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胡同里,就一家双覆盖住户日记的农村,此胡同是给此户居民出行所用。

胡同里的学问(专辑)泽希
我的图书馆
胡同里的学问(专辑)泽希
目录(1)“小中府”的由来(2)北京的“胡同”(3)北京的色彩地名(4)北京胡同: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入名(5)地道的京味地名该怎样说(6)井田制与北京的胡同(7)腊库胡同(8)留存历史地名延续故都文化(9)趣话北京胡同(10)中外关注:北京胡同(1)“小中府”的由来&&2006年1月15日《北京晚报》“四合院”专栏载贾庆瑞先生《消逝的小中府》一文。其中提到“我家住的那条胡同叫小中府。按照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规律,想必在不远处还会有条叫大中府的胡同相对应。多少年之后,我向母亲问起,还真是。”
今人民大会堂所在地方,修建前曾有小中府胡同、大中府胡同、左府胡同、前府胡同以及大四眼井、小四眼井等多条胡同。这些胡同缘何多与“府”相关呢?原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明门至承天门中轴线以东地方有吏、户、礼、兵、工五部和宗人府、钦天监、翰林院、鸿胪寺、太医院等官署;以西地方则是五军都督府、通政使司(职掌通达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报告军情、灾异诸事等)、锦衣卫(职掌侍卫、缉捕、刑狱诸事等)各官署所在地。由于职司各有特点,故有“东边掌生、西边掌死”的说法。所谓五军都督府,即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为明代最高军事机关。其中,五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官,而各府断事官类似于军事法庭,主管军官、军人词讼刑狱事;但是中军断事官兼有最高军事法庭职能,即总治和综理五军刑狱。清代六部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和宗人府、翰林院等官署仍在大清门至天安门中轴线以东,而六部中的刑部以及大理寺等均在在西边,所以仍有“东边掌生、西边掌死”的说法。此外,明代五军都督府之制虽然被废除了,但是中府、左府、右府、前府等作为胡同名称则流传了三百多年。(2)北京的“胡同”说到北京,自然会想到胡同;说起胡同,自然会想到北京。但胡同并不是起始北京,它的名字起自元代,胡同只是用汉字记蒙古语的音,据研究,它是蒙古词“水井”的音译,“巷”怎么会和水井扯到一起了呢?原来,元世祖忽必烈在七百二十多年前,下令在今北京的旧城辟建新城时,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巷中凿好的水井,蒙古人习惯于以水井代指巷,便管它叫“胡同”。日久天长,胡同倒成了新潮的语言流行起来,变成了巷的通称。说起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今天内城的基本格局,大部分都奠定于元代。外城虽然兴建于后来的嘉靖年间,但前三门外邻近城门和干道的一些胡同,却早在兴建外城以前就有,有的可以上推到明初,或者还早。这样,论起北京胡同的年龄,二三百年的算年轻,四五百年的很平常,六七百年的并不稀奇,千八百年的也不是没有。随便拿着一条北京的胡同来,就比当今世界上好多国家的建国历史还悠久。光这一点,能不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骄傲?虽然“胡同”这个名词是形容小的街巷,但同一小街巷的具体名称,清代与明代、民国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与民国都不尽相同。胡同的名称,既有继承的,也有变化的,具有各种各样的来源。北京的胡同有一点最引人注意,那便是名称的重复:苏州胡同、梯子胡同、弓弦胡同,到处都是,苏州胡同是京人替住有南方人籍贯是杭州的而取的名字;弓弦胡同是与弓背胡同相对而定的象形的名称。北京的胡同还有许多以井得名,如龙头井、甜水井、南井胡同、北井胡同、王府井等,这是因为北方水分稀少,煮饭、洗衣等用水极大,所以当时的人,凿出了一口井之后,其快乐是不可言状的,于是以井名街。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北京的胡同是卧虎藏龙的地方。老舍先生出生在小羊圈胡同,他的性格带着明显的胡同烙印,恬淡平俗,不事张扬;而王菲也是从北京的胡同里走上舞台的……不过,胡同里的小人物更多,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耀眼的灯光,大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一辈子都是“顺民”,但同样精彩生动。随着北京人口迅速膨胀,北京住宅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占地面积大而利用效率低的胡同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逐渐被高楼大厦、方便舒适的居民小区和宽阔的街道所取代。