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星球大战谁最厉害的神和本土的神哪个厉害些

如果是创造论,那神是谁创造的,创造神的它又是谁创造的?如果是进化论,为什么人体比机器要精密千万倍?
如果是创造论,那神是谁创造的,创造神的它又是谁创造的?如果是进化论,为什么人体比机器要精密千万倍?如果是创造论,那神是谁创造的,创造神的“它”又是谁创造的?如果是进化论,为什么人体比机器要精密千万倍?为什么偏偏就进化成这个样子呢,男的就恰好有个棍,女的恰好有个洞,捅一下就可以繁衍后代.为什么为什么?
世界就摆在那里,需要我们去认识、参悟,儒释道都可以解释.近代以来不注重儒释道教育才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之侯有了种种精神困惑,想改变首先从自己开始,学习吧,随喜功德精进.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如果是创造论,那神是谁创造的,创造神的它又是谁创造的?如果是进化论,为什么人体比机器要精密千万倍?》相关的作业问题
看看《神曲》的《天堂篇》或者《新旧约全书》吧.那就 再问: 基督教我不信!教主还是个进化论的支持者。我信宇宙法则的-米倫达神!就是被基督教称为:撒旦魔鬼的神。 再答: 撒旦原本是最美的天使。。。
达尔文的《进化论》适用于,人类确定为人的存在以后的进化过程.因为,现代基因学已经证明,猿不具备人的基因,所以永远也不能自己产生人的基因,永远也进化不成人.(还有科学依据,不一一列举.)人的身上有人的基因,但的确也存在猿的基因,从基因学理论和实践应用上看,创造论具有成立的理论依据. 再问: 就是说袁变人的几率是纯粹的零?
当然是进化论 生物进化已经经历了四十亿年了 生物的种类及构造不是那个人或神能想象出来的 复杂到就算是神也不可能创造的 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 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创造者 人们只是在向自己创造的神鞠躬祈祷 但是信仰是美好的是自由的不可诋毁的
三个方面不支持进化论:1)化石不支持进化论.6亿年前的寒武纪,90%生物突然出现2)基因不支持进化论,基因突变产生畸形或死亡,不是进化3)人的良心和道德观不支持进化论.一个有良心,先人后己,把食物给别的同类,自己挨饿的猿猴有机会生存并进化吗?结论:神按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男造女,( 圣经,创始纪的记载)樊锤杰
谢海莱沙特 是北欧神话中的以为的美丽的女神相传是女战神雷纳斯之好友,精灵之血统(半人半神)用其智慧和美丽打动了一位被处死悔恨世界而暴走骑士
1.错了.不是七天创造,而是六天,第七天安息了.六天都有的那句话是“有晚上,有早晨”.另外,“事就这样成了”也出现了六次,第五天没有,第六天有两次.这表明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是全能者,说有就有,不需要像外邦假神那样经过一番打斗才做出什么.(可对比其他民族的创世传说,例如盘古).2.该隐谋杀了兄弟亚伯.记在创世纪4章.4:
神在创造人以前,也创造了天使,所以应该指神和天使.也有的说法是,"我们"并不是指谁,而是指一个团体人,象征人和神本是一体的,只不过因着人后来的堕落而与神分开了.
说起汉字,它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而是中国汉族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逐步创造出来的,而且有着长期的演变过程.先前,人们用“记事图画”来帮助记忆和交际,例如:画3个太阳表示3天,画10条短线表示10个人.后来,人们对这种图画不断地进行简化和整理,最先用“象形”的方法造字.“象形”就是根据实物的形状,用线条描绘出大致的
卷子傻差,应该是乘号,那卷子印错了. 再问: 确定么?要是真的那俺顶你
进化论靠假说,没有真实事实实验证明,也无法证明,疑点太多,就是叫一颗树在自然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风吹日晒有可能自动变成一张桌子而且桌子还有思想一样,进化论者对事物是自然产生的,这个假说进行了实验,人工去外加合适的条件,电击,催化剂等等,直到21世纪始终没能造出一个细胞,更别提让这个细胞有生命,可以分裂了.创造论,认为耳
进化论进化论(evolution)在19世纪后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又称演化论.evolu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开或把一个卷紧的卷松开的意思.参见进化.历史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说法:人是外星人繁殖在地球上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吗?因为科学家们看到了生命中的奇妙设计,是进化无法解释的.所以就想出来这个外星人的想法.但是 这并没有解决“起源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别的星球(虽然我也不相信有外星人)进化论的漏洞,弊端,错误是多的你两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我这里不可能
你的问题不会有答案,一切都只是理论,科学家们只是为知识的探索方便制定一个明确的方向,认识上才能迅速的得到累积,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疑问和想像力是最可贵的财富,恭喜你已经脱贫了哟~!
  这样,“万物”在天堂作为精神存在被创造出来;然后“万物”在人间以上天赐予的存在方式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因为至今还不存在死亡,“他们以精神形式被创造出来”.在区别生命的终结进入大千世界时降生以后得到的凡人身体过程中,他们有凡尘世界元素的有灵性的身体.有血肉的身体易服从于正常死亡;有灵性的身体由于实际上是上天赐予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希伯来语אלוהים אמר יהי אור ויהי א
提供给你一点思路,其他自己写。写作文也要别人帮!!!1:明显是一篇“双刃剑”话题。可以从:看电视的益处、看电视的坏处、如何正确看电视三个角度叙述对待看电视的话题。最后总结:科学利用时间,利用闲暇时间看电视,或放松或增值自身课外知识。2:从:列举当下恶劣环境、阐述由此带来的影响从而解释为何要保护环境、辩证破快环境的一些主
人生最幸福的事是有个终生的朋友和纯洁的友谊.
《希望》 夜晚, 天空湛黑— 吞噬了天空 唯有月亮 再问: 要有十行 再答: .芽苞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小芽苞别只露出个小头树皮外面多美快点出来吧太阳会给你穿上绿衣春风会送给你甜甜的露滴
神:神,是没有感情的,应为有了感情,神的天平就不会平衡了.所以,神不会惩罚人,也同样不会爱人,不会眷恋人,人在神眼中,只是玩具罢了,就像过家家那样,被玩弄着罢了.神应该是一种……神是推动所有生命前进的……人类在不知名星球发现了神级人物,这才是真正的造物主大神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关于“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问题的讨论
我的图书馆
关于“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问题的讨论
[原创]关于“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问题的讨论&&
08:44:13|&&分类: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正文
星之后裔全超越神族英雄点评 哪个超越神好用
来源:NGA星之后裔
作者:larphyt
编辑:追风男神
大小:73.70 MB类型:卡牌
扫一扫直接下载
  星之后裔中的超越神已经是非常顶尖的战力了,也是大家的毕业追求。那么哪些超越神厉害呢,一起看看全超越神族英雄点评吧。
新生之神超越神族
  21位旧神分别吸取了高达和黑魂的力量,成为了超越神族的存在,这里就是他们的故事。
  其中14位英雄使用的是高达的力量,只有7位英雄使用了黑魂的力量。而这21位旧神都是来自于制作高达的底子。使用黑魂力量的7位英雄中,实在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14位使用高达力量的英雄显然要强力的多。因此,说超神时代是高达的时代一点也没有夸张。
重装上阵!召唤师女王超越玛格丽特!
  欢迎回来,最经典的召唤师!你们可以叫她宝招,在神的时代是当之无愧的一姐,沉寂了整个机体时代,半个超越时代之后,她又回到了这个属于她的位置。她的技能——包括被动全是加BUFF用的,而唯一一个不是BUFF的召唤技能则可以召唤一个超宝登。除了她自己能召唤的8个宝登中,7个都能在21个超神的性价比中排到前十,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她的缺点就在于,需要出一个召唤师高达,而对于新手来说,召高的优先级相对较低,如何取舍,就看你们自己了。好消息是,超宝招出来的较晚,可以慢慢积攒。
  特性:宝登召唤玛格丽特U+召唤师高达U合成、全战场适用的召唤师女王、BUFF机
  技能卡:攻速/智力攻速/体力攻速 or 首领/智力首领/体力首领
疾风骤雨!最强的弓手超越里沃尔!
  在所有的PVE活动中,她都是绝对的输出主力。当然,讲道理,正经的DPS也就只有血风、里沃尔和鲁西恩,也没有别的主力了。里沃尔能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她作为DPS的一姐,仅仅比血风晚了两个月多一点点,而作为绝对主力的时间却有足足小半年,如此高的性价比,绝对需要不惜代价的将她做出来。
  当然,缺点也同样存在,她的底子是黑魂弓,就算是老玩家,出了黑魂弓的也非常非常少。考虑到获取的难度和性价比,在开放里沃尔前一个月左右开始补黑魂弓即可。
  特性:天使弓里沃尔U+黑魂弓U合成、最强输出、全天候PVE一姐。
  技能卡:首领/敏捷首领
黑暗中的双刀!输出型战士超越暗影浩尔!
  与超宝招同期的宝登战士,他与宝招一样,也是一个双方面都精通的强者。作为一个少见的输出型战士,实际上在高达出来之前他也承担过输出的角色,而到了超越时代,更是将这点发扬光大,甚至让他足以取代超越时代第一个主力输出,超血风。他与超宝招是非常好的搭档。
  当然,他的本职是PVP,当更强的PVE型输出出现后,他就要回归他的本职工作了。
  特性:宝登战士暗影浩尔U+圣骑高达U合成、输出型战士、PVP兼职PVE输出。
  技能卡:力量+首领/践踏/攻击
老当益壮尚能饭否?常青树超越老头!
  要说到这个游戏使用时间最长英雄,不是那些胸大腿长小姐姐,而是这个满脸白胡子的糟老头!
  我刚刚入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呼喊着他的名字:先出老头!先出老头!当我开始指导萌新的时候,我依然对他们喊着:先出老头出圣高!先出老头出圣高!当年我指导的萌新已经成为大佬,他们在对更新的萌新指导时,依然呐喊着:先出老头出巨圣!先出老头出巨圣!而进入了超越时代,老头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变成了超越老头之后,我们依然还要撕心裂肺的喊道:出老头!一定……要出老头啊!
  老头!我们喊着他的名字,双眼充盈着泪水。虽然他那么丑,虽然他就是万花丛中的一坨X,虽然在小姐姐中间总有那么一个碍眼的猥琐的存在……但是啊!一定一定要出……老头啊!
  特性:宝登圣骑德隆坤巴科U+圣骑高达U合成、老当益壮的常青树、全能型坦克辅助、“我就喜欢你们看我不顺眼却又不得不用我的样子!”
  技能卡:力量攻速
精灵之友!最强的治疗者超越魔法兰蒂!
