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哪一个行业是最大的善业

天眼查logo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善业精密浏览:137更新时间:电话:1886380****查看更多邮箱:***@QQ.COM查看更多网址:暂无信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经济开发区香...详情简介:暂无信息编辑该信息模块监控关注下载报告编辑该模块信息浏览企业的用户会大幅提升编辑信息对外投资实际控制权变更记录分支机构开庭公告法律诉讼法院公告失信人信息被执行人司法协助经营异常行政处罚严重违法股权出质动产抵押欠税公告司法拍卖清算信息知识产权出质融资历史核心团队企业业务投资事件竞品信息招聘信息行政许可税务评级抽查检查资质证书招投标信息产品信息微信公众号进出口信用债券信息购地信息商标信息专利信息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网站备案他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山东(共1家)海阳善业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15重美元登录查看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公司状态在业工商注册号注册号:工商注册号指各类市场主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其分配的统一标...745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代码是指根据代码编制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统一信用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社会信用代码是指按照《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04689R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法人独资)纳税人识别号04689R行业行业: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期限至核准日期纳税人资质-人员规模-实缴资本26万美元登记机关登记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公司登记机关。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海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保人数-英文名称-注册地址注册地址:公司注册地址是在公司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住址”,一般情况下,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经济开发区香港路附近公司经营范围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应当依法经企业登记机关登记。申请人应当参照《...从密机边元几罪的检测。(依余房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始门批准后少和开杀经营活存)自身风险0条周边风险0条预警提醒0条查看样例序号主要人员职位1刘监事股东:股东是组成公司并在其中享有权利的人。凡是基于对公司的投资或基于其他的合法原因而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序号股东(发起人)查看实际控股人 >出资比例认缴出资1韩大股东100%26.000000万美元-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全屏查看2017201620152014&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我想联系这家企业,因为我要合作我要投资我要投诉这家企业是我的,我要查看合作意向1个投资意向0个投诉意见0个认证该家企业后,可查看所有的信息-->收到的赞共个赞点赞
收到的评论
风险评测中置顶反馈APP微信客服活动电&&&&&&&话 : 400-871-6266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8:30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官方论坛 :&官方微信 :&官方QQ群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京公网安备 95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71-6266举报邮箱:啊哦~您访问的帖子因年代久远走丢啦
看看神通广大的胡同大妈能不能找回吧(>▽&)
编辑短信:找回帖子 发送到
& 西祠胡同 版权所有热门行业Hot
浏览手机版
扫一扫 关注前景加盟网
前景加盟网QQ群
关注前景加盟网微博
洁丰干洗是国内最早从事加盟事业的洗衣品牌之一,作为中国第一批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洗衣品牌,洁丰干洗以遍布全国的加盟店规模傲立于中国干洗业的古往今来者,自然地肩负起了兴盛本土洗衣品牌的重任。我们率先把自己的品牌、洗涤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模式输出国门,遍及各大洲,同时我们兼收并蓄,与国外同行频繁合作,不断吸收欧洲最新管理思想和成功经验,使洁丰的硬件质量、洗涤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洁丰一直秉持着“实现顾客满意、经营得意、同仁乐意,共同追求永续经营”的理念,因为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有限,而品牌的生命却可追求永续,唯有追求永续的品牌才能长期服务顾客和加盟商,照顾同仁及造福社会,我们藉此凝聚同仁共识,发挥团队力量,最大限度获得加盟商和同仁的支持,使系统整体经营更为精进,真正落实精致经营,为社会繁荣与行业进步贡心献力,尽善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洁丰干洗加盟店众多流程当中,选址不要草率。选址就跟选顾客一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要是洁丰干洗加盟店选址相当不错,自己能够经营妥当,就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倘若选错了地址,就会导致来店顾客不多,对后面自己的经营影响相当大,令自己灰心丧气,最后以失败收场。要知道洁丰干洗加盟店选址是有技巧的,创业者要好好学习一下。那么,洁丰干洗加盟店选址技巧有哪些呢?下面的精彩内容,您一定不要错过!可见度和形象特...
加盟洁丰干洗店好不好?洁丰干洗是干洗行业里面相对比较低调的品牌,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干洗服务,深得大众的青睐。投资者就是喜欢这样的好项目,对于洁丰干洗加盟您要是也感兴趣,那就要通晓如何加盟洁丰干洗。只有详细了解洁丰干洗加盟流程,才能提前对创业加盟有所准备,让自己的加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希望能够减少您的加盟准备工作,马到成功。怎么加盟洁丰干洗店1、初步了解投资者可以在网上留言,索取洁丰干洗公司资料...
加盟洁丰干洗可以获得哪些支持?在干洗行业中,洁丰干洗是一个很出名的品牌,主要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干洗服务,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高品质的项目总是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若是洁丰干洗加盟您觉得还可以比较感兴趣,那对于洁丰干洗加盟要一定的了解,知晓洁丰干洗加盟到底怎么样,可否盈利,这样子您才会放心大胆的加盟。毕竟,会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希望能够对您的洁丰干洗加盟事业起到帮助。...
在小区开一家洁丰洗衣店要多少钱?洁丰一直秉持着“实现顾客满意、经营得意、同仁乐意,共同追求永续经营”的理念,因为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有限,而品牌的生命却可追求永续,唯有追求永续的品牌才能长期服务顾客和加盟商,照顾同仁及造福社会,我们藉此凝聚同仁共识,发挥团队力量,最大限度获得加盟商和同仁的支持,使系统整体经营更为精进,真正落实精致经营,为社会繁荣与行业进步贡心献力,尽善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小区开一家洁...
洁丰洗衣店加盟费用要多少钱?洁丰干洗是国内最早从事加盟事业的洗衣品牌之一,作为批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洗衣品牌,洁丰干洗以遍布全国的加盟店规模傲立于中国干洗业的古往今来者,自然地肩负起了兴盛本土洗衣品牌的重任。我们率先把自己的品牌、洗涤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模式输出国门,遍及各大洲,同时我们兼收并蓄,与国外同行频繁合作,不断吸收欧洲最新管理思想和成功经验,使洁丰的硬件质量、洗涤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
洁丰洗衣店怎么样?加盟有优势吗?洁丰干洗在干洗行业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干洗服务给消费者,备受消费者的喜爱。突出的项目基本上都能吸引到投资者的目光,若是您也对洁丰干洗加盟感兴趣,忧愁加盟之后的开展工作,不妨来看看洁丰干洗加盟的优势吧!相信熟悉了洁丰干洗加盟的具体优势之后,您就明白加盟洁丰干洗都有哪些优点了,赶紧行动,一起来了解下项目信息吧!洁丰干洗的加盟优势:1、品牌...
一个一科技为根本,以服务为基石,以质量求生存的的洁丰干洗店的生存之道,在这些年干洗加盟行业中,已经是创下了行业内的佳话的,洁丰干洗加盟凭借着领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全新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必将洁丰,这个新兴的民族干洗品牌,在经历风雨洗礼后正重获无限生机,走向更加辉煌。投资者是可以能够从洁丰好的自己想要的一个创业目标。在全国的加盟店当中必有你学习的方向的。》》》【点击留言免费咨询】洁丰干洗店加盟利润...
洁丰一直秉持着“实现顾客满意、经营得意、同仁乐意,共同追求永续经营”的理念,因为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有限,而品牌的生命却可追求永续,唯有追求永续的品牌才能长期服务顾客和加盟商,照顾同仁及造福社会,我们藉此凝聚同仁共识,发挥团队力量,最大限度获得加盟商和同仁的支持,使系统整体经营更为精进,真正落实精致经营,为社会繁荣与行业进步贡心献力,尽善企业的社会责任。》》》【点击留言获取免费资料】洁丰干洗成本分析...
