世界石雕之都”“中国石雕之都”殊荣的惠安县,雕刻工艺已经传承了1600多年;在享有“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德化县,这里的陶瓷早在宋元时期就出口海外。除此之外,泉州还有“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鲤城”“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丰泽”等重要的工艺品生产及出口基地,艺种包括了艺术陶瓷、石雕、木雕、藤铁工艺、木偶头制作、刻纸、泥塑、花灯、锡雕、漆篮、通草画、纸织画、工艺花、脱胎漆器、剧装道具、传统竹编、彩扎、金苍绣、蓝印花布等。技艺之多,令人咋舌。技艺之巧,让人赏心悦目。南派工艺令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声名更盛。
当下,泉州人遍布世界各地,“五南”文化也被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它们在中外经济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泉州人在古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曾经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式,这构成了泉州城市的特征。而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基深厚、多元包容的泉州,正在发挥和即将发挥的作用,同样让人期待。走出去,迈向世界,亲近世界,以文化为魂的泉州,必然迎来新的绽放!
创新泉州 改革试验田
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集群注册登记制,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图为大学生创业者在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内向工商人员咨询经营事宜。 (郭雅莹 摄)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推出29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措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强劲的创新引擎;
国家级“金改区”日新月异,5年实现“八个率先”“八个领先”,为实体经济源源不断注入健康血液;
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有效激发“民办特区”活力;
人才“港湾计划”全面启动,提出27条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加快显现;
先行的试验田往往涌动着创新源泉。在从经济大市迈向经济强市的进程中,泉州敢拼且会拼,增创新优势,寻求新突破,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的活力全面融入城市转型、经济发展、载体规划、要素引进、环境构建等方方面面,正奋笔书写区域创新发展的答卷。
□记者 王树帆 殷斯麒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内,几台经过自动化改造的纱锭包装作业线正在运行。(陈晓东 摄)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
29项措施全国全省首创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福厦泉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泉州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增添强劲的创新引擎,以创新和创造为支点,掀起产业转型的变革。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创新主体泉企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向前。随着“中国制造2025”“数控一代”的推进,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智能化制造。作为国内第二大涤纶低弹丝生产企业,公司已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创新大踏步迈向先进生产方式的创新,成为创新的弄潮儿之一。
走进百宏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几十个机器人敏捷地忙碌着,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地转动,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这个车间以前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不见了。智能化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大大提高纺织业操作精度,工作效率至少提升60%,能耗降低20%。”公司品牌部主任陈阿斌兴奋地说。
“产学研合作最为关键。”陈阿斌说,得益于近年来在泉州落地的各类创新平台,百宏积极开展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对传统的生产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涤纶长丝熔体直纺数字化车间。
为了助力泉企全面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泉州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政策试点,围绕示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团队引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七大改革任务,推出29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
在加快智能制造改革进程方面,率先创建国内首家集成“数控一代”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的“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目前,“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已入驻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孵数控和智能制造企业6家,并已提供研究开发、咨询诊断、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服务。
创新离不开人才智力支撑。为了全面引入高级创新科研院所和人才,我市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目前已引进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建设用地、科研装备、人才引进、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一院一策”量身打造扶持优惠政策,给予平台最大限度的财政资金支配权。这些平台都在泉注册法人实体,实行理事会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通过专业化运营,已开展3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厅已将其中9项泉州市首创举措纳入第一批拟向全国全省推广清单(厦门9项、福州8项),包括建设“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一院一策”引进创新平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无缝对接机制等。
获批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五年来,“金改”的种子已在泉州结出累累硕果,为实体经济输送源源不断的健康血液。图为泉州的金融一条街—丰泽街。 (陈起拓 摄)
“金改”种子五年结出硕果——
实现“八个率先”“八个领先”
今年是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五年。历时五年,“金改”的种子已在泉州结出硕果,为实体经济输送源源不断的健康血液,累计推进实施金改项目230个、金改重点创新突破项目42个、培育金融创新示范点18个,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了“八个率先”、“八个领先”。
“八个率先”中,涉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泉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在石狮市设立全国首个县级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创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在全省率先建立民间融资登记备案制度;在全省率先设立法院金融审判庭、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在全省率先设立金融工作局;在全省率先设立地方金融行业协会;泉州银行在全国率先创新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
两年前,南安华宏石材一度陷入“企业经营资金投入到新一轮的采购中,一时抽不出资金还贷”的苦恼当中。眼看着还贷期限逼近,企业上下分外揪心。最后,正是依靠“无间贷”,企业才顺利渡过了难关。如今,这一“金改”成果已经衍生出“流水贷”“连连贷”等一批兄弟产品,带动创新小微金融产品5大系列、212项,各类创新业务累计达1000多亿元,受益企业10多万户。
“八个领先”则为当地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泉州领先开展两岸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及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领先成为拥有全国性非银机构的地级市,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入驻泉州;晋江市、石狮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永春县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达到35.26%,领先全国、全省水平;同时,逐步实现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领先发展;市场化中小微企业转贷服务模式领先建立;小微企业“征信+评级+增信+授信”金融服务领先实施;买方信贷、设备按揭模式领先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成为金融助力企业发展的抓手。5年来,“泉能贷”“技改贷”“数控易贷”等金融产品接续推出,全市设备贷款超过400亿元、融资租赁超过600亿元;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高新技术3只基金落地运作,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达14只之多。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数控化设备被应用到我市企业生产中。图为我市企业生产的堆垛机器人。(陈起拓 摄)
综改试验田激发创业热潮——
市场主体总量全省第一