  魔法兰蒂,或者称呼她为大鹿奶。奶大、BUFF足、能上盾墙,还能清除自身的DEBUFF,PVE活动全能,PVP虽然不顶尖但也是T2级别。虽然没有虎奶的复活技能,但是在保证生存方面却无人能出其右。对于萌新和微氪玩家来说,绝对是必备的超越。
  特性:精灵之友魔法兰蒂U+奶高U合成、腿长奶大保护力强、PVE全能辅助。
  技能卡:智力/体力+攻速
传奇虎奶!最经典的奶妈超越暗黑天堂!
  经典的奶妈,有治疗、有净化、有复活,她在死亡时还会变成天使小姐姐,这妥妥的经典神牧啊!超越时代,她是第一个奶妈,也是唯一一个有复活技能的超神,在PVE和PVP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何况……这么骚气的身材,怎么可以不出呢?
  特性:传说中的暗黑天堂U+奶高U合成、经典奶妈、骚里骚气、全能型奶妈。
  技能卡:智力/体力+攻速
银色闪光!狐狸法师超越弗瑞丝!
  在超越21旧神中,超狐狸可以说是唯一比较派的上用场的法师了,除了一两个世界BOSS不太行之外,几乎也是PVP和PVE全能,整个法师体系中硕果仅存独苗。就身材来说,个人感觉是超越中稳排前三的,另外两个是超龙女和超大鹿奶。
  0氪玩家如果资源不足可以跳过这个,当然,对有志于争先的氪金玩家来说,依然是必出!
  特性:银色之雷弗瑞丝U+法师高达U合成、法师系唯一值得出的超越、全能型法师。
  技能卡:智力+践踏/攻击/首领
幽影梦魇!战场上的死神超越霍克!
  在旧神时期,霍克就是我们入坑萌新的梦魇,而超越时代的现在,他依然是竞技场最可怕的死神,人们敬畏的称呼他为钩子,对他既愤怒又害怕。然而,他的尴尬之处与超狐狸法一样,可以说是超神中唯一能排的上用场的刺客,这无疑让0氪玩家和萌新只能对他敬而远之,而又不得不在PVP中接受他的蹂躏。
  当然,PVE能力的弱势是他的弱点,很少有能让他上场的世界BOSS。
  特性:暗影之翼霍克U+刺客高达U合成、刺客系唯一值得出的超越、PVE无力、竞技场上的死神。
  技能卡:敏捷+践踏/攻击
输出基本靠狗,超越第一位主力输出超越嗜血狂凤!
  超血风是必出的超越之一,并不是说他有多强,仅仅是因为他是第一批超越上神之一,出的最早,用的最久,低廉的成本让他成为萌新最强有力的伙伴。然后被龙女一剑砍死了。
  特性:传说中的嗜血狂凤U+弓箭手高达U合成、第一位主力DPS、死的真快、萌新不要出了。
  技能卡:敏捷首领
钢铁之箭!巨弩猎手超越艾罗泰尔!
  因为与超血风共用一个弓高的关系,超女弩也放在这里。实际上,超女弩的地位也挺尴尬的,在她前面是超神第一输出超女枪,而她后面又是最强的输出展示超浩尔,不管是输出还是辅助上来说,她都被完爆。因此,虽然从性能来说她也比较全能,也只能被放弃了。
  特性:钢铁之箭埃洛泰尔U+弓箭手高达U合成、巨弩猎手、地位尴尬不推荐。
  技能卡:敏捷+践踏/攻击/首领
龙之火焰!游戏真正的男主角超越阿莱克斯!
  超越阿莱克斯,也叫做超越毁灭之王,是超越时代第一个战士系坦克辅助,他在任何场合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是第三个值得出的超越。在剧情中,阿莱克斯跟薇薇安公主之间的爱恨情仇就是整个故事的主线,相比起他来,我们的主角不过就是个打酱油的货色。
  超阿莱的确很厉害,但是呢,也算不上不可或缺,对于萌新来说,是个可以跳过的超神。当然,如果是氪金玩家,那么还是有必要出的。
  特性:传说中的毁灭之王U+战士高达U合成、我这么帅的才是男主角哟、全能坦克型辅助。
  技能卡:力量攻速
钢铁之躯!移动的要塞超越暴风贝尔!
  他是拥有者超人躯体的战士,相同的属性之下,没有人能能比他还能抗,暴走状态几乎让他有两条命,同时附加群体挑衅,是最贴心的保护技能,星之后裔第一坦克没有任何争议,他就是为你的队伍保驾护航的移动要塞!
  跟超阿莱是用同一个机体,作用也几乎相同,适用场合也几乎相同,出了超贝尔,那么超阿莱就是被全面完爆,这就是不建议0氪玩家和萌新出战士系的原因,这等于是一个战士高达只能出一个超越,如果不是能从超越刚开用血风,中途能换贝尔用到超越结束,战士系几乎就是性价比最低的选择了。
  特性:钢铁之躯暴风贝尔U+战士高达U合成、移动的要塞、无懈可击的坦克、全能坦克型辅助。
  技能卡:力量+攻速/减伤
慈悲狸猫,长大了的超越普利加列!
  其实对于老玩家来说,超越狸猫是必须出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她所需要的底子黑魂召唤师。而对于新玩家来说,出她的性价比就是落崖式下跌,因此一般来说,没有黑魂召唤师的玩家是不推荐超狸猫的。
  性能上来说,超狸猫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她出的很早,是超越上神后的第一批,在PVE上的表现也不错。当年那只可爱的小萝莉出落的亭亭玉立了,老玩家们还是出了吧!
  特性:慈悲的普利加列U+黑魂召唤师U合成、女儿长大了、前期PVE辅助。
  技能卡:智力首领/践踏
EXTRA!挥剑斩血风的超越龙女!
  要说国服最大的惊喜(惊吓?)就是超越龙女的优异表现了。谁能料到,这个颜值超高,身材绝赞,手持一柄漂亮红色斩剑的超越龙女科拉尔,会成为国服顶尖大佬世界BOSS冲分的首选?
  不管如何,龙女成功的斩下了血风的狗头,在5分钟内的PVE战斗中超越了所有上神和天使,其适用性之广,与萌新相性之好,成就了如魂刺在机体时代一般的地位。
  更可怕的是,龙女不光是在现在实用,甚至在S5时期成功登顶,毫无疑问,超龙女才是超越时代的主角,没有之一!放心出她吧!
  特性:堕落的科拉尔U+黑魂战士U合成、过图?龙女打。PVE?龙女打。PVP?龙女打。逆袭?龙女打。什么都能打的超级战士。
  技能卡:力量+首领/践踏
斩不开的井盖,无翻身之日的下水道们
  有强的超神,自然也有下水道的超神。有些是用途狭窄,有些是惨遭替换。当然,对于老玩家来说,考虑到底子已经齐全,那么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出也是可以。
小鹿奶超越帕拉尔。超小鹿作为一个前期的奶妈辅助她是合格的,然而她的问题一是需要黑魂奶这个冷门机体,二是在性价比更好的奶高系超神面前遭到全面的替代。因此很可惜的,这个小姑娘不在萌新的考虑范围。
超越白色地狱和超越毕尤尔,法师高达的两个超越。其实在前期的PVP中,超越白色地狱还是少不了的,俗称男法的超越毕尤尔也是一位挺全面的选手,但是他们比起其他同样定位的超神来说,相差太多。在高达时期还能叱咤风云的两位法师,在超越时期就彻底下水道了。同样是法师高达做出的两个超越,无奈的成为了一对难姐难弟。
超越卡米尔,只能说她一定得罪了美工的亲妈。在旧神时期颜值顶尖的锤姐,气质与外貌并存,曾经让许多人不愿意出老头执意要出她,然而超越时期……她,长残了。如果说其他人超越都是棒子拿手的整容术的话,那么超锤姐就一定是那几十分之一的整容灾难的典型。当然,我们对英雄的选择也不完全是看颜值,说实话,她在PVP中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PVE的表现也尚可,可惜前有阿莱后有贝尔,她需要的黑魂圣骑也不是萌新那么早需要的机体,因此只能放弃。
超越银魂、超越熊弓、超越黑妹马卡尔,十分悲剧的,作为前期PVP上比较强力的三个角色,因为PVE上几乎毫无作为,完全不列入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更悲剧的是,作为几乎只专精PVP的3个英雄,居然在中后期被双精通的全能型英雄的PVP能力给完爆了,毫无意外的,下水道垫底的就是她们三个兄弟姐妹。
用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
相关攻略:
开发:GAMEVIL Inc.
