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泰安长星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王珂去年五月拖欠本人货款1220元杳无音讯,还将本人从微信里删除...

&&|&&&&|&&
所在位置: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黄金、建材、石材、水泥及散装水泥、电工电气及仪表、石油装备、煤炭机械、煤化工、焦化等9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四批)的通知
发布时间:&&&&字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黄金、建材、石材、水泥及散装水泥、电工电气及仪表、石油装备、煤炭机械、煤化工、焦化等9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四批)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3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黄金、建材、石材、水泥及散装水泥、电工电气及仪表、石油装备、煤炭机械、煤化工、焦化等9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四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十八日
山东省黄金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黄金集团公司
  黄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稀有贵重金属,主要用于国际储备、珠宝装饰、投资、电子、通讯、宇航、化工、医疗等工业与科学技术应用领域,是一种同时具有货币属性、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市场需求广泛。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黄金工业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发展的机遇。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调整我省黄金工业结构,实现黄金工业平稳发展,推进黄金工业全面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黄金行业已形成了地质探矿、科研设计、采矿、选矿、黄金精炼、黄金深加工、黄金矿山机械设备加工等较为完备的黄金工业生产体系,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  一是资源储量和经济效益可观。截至2008年底,我省统计范围内的黄金矿山,保有黄金地质储量814吨,同比增加17.42%,黄金矿山采选规模达到50571吨/日。2008年,全省矿产黄金总产量47.62吨,占全国矿产金产量的21%,连续30多年黄金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实现销售收入407.57亿元,同比增长48.74%;完成工业增加值64.72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现利税37.47亿元,同比增长19.71%;利润34.33亿元,同比增长19.28%。  二是产业链条较为完善。2008年,我省黄金行业黄金深加工量148.32吨,拥有上海黄金交易所综合会员单位5家,黄金交易所指定的黄金精炼厂5家,黄金交割库2座,年实金交易量居全国首位。与黄金相关的矿用设备制造、化工等产业快速发展。产品涵盖地质探矿、采矿、选矿、冶炼等十六大类,10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白银、电解铜、铜箔、硫酸、化肥、砒霜等副产品及关联产品品种较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是技术及装备实力较强。我省黄金采、选、冶及精炼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较高,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研发能力较强,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四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年来,黄金企业普遍重视节能减排,通过节能挖潜、技术改造,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三废排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着力改善保护地域环境。  五是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山东黄金集团、招金集团、招远中矿金业、蓬莱金创集团、平邑归来庄金矿及牟平恒邦集团等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山东黄金集团采选规模达到19825吨/日,招金集团采选规模达到11268吨/日,中矿金业生产规模达到6800吨/日。山东黄金集团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黄金集团之一,初步形成了集矿业、房地产和旅游业于一体,产业互补、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我省黄金行业已有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上市,大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  (二)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在国际金价高企的刺激下,中国黄金行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能力迅速扩张。2007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70.49吨,成为世界最大产金国,2008年黄金产量达到282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黄金的保值、增值作用更加明显。几十年来我省黄金产业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具备做大做强的资源禀赋。同时,我省矿冶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多年来一直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国内黄金行业很多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及管理经验都是由我省黄金企业首创的。我省3家上市黄金公司具有稳定的融资能力和可靠的融资渠道。黄金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家将日益加大控制开采力度。推进集约化,发展大型黄金企业,提高运营质量,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黄金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山布局不尽合理,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由于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历史原因,我省黄金矿山“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现象严重。对于一些大的矿田和成矿带未能统一规划和合理开采,致使矿山布局不够合理,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下。二是矿山规模小,经营成本高,竞争力和再发展能力弱。近几年,我省黄金工业集约化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企业规模小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矿山生产规模小,矿山材料采购成本高,单位矿石物能耗大,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管理和技术水平难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再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三是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矿区生态环保压力较大。虽然我省黄金行业的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作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但由于一些矿山规模小,在同一矿田内有多家矿山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黄金矿山企业的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环保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金矿资源勘探滞后,后备资源不足。由于一矿多开,限制了矿山的深部和外围探矿。由于资金不足,地质勘查单位的新区勘探保障能力不足。黄金资源后续勘探乏力,制约了我省黄金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我省黄金行业的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矿业发展、地质先行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地质探矿和储量升级步伐,把金矿地勘工作纳入黄金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资源条件作为建设项目的基础和前提。  2.坚持抓大扶强、扶优限劣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大中型矿山与扶持小型高效矿山并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资源前景好的矿山做大做强。同时加大黄金资源开发的行政管理力度,促进黄金工业有序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环境保护,依法有序开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科技兴金原则。加大技术进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5.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1年,我省黄金工业的发展目标是:  1.黄金经济总量继续膨胀,矿产金产量达到67吨,年均增长12%。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黄金深加工能力达到200吨,年均增长12%;黄金深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3.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力争使山东黄金集团、招金集团、蓬莱金创集团、中矿金业、恒邦冶炼、山东鲁鑫、招金励福、山东卢金匠等成为国内、国际知名黄金名牌,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具备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矿业良性发展格局的大型黄金企业,力争把我省黄金行业整合培育成为国际性大型黄金集团,具备与国际黄金矿业巨头竞争的实力。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黄金地质储量达到1180吨以上,年均增长15%。实现新增资源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重点  (一)培育五大重点企业。重点培植山东黄金集团、招金集团、蓬莱金创集团、中矿金业、恒邦冶炼等生产规模过万吨,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黄金采、选、冶综合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我省黄金工业快速发展。  (二)推进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山岛金矿采选工程建设、焦家金矿采选扩建、中矿金业采选配套改造、招金股份金翅岭金矿开拓系统改造等大项目的建设。  (三)抓好“三个探矿”。加强地质勘探工作,重点抓好胶东探矿、战略探矿和商业探矿。“胶东探矿”,深挖现有的各探矿区的找矿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大胆突破勘查禁区,向超深、超难、海底探矿发展。“战略探矿”,以获取优质资源为目的,紧密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建立勘查基地。“商业探矿”,对探矿权成果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大企业集团资本运作和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拉长黄金产业链。发展黄金深加工业,拉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把我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山金精炼、招金精炼、山东卢金匠、山东鲁鑫、招金励福、莱州信雅等黄金深加工企业,加强设计研发,发展高档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及高科技工业用金生产。发展黄金第三产业,积极放大黄金品牌效应,把黄金产品、交易、文化、旅游、会展结合起来,提高黄金三产对黄金经济的贡献率。  (五)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扶持山东黄金集团、招金集团、平邑归来庄金矿等矿山的尾矿综合利用、恒邦冶炼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技术改造、山东金创金银冶炼有限公司金精矿综合回收、中矿金业多元素综合利用及冶炼厂改造、山东国大尾矿渣综合利用等项目。支持利用低品位矿、难处理复杂矿、尾矿等资源,拓展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继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系统性节能减排研究,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不断降低采矿、选矿电耗,确保“三废”达标排放,污水达标排放率为100%;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探矿增储工作,为黄金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建立有效的地质工作激励机制,强化黄金企业的地质投入主体地位。加强地质部门与矿山地质工作的衔接,提高探矿效果。在增加地质储量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现有黄金资源。一是以资源经营为中心,坚持立足省内、放眼全国、突出重点、超前发展的工作方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到国外投资开发,促进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同外部资源优势的有效结合。二是强化地勘队伍建设,推动地勘事业外向发展,打造国内一流资源经营型勘探队伍,认真研究新类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三是开展全面技术创新,不断丰富地质找矿理论,完成对胶东地区地质成矿规律和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基础研究,扩充地质资源,满足规模扩张的需要。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现有企业格局调整力度,改变黄金矿山“小而散”的状况。结合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资产整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加强内部管理,搞活提高一批成长型企业。通过破产、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企业。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黄金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黄金产业链。发展黄金旅游和黄金文化,促进黄金消费品、投资品市场发展,打造黄金城市品牌。发展非金产业,建设一批产品有市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非金项目,提高黄金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黄金矿山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联合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切实解决技术难题。在技改和新建项目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依托技术进步,促进黄金工业规模生产和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推广高砷、高硫、含碳难选冶矿石焙烧技术,提高回收率,降低污染。加快生物氧化技术的研究应用,争取有所突破。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四)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五)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技改投资。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六)加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吨矿能耗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实现对各种排放物的综合利用。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安全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应用放在优先地位,重点突破采、选、冶等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抓好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黄金工业格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抓好日常安全教育,认真组织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排查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  (七)建设生态矿山。按照科学、低耗和高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建设生态矿山。在设计、开采等过程全面推行“绿化”,使矿山生产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零污染、全覆盖”原则,改变矿山面貌,绿化矿山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和谐矿山、绿色矿山建设。  (八)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审批制度,规范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采金,坚决制止各种乱采滥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黄金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保证矿山安全。充分发挥黄金协会在政府与企业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履行好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咨询指导、信息交流、约规自律的职责,承担起行业发展、合法权益维护等重大事项的服务工作,推动我省黄金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山东省建材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建材工业协会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我省是建材生产和消费大省,发展建材工业具有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实现产业调整振兴,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2008年,全省建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74.96亿元,增长15.3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7.69亿元、利税339.12亿元、利润208.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9%、24.73%和27.9%。全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532.9亿元,同比增长11.64%。全省水泥产量1.39亿吨,位居全国第一;平板玻璃5619.2万重量箱,居全国第三位,增长3.62%;建筑陶瓷12.57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增长16.06%;卫生陶瓷294.68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增长15.11%;玻璃纤维纱70.18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增长48.49%;石膏板6.47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增长17.6%;花岗石板材7082.59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增长5.21%。全省建材工业产销率达到98.31%,同比提高0.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省建材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等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8年,荣获中国名牌11个、山东名牌89个,近3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一批重点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投资增长34.66%,技术玻璃制品增长101.48%,隔热隔音材料增长70.66%,建材机械增长47.09%。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8年,全省建材产品出口商品额18.98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7.86%。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水泥和熟料出口分别下降了3.2%和69.9%,占全省建材产品出口的比重由20%降至14.8%,花岗石板材出口额增长26.71%,而荒料出口额下降16.8%。  我省建材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和高档卫生洁具占比较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是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指标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平均规模小,大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  四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范围和影响仍在扩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我省建材行业面临的形势严峻。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规模收缩,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减少,建材出口将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投资增长回落,将对建材产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未来市场形势仍较为严峻。  建材工业属投资拉动型产业,建材产品需求增长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化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安排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有效拉动建材产品消费,也为我省建材行业加快调整升级和健康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名牌战略、标准化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持建材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技术进步原则。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以技术改造为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总量控制原则。严格控制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节能减排原则。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4.提高生产集中度原则。加大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建材企业力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团。  (三)目标。  1.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效益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建材行业领先地位。  2.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控制在1亿吨左右,基本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逐步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的干法水泥生产线;优质浮法玻璃的比例提高到40%,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建筑卫生陶瓷高档优质率达到80%。  3.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争创中国名牌10—15个、山东名牌100个。  4.水泥熟料吨产品能耗下降到115kg标准煤,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到16kg标准煤/重量箱;建材行业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占总量的20%以上。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水泥。