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日本养老服务产业模式最适合老年人

哪种养老模式最适合老年人?
老龄化凸显
据统计,去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己突破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以上,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6亿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突破4600万。面对养老产业这个巨大的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
旅居养老可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与普通旅游的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不同,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一般会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以达到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旅居养老有利于身体健康。旅居养老可以丰富晚年生活,游览风景名胜。旅居养老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圈子。这种养老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
居家养老可以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么?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享老旅居”领跑2016,最符合国情的养老!
旅居养老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老人们会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这种养老方式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的方式。
生活照料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康复保健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法律维权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
文化教育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各区(县)可自行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资金折算成各类服务时间,供老人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在民政部门确认的服务机构中自行选择服务机构。
旅居养老,您只差一张床位! 海圈养老一站式服务,咨询电话: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15种经典养老模式
15种经典养老模式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
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
通常来讲,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一些较大规模的养老社区会选在城市近郊或郊外。此时可以选择低密度的开发形式,实现与郊外的环境协调。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合理分区,保证各自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
开发大规模综合型养老社区时,可考虑分期建设,例如先建设自理型养老住宅和部分服务设施,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用地,等到一段时期后,再建设护理型养老公寓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等。
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开发时一方面应注意将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另一方面要控制养老组团的规模,尽量划分为一个个小型居住组团,以营造社区的归属感。
以广东惠州某项目为例,其总用地面积约 2 万亩,总建筑面积 720 万平方米,开发商从中划出 150 亩地进行养老社区建设,计划建设约 18 万平方米的养老住宅产品。从规划布局来看,养老社区靠近整体项目的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方便老人到达和使用(图 3 )。养老住宅楼栋在规划布局时形成多个小型居住组团,分别针对自理老人和半自理老人,其中半护理组团靠近医院和康复中心,并设置连廊连接,以满足老人就近医疗的需求。
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类型主要有老少户住宅、老人专用住宅等。老少户住宅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
老人专用住宅套型是指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设计时应注意根据住户的购买力来控制套型总面积,特别是老年住宅的套型面积不宜过大,建议以 50~60 平方米的一居室、两居室为主。这样才能满足老人与子女共同购房的诉求。
普通社区中还可以配建养老公寓,其经营方式大致可分为出租或出售两种。养老公寓通常为社区中专门的楼栋,其居住对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护理的老人。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例如救护车)出入近便,另一方面养老公寓底层可设置对外商业或公共设施,兼顾对外经营,同时也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据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存在城区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困难的情况。
以北京市为例,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老龄化程度严重,但城六区的养老床位数量却低于远郊区县,由此可见城区对于养老设施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些社区往往年代较久,周边配套设施成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社区周边的用地资源比较紧张。
若能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开发者可考虑利用零散地块新建,或通过对既有建筑(如旧的诊疗所、宾馆)的改建等方式进行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投资相对较少,易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此类老年服务设施可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型的设施,其服务范围往往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因此具体的功能可根据周边的社区需求进行确定。通常来讲,除了含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外,还宜配置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医疗站、公共餐厅、小超市等,并考虑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洗浴等服务。
