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展中国家房价这么高来说,储蓄率越高越好吗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日12:19  来源:
  提要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之后的剩余,是投资的源泉。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因此,储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一、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经济学者们对于储蓄定义的关注由来已久。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杜尔阁等古典经济学家都对储蓄的定义进行了探讨。目前,为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储蓄定义是由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指出,“据我所知,每人都同意,储蓄的意思是收入超过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在其之后,多数经济学家和各国统计部门均遵循这一定义逻辑。现代经济学认为储蓄是产出或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剩余,即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任何经济主体,只要一定时期内收入中存在未用作消费的部分,都应视作储蓄。也就是说储蓄是一段时期内收入与消费之差,是一个流量概念。  在现代社会,储蓄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表现为实物资产储蓄,也可以表现为金融资产储蓄;既可以表现为手持现金,也可以表现为银行存款。按照储蓄主体和来源分,可以把一国储蓄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其中国内储蓄又可分为政府储蓄和私有部门储蓄,私有部门储蓄进一步又可分为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西方古典学派还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此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  二、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  (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  (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  (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和地区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  三、我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  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  (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  (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  (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  四、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  (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  (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  (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作者系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
【作者:徐诺金 来源:】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04/30 10:5304/25 04:1204/23 09:0204/22 09:0604/20 08:1004/15 07:1104/15 05:0804/14 05:22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不同的经济阶段储蓄率高低对经济发展的利弊_百度知道
不同的经济阶段储蓄率高低对经济发展的利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高储蓄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早化解高储蓄率可能带来的风险。 中国论文网 /3/view-3965848.htm  [关键词]高储蓄率 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靠,而国内的储蓄又是支撑高投资的重要基础;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总储蓄率也一直在攀升。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左右;90年代末上升到40%以上;2006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年年底,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达到51.4%。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情形下,我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问题也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09年,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放出惊人之语,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高储蓄率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上升,到2008年升至51.3%,17年上升了14.6个百分点。从1992年至2008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平均为41.7%,比美国同期的平均国民储蓄率高出26.1个百分点。此外,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不断上升,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在缓慢下降。中美储蓄率差距在2001年以后急剧扩大,平均每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到2008 年差距扩大到39.3个百分点,中国的国民总储蓄率远高于美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对此,众多经济学家已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是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基础。根据相关经济学、金融学的储蓄理论,我国高储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目前的高经济增长率。因为高经济增长率必然需要未来生产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而高储蓄在可以维持的情况下,即在商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也会带来高经济增长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农村地区2003年减免农业税以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来讲居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储蓄的增高。   2.企业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资是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都保持在接近年均1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得更快,而且一直要高出GDP增长速度。企业和政府主宰的高投资直接导致我国储蓄结构中,企业储蓄率与政府储蓄率较其他国家高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从我国税收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现状以及不断上升趋势,与政府储蓄率的变化情况和现状中找到依据。据我国财政部的资料显示,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4%上升到30%;而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测算显示,2007年至2009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1.5%、30.9%、32.2%。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也表明,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政府财政政策具有 “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政府消费 (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增长甚少。这是造成政府储蓄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政府储蓄率上升直接影响了我国高储蓄率的形成。   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对孩子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以及不断攀升的物价等情况的考虑,对未来风险、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储蓄有很高的积极性。很多人宁愿存钱不愿花钱,这些都使得居民储蓄额增加。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一个高经济增长的经济而言,未来的低增长就意味着经济状况变差了。因此,如果大家对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信心不足,个人就会以现在多储蓄来为未来准备。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体而言,如果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拿来消费,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费用、家人的医疗费用可能就没有着落。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努力完善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刺激农民的消费,来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当然,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问题,包括投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等问题。   二、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1.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首先,高储蓄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 GDP 增长率中,除了 2-4%的主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6]2002 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 年我国的 GDP 年增长率都在 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的投资,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   其次,高储蓄率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仍然犹如在旁。高储蓄带来的是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因此,客观上来说,我国的高储蓄率提高了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的运营的安全系数,间接地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2.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我国长期的高储蓄率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高储蓄率使得我国内部经济的发展面临失衡的问题,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作用方面的失衡。