控制总量,优化布局,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合理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和城市发展规划,在控制全省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熟料生产线布局,打造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潍坊六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鼓励山水、中联两大水泥集团,充分发挥技术、管理、资金、市场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对全省水泥企业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两大水泥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集中度,提高其水泥产量在全省的比例。到2011年,两大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均达到5000万吨左右,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全面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重点突破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加快开发生产5000t/d级成套设备和6000t/d级以上规模的部分国产化大型装备。依法推进散装水泥发展,积极推进新科技成果、新技术在散装水泥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环节的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散装市场。  鼓励和引导现有立窑水泥企业在淘汰立窑的同时发展水泥制品。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力争到2011年我省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达到35%以上。适应建筑现代化、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水泥制品业,力争使水泥制品业使用水泥的比重在2011年末降低到25%以下。  (二)玻璃。将节能、环保、安全、信息、太阳能利用和深加工作为玻璃行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结合建筑节能要求,大力发展隔热保温、安全、防火、防盗多功能建筑门窗玻璃,开发离线镀膜技术和复合技术。  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重点解决节能、环保、准光学质量熔化技术,超厚、超薄板成型技术,在线镀膜改性技术以及工艺,监控与专家诊断等成套生产技术,提高装备水平,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纯氧燃烧技术,提高窑炉熔化率,改善玻璃液质量。窑炉采用全保温技术,减少热损失。熔窑使用高品质的耐火材料,减少耐火材料对玻璃液的污染,并使熔窑寿命达到10—12年。  加快青岛国际玻璃工业园和滕州等地的玻璃深加工及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开发新产品,在特种纤维和玻璃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建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体系。  提升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工艺水平,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重点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积极开发玻璃纤维品种,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发展玻璃纤维生物及医用过滤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及其制品,满足生物净化和工业除尘的市场要求;发展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包括优质增强型玻璃纤维纱、毡和代石棉制品,满足汽车及城市轻轨交通工具对各种复合材料的需求。  支持大企业集团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泰山玻纤有限公司为龙头,玻纤制品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业集群;以环保节能、风力发电、电子产品等为发展方向,促进德州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建筑卫生陶瓷。全面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装饰与造型设计及高中压注浆连续生产技术水平。建筑陶瓷,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多品种、多花色方向发展,以此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产品设计创新,大力开发仿古砖、超薄瓷砖、保温外墙砖,研究开发具有自洁、抗菌、环保、抗静电等多功能陶瓷砖。卫生陶瓷,提高质量档次,加强产品配套,大力推进卫生陶瓷产品的节水技术,开发生产新型分档冲洗水箱配件和超平滑抗污陶瓷釉面,发展环保、自洁、抗菌等多功能产品。  加大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整合力度,培育3—4家进入全国十强行列的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以淄博、临沂区域等为主的高档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在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创建以潍坊美林窑业公司和滨州科勒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卫生陶瓷基地。  (五)非金属矿。充分发挥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度开发我省具有资源优势的石墨、滑石、透辉石等主要矿种,发展高纯硅材料新资源的找矿、勘察及提纯开发利用技术。  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为导向,发挥非金属矿加工延伸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特点,积极研究开发应用于能源、环保、建筑、电子工程、农业、生物、国防等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和应用技术。加快环保用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非金属矿产品提纯和超细改性、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和复合等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六)石材。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机械设备、金刚石工具、辅助材料、防护与保养材料,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着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嘉祥等地区石材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石都”、“中国石材之乡”、“中国石雕之乡”的区域品牌。建成一批石材工业园区,培育一批石材骨干企业。  (七)新型墙体材料。围绕满足建筑节能的需要,开发健康、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型房建材料,发展包括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薄板、混凝土空心条板在内的各种轻质建筑板材,建立先进的具有特色的新型墙板材料技术与装备体系。鼓励发展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开发采用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大力发展各种具有轻质、保温、节能、装饰功能的建筑砌块制品,提高产品档次,促进行业向环保产业发展。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建筑垃圾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提高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砌块产品的质量和系列配套水平,提升建筑砌块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内外墙装饰材料、玻璃钢门窗等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重点发展装饰性好、耐污染、耐老化的外墙涂料。开发和推广玻璃钢等新型节能门窗,增加规格品种,形成系列化、配套化。继续开发各种工业用、建筑用保温隔热制品,着重开发和推广具有高效保温层的复合保温板。新型防水密封材料要不断向规模化、高性能及利于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塑料管材管件重点发展室内上水管、燃气管、热水管和地下排水管等新品种。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投资管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关停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玻璃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61号)的要求,加强对新建、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平板玻璃生产线项目的规划布局和管理。根据各地资源、环境、能源、市场和交通等条件,严格控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项目的重复建设,环保、节能、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质监部门不得办理水泥生产许可证,确保建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技术进步,推进结构调整。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推动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形成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高水平的行业技术中心。相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建材企业,加快推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  (三)实施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行业中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修订完善节能标准、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大力推广水泥和玻璃企业的余热发电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建材行业要担负起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危废物、城市生活垃圾方面的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建立废弃资源的回收和供应体制,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环保投入,重点加强粉尘污染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强化规划引导,把培育名牌与培植支柱产业、培育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省建材行业名牌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增强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各项认证认可,使产品与国际接轨,改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夯实名牌工作基础。  (五)加大财税和高新技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税、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等优惠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建材企业充分用足用好有关优惠政策。同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高新技术、节能减排和调整结构的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加大对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的资金支持和配套资金的落实。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切实落实好国家新税法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和高新技术优惠政策。  (六)抓住机遇,大力开拓市场空间。抓住国家增投入、扩内需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时机,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产品市场份额。鼓励省内建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直供比例。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及省内建材下游产业要优先使用省内自产建材。引导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协会,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划引导、标准制定、市场开拓、信息交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建材行业调整振兴意见的实施。加强行业协会与各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提供服务。沟通联系广大建材企业,发挥协会组织的政策和信息引导作用,对企业投资、生产与市场供求进行及时的引导、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建材行业发展的专题调研,分析预测金融危机对建材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经济运行监测、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等机制,为建材行业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环境和氛围。