第二类:与相关设施并设
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依托社区共同建设外,还可以与一些其他设施结合,共同进行建设,例如与医疗机构、商业设施或其他福利设施设置在一起。此类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使养老产品和相关设施实现互惠互利。常见的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医院直接划分出部分闲置床位用于开办养老院,这样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满足一些护理程度较重、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收养的老人的 养老居住需求。
以日本六甲老年公寓为例,开发企业将老年公寓与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邻近设置在一起,当老人遇到突发疾病时,医疗机构可以做出迅速反应,令入住其中的老年人感到十分安心。
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从规划角度来看,幼儿园在居住区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托设施较为类似,若将这类养老机构与幼儿园设置在一起,则能实现与社区的紧密结合,从而较好满足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
在日本,老年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的情况比较常见,其设计形式可以是在同一栋建筑内的不同楼层,或是分别设在不同楼栋,共用庭院及室外活动场地。以日本幸朋苑老人院为例,其建筑首层设置了一所幼儿园。老人平日可以与儿童共同开展做手工、唱歌等活动。老人在二层的室外平台休息时,也可以看到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嬉戏。这种设计方式对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很有帮助。
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向高龄化、少子化逐渐发展,一些幼儿园或小学在未来很可能出现空置,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养老设施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养老项目吸引高知老年群体的亮点,从而促进销售。
美国拉萨尔村养老社区就将老年公寓建在一所大学的旁边,老人可以参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利用大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在这里入住的老人都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他们希望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由此可以看出,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营造,还应从老人的精神和价值需求方面进行考虑,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类: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结合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
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此类项目的用地规模往往较大,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容易较为分散,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养老居住产品相应地集中布置,并注意就近设置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 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
一些与风景资源结合的项目中,老人可能仅在一年里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或者与家人、同伴前来短暂度假。在设计时应注意对养老居住产品的创新,例如设计新型的养老公寓,既能适合单人、多人入住,又能满足举家外出度假、老人长期疗养的需求,还可以供老人与多位子女聚会庆祝、老人与多位朋友结伴度假等。同时,养老公寓的居室还可转变为宾馆客房,供公司集体开会、培训使用。这种适应性强、灵活可变的产品形式有利于开发管理者实现多种经营。
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端养老客户群,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若能在较为繁华的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较高,开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同结合在一栋高层建筑中。以日本东京的豊州老年公寓为例,其选址位于东京湾畔的一处新兴高档生活区内,周边 1 采取复合居住模式,同一栋楼内集合了普通租赁住宅、酒店式公寓和老年公寓三种居住产品,使出租对象多样化,从而降低运营风险。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不同的居住人群配置独立的出入口,以便单独管理。
第四类:与国际品牌接轨
这类开发模式指与国际养老专业品牌接轨,引入外资或运营管理团队,共同开发养老产品。
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带动消费。
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一定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国外老人有很大差别,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例如我国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更加重视房间朝向和节能,他们比较喜欢南向,喜欢阳光和自然通风,重视节约用电,不习惯长时间使用空调。诸如这些因素都会对养老项目的规划形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如果对我国国情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第五类:以其他方式转型
除上述几类开发模式之外,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其他形式。