类型:卡牌
新游排行榜
动作角色扮演
动作角色扮演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89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8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83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82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9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7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5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4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3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并回复密令领取
密令:10371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My Assistant
Welcome Guest (
欢迎访问本站。游客仅能浏览首页新闻、版块主题、维基条目与资源信息,需后方可获得内容发布、话题讨论、维基编辑与资源下载等权限。若无账号请先完成流程。
2 Pages &&1&&
&邪神与那些创造邪神的人
本季缪斯         Her Majesty and Princess Sandwich
Group: Avatar
Posts: 1106
Member No.: 13618
邪神与那些创造邪神的人 写在前面的话:首先,请不要把这个东西当作克苏鲁神话快速入门指南或者怪物图鉴,它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整理和阐述现代的克苏鲁神话是如何而来的;那些神明、怪物、书籍、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才发展成了今天的样子。因此它面向的读者是对克苏鲁神话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如果你对克苏鲁神话一无所知,那么我建议你先去看看小说,这篇文章并不适合你阅读,因为很多时候你可能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巨大也非常有意思的工程,我预估可能需要花费三到四篇同样长度的文章才能勉强做一个大致的阐述。为了将工程量限定在一个有希望完成的范围内,如果没有意外,我在这篇文章里谈论的小说大多都是七十年代之前的作品。至于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我只会挑出那些流传得太广或者影响太深远的观点和概念进行陈述(比如混沌社的桌面游戏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说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就不值得注意,或者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它们相对较新,传播范围仍然有限,因而造成的影响也较为有限。通过阅读本文你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克苏鲁神话的绝大部分仍然是七十年代之前的作品决定的。或许等到2050年的时候,会有人再将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作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我写这篇东西的最终目的仍然是鼓励爱好者们多阅读小说,包括小说原著。当然我也知道真正愿意读小说的人并不需要什么鼓励,不愿意读小说的人也没办法被鼓励。但幸运的是,作为一个兴趣使然的工程,我根本不在乎结果如何——何况整个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总体上还是挺有趣的。总之,我不打算将它写成是一本百科全书或者怪物图鉴,以免过多地破坏阅读的悬念与乐趣。因此你会看到有许多地方我都没有选择引用而选择进行概括性的陈述。同样地,那些已经存在翻译版本的作品我都会尽量附上它的中文译名(而且你几乎肯定可以在trow.cc找到它),方便有兴趣的人阅读。虑到它的某一部分或许终有一天会搭配着奇奇怪怪的图片出现在某些科普介绍性的文章里,所以我决定将它写得尽量严肃与学究一点,尽量展示故事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渲染它的神秘性。由于许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和错位,因此如果你知道的某些信息并没有出现在这篇文章里,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它来自于七十年代之后的作品,或者某篇被我以及Joseph F. Morales无意间忽略了的作品;二种可能是它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扭曲,或者来自没有作品基础的爱好者理论。如果你很想知道信息的源头与原貌,欢迎与我分享,我会尝试查询其源头(但不能保证总是成功)。在此非常感谢Joseph F. Morales收集整理制作的Cthulhu Universalis。可以说没有他的工作,我根本不敢去想象这样一个工程。一切荣耀归于MoralesA——Abdul Alhazred阿卜杜尔o阿尔哈兹莱德“阿卜杜尔o阿尔哈兹莱德”原本是洛夫克拉夫特童年时阅读过《一千零一夜》后为自己起的笔名(根据某些考据,他外祖父的家庭律师阿尔伯特o巴克在起名时可能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虽然看上去煞有介事,但这个名字并非是真正的,或者正确的,阿拉伯语人名。还一些评论家认为“Alhazred”其实是“All has read”的文字游戏而已。在1921年1月创作的《无名之城》(The Nameless City)中,洛夫克拉夫特第一次将这个名字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并将其称为 “疯子诗人阿卜杜尔o阿尔哈兹莱德”。然后,在他1927年创作的《&死灵之书&的历史》(History of the Necronomicon)中,洛夫克拉夫特简单地叙述了阿尔哈兹莱德的生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崇拜着某些他称之为‘犹格o索托斯’与‘克苏鲁’的未知存在”,书写了许多 “恐怖且自相矛盾的事情”且“默默无闻的穆斯林”——这基本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个 “阿卜杜尔o阿尔哈兹莱德”的形象了。 当然,作为《死灵之书》的作者,这一人物自然也被其他作家在小说里反复提及,不过这种提及大多都是简单地一带而过,并未对这一角色进行更多的补充。而真正值得在这里提及的是奥古斯特o德雷斯于1951年创作的小说《The Keeper of the Key》。在这篇小说中,德雷斯对洛夫克拉夫特之前做出的叙述进行了些许的改变,并且较为详细地讲述了阿尔哈兹莱德的最终命运。小说将阿尔哈兹莱德称为“掌匙人”(The Keeper of the Key),并且将他的死亡时间改写到了公元731年(根据《&死灵之书&的历史》,阿尔哈兹莱德应该在公元738年失踪或死亡)。根据小说的叙述,由于阿尔哈兹莱德的研究及其所编写《死灵之书》泄露了某些秘密,他被邪教徒从大马士革绑架到了无名之城。在那里,邪教徒对他进行了惩罚与折磨,挖掉了他的眼睛与舌头,并最终处决了他。——Arkham 阿卡姆镇“阿卡姆”一词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1920年创作的故事《屋中画》(The Picture in the House)里,顺带一提,“密斯卡托尼克(Miskatonic)”这个词最早也是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但是故事里提到的是“密斯卡托尼克河谷”而非后来更加著名的密斯卡托尼克大学。不过,在故事《屋中画》里,洛夫克拉夫特只是简单地提及了“阿卡姆”这个地名,但并未做更多的叙述。随后,在1921年,洛夫克拉夫特将故事《赫伯特o韦斯特—尸体复生者》(Herbert West—Reanimator)的前半部分情节放在了这个他新发明的叫做“阿卡姆”的地方,并且将故事的两位主角安排成为了在阿卡姆城密斯卡托尼克大学就读的医学生。但此文中的阿卡姆仍然是个毫无特色与风格的城市,即便我们简单地将它替换为“某城”,也不会让故事有任何不同之处。接着,在1923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不可名状》(The Unnamable)时,又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放置在了“阿卡姆的一座老墓园”里。同样地,他也没有对墓地之外的地方做任何的描述;同年10月,洛夫克拉夫特又在故事《盛宴》(The Festival)里再度提到了“阿卡姆”这个地名,但却仍旧没有谈论任何的细节,只是在故事的结尾简单提及故事的主角被人们送进了阿卡姆的“圣玛丽医院”(St. Mary’s Hospital in Arkham)。新英格兰小镇事情在1926年出现了转变。在纽约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的一连串转变后,洛夫克拉夫特于这一年再度回到了自己位于新英格兰的家乡普罗维登斯。对于大城市纽约的厌恶以及回到家乡的喜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他在1926年到1927年间创作的作品,诸如《银钥匙》(The Sliver Key),《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以及花了整整一章唠叨普罗维登斯风景的《查尔斯o迪斯科特o瓦德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全带上了强烈的新英格兰风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在他搬家前往纽约之前曾用过的虚构地名也被翻了出来,并跟着镀上了一层特别的新英格兰风情。在1926年9月创作的《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里,洛夫克拉夫特终于描述了一点儿自己想象中的阿卡姆:“…越过好几里格的河流与草甸,眺望见阿卡姆城那片由乔治亚风格的尖顶组成的可爱景色…”;随后在《银钥匙》(the Sliver Key)与《梦寻秘境卡达斯》(The 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里,他开始以新英格兰地区那些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小镇子为蓝本,概括地构想了这个他曾多次提及的虚构小镇:“…他折回了阿卡姆——那个被女巫侵扰的新英格兰古镇,那个他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银钥匙》);“…那位于被女巫侵扰着的古老阿卡姆中的灰白色复折式屋顶…”以及“…阿卡姆那生长着苔藓的山墙屋顶和城市后方乱石散布的茵绿草甸…”(《梦寻秘境卡达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个充满了女巫传说与复折式屋顶的新英格兰古老小镇终于诞生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小说里沿用了“女巫传说”,“复折式屋顶”,“古老小镇”这样的概括性的描述,继续将阿卡姆的形象符号化。但在此同时,他按着创作需要,也随手为这座古老小镇添加了一点儿细节。例如,他在1927年创作的《星之彩》(The Colour out of Space)里提到阿卡姆有发行《公报》(Gazette)——这是一种定期发布、用来刊登重要公共文件的政府报纸——这份报纸也被后世的爱好者称为《阿卡姆公报》(Arkham Gazette)。而在1928年创作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里,他杜撰了另一份更加有名的商业报纸,《阿卡姆广告人》(Arkham Advertiser)。与仅仅提过一次的《阿卡姆公报》不同,《阿卡姆广告人》后来又在《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 of Maddness),《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都有露面。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奥古斯特o德雷斯在创作小说时,也频繁地提到了这两份报纸,使得这两份报纸与复折式屋顶一样成为了阿卡姆的标志物。