联 系 人:加盟部
主营行业:干洗
联系电话:
企业地址:上海市南翔高科技园区嘉好路325号
在下面留言后才能查看联系方式
请选择项目
好搭档洗衣
项目名称:
投资金额:万门店数:
项目名称:
投资金额:5-10万门店数:
K系列全自动烷烃溶剂(石油)
P系列全封闭四氯乙烯干洗机
HG系列烘干机
SXT系列立式变频洗脱两用机
全自动变频洗脱两用机
卧式工业洗衣机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前景加盟网www.q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首先说一句,市面上关于‘业’99.99...%都是胡扯。         其次,‘业’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必须是轮回的,因为假设伴一切都伴随死亡而消逝,那么是不存在业的。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轮回的,那么下面就没必要看了。  
   直接进入正题。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轮回的。         消业的意思就是,消除你这一世在这个世界上由你施加的一切业力,无论好的坏 的。         这就好比打牌,一局结束了要洗牌。         那么如何消呢?很简单——受业等身         神马是受业等身?就是你施加出去的所有一切由你再带走。比方说你打了某人一巴掌,        消业的意思就是你打的那巴掌其实是打你自己。         小时候拿开水烫蚂蚁,总会有奇想,不知道这蚂蚁是被开水烫了是神马感觉。        这时候就有福了,你会知道蚂蚁被开水烫是神马感觉。你很惬意的宰了一只鱼,然后那只鱼被宰的滋味这个时候你也能体会体会。。。。如此这般诸如此类。         因为注意到消业的问题。(一般人业力大了这关基本上是过不去的。---被折腾到神识尽散。)所以很多有圣人对于修行者做了种种约束,比如尽量不杀生,不要做恶事。。最初的各种教派对人的行为是没有约束的。比如佛教,最初始的时候是不约束人吃荤,娶妻生子的。然而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大智大勇之人,达不到别人在割你JJ而你却在泰然下棋的境界。所以做了一些硬性规定,这样大部分修者在过这一关的时候业力少些。稍微容易一些。         还有一点,功过是不能相抵的。你捏死了一只蚂蚁,你又救活了一只蚂蚁。不好意思这2种滋味,你都必须承受。         另外,比如说做一件事不是你本意。比如你的上级让你去捏一只蚂蚁,你内心是抵触的。你觉得蚂蚁也是生灵,但是没办法是上级的意思,于是你违背你的良心去捏了。     不好意思,因为是你捏的,这份业也必须你来承担。本来你有2种选择,你选择了去捏,你就必须承担这种结果。         地藏王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么你自己主动去消业。。。要么地藏王帮你消。        地藏王的功德可是大大滴。要知道业累计过分了,那不是普通能够承担的。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每到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总是不顺,不知道是心理原因还是业力太大的缘故。
@非想非非想处想
22:32:23  首先说一句,市面上关于‘业’99.99...%都是胡扯。  其次,‘业’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必须是轮回的,因为假设伴一切都伴随死亡而消逝,那么是不存在业的。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轮回的,那么下面就没必要看了。  直接进入正题。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轮回的。  消业的意思就是,消除你这一世在这个世界上由你施加的一切业力,无论好的坏 的。......  -----------------------------  lz凭什么说别人说业都是胡扯,自己是真理?
貌似没写完
业是一种物质存在,在另外的空间,也是人周围诸多空间场的其中一个。
@非想非非想处想
22:32:23  首先说一句,市面上关于‘业’99.99...%都是胡扯。  其次,‘业’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必须是轮回的,因为假设伴一切都伴随死亡而消逝,那么是不存在业的。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轮回的,那么下面就没必要看了。  直接进入正题。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轮回的。  消业的意思就是,消除你这一世在这个世界上由你施加的一切业力,无论好的坏 的。......  -----------------------------    抱歉楼主,没有不敬的意思,只是非常不解,求解惑。那是不是我吃一棵菜,也要做一生的菜才能还清这份业力呢?可是如果我既不吃菜也不吃肉,我就死啦,喝一口水也要喝进无数的“二万五千虫”的。就算我想消业,想做菜,做虫来偿还,那投生貌似也不是自己能选的啊。难道真的只能把所有业都摆脱给无辜的地藏王菩萨吗?  
  喜欢LZ阐述观点的语气…赞!我上次在实验室被老师逼,让七只小白鼠憋死了五只,其中两只我偷偷放了(是两个搭档放进去憋死的,我没动手)。那老师还要求实验后处死活下来的鼠兄,亲自示范……我们那个实验室的人都造了共业,我也造了不定业,难过ing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
@xiaofeidream
13:46:00    @非想非非想处想
22:32:23    首先说一句,市面上关于‘业’99.99...%都是胡扯。    其次,‘业’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必须是轮回的,因为假设伴一切都伴随死亡而消逝,那么是不存在业的。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轮回的,那么下面就没必要看了。    直接进入正题。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轮回的。......  -----------------------------  
没有人能替别人承担。菩萨、神仙亦不能。  
佛、道,都有降妖除魔之说。基本上到那个境界的都知道‘业’;那么这妖魔到底要不要除呢??
@你是女神_经病
23:23:00    喜欢LZ阐述观点的语气…赞!我上次在实验室被老师逼,让七只小白鼠憋死了五只,其中两只我偷偷放了(是两个搭档放进去憋死的,我没动手)。那老师还要求实验后处死活下来的鼠兄,亲自示范……我们那个实验室的人都造了共业,我也造了不定业,难过ing  -----------------------------  
嘿嘿,若某天你有所了悟,定在他化自在天!
@vivicat930
23:01:00    每到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总是不顺,不知道是心理原因还是业力太大的缘故。  ----------------------------  大与小有何分别?  动念不动念有何分别?  你若动念了,做与未做,有何分别?
  业有善业,不善业,共业,不共业。还有不计业。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本来写这样多,该说的都已经点到了。    有时候别人觉得我说话太隐晦,其实不是我隐晦或者故作深沉。  而是有些话,别人想我说直白了,其实我已经是直白了的说,    本人从不废话。任何人,任何事,都有缘起,都有缘灭。    写此贴得缘起是由于近段时间,看到太多的混蛋言语。    譬如教人如何用什么器物挡灾,消业的。或者是养猫,或者是养鱼的。。。。神怪如此之多。    
畜生道的东西,能帮人道神马忙?真是匪夷所思!堂堂上三道的人道,不正言正行,尽往歪里求,实在是荒谬!    
此贴的目的是在于正视听的。    地藏王也只能让你积业不过多。神马意思?一次让你扛10吨的东西,你立马嗝屁。    地藏王能让你分N次扛。如此神威的地藏王也只是能做到这样。啊猫啊狗的,能如何帮你??    
何为放下?不求啊猫阿狗,便是放下!      
说得好!顶
何为放下?不求啊猫阿狗,便是放下!  
