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才家园最新房价之家

Internal Server Error徐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_招才引智_淮海网
当前位置:>>
徐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市人才办编辑:
查看数:评论0次
为全面推进我市人才强市建设,夯实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人才基础,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对接《江苏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彭城英才”工作品牌,全市人才事业取得新的较好成绩,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1)人才优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各级“三个一把手”带头抓人才“第一资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建立起对县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科技镇长团和人才基地“四位一体”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市县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有力保证了人才事业发展。(2)人才工作成效明显增强。以“彭城英才”为统领,积极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等各方面工作。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08.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8万人,人才贡献率提高到34.6%,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提升到全省第7位,在苏中苏北8市中仅落后于南通,主要人才发展指标持续走在苏北各市前列。(3)人才引领发展作用逐步放大。五年间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00多名,吸纳95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在徐就业,638人获市县“双创计划”资助,入选省“双创团队”10个、“双创人才”190人,在徐创新创业的“千人计划”专家56人。推荐6人入选“万人计划”,418人入选省“333工程”。累计申请专利7.9万件,授权4.2万件,是“十一五”的近4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由20.8%提高到35.5%,高新技术企业由93家增至253家。(4)创新创业综合环境持续优化。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人才发展政策体系逐渐健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江北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晋升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打造出矿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建立24家省市级“人才基地”。主动对接申报国家和省人才项目,累计获省级以上人才资金支持3.58亿元,市“双创计划”、“双百工程”、“研究生企业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相比、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少数地区和部门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学的人才工作理念还没有全面落实到位;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站在行业发展前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精尖”人才不足;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引才育才的内生动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加强;人才发展模式相对粗放,推动工作还较多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服务人才精准化不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流动、使用等方面存在制度瓶颈,一些重点难点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还不够优化,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十三五”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综合研判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省、市也都对这一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做了深刻细致全面的分析。具体到徐州市人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格外重视:(1)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已经得到各地各界的广泛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各地纷纷在人才工作上调整工作目标、完善制度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江苏作为人才工作的先进省份,更是保持着勇于探索、持续领先的态势,“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已成为各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放眼全国各地,人才强市强县乃至强企强校已经蔚成风气。(2)实现我市“十三五”发展目标,创新驱动是不可动摇的核心理念。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徐州。实现这些目标,认识层面需要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把握好发展的“大逻辑”,需要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增长的质量效益;实践层面则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理念、机制、方法和科技人才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工作必须全方位地强势推进。(3)省内及周边人才工作的竞争,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际、省际和市际间均有着集聚竞争的强烈渴望。分析省内及周边地区,南京、苏州、无锡等市政策措施出新、奋力持续领跑,南通、常州、扬州等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比拼力度,淮海经济区各市也是不甘落后,纷纷谋划后发赶超、力图弯道超车。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承担着“发挥决胜全面小康苏北排头兵作用”的新使命,只有直面竞争、奋起拼搏。综上所述,我市人才工作“十三五”将进入观念深化、质量提升、结构完善、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的新阶段,发展的机遇非常宝贵、任务格外繁重、压力更加巨大,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人才工作者,务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奋力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一中一心基地高地”建设,以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为核心任务,以深化制度机制改革为主攻方向,以营造一流发展环境为根本之策,深化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进人才资源结构优化调整,努力提升人才国际化和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优先发展、引领发展。坚持把人才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位置,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政策机制创新,积极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把人才服务并引领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新质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正确处理好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调整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发挥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服务人才创新创业。聚焦需求、高端配置。经常性梳理排查制约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的人才科技瓶颈问题,按照“高精尖缺”的标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招才引智。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开放度高、吸引力强的高端人才体系。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统筹抓好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分类制定政策措施,区别实施人才工程,实现各类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协同抓好外部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人才资源合理布局。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发展目标立足“十二五”以来人才强市建设的良好基础,主动承接全省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一个中心、着力构筑三个高地”的目标任务,全面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实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力服务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把我市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人才驱动发展的领跑区、人才环境建设的先行区、人才价值实现的示范区。