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是由国家设置的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企业来统一耕种运营?还是将国有农场的土地分给住在农场的居民来耕种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农垦“独立王国”:权力集中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作者:李恩树&&&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农垦变局
  农垦制度数十年的发展中,甚少如今日一般由中央层面出台事关改革的专门文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借此,农垦改革迎来最佳契机,改革能否破壁,能否将企业从“独立王国”中剥离而出,能否发挥农业“国家队”的未来潜力,诸般路径值得期待
  □本刊记者 李恩树实习生 刘璐/文
  12月1日下午16时左右,农业部农垦局综合处处长路亚洲拿到刚刚审议通过的最终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将文件拿到农垦局局长王守聪的办公室中,局长也不禁感叹,“激动得要掉下眼泪”。
  农垦局中一片欢欣不无道理,《意见》早在一年前就已由农垦局牵头酝酿,经历大小各种研讨修改,产出过程十分艰辛。
  当晚,长达7000余字的《意见》全文正式发布,指出农垦改革当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坚持社企分开。这为农垦改革指明了方向,系此轮改革的指导总纲。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遗存,农垦体制发展至今,毁誉参半。农垦系统虽于重大历史时期在保障国家商品粮供应、屯垦戍边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囿于体制的陈旧,问题凸显。
  《意见》中就写明,农垦还存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部分国有农场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
  细化来看,由于长期“政企社”合一,农垦系统相对封闭、权力集中,亦被称为“独立王国”——权力难受制约、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由此滋生。
  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从庙堂到坊间,均早已意识到问题悬久不决的后果。发展进程中,虽有各种方案试水,实则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沿袭数十年的体制早已积重难返,非全盘改革而难以攻坚。
  这也是此轮改革为何吸睛的缘由之一,农垦制度数十年的发展中,甚少如今日一般由中央层面出台改革专门文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借此,农垦改革迎来最佳契机,改革能否破壁,能否将企业从“独立王国”中剥离而出,能否发挥农垦“国家队”的未来潜力,诸般路径值得期待。
  农垦渊源
  中国现今的农垦制度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前。1939年,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延安创办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个农场——光华农场。
  1947年,东北各省创建了一批国营农场。1948年,中共华北政府农业部在河北省冀县、衡水、永年交界的千顷洼建立了解放区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冀衡农场。1949年,一批以安置荣誉军人为主的荣军农场和组织国民党“解放军官”生产劳动的解放团农场被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成建制的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分子、支边青年组成农垦大军,奔赴边疆和内地荒原,开始大规模垦荒造田、兴办国有农场。
  1951年,国家决定大规模培植橡胶树,在华南地区开荒建设橡胶农场。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统一管理全国军垦农场和地方经营的国营农场。
  至1966年,全国共建立1940个农场,有职工284万人,耕地4784万亩,天然橡胶林250万亩,年产粮食81亿斤。
  势头正旺的农垦制度在“文革”期间遭遇挫折,农垦部及省级农垦管理机构被撤销,大批国营农场被下放,原有的管理制度被破坏,农垦系统连年亏损,十年间共亏损32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系统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确定农垦企业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城市、工矿区副食品基地,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产品加工、运销的服务中心。同时,继续承担“屯垦戍边”、“帮助兄弟民族繁荣经济文化”的任务。
  1978年,国务院决定在农垦系统国营农场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突破农场长期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
  这一阶段,为解决企业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1984年,农垦企业实行场(厂)长、经理负责制,对选任、聘请或任命的场(厂)长、经理实行目标任期制和任期终结审计制。
  1983年起,农垦系统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这期间,农垦系统也开始与市场经济接轨。
  1988年,全国农垦又借鉴城市改革经验,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将企业应有的自主权全部放给企业,充实经营者的承包内容,并把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初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0世纪末,农垦系统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又一次的重大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等方面都发生变化。