@xiaofeidream
13:46:00    @非想非非想处想
22:32:23    首先说一句,市面上关于‘业’99.99...%都是胡扯。    其次,‘业’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必须是轮回的,因为假设伴一切都伴随死亡而消逝,那么是不存在业的。    所以如果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轮回的,那么下面就没必要看了。    直接进入正题。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轮回的。......  -----------------------------  何为化生?  如果你理解了何为化生。  你就会明白,其实生而为人,还是生而为神,还是生而为虫。都是可以选择的
  嘻嘻,希望师兄所说都会成真!愿勇猛精进不退转~~
  额,我刚刚才知道,他化自在天是魔王所居的欲界最高一天,我才不会去呢!打死我都不去,今生为人,就是来好好修行,时间一到这个皮囊就舍了生西,面见阿弥陀佛后,在净土中成佛机会就大了!
@你是女神_经病
5:50:00    额,我刚刚才知道,他化自在天是魔王所居的欲界最高一天,我才不会去呢!打死我都不去,今生为人,就是来好好修行,时间一到这个皮囊就舍了生西,面见阿弥陀佛后,在净土中成佛机会就大了!  -----------------------------  最近太忙了,有时间我会详细说下此中奥秘。    佛说魔,即是此世间最善的善人也达不到的境界。    未曾入得如何堪破。    未见世间种种谈何明了世间种种?    更遑论自在天了!    佛未曾说过大乘小乘,世人自生分别心。小乘的不学!如此心性口头禅的不如!还谈了悟,痴心妄想尔!    佛魔无善恶,境界无高下,了悟与未了悟而已。    犹如一群人,探讨他们还未曾走过的路,甚至是他们将来不一定去走的路。    地狱,天堂,神鬼,修罗。都必须走一走的。    没此等觉悟,谈何修行!!      
有空我会来说下三十三重天的故事
  人魔本来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只不过是修为有善恶,去净土只是我个人的愿望,我选择,我喜欢,
@非想非非想处想
11:22:00    有空我会来说下三十三重天的故事  -----------------------------  不错继续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否放下屠刀的时候,也就放下了业?还是还要去受业。  
人们去做善事,特别是很多人买来动物放生希望消自己的业,但你说不能。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做了什么恶,人们就会说:那你就是上辈子的业。  
我自认为是个善良的人,但一群蟑螂满厨房乱窜的时候,我也会拍两下;夜晚一群蚊子围着我的时候,我也会打两下。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修行太浅,但卑微到泥土里的我们,前看无望,后看无望;高高在上的你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行;这要受报,那要下地狱。  
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也许有岸,但岸很高。
@你是女神_经病
23:23:00    喜欢LZ阐述观点的语气…赞!我上次在实验室被老师逼,让七只小白鼠憋死了五只,其中两只我偷偷放了(是两个搭档放进去憋死的,我没动手)。那老师还要求实验后处死活下来的鼠兄,亲自示范……我们那个实验室的人都造了共业,我也造了不定业,难过ing  -----------------------------  放掉小白鼠如果死掉了,业还会算在你身上。  
17:39:00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否放下屠刀的时候,也就放下了业?还是还要去受业。     人们去做善事,特别是很多人买来动物放生希望消自己的业,但你说不能。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做了什么恶,人们就会说:那你就是上辈子的业。     我自认为是个善良的人,但一群蟑螂满厨房乱窜的时候,我也会拍两下;夜晚一群蚊子围着我的时候,我也会打两下。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修行太浅,但卑微到泥土里的我们,前...........  -----------------------------      1.必须澄清一句。某某从来就没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    2.必须做的事情,必须去做。倘若修行就是去做好好先生,那么好好先生都会成为佛,可惜目前为止成佛的只有一位。  而那些著名的好好先生没有一个是有所成就的。    
@你是女神_经病
23:54:00    人魔本来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只不过是修为有善恶,去净土只是我个人的愿望,我选择,我喜欢,  -----------------------------  贪念不放下,地狱的干活而已。
杀生之后除了等着被杀还能做点啥不
  楼主威武…既然放生不能销业,我想问念佛经可以销业么?我现在念《地藏经》呢,盼楼主解惑…谢谢
21:32:00    楼主威武…既然放生不能销业,我想问念佛经可以销业么?我现在念《地藏经》呢,盼楼主解惑…谢谢  -----------------------------  说实在话,您这种心思,也属于‘贪’的范畴。    ‘贪’者人心思的第一念头。      xcwei0219      这里把你的疑惑一并回答了。      ‘业’本身就是个比较难理解的东西。    而古往今来,有成就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曲解歪解,以及以此为幌子的坑蒙骗。      
在这里我觉得在我说故事之前,必须要阐述一个我觉得其实没神马必要阐述的问题。      何为修!!!  何为行!!!  何为修行!!    修:知来处,知去处,为修  行:从来处来,去去处去,为行。  修行:逆天之道,为修行。    
所以说,修行之路难!为什么难,因为修行是逆天而行。何为天道,天道就是法自然之道。借用九阴真经的话说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万物都有生老病死,而修行的副产品之一竟然就是脱离生老病死,可谓天理难容。而这条路是木有任何参照物给你参照的!每个人的修行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你不是我,你只是你,即使克隆一个你,那个克隆人也不是你!难啊!      
反观‘业’  我补充一个我没提到的。佛陀在当太子的时候,娶了老婆,整天锦衣玉食。  为什么还能成佛。    
这涉及到,有钱吃好的,没钱吃差的。这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千万别浪费!!切记切记!
  楼主说得云山雾罩的。我看来理解能力的确不行啊!羞愧…我很费解我这样也属于贪的话,不知世间是否有不贪之人…没有冒犯楼主的意思…见谅
23:56:00    楼主说得云山雾罩的。我看来理解能力的确不行啊!羞愧…我很费解我这样也属于贪的话,不知世间是否有不贪之人…没有冒犯楼主的意思…见谅  -----------------------------    不起心动念得人就是不贪的人。读佛经没错但是不会消业,但是有入魔道的风险  
  可是《地藏经》里多次说到:“若常念此经者,一切罪障悉皆消灭”,这又是何解呢?盼楼主解惑
10:02:00    可是《地藏经》里多次说到:“若常念此经者,一切罪障悉皆消灭”,这又是何解呢?盼楼主解惑  -----------------------------  倘若你一念生清净海,了悟色空无异。又何须经书呢?    任何一本书,你熟记、背诵、一字不差的能默写。但是你不能了悟,这本书与你有何意义??    若你了悟了,不能默写、背诵、熟记又有何妨。    &地藏经&你若能从中有所了悟,你做事就不会乱来,当然就更不会去‘造恶业’。是不是就等同于消灭了自己的罪障呢?    当然,人与人的慧根是不同的。       提个问题!!  
某皇帝当年问达摩,我造了无数寺庙,是不是功德无量。达摩说:‘等于0’    
现在人以为捐献点香火钱就能‘消业’;人家还捐了无数寺庙都等于0呢,  
但有些人,捐了1元钱就是莫大功德,为什么呢??    知道的请举手!
补充个注意点。    莫要随便发誓,特别是指天为誓的那种。古字,‘逝’同‘誓’    现在人都很聪明,我相信一点就通。    
我突然发现我有点鸡婆了,既然鸡婆了,就继续一点。    为什么为善,不能抵消为恶。    
很简单,你救了10个人,别人若感恩你的收益无非是或多或少的几张银票。    然后你杀了一个人,明显的基本上你这辈子就没了。    所以从性价比上来看,做恶的收益比要高得多。    
另外,反问大家一句,3个月前曾经帮助过你的陌生人你还记得吗??    我想基本上大家是不记得的。    
那么,也别指望你某天放生的小鸟,小乌龟的,能记住你当时的好!!    