山东省石材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省石材行业协会
  石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石材产业主要包括矿山开采、板材加工、机械工具制造、防护保养等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石材产业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石材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振兴我省石材产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我省石材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省石材规模工业增加值、产量、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福建,是中国石材大省。独具优势的花岗石、石材机械制造奠定了我省是中国石材业最具发展潜力省份之一的地位。  1.生产及效益。2008年,全省石材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员40万,实现总产值达500亿元,出口额2.5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2.6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3.1亿元,实现利税42.69亿元,利润32亿元。  2.产品结构。我省石材产品主要以天然石材加工为主,人造石加工所占比例较小。2008年,全省石材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异型石材及工艺石材制品占全省石材产量的30%以上,另外石雕、石刻、碑石、园林产品等约占8%。  3.产业集中度。我省石材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前30家企业的产能占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30%。年产80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有12家,并拥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企业近15家,主要分布在烟台、临沂、威海、日照等地。  4.产业集聚地。目前,我省主要有4处石材产业集聚地,分别是:中国石都———莱州,主要生产人造花岗石;中国花岗石之乡———平邑,主要产将军红、孔雀绿、沂蒙青、中华白麻、中华钻银等六大系列20多个品种;中国石材产业集散地———五莲街头镇,主要品种有五莲花、五莲红、琥珀花、紫砂岩、绿砂岩等十几个花色品种;中国石雕之乡———嘉祥,现有石雕加工企业240多家。  5.产品销售市场。目前,我省石材产品销售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占60%多;出口市场主要以日本为主,其他是美国、欧盟各国、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占30%多。出口产品以石材板材为主,占到7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尽管近几年石材矿山开采技术和板材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但依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量大面广的小石材企业矿山开采以原始开采为主,设备陈旧,开采技术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石材资源利用率仅为20-30%;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环保设施不健全。  二是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我省石材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力度和深度还是不够,与国外石材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链需进一步拉长。  三是生产集中度较低。就石材企业加工板材平均规模而言,发达国家是100万平方米左右,而我省仅为10万平方米,生产集中度不高,远远低于发达水平。  四是行业整体素质较低。石材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石材资源较丰富的偏远山区,文化水平较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石材企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左右。  二、指导思想、目标及重点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导向,突出结构调整主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致力于资源节约,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建设石材强省。  (二)发展目标。经过3年努力,初步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完善、环境友好、市场活跃、国内最大的石材集群地。到2011年,全省石材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产能达到8000万平方米/年,雕刻工艺制品加工能力2000万套/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1-2家,过5亿元的2-3家,过亿元的25-30家。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2个,过50亿元的2-3个。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  (三)发展重点。  1.培育壮大7大重点企业。  (1)山东华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00台(套)石材行业污水处理设备项目、10万吨精密铸造项目、石材大板生产线及荒料开采机械项目。提升省级技术中心水平,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力争2010年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验收。做好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申请认定工作。  (2)山东美丽石材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BM钻石拉锯、全自动磨抛机、CNC数控加工中心等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石材生产加工设备,提高石材生产加工水平,增强竞争力。  (3)莱州市外贸石材有限公司。推进综合利用废渣年产260万平方米人造岗石建设项目建设。  (4)山东灵岩石业有限公司。开发石材废弃物(石粉、边角料)预制品及利用板材下脚料冲压100万块地面砖建设项目,解决下脚料、边角料、石粉的污染环境问题。  (5)莱州市华隆石材有限公司。扩大板材建设规模,提升板材质量和性能。  (6)山东冠鲁集团。扩大石材加工建设规模,增加花色品种。  (7)荣成中磊(高时集团)。建设矿山开发、石材加工项目。  2.资源综合利用。  (1)石材资源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装备,提高石材荒料率;支持利用矿山废料、边料等尾矿,扩展应用范围,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支持石材矿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合理开发利用石材资源。  (2)石材加工业废水治理。加强石材加工业的污水、废水综合治理,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实现污水、废水零排放。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着力开拓新兴工业国家、石油输出国家等新兴市场。把握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巩固东部市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市场,着力开拓中西部市场,引导企业调整市场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青岛和莱州石博会,推进石博会朝规模化、特色化、商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扩大石材国际合作交易。  (二)加大技改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整合业内资源,抓好规划项目的建设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提高行业集中度。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相关配套的零部件产业、石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机械设备、金刚石工具、辅助材料、防护与保养材料的生产与销售,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着力研制高质量产品。  (三)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现有的3个省级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扶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建立省、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大创新资金投入,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切实增强资源节约意识,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严禁私采乱挖,提高石材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提高石材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制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技改项目、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拓宽抵押担保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合理开发石材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大石材资源合理开发力度,积极推广利用矿山轮锯和金刚石绳锯的开采技术和装备,提高荒料率,依法淘汰落后的开采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利用矿山废料、边料加工路沿石、铺路石、小块石、石子、石米等产品,积极推广山东华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石材加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引导企业走“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开采之路,推广安全先进的切割技术,用导爆管、装载机等安全系数较高的工作进行规范作业,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严格对石材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确保石材企业安全生产。