遵循同样的过程,我们还在《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中得知了阿卡姆存在有一个历史协会;在《门外之物》(The Thing on the Doorstep)得知了那里有一座疗养院。更晚些时候,1932年2月,阿卡姆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发展。洛夫克拉夫特再一次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阿卡姆,并创作《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虽然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仍然遵循着一贯的风格,但这一次他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阿卡姆的一些景色与地点,并且贡献了大量的街道与地名,让这座虚构的小镇看起来变得更加真实了,也为后世那些吃设定这口饭的人——比如混沌社——提供了莫大的便利。那些熟悉美国历史与新大陆驱巫运动的人在看到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阿卡姆时,通常都会联想到了同样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以及著名的塞勒姆驱巫案。洛夫克拉夫特本人也在与朋友的信件中认可了这种想象。他在1934年4月给Fo李o巴德温的书信里这样写到:“…想象中的阿卡姆应该是个氛围与建筑风格有些类似塞勒姆的镇子,但地势要更起伏一些,而且还有一座学院(当时的塞勒姆还没有设立学院)……我准备把这座镇和想象中的密斯卡托尼克河放在塞勒姆北面的某个地方——或许靠近曼切斯特……”其他作家对于阿卡姆的贡献大多因为缺乏足够的知名度而没能得到大范围的认可。较为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o布洛克在自己1937年出版的小说《The Creeper in the Crypt》中提到了在阿卡姆镇可以看到海边;而1974年出版的那部德雷斯未能完成的小说《The Watchers Out of Time》中也提到密斯卡托尼克河在阿卡姆镇进入大海。这两处描述似乎都暗示了阿卡姆是一个港口城市。虽然洛夫克拉夫特在《雾中怪屋》(The Strange High House in the Mist)里的一些描述似乎也暗示了阿卡姆离海不远,但港口城市的设想仍然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因而最终还是被爱好者们抛弃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阿卡姆地图仍然将它描绘成为一个分部在密斯卡托尼克河两岸的小城市。混沌社在1982年开启了《克苏鲁的呼唤》d100TRPG产品线后,自然也对这座著名的新英格兰古镇进行了整理和翻修,并且出版了详细的设定集《Arkham Unveiled》(或者也被称为《H.P. Lovecraft's Arkham》)帮助玩家与主持人更好的认识这座城市。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很多混沌社自己编撰的内容——毕竟,洛夫克拉夫特与后世作家们笔下的阿卡姆是无论如何也凑不出一本248页的书的。这部设定集一共出了三版(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1995年,第三版2002年),但在设定方面的内容变化并不大,差别的更多是TRPG剧本以及配合不同版本的CoCTRPG规则作出的一些调整。而在2009年的时候,为了将更新设定集(出更多的书骗钱),混沌社还出版了一本基于现代背景的设定集《Arkham Now》,将阿卡姆在21世纪初的模样展现给了玩家。混沌社出版过的一张阿卡姆城地图——Azathoth 阿撒托斯阿撒托斯是个特别难搞的角色。由于他的地位实在特殊,所以很多作家都想要往他身上添点什么,再加上爱好者们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演绎与附会,如今万物之主的面目已经变得和他本身一样扭曲了。“阿撒托斯”一词最早出自洛夫克拉夫特1922年创作的只有480个词的故事片段《阿撒托斯》(Azathoth)。但是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知道的痴愚之神没有任何联系。洛夫克拉夫特也没有解释标题Azathoth究竟是什么意思。盲目痴愚之神而“阿撒托斯”第二次露面时已经变成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存在。在1927年初创作的小说《梦寻秘境卡达斯》中,洛夫克拉夫特这样写到:“它存在于有序的宇宙之外,一个任何梦境都无法触碰到的地方;这股没有确定身形的毁灭力量存在于最深的混沌里,待在一切无垠的中央,翻滚冒泡,亵渎着一切神明——那就是无所限制的恶魔之王阿撒托斯。没有哪张嘴唇胆敢高声言及它的名讳。在那些超越时间之外、让人无法想象的黑暗巨室里,污秽巨鼓敲打着隐约而又令人发疯的回响,邪恶长笛吹奏出的空洞而又单调的哀嚎,而在这一切之中,它饥饿地啃咬着。那些巨大的至高神明缓慢笨拙而又荒诞不经地伴着那令人憎恶的敲打与尖啸翩翩起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神明,盲目痴愚而又阴暗无声,而他们的灵魂与使者即是伏行之混沌,奈亚拉托提普。”这段文字基本已经概括了我们对于阿撒托斯的所有印象:无限中央,邪恶长笛与污秽巨鼓的声音不断回荡,一大群盲目痴愚而又阴暗无声的神明翩翩起舞。此外,这里还提到了阿撒托斯的第一个,也是最少被提起的称号“恶魔之王”/“恶魔苏丹”(daemon-sultan)——至于洛夫克拉夫特为什么选择了sultan而非更常见的king或者lord,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增加一点儿异域色彩而已。而在《梦寻秘境卡达斯》的后半部分,伦道夫o卡特被奈亚拉托提普欺骗,骑上夏塔克鸟飞向深渊时,洛夫克拉夫特再次提到了阿撒托斯:“而最后那股位于最深混沌中、没有确定身形的毁灭力量则正待在无垠的中央,翻滚冒泡,亵渎着一切神明——那便是毫无心智可言的恶魔之王阿撒托斯。”这也是阿撒托斯获得“盲目痴愚之神”(the blind idiot god)这一称号的主要原因。随后,在1929年到1930年创作的长诗《来自尤格斯的真菌》(Fungi from Yuggoth)中,洛夫克拉夫特专门用整整一节(第二十二节)谈论了阿撒托斯。当然,具体的内容与《梦寻秘境卡达斯》中没有太多的区别:笛声,混沌,毫无心智,一应俱全。但在这一节里出现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Here the vast Lord of All in darkness mutteredThings he had dreamed but could not understand,”“黑暗之中浩瀚的万物之主于此喃喃低语口中所言皆是他梦见却无法理解之物,”阿撒托斯之梦让我们暂时跳出乏味又学究的考据之路,先来谈一谈一个广为流传而且颇具迷惑性的观点。关于阿撒托斯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以及其他万事万物只是一个阿撒托斯的做梦,他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当他醒来时,宇宙就不复存在,所以他也是宇宙的毁灭者。”而支持者们最常用来论证这一观点的论据就是《来自尤格斯的真菌》中的这一段诗:“黑暗中浩瀚的万物之主在此喃喃低语,口中所言皆是他梦见却无法理解之物,”其中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在做梦时,理性和逻辑都会消失,但梦中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和清醒世界一样真实(至少在醒来之前是这样);而对于阿撒托斯来说也是如此,他的梦境里诞生了理性与逻辑这些他“无法理解之物”,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充满理性与逻辑的宇宙梦里。而当他醒来之时,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充满理性与逻辑的世界也将不复存在。这个推理虽然听上去很有意思,但我们必须承认,从一段诗句跳跃到这个结论实在有点儿过于跳跃,难以让人满意,更别提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宇宙本身就是“盲目痴愚”而又“漫无目的”的。但是,“阿撒托斯之梦”虽然很可能只是穿凿附会,但它或许的确摸到了一些东西,因为它有着一个并非属于克苏鲁神话的原型。在邓萨尼勋爵1905年出版的第一本书《The Gods of Pegāna》中存在着一位叫做Māna-Yood-Sushāī的神明。在邓萨尼勋爵的笔下,他是Pegāna的第一位神明,他创造了其他所有神明,然后便开始休息,而当他再度醒来时,他就会开始创造新的神明与世界并毁灭那些他已经创造出来的一切。于是,当Māna-Yood-Sushāī创造出Pegāna的诸神时,其中有一位名叫Skarl的神创造了一面鼓。当Māna-Yood-Sushāī入睡后,Skarl就开始敲打这面鼓。鼓声让Māna-Yood-Sushāī陷入沉眠,不会醒来。于是鼓手Skarl就这样永恒地敲打下去。有人说,无数世界无数太阳都是因为Skarl鼓声的回音而存在;也有人说无数世界无数太阳本身就是鼓声在Māna-Yood-Sushāī脑中激起的梦境而已。当我们将这个故事与“阿撒托斯之梦”进行对比时,之间的关联就变得非常明显起来——无比强大而危险的神明与安抚他的鼓声。在1919年前后,洛夫克拉夫特读到了邓萨尼勋爵勋爵的作品,并很快就着了迷,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The Gods of Pegāna》。而在1919年到1927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许多与梦有关的小说里都有着邓萨尼勋爵的影子,那么谁又敢保证《梦寻秘境卡达斯》里的阿撒托斯不是洛夫克拉夫特的Māna-Yood-Sushāī呢?从梦境到现实需要说明的是,直到此时为止,阿撒托斯仍然是梦境系列故事里的存在。虽然洛夫克拉夫特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交叉引用。但他对于梦境系列故事与那些发生在现实世界的故事之间的交叉似乎是比较谨慎的。事实上只有小部分最早出现在梦境系列故事里的东西,后来被他挪到了现实的舞台上,而阿撒托斯就是其中之一。在1929年到1930年间,洛夫克拉夫特与齐里亚o毕夏普合作的《丘》(The Mound)中,他再一次地提到了阿撒托斯——虽然仅仅只有一个名讳,但这位盲目痴愚之神的确就这样被带进了现实世界。随后在1931年创作的《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洛夫克拉夫特给阿撒托斯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号“核心混沌”(nuclear chaos)。这个称号后来在某些情况下被解释为阿撒托斯代表了核能,但放在当时的视角下看,此处的nuclear更可能是指“处于中心”的意思,而非在当时较为罕见的 “核能”含义(洛夫克拉夫特在1934年创作的《超越时间之影》里描述核能时使用的术语仍然是Atomic而非Nuclear)。随后在1932年创作《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时,洛夫克拉夫特再次搬出了阿撒托斯,甚至再度描绘了一遍阿撒托斯的王庭,并且也暗示了他的王庭并不存在于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宇宙空间之中。阿撒托斯的家谱让我们将时间继续推移到1933年。那年的4月27日,洛夫克拉夫特给朋友詹姆斯oFo莫顿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些自己从巴勒斯街10号搬到了学院街的情况——这就是著名的617号信件(因为它在《洛夫克拉夫特信件摘选》一书中排在第617篇)。洛夫克拉夫特肯定没有想到,这封信后来居然引发了爱好者间旷日持久的争吵。当然这和洛夫克拉夫特搬家毫无关系,而是因为他在信里画了一个这样的东西:于是,每个看到这封信爱好者都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这个玩意到底算不算是克苏鲁神话的一部分?如果说它算,这张表格上面的东西不仅滑稽,而且充满了从未在其他作品里出现过的内容,对我们熟悉的体系来说简直就是颠覆性的改变;如果说它不算,这张表格出自洛夫克拉夫特亲笔,恐怕不会有比它合法性更高的东西了。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这张表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内容甚至脱离了表格本身,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了常见的资料里,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混乱的神话体系产生了更多的误导。比如,英文wiki里“阿撒托斯”一栏里就列举了阿撒托斯的子嗣——其内容完全来自这张表格,却根本没有提及表格一事;还有我们经常在中文资料中看到的那句“……他(阿撒托斯)生出三柱原神——‘黑暗’、‘无名之雾’和‘混沌’……”亦是来源于此。