  楼主既然说到了“悟”,我想请教楼主如何开悟,请楼主不要以“各人慧根不同”搪塞我…谢谢楼主
@非想非非想处想
22:43:00    补充个注意点。  莫要随便发誓,特别是指天为誓的那种。古字,‘逝’同‘誓’  现在人都很聪明,我相信一点就通。  我突然发现我有点鸡婆了,既然鸡婆了,就继续一点。  为什么为善,不能抵消为恶。......  -------------------------  错了,请再思考    ----  
23:45:00    楼主既然说到了“悟”,我想请教楼主如何开悟,请楼主不要以“各人慧根不同”搪塞我…谢谢楼主  -----------------------------  读经书就会开悟  
@柔道龙虎榜
1:46:00    @悲剧97
23:45:00      楼主既然说到了“悟”,我想请教楼主如何开悟,请楼主不要以“各人慧根不同”搪塞我…谢谢楼主    -----------------------------    读经书就会开悟  -----------------------------  你耍小聪明的心不放下,这辈子也就是有点小聪明而已。  
23:45:00    楼主既然说到了“悟”,我想请教楼主如何开悟,请楼主不要以“各人慧根不同”搪塞我…谢谢楼主  -----------------------------  
你观察世界,体现自己的存在感是依靠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什么时候你观察世界的时候,不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你就开悟了。    
开悟很难!因为现在人欲望太多。说句不该说的话,目前所谓的一些‘某某上人’‘南某某’之流,都没有开悟。    聪明不是智慧,智商高更不是智慧。    佛说般若。天下几人能知?
我是初学者:)
既然某人提到了‘经典’    
这里就有必要阐述下,到底何为‘经典’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讲述的是人立世之根本,处事之法则,以及思维之方式。这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譬如论语,孙子兵法。这类书不会教你公式化的东西,更多的是给予你更开阔的思维空间。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会思考着如何去知己知彼?    
而现代人曲解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瞎鸡巴扯淡!!一个字差异,便高下立判。对阵双方假如都是知己知彼的高手,最大可能就是平手。譬如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  
所以经典的是孙子兵法,扯鸡巴蛋的是三十六计。    
至于佛、道的经典。其意义非常人能理解!  
我上面说过,每个人的修行路各不相同。  
我打个比方假设修行是N条路。  
每个人在走这个路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走的是哪条路。  
并且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这条路的哪个路段。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经典的意义了。佛、道的经典,给出了各个阶段,各种方式的心境次第。对应着自己的心境,基本上就了解自己身处何处了。  
而佛魔的考验是贯彻修行始终的,所以是一念佛一念魔。  
魔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坏人,佛也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好人。    
假设有一个仙,其能为贯彻天地。然后悲悯世人在二战中的大面积死亡。于是乎,其动用了小小的能为,动动那些罪魁的车子,或是让他们碰到倒霉事翘辫子。然而,这个行为就是魔行!!  
于是乎这个仙就成了魔。然后更多爱管闲事的神佛就会来管这个魔。  
所以,我们是碰不到魔的,碰到也看不到。而魔,以我们的理解真的不是什么坏人。  
以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坏人,是永远都不会成仙成魔的。连自己的欲望都抛弃不了的人,谈何神魔!!!    
在我们这层境界!没有干坏事的仙人,也没有作恶的菩萨,更没有耸人听闻的魔!  
今天留2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成仙成佛,都是要发愿的。    谁知道唐玄奘的愿心是什么???    谁知道慧能的愿心是什么????    我希望能有人给出答案!!!
  我一个问题都回答不过来…坐等楼主公布答案。
@非想非非想处想
12:58:00    今天留2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成仙成佛,都是要发愿的。  谁知道唐玄奘的愿心是什么???  谁知道慧能的愿心是什么????  我希望能有人给出答案!!!  -------------------------  有了成仙成佛的心就已经入了魔道了,唐玄奘,慧能都没有愿心。  楼主你还是再思考吧。误导了别人也是在造业啊。  不说了,请多思考。    ----  
14:39:00    我一个问题都回答不过来…坐等楼主公布答案。  -----------------------------  之前回复你多读经书就可以开悟。好的我现在就解释一下吧。首先我说一个小故事:    香嚴本是百丈門下的學生,他雖博通經典但始終未悟禪道。 百丈死後,他便追隨百丈的大弟子溈山。    溈山:你在先師百丈處聽說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 這是因為你聰明靈俐,智解辯捷。但生死事大,請問你在父母未生前,你是怎樣的?    這話問得香嚴茫然不知所對,便把平時看過的書翻遍,也找不到答案...    香嚴:畫餅究竟不能充飢啊!請你替我說破這個秘密吧!  溈山:如果我現在替你解說,將來你一定會罵我。 就算我說了,我所說的還是我的,絕不會變成你的。  香嚴:這輩子我不再學佛法了,還不如作一個到處化緣乞食的和尚吧。    於是他到處雲遊,一次,他暫住在慧忠國師的遺跡古寺裡... 他正在除草時,偶然拋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 清脆的一聲,終使得香嚴頓然大悟。    香嚴:師父,你對我的恩惠勝過父母, 如果當時你為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呢!    當香嚴聽到清脆竹聲時,聽者與聲音已不再分立, 而是聲音與他合一,當時就是全世界。      暂且不讨论父母未生前的问题。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道理,香严当年不断地想这个问题,想找到答案,但却始终不解。但是突然有一天当他真正的发下的时候,哪怕一个竹子清脆的声响也让他开悟了。    好了我说一下读佛经的问题。你可能一直想开悟不断地读经书,但是能开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书不过是一些文字而已。真正的佛理岂能是文字就可以解开的啊。但是不断地读经书为何我又告诉你可以开悟。当你这一时,这一世不断地读经书不断地想去了悟佛经乃至想去所谓成佛成仙,不断地发力但是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停一下,休息一下,突然有一天你会像香严那样开悟的。道理即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何有人第一次读佛经便可以潸然泪下,也是为何有人可以今生升起无师智,这也是为何没有读过佛经甚至连大字不识一个就可以解读佛经。其实就是如此。      最后我再上一个小故事,希望你有所领悟:    仰山跟随沩山参学时,有一天,师父问徒弟说:涅盘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说:师父啊!我看都是魔说的。沩山听了很高兴说:“以后没有什么可以困惑你的了。”        哈哈哈哈        
  谢谢柔道大哥为我解答疑惑…经典我是在读的,希望能有顿悟的一天…再谢
  在线等楼主公布答案…
@柔道龙虎榜
18:11:00     
你根本就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以上2个问题,你百度一下,脑子里稍微在思考下,基本上答案就出来了。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随着文章的继续,会逐渐明了的。    
不要以为自己认识字,看过公案,懂得复制粘贴就可以来我这样显摆了。    人性贪嗔痴之显露无疑。公案不是给你这样的人看的。你的心境还在欲念中转    悠是永远不懂你复制粘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说句不中听的话,公案给普通人看了,基本上是越看越糊涂。    
把人的理解层次分三类,不明、将明未明、明了。公案是给将明未明之人看的。    
有个公案:一位高僧把佛像劈了当柴烧。这个公案凡人敢效仿不??    把佛像劈了当柴烧,这样的事情凡人做了你知道是何等恶业不??    
但是那位高僧,那样的心境他做的就是大善业。因为他这个举动!    是给那些将明未明的人看的。他会在普通人面前干这个事吗?不会!    因为他面前的人,正遇到了这样的障!而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点悟他们!    