胡同虽然有诸多不便,但已成了一些人生命的一部分,于是那曲折幽深的小胡同,成了老北京心里一个越来越远的梦。(3)北京的色彩地名北京虽说不上地理环境优越,却是一个“负山带海,风气刚劲”(《辽史·地理志》),山川秀美、物阜年丰之地,加之“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阴、优美的牌坊、衙署的前庭”,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古都图画。在这幅图画上有许多带颜色词的地名。阜成门内的妙应寺有座白塔,塔两侧的小胡同名为白塔寺东、西夹道。北海琼华岛也有一座白塔。两座晶莹圣洁的白塔,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德外黄寺大街因黄寺而得名。刚刚大修后的黄寺,金黄色的照壁和琉璃瓦顶分外耀眼。还有那金鱼池现代化居住小区,水面上游弋着的大小金鱼……“白塔”、“黄寺”、“金鱼”确是这些地名的点睛之笔,更蕴涵着北京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审美情趣。如果翻开明清北京地图,还有许多尘封了真实含义的地名。比如,城里有黑窑厂(在陶然亭北),城外有蓝靛厂(在颐和园南),据说,前者因地处砖瓦窑而得名,后者则是出产青蓝色染料著称。再如,南城有白纸坊。查《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朝就有这个地名,张清常著《北京街巷名称史话》说:“白纸坊得名于造纸的作坊”。北城有青炭局胡同(在雍和宫西),《北京历史地图集》无考。此处距明清太学较近,是否因为国子监供应木炭而得名?清康乾时,为保卫西郊皇家园林,在圆明园驻有八旗护军营;为训练攻城的“特种兵”,在香山驻扎健锐营。至今有蓝旗营、正黄旗和正蓝旗、镶红旗等地名。遥想当年,这里是红、黄、蓝、白各色战旗招展,金戈铁马练兵忙的景象。北京还有更多的地名虽不带颜色词,但其隐含的历史、人文与环境色彩更浓,更有韵味。据《史记》、《尚书》记载,尧舜时北京这个地方叫“幽州”,直到汉唐时仍有此称谓。据张清常先生考证,“迄今所见商代卜辞及周代铭文,表示黑色用'幽’不用黑。”他进一步论证:“在先秦,开始盛行五行说,其内容之一便是以五色配五行五方(东西南北中),北方为黑色。”北京古代也称“蓟”,侯仁之先生在“说蓟”一文解释是这里盛产“蓟草”,说明北京小平原曾是个水草丰茂、林木繁盛的地方。北京三面环山,但少有险山、恶山,加之多年的精心管护,形成了山型秀美、植被茂盛的特点。西山乃太行山的余脉,明朝典籍称“金山”,泛指从瓮山、玉泉山、香山、石景山到门头沟“云从星拱于皇都之右”的这片群山。这里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古来即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西山八大处有座最高的山叫翠微山,公主坟西的翠微路因此而得名。《辞海》解释“翠”为“青绿色”,“翠微”即“青翠的山气”、“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李白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温庭筠也有“曲岛苍茫接翠微”的佳句。什么叫“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不到翠微山是体会不到的,更无法理解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色彩的名字。青山伴绿水,泉在林间流。北京的水更让人津津乐道。京西玉泉路因玉泉山得名,玉泉山又因玉泉而得名。玉泉在玉泉山南麓,古人形容“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御赐第一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学校放暑假时,笔者常在玉泉山下玩。在清澈见底的溪流里,我常见到水蛇吞吃小青蛙的情景。清河也是我小时候常去玩的地方,那时的清河水就是清,连河两边的井、泉水都能用手捧起来喝。河边稻地有水渠,渠里的小鱼小虾不用网逮,俩人兜个手绢就能堵住十条八条的。北京城里叫“甘水桥”(甘石桥)的地方不下七八处,这些地方历史上都曾有河、湖、渠。“甘”应为“美好”、“美味”之意,说明这些桥下绝不是泛着黑绿沫儿、散发着恶臭的水。不管是白塔寺夹道还是黄寺大街,北京的这些色彩地名或雅或俗、或见仁或见智,承载了老北京的一段历史,见证了古都曾经的辉煌、和谐与安逸。记忆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年代越久远却越清晰了。