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日本养老产业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幼儿园或小学很有可能空置下来,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老年公寓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这种开发模式的重点在于,需要选择便于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建筑。例如注意建筑的开间尺寸、走廊宽度、门洞大小等能否满足老人居住和轮椅通行的要求等等。通常采用框架式结构的建筑可改造性较强,内部墙体移位相对灵活,更有利于进行改建。
养老社区是当前老龄化浪潮下的新兴事物,在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都亟待探索。养老地产的开发并不因市场的缺乏而变得容易,开发者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在项目策划之初,就需要对养老地产的各环节进行整体把握,系统化思考,从而明晰自身适合的开发类型和可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养老居住产品的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我国老年客户群的特征,创造出适应中国国情的产品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公众号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28我在中国基层社区服务行业已经工作了十年,曾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学习当地的养老服务模式。2016年8月,我参加了韩国访问交流学习活动,参观了韩国的。在去韩国前不久,我也参加了中日社区养老交流项目。通过这些考察,我试图从中日韩三国对比的角度去思考老龄化问题和对策。老龄化&&中日韩社会共同的挑战中日韩三国面临着共同的老龄化挑战。 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 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6.1%。在三国之中,中国是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日本则是老龄比例最高的国家。2015年,日本的老龄化比例达到33%,而韩国将会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比例发展最快的国家。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尽管韩国目前还不在世界老龄化比例的前十位,但到了2050年,韩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比例第二高的国家。受传统的影响,韩国国民普遍不希望父母在养老机构养老终生。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韩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通过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对赡养老人五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减少其财产所得税;赡养65岁以上老年人的纳税者,可以减少其个人所得税等。从2000年开始,韩国逐步设立日间护理中心、短期护理中心和家庭护理人员派遣中心等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居家养老需求。2008年7月,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韩国养老模式完成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韩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用长期护理保险与国民医疗保险捆绑的方式运行。按照法律规定,韩国国民强制参保长期护理保险,但是未满65岁的国民只有患老年疾病时才能享受护理服务。根据《长期护理保险法》的规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金、国家和自治体以及自付部分,比例分别为60%、20%和20%。韩国:综合性福利在韩国,我们拜访了首尔江北老人综合福祉中心。江北老人综合福祉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是由江北区政府委托衣恋福利财团运营,法人是衣恋福利财团(注:衣恋Eland集团主要生产服装,在中国也有销售)。该中心所在的建筑由衣恋集团出资4.3亿韩元建造。成立以后,衣恋集团每年还出资两亿,补贴福利中心的运营,这笔费用占衣恋集团收益的10%。福利中心的养老院(全托入住)目前为100位老人提供服务,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分级照料,其中一等级(即身体最不好的)有4位,二等级29位,三等级51位,其他(即基本)的有16位。从性别比例看,女性占多数,有77位。地区分布上,69位老人来自中心所在的江北区。就年龄来说,66%的老人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养老院的费用中,保险会负担其中的80%(注:介护保险就是长期护理保险。&介护&一词来自日本语,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本人只需要付20%。根据等级不同,老人每月需要付的费用在56-61万韩元不等(折合人民币元。韩国人均工资在300万韩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18000元)。福利中心还有日间护理中心,服务34位老人。这些老人大部分住在周围三公里内,由中心每天派专车接送。他们的费用也由介护保险承担85%,老人自己负担的费用在18-22万韩元之间(折合人民币元)。福利中心建筑包括地上四层和地下一层。地下一楼是食堂、厨房、洗衣房,一楼是日间护理中心,二楼有理疗室、健身房。另有生活馆、特殊治疗室、治愈园分布在3-5楼。这个中心由于是政府设立、衣恋集团资助,收费较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愿意服务老人,因此很多老人排队进入。目前有150人正在排队等待,平均每个人等两年才能进入福利中心,等待的时候会先去私人养老院。老人进入中心的资质由保险公司的一个专门负责长期医疗保险的部门进行评估,65岁以上老人都可以享受。但由于韩国长期医疗保险的规定是从2008年才开始,因此现在服务的很多老人并没有购买保险。除了像江北老人综合福祉中心这样的比较全面的养老机构,我们在韩国还感受到了基层对老人的照顾。参观北村韩屋社区时,我们偶然看到一个名叫钟路区嘉会洞家庭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嘉会洞(&洞&相当于中国城市的街道)220户居民,共计45000人。整个钟路区还有19个这样的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编制,很像国内的基层街道办事处。家庭服务中心除了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身份证明、房产证明、过户盖章等行政服务,最重要的是为辖区内贫困的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提供金钱、住宿、医疗、环境(避暑)、电费资助等帮助。夏天天气炎热,家庭服务中心会为老人开辟纳凉空调房,或者在户外指定地点搭帐篷。同时对社区50多位老人进行定期走访和高温提醒。当时,正好赶上了韩国最热的时期,我的手机先后两次收到了高温预警的短信。聊天中工作人员也多次提到,高温情况下进行对老人的关注与支持,防止意外的发生。尽管韩国政府和基层社区都在努力推进老年人保障和养老服务的发展,但不少韩国老人的生活仍然存在困难。聊天中我们了解到,韩国很多老人由于年轻时没有上社会保险,年龄大后很难拿到退休金,所以还需要继续工作,以维持老年生活。