我说你什么你就反驳我什么。你知道我说你的话是什么意思不??    你都没静下心来想想我话的意思,就急急忙忙的回复了。这样的心性,还需    慢慢磨砺。    
我发帖子的本意,是在于指明一些东西,免得大家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各种    恶业,正法之流传与我还是有点关系的。    
我从开篇到现在都没有把东西往玄乎里面说,说实在的,不同境界的东    西,我说了,没人能理解。    
来这里的,基本上都是未明之人。    
若有谁,是将明未明之人。我会当头棒喝的!      
现在人,心气烦躁,处事圆滑;而有甚者,有善人面刺其缺点;他却不敢    面对。这些基本的心性没有,那么谈‘修行’真的是不靠谱的事情。    
嘻嘻,楼主确实是实证实修的,看书的不同,嘻嘻,经书可不是读的哦,是做的,呃,学雷锋知道吧,嘻嘻,呃,我为什么又把雷锋扯出来,嘻嘻,好事做了几件,佛事做了几件啊?呃,不是什么敬花献佛唱念打坐啊,是什么?呃,我也不知道佛干啥  开悟的人知道自己以前造业,一定会还,嘻嘻,怎么还?呃,我不知道了,没见过啊,经书有讲,忘了是那部,汗  善恶这东西没什么说的,看电影看玩了去评价?电影本身不会在乎哦,嘻嘻,情节跟着改?呃,貌似业力会哦,当心哩  想顿悟的朋友(不知道该咋称呼)嘻嘻,多看书多学习,实修才是关键,呃,一说修又错了,这玩意不是靠修的啊  越说发现错的越多,自己都晕了,唉,好不容易打字,还是不删了  现在很多说开悟的,嘿嘿,虽然自己没说,好像都比较受用的,呃,不好说,以经典为师,嘻嘻,戒是肯定啦,不是出家哦,戒的是什么东西啊,不是本本哦,也不是嘴哦,也不是心哦,是行为,是不是符合经典所说,我要疯了,矛盾好多啊,嘻嘻,这个贴好玩,谢谢楼主先
啰嗦两句,公案真不是随便看的,不到时候不明白,机缘天天挂眼前又如何,开不了啦,砍佛像也好,踩竹竿也罢,人家都是无心啦,做事有心无心随心,嘻嘻,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你们知道么?以什么心做?嘻嘻,想想?想不明白啦,哈哈,这玩意是脑袋想的吗?呃,嘻嘻,好玩,有缘无缘难说啊,呵呵,看这贴的都有宿世因缘的,还不谢谢楼主啊,嘻嘻
迷信乎  迷而信  信而迷
欢迎新童鞋!
首先,声明一下,不论谁来到这里我都欢迎。包括前面曾被我批评过的小童鞋。     
鄙人向来对事不对人。就一事论一事,才有修行的味道。师傅带徒弟最好的方式便是如此,    
不过,我不会是任何人的师傅,这里有的只是童鞋,我也是童鞋。若他日有所成就,那是你的成就,与鄙人无关。    更与鄙人文字无关。    
佛陀没说自己的东西‘好人’可以看‘坏人’不可以看。太上也没说过。    
佛陀没给自己的东西申请专利保护,貌似太上也没申请专利。      所以我亦不敢藏私,亦不会因‘好’,‘坏’而有所分别。    因此,谁有问题,只要靠谱的,我知无不言。      
前面柔道龙虎榜童鞋提到的其实很多人都有看过。公案本身为什么会流传这样广,因为其本身有很强的故事性,并且在普通的‘聪明人’看来有种藏的比较深的类似脑筋急转弯的东西在里面。    
而实际上,公案很多时候是由非当事人记载下来,并添些油醋流传至今的。很多公案,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场景,自己是特定的人,并且是面对特定的人,才有其真正的意义。譬如前面提到过的沩仰宗的公案,我说句不好听的,那个公案其实本身就有问题,2个字‘扭捏’。    
但是,没有人可以管得住别人的眼睛,很多时候,记录长辈的言行也的确是那些佛弟子的功课,若师傅当世的高僧呢?那就更是记录详细了,添加剂也添的最多。    
然而,当N年之后,语言有了很大变化,其读者有了很大变化,社会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山河气场有了很大变化,可是这些公案任然还在。若某些人再参照着这样的公案去‘修’很难保就不会出什么岔子。    
假设柔道龙虎榜童鞋说的东西,一些小朋友信了,去参照了,然后出岔子了,然后N个轮回之后,这些小朋友达到明了的境界,然后他们就会想起来曾经那个叫柔道龙虎榜的童鞋。不好意思这个时候这个业你得还。  
这样犯下的恶业可是比把某人直接送入轮回要大的多。这样的业,叫宿世业。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业,那些公案的高僧,大德也跑不掉。亦会帮你承担一部分。  
不过,鄙人此次回复一出,若此后有人再搞公案出来岔子,那么不好意思,与任何人无关了。    无心中帮了那些高僧大德一把,不知是以前我欠他们的,还是将来他们欠我的。    
再次重复下,公案不是光谱抗菌药,不是谁吃都管用的。公案不是经典,    公案仅仅是特效药,而且只是专治某几个人的。    
有时间多看经典,不管有用没用。至少比公案强!    
写在‘修行’之前。      
我没办法直入主题,若现在谈‘修行’,虽然不会害了大家。    但会极大的腿累进度。    
有些东西,在‘修行’之前,是必须说清楚的。      
孔子说‘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找工作!!!      
‘立’是要找到你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        你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你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真的只是一对发情男女的副产品吗??    干嘛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目标是什么?找无数漂亮老婆、帅哥?或者赚无数钱??让N人愿意舔你脚趾头?然后幻想自己子孙万代的都能如此。    假若以上目标你都完成了,然后呢??    
说句不中听的绝大部分人,基本上活着就是等死。    
人活着首先要活得明白。  
人活的明白之后要于世间法而通达,然后才有机会去考虑出世间法!!      同样的,你为什么要成仙,成佛?  很多人,幻想着咱成了神仙以后就永生不灭了!!可能吗??    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成仙,成佛,想有所成就可能吗??    等你悟到,为什么我要成仙、成佛的时候!才能发愿心,才有可能成就仙、佛!!!        
而此前,你必须要活的明白!!!,要于世间万法而通达。。。。!!!      修行难不??完成了于世间万法而通达,才算是刚刚起步!!!!  
@zj-22 12:09:00    迷信乎    迷而信    信而迷  -----------------------------  谈到‘信’‘迷’;过去、现在很多所谓的典籍,包括佛经,很多的都有问题。    
任何一个东西流传久了,难免就会出现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找到正念,正信??    
这牵涉到另外一个东西。‘阴符’;譬如黄帝阴符经。    阴者,机枢之所潜,    符者,实证之契应!    这些兴许会有些帮助
  看来我是未明之人…不过我还是要顶楼主
15:20:00    看来我是未明之人…不过我还是要顶楼主  -----------------------------  你有此见知,未尝不能有所成就
业因心造,回转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本质的智慧,则已造业可以转变,业力可能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了佛法的神髓。《华手经》所载佛言甚至说:“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为什么?因为“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具有无始善恶业种的众生,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化,难以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流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波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并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      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如《涅盘经·师子吼品》说:“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又说,“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依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优婆塞戒经·业品》说:“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又说:“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疗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福大而智慧小,虽作小恶,亦必受报,能令他堕入地狱;“而大慧福德者,虽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个名鸯崛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又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因闻佛说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轩移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转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的。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转而消?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须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剏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像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若业有其不变改的自性,那便没有可转可消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即应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的极重恶业(五无间业),也可因心与实相契合,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被融化消灭。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净因,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   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法录中有一段话,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和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金光明经》说:“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四十二章经》比喻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致痊愈。《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教徒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大乘《观普贤行法经》说观专司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声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教徒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埵,诵念其“百字明”(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谛理,观业从心起,由心中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行法经》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悲日能消除。”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罪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罪灭障。如《观普贤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佛经》说临终人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的众生,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密乘经续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因缘之结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佛教虽说恶业罪障可能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也说是否实际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修至“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了则业障本来空,末了应该还宿债。”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转可消之业,重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涅盘经·师子吼品》说:“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没有说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恺《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转、消定业。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涅盘经·师子吼品》),因此,可以说业报可转可消。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的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珈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有些佛书中说,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忏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金山活fo 说:‘最好的消业方法,莫过于放生。赶快量力买生物放生,就能增福延寿的。.....