(4)北京胡同: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入名在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更换过九个住址,走过数百条胡同,也听人说过很多,自我感觉对北京的地名知道不少。前些日子和几个老友聊天,谈到北京地名,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比赛似的又说出不少我不熟悉或根本不知道的地名,回来后,我慢慢咀嚼和消化并记下这些地名。北京地名真是耐人寻思,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内容广泛。仔细一琢磨,的确包含着无穷的趣味。我想这就是京味民俗文化。北京的地名据说统计在册的有3400多条,其中以方位命名的最多。像东南西北中前后左右上下,如:东文昌、南新安、西红门、北草厂、中关村、前青厂、后公用,左安门、右安门、上唐刀、下堂子。从这些地名看出北京人的方位感很强,听起来让人不会迷失方向。用数字表示地名也很有特色:如半步桥、一亩园、二里沟、三里河、四眼井、五道口、六里桥、七圣庙、八里庄、九道弯、十刹海、百子湾、千竿、万年。还有用建筑材料表示地名,把砖瓦灰沙石、琉璃都带进来了。像方砖胡同、细瓦胡同、大灰厂、沙土园、石头胡同、琉璃厂等等。以颜色命名更是五彩缤纷:红庙街、黄土岗、蓝锭厂、白米仓、黑窑厂,用五种金属表示地名:金丝、银闸、铜钟、铁门、锡拉。听起来都感觉到富贵。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入名:柴棒胡同、米市大街、油坊胡同、盐房大院、大小酱房胡同、醋章胡同、茶儿胡同。北京人心胸开阔,江河湖海不放过:江擦胡同、河泊厂、西湖营、海运仓。中国古人讲究“五行”学说,北京的地名必然要给“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合理的位置,如金顶街、木樨地、水道子、火神庙、土城。京城是文化发达、文人聚集的地方,少不了文房四宝:笔管、白纸坊、墨河、砚池一样不能少。北京人见多识广、热爱野生动物,从明朝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地名有象来街、虎坊桥、狮子胡同、养马营、孔雀、兔儿山(图样山)、喜鹊……老百姓盼六畜兴旺自然离不开:牛角、羊肉、火鸡、骡马市、猪尾巴、鸭儿。饱含丰富内容的社会一定能包容万物,百姓须臾不能离开的物品均可入名。取灯、炭儿、胭脂、笤帚、盆儿、炕儿、染房、针线、豆咀、豆瓣、手帕、扁担、抽屉、衰衣、巾帽、炒面、拐棒、烟筒、钥匙、大小喇叭、擀面杖、案板、椅子等等这些地名叫起来无不觉得亲切、轻松、自然、通俗、好记、上口、不易忘。闲来无事,回味一下北京的地名,也是对京味民俗文化的一种感悟和享受。(5)地道的京味地名该怎样说近日看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栏目的一个“胡同交响曲”专题节目,节目请了几位搞胡同游活动的先生做嘉宾。提到胡同游的活动中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胡同及它的年代和历史时,有位嘉宾提到德胜门内的“刘海”胡同,读音直白,没有儿化音。我认为应该读成“刘海儿”胡同,按地道的北京地名读音,同是一个字,就有儿化和不儿化之别,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不加以区别,就不足以显示出地道的京味来。作为胡同游活动实际是一个文化活动,它的特色不单是依古建、历史这些硬件的基础托着,更要有京味的文化氛围熏陶着。老北京约定俗成的儿化音,使用上多有不当,乃至失掉京味。其实,北京的儿化音自有其多年形成的特点,不能以一概全,随意滥用,下面例举一些供大家参考:园,比如: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的东南园、东北园、西南园、西北园等胡同,园字不儿化。而与这些胡同近在咫尺的大小沙土园、前后孙公园以及稍南的梁家园等巷,园字可儿化。街,比如:前门大街、地安门大街、杨梅竹斜街、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白米斜街、一尺大街、下斜街等,街字不儿化。南长街、北长街、煤市街、兴隆街、宽街等,街字可儿化。有人这样解释:大的通衢如某某大街等,街字不儿化。实则不然。即如上举的一尺大街,在东琉璃厂与杨梅竹斜街之间,虽名大街,实际等于过道,名曰一尺,其短可知。可见街名儿化与否,并不在于大小。寺,比如:白塔寺、护国寺、能仁寺、净土寺、圆恩寺、华嘉寺的寺字不儿化。舍饭寺、给孤寺的寺字则儿化。有人以为白塔寺、护国寺等庙宇宏伟,寺字不儿化以示尊崇。言似有理,但也不尽然。如上举的华嘉寺,在西城锦什坊街,规模很小,但寺字不儿化。庙,比如:帝王庙、马神庙、火神庙、药王庙的庙字不儿化。宣武门外的三庙、五道庙、西单牌楼迤北的白庙、宏庙胡同的庙字则儿化。房,比如:油房、糖房、报房、大小酱房等胡同的房字不儿化。东官房、石板房、饽饽房、妞妞房的房字则儿化。口,比如:阜成门内宫门口的口字不儿化。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山涧口的口字则儿化。巷,比如:东西交民巷、南北锣鼓巷的巷字不儿化。果子巷、陕西巷、南北柳巷、大门巷、方巾巷的巷字则儿化。沿,比如:西河沿、潘家河沿的沿不儿化,南北沟沿、南北河沿的沿字则儿化。池,比如:金鱼池、莲花池的池字不儿化。豆腐池的池字则儿化。