从今天的角度看起来,这张表格仅仅只是洛夫克拉夫特与朋友开的玩笑,熟悉他信件的爱好者会发现他的信件里充满相似的玩笑内容。比如,他曾经抱怨纳各与耶伯(没错,就是表里犹格o索托斯和莎布o尼古拉斯的子嗣)搬来和自己一起住,让自己睡得不好。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洛夫克拉夫特的确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故事当作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来看待,也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各种神话存在之间的联系。另外,在1934年9月份,CoAo史密斯写信给RoHo巴洛时,同样也绘制了一张与阿撒托斯有关的家谱:介于CoAo史密斯一贯的脸滚键盘式命名方法,我就不翻译这张家谱了。滑稽的是,CoAo史密斯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要远比洛夫克拉夫特认真得多,但这张家谱的影响力却要比前一张小得多——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谱里的“著名人物”并不太多的缘故。旧日支配者头子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之后,德雷斯主动扛起了克苏鲁神话这面大旗,并且创造出了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概念,其中就包括了“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关于旧日支配者的具体细节,我们留到相应的条目再做讨论,但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是:德雷斯笔下的“旧日支配者”是一个非常宽泛且缺乏明确定义的术语。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外神”,“旧日支配者”,甚至其他一些神话存在,在当时统统都被划到了“旧日支配者”一栏里。当然,出于种种考虑,德雷斯同样也在自己小说里创造出了另一批仁慈的存在——“旧神”(Elder Gods)。接着自然就有了被爱好者们口诛笔伐的“善恶大战”。在最早于1945年出版的《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中,德雷斯提到了:“……旧日支配者们与旧神展开了大战,而指挥他们的乃是阿撒托斯,盲目痴愚之神,以及犹格o索托斯,万物归一,一生万物者……” 面对这样的叙述,人们往往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批评“善恶大战”这一想法上,却忽略这些叙述的深层含义。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神”,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故事里,“神”与“神”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除了那张奇怪的家谱图)——阿撒托斯与他的“王庭”整个处在无垠中央,仅仅只与奈亚拉托提普有所牵连;就连《穿越银匙之门》(Through the Door of Sliver Key)里的犹格o索托斯也没有明确地向卡特提起阿撒托斯。在他的笔下,阿撒托斯与犹格o索托斯与旧日支配者的关系更像是玉帝天庭,諾恩三女神与西瓦尔巴的死亡诸神——他们同存在于一个现实世界里,但却属于不同的神系,彼此间也鲜有交互。而德雷斯却在尝试将他们揉合在一起,让阿撒托斯与犹格o索托斯带领旧日支配者对抗旧神,让克苏鲁与哈斯塔死斗到底,从而让这些神秘的存在真正融合进一个“克苏鲁神话万神殿”。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另外,多说一句,在许多英文资料里都提到了,根据德雷斯的理论,阿撒托斯是在对抗旧神失败之后被旧神剥夺了智性。但我目前没有在他的小说里看到这样的说法(当然,我实在没有兴趣翻完他所有的小说,所以的确有可能他说过这样的话),而且根据一些叙述的推测,这种说法可能是以讹传讹。夏盖虫族之神在拉姆齐o坎贝尔1964年创作的小说《Insect from Shaggai》中,坎贝尔为阿撒托斯打造了一批昆虫一样的信徒,这就是后来广为人所知的“夏盖虫族”(其实它们在小说里被称为Shan,Shaggai只是它们原本所居住的行星的名字)。需要指出的是,Shaggai一词并非是坎贝尔的原创,洛夫克拉夫特的确在《夜魔》(The Haunter of Darkness)里就曾提到过这颗星球,但夏盖虫族的确是坎贝尔的原创。在小说里,这些虫子一样的生物崇拜阿撒托斯,并且建造了像是金字塔一样的神殿。这些神殿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传送的宇航设施。在小说中,它们的母星已经被毁灭了,只有在阿撒托斯神殿中的夏盖虫族幸存了下来。另外,小说里的主角Shea曾在这样的神庙里曾瞥见了某些东西,让他联想到了阿撒托斯的模样——混沌社后来根据这一片段声称每一座夏盖虫族的神庙里都保存着用阿撒托斯的一小块碎片供能的反应炉。另外在拉姆齐o坎贝尔1964年创作的另一篇小说《The Mine on Yuggoth》中,他提到了阿撒托斯存在有另一个秘密名字“N——”(但故事中并没有将它完全写出来)。这个细节后来被混沌社改编成了CoCTRPG里的一个咒文“DREAD CURSE OF AZATHOTH”。——book of Azathoth 阿撒托斯之书阿撒托斯之书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1932年创作的小说《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里。虽然现在很多爱好者都把它当作魔法书来看待,但根据小说中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女巫名册一样的东西,加入老凯夏所属的女巫教团的人需要用血在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挑选一个新的秘名后才算正式加入了教团。(这一点混沌社倒是做的非常忠实,至少在第六版的CoCTRPG核心规则里《克苏鲁神话中的主要书籍》一章并没有提到阿撒托斯之书。)同样注意的是,在《魔女屋中之梦》里提到阿撒托斯之书(book of Azathoth)时并没有使用斜体,book一词也没有大写,因此可以看出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把这个词当作一本书的名字来处理。另外,德雷斯在1957年创作的小说《The Peabody Heritage》也提到了阿撒托斯之书,而且把《魔女屋中之梦》里被老鼠咬出血来在书上签字的桥段又玩了一遍,只是把老鼠换成了黑猫。——Book of Eibon《伊波恩之书》伊波恩是CoAo史密斯1932年创作的小说《The Door to Saturn》中的主角,这也是他的第一次正式出场。CoAo史密斯将他描述成为了一个生活在终北之地(Hyperborean)的巫师,并且崇拜Zhothaqquah(撒托古亚的另一个名字)。但是在后世爱好者当中,这个名字远不如《伊波恩之书》有名(Book of Eibon)。《伊波恩之书》最早则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与海泽尔o希尔德在1932年合作的小说《石像》(The Man of Stone)中,但是考虑到洛夫克拉夫特与CoAo史密斯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书信来往,很难说《伊波恩之书》就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原创。接着,CoAo史密斯在1933年的小说《Ubbo-Sathla》与《The Holiness of Azedarac》中详细阐述了一些与《伊波恩之书》的有关的信息。在《Ubbo-Sathla》中,CoAo史密斯表示《伊波恩之书》最初的版本是由一种已经被遗忘的终北之地语言书写的(考虑到书的作者,这是个很自然结果),随后它被翻译成了希腊语,然后又在中世纪被翻译成了法语。这本书里面充满了险恶的神话,宗教祈祷,仪式与咒语,也记载了与乌柏-撒斯拉(Ubbo-Sathla)有关的许多信息。同样地,CoAo史密斯还在小说中表示,与《死灵之书》相比,《伊波恩之书》里记载了许多相同的黑暗秘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阿尔哈兹莱德不知道或者有意忽略的知识。此外,《Ubbo-Sathla》也提到此书后来被翻译成了希腊语,并且在中世纪时,其希腊语版本又被翻译成了法语。而在《The Holiness of Azedarac》中,CoAo史密斯则详细地描绘了其中一本《伊波恩之书》的副本,称它是“一本由终北之地语言书写的副本”,上面有“用龙血绘制的装饰与图案”,包含着“最为古老的咒语”以及“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有关Iog-Sotot(犹格o索托斯的另一个名字)与Sodagui(撒托古亚的另一个名字)的秘密学识”书的封皮是用“一种原住地的类人生物的皮”制成的。显然,他对于这一副本的描述,比如,神秘的文字,以及使用人皮装订等特色。可以看到这些描述后来被多次套用在了克苏鲁神话中的其他魔法书上。其他版本的《伊波恩之书》同样地,许多作家也在自己的小说使用了《伊波恩之书》在其他语言中的名字。当然遵照CoAo史密斯对于此书的历史设定,其他作家使用的名字基本都是此书的拉丁文名字或者法语名字,包括:拉丁语:《Liber Ivonie》,出自罗伯特o霍华德的故事残篇《The House in the Oaks》;《Liber Ivonis》,出自洛夫克拉夫特1935年的小说《夜魔》(The Haunter of Darkness),罗伯特o布鲁洛1950年的的小说《The Shadow from the Steeple》(《夜魔》的后续)以及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与1951年的《The Adventure of the Six Silver Spiders》《Liber Ivoris》,出自德雷斯1957年的小说《The Shadow Out of Space》《Libor Ivonis》,出自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老实说,这四个拉丁文名字中只有《Liber Ivonis》勉强算是正确的)以及法语:《Livre d'Eibon》出自洛夫克拉夫特与威廉o拉姆雷在1935年的《阿隆佐o泰普尔的日记》。B——Byakhee拜亚基“拜亚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雷斯1945年的小说《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但早在1944年的小说《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他就已经提到了这种生物。在《库文街上的小屋》中,德雷斯将拜亚基称之为“蝠翼怪物”或者“半人半兽的蝠翼生物”,并且侍奉哈斯塔,这也是后来混沌社出版的剧本模组里经常将拜亚基与哈斯塔的信徒们联系起来的主要依据。在小说里,它们主要被当作坐骑来看待,但却也提到它们与侍奉克苏鲁的深潜者有冲突,似乎又说明了它们并非仅仅无心智的怪物。此外,“黄金蜂蜜酒”(space-mead)也出现在此文中,并被视为是一种乘坐拜亚基前的准备手续。自此之后,黄金蜂蜜酒就经常与拜亚基一同出现在小说中但是,混沌社在1988年出版的小册子《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时,却在拜亚基的描述部分使用了洛夫克拉夫特1923年创作的小说《魔宴》(The Festival)里提到的一种“杂种有翼生物”(顺带一提Sandy Petersen就是第一版CoCTRPG的作者)。而且这一叙述一直沿用到了CoCTRPG的第七版。对于这一使用,有部分爱好者提出了一些疑议。因为洛夫克拉夫特在小说中描述他笔下的怪物时,使用了乌鸦、鼹鼠、猛禽、蚂蚁、吸血蝙蝠以及腐烂的人类尸体做了比喻;但德雷斯的描述则简单得多,仅仅只称它为蝙蝠一样的大鸟,或者长着黑色翅膀像是蝙蝠一样的生物,因而很难断定两者说的就是同一种东西。因而一部分爱好者也试图将这两种东西看作是拜亚基的两个不同种加以区分。C——Celaeno昴宿增九/塞拉伊诺德雷斯在1944年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将这颗星星揽入了他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在这篇小说中,他提到了昴宿增九上有一座图书馆,里面存满了旧日支配者“从旧神那里盗来的象形铭文与书籍”。而在他于1945年创作的《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他又补充提及这些象形铭文与书籍一部分是旧日支配者对抗旧神时偷走的,另一部分则是后来偷走的。而在他于1949年创作的《The Gorge Beyond Salapunco》中,德雷斯进一步地描述了这座大图书馆,称其由雕刻的花岗岩修建而成,有着雄伟的立柱,桌子以及放满了巨大书籍的书架。