“如果不是正好赶上集群注册这项政策落地,我和我同学的创业计划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施。”泉州大学生创业者刘鹏宇说道。目前他们团队已完成几项产品设计,并且顺利完成了工商登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2015年6月,继“先照后证”、“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举措后,泉州综改在全省率先推行集群注册登记制,彻底解决了创业者因无传统意义住所而无法办理工商登记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集群注册并不需要提供所谓的办公场所,省去办公室租赁的费用,连注册登记也是免费的。彼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鹏宇一得知这个消息,马上提交了登记申请,成立了无言创意家居网店,成为首批采用集群注册登记成立公司的创业者。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样的制度满足了他们这些“零成本”创业的大学生。
2012年和2014年,泉州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改革渐次铺开。涵盖了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商事登记、行政审批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举措一项接着一项,掀起了泉州综改进程中一个又一个高潮——
作为泉州综改的一大亮点,泉州于2014年初启动商事制度改革,3年间,推出“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简易注销、集群注册、电子证照等十余项政策,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也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改革3年多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接近61万,较改革之初足足翻了一番,位居全省首位,良好的改革成效也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和肯定。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样硕果累累,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成效显著。2016年,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申报材料工作,对市直42个部门721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所需的11091件申报材料逐一审核论证,探索实行申请人承诺制以及促进审批部门横向、纵向信息沟通和推动关联材料协同办理等多种方式,在市一级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明证照和材料900件,各县(市、区)也按部署要求取消4700件申请材料。这一工作于去年年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作为32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向全国推广。
人才“港湾计划”全力推进——
筑造36个高端创新平台
去年,得知母校要在泉州成立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后,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张伟毅然放弃国内某机械龙头企业的管理职务,来到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机器人技术部项目研发管理工作。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就申请了10余项专利。
谈及来到泉州工作的初衷,张伟表示,“这里有能让我施展才华的项目研发平台。此外,泉州的人才政策也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刚出台的人才‘港湾计划’,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集聚到这里干事创业。”
张伟所指的“港湾计划”,是指今年2月份,泉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6个方面提出27条政策措施,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以集聚实体产业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制度体系,矢志将泉州打造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意见》提出,立足实业兴市,突出政策叠加扶持,构筑“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重点引进1000名以上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10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人才工作由“服务支撑产业”向“引领产业发展”升级;对近三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第一至第五层次分类,市级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生活补助和工作经费,并可叠加享受各级人才政策支持。
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以来,我市配套出台了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认定办法、团队评审以及工作生活待遇、医疗保健、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等专项制度,并组建多部门组成的服务专员队伍,提高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其中,截至7月中旬,全面启动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后,已有2361人次申报,核准公示1096人次。
“港湾计划”作为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正加快显现。像张伟一样的科研人员,如今在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已达80多人。放眼全市,通过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的扶持效应,泉州已集聚催生了包括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6个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智造泉州 创新驱动力
无人工厂是智慧工厂的前奏
记者 黄文珍 王宇静 陈云青 温文清 文/图
泉州今年上半年GDP达3176.38亿元,增长8.3%,继续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成绩来自于泉州政企合力,推动智造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支持,大力推进;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控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面吹响全市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逆势发展的号角。
借力互联网
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身
不久前,铁拓机械总部远程监控中心接到了远在上千公里外的一客户生产线工地的焦急求助电话,原来该客户一台生产设备突遇故障。随即,监控中心的技术工程师运用互联网云平台,调用工地实时图像和该设备生产运行数据,进行了远程在线故障诊断,提出解决方案,指导现场维修人员排除故障,成功修复设备,帮助客户迅速恢复正常生产。
“过去,一套设备销售出去后,当设备在运转中出现故障时,客户需要打保修电话给生产厂家,然后设备维护中心通知厂商工程师,工程师再赶赴现场。这种传统的现场维护模式速度慢、工作效率低、维护费用高、企业停工损失大。”铁拓副总经理高岱乐透露,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发现,70%以上的设备问题均为小故障。基于客户需求的分析,公司推出了产品远程服务系统。经由该系统,客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企业实时生产报表、备件更换提醒、设备健康状况等等。客户沉淀的数据,也能够成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重要依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制造业借助互联网从生产型制造商逐步向服务型制造商华丽转身,铁拓只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中的一个身影。事实上,泉州众多制造业企业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中,在迈向服务型制造的康庄大道上成效初显。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注重客户体验、实施服务终身化等逐渐成为业内共识。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纺织服装网络协同制造进入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铁拓机械、泉工机械成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佰源机械的“针织云织造协同平台”项目入选2016年度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为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打造新型制造体系,重塑泉州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今年4月份,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泉州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培育一批面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一批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互联网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400亿元。
安踏展示鞋类新品
数字化车间
全力冲刺智慧工厂展“智能”
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后,泉州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未来三年,我们将打造细分行业流程柔性生产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以适应个性化订制的全面需求。”日前,恒安集团相关负责人就当下数字工厂向智慧化工厂升级的未来计划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40家企业拥有数字化车间,恒安家庭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更是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数字化车间系智慧工厂的前奏。”恒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他们的数字化车间已经实现无人化生产及首个高速污点自动检测系统短板装备的突破。全过程生产监控,从原材、生产到销售的全周期质量可追溯系统已全面运行。“生产效率大约提升了20%,人工成本大约降低20%,产品不良率也降低了20%,能源利用率则提高了10%。”这位相关负责人说。