我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在淮海经济区各市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到“十三五”末,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规模持续扩大。人才资源数量年均增长7%以上,总量达到160万人左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占比逐步提高到8%左右,总量突破13万、力争达到14万人;党政人才数量保持平衡、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现高幅增长,分别达到60万、30万和28万。(3)环境持续改善。人才投入明显高于公共财政预算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5%以上,信息化水平提高到88%左右,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增长到17%左右。(4)效能显著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力争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二)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既要着眼科学发展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发展的整体水平,又要着眼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实现“五个迈上新台阶”的现实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精准施策,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围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要加快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围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在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竞技等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带动全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围绕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要从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的要求出发,大力培养造就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要积极适应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大力培养造就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围绕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要对照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的标准,加快培养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重点扶持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围绕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要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和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要求,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从全市“十三五”发展现实需要出发,集中各方力量,通过集成支持,重点打造“五支人才主力军”:(1)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主力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为核心,造就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国内国际知名的科技企业家,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国内一流、市场占有位居前列的领军型高科技企业,到2020年,全市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达到300名左右。(2)站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高科技人才主力军。充分发挥我市高校院所集中、科研实力较强、重点学科领先的优势,大力加强以两院院士、国家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专家,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市高科技领军人才达200人左右。(3)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主力军。认真落实《产业强市战略指导意见》,紧紧围绕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重点任务,着力集聚产业高端人才,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群,到2020年,产业高端人才力争达到6万人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达到6000人。(4)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主力军。适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培养能够解决关键性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的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领军人才突破1000人,其中获得国家和省荣誉称号的100名以上。(5)熟悉产业经济善于推动创新的党政人才主力军。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各级干部产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掌握产业科技知识、能够推动协同创新的领导干部,到2020年,各级干部对产业和科技知识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其中既熟悉产业经济、又善于推动创新的市管领导干部达到300名左右。四、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工作持之以恒地打造“彭城英才计划”品牌。市级各项重点人才工程、各地各部门的人才工作项目,都是“彭城英才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目标取向各有侧重,实施路径分别确定,但都要在“彭城英才计划”的总框架下,为进一步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服务,都要努力为我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市级层面重点抓好以下“十大工程”。1、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对接省“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接续市原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工程”。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支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创办企业经营良好,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同行业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通过选聘产业发展顾问、开展高端定向培训、协调综合配套服务等方式,进行定制式培育和针对性扶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人才科技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50人左右,到2020年总量累计超过800人,其中企业销售“亿元级”的创新型企业家不少于100名。2、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计划,接续市原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工程”和“产业振兴万人培训工程”相关内容。开展产业人才动态监测,搭建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资助平台。日常工作中,扎实推进政产学研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用好“科技镇长团”、“汇智计划”、“产业教授”等抓手,分层级、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每年选聘100名左右专业人才组建“科技镇长团”,同步选聘100名左右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到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和经营副总。到2020年,全市产业高端人才力争达到6万人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达到6000人,入选省同名计划人才3000人左右。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计划”,接续市原有“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简称市“双创计划”)。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市外特别是海外,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将我市原有“校企合作共赢计划”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市内外所有高校副高级以上科研技术人员。改进项目评审办法,创新财政资助方式,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人才项目支持的效果。“十三五”期间新引进资助10个以上高水平团队、100名以上领军人才和500名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相关人才项目,入选数量保持苏北领先、力争全省进位。