山东省水泥及散装水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建材工业协会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山东省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当前,全省水泥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山东是全国水泥生产第一大省,也是水泥消费大省。2008年全省水泥产量为1.39亿吨,同比下降4.03%,占全国水泥总量的十分之一,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水泥省内消费约1亿吨。  1.新型干法水泥。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5条,其中4000吨/日以上的生产线19条、吨/日的29条、1200吨/日以下的17条。熟料年生产能力6000万吨,折合水泥8100万吨,占全省1.5亿吨总产能的54%。目前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4条(日产2500吨的1条,其余均为日产4000吨以上),熟料产能22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2970万吨,全部竣工投产后,全省将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820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11070万吨。已批未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熟料产能320万吨,折合水泥430万吨。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将达到8520万吨,折合水泥产能约11500万吨。  2.落后水泥。我省于2007年初开始淘汰关闭落后水泥工作,到2008年底,共淘汰关停立窑360多座、落后水泥产能3400多万吨,完成“十一五”淘汰关闭水泥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68%。  3.散装水泥。2008年,全省散装水泥总量达到8809万吨,占全国散装水泥总量的13.85%,居全国第一;水泥散装率达到63.44%,高于全国45.8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六位。  4.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目前,全省相对独立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企业41家,重组后为24家。山水集团目前在全国水泥行业中排名第二位,在省内已建熟料生产线15条,熟料产能1825万吨、水泥产能2375万吨;在建熟料生产线3条,产能480万吨。中国联合水泥集团目前在山东区域已建熟料生产线18条,熟料产能1886万吨、水泥产能2450万吨;在建熟料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496万吨。两大集团的熟料和水泥年产能分别占全省已建和在建新型干法旋窑的57%和55%。  5.主要布局及产能。全省17个设区市都建有水泥厂(粉磨站),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分布情况是:枣庄15条、淄博10条、潍坊7条、济宁7条、烟台6条、济南6条、泰安4条、临沂4条、日照3条、德州2条、莱芜1条。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厂家多,资源破坏严重,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大。二是水泥产能较大,已达到饱和,接近过剩,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三是水泥价格较低,企业利润低。四是立窑水泥还占相当比重,淘汰关停任务较重。  (三)面临的形势。国际方面,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规模收缩,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减少,加之国家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的政策,我省2009年水泥出口几乎为零。国内方面,水泥消费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比50%左右,而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投资增长回落,直接影响水泥销售。宏观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安排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将会直接有效拉动水泥消费。但资源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也对发展水泥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保护资源、节能降耗为重点,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淘汰落后,向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集团化方向发展,提升我省水泥工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我省水泥工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原则。  1.调控总量原则。调控水泥总量,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  2.扶优汰劣原则。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实施等量或超量淘汰,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支持大型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节能环保原则。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大水泥粉尘治理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固体废弃物使用总量。  (三)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1.水泥总量控制在1.4亿吨以内,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5%以上。控减落后水泥产能到3000万吨左右。  2.山水和中联两个集团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比例超过60%。  3.水泥熟料吨产品能耗下降到115kg标准煤。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0t/d以上)低温余热发电推广率达到70%以上。  4.全省水泥散装量达到1.12亿吨,散装率达到75%,发散综合配套能力达到1.2亿吨,预拌混凝土产能稳定在1.2亿立方米,实际混凝土供应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发展重点。  1.新型干法水泥。综合考虑市场、资源、能源、环境、地域、交通运输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在控制全省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支持山水、中联两大集团整合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潍坊等水泥资源,在兼并重组全省现有其他水泥企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油井、港口等用特种水泥,在消费市场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禁止新征土地建设新的水泥熟料企业。  积极研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加快开发生产5000t/d级成套设备和6000t/d级以上规模的部分国产化大型装备。  2.散装水泥及水泥深加工。  (1)加快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逐步扩大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区域范围和领域,在使用环节限制袋装水泥,推进散装水泥集中化使用;引导小包装干混砂浆进入建材超市,推动预拌砂浆在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建立干混砂浆散装物流配送体系,防止二次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充分消化利用工业废弃物,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在重点领域大力推广散装水泥。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遇,推进散装水泥发展。加强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结合正在实施的“万村千乡”工程,衔接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物流配送站,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推动散装水泥在农村的发展。  (3)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领域科技研发和应用工作,广泛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环境施工要求的水泥品种,提高散装水泥对建设工程的适用性,降低全社会对水泥实物的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淘汰落后。巩固淘汰关闭落后水泥产能成果,加快淘汰列入名单的立窑生产线,缩短落后水泥退出历程。鼓励有条件的立窑水泥企业转型建设水泥粉磨站或投资新型墙体材料、干混砂浆生产等。  4.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拓宽水泥生产的原料来源,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工业废渣替代天然资源,利用页岩、泥岩、粉煤灰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铬渣、铜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为原料和混合材料,节约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开发应用高效节能细粉磨技术、助磨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机械活化技术,减少水泥中熟料用量,增加矿物掺合料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渣使用量。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重点突破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全面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水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二)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建设大型水泥熟料基地,提高熟料供应能力;在消费市场分散配套粉磨站。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其配套粉磨站的建设应以原有的水泥企业改造为主,外行业新进入的企业申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不予批复。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等市,不再批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投资项目管理。按照《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令第5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工业〔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号)要求,切实加强项目管理,遏制水泥工业无序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工艺、规模、等量淘汰、环评、安评、能评、资源、土地、资金等准入条件,把好核准关。未经核准的水泥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凡自行建设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责令其关停。严格控制不具备发展条件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禁止不顾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条件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鼓励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鼓励推广矿渣微粉细磨技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鼓励企业实施改善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采取上大关小、等量淘汰、补贴及赎买等方式,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技术进步,鼓励并支持水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中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提高我省重大水泥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环保。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新型干法旋窑系统废气余热回收利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等技术。鼓励和支持利用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附近大型水泥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把水泥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支持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积极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水泥企业走资源节约道路,达到清洁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五)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集团带动。鼓励大型优势水泥企业集团,充分运用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债券、民间资本等融资方式筹募资金,兼并重组现有水泥企业,淘汰落后,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水泥行业协会,重视发挥其在规划引导、标准制定、市场开拓、信息交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水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的实施。沟通联系广大水泥企业,发挥协会组织的政策和信息引导作用,对企业投资、生产与市场供求进行及时引导、监测和预警,创建良好环境和氛围。