  各垦区大力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通过职工家庭的承包经营和各类农业经营组织的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和股份制经营,国有农场的土地使用权也发生变化——从完全是国有国营变为国家所有、职工家庭或其他非国有经营组织经营,实现了国有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数十年来,农垦系统一直在自我调节,但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有组织管理格局,甚至被称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这种格局影响深远,形成农垦今天的局面。
  旧有体制之弊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35个垦区(其中广州市、南京市、新疆农业厅、新疆畜牧厅等4个系统所属农牧场在省区内单列管理),有1780个国有农场,包含1413万人口,其中职工319万,退休人员230.7万。
  中国农垦土地总面积约37.1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9%——其中耕地9316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林地5955万亩,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6%(其中橡胶林面积达662万亩,占全国橡胶林总面积的38.5%);草地约2.3万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3%。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发展至今,农垦系统已是体量庞大的巨型机构。
  数十年来,农垦系统集合诸多农业资源,其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大大超过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且农垦拥有已经开发成熟的诸多产业优势,如粮豆、棉花、橡胶、奶业、种业、糖业等优势产业已成农垦品牌。
  除此之外,农垦农业以职工家属承包经营为主,平均每个家庭经营土地2公顷,有的上千公顷,明显大于农村农户的经营规模,这为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规模化、农业科技以及组织效率上,相比较农村农业以及其他农业企业,农垦都带有天然优势。
  2014年,农垦实现生产总值6420亿元,人均4.6万元。农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400多家,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1039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9.8亿元。农垦人均纯收入约1.3万元,职工平均工资2.8万元。
  然而,对于农垦如此庞大体量的机构而言,这些数字尚远远不够。在专家看来,农垦潜力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农垦制度曾经的优势在现代化农业的冲击下,逐渐沦为劣势。
  据农业部农垦局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农垦课题组研究发现,目前垦区土地经营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曾是农垦优势的传统家庭承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垦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优化改革。现代农业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为主要特点,首先要求土地必须连片集中,但是实行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承包土地相对固定,而且面积不大,有的还比较分散,不利于机械作业。
  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承包在政策规定和标准制定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年参照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农场与职工签订承包合同期限一签就是30年,到目前有的农场还有十几年才到期。承包合同受法律保护,农场对这些承包土地,无论是在产业机构调整、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经营管理方式,都难以采取突破性的措施。这甚至成为农场无法施展拳脚的桎梏。
  矛盾由此而来——农工依据合同上交的费用固定,但农场开支却逐年提高,这为依靠土地承包费为主要收入的农场埋下隐患。
  农场实行三费自理、经营权转让、产权转让,其管理方式本质上还是承包经营,由农工定额上缴农场土地承包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有的农场由于管理、服务到位,市场好,农工生产经营好,农工收入逐年得到提高,但农工上交土地承包费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除职工自身受益的社保费外,土地承包费不能上涨,导致农场收入无法提高,致使部分主要依靠农业的农场难以应对各种费用上涨的压力。
  黑龙江垦区爆发的90余名农工集体诉讼事件便是为此,农工不满意农场单方面提高土地承包费,集体上访、诉讼,引起社会关注。
  政企不分是主因
  土地承包费带来的矛盾,在王守聪看来,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早年,农垦土地多为开荒得来,不可避免的是,除去农垦职工,还有一些外来人员到垦区开荒,他们有的是外来无业人员,有的是职工家属,有的是附近农民,身份有别于农垦的国有企业职工,他们承包国有土地进行垦荒,有的没订立合同,有的合同期限过长,有的合同约定模糊,发展至今,权责难以明晰,为管理带来难题。
  对于农垦职工而言,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场早年发展阶段,由于难以支付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就变通采用保障田和经营田等模式,无偿划给职工一块土地经营,以收益充抵其个人应缴的社保费用,划拨另一块土地,以收益视作职工收入,被称为经营田。