4、“双百”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和省“333工程”,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突出本土化、代表性、引导力,每三年评选100名左右做出重要贡献、位居省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专家,100名左右取得突出业绩、在市内具有一流水平的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七期、第八期选拔入选数量稳中有增,继续实施项目奖励政策,推动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一线建功立业。积极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相关人才项目,入选省“333工程”的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均有明显增加,争取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0人左右。5、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接续市原有“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完善“3+2、3+3、3+4”中职、中专、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五年内新建成一批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和技工院校。组织开展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遴选资助一批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各个行业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带动广大劳动者技能成才。积极组团参加“江苏技术状元大赛”等技能赛事,获奖情况逐步提升。支持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骨干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引进和海外培训。今后五年,全市技能型人力资源总量逐步增加到90万人,高技能人才增加到28万人以上。6、“凤还巢”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依托近几年我市开展徐州籍人才活动的良好基础,进一步丰富工作内容、明确发展目标。挖掘用好徐州籍在外人才资源,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能力影响大、家乡情结重的高层次人才回徐创新创业、开展项目合作,争取五年内陆续引回领军人才200名左右。加强与徐州籍人才的沟通联络,借助他们的力量,市县联动开展“海外博士家乡行”、“名校优生看徐州”等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海外专项招聘等活动,努力改变我市优秀学子外流状况,引领更多人才回到徐州、扎根徐州。7、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突出急需紧缺,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加强海外交流,着眼高端引领,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深入对接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和省“外专百人”计划,力争引进10名以上世界知名的外国专家,在引进“诺奖”得主工作上实现重大突破。支持鼓励骨干企业开展海外引智活动,每年入选国家和省级国外智力引进项目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五年累计达到500项以上。注重加强引智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切实扩大引智成果受益面。8、大学生创业帮扶工程。对接省“众创人才”推进计划项目,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坚持不懈地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地”。发挥我市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鼓励大学生在徐创业的意见,在创业的资金、场所、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措施,积极鼓励在徐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广泛吸引各地优秀毕业生来徐创业。聘请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加快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五年内发展到100家,其中市级重点众创空间发展到30家以上。每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家以上,五年孵化毕业企业力争达到300家。9、研究生企业集聚工程。对接省“苏北人才支撑计划”主要内容,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引导硕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向我市企业集聚,通过评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和生活补贴。加快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吸引研究生到企业开展流动服务、参与项目开发。积极承办全省相关活动,邀请“苏北发展特聘专家”来徐,为我市企业提供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服务。每年新吸纳硕博士研究生不少于2000人,五年内,市级重点资助到企业工作并取得较好业绩的研究生1000人左右。10、行业人才协同发展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计划,统筹我市各领域人才项目。按照“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的总体布局,发挥行业主管部门集聚专业人才的职能作用,着力打造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行业专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民教育家”、“青蓝工程”等项目,造就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不断深化“人才强卫”工程,造就高素质的卫生医疗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研究实施社会工作、法治工作、文化艺术、建筑设计、质量监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体育竞技等多项人才项目。合力办好“赢在徐州”系列赛事,促进各领域人才项目发展,引领全社会投身创新创业。五、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机制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及省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落实的具体举措。着眼建设区域性“人才驱动发展领跑区、人才环境建设先行区、人才价值实现示范区”的目标,认真学习借鉴中关村、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做法,着力提高我市人才工作制度机制的竞争力,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1、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开发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改革优化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促进全市各类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与发展需要更相匹配。与在徐高校深度合作,支持各高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接风险、符合地方需要的青年人才。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对于能够破解发展瓶颈的领军型人才,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才能和带动作用。高度重视“人才强企”工作,研究制定《推进人才强企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企业类人才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切实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2、健全完善更开放更便捷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放眼市外海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论年龄学历地域,只要拥有本领,都欢迎来徐创新创业,都支持“赢在徐州”。认真研究全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修订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形成上下联动、定位清晰、具有特色的引才体系。推进招才招商“双招联动”,加强市、县和各类园区“双招”力量整合,努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互促共赢。招才引智享受招商引资出国审批政策。坚持产业引才,支持各县区、园区、骨干企业和各类用人单位根据产业需要自主引才,差异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坚持以才引才,鼓励“千人计划”、“双创人才”等领军人才参与人才引进,吸引集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坚持柔性引才,加强海内外人才智力合作,在海外更多设立人才联络机构,实现海外引才工作常态化。3、着力构建科学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办法,注重考察市场对人才的评价认可情况,真正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扎实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人才,以同行评价为主,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评价考核周期,着重评价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实用型人才根据职业特点,灵活采用技能鉴定、考核考评和业绩评审的方式进行评价。