“恒安集团走前列,其他企业也不甘落后。”泉州市经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九牧厨卫集团已投资15.6亿元,对工厂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马桶工厂等五大智能制造项目,全面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与动态优化的高度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1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32%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5%以上。
如今,在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建设数字化工厂及智能制造升级上,全市已形成政府给力支持、企业争先升级的良好态势。据了解,我市今年继续发展一批智能化工厂(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对新确认为智能工厂的,最高给予100万元的补助。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4家智能工厂和12条“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同时继续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对首次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每家一次性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5家企业通过评定。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13家企业等被列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家企业项目被列为省级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示范项目,10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5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洛江区、晋江市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现已培育56个(条)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
泉企工业机器人亮相福建省工业博览会
机器人代工
产业聚集区 展现规模化效益
今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大刀阔斧支持我市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明确到2020年,力争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形成1至2个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建设10个以上机器人创新、检测、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
泉州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规模化效益正在逐步展现。去年,泉州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涤纶长丝熔体直纺智能数字车间被列入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纺丝车间和包装车间引入机器人作业后,减少了一半的人工,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1600万元。
伴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市场需求量大增。目前,我市纺织、制鞋、建材、食品、卫生用品、日用陶瓷等行业在焊接、喷涂、冲压、上下料、包装、码垛、雕刻、日用陶瓷滚压及成型环节,已经实现了机器人生产线的应用。数据显示,全市工业企业平均减少劳动力用工成本20%—30%,生产效率提高20%。
在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机器人的同时,本地机器人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2017年福建省工业博览会上,嘉泰数控、微柏工业机器人等泉州企业展出的展品与技术尤为引人关注。
“看,这些橘黄色的工业机器人运转得真流畅。”在微柏工业机器人研究院展区,两个前来参展的客商正在探讨机械装备近年来的发展。微柏工业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热情地向客商介绍该公司新研发的几款工业机器人,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据了解,近年来,微柏的机器人产品产值已从2013年的不到600万元,发展到突破6000万元,产值增长了10倍。
泉州智造广受全球客户欢迎
新商业模式
全面发挥联盟升级效应
随着新零售以及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发展,泉州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纷纷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特别是加码跨界电商领域,以消费者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区域创新马力十足。”有业界人士如是评价道。
6月22日,石狮市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闽南理工学院举行,150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前,去年6月份,南安市海丝泛家居产业联合会正式成立,整合了卫浴、橱柜、衣柜、阳台、陶瓷、石材、全屋水系统、灯饰、家具、安防、设想、物流等跨界产业资源。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泛家居产业联盟不断开辟布局全球多元市场,目前已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签订了3个海外泛家居合作项目,投资额达1.5亿美元,与印度尼西亚、埃及、澳大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一系列采购协议。
不仅是传统的纺织鞋服、家居建材,炙手可热的跨境电商也步入了联盟化的新时代。2016年,泉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成立,意味着全市跨境电商企业正式形成联盟。泉州不仅将发挥网货制造基地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向全球买卖商品,更将以抱团协作的力量推动泉州品牌输出,挖掘跨境电商新蓝海。当天,108家泉州企业自主抱团,以期进一步提升效率,打造外贸新优势。
据统计,2016年泉州网络零售额861.72亿元,比增37.4%,占全国交易总额1.67%,位居中国网络零售城市交易额百强城市第八位、全省第一位。为了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商行业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了《泉州市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方案》、《泉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路线图》、《泉州市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配套出台《泉州市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跨境电商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不久前,阿里研究院发布“2016年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排行榜”,根据排行榜,泉州不仅成为福建省内进入前十榜单的唯一一个设区市,同时还包揽了省内进入“2016年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50个县”、“2016年十大淘宝村集群”、“2016年跨境电商创业最活跃的25个县”榜单的所有县市名额。
海丝泉州 逐浪门户城
德国诺市学生在泉州体验海丝文化(陈英杰 摄)
记者 蔡紫旻
向海而生。泉州的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541公里海岸线,有超过五分之一适合建港。曾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阿拉伯人眼里繁盛而神秘的“刺桐”城,曾以海洋文明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特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逐浪前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泉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主动融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誓将历史留给泉州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和气场。
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工作主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思路,泉州的海丝“朋友圈”越来越广。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交流互动,也为泉州GDP领跑福建18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前,随着“古泉州(刺桐)史迹”各申遗遗产点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申遗为民,申遗惠民”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此为契机,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之姿,向世人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多元包容的城市形象。
博古通今讲好海丝故事
从古至今,承袭海洋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泉州以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将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融合、打磨,成就一道道文化奇观。
正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涂门街。短短一条街,通淮关岳庙、清净寺紧邻,附近是府文庙……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共生共荣,举世罕见。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特意为此到访:“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斗转星移,时光从不负有心人。当下的泉州人,穿越时空界限,在历史的天空下,完成着一次次了不起的精神接力。