桥,比如:东大桥、高梁桥的桥字不儿化。太平桥的桥字则儿化。当然,北京地名的例子要琢磨就多了,但是通过以上的例举,已经大概说明了北京地名读音所具有的特殊人文所在。游着北京城,听着地道的北京音儿,这会使喜爱北京的人们倍感亲切。(6)井田制与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种特殊的道路情况。因为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而,北京人对胡同有一种深厚的情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的土著对胡同的感情与研究,开始升温,以至于胡同成为北京道路的代名词,进而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胡同是什么?胡同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要从井田制说起。《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大意是,一平方里的土地是一井。井是正方形的,一井有九百亩,划为九份,每一份是一百亩。中间的一份是公田,其余八份是私田。每一户农民拥有一百亩土地,八户农民便拥有八百亩土地。按照当时的制度,八户农民首先要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公田的主人是谁?奴隶主?还是农奴主?史学界有不同的诠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为了耕种与管理,在井田制的土地上,农民要规划道路,挖出沟渠,定出边界。在边界上开沟启土,堆积土垣,称“沟封”,如果在沟封上种植树木,这样的树木,便叫作“封树”。与井田制相对应的是用于居住“里”。里,也是正方形的,也是九百亩,也规划为九等份,八份是居民住地,一分是公共用地,是祭祖、酬神和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里,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城市。根据成书于西周末年的《考工记》记载,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就是首都,理想的形式应该是正方形的,城里面设置九里,如同井字,中间的里,是皇城,皇城居于王城的中心位置;其余的里,作为百姓的居住之地,围绕在皇城的四周。为了方便里中百姓的出入,在里的四周开辟里门;同样,为了方便城中百姓的出入,也要开辟城门,每面三座,城门的设置是,南北相对,东西相对,全城共有十二座城门。城门之下是道路。其中,南北之间有三条道路,称经;东西之间亦有三条道路,称纬。但是,城门之间的距离太大了,只在城门之下设道路,不便出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城门之间,城门与城垣之间、城垣内侧构筑六条与干道相平行的次要道路。这样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各有九条干道,时称九经九纬。干道与次干道,在西周的时候称涂,后世称街。皇宫以外,是普通百姓所居住的里。里的四周筑有高墙,四面设门,门临大道。在里的中心地带设置社坛,即里社。社的四周营建住宅,住宅按编户组织,以闾为单位。《周礼》说“五家为比”,又说“五比为闾”,二十五家为一闾。四闾为一族。也就是说,一族有一百户人家。每一族的住宅联为一排。住宅南北相对。20世纪纪50年代,在郑州商城发掘出里的遗址,半地下的房屋有组织地南北相向而对,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应该是里中的道路遗存。里中的道路,在古籍中表述为巷。巷之外,还有支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曲。这种在里中辟巷,住宅构于巷侧的格局,被后世保留下来,成为很有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且转化为诗人吟咏的素材。唐朝建中年间,少年白居易来到长安谒见名士顾况,顾况见白居易如此年轻,便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至见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立即改口:“有此句,长安居亦容易,老夫前言戏之尔。”话虽如此,年轻的白居易委实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住宅,只能借寓永崇里的华阳观。他在一首诗中描述那里的环境是:“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残夏的风雨把槐花催落,车马无踪,没有车轮碾压诗人的梦境,盈巷的槐花美丽极了。20年以后,白居易在长乐里购得东亭。后来,又迁居到昭国里,由于官俸微薄,只能购买支巷(曲)边上的住宅,周围的环境也是“槐花满田地”,车马稀疏。对此,白居易宽慰自己是“务嫌坊曲远,近则多牵役”,偏僻自有偏僻的好处罢。