推进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探索对用人主体、投资机构人才评价结果直接认定。分层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积极争取职称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行政主导的职称评审制度。鼓励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引进培育猎头公司,发挥社会机构在人才评价发现方面的作用。4、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强化人才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相匹配,让贡献大的各类人才“名利双收”甚至“一朝致富”。支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赋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自主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存单位。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支持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用于人员激励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调整科技人才激励办法,对市“双百工程”等人才培养类项目,一律推行从“人才激励”向“成果奖励”转变,引导扎根一线建功立业。对市“双创计划”等人才引进类项目,试点推行创新类项目从“奖人才”向“奖企业”转变,更加准确地评价人才价值,切实激发企业引才育才积极性。5、积极创新有利于释放活力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各类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自由流动。鼓励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对经单位同意离岗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可保留人事关系三年,工龄连续计算,正常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兼职。积极承接用好省支援苏北发展的人才政策,加快建立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和人才服务体系,改善引才聚才环境,加强与苏南、苏中人才工作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配套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岗位流动,对到农村和艰苦岗位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六、强化人才发展各类保障1、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门三个“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格局,重点做好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发展政策、集聚人才工作合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工作优先谋划,把人才发展规划摆上市县“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位置,分层级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根据发展需要足额安排人才投入,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坚持人才绩效优先考核,进一步完善对县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科技镇长团、人才基地和重点众创空间“四位一体”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处理好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党管人才工作更加有力,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工作更加积极,确保我市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人才比较优势更加突出。2、更好集聚做好人才工作的合力。调整充实市县两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党委、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研究会商重要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健全完善领导小组科学决策、沟通协调、督查落实三大机制,涉及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重大投入、重点工程、重大活动等,都要提交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或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审定,重大事项要报同级党委审定,重要文件事先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切实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社部门综合管理作用,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逐步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推动各县(市)区和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人才强县、强区、强校、强企建设,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有序参与人才开发。3、着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把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建设摆上“十三五”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短补软,努力用一流环境集聚一流人才、实现一流业绩。加快建立多元便利的融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人才金融,协调推进人才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实行人才高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积极扩大并高效使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人才风险补偿资金,引导更多风投创投机构增加在徐资金投放,支持领军企业与创投机构发起设立基金投资科技创业项目。探索知识产权、技术参投和质押融资。积极打造功能强大的支撑平台,市级重点建设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谷,同时以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为主体,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等创业载体建设,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加强重点学(专)科、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学习借鉴省和南通等地先进经验,谋划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4、切实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水平。围绕加快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政府服务人才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服务办法》,引领全社会爱才敬才风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给予购房补贴,鼓励用人单位共同出资打造高端人才集中居住服务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扩大人才公寓建设规模,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试点设立人才定点医院,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个性化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妥善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不断完善成长成才的法制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人才工作,切实保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精准服务,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徐州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使徐州的人才生态得到更大范围的广泛认同。5、扎实做好人才发展的基础工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宣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导向,积极营造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分年度汇制全市急需紧缺人才年度目录,以网上公告、活动推介等形式广泛发布。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培育品牌企业,促进项目评估、教育培训等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定期更新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做好大数据分析,为人才项目筛选、管理和考核提供服务。不断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充实市县及其重点部门人才工作机构,切实加大业务能力、产业科技、经济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人才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鼓励申报上级研究课题。做好人才发展指标数据统计工作,纳入全市统计体系,市县两级按年度发布人才发展统计公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州人才家园街坊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