  “现在随着土地承包费的上涨,农场的钱多了后,就可以承担得起工资和社保费用。之后,为了要逐步统一经营土地,进行规模化操作,自然将保障田和经营田集中经营,但职工却不愿意放手这些土地。”王守聪说。
  农垦课题组发现,农垦的国有资产面临比较严重的流失风险。农垦的国有资产主要体现为国有土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和国有农用地。由于历史原因或土地确权进展缓慢等因素,附近村民存在侵占农垦国有农用地的情况,国有资产被蚕食;在一些采取属地化管理的农场,地方政府在管理农垦国有土地资源时,存在低价征收,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进而获取地方收入的现象,致使农垦国有土地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意见》中明确了两点,其一是退休职工必须交还国有土地,不能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样一直承包下去;其二,关于农场的承包租赁与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具有劳动关系的租赁关系,承包面积、收费、期限必须与职工身份相适应。”王守聪指出,对于外来人员等非职工租赁使用垦区国有土地,应该按照合同妥善处理。
  理清土地权属,保障使用权人的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意见》关注的重要方面。
  然而,农垦问题并不仅限于土地承包层面,农垦课题组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农垦的核心问题在于体制不顺。
  这成为农垦诸多弊病的根源,其外在突出表现之一便是被广为诟病的“政企社”合一体制。
  课题组指出,农垦企业存在产权结构单一、产权关系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和内部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部分国有农场政企尚未分开,除少数领导层明确有公务员身份外,多数农场干部身份定位不清晰,导致干部员工思想不统一。
  “像企业还要办社会,像政府还要纳税,像军队又没有经费,像农民又有工会。”坊间流传的这句话形容农垦定位混乱一针见血。
  尤其是公、检、法这些司法机构的人、财、物都长期握在农垦企业手中,造成农垦企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这一现象成为垦区上访农工反映最多的情况。
  除行政职能外,农垦还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电讯、水电等。
  这些权力都集中于垦区负责人手中,他们看似企业负责人,实际上却等同于地方行政大员,权力脱缰难受制约。
  “对于公检法、教育、医疗等职能的剥离,是必须要做的。”王守聪说,这些机构、人员、资产转交地方政府接手,资金应纳入财政支出体系。
  “但阻力很大。”王守聪亦坦言,一方面,地方政府囿于财政紧张,不愿意接手这么多机构和人;一方面,剥离司法机构后势必会影响垦区管理者手中的权力;另外,垦区中的这些机构,尤其公、检、法,不愿意到地方去,因为福利待遇都比农垦差很多。“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大垦区,其他经营不好的小垦区,这些机构的人巴不得赶快剥离到地方去。”王守聪说。
  据王守聪介绍,虽然阻力重重,但目前,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垦区外,全国垦区的公、检、法司法机构基本上已剥离,教育系统则大部分已被剥离。
  农垦课题组指出,国有农场的社会和企业关系尚未理顺,虽然多数国有农场对所承担的治安、医院、学校等社会职能进行了剥离,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仍由国有农场承担;同时,受体制和实施方式等因素限制,政府相应的支持政策又不能及时、平等地惠及到国有农场。
  据统计,2013年,农垦企业自办社会机构实际费用支出291.1亿元(不包括办社会方面的基本建设支出),其中财政补助为138.7亿元,农垦企业负担104.7亿元,占比35.8%,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企业化前路
  《意见》明确改革方向为坚持社企分开,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
  按照《意见》规划,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解决其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
  “改革并没有一刀切,而是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是因为,不可能一夜之间把农垦打造成现代化农业企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职能一下子全部甩给地方政府,这样会使地方政府社会负担过重。”王守聪说。
  在王守聪看来,影响改革路径的因素至少有两个,其一与当地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发育程度相关;其二是地方政府的承受力问题,也是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以北京为例,北京农垦于1998年进行体制改革,将农场原属的37个乡镇政府机构划归区县管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脱离农垦系统;乡办、村办企业,以及中小学校、医院等单位皆划归区县管理。
  改革后,北京农垦共移交54.7亿元资产和27.3亿元债务,划走土地91.2万亩,划走1.29万名国有身份的职工和3169名离退休人员,划走单位、机构和企业1615个。
  该次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每年可以减少政府性、事业性、福利性的支出1500万元。且明晰了产权——将过去一直存有争议的部分资产和土地,在有关区县政府的主持下,通过协议形式给予了确权,产权和地权得以明晰。
  北京农垦逐渐更名为“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三元集团和华都集团、大发公司实施重组,成立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如今已成为各地农垦企业中的佼佼者。
  “北京农垦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前述两个因素,地方政府具备很强的接盘能力。”王守聪说。
  也正因为此,北京农垦改革模式难以推广至全国。“由于各地发展、环境、地方经济等情况不同,农垦改革应该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身的办法。”厉以宁说。