巷这种充满幽静的生活情态的道路形式,元以后,在北京以胡同的姿态出现。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营建大都,九年以后竣工。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最美丽的城市,辟有十一座城门。其中:东垣辟三门。中为崇仁门,即明清东直门位置,在今东直门立交桥处。南为齐化门,即明清朝阳门位置,在今朝阳门立交桥处。北为光熙门,位于现在的和平里北街东端,望和铁路桥址的位置。西垣辟三门。中为和义门,位于今西直门内大街西端。1969年修建地铁,拆除明西直门箭楼,发现了被围裹在里面的和义门瓮城遗存。南为平则门,今阜成门内大街西端。北为肃清门,在今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交汇处,尚存瓮城残址。南垣辟三门。中为丽正门,位于天安门南。丽正门之东是文明门,位于今东单路口南部。丽正门之西是顺承门,在今西单路口南侧。北垣辟两门。西侧是健德门,在今德胜门外五里小关处。东侧是安贞门,在今安定门外五里小关处,俗称五路居。上面谈到,按照《考工记》的设计思想,四面城垣应该各开辟三座城门,总计十二座城门。元大都虽然遵循了《考工记》的理念,却只构筑了十一座门,令人费解。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要从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说起。刘秉忠,今河北邢台人,学问渊博,精通《易经》与《邵世经书》,深受忽必烈赏识。元的上都与大都均是他设计的。因此,元大都在城门的数量上违背《考工记》的定制,很可能与刘秉忠信奉邵雍之学有关。邵雍认为,阳主赢,阴主虚。阳在乾位“全用”。阴在坎位,“不全用”。故而南垣辟三门。坎位在北,而“北不全见,东西各半”,故而要略去一门,以示“北不全见。”又依据八卦方位,北为坎,“坎为隐伏”,其方位“重险,陷也”。正北坎是“坎入于陷则凶”,潜藏不露则吉,故而不在大都北垣正中设置城门。民间的说法是,大都是仿照两足(北面两门)三头(南面三门)六臂(东西各三门)哪吒的形体建筑的。时人张昱在一首题为《辇下曲》的诗中吟道:“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便是指此。大都虽然少开辟一座城门,但是,仍然遵照《考工记》的思想,开辟了九条南北干道与九条东西干道,只是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没有相对应的城门罢了。干道或者次干道,其时称街。街有大街与小街之分。街以下的道路,一称火巷,一称胡同。胡同是蒙古语在汉语中的借词,原指水井。胡同一词虽然产生于元代,但是,以其为词尾的道路,并不很多,根据元人熊梦祥的记载,在大都,只有二十九条胡同,有名称流传到今天的只有西四路南的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7)腊库胡同腊库胡同,是一条临近景山的小胡同,明清时代内务府曾在此设“蜡库衙门”因而得名。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皇宫的衣食住行都要由内务府各衙门负责。内务府有蜡库、缎库、磁器库等供应库。腊库胡同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腊库南岔北岔。南岔是用来收蜡的同时制作宫蜡,制成的宫蜡就存放在北边的库房,每天按时供应皇城内使用,腊库胡同对面就是铁匠营胡同专门制作制蜡的模具。当时的“蜡库衙门设有总管1人,司书2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蜡库供应皇宫所用的宫蜡,都是用四川和广东进贡的白蜡以及黄蜡炼制而成。这两种蜡都是由一种树上生的昆虫分泌物制成的,故名“虫蜡”。四川和广东把蜡烛原料做成十余斤的蜡坨,装在特制的木桶或用稻草捆扎,由衙门派人或陆路或水路运到京城,交到“蜡库衙门”。然后制作成皇宫所用的“宫蜡”。北京还有一些称为蜡烛胡同的地名,比如虎坊桥附近的腊竹胡同。制蜡有四道工序:首先是熬炼,用一口大铁锅,将蜡坨放入锅中加温,把杂质提出;第二道工序是摆盘,用二三尺见方的木盘,在盘上立着若干筒形蜡模子,模子中央为空洞,为了安装蜡烛芯。蜡烛芯有灯草和棉花两种;第三道工序是上模子,将化了的蜡油,倒入模子中,放在木盘上,待蜡油凝固后,撤去模子便成了蜡烛;第四道工序是“罩红”,用配制好的红颜色,把蜡烛染成红色、黄色或五彩色等。宫蜡从颜色上可分为红黄白和五彩等四色,宫蜡从造型和花纹上又分有“花蜡”,上面刻有龙抱柱、富贵满堂、吉庆有余等花纹,专门供皇帝批阅奏折等使用,白色供帝后大丧时用,洞房中用的蜡烛刻以五彩花纹称喜蜡。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蜡烛照亮了黑夜,许多诗人吟诗作赋称赞蜡烛。杜牧的诗“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把蜡烛拟人化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成为千古名句。