“业”的释义是“造作”,《俱舍光记》卷十三:“造作名业”。造作,即有意识的发起行动、活动、动作,现代汉语仍把有目的地做什么叫造或作。有意识,用佛教术语来讲,即先要有心所法(心理活动)中的“思”的发动,思(Cetanā或Cint),即思虑、思考,《成唯识论》谓其功能是“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即驱使意识发起有善、恶等性质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业的一种,称“意业”,由意业为主导发起的动作、行为称“身业”,开口讲话及撰文、诵咒等,称“语业”或“口业”。身、口、意三种业,合称“三业”。而身、口二业中,都包含有意业的引发,意业或思,实为三业的本质所在,故小乘经量部干脆说:“业即是思”。这在佛经中也有所依据,如《增一阿含经》便载佛言:“心之意欲,诸比丘:即我所说业。有志之所向,乃作身、语、意业。”说业业是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意欲及其引发的身、口、意的活动,无意识的行为,按佛学义不称为业,如无心(无意识)杀死虫蚁等,被认为不得杀罪。关于思或意业,又有三种之分:一审虑思,进行考虑;二决定思,经考虑而做出决定;三动发胜思,直接发起言语动作及正在言语动作时的思虑。       业的概念,源出古印度《吠陀》经典,到《奥义书》中,逐渐明朗化、系统化。业为生死之本,是命运的决策者,善恶有报,不造业因乃解脱之要,是婆罗门教诸派和沙门集团中的耆那教等共同信奉的观念。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传统的、普遍流行于印度民间的业的思想,依缘起法则,予以改造发展,形成了自家独特的、系统的业的学说。       佛教从社会教化和宗教解脱着眼,对业作了细致分析,除身口意三业之分外,还从其它多种角度对业分门别类。       从伦理角度着眼,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谓不属善不属恶,无法判定其道德属性,故名无记(无意义,难下结论)。佛家判定善恶业的标准,是视业所引起的后果对自他的损益而定,凡能招感对自他有益、受乐得福的果报者,为善业,反之,能招感对自他无益有害、酿成苦果的业为恶业。《婆沙论》释云:“若法能招可爱果、乐受果,故名善;若法能招不爱果、苦受果,故名恶。”       福业、非福业,基本同善恶二业。能与人幸福之果的称福业,与人不幸福之果的称非福业。这两种业的果报都在“欲界”。此外还有一种“不动业”,指修习禅定,使心专注善缘不散动,能招致“色界”、“无色界”的果报。       从业的染净而言,有有漏、无漏二业及黑白等四业之分。       有漏业、无漏业,是从造业的心是否有“漏”而区分。漏,为“烦恼”的别名,还有结、使、缠等多种异称。漏,以漏泄、缺漏,比喻自心守护不严,有漏洞缺口,被烦恼的魔军侵入,或自己的生命能量、福德智慧从孔洞中漏泄丧失。有漏业,指由烦恼心发动的业,烦恼,为恼乱身心不得安宁之义,主要有贪(占有欲)、瞋(愤怒嫉恨)、痴(不知佛法之真理)“三毒”;贪、瞋、痴、慢(骄慢)、疑(对佛法怀疑不信)、恶见(有害的邪见)“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执五蕴为我)、边见(断、常等片面之见)、邪见(否认因果等)、戒禁取见(认不正确的戒条禁忌为正)、见取见(执错误见解为殊胜)“十使”,其中前五种根深难断,称“五钝使”,后五种浅而易断,称“五利使”。有漏业不仅包括全部恶业,还包括以有漏心造的善业,比如人因贪求名利权位而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这善业虽会给他招来今生来世的福报,却会增长他的贪心和我执、我慢,反成作恶受苦之因。钱多容易使人骄奢无度,吃喝嫖赌,官高名大容易使人脾气、架子也跟着大。人为贪求人间、天上的福乐而行善积德,从佛法看来虽能招致乐果,却未必完全是好事:今生修行,来生富贵,或前半生修行,后半生富贵,免不了增长烦恼,起造恶业。有漏善业,会间接成为恶果之因。提婆《百论·罪福品》把有漏善业招致的世间福报比喻为“杂毒饭”(掺杂有毒的饭食),吃时味美,消化时苦。只要有漏,不论行善作恶,终归出不了善恶相因、生死轮回的圈子。与有漏业相反,以断离烦恼的无漏心造的业,不会引起有漏的不善果报,称无漏业。又说还有“非有漏非无漏业”者,指大乘菩萨以菩提心所作的业,这种业非烦恼心发起,故非有漏;又不停止于小乘圣人的出世间心,故非无漏。       业之黑白,是从造业的心是否有染污,所招致的果报之黑暗与光明来区分。以染污的心意(贪、瞋等)发起的恶业,招致地狱饿鬼等黑暗的果报,称“黑业”,又名“黑黑业”;由纯净的心意所作的善业,能招致生天等光明的果报,称“白业”,又名“白白业”。纯净的善心夹杂染污的恶心所造的善恶夹杂之业或有漏善业,招致苦乐夹杂的果报,称“黑白业”或“黑白黑白业”;以离烦恼污染的清净心所造业,不招致世间不自在的善恶果报,名“非黑非白业”,即无漏业。一说不黑不白业即无记业。       从佛教行为规范戒律的角度,有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三业之分,律仪(戒律仪范)业,指符合戒律规定、不触犯戒条仪轨的业;非律仪业,指不符合戒律仪轨,为佛教徒所不应作的业,如《阿毗达磨杂集论》说,有屠羊、养鸡、捕鸟、捕鱼、猎鹿、猎兔、杀牛、魁脍(杀人屠宰)、劫盗、谗言等十五种非律仪业,非佛教徒所当为;非律仪业非不律仪业,指非戒律仪轨所规定应作不应作的业。       从业的表现来讲,身口二业因有所表示,可让人看见、听见或感觉到,称“有表业”,意业因属内心活动,未必表示于外,非可见闻觉触,故名“无表业”。还有身口意三业所生看不见的潜在作用和力量,也称无表业。       从业的社会性来讲,有共业、不共业之分。共业,指多众生共同所造,因而共同受果报的业;不共业,则为个体独自所造、独自受报的业。若再细分,还可分为共中共业、共中不共业、不共中共业、不共中不共业四种。       从业所感招的死后生于五道中的果报来看,有引满二业、极重等四业之分。引满二业决定来生的总别二报,引业,指能引起将投生于五趣六道中同类相共的“总报”(如凡人类皆有的生存方式、寿命等果报)的业;满业,指能成满同类众生中各自不同的“别报”(如同为人类,而有贪富愚智之别等)的业。       另外,还有重业、轻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修四禅以上定)、定业(必定引生果报)、不定业(果报不定),顺现法受业(现世受报)、顺生受业(来生受报)、顺后受业(后世遥遥受报)等区分。       佛家对人的思想、言行作如此琐细的区分,旨在提供一种建立于因果报应法则和解脱生死信仰之上的行为规范,教人行善弃恶,离染绝漏,自觉制御自己的言行思想。 
佛学业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因果律”,即业因出生果报的法则。这种法则,是运用缘起法则观察众生思想言行时,总结出的有关规律。佛典中所说有因果律,大略包含有五条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据缘起法则,“此生则彼生”,因必生果,什么因必生什么果,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有果无因。这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所说缘起法包含的十一项内容中,可摄于“种种因果品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因果决定无杂乱”三义。众生所造的业,应必定遵循这贯彻一切现象的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这是像物理、生物等科学的定律一样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人们不认识它、不相信它而失效。       善恶之得报,不难从人际关系中发现其例证,如《出矅经》载佛言:“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己之损益恩怨施以反报,是畜类也都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大概植根于作用力必生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佛经中,开示善恶必报的规诫触处可见,如《栴檀国王经》载佛言: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者”。       《法句经》偈言: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       《法句经》还将善恶果报比喻为车轮碾过处必然留下的辙迹,说明只要造业,便不可能逃脱果报的追逐,这铁的规律,对谁都一视同仁,不管尊卑贫富、聪慧愚痴。《法句经》云:“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中国佛家常说:“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佛家认为,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业力”,为佛家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的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可思议的力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不能敌业”,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转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报的追逐。如《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偈所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大智度论》卷五载佛说偈云:       “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从雪山入海,一切处不离,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       与此偈相关的一个故事说: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力图以神通力逃避,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去大海,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       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其所作善业的善报。禅宗六祖慧能说:“拟将修福还灭罪,应世得福罪还在。”(《坛经》)。