在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泉州女子许世吟娥开着一家古玩店,往关岳庙一侧走几分钟,就是她们的祖宅。平日里,常有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找到店内,看到她就开心地说:“你是锡兰公主吧?我来泉州的一大愿望,就是见到你!”
明代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往频繁。郑和的船队曾到这里进香,出使中国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则因国内政变滞留于此,以“世”为姓,娶了泉州的阿拉伯贵族后裔蒲氏为妻。世家传至后代,由于无男丁,招当地许姓男青年入赘,生下儿子之后,取“许世”复姓,一直延续至今。
许世吟娥,就是古锡兰国王子的后代,那座位于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的古厝,正是锡兰侨民故居。追寻先人的脚步,许世吟娥成为中斯两国民间交流的使者。2002年,她受斯里兰卡政府之邀,首次前往寻根;2015年,她第二次访问斯里兰卡,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今年3月,她受邀参加中斯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及一系列民间交往活动。
深化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泉州的海丝故事内核愈加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推动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把“古城提质、新城集聚”提上日程;海丝国际文化交流亮点纷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相继成功举办;海丝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海丝游学基地等,向世人展示海丝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六胜塔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张梓昌 摄)
友城交流实现互惠共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前,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泉州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友好城市与城市联盟工作,在“地球村”里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全方位的互惠共赢。
这个夏天,两位来自泉州国际友好城市——德国诺伊施塔特市的研修员卡洛琳和莉佳德,在泉州不同政府部门中学习交流,并融入本地家庭,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和生活。
多次到访泉州的卡洛琳,能说流利的中文,也有好听的中文名字——韩琳琳。2011年,她曾作为诺市青少年交流团成员,穿上公式埔女传统服饰,盘着“簪花围”,体验传统民俗风情。与泉州的频频结缘,也对她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如今,她每周花6小时学习中文,通过了汉语水平三级考试,不仅会说,还能听、读、写中文。
第一次来泉的莉佳德,来自一个跟泉州很有渊源的家庭。她的父亲因格·罗特令斯霍夫是诺市常务副市长,曾于2008年和2014年两次到访泉州。他曾盛赞,泉州既是一座有着现代化气息的年轻城市,也是一座散发浓浓文化味道的古老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结合。在他看来,文化就像一座桥梁,多彩的文化是泉州通向世界的桥梁。
父女俩先后到访泉州,也成为泉州和诺市友谊的缩影。自1995年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来,两市在经贸、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友城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不仅如此,泉州也曾于2006年、2015年先后选派市外事侨务办工作人员到诺市市政府进行为期三个月和六个月的研修,研修员在诺市期间,在不同政府部门学习交流,并深入体验当地家庭生活和传统文化,不仅加强了两座城市人民的相互了解,也推动了两市友好关系的发展。
友好的种子播撒四方,开花结果。通过不断加强城市共商,拓展海陆丝绸之路友好城市范围,泉州市、县两级与日本冲绳县浦添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德国莱法州诺伊斯塔特市等9个城市缔结友城。目前,泉州与突尼斯苏斯市、苏丹喀土穆州、丹麦霍尔拜克市、俄罗斯迈科普市、马来西亚古晋南市签订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与沙特阿拉伯达曼港结对达成初步意向,将互设办事机构、共同拓展代理业务;与新加坡联合建立了南洋研究院。同时,采取深化海外泉籍精英接引活动,推进民企、侨企项目合作;推进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运作,建立理事会年度“走出去”项目库。
“锡兰公主”许世吟娥在泉州开了一家古玩店 (林劲峰 摄)
对外开放拓展海丝朋友圈
过去,泉州因海丝闻名于世,今日,泉州因海丝延续辉煌。乘风远行,向海而兴,通过拓展海丝“朋友圈”,推动民企“走出去”,泉州的产业、港口、城市联动不断强化。
在5月举办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品牌授权展上,来自泉州德化的顺美陶瓷,一举拿下环球影城等重要客户。在此前,该公司已是世界知名品牌沃尔玛、乐购、可口可乐、迪斯尼的合作商。曾几何时,顺美的企业管理层走出国门,引进异域文化元素,从古印度文明到南美的玛雅文明,都成为研究的对象。自主研发收获的灵感,被活用于陶瓷产品中,业务迅速拓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来样加工,到品牌输出的华丽转身。
在柬埔寨设厂的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2012年尝试出口投资开厂,取得国内和国外生产经营的双丰收。“许多人都来找我取经,其实这条路并非我走出来的,我只是向咱们的老祖宗学习,追寻他们曾经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罢了。”董事长潘胜泉说。
去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达121.5亿美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泉州累计赴海丝沿线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53个,投资总额6.84亿美元;海丝沿线国家累计来泉投资设立企业1578家,实际利用外资额24.62亿美元。
为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泉州打出“组合拳”,拳拳有力道。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晋江陆地港、泉州购跨境电商平台、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海丝指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实行“单一窗口”和“三互”大通关;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支持一批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绿色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泉州绿色制造基地建设……
复兴古港谋划未来蓝图
泉州通过海洋,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结下的“蓝色渊源”,绵远而悠长,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维度,对这座海丝古港、“光明之城”产生深刻影响。
2017年,猴年春节主打海丝文化,成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的光环尚未完全褪去,泉州人又迎来重磅消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被正式推荐,成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4月,现任国际良知遗址联盟主席的迪安博士重返泉州,感叹自己对这里有着家乡般的感情。他与泉州的缘分,始于1991年。当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和平方舟”抵泉之时,迪安系考察团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协调员。
如今,谈及泉州的发展,迪安非常有信心:“该是泉州绽放的时候了。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在未来结出硕果。”
在今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保护与申遗工作被写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工作原则,加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动态管理。其中,就包括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等的保护与申遗工作。
对于泉州而言,传递友善,共享发展,以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思路,正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未来,作为海丝古港的“活化石”,泉州的“千年古港复兴计划”已然成型。活化海丝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坚持古城提质,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坚持新城集聚,推动环湾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加快建设海丝新城等内容,正协同发力,共同绘就一幅关于海丝泉州的蓝色远景图。
美丽泉州 绿色新画卷
泉州湾湿地的红树林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四周绿化到位
记者 张晓明 陈起拓 通讯员 周静云 蔡文波 文/图
城外,从田园风光、林间树下的山线绿道,到环湾面海、风景如画的亲水慢道,由山至海,营造出一条条生态绿廊;城中,由街头绿化改造而成的14处“口袋公园”小巧精致,城市绿化精细理念,正深入市区大街小巷……
泉州之美,美在生态。素有“民营经济乐园”美誉的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福建,在对生态的珍视和呵护上,这个城市从未有过一刻懈怠。去年,泉州市和10个县(市、区)都获得国家级生态市(县、区),建成了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在查处违法排污方面,相关部门力度空前,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余次、检查企业11502家,立案处罚759家。从2003年2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至今,我市在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融合共赢的道路上且行且探索,谱写出了一曲“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发展壮歌。