由于昴宿增九是一颗次巨星,所以这一设想的问题在于一座由花岗岩图书馆是如何修建在恒星上的。一种理论认为,德雷斯在这里所指的昴宿增九只是对于某颗围绕昴宿增九运行的行星的简称;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大图书馆本身可能就是围绕昴宿增九运行的一颗行星。但德雷斯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塞拉伊诺断章与昴宿增九一同出现在德雷斯小说里的还有一本名叫《塞拉伊诺断章》(Celaeno Fragments)神秘书籍。此书的第一次露面亦是在德雷斯1944年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中。在故事里,《塞拉伊诺断章》是故事主要人物舒斯伯利博士的重要之一。根据德雷斯的叙述这是一本带封套的对开本(sealed folio),在舒斯伯利博士的授意下,由故事的主角将它捐赠给了密斯卡托尼克大学的图书馆。虽然德雷斯并没有透露该书的内容,但根据名字来推测,该书的内容显然应该与昴宿增九上的大图书馆有关。此外,德雷斯也没有谈及该书的作者是何人,以及为何将之取名为“断章”。德雷斯后来在其他故事里提到的《塞拉伊诺断章》要么就是密斯卡特尼克大学收藏的这一本,要么就是它的副本。混沌社在2007年为守密人出版的《The Keeper's Companion》中也提到了《塞拉伊诺断章》(应该有更早的相关叙述,但旧版的资料太难查了)。但与德雷斯之前叙述稍有不同的是,《The Keeper's Companion》称此书是舒斯伯利博士根据自己在昴宿增九大图书馆中的研究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是一些研究笔记(这解释了为什么是“断章”),并且称其与《纳克特抄本》及埃尔特顿陶片互有对应,因而可能同源自一本更古老的书籍。——Chaugnar Faugn 昌格纳o方庚/夏乌戈纳尔o法格恩昌格纳o方庚是少数小有名气却仅依靠一部小说就完全定型的神话存在。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绝大部分关于昌格纳o方庚的信息均出自弗兰克o贝纳普o朗于1931年在《Weird Tales》上连载的《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包括——它的形象,吸干受害者鲜血的行为,以及它能够挑选一名使者并让他/她的面貌变得与自己相同的故事(基本上就是混沌社的规则书里提到的那些东西)。但是,《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里还提到了一些有趣但并不太广为人知的东西,比如:昌格纳o方庚原本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并且用原始的两栖动物与爬虫创造出了一个类人种族作为自己的仆从(就是所谓的“昌格纳o方庚的蟾蜍人”,即“Miri Nigri”);它有五个兄弟,但弗兰克o朗同时也在故事里提到昌格纳o方庚与它的五个兄弟可能是同一个高维存在在三维世界的不同化身,而非五个独立的个体;当在罗马的军团抵达阿尔卑斯山附近的时候,昌格纳o方庚召集仆从将自己迁移到了亚洲的的缯原(the plateau of Tsang),但它的兄弟们却不愿离去,因此它们就此分道扬镳。与执著于神秘主义的德雷斯不同,弗兰克o朗更喜欢从科学的视角来解释神话(虽然他笔下的科学理论也是一堆奇奇怪怪的胡话),因此弗兰克o朗在《The Horror from the Hills》里也借不同的角色之口对昌格纳o方庚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崇拜昌格纳o方庚的祭司认为它就是神明,是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投下的具现;而作为犯罪调查人员与神秘主义学者的小罗杰则认为昌格纳o方庚并非真正的神明,只不过是某个来自遥远世界与邪恶维度的存在而已。虽然昌格纳o方庚也出现在了许多别的小说里,但它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的变化,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小小的补充而已。例如,罗伯特o布鲁洛在他1939年创作的小说《Death is an Elephant》中称在马来的一个叫做Jadhore的小邦国里,印度教的象神也被当作是昌格纳o方庚与撒托古亚进行崇拜——这种形象上的联想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弗兰克o朗可能在最初构想昌格纳o方庚的形象时就受到了象神的影响。但由于这一说法有冒犯的嫌疑,现在已经不太被人提及了。——Cthugha 克图格亚“克图格亚”一词最早出现在德雷斯于1944年创作的小说《库文街上的小屋》(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在这部小说里,他提到了一些后来广为流传的,有关克图格亚的信息,例如克图格亚盘踞在北落师门;一些火焰样的生物侍奉着它(也就是后来CoCTRPG里所提到的炎之精);以及克图格亚与奈亚拉托提普以及莎布-尼古拉斯保持着敌对的关系。但德雷斯并没有在小说中描述克图格亚的形象,或是它的其他特点。在德雷斯于同年11月份出版的小说《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中,德雷斯再次提到了克图格亚与奈亚拉托提普的敌对关系,甚至让书中的角色在威斯康星州北部召唤了克图格亚,借此摧毁了一座被奈亚拉托提普的化身(the Dweller in Darkness)所盘踞的森林。在故事里,德雷斯提到了召唤克图格亚的情景:黑暗突然消失,琥珀色的光芒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树木、地面、房子上出现无数起火的光点(这就是后来CoCTRPG中称召唤克图格亚时,炎之精会与克图格亚一同降临的来源)。但德雷斯在小说里对于克图格亚形象的描述仍然很含糊,称其为一团琥珀色的云雾。事实上德雷斯虽然后来又在几本小说中提到了克图格亚,但却从未仔细描述过它的形象。在他于1945年创作的小说《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德雷斯将克图格亚划归为“元素论”中的“火”,称其为“Fire-being”。如果我没记错,这是“元素论”中属于火焰阵营的唯一一个。——Cthulhu 克苏鲁“克苏鲁”第一次登场是在洛夫克拉夫特1926年创作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唯一一篇以克苏鲁为主题的小说(当然他的大多数造物都是一次性的)。小说对克苏鲁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包括一尊克苏鲁的雕像,以及克苏鲁真正现世的情景);同时谈到了即使在不死不活的长眠中,克苏鲁似乎仍然有能力对人类的心智造成影响。小说称只有“群星位置正确之时”克苏鲁才会真正复活;同时还谈到拉莱耶的一些情况。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克苏鲁的形象基本上都来自于这篇小说。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克苏鲁图画是经过了后世许多画家想象和美化的结果。不论是在小说的描述里,还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亲笔画中,克苏鲁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纤细精壮的形象,洛夫克拉夫特想要的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令人作呕的臃肿和肥胖。1934年洛夫克拉夫特在写信给巴洛时附上的克苏鲁简笔画。我得说他幸好选择写作而非绘画作为职业,不然饿死都不多。虽然克苏鲁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其他小说里并未以主要位置出现,但这仍然不妨碍洛夫克拉夫特为这位肥胖的邪神继续添加各种细枝末节的故事。在1928年创作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中,洛夫克拉夫特又一次提到了克苏鲁,而且还在是在一段《死灵之书》的“摘抄”中。这段文字称克苏鲁是旧日支配者们(Old Ones)的兄弟,但克苏鲁也只能模糊感知到旧日支配者们的存在。接着,在1930年他与毕夏普合作的《丘》(《The Mound》)中,洛夫克拉夫特创造了一个名叫昆扬的地下世界,在那里生活着一群外貌类似印第安人的外星种族。在这个故事里,这些昆扬人将克苏鲁称为“图鲁”(Tulu),并将作为主要神明进行崇拜。因为在他们的神话中,是图鲁指引他们来到地球的。同时昆扬的神话还宣称,拉莱耶的沉没与克苏鲁被囚禁在深海之中是一些与克苏鲁作对的太空魔鬼(space-devils)所为。但小说中并未真正给出太空魔鬼的真面目,甚至都没有去探讨这些神话究竟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或者只是昆扬人用来保持自我封闭的借口。此外,在1930年创作的《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中,米o戈似乎也在崇拜克苏鲁。随后,在1931年创作的《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洛夫克拉夫特终于借着远古者们留下的壁画填补了克苏鲁及其眷族最初降临地球的情景。根据远古者们留下的壁画,克苏鲁及其眷族是在一块新大陆从南太平洋的海底隆起后降临。降临之后,克苏鲁及其眷族发动了针对远古者的战争,并在短时间将远古者都赶到了海底。但远古者们很快投入了战争,使得双方最终达成了和平。作为交换,克苏鲁的眷族占领了那片从海中升起的新大陆;而远古者则仍控制着海洋与所有的旧大陆。在收复了南极洲后,远古者们还清除了克苏鲁的眷族在那上面修建的所有城市。随后,在地质变动中,克苏鲁及其眷族占领的那片大陆再度沉入了海底,克苏鲁被囚禁,于是远古者们再次控制了整个地球。故事里并没有说明这段历史发生的时间,但肯定发生在二叠纪中期,修格斯叛乱之前(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二叠纪中期在地质学上的时间应该是两亿五千万年之前,但洛夫克拉夫特一直误以为这一时间段是在一亿五千万年之前,他在《疯狂山脉》与《超越时间之影》里都犯了这个错误)。而洛夫克拉夫特最后一次在小说中提到克苏鲁是在1931年晚些时候所创作的《因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也是在这篇小说的最后,他提到深潜者(Deep Ones)可能也是克苏鲁的信徒。德雷斯笔下的克苏鲁作为德雷斯迷之喜爱的旧日支配者,德雷斯在总共27篇不同的作品里提到了克苏鲁,但侧重点总的来说限制在三个方向:o将克苏鲁描绘成为元素中“水”的力量,是“水”领域的领袖。比如《The Sandwin Compact》(1940),《Beyond the Threshold》(1941)与《The Black Island》(1952);o描述克苏鲁与哈斯塔的关系。比如在1939年创作的《The Return of Hastur》中,他甚至让克苏鲁与哈斯塔短暂地碰了个面;而在1944的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他又提到了克苏鲁与哈斯塔是半个兄弟(half-brother)并且相互敌对。但由于德雷斯从未在小说里提到过克苏鲁与哈斯塔的其他亲属,或者它们的家谱,因此这个描述显得非常古怪——但有可能是受到了洛夫克拉夫特画的那张家谱树的影响。o讲述世界各地对于克苏鲁的崇拜,并借此讲述英雄与这些克苏鲁教团做斗争的故事。例如《库文街上的小屋》中提到克苏鲁克丘亚人(生活在南美洲的一支民族,他们被认为是印加帝国的后裔)神话中的吞噬者非常相似,并且声称南美的某个湖通向克苏鲁的所在,邪教徒们聚集于此进行崇拜;而在《The Black Island》中又称库克群岛上的居民将克苏鲁视为“渔夫之神”(Fisherman's God)等等。克苏鲁的家谱即便我们抛开洛夫克拉夫特开玩笑的家谱树与哈斯塔的半兄弟关系不提,克苏鲁也是现今神话中少数几个拥有亲属的神明之一。我们经常会看见有人提到“加塔诺托亚是克苏鲁的长子”这样的说法;而且很不幸的是由于加塔诺托亚后来还被用到了奥特曼里,导致这个本来名气并不大的角色在中文爱好者圈子里却变得家喻户晓起来,然后就导致“加塔诺托亚是克苏鲁的长子”这样的说法在没有搞清楚前因后果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流传。由于本文旨在讨论克苏鲁神话中各种事物的演变历程,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段关系稍微理一理。关于加塔诺托亚的具体情况,我在对应的词条再谈。简单地说加塔诺托亚是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于1933年和海泽尔o希尔德合作的《超越万古》(《Out of the Aeons》)中。但在该小说中,加塔诺托亚克苏鲁没有任何的关系。真正将两者扯上关系的是林o卡特的Xoth系列小说。如果没有必要,我实在不太想谈林o卡特的作品,因为一旦将他的作品牵扯进来这篇文章的工作量就会变得没完没了起来(你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林o卡特属于比较近代的作者,作品目前的影响力的确比较有限,但偶尔的确有那么一两条信息流传得特别广泛,比如克苏鲁的亲属问题,因此不可能绕过去。