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人格主体“俗我”,则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的相续而生者承受果报,不可能由别个承受。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是自己以前乃至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大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无量寿经》说:“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楞严经》说:“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皆强调自作自受,把行为的责任和后果只归诸于行为的主体。这与中国儒家以血缘家族关系为中心所宣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和道教的子孙承受先人罪业的“承负”说,很是不同。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佛典中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有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名“习因”或“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来生后世的果报,名“报因”或“异熟因”。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出《成实论》。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者,名“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名“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名“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名“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名“遍行因”;恶业与有漏善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名“异熟因”。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者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这当属间接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多说有五种:一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受用的果报,如学习知识技术,从事工商农业等,现前便得果报利益,这在《瑜伽师地论》卷七有所论述。该论卷九还说两种极重的善恶业必得现法果: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极重恶业指“五无间”(五种必堕于无间地狱的重业)——*污阿罗汉和生母、打最后身菩萨、出佛身血、劫夺僧财寺产、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二等流果,谓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抽烟会形成难以禁绝的烟瘾。三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五道六趣。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以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说:“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一身,谓由一业力,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多身,谓由一业力,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一身,谓由多业刹那数数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多身,谓多刹那业更相资待,展转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谓出生五道异熟果的业因颇为复杂,有的业,一个便能招致一期乃至多期生死,有的生死身由一业所生,有的则由多业所生。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论中回答说:“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储备、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果先成熟的业(累积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典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四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学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特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增上(果)谓外缘,是正报所依。”谓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是众生身心之“正报”(先世业的异熟果之正面)所依赖的生存条件,称为“依报”,即增上果,若行善,会感招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业报差别经》载佛言:“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五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       众生,尤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乃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缘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社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像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需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为三种报应形式: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现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瑜珈师地论》卷七说:“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穷家。”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种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合遇时,果报还自受。”《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不能因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种报通三世说,长时期来深入中国民间,成为被很多人所信奉的伦理信条,对促进人们行善修造、平衡社会心理,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不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涅槃经·师子吼品》解释说:“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定业,谓以决定心、深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反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者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说所作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业由心生,回转有道      以上四条规律,只是就业力因果的自然规律而言,说因必有果,业必有报。但人若知佛法,掌握了业力因果律,了彻业由心造,可由心转的本质,再加上殊胜增上缘等“方便”,便可以利用因果律,便可以转移、消除宿世所造恶业的果报。这一问题内涵颇深。
善恶果报与生死轮回        关于各种善、恶业各自所生的果报,佛经中有多种述说,通常说得最多的,是十善业、十恶业。《佛说十善业道经》说:“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是名十善业道,反此则为十恶业。其中前三种为身业,中间四种为口业,后三种为意业,所谓“身三口四意三”,据《业报差别经》、《华严经·十地品》等所说,十善业、十恶业的现法果、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大略如下:       1.不杀生(杀害有情识的众生)而仁慈护生,现前得身常无病、寿命长远、鬼神守护、无怨无瞋、无恶梦、心常慈安等报,得命终生天的异熟果,招致外物美好庄严、树木花草光泽莹润、果实饱满富有营养等增上果。反之,杀生恶业,现前得多病、短命、怨家侵损、心常不安、鬼神不护等报,感招生存环境恶劣、饮食不佳、果实成熟不好等增上果,命终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罪毕后纵得生人,亦短命多病。       2.不偷盗(“不非与取”)而廉洁的善业,现前得资财丰饶、多人爱念、善名流布、处众无畏等报,得命终生天的异熟果,感外界风调雨顺、果实丰美等增上果。反之,偷盗恶业,则得国法治罚、恶名流布、众人憎恶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于人中贫穷卑*等异熟果,干旱少雨,果实朽坏干枯等增上果。       3.不邪淫而贞洁的善业,得举止安祥、心理平衡、世人称赞、夫妻和谐等现法果,生天、人中,妻妾贞良的异熟果,生存环境洁净优美的增上果。