生态立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满山翠色,绿意盎然。在安溪县省道206线官桥镇铁峰山废矿区路段,这里一改过去的满目疮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治理非常成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可谓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赢。”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核查组对安溪官桥—龙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评估核查时如此评价。
从扎堆采石到山上长绿,转变只有5年时间。5年前,安溪率先实现石材行业全业退出,着手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如今,安溪官桥、龙门一带的村民们惊喜地发现,青山绿水又回到身边。
鼓励通过建设城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保留农田等多种形式建设城市生态隔离廊道。以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德化县的采石、采矿区为对象,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这是泉州《“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提到的青山工程。“十三五”期间,泉州计划实施国土空间优化工程、经济绿色转型工程、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生态人居营造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生态体制创新工程等六大类389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831.7亿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州。
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的泉州,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多年来,泉州以“环保优先”为原则,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如今,环境就是生产力、治污就是改善民生的意识已刻在每个人心上,落实在各级各部门的行动中。
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让泉州摘取这一领域的最高荣誉——“十二五”以来,我市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相继通过国家生态市、生态县(市、区)考核验收,国家生态市可谓“花开满城”。此外,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全省“四连冠”、总量减排考核全省“三连冠”、流域整治考核全省“五连冠”、环境监察工作考核全省“三连冠”等桂冠,也成为泉州绿色发展最具底气的注解。面向未来,泉州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国家生态市坚定迈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蔡氏古民居周边风景秀丽
金秋时节的德化上涌镇下涌村,景色迷人。
创新管理 构建全新管控格局
2011年底,依托石狮热电、鸿山热电等能源企业,石狮大堡、伍堡、锦尚三大印染集控区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62家企业内111台企业燃煤蒸汽锅炉全部淘汰;2012年以来,石狮又通过开展中温中压蒸汽替代燃煤导热油炉为定型机加热试点,率先在国内实现中温中压蒸汽向集控区印染企业集中供热。2015年,石狮三大印染工业集控区染整企业告别“燃煤时代”,涉及34家印染企业的75台燃煤导热油炉、40多根烟囱全部淘汰并陆续实施拆除。
无独有偶,晋江福能集中供热项目于今年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取代东海垵工业区传统的锅炉供热方式,每年使用的煤比原来减少5万吨,烟囱由原来的17根减少为1根,减少气体排放90%。
走进泉州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一台电脑就能监控全市各重点排污单位。据了解,排污单位需按照环保部门制定的安装计划,在其法定排污口安装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近年来,环保部门逐步扩大自动监测覆盖范围,2017年与泉州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联网的排污单位达到143家。目前,自动监测设施正常运转率和准确率逐步提高,在促进排污单位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至2016年期间,我市两级环保部门利用自动监测数据查处超标排污企业37家次,罚款407.7万余元,查处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测设施违法行为18起,罚款67.8万余元,其中4起移送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员实行行政拘留。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泉州环保管理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2005年,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流域补偿机制,由晋江、洛阳江流域下游水资源受益地区财政出资,对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项目建设进行补偿;泉州市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共为42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约5000多万元;石狮市发放全省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200万元;德化县“五同三化”在全县范围内推动网格化环保监管……
“十二五”以来,我市也不断创新环保监管方式,采取了勤查重罚、绿色信贷、登报承诺、错时执法、联合执法、夜间执法、交叉执法等一系列环境监管手段和措施,建立公、检、法、环保四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环保案件立案数和罚款金额每年都位居全省前列。
晋江市环保局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水质
晋江金井围头月亮湾海水清澈,沙滩干净。
保护环境 铁腕治污利剑出鞘
今年4月8日,在安海镇可慕村,晋江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安海中队现场检查顺兴皮革公司时发现,该企业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可慕溪,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查封1台挤水机,并将该公司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移送公安部门查处。
因为可幕皮革污染问题严重,先后有数十家皮革企业停产整顿,一场持续多年的“可幕皮革整治风暴”成了晋江治理小流域污染问题的前车之鉴。作为晋江市域内的主要溪流,九十九溪的溪水此前泛红发臭,这是上游南安、晋江两地企业偷排污水所致。早在2010年,晋江九十九溪污染问题就引起泉州市人大的关注,整治九十九溪,晋江、南安两地环保年年奋战,并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水域综合治理工作,以河长制为抓手,树立“全流域”整治理念,加大执法监管,严控污染源头,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行为,为生态水域的水质改善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据晋江市环保局生态农村科副科长叶文艺介绍,今年晋江市环保局开展“霹雳”行动,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落实污染销号制度,全面组织对21条生态水域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2017年共排查450家工业污染源,同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经过长期治理,晋江21条生态水域大部分水质都趋于好转,特别是九十九溪、可慕溪、梅塘溪、外曾溪、埭边溪等流域水质改善尤为明显。
晋江对小流域的治理,只是全市重拳打击生态水域污染源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流域综合整治,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晋江、石狮、南安跨境流域三年行动,小流域“赛水质”,山美水库流域生态试点等特色工作为抓手,推动形成“以江促海、江海联动”的良好局面。从昔日的臭水沟到如今的景观河,这样的嬗变在各地不断涌现:泉州市筛选问题小流域,督促各地“赛”水质,一年后再亮成绩单“晒”水质,奖优惩劣;晋江市通过采取“防控、巡查、整治、打击”等综合措施,创新实行污染源排查销号制度,定期开展联合专项督查检查,确保污染源排查一个、整治一个、销号一个,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泉州古城一片绿意盎然
执法人员在进行水质检测
扮靓乡村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推开门窗就能看到清澈的小溪,闻到溪畔草木的芬芳,不时还能卷起裤管去摸两只小鱼小虾……这样的美丽场景就出现在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福茂寨。而从前,这条溪一到夏天就会臭气熏天。小溪环境前后的变化,得益于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是泉州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
像茂霞村一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2个乡镇实现了镇区污水处理,646个行政村覆盖了污水处理收集设施;128个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1016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各地还不断探索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的好经验——安溪通过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长效管理;南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捆绑PPP模式,被财政部列为合作示范项目;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统一全镇垃圾处理费征收票据,历年征收率100%……
生态文明改革成果不仅要让城里人得惠得利,更要延伸到乡下让村里人可感可触。