简单地说,林o卡特在1971年到1981年间总共创作了五篇小说《The Dweller in the Tomb》(1971),《Out of the Ages》(1975),《The Horror in the Gallery》(1976),《The Thing in the Pit》(1980)以及《The Winfield Heritance》(1981),这就是后来所谓的Xoth系列故事。这一系列故事都都围绕三位神明——加塔诺托亚克(Ghatanothoa),Ythogtha以及Zoth-Ommog——展开,而这三位来自Xoth双星系统的神明正是克苏鲁与Idh-yaa所诞下的子嗣(准确地说是儿子,虽然我不确定人类的性别分类是否适用于克苏鲁神话里的存在,但林o卡特就是这么说的)。如果你对这一大串名词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开始了解它们的来历,请不要紧张,它们都是林o卡特的创造,而且绝少出现在林o卡特以外的作家作品里。顺带一说,Xoth系列故事不仅产出了克苏鲁一家,还产出了撒托古亚的父母(Ghizguth与Zstylzhemghi),以及克图格亚的子嗣(Aphoom-Zhah)。(总之如果某位著名的神话存在有着一个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名字的亲属,它有八成的可能是来自林o卡特的某篇作品)除了三位儿子之外,克苏鲁与Idh-yaa还诞下了一位小女儿——Cthylla,但她不是林卡特的创作。Cthylla最早出现在布莱恩o拉姆利的小说《The Transition Of Titus Crow》(1975),但该小说并未详细描述她的形象。直到1997年,缇娜oLo简森才在小说《In His Daughter's Darkling Womb》(1997)中将它的形象描述成为了一只长着巨大翅膀的章鱼。(顺便吐槽一句,与Cthylla有关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足以让人自戳双目)当然,就我所知大名鼎鼎的克苏鲁至少还有另外两任配偶和两位子嗣,但幸运的是它们都非常不出名,因此我也不需在此提及了。克苏鲁的眷族在1926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克苏鲁的呼唤》时,他在小说里同时提到了另一些与克苏鲁一同降临地球的存在,并将其称为“Great Old Ones”(是的,这个术语现在被翻译成了“旧日支配者”,我会在旧日支配者的条目里谈论语用学的问题,在这里我会使用英语原词避免造成更多的困扰)。在小说中,克苏鲁似乎是这些“Great Old Ones”领导者。它们与克苏鲁一同长眠在拉莱耶石屋中,而且克苏鲁的魔法保护着他们。但《克苏鲁的呼唤》并没有说明“Great Old Ones”的具体形象,因为“No man had ever seen the Old Ones”。随后,在1931年创作的《疯狂山脉》中,洛夫克拉夫特再度提到了这些跟随克苏鲁一同降临在地球上的存在。这一次洛夫克拉夫特借着远古者们留下的壁画将之描述成为了一个“像是章鱼的陆地种族”,并且第一次将这些存在称呼为“克苏鲁的眷族”(Cthulhu spawn),同时他也在小说中提到构成克苏鲁眷族的东西与与我们所知道的物质完全不同,因而它们能够进行某些变形与重组过程。接着,在1933年他与霍夫曼o普莱斯合作的《穿越银匙之门》(Through the Gates of the Silver Key)他还非常简单地提到了这些存在将它们的文字带到了地球上,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拉莱耶文。但到了德雷斯的笔下,克苏鲁的眷族已经不再完完全全地被束缚在拉莱耶了。例如,在1939年的创作的《The Passing of Eric Holm》中,德雷斯提到有某种咒语能够将它们召来,故事中的角色Eric Holm也正是用这种咒语召来了克苏鲁的眷族并最终被它杀死了。德雷斯还在故事中提到了巨大带蹼的不规则脚印。显然,在他的笔下,克苏鲁的眷族并非完全像是洛夫克拉夫特所描述的“陆地种族”而是更多地带上了水生生物特征。在林o卡特笔下(是的,我不得不又提到他了),克苏鲁眷族的形象又被进一步细化。在Xoth系列小说里,克苏鲁的眷族成为了一种原来生活在Xoth星系的可变形生物,它们崇拜克苏鲁,并且将自己形象改变成了与克苏鲁类似的模样,并最终随着它们的神一同来到了地球上。而我们今天对于克苏鲁眷族的称呼“克苏鲁的星之眷族”(Star-spawn of Cthulhu)或者“星之眷族”(Star-spawn)其实是一个非常新的共识。事实上,1988年出版的小册子《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里克苏鲁的眷族仍然被称为“spawn of Cthulhu”,但是在1992年出版的第五版《Call of Cthulhu》规则书中,对这一族群的称呼却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Star-spawn of Cthulhu”(由于我并没有1989年出版的第四版规则书,所以第五版目前是我能够追溯到的“Star-spawn”的最早源头)。“Star-Spwan”一词显然来自于德雷斯在1932年创作的小说《The Lair of the Star-Spawn》。但是该小说里的star-spawn本身其实与克苏鲁或者克苏鲁的眷族毫无关系,而现在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材料能够说明混沌社究竟出于何种考虑对称呼进行了变更。但是随着《Call of Cthulhu》规则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克苏鲁的星之眷族”与“星之眷族”已经逐渐替代了老旧的“克苏鲁的眷族”或“克苏鲁眷族”成为了对这一族群的正式称呼。——Cultes des Ghoules/Cultes des Goules 《食尸教典仪》Cultes des Ghoules/Cultes des Goules是法语,虽然该词的两种形式都曾出现在作家们的故事里,但准确地说“Cultes des Goules”才是正确的拼写方法,而它的字面意思是“Cults of Ghouls”(食尸鬼教派,或者劫墓者的教派)。《食尸教典仪》的正式登场出现在罗伯特o布鲁洛于1935年6月刊登在《Weird Tales》上的《The Suicide in the Study》上。但这个名字在被正式印成铅字之前,早已经在罗伯特o布鲁洛与洛夫克拉夫特的书信中提过多次了。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早在《The Suicide in the Study》发表以前,洛夫克拉夫特已经在自己于1934年底到1935年初创作的《超越时间之影》(The Shadow out of Time)里使用了这个名字(但《超越时间之影》直到1935年11月份才发表,所以《The Suicide in the Study》仍然是《食尸教典仪》的第一次正式登场)。当然,这样的现象在洛夫克拉夫特与他的笔友圈子里其实非常常见,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伊波恩之书》。此外,在《The Suicide in the Study》里,布鲁洛同时还提到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法国人,名叫德雷特伯爵(Comte D'Erlette)。根据一些信件考据,该名字应该是洛夫克拉夫特创造的,而且是他和德雷斯开的一个玩笑(D'Erlette与Derleth)。此外洛夫克拉夫特还曾在信件里表示德雷特伯爵就是德雷斯的一位祖先,不过德雷斯的祖先其实是日耳曼人(Derleth与他母亲的娘家姓Volk都是德语里常用的名字)。1976年,艾迪oCo贝廷在自己的小说《Darkness, My Name is》对些说法又做了巧妙的修改。他将Comte D'Erlette当作了一个称号(Comte De Erlette,厄勒特地区的伯爵)进行处理,同时给了这位虚构的作者一个更加法国化的名字“弗朗索瓦-奥诺尔o巴尔福”( Fran?ois-Honoré Balfour)。这一个更改后来得到了混沌社的采用,并且在第五版的《Call of Cthulhu》核心规则以及2000年出版的《The Keeper's Companion》第一卷中将这一信息正式写入了混沌社的官方规则(额外还编了一些《食尸教典仪》包含的内容与它的历史发展)。D——Dagon and Deep One 大衮/达贡与深潜者“大衮”一词原本指的是亚摩利人(闪族人的一支)所崇拜的丰饶之神。希伯来圣经里将他视为是非利士人的主神。在过去,他经常被描述为下半身为鱼,或者头披鱼皮的男性形象,有时也被称为“鱼神”(Fish God);但1930s往后的研究显示可能这是根据希伯来文里鱼的读音“d?g”而产生的错误联想,不过洛夫克拉夫特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另一方面,深潜者的鱼人形象也并非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原创。罗伯特oMo普莱斯在1998年为混沌社出版的《The Innsmouth Cycle》做序时就指出了至少两篇对于深潜者小说形象有极大影响作品,其一是罗伯特o钱伯斯于1899年创作的《The Harbor-Master》,其二是欧文o科伯在1913年创作的《Fishhead》。前者讲述了人们发现一个水生类人种族最后遗民的故事,里面提到了长着鱼一般圆鼓眼睛的人;而后者则讲述了一个黑人与印第安人通婚后生下了一个头部类似鱼头的混血儿——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洛夫克拉夫特在《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里谈到混血人。《大衮》“大衮”与“深潜者”最早被引入克苏鲁神话体系在洛夫克拉夫特于1917年7月创作的《大衮》(Dagon)中。小说借着一系列的浮雕描绘了一个居住在海洋之中,“有着带蹼的手掌与脚掌”,“鼓胀无神的眼睛”的水生类人种族,并且提到浮雕上这些生物中的一个个体似乎特别巨大,因为“雕刻将他表现得几乎和鲸鱼差不多一样大小”;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洛夫克拉夫特更是直接描述了某个庞然大物从海中冲出,来到在一棵巨大的立柱前举行某种神秘的仪式的情景。这些描述就成为了今天克苏鲁神话里有关大衮与深潜者的最初原型。但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所谓的“大衮”究竟是那个海中出现的巨大怪物,还是它崇拜的对象,抑或是主角在见到怪物后联想起了自己所知道的异教神明。毕竟当故事中提及“大衮”这个名字时,洛夫克拉夫特所指的仍然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那个鱼神。我们今天之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海中出现的庞然大物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大衮,完全是因为后世的作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混沌社)已经为我们植入了“大衮就是特别巨大的深潜者”这一形象而已。大衮密教在完成《大衮》的14年后,洛夫克拉夫特再次在自己于1931年创作的小说《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再次提到了大衮与深潜者。虽然这篇小说对于那些曾经出现在《大衮》中的石刻浮雕上的人鱼有了细致的描写,并且给予了它们“深潜者”(Deep One)的名字,介绍了它们的行事动机以及希望与人类混血的奇异行为,但却依旧没有向读者描述或者解释“大衮”究竟为何物。不过,在这篇小说中,他引入了一个崇拜大衮的宗教,“大衮密教”(Esoteric Order of Dagon)。这一奇怪的教团将大衮称为父神(Father Dagon),并且还提到了一位与大衮并列的存在——母神海德拉(Mother Hydra)——显然这个名字的创意应该来自于希腊神话里的多头海怪Hydra。根据小说的描述,大衮密教似乎是印斯茅斯的居民在与深潜者们取得联系后衍生出的副产品,但小说里同时也提到太平洋上的一些与深潜者有来往的岛屿也存在着一些献祭活人的邪教,因此很难断定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这个宗教究竟是人类自发形成的邪教组织,或者深潜者授意下建立的控制工具,抑或从深潜者们自己的宗教里衍生出的人类宗教分支。但不论如何,“大衮密教”意味着深潜者与“大衮”这个名字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在《印斯茅斯的阴霾》的最后,洛夫克拉夫特却将这种简单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他在小说的最后谈到“眼下,它们(深潜者)会稍作休整;但有一天,如果它们还记得,它们将会按照伟大的克苏鲁的意愿再度崛起。”(此外,他还谈到修格斯,似乎暗示了修格斯与深潜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仅仅从整篇故事的内容来,洛夫克拉夫特在这里提到克苏鲁可能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引用,以期望在不同故事间创造联系。