解放以后蜡库胡同改称腊库胡同。一些名人比如《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在小说中多次提到的腊库胡同,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就曾设在腊库胡同49号。如今的腊库除了南岔有一部分成为大同驻京办事处,其余部分多已成为民居了。(8)留存历史地名延续故都文化市公交集团规范公交站名——对带“坟”站名去留问题再次征求市民意见。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市站名中涉及“坟”字的有35处。对于公主坟、八王坟等带“坟”字的公交车站到底是废还是留,笔者以为,应该保留这些具有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站名。“坟”与“墓”(八宝山革命公墓、白浮周汉墓、大葆台汉墓、)、“陵”(如十三陵、长陵、定陵……)&房山区的坟庄,元已成村,因有鞑靼坟等大坟而得名;大兴区的坟上,因清乾隆年间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钟音葬此而得名;公主坟有二:一是海淀区的公主坟,因庄静和硕公主(清嘉庆仁宗三女)、庄静固伦公主(清嘉庆仁宗四女)墓地在此而得名;一是房山区的公主坟村,因有明永乐年间永安公主墓地而得名。丰台区有林家坟村,1966年发现、1981年发掘,村内有唐墓——史思明墓,是研究“安史之乱”及北京历史的宝贵资料;门头沟区有色(读Shǎi)树坟村,清代因该村东坟地有高大色树(即枫树)而得名;有太子墓村,因有太子墓而得名;昌平区有万娘坟村,因明宪宗朱见深万贵妃墓在此而得名;张家坟也有二:一是丰台区的张家坟村,因有明英国公张辅墓而得名(村西有市级文保单位镇岗塔);一是密云县的张家坟村,1942年为悼念村内七名抗日烈士,一度改名为“七烈营”。(9)趣话北京胡同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  宣武区的梁家园,曾是诗情画意园。明代进士梁梦龙,居住此园。从北京地图、历史资料绘载,可以看出它的规模、盛况。从前孙公公园南到骡马市大街,从南新华街往西到红线胡同以东,这片地方方圆数里地,便是明代年间的梁家园。它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宜人居住。一本书《茶舍客论》描绘:“黄兰岩民部寓梁家园,积水到门,颜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楼,前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断,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那山、亭、楼、台、榭、池、舟、花、木等,把人引入花木丛丛,清波荡漾,“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一片诗情画意,震撼游者、诗人的情怀,诗兴盎然。诗人王横云抒情:“半倾湖光摇画艇,一廉香气扑新荷。”沈心斋吟诗:“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那诗情迸发,那画意流淌,江南水乡、花团锦簇、旖旎风光、迷人景色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如今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站在梁家园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再看西山,西山都被高楼大厦密密地遮挡住视线、空间,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早已无影无踪,只有梦想、联想、遐想了。  百花深处,它是美丽、迷人的地方。新街口南大街、路东一条胡同,令人神往。《北京琐闻录》上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一家姓张人家,夫妻双双爱花,购买了二三十亩地(约如十个或更多四合院),春夏秋三季都以种菜、种花为生活来源。夫妻俩手勤、腿勤、脚勤,耕种、管理、收获,同时兼种花草、树木,十分茂盛。而且,购买山石,重叠、参差、屹立如山一般;夫妻巧妙构思:雇人挖土成池,引入水源成池塘、湖泊,栽莲藕、养金鱼;同时,修建屋舍、亭台、茅亭、草阁,菜园、花园融会一园,成为游人、诗人的休闲地、风景线。夫妻爱花如醉如痴,在园中种植百花:名贵牡丹、芍药等。春天时“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时“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时“黄菊娇艳傲霜绽”,冬天时“一树梅花正怒放”,春、夏、秋、冬四时有声有色,有诗有画,自然成为“百花深处”,引来多少士大夫、文人、墨客、画师不约而同在那里止步,留下诗文画,留下芳心与足迹。然而,那早已时过境迁,现无“百花”,更无“深处”了。  芦草园胡同,它当年是芦苇地。