2013年年底,晋江市围绕省推进宜居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部署,策划建设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项目总规划面积10855亩,涉及池店、西园、磁灶、梅岭四个镇街的13个村(社区)。据悉,晋江这一项目整体规划定位是通过田园风光生态慢道规划、农作物种植规划、区域内水系的整治和景观构筑物的改造,按照“显山、露水、透绿、见景”的要求,突出互联互通、亲近山水、织绿成网,保持村落形态,进行就地城市化,同时把耕地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走出一条融自然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及现代农业发展于一体的新路,探索基本农田复合型保护的“晋江模式”,打造成为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
如今,泉州紧抓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先行探路,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泉州样板”。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净了、环境更好了,百姓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幸福泉州 共享获得感
泉州建成首家爱心母乳库 (林劲峰 摄)
记者 林铭珊
对于多数泉州老百姓来说,幸福是在平凡的每天里衣食住行变化带来的喜悦。泉州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幸福泉州”,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五种模式”,增加更为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将发展成果给人民共享,以实际的行动诠释“幸福”的含义。
医疗教育 优质资源到基层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多元化服务供给机制,加快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的优化布局,增加供给,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好医生就在身边
不久前,泉州市第一医院接到一名从南安市医院转诊来的60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血管内科陈天宝副主任说,病人胸痛两个小时,到南安市医院急诊,该院立即检查心电图等并通过微信平台迅速上传心电图图谱以及患者其他临床资料,泉州市第一医院胸痛中心及时反馈并指导立即转诊进行急诊介入手术,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当天19点30分,患者到达泉州市第一医院,19点53分就完成开通血管手术,只用了23分钟的时间。
类似的组建医联体项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在我市已是常态。至今,全市已建立市县医联体59个,覆盖92个医疗机构,让老百姓的“家门口”就有好医生。
过去五年,泉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全市在多个县(市、区)试点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持续将“加强农村卫生院医疗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了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场所和设备配置双达标;全市乡镇卫生院急救车辆配置率达100%,建成覆盖城乡三级急救网络和农村卫生应急队伍,实现农村急救体系全覆盖。
泉州五中城东校区 (陈起拓 摄)
“家门口”就能读好书
城东、东海、江南及北峰四大学园的建设让泉州中心市区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2014年,百年老校泉州五中城东校区的投用让城东片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年,晋光小学东海校区建成并开始招生,现有三个年级800多名学生,解决了东海片区部分适龄儿童就近读好书的需求;2015年,泉州一中东海校区正式揭牌启用,约400名初一新生入驻新校区……
2011年至今,泉州中小学扩容增加学位超11.5万个,幼儿园新增学位近7.7万个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精准扶贫 “授人以渔”促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力争2018年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2020年消除村财“空壳村”。
近段时间,安溪县虎邱镇大力推广“建场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防疫+销售”的禽畜养殖产销一体化帮扶模式,免费为贫困户建设农户养鸡棚、提供100只鸡苗,开展养殖技术指导,并帮助解决农户销售难题。“政府帮忙解决了销售渠道问题,那就可以放心养,收入跟着增加,生活就好起来了。”美亭村贫困户林老伯说。
南安一批村居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以村集体为主体,让贫困户入股参与,利用村公共场所屋顶或空置地安装光伏发电板,每个村建设1个50—80kW的村级光伏发电站(投入50万—80万元),每年可获得利润8万元,将发电收益按一定比例发给贫困户,其余归村财所有。
今年,泉州计划帮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共21837人脱贫。围绕这一目标,泉州加大造福工程搬迁和村财创收扶持力度,市级财政继续安排1.15亿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持181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市级扶贫开发30个重点乡镇和300个重点村。同时,确保在贫困人口退出后,脱贫攻坚期内(至2020年),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稳定脱贫。
今年,我市还大力实施兜底脱贫工程,对确实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村低保标准(5040元/年)和现行市定扶贫标准(4846元/年)已达到“两线合一”。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74372人享受低保,其中农村低保户达63374人。
泉州汀洲公园 (陈晓东 摄)
“五种模式” 践行新型城镇化
补齐社会民生短板,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五种模式”,加快县域“大城关”扩容提质、小城镇综合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4年,泉州先后出台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总结提炼出“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晋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发展等主题探索,成为全国、全省典型。
城市现代化
积分制让外来工成为新石狮人
石狮是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城市。2013年7月,石狮全面启动全域城市化战略,决定“全市一城”,对产业布局进行新的规划——将大量中小制造业工厂转移至当地乡镇,将新增制造业项目放至乡镇,激活了相对沉闷的乡镇,有效避免了农村产业空心化,优化了城乡的资源配置,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石狮推行新市民积分制,突破户籍限制,告别以往户籍与入户、入学、入医等项目的固化捆绑,破解外来大军融入难。
美丽乡村建设让永春吾峰镇魅力倍增。 (林劲峰 摄)
杂活小工办出4A级物流企业
2016年10月,泉港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主要任务是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城市人口深度融合。目前,泉港有福建联合石化等57家大型石化企业,去年石化产值672亿元,约占全省石化产值的四分之一,泉港石化工业区位居中国化工园区的第五位。
对于产、城、人的融合,泉港的石化从业者感受深切。沈章今年40岁,是泉港本地人,隆汉物流有限公司的创业元老。福炼建设初,他和朋友们干些杂活谋生。随着福炼的投产,他开拓了送货业务并不断壮大,于1998年5月创立了隆汉物流公司。目前已发展为1000多名员工、160多辆车、综合资产18亿元、营业额12亿元的4A级物流企业。“没有石化产业,就没有我们这群人的今天。”沈章感慨道。
努力造就世界陶瓷之都
1985年初,德化县提出了“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全县生产要素向城区流动。在历届领导班子的持续运作下,德化从建设一个大城关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从引导传统产业聚集发展到拓展城市规模,形成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县”的发展之路。
2011年前后,德化县90%的陶企向城关汇聚,厂家从229家猛增至1100多家,陶瓷企业步入紫云、诗墩、宝美等工业园,汇合成1100多家企业的陶瓷板块,圈起一个环城关工业带,带来了丰沛的人流,壮大着城区规模。
与之伴随的还有城市的飞跃,瓷都广场、龙浔山公园、陶瓷街、陶瓷学院和各式住宅小区取代了昔日的农田村庄,城关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6平方公里。
永春五里街镇大羽村(陈起拓 摄)
棚户区改造让乡镇变“城里”
仑苍是南安西部城镇群的中心龙头镇,以水暖、卫浴、阀门为支柱产业,素有“中国水暖卫浴之乡”美称,2010年5月被确定为泉州市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
吴和平今年70岁,是仑苍镇仑苍村草埔自然村村民。6年前,吴和平所在镇区是有名的棚户区。房子基本都是平房,石头房、砖房甚至是土房,人口多,房子密集,村道弯曲狭窄,污水随意排放。2011年,仑苍正式启动新美片区改造建设项目,将棚户区改造成新楼房,规划建成套房1060套、店面700间,配套民俗文化广场,一期预计总投资2.4亿元。
打造全国山区县样板
2012年永春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多年来,永春县创建了50个县级示范村、137个乡镇级示范村、10个精品村、10个美丽镇区、3条示范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山区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永春县还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永春县在2月14日举办的桃花节,迎来千名游客参与。如今,永春周末日游客破万人次成为新常态,其经验还被省内其他地区的旅游部门和企业纷纷学习。去年,永春县接待境内外游客419.56万人次,同比增长16.5%,旅游总收入33.34亿元,同比增长16.2%。
文明新风 吹拂魅力丰泽
清新家园,和美生活。(贾福山 摄)
文明骑行,倡导新风。(丰泽区委文明办供图)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的归旨是“人”。因而,要创建文明城市,最终的落脚点是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多年来,丰泽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共建共享”,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区二十载,丰泽区逐渐做大做强现代化城市核心区——产城融合飞速发展、城市管理愈发精细、未成年人备受关爱、公共文明素养有效提升。