毕竟整篇故事只有三处地方提到了克苏鲁——而另两处则是一句祷词而已。但是这种引用却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将深潜者与克苏鲁联系起来的支点,也使得深潜者、大衮、克苏鲁三者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旧日支配者”或“克苏鲁之仆”1938年,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一年后,他的笔友亨利o库特勒发表了另一篇关于深潜者与大衮的小说《Spawn of Dagon》。在这篇小说中,他将深潜者称为“大衮的子嗣”(children of Dagon),并认为他们崇拜大衮——但是故事仍然没有说明大衮究竟是什么,只是简单地将它描绘成一个被视为禁忌的邪恶海洋之神,因而导致后来的许多爱好者认为库特勒在这里所指的大衮其实仍然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那个“大衮”;但话说回来,洛夫克拉夫特也从未否认过他笔下的大衮不是非利士人神话里的神明——甚至《大衮》本身就暗示过非利士人所谓的“大衮”可能存在其他的源头。不过,《Spawn of Dago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大衮”给人的感受——某种类似神明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然有许多爱好者认为大衮属于旧日支配者中的一员,并且统治着整个深潜者种族。但是当德雷斯接手深潜者这份遗产时,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德雷斯对于克苏鲁这一文学形象特别喜爱,因此在他笔下,深潜者与克苏鲁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深挖。早在1941年,德雷斯创作的第二篇与克苏鲁神话有关的故事《Beyond the Threshold》中,他就借角色之口直截了当地将洛夫克拉夫特在《印斯茅斯的阴霾》中所提到的深潜者称作“克苏鲁的眷族”(The Spawn of Cthulhu)——但由于洛夫克拉夫特早在自己的小说里提到过克苏鲁的眷族,并且它们与深潜者毫无相似之处,因此德雷斯的这一称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就连他也没有再提起过。但是深潜者崇拜克苏鲁并为它服务这一基调已经在德雷斯的小说中得到了确立。在《库文街上的小屋》(1944),《The Watcher from the Sky》(1945),《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1948),《The Gorge Beyond Salapunco》(1949),《The Keeper of the Key》(1951)以及《The Seal of R'lyeh》(1957)中,他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描写深潜者,并且让它们以克苏鲁的仆从与爪牙的身份与故事中的角色有所交互。此外,他也为深潜者补充了一些后世偶尔会有提及的细节,例如在1945年的《The Watcher from the Sky》中,他提到火焰会对深潜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彻底杀死它们;而在1957年的《The Seal of R'lyeh》中,他也提到某些深潜者与人类产下的后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血脉中深潜者的影响。这些细节后来经常会出现在混沌社或玩家自创的模组剧本里。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深潜者与克苏鲁的关系绝大部分都是受到了德雷斯的影响。相比之下,深潜者与大衮的关系在德雷斯笔下却很少提及。德雷斯似乎并没有将大衮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在印斯茅斯地区受到崇拜的宗教形象。他每次提及大衮时都是在与印斯茅斯有关的叙述中,例如《The Lurker at the Threshold》(1948)以及两篇以印斯茅斯为主题的故事《The Shuttered Room》(1959)和《Innsmouth Clay》(1971),甚至就是在这些故事里他也仍然不忘提到克苏鲁的影响。对于后世的作家、模组剧本创作者以及游戏主持人而言,德雷斯对于深潜者-克苏鲁关系的扩展提供了大量可以发挥的空间。毕竟,在很多时候将深潜者与神话中最具标志性的形象“克苏鲁”联系在一起会带来更强的冲击力,而大衮的形象则仍然笼罩在迷雾中,让人摸不清头脑。甚至罗伯特oMo普莱斯在为混沌社1998年出版的《The Innsmouth Cycle》小说集做序时提出了一个饱受争议但也影响深远的想法——“大衮”其实就是克苏鲁的另一个名字。他认为当洛夫克拉夫特试图创造某些异类存在时,他总会创造出一些无法发音的词语来显示其怪异特征,但“大衮”明显不在此列,因而“大衮”可能仅仅是马什船长及其同伴(《印斯茅斯的阴霾》中人物)在使用一个圣经中的形象来描述深潜者们所崇拜的真实存在——克苏鲁——而已(事实上这是个挺不错的解释,除了它直接消抹掉了“大衮”这个神话形象以外)。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直到1998年在整个克苏鲁神话圈子里,对于大衮的形象以及大衮与克苏鲁的关系仍然没有一个共识。但是作为普莱斯当时的东家,混沌社可不这么想。对于卖设定的混沌社而言,任何曾经出现在小说里的细枝末节都比自己生造一个新的东西来得更好。因而早在1992年第五版的CoCTRPG规则书中,混沌社就对大衮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父神达贡和母神海德拉,是在体型和年龄上均大大成长的深潜者”,“它们支配着深潜者,率领深潜者们崇拜克苏鲁”(也不知道普莱斯写序前是没看过混沌社的设定集,还是根本没把混沌社当回事)。自然,这就是我们今天最熟悉的“大衮”的形象了。至于混沌社最早是在何时将“大衮是巨大的深潜者以及克苏鲁的祭司”这一概念写进设定集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比较可能的时间点是第四版规则(1989)到第五版规则(1992)年的某个时间点,因为在为三版规则服务的《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1988)中并没有提及大衮这一形象。——De Vermis Mysteriis 《蠕虫之秘密》《蠕虫之秘密》一书最早出现在罗伯特o布洛克于1935年创作的小说《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中。在此文中,布洛克为《蠕虫之秘密》的历史做了简单地介绍。根据《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的叙述,此书为法兰德斯(今比利时北部)的术士路德维希o蒲林在牢房中等待巫术审判时所著。在蒲林完成全书后,该手稿被偷偷运出了牢房,并最终在蒲林死亡一年后于科隆印刷出版。《蠕虫之秘密》的原稿与第一版均为拉丁文。在出版后不久,该书便被查禁,只有最早接触到该书的人存留了少数几本。《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中的主角罗伯特o布莱克(此人的原型其实是洛夫克拉夫特)就获得了一本有着铁皮封面与手工雕刻书名的副本。在这个故事里,《蠕虫之秘密》似乎是一本主要记录咒语、魔法与占卜的书籍。其中,布洛克就提到了能够召唤“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也就是后来CoCTRPG里的“星之吸血鬼”)的咒语。随后,在年间,布洛克又连续创作了四个与古埃及有关的故事,并扩展了《蠕虫之秘密》的内容,为其塞进了许多与古埃及有关的信息。最早在布洛克于1936年出版的《The Faceless God》中,他就提到了《蠕虫之秘密》里记录了蒲林所知道的与奈亚拉托提普有关的寓言与神话。而在1937年三月出版的《The Brood of Bubastis》中,布洛克又提到《蠕虫之秘密》里包含了一个叫做“撒拉逊仪式集”(Saracenic Rituals)的章节,里面记录了象岛与布巴斯提斯的毁灭。在同年11月份出版的《The Secret of Sebek》中,布洛克更是详细地描述了“撒拉逊仪式集”的来历,称这一章节记录的是蒲林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在埃及旅居时从亚历山大港的先知们那里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还谈到了埃及的祭司们通过薰香与人牲献祭从古埃及那些兽首人身的神明那里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从该故事的名字就可知道,该故事主要描写了与埃及鳄鱼头神索贝克有关的信息(当然全都是布洛克自己编的)。——Dreamlands 幻梦境/梦境之地抛开简略涉及的故事不提,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与梦境之地有紧密关联的故事共有7个,分别是《降临在萨尔纳斯的灾殃》(1919)、《白船》(1919)、《乌撒的猫》(1920)、《塞勒菲斯》(1920)、《蕃神》(1921)、《修普诺斯》(1922)与《梦寻秘境卡达斯》(1926)。由于在这几个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后面故事引用前面故事内容的情况,因而现在很难说清楚“Dreamlands”这一概念究竟成型于何时。这七个故事中的前三个《降临在萨尔纳斯的灾殃》、《白船》以及《乌撒的猫》似乎只是纯粹仿造邓萨尼勋爵风格创作的故事;但在1920年洛夫克拉夫特创作《塞勒菲斯》时,他心中应该已经有个大致的概念了。正真将这些松散的故事完全串联起来的,是他从纽约回到故乡后创作的《梦寻秘境卡达斯》。这篇故事以游记的形式介绍了梦境之地的风土人情,并且将之前提到的所有故事都有机地串联了起来。著名图像小说集《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 and Other Stories》的作者Jason Thompson所绘制的梦境之地地图(什么,你以为我会把梦境之地的著名景点全都在这里说一遍?自己看书去。)E——Elder Gods 旧神由于德雷斯并没有确定一个严格的术语来指代这一群体,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旧神”事实上有至少四个不同的常用称呼:“the Elder Ones”,“the Ancient Ones”,“the Old Ones”与“the Elder Gods”;另一方面,这些称呼也经常在小说里被德雷斯用来指代其他的存在例如“the Ancient Ones”与“the Old Ones”在有些小说里也等同于旧日支配者(“the Great Old Ones”);因此英文术语有时候会变得非常混乱,如果缺乏前后文意思,可能会很难清晰地分辨德雷斯究竟在指代哪一群体。为了避免将这一情况带入中文圈,所以我先在这里做一个简单定义——此处的“旧神”指的是德雷斯创作的那个与旧日支配者为敌的群体,其对应的标准英文术语为混沌社最终敲定的“Elder Gods”,但也包括德雷斯笔下其他具有相同特点但使用不同术语,例如“the Elder Ones”或者“the Ancient Ones”,来描述的群体。“旧神”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931年夏天德雷斯与马克o肖勒合作的故事《The Lair of Star-spawn》中(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在这个故事里,德雷斯提到了曾有一群来自参宿七与参宿四的古老存在生活在地球以及其他一些行星上,但是“它们曾经的奴隶(原文就是slave),那些试图反抗推翻远古者(the Elder Ones)的存在——克苏鲁的邪恶追随者,不可名状的哈斯塔,双生的污秽罗伊格尔与札尔追踪到了它们”。远古者与那些追踪而来的存在战斗了许多个世纪,最终将它们征服了,随后它们返回了猎户座的群星中。在仅仅只有两个段落叙述的中,德雷斯先后使用了“the Elder Ones”,“the Ancient Ones”,“the Old Ones”与“the Elder Gods”四种不同的专有名词来指代他所提到的这一族群。这种错乱使用专有名词的现象后来还出现在了德雷斯的其他小说中,使得他笔下这个原本就语焉不详的群体更加的令人混淆。这篇故事后来被德雷斯投稿给了《Weird Tales》,但却被当时的主编法恩斯沃斯o莱特拒稿。洛夫克拉夫特得知此事后,主动帮助德雷斯修改了他的稿件,并将故事的名称变成了我们今天知道的《The Lair of Star-spawn》,再度投给了《Weird Tales》,并最终得以在1932年8月得以发表。所以洛夫克拉夫特的确是知道德雷斯笔下“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最厉害的光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