国内投资需求强烈、消费需求不足。我国投资率从 1982 年的 31.9%,逐渐上升到 2008 年的 43.5%,近几年来还有加大的趋势,2008 年中国的投资出现了明显升高的现象。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决定中央参与救市并出台4万亿人民币,投资基本占到总数的50%,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项目。但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仍满足不了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2009年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46.8%,而消费率则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48.6%。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导致了市场孕育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其次,在全球经济的结构方面,我国也面临着高储蓄率下的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在中国储蓄率过高和国内投资率不足的背景下,我国为了国民经济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而一直推行的出口政策,使得我国的经常项目下出现了大额顺差,这种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巨额顺差的背后却蕴藏着大量的利益流失。同时,2010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284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7%,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与许多专家测算的中国最适度外汇储备在 5000 亿至 6000 亿美元左右有相当大的距离。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产生诸多问题。   此外,过高的储蓄率也会掩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面临的坏账、呆账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   三、化解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近年来,由于我国受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的影响,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12年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面对我国高储蓄率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保持适当的储蓄率,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安全等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如何降低高储蓄率的问题。   1.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动农村消费需求。一直以来,农业在为工业发展做贡献,农村为城市的发展让路,农村的巨大消费需求没有调动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收入偏低,没有钱花。在全球金融危机,出口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调动内需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像由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再分配职能,通过多种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保持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份额稳定、比例合理。   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必然会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我们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搞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解除人们对未来的后顾之忧。政府也逐渐认识到需要提供社会服务以减少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住房的储蓄并刺激个人消费。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能有更多的信心和计划,以便可以根据一个较长时期的收人来安排消费,降低预防性储蓄。   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过分倚重于第一、二产业而造成第三产业的落后,不仅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带来巨大的出口压力,而且还降低如服务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以及制约了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适度降低储蓄率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的生产技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我国工资收入水平,降低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而有助于改善我国要素分配的不平等,提高企业储蓄率对家庭储蓄率的替代程度。   3.完善金融市场,拓宽个人投资渠道。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与金融市场中存在缺陷,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存在障碍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结构优化,疏通国内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特别是提高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低收入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便利度,以及国内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成本,还可以减少国内储蓄与投资净缺口以及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外,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因此,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此外,完善金融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也可拉低储蓄率。如果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能从资本市场得到融资,他们将更乐于将收入用于消费,待需要资金时再从市场上筹资。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还将吸引家庭将存款从银行系统搬出,进而提高家庭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收益率,并使家庭收入增加。因此,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个人投资渠道,有助于降低我国储蓄率,同时促进个人资金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 中国国家统计出版社,2009.   [2]王第海.解读我国的高储蓄——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情况,2009(12)   [3]王弟海.我国高储蓄的成因及影响:一般均衡分析的动态宏观经济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11(2)   [4]李若愚.政府储蓄增长过快是消费不振一大病灶[N].上海证券报,2011(8)   [5]王第海.透视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影响[N].深圳特区报,   [6]徐诺金.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J].南方金融,2009(5)   [7]乔虹,宋宇.中国的储蓄率及其长期走势[J].金融发展评论,2010(1)   [8]刘国华等.中国储蓄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原因与影响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7)   个人简介:张百鹏(1967.10- )男,福建晋江,博士,高级经济师 研究方向:民营企业财税与资本、企业供应链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_经济时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徐诺金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之后的剩余,是投资的源泉。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因此,储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一、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经济学者们对于储蓄定义的关注由来已久。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杜尔阁等古典经济学家都对储蓄的定义进行了探讨。目前,为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储蓄定义是由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指出,“据我所知,每人都同意,储蓄的意思是收入超过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在其之后,多数经济学家和各国统计部门均遵循这一定义逻辑。现代经济学认为储蓄是产出或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剩余,即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任何经济主体,只要一定时期内收入中存在未用作消费的部分,都应视作储蓄。也就是说储蓄是一段时期内收入与消费之差,是一个流量概念。
  在现代社会,储蓄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表现为实物资产储蓄,也可以表现为金融资产储蓄;既可以表现为手持现金,也可以表现为银行存款。按照储蓄主体和来源分,可以把一国储蓄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其中国内储蓄又可分为政府储蓄和私有部门储蓄,私有部门储蓄进一步又可分为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西方古典学派还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此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
  二、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
  (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
  (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
  (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和地区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
  三、我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
  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
  (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
  (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
  (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栏目。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其他发展中国家物价那么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