反之,邪淫恶业,得恶名流布、妻不贞良、家庭不和、身体羸弱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妻不贞良、眷属不称心的异熟果,所居之处秽恶不净的增上果。邪淫,指不符所在社会伦理规范和卫生法则的两性关系。       4.不妄语而实语的善业,得人所信敬、口常清净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作事顺遂的增上果。反之,妄语恶业,则得人不信赖、恶名流布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为他所诳,多被诽谤的异熟果,务农经商等事业多不顺利、人事不和等增上果,妄语,即说假话骗人。       5.不两舌而常作和合语的善业,得眷属称心、人所拥戴、多良朋益友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所居之处平正等增上果。反之,两舌恶业,则得人缘不好、多狐朋恶友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眷属乖离、亲知弊恶的异熟果,行住之处多险阻坑坎的增上果。两舌,即挑拨离间。       6.不恶口而常作文明礼貌语的善业,得人所爱乐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所居之处安稳称心的增上果。反之,恶口之业,得人不爱乐的现法果,堕三恶道、生于人中常闻恶言、言多诤讼的异熟果,行止之处多荆棘毒刺、沙石瓦砾、土地干涸盐碱等增上果。恶口,指粗言恶语骂人伤人。       7.不绮语的善业,得智者所爱、多有威德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居处多果树园林等增上果。反之,绮语恶业,得智者所弃、少威德之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言无人受、言不明了之异熟果,所居处不可意的增上果。绮语,指说没有实际用场的花言巧语、废话,及夸大不实、色情淫秽之语。       8.不贪欲的善业,得福德自在、诸事顺遂、心常安祥等现法果,生于人天的异熟果,谋事易成等增上果。反之,贪欲恶业,得所求不遂、多有怨家、心常不安等现法果,堕三恶道、生于人中多欲无厌的异熟果,所有盛事渐渐衰减等增上果。贪欲,即营谋策划,贪图他人之所有。       9.不瞋恚而慈悲的善业,得心恒柔和、众所尊敬等现法果,生于梵天的异熟果,远离怨家恐怖的增上果。反之,瞋恚恶业,得身心不宁、多诸怨憎、人不敬爱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常被他人恼害的异熟果,生活环境多天灾人祸、毒虫猛兽盗贼等增上果。       10.不邪见而正见的善业,得福慧增长、常不作恶等现法果,生于人天、趋向佛法解脱之道的异熟果,环境平正优美的增上果。反之,邪见恶业,得增长诸恶、减损福慧等现法果,堕三恶道、后生人中其家邪见、其心谄曲不直等异熟果,环境不安乐清净等增上果。邪见,指不信三宝、执无报等。       佛典中还说犯五戒等恶业,能引起五脏疾病的现法果报。龙树《中观宝鬘论》有一首偈颂,概括十恶业等的异熟果,颇为简明:       “杀生寿短促,害他损恼多,偷盗乏资财,邪淫多怨敌,妄言招诽谤,两舌亲乖离,粗语闻恶声,绮语言失信,贪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邪见生恶执,饮酒心狂乱,不施感贫穷,邪命逢欺诳,骄生卑种族,嫉故少威德,由忿形貌丑,不问智者愚,此果在人道,先当往恶趣,诸不善异熟,如前所宣说,一切善业报,翻彼而生起。”      此类宣扬三世因果的偈颂中,传颂最广者数一首“十来偈”:“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者傲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着眼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各种不同命运的宿因。       《地藏菩萨本愿经》缕述各种恶业所得的恶报说:邪淫者得生为雀鸽鸳鸯之报,毁谤他人者得无舌疮口之报,瞋恚者得丑陋残废报,悭恪者得所求不遂报,饮食无度者得饥渴咽病报,田猎恣情者得惊狂丧命报,悖逆父母者得天地灾杀报,纵火烧山林者得狂迷取死报,后父后母对非亲生子女恶毒虐待得被鞭挞毒害之反报,网捕雏鸟者得骨肉分离报,毁谤三宝者得盲聋哑报,轻法慢教(指佛教)者得永处恶道报,破用僧寺常住财物者得亿劫轮回地狱报,污梵(清净离欲之人)诬僧者得永在畜生报,汤火斩斫杀生者得轮回偿命报,破戒破斋者得禽兽饥饿报,自高自大者得卑使下*报,两舌斗乱者得无舌多舌报,邪见者得生边地(无佛教流传的边鄙之地)报,等等。这里所说诸果报,主要指来生后世的异熟果。       佛学宣扬:驱动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休、饱尝种种苦果的,唯是自己所造的有漏善恶业力。《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人间多诸恶缘,造恶堕落易,行善上进难,何况业有等流果,恶业等流,相续成习,恶性增殖,驱人堕入三恶道,长劫难出。《无量寿经》说:“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诸恶业中,尤以杀、盗、邪淫三种恶业,最为驱使人从苦入苦、从冥入冥的罪魁祸首。《楞严经》卷四说:“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业性本空与业果相续        即使确如佛教所言,造善恶业必生异熟果,牵引众生轮回不休。然异熟果既然隔生而熟,后报还须多生方熟,今生的张三作恶,来世的李四尝受苦果,此则异作异受,岂同善恶无报?又,佛教一面大谈空、无我,一面又盛说因果报应,空之与有,岂非矛盾?业力因果,是否也是空?       佛家解释此类疑惑的原则,仍是缘起法之中道观。“业果非无我非有”(宗喀巴偈),或业、因果皆空而业果相续,是业、因果这种因缘所生法的一体两面,在佛学看来本属统一,无矛盾可言。       从佛学的俗谛,以世人的认识、表达方式而言,业果相续,自作自受,丝毫不乱。由世俗的人格主体我造业,由此俗我之五蕴相似相续而生的五蕴受报。《优婆塞戒经·杂品》比喻说: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相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续不断。”       该经中还比喻:就像人种植橘种,其种子从发芽生根到开花结果,并无橘实甜
味,只有到橘子成熟,甜味才发,如是甜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众生的身口意业也是如此,所造业因犹如橘种,所受业报犹如橘种发芽成长后所结橘实的甜味。橘实甜味虽非原橘种,但从原橘种次第相生相续而来。五蕴和合中,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主体,所造业因与所受业报也都念念生灭不可常住,受报者非造业者的原样,所受报非所造业的照搬,但从以前的造业者所造业因“次第相生,相似不断”,相续而来。按世人称相似相续者为同一人、物的惯例,应说自作自受,因果不爽。行善作恶,生异熟果,死后升天堂、下地狱的,虽然不全是生前的身心,却是生前身心的相似相续。如有人生前作恶死后堕地狱,就同他生前今天犯法、明天去蹲监狱一样,世人不会说去蹲监狱的这个人已非昨天犯法的那个人。《优婆塞戒经》比喻说,如有一人抛一火星于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绵延烧数十村,后被人追查擒获,此人辩解:“我所放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大火虽非你抛的火种,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是造成大火灾的放火人!”生前的念念生灭相续如是,死后的生死相续也是如是,即便投胎转世,改头换面,今生的张三成为来世的李四,李四纵不记得他的前生为张三,但仍为张三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承受张三未成熟的业果。若以不记得前世为理由否认前生后世的联系,那么人不记得自己的四岁前,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有过四岁前?人不记得自己熟睡时,难道就能否认自己曾经熟睡?       从佛学的真谛、第一义谛而言,业、因果既然是缘起法,凭藉众缘而生,则当体无常、无我、空。《摩诃般若经·四摄品》说得很清楚:“世俗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谛,第一义中不可说因缘果报。”虽有而空,如同梦幻,没有常一不变的造业者、受报者及业因业果,这是“业”真实不变的本性,是追求超出生死业报的佛教修行者不能不观察体证的第一真理。佛经中对业的这种本性多所揭示,如《华严经》卷十三偈云:       “随其所作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仁王般若经》说:“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龙树在其《中论》中,发挥《般若经》义,反复推析,论证业从因缘生故非常,念念生灭,无有自性,无自性则本来不生,不生则不灭。若业是常,有自性,则无生果之理,正因为它无自性,才能出生果报。业、因果皆是“假名”,造业受报一事,就像佛由神通力变出的“化人”行事,虽有形相,能说话做事,却非同人们所执着的那样,有其实体实事。对这如同幻化的现象,须以中道观,如实见其两面,不堕于断、常两极偏见。偈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真正理解佛法空、无我义,坚持中道的人,必然见及善恶必报、因果不爽,自行劝他,弃恶行善,非常审慎,绝不会堕入恶取空见而起负面的教化作用。以盛说空寂无碍著称的禅宗名篇《永嘉证道歌》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强调否认因果报应的“豁达空”(即恶取空),只会招来自误误人的恶报殃祸,这种见地其实并未真正通达空的奥义。佛家对否认有来生后世、因果报应,极力斥责,列为有害邪见,认为它会起助长、劝导世人作恶的坏作用。《中阿含经》说:“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地藏十轮经》说:“拨无因果,断灭善根!”认为世人若不害怕后世恶报、不相信因果报应,便取消了应当行善的理由,只能是无恶不作了。是耶非耶?有智者当不难深思明辨。
“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我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迦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往今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