山东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机械协会 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电工电气及仪表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需要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发电、输变电、控制及计量等提供保障的基础性产业。发展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对于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为应对当前形势,调整振兴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产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目前,全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规模以上企业1571家,总资产1207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72亿元,占全省机械工业增加值的27.59%。其中,电工电气增长22.4%,仪器仪表增长34.05%,均高于全省机械行业工业增加值19.64%的增速水平。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2亿元、利税239亿元、利润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5%、25.79%、26.56%。近年来,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生产企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四位。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超过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近三分之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骨干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0%,发展后劲强劲。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认定为管理规范化企业。  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缺少超高压大型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小,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主要产品技术一半以上依靠引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不足,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偏低,仅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三是龙头骨干企业较少,缺乏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我省电工电气及仪表业来说,发展机遇大于现实困难,有利因素多于制约条件。  一是中央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建设、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发展环境显著优化。  二是当前存在难得发展机遇。金融危机迫使一批产品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退出市场,也必将推动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在国家振兴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壮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市场等综合竞争能力。  三是国内市场需求稳定。预计“十一五”期间电网投资年均增长20%,西电东输为输变电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将成为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重点建设工程,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大技改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原则。  1.技术创新原则。抓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  2.市场导向原则。发挥现有优势,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努力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扩大产业规模。  3.集聚发展原则。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提高行业整体协作配套水平,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培植产业集群。  4.国际化发展原则。“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工作,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5.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依托重大工程实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件和材料上档次、增品种。  6.信息化推动原则。加快实施电工电器及仪表工业信息化工程,积极采用芯片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推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研究开发、工艺装备、生产管理和产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5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培育3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5户50-100亿元、15户10亿元以上的电工电气及仪表业企业。培育建设济南发电设备和变压器、泰安输变电成套设备、青岛汽轮机、电缆和变压器、菏泽变压器等4个产业集群。建立国家低压电器与成套开关控制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节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技术服务平台。  三、发展重点  (一)发电设备。  1.加快发展四大类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发展大功率发电机、大容量汽轮机,高温高压及超高压循环硫化床锅炉和清洁能源发电设备。  2.重点培育优势产业。  (1)火力发电设备。重点支持齐鲁发电设备厂、青岛捷能集团等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推进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研发,提高100-200MW空内冷汽轮发电机性能,开发300MW大型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发展大容量汽轮机和工业拖动式汽轮机。逐步淘汰耗煤高、效率低的中小火力发电机组。支持济南锅炉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150MW—300MW以上高温高压及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炉以及燃烧垃圾、掺烧废弃物或可燃气体的余热锅炉、处理造纸废液的碱回收锅炉、完全燃烧生物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2)风电设备。支持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长星机械集团、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风电变频控制系统、配套轴及轴承、碳纤维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扩大风力发电设备产能,占领单机1MW、5MW的国内市场。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二)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变压器、电缆、组合电器三大类优势产品。支持发展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和智能电器,包括变压器、交联电缆、互感器、断路器、开关、二次仪表、成套电器及铁塔等优势产品。积极采用微电子技术,向电器设备无油、防火、组合、集成、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加高可靠性、低噪声、节能型、免维护型产品。变压器,支持山东达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电力设备厂、山东鲁能泰山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济南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大型变压器,增加非晶变压器市场份额。电缆,支持青岛汉缆集团公司、山东阳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超高压电缆,扩大经济规模。组合电器,支持泰开电器集团公司、济宁远征电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双百万”设备的研发,重点发展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超高压输变电电器设备成套产品,涵盖高压开关、开关柜、互感器、隔离开关、箱式变电站、真空开关、自动化控制、无功补偿、绝缘制品等领域。  培育形成泰安输变电成套设备产业集群,济南发电设备、变压器产业集群,青岛汽轮机、电缆、变压器产业集群,菏泽输变电成套设备产业集群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  (三)电机行业。加快发展五大类产品:牵引电机,围绕铁路系统提速和重载要求,支持淄博牵引电机公司等企业,开发重载和提速牵引电机,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用牵引电机;船用特种电机,支持德州恒力电机、山东山博电机等企业,重点开发舰船低压大功率、低噪音、变频、高效节能特种电机;汽车电机,支持山东山博电机公司等企业,紧跟汽车发展,大力发展开关磁阻电机、各种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增加品种,满足配套要求;大中型及微特电机,支持荣成华立电机、山东山博电机等企业,重点研发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等产品;变频电机,支持博山广联、荣成华立等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围绕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节能新产品开发步伐,特别是开发高效节能大功率电机,重点突破变频电动机集成、智能电动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电动机系统节能技术和装备水平。  (四)仪器仪表等行业。加快发展材料试验机、分析仪器和自动化仪表三大类产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速实现仪器仪表向高精度、高智能、集成化发展,建立较完备的仪器及仪表工业体系。  支持济南试金集团等材料试验机企业,发展高精度万能自动试验机,提高试验机自动化程度。支持山东高密彩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烟台东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高精度、多功能分析仪。