宣武门外东珠市口大街往北,有南、北、中芦草园胡同,当年那是种植芦苇的地方。那三条胡同往北,草厂(场)从一条到十条,那一片地都是堆放、储存芦苇的地方。“厂”与“场”谐音。《坊巷志》一书记载草厂,即是草场。元代时,元世祖忽必烈进入北京,建设元大都,同时设立草场,每年征收百万斤芦苇草,覆盖大都土城墙,防止土城墙遭雨淋而倒塌,又防止暴晒与冰冻,为土城加固并保护。另外,天坛北侧,有金鱼池、巷、东、中、西街等地、胡同(解放前成为龙须沟)。相传,金代时命民工挖掘鱼藻池,池水面积有数十亩地,它分为100多个大小池,饲养金鱼、鲤鱼等,金鱼池四周,遍地种植芦苇,春天一片绿油油,秋天一片白茫茫,如花、如雪、如画一般,也是一处游览胜地。芦苇四周,遍植垂柳,环绕夹堤,引来游人观赏。京城西南角上,一处太液池(广外宣武区游泳场),当年是金中都休闲、娱乐地。如今,金鱼池、莲花池已恢复花园、社区,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了。  但是,梁家园、十景花园、南花园、百花深处、杏花天胡同、棠花胡同、百合园胡同、花园胡同、花枝胡同、花庄子胡同、花枝巷、花园宫胡同、花园大院、花市、花园村等几十条带“花”字、“花园”一词的胡同,早已经没有“百花深处”的诗情画意了。那草园、芦草园、草厂、草岗子、金鱼池等地、胡同,也是失去往日的佳景、盛况,没有野趣、野味了。虽然,明城遗址公园、皇城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畅春园遗址公园“旧貌换新颜”,但是,北京心脏、二三四五六环、郊区仍然缺少公园,而且公园更要有人情味、京味、趣味……北京的胡同,有人比喻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段故事、传说、趣闻、来历,已经流传850多年,仍然有趣有乐有味。当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正在展开时,使人联想起三不老胡同。它在西城德胜门内大街路西,仍然引人回忆与纪念郑和——明代航海家。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传圣旨:太监郑和率2.7万多人,乘62艘船,出使西洋。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航行30多个国家(地区),开创、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这种英雄壮举,引起皇帝、大臣、百姓称赞。于是,一条胡同命名“三保老爷胡同”,从明朝传到清朝,又从清朝传到现在。清朝时称为“三伯老胡同”,又传为“三不老胡同”,它是600年历史的见证。当时,纪念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成功,他远航西洋,促进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风俗的交流。至今,三不老胡同、郑和故居仍然名实俱在,成为一段历史了。张自忠路,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见证,1937年七·七事变,张自忠任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率部在南苑与日军浴血奋战。1938年任五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著名的台儿庄大战歼灭日军五六千人。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襄樊战役中殉国。周恩来写下《追念张荩忱上将》悼文;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郭沫若等写下挽词。北京府右街路西一条胡同———西椅子胡同有他的故居(自忠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人不忘国耻,纪念抗日爱国将领,将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路东铁狮子胡同命名为张自忠路。当年日本侵略军司令部设在铁狮子胡同。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留下记载。当年北洋军阀时期,段祺瑞将海军部改为临时执政府办公的地方;日军华北驻屯司令部设在此地。当年,“三·一八”惨案,是刘和珍、杨德群等牺牲的地方。现在,张自忠路,便是爱国主义的象征。赵登禹路,也是爱国主义的标志;佟麟阁路亦是爱国主义的见证。佟麟阁在七·七事变时,任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他下令坚决抗战,他提出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在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战地———大红门一带率部英勇抗击日军,腿部负重伤仍不下火线,继续指挥血战。当时日军飞机轰炸,他壮烈殉国,时年47岁成为爱国将领。