一件件“连民心”“惠民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后,给百姓带来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市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使得文明之花在丰泽大地上处处绽放。
□本报记者吴丽娇 通讯员杜天祥
久久为功 文明创建惠及民生
工作在厦门、妻儿在泉州的陈达,一度犹豫不决,不知该选择哪座城市作为归宿,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泉州“东山再起”,把家“安”在丰泽区。他在日记中写道:“丰泽区承载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梦想,在这里,一切都很方便、舒适。”
民之所望,是创建文明城市之所向。今年以来,丰泽区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在完善机制、统筹推进、突出特色等方面狠下工夫,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不断完善创建机制。丰泽区强化领导、管理、保障、督查四大机制,即四套班子担任指挥长、组长,出台多条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奖惩分明,多方合力,形成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丰泽区把创城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也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2016年为例,区创城办有经费287万元,如果按常住人口来统计,人均经费投入为5.08元,是全省城区2元创建经费指标的2.5倍多。
——统筹推进提升创建水平。意识形态方面,向大众传递文明之风,宣传与文明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不”行为等。社会发展方面,推动城市综合体、商业设施“大招商、招大商”,培育都市新兴商圈;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生态建设,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5平方米,并获评“国家生态区”。改善民生方面,推进“大联防、小联巡”的巡逻防控模式,形成结点成线、织线成网的立体化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教育扩容提质。
——突出特色丰富创建内涵。组建丰泽区道德模范宣讲团,举办道德讲堂,建立困难道德模范帮扶机制;开展“文明言行我示范”“诚信经营我倡导”等七大行动,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继续推广“暑期乐园”“城市学校少年宫”等,形成一系列富有丰泽特色的“文明品牌”。
暑期乐园,快乐生活。(张九强 摄)
特色品牌 文明之花醉美城区
暑期乐园 十二年搭建“三心”平台
这个暑假,来自江西南昌大学的易招兰过得特别充实,她在东湖街道东凤社区暑期乐园活动营里当一名志愿者,“当志愿者就是想锻炼自我,最后证实我的选择是对的,时间虽短却受益匪浅。”易招兰开心地说。来自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伊瑞华,也在“暑期乐园”当了一回“助教”,“小朋友的纯真,深深触动了我,也教会我很多事,太有意义了,明年还来。”
易招兰、伊瑞华所参加的“暑期乐园”,是丰泽区12年来持续打造的未成年人成长工程。从2006年起,丰泽区“暑期乐园”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一个月,凸显“一营一特色”。以今年为例,主题定为围绕“梦圆海丝·共同成长”,开设50个活动营,覆盖对象由来泉务工人员子女扩大到辖区附近的2000多名中小学生,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丰泽区委文明办主任林永宝说,“暑期乐园”致力打造成“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关心”的“三心”平台。
孩子开心。在活动营里,孩子学习的课程都是结合往年实践经验而精心设计的,每个志愿者“上岗”前都会进行教学技巧、教学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今年暑期乐园课程包括作业辅导、礼仪培训、兴趣培养、启发教育、主题实践、汇报演出六大方面。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孩子能去博物馆、大学校园、旅游景点、教育基地,能走访福利院、戒毒所,能深入企业车间了解鞋、包袋、衣服的制作流程,也能到泉州海交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现场制作泥人、剪纸、木偶、拓字。
家长放心。各活动营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保险机构给所有营员小朋友免费提供人身安全保险,实行家长接送孩子签到制度,每个活动营配备医药箱、解暑饮品,同时把安全教育列为活动营必修课。
社会关心。去年有150多个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暑期乐园”当中,他们各自出力,或提供场所、书包、水杯、免费电影,或义务授课、开展心理拓展等,实现了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社区、个人多方联动。经过12年的运作,“暑期乐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积极参与。今年参与的单位及社会组织有200多个。
特色少年宫,孩子成长乐园。(郑晓岚 摄)
学校少年宫 中小学全覆盖的“成长乐园”
中央、省、市推进学校少年宫建设以来,丰泽区高度重视,2013年投入240万元建设了1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2014年投入440万元建设22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全覆盖。
丰泽区学校少年宫全程免费,平时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开放,周末和节假日辐射辖区附近的外校学生和社区留守儿童,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成长乐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赢”,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好评。
在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所学校的做法是在走廊、楼道、围挡宣传闽南十八景、闽南小吃、闽南歌舞等,让“每一面墙都会说闽南话”,邀请我市木偶、花灯等非遗传承人进校教学,建设闽南文化艺术馆。“学校通过少年宫这个平台来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拓展多元艺术教育,让学生学习吸收的同时,也能以艺辅德、以艺增美、以艺益智。”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王丽红说,当前已有数十名学生登上过大舞台,比如亚艺节、央视春晚泉州分会场等的演出,自身得到不少锻炼。去年年底,在全省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会上,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少年宫工作先进经验受到好评并在全省推广。
无独有偶。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的少年宫也颇具特色。该学校依山面海,结合当地公式埔文化,举办了“航模班”和“公式埔服饰班”;丰泽区第七中心小学设立“小小导游班”,学校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到一公里开外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源山当“小导游”,既锻炼口才、增强自信,也更深入认识泉州文化。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丰泽区委文明办供图)
志愿服务 七万多志愿者美了城区
每月5日,是丰泽区定下的“义剪日”。这一天,丰泽辖区内的残疾人或60岁以上老人可持证免费理发,帮他们理发的是由18家美容美发机构加盟的“金剪刀”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工作人员陈珊珊说,如果是行动不便或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们,理发师会上门服务。而类似的特殊日子不在少数:每月10日为“文明交通日”,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家园清洁日”和“文明劝导日”等。
志愿服务,传递着微笑、温暖,更有文明。当前,丰泽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已蔚然成风,共培育和挖掘了68支全区性专业特色服务队伍,范围广,包括心理关怀、消防、安防、物业小区等。
这样的志愿服务队伍只是丰泽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丰泽区委文明办主任科员叶生荣介绍,丰泽区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建立以丰泽区志愿者协会为龙头,街道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为链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基础的区、街道、社区体系。目前,区级注册志愿者协会3个,各类特色、专业志愿服务组织34个,街道志愿服务中心8个,社区志愿服务站77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队227支,注册志愿者7万多人,培育形成了“稚爱童心”“爱心银座椅”“马路天使”等10多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7万多志愿者、无处不在的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市民的心田,醉美了丰泽城区,成为丰泽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风景。
生态、产业、民生迎来新气象——
活力永春 绿色舞者
天气晴朗时,中国香都小镇的企业纷纷晒香。
记者 林铭珊 通讯员 康庆平 施由森 实习生 林煜程 吴雪泽 文/图
永春,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山区县。近年来,永春县党委、政府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不断谱写永春绿色新篇,拿下了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绿化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国字号荣誉,并率先在福建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样板。永春还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永春经验。
而现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城植绿、全面推行河长制、移风易俗模范工作、香产业和陶瓷产业的共振发展又给永春实现绿色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
基层党建解决乡间田里多少事
“县委蔡书记来我家了,嘘寒问暖,聊起家常,了解家里的收入和需求,帮忙解决了一些问题。”远在永春偏远山区的一都镇鲁山村村民冯多福开心地说道,“早听说蔡书记会到各个村里,这回轮到我们村了!”