支持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环保、食品卫生、科研领域仪器仪表,不断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协调指导,培育企业龙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电工电气及仪表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龙头。支持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实施国家和全省的重大项目。依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加快带动产业发展。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企业投资的各项扶持资金,全方位支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促进项目尽快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完善创新体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和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山东省机械装备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强电工电气及仪表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  (四)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质量水平;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强化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优化国内市场结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开展重大装备省内自主化。对今后3年内开工建设的重大工程和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项目,同等条件下,鼓励项目业主单位优先采购省内设备。要进一步加大合资、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利用好外资。支持鼓励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国外企业或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重点发展俄罗斯及东南亚市场。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利用国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提供贷款。改进外汇管理,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满足电工电气及仪表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合理用汇需求,为省内企业设立、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提供条件。  (七)加强财税政策扶持,促进振兴调整。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给予支持,协调解决资金筹措问题。
山东省石油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机械工业科技协会
  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鼓励发展的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提升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给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提升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我省是石油装备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43家,总资产304亿元,从业人员3.9万人,其中技术人员7243人。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2.4亿元,同比增长45.8%;实现利税53.6亿元,同比增长49.3%。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和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抽油机、抽油泵、石油套管、撬装设备及井口设备等发展较快。  我省80%以上的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集中在东营市。2008年,东营市在该领域产品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达55家,过3亿元以上的企业24家,其中,胜利高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是国内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东营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陆地石油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石油装备及技术成套出口到50多个石油产出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20余个国家石油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世界上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及目前国内同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胜动牌”燃气发电设备。  德州市拥有胜利油田临盘油区,南临中原油田、北临大港油田,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多年来形成了一批石油配件生产企业。2008年产品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3家,过3亿元的企业1家。主要产品有系列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堵水泵、调压泵等,产品覆盖中国陆、海各大油田,并销往美国、伊朗及中东产油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州联合石油机械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泥浆泵及配件品种最全、出口量最大的专业性生产企业,主导产品螺杆钻具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定点生产企业,跻身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工业协会十强企业。  (二)面临的形势。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研发和人才资源优势。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优势突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设计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和技术检测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一大批多年从事石油装备研究的高级人才,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将为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目前,产品市场形成了三大板块,省内市场(主要是胜利油田)占四分之一,国内市场遍及华北、江汉、大庆、中原、四川等各大油田和产油区,国际市场延伸至美国、俄罗斯、中亚、澳大利亚、叙利亚、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印尼、阿曼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品牌美誉。  但是,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其中约有半数达不到经济规模,企业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在全省82家石油装备企业中,有20家企业生产套管,42家企业生产抽油设备及井口设备等。这些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生产能力的浪费和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目前,省内生产的石油机械产品,常规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组织协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运行和行业管理机制。  2.技术创新原则。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3.集群发展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行业整体协作配套水平,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整体质量和效益。  4.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5.外向型原则。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6.陆海结合原则。依托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强有力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陆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水平的同时,加大海洋钻采设备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海上钻井和海上平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30%;利税130亿元,年均增长30%;出口创汇4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家,过亿元的企业40家。培育2-3家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企业。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2-3个山东名牌产品。建成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两大石油装备产业园区。支持德州市石油配件产业的发展,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发展重点  (一)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力强的产品,支持胜利高原、莱州晨莱、胜动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分辨率感应测井仪、地震勘探传感器和检波器等系列勘探产品、7000米及以上系列钻机、海洋钻井平台及水下生产系统、井控设备、皮带式高效节能抽油机、连续抽油杆、连续油管、螺杆泵系列产品、新型石油专用管、大排量膜分离制氮设备、燃气发电机组等。大力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济南柴油机、胜利总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适应深海、沙漠、高寒等特殊环境要求的石油勘探设备,适应稠油、重油、沥青油、页岩油、高含水含砂等不同油质要求的石油开发设备,海洋石油钻采设备,以及中型敷管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和大口径高压管道阀门等油气集输设备等。加快140、260发动机产能建设、190发动机产能扩建质量提升项目,开发为油田、船舶服务的大功率柴油机。开发完善适应钻探需求的2000系列柴油机、3000系列柴油机。  (二)壮大发展一批技术成熟的装备系列产品。勘探设备系列,支持胜利物探公司等企业,加强海洋油气勘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钻修井产品系列,支持临朐石油机、莱州霸力、胜利高原等企业,加大钻采装备研发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形成以海洋钻修井机、模块钻机、车装钻修井设备等三大系列为主,能适应陆地、海洋、沙漠等不同油田和工况要求的多品种钻修装备系列。抽油机,支持胜利总厂等企业,开发生产智能化、高适应性、节能、精确平衡、无游梁长冲程、大载荷、长冲程、低冲次的新型抽油机,重点开发生产适应海洋采油平台的采油装备。注采泵,支持德州景美、胜利泵业等企业,在巩固系列抽油泵、系列注聚泵和注聚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油管产品,支持山东墨龙等企业,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油管及其作业装备。井控设备,支持山东赛瓦等企业,发展中高压采油采气井口、防喷器及控制系统、套管头,开发智能化电-气-液防喷器,发展水压平衡防喷器、深水海底防喷器,发展BOP和节流压井管汇的智能控制,建设井口装置试验中心。抽油杆,支持金圣隆、胜利高原等企业,大力发展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连续型结构、非圆形截面、新材料抽油杆。储运设备系列,重点研制管道非开挖敷管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高效大流量输油管线泵、大口径高压油气管道阀门、ERW高钢级输送管等。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和国际先进技术,加强10万立方米和12.5万立方米等大型原油储罐研制。