后来,我们参观一家垃圾分类回收厂时,注意到分拣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年龄都较大。工厂负责人告诉我们,运营最大的困难是招不到员工,由于工作条件不好,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到回收厂工作。目前员工以60岁左右为主,工作中偶尔也会发生玻璃扎手等危险情况。此外,在一个老旧社区参观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位老奶奶不舒服,摔倒在家门口。当时路上没有行人,我们扶起老人,从门口看到老人屋里非常狭小拥挤,估计是位独居老人。但她为何独居?日常生活有没有人照料?由于现场没有韩语翻译,我们无法和老人交流,只好离开。这也让我们到,独居老人的问题值得深思。日本:社区的力量,小而美日本养老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支持的种类非常多,包括居家看护、日托、失智老人护理、等等。由于介护保险的推行,这几年日本居家护理和日托发展非常快,而且日本对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下图是2014年日本养老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数量。2014年日本养老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数量我最关注的是日本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因为我们多年的探索结果和这类机构最像,它直面社区最困难的人群、最刚性的需求,试图从社区层面解决问题。我在日本之行中,遇到两家非常值得学习的机构。&含羞草之家&是一家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机构,这家机构的发起人是一名护士,在过去的10年中,她在不辞去工作的前提下接受了介护保险的支持,在自己家里送走了妈妈和姨妈。之后把自己的房子捐出来,改建成一个小规模的多功能养老机构。这里可以为25名注册会员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为15名老人提供日托服务,为5名老人提供全托服务。社区老人可以选择在家接受服务、日托或者全托服务。&&风之丘&也是一家小规模的多功能看护设施机构,它的成立也很有意思。它源于社区老人们希望继续和信赖的人在住惯的社区生活,但又担心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合适的人照顾。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捐出来,作为社区养老机构。川崎能子就是率先捐出房子的老人之一。后来,同在这个社区长大的川上女士在此基础上创办了&风之丘&。&风之丘&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全托和居家服务。成立&风之丘&前,她们先成立了NGO组织&一期一会&,把社区居民连接起来,开始了互助服务,后来在组织内成立了&风之丘&,启动了养老机构的全托服务和居家服务,再后来又在&风之丘&里成立了爱甲原日托机构。这样服务越来越完善,从居民互助到居家服务、全托服务再到全托入住服务。这个社区的人组织起来,自己解决社区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向专业服务发展。这些组织的管理者大部分是该社区的居民。参观时,川上女士常常为我们介绍在发起和运作风之丘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持的老人们。这些都让我切实感受到,这是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运作、自己支持的组织。中国:探索中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当前也在大力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我2000年投身公益,2006年创办民间公益机构。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包括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贫困老人手工援助、社区老人互助平台等多种方式。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与上文日本&含羞草之家&和&风之丘&理念相似的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另外,我们还动员社区老年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当中,运用&以老助老&的方式服务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搭建社区支持网络。未来,我们还希望能建立中国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国范本,在北京复制15家乐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开始在其他省市进行推广。共同守护我们的老年除了上面提到的具体养老机构,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中日韩三国都纷纷投入资源,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养老政策支持上,日本还是走在最前面的。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推行全民医保,2000年开始,日本全面启动介护保险制度,作为强制性社会保险的一部分。这一制度对老人进行7级评估,保险会为老人支付将近90%的护理计划费用。不过,随着日本后高龄化时代的到来,日本正在对失能老人进行更严格的评估,从而减少国家部分护理保险的支出。韩国从2000年开始,逐步设立日间护理中心、短期护理中心和家庭护理人员派遣中心等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居家养老需求。韩国的介护保险制度则从2008年开始,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的正式实施为标志,完成了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介护保险制度对老人进行5级评估,同时也在强化政府对特困老人的支持力度。而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基本的养老保险,很多地方也开始了介护保险的试点。同时政府在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从之前推进床位数量的指标向社区居家服务的转变,开始强调社区居家的专业社会力量推进。从目前日韩的经验和我个人的探索实践来看,社区化、居家化、专业化、推动老年群体健康活跃化,或许才是老龄化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部分资讯、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更多精彩资讯可关注 微信ID: linkolder, 或访问网站 )
相关新闻 10:21:00
这是底线上一篇 :下一篇 :链老网专注于中国养老事业,这是链老网系统专栏。精华文章忘记密码登录* 还没有链老网账号?立即注册获取验证码注册*
已有链老网账号?立即登陆获取验证码重置密码*
已有链老网账号?立即登陆ICP:苏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的养老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