赵登禹在七·七事变时,任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在南苑驻地与日军浴血激战。他亲手挥舞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砍死60多个日本兵。他率部在大红门作战,遭日军袭击身中五颗子弹,仍然坚持奋战,壮烈殉国。1946年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西城从西直门大街至阜成门内大街命名赵登禹路(北沟沿);从复兴门内大街至宣武门西大街命名佟麟阁路(南沟沿)。这两条街,北京人已经走过60多年,时刻铭记: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民族。府学胡同路北,有条文丞相胡同,它以爱国丞相文天祥的名字命名。原来那条胡同叫巴儿胡同,改为文丞相胡同,纪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78年文天祥抗元,在广东五坡岭(海丰县)被元兵俘虏。1279年被押到元大都囚禁地。文天祥被关在阴暗潮湿的土牢,爱国心不动摇,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全死安足论……”他在狱中以“正气”斗敌,显示力量。他被关押三年,心不动摇。忽必烈赴狱劝降,以宰相高位诱他降元,他坚定地说:“愿赐之一死足矣。”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一说在菜市口英勇就义,时年47岁。在他囚禁地建立“文丞相祠”,巴儿胡同改称文丞相胡同。相传,后院中的枣树是文丞相亲手栽植。而且,枣树的枝叶都向南倾斜,仿佛指向南方,象征文天祥的爱国心永远指南。文天祥的诗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洋溢爱国情、爱国精神。府学胡同63号,修建文天祥祠,是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按察副使,为纪念民族英雄而建,永乐六年(1408年)文丞相正式列入祀典,每年春秋顺天府官员主持祭祀仪式。文天祥祠由大门、过厅、堂屋组成,成为文物保护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文天祥事迹、年谱、青少年、入仕、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抗日,兵败被俘就义等。院内石碑、石刻匾、刻石、唐书法家李邕断碑二础石;室内屏风,毛泽东手书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正气歌》全文向世人展示“浩然正气”永久传扬。永远显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崇高品德、铮铮铁骨、爱国主义精神。北京850多年悠久历史,与6000多条胡同、600多座四合院,都显示出历史、人文、地理、风俗、京味、面貌、见证,给人留下一部百科全书,使人永远也读不完北京城,读不完那些历史,读不完那些胡同,读不完那些四合院,读不完那些趣闻、故事……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都与故事、趣闻、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活泼地再现老北京的面貌、风俗。如果,北京的胡同游、四合院游,再与“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联系起来,恐怕那京味更浓郁、更引人入胜了。(10)中外关注:北京胡同2004年3月25日和27日的《北京晚报》,两次报道有关北京胡同的话题。《时尚与顶级&&传统与文化——世界品牌大腕打起北京胡同主意》,报道国际时尚权威、意大利时装工业协会主席维多利奥·丘里尼来此次来到北京,是代表“世界顶级时装品牌来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选址”的——“把最时尚、最顶级的时装品牌与最传统、最有文化底蕴北京胡同相结合,是我这次来北京商谈的核心”,丘里尼如是说。《国际买家&&引发话题——重新审视北京胡同市场价值》,不少专家认为,“作为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成为世界一线品牌的聚集地,这也许是提升北京胡同历史价值的一个契机”。同时建议,抓住国际买家经营的契机,把四合院这些北京特有的人文品牌向全球推广,世界级故都的重要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而四合院、小胡同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得以延续和提升。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垃圾池里住户多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