冯多福的惊喜是永春众多群众都经历过的。近年来,永春县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扶贫攻坚等方面工作上走出了新路、好路,踏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问题。
美丽乡村云平台除去茶农“技术烦恼”
今年,玉斗镇云台村的茶农赵文平承包的50多亩茶园获得丰收,却因经验不足,制出来的毛茶质量不高,甚至卖不到成本价。
正苦于加工不出好茶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打开美丽乡村云平台需求帮助。“没想到,平台上的帮扶党员很快带着制茶师苏师傅到我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做出了好茶叶,卖了个好价钱。”赵文平说。
美丽乡村云平台是永春县整合县、镇、村三级服务资源,在数字电视平台增开一个频道,是打造“智慧党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力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美丽乡村、阳光在线、便民服务、远程教育四大版块。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县各个村(社区)、4506户党员户。累计发布公开信息18395条次、便民服务事项900余条、远程教育节目300多个。
永春县还实行的“党建+服务”新模式,在全县236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服务中心值班,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则主动上门服务。
工人正在呈祥乡检测光伏发电设备
光伏发电为贫困村带来生态财富
近日,横口乡环峰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投用。“前几天才开始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为64千伏,年发电量为5.2万千瓦时,按照0.98元1千瓦时电的价格计算,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5万多元,对于以前每年村财只有4000多元收入来说,增加了10多倍。”村委会主任郭为堤对增加这笔“绿色”村财很高兴,“这笔收入可以为村里办更多的实事。”
去年以来,永春县重点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增收工程,在全县20个贫困村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984万元,总装机容量985千瓦,实施该项目的贫困村村财平均每年可增收3.5万元以上。永春县还设立困难党员创业帮扶基金,通过给予启动资金、贴息帮扶、免费赠送花卉苗木和家禽种苗等形式,支持困难党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等创业项目。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党建促扶贫”,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驻村干部、农村党员作用,探索“红色带富 绿色发展”扶贫新模式,取得较大成效。至今,全县共有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7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
打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园林体验
行走在县城,扑面而来的都是春天的气息——红的花、紫的花竞相开放,桂树、香樟、桃树争着吐绿……
从去年年底开始,永春县决定在全县全面开展“全城植绿、全民造绿、全面提质、全境美丽”活动。“在活动开展中,永春县还推动‘五林共植’,打破原来单一的绿化造林向‘生态林、爱心林、景观林、文化林、致富林’转变,按照城市园林化、园林艺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绿化品位和绿化效益。”永春县住建局局长郭赐福介绍。
作为示范段,永春县对岵山高速出口到八二三东路整条南迎宾大道以及人工湖至香都广场的桃溪流域县城段进行全面的绿化规划、建设、提升,科学选择绿化植物,特别是乡土植物和引种驯化成熟的开花植物,并根据绿地的不同类型和立地条件,合理将“一树一花一景”的绿化模式融入其中,做到常绿和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草多层次花色品种相结合,建设由不同植物树种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花期或季相,达到“四季常绿、四季变化、四季有花”,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品种、多色调的绿化、彩化、香化,营造高层次的万紫千红花不谢的城市绿化景观。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城区公园化、万紫千红花不谢、打造精品的理念,以县城城区为龙头、乡镇集镇为支撑、236个乡村为依托,探索全域植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管理新模式,打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县域面貌。”郭赐福说。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永春桃溪水更加清澈。
河长制带动全民治水热潮
创新管护,带动全民参与 。“桃城镇济川溪与桃溪汇合口处有零星垃圾。”近日,在“永春县河长制”微信公众号上,网友小陈发来了照片和留言。县河长办马上通知桃城镇河长办,后者立即派该河段河道专管员前去处理。当天,县河长办通过公众号,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公众。
永春县在每个河段设置河长制公示栏,公布河长制微信公众号、县河长办和镇河长办以及各河段河长电话,鼓励百姓积极参与治水。建立河长微信联络群,大家晒工作进展、晒突出问题、晒处理过程、晒整改结果,实现问题“一键”直达河长,回音件件直面群众,做到线上快速发现、线下快速处置,搭建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全民参与为一体的智慧治水新平台。
河长制带动了全民治水热潮,除了官方力量,永春还有民间“河长”活跃在治水一线。“兄弟们上”户外运动团队每周都组织到桃溪边跑步,同时捡拾垃圾,并定期开展公益环保宣传行动。
一都镇三岭村是远近闻名的滨溪旅游村。坐在竹筏上的男女山歌对唱成为主打旅游项目。“如果没有治水,不可能有这番美景。”镇长林荣福介绍,之前,有村民在一都溪三岭段采沙,不仅破坏了水生态,而且整个溪流不时可见垃圾漂浮。该镇取缔沙场后,还投入600多万元对该河段进行治理,建设人工湖,修建景观坝,沿湖建设栈道、观景亭以及观光码头,原来的采沙场改造为文化长廊以及群众文体活动场所,这才开启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大门。
今年3月,永春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全面治水,力争用3年时间,通过 “治污水、防洪水、涵养水、净化水、美化水、利用水”六水同治,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魂足、民富”。
五里街镇埔头村建设文化广场,成为慈孝文化的宣传阵地。
模范力量让慈孝蔚然成风
张燕红是东关镇东关中心幼儿园老师,小时候被生父母送给了茶果场的归侨张奎香抚养。
1999年,张燕红夫妻俩在东关镇区靠近镇卫生院旁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同时将公公、婆婆和养母接过来一起住,方便同时照顾三个老人。逢年过节或休息日,她还带着丈夫、孩子探望亲生父母。
2010年,张燕红的公公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需手术置换人造股骨头,手术费高达6万多元,这对生活原本就拮据的张燕红一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为了能让公公站起来,夫妻俩一面四处筹钱,一面做通公公的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因为心疼钱而拒绝治疗。住院期间,张燕红不仅给公公喂饭、端屎端尿,还经常给他做腿部按摩康复治疗,婆婆总说:“儿媳比儿子强多了。”
张燕红是永春诸多慈孝模范中的一个。2015年起,永春县连续三年开展慈孝模范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10名慈孝模范、30名慈孝家庭、15对孝子孝媳,为村民树立了一批可感可触、可学可敬的榜样,在全县“上慈下孝”精神,掀起了评慈孝,学慈孝新热潮,许多乡镇纷纷举办慈孝模范、家庭表彰大会,传诵身边的动人故事。永春县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的福建省基层代表。
全城植绿,让县城“深呼吸”。
全力孵化中国工业4.0的标杆项目
“有了这笔资金,我就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研发新产品。”不久前,永春县及时兑付给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泉州永春达盛香业股份有限公司奖励资金70万元,这让负责人洪清洁很高兴。
达盛香业是永春县第二家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交易的企业。2012年,永春县提出打造百亿香产业的目标,并顺利拿下“中国香都·永春达埔”的唯一国家级制香基地荣誉,成为中国香产业的产业龙头。目前,永春县正力推达埔香都小镇建设,完善助推香产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发挥国家燃香类产品质检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制定养生香产品标准,推动永春香逐渐从传统加工制造向创新创意转变。去年,永春香产业总产值达56亿元,产品行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与香产业共振的还有陶瓷产业。近日,永春九牧智慧制造产业园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睿能科技负面新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