泥浆泵,支持德州联合石油机械公司等企业发展高效节能的泥浆泵系列产品。同时,扶持发展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  (三)加快发展石油工程服务业。重点支持开展油气水管道输送防腐工程施工、超声波增油、钻井、采油工艺、油田地面产能建设施工、石油炼化建设施工、定向穿越工程施工、顶驱检修、固井作业、定向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钻井液完井液技术、完井技术、录井技术、钻完井综合技术研究和油气合作开发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  四、政策措施  (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培育3-5家产值过100亿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以骨干大企业集团为主导,鼓励兼并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专业化水平。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型道路。引导企业联合投资新上项目,集中力量做大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协作配套、专业化分工明确,具有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工程服务等综合配套能力的产业群。  (二)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链发展,提高产品的适应性、配套性和系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勘探、海洋钻机、大型集输设备等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抽油机、注采泵、油管及井控设备等优势产品系列的技术、规模和质量水平。发挥胜利油田临海优势,以油田向海上延伸需求为导向,鼓励开发海洋石油钻采设备和新型移动式海上钻井平台。  (三)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普通钻机、游梁式抽油机等技术含量低、能耗高的传统产品及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产业转移,逐步整合常规油套管等传统产品生产,扩大单体生产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  (四)整合要素资源,鼓励自主创新。组织石油大学等省内高校及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和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建立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制造公共研发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加强深井勘探开发、三次、多元采油开发、大型海上石油开发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质量管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质量水平;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六)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技术服务、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电子商务、国际代理、与国外公司合资建厂等方式建立全球性营销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联合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境外市场。鼓励企业针对国外目标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在当地组建组装厂或维修基地。引导企业实行市场多向扩张,积极承揽与企业产品关联的工程服务。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石油装备产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合资合作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石油装备产品展会。  (七)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发挥东营市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河口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功能配套,引导新上石油装备制造项目进入园区建设。鼓励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德州、潍坊、滨州等市,制定政策扶持引导措施,设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八)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行业做大作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石油装备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装备更新、重点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市场开拓,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九)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对石油装备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建立完善区域、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行业交流。
山东省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年)省经贸委 省煤炭工业局
  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煤机产业)是为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煤炭工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认真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决策,确保我省煤机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省是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品种、多系列、全门类的煤炭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成为煤炭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省现有煤炭机械制造加工企业20余家,资产总值约90亿元,从业2.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7家省属煤炭企业和潍坊、济宁、枣庄、淄博、临沂等煤炭生产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煤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08年,全省煤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14%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利税6.9亿元、利润3.6亿元。重大装备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1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了适合各类煤层的高效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了煤炭重大装备国产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煤炭综采设备、洗选加工处理设备、机械辅助运输设备、高地温灾害处理设备、矿井快速定量装车成套设备、煤矸石建材制造设备等一批产品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兖矿集团综采放顶煤两柱式支架技术出口澳大利亚,实现了我国煤炭设备技术出口零的突破。2008年,已有山东矿机、新矿集团、兖矿集团、枣矿集团、临矿集团、肥矿集团、天晟集团、淄博先河机电等8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有7家煤机企业进入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评出的“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煤机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整机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带动性强的主导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小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国内煤炭需求减弱,严重影响了煤机企业的发展,煤机产业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下降、煤机产品需求下滑、产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大幅度提高,有的煤机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困难,有的企业被迫限产,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陷入困境。同时,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呈稳步增长势头,煤炭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加,特别是国家高度重视煤矿现代化建设,大力改进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为煤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煤机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以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调整布局,优化规模,联合重组,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推动我省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新跨越。  (二)原则。  1.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着眼于前沿领域,跟踪国际煤机产业技术发展动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建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培育,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跟踪仿制产品向自主创新转变。  2.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依托重点工程,研发一批对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和安全水平作用大、关联性强、能够解决瓶颈制约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煤炭生产装备成套性的突破。以点带面,利用主导产品的带动性和规模效应,通过自主研发和制造,带动煤矿配套机械设备全面提升和发展。  3.坚持节能环保优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4.坚持品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5.坚持集群发展与合理布局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集群发展,加大产业和资源整合力度,建设主导作用大、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壮大集群规模。积极引导产业或产品相同或相近的煤机项目合理布局,推进集约经营。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煤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26%;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7%;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年均增长30%。新建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5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60亿元、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30亿元、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煤机制造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发展12大类系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职业学院2017单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