  农垦涉及富有中国特色的人地关系、农业改革与发展以及国有资产可持续运营等问题。正如王守聪所言,从定位上看,农垦不同于农村也不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向农村以及城市的国有企业倾斜,处于农村和城市中间地带的农垦,却往往受制于政策的落空和滞后,过去笼统的农场属地化、农场变农村、农工变农民的改革思路无疑会使农垦优势丧失殆尽。
  王守聪指出,从目前全国17个集团化垦区的发展情况可见,只要农场合作统一经营,形成集团的,现在发展都非常好。这充分说明,除了国有企业的普遍问题、困难以及农业生产特点以外,农垦企业的特殊之处是其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国有企业性质,而且农场比较分散,没有完全企业化,没有形成集团化优势。所以,今后的改革方向就是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两者同时相辅相成。
  这一思路也在《意见》中得以体现——《意见》明确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改革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按照《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要围绕垦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垦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要明显提升。
  在其规划中,农垦系统正在逐渐成立“中垦”系列公司,比如现在已经成立的中垦乳业、中垦橡胶,以及正在成立的中垦种业,这些企业今后都将被装入“中国农垦”品牌下,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国家品牌,并逐步集团化,慢慢发展成中国的“大粮仓”、“大粮商”。
  然而,农垦课题组也提醒,农垦改革尚需注意法律风险。对比集团化和非集团化两个大方面,改革的思路显然是根据垦区的实地情况权衡政府和市场力量。但在各个垦区改革进程中,需要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加以引导,在此过程中,改革很难顾及各利益阶层,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
  有时,法制缺失甚至会严重阻碍垦区的改革进程,尤其对于非集团化改革导向的垦区而言,由于垦区力量薄弱,在协调各方面利益时就很难达成共识。比如,广西的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由于南方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生长,土地治理项目需要清除青苗附着物,无论从法理还是从人情上来说,对该类地区的整治都需要给予一定补偿。然而,目前国土部、农业部对于各地的土地治理项目清除青苗附着物应给予怎样的补偿缺乏明确的规定,这给项目建设带来了问题。
  再如,不少垦区反映的一个实际性问题是垦区的土地确权管理困难。由于土地确权涉及到垦区、政府及农村各方面的长久利益,因此,确权工作障碍重重。实际上,这些都与中国当前法制环境不完善密切相关。
  农垦改革措施虽然落地,但阻力依然重重,尚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中国地名,有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 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除此之外还有广东省胜利农场。
  胜利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饶河、胜利、八五九3个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胜利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四团。1969年划归新建立的第六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胜利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物理结构良好,黑土层在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含量大于4%,年有效积温2400度,年降水量590毫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现已建成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境内资源丰富,拥有草原7万亩,森林面积3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境内还有30万亩国家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开发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的最佳场所。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政策优惠,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
  胜利农场地处挠力河下游流入乌苏里江的冲积平原地带,中东部山丘起伏。全场土地面积13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林地23万亩,牧地23.8万亩。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33万吨,商品率占5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5200万元。场办工业有农机具修造、建材、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3万人。场部聚居人口5749人,已形成农垦小镇。   
&&& 胜利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地区,饶河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33度34分-134度9分,北纬47度13分-47度32分,东以黑龙江省垦区八大名胜景观喀尔喀山主峰与乌苏里江企业集团毗邻,南以挠力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界与小佳河镇、饶河农场相望,西与红卫农场相连,北以东北最大的人工河--别拉洪河与洪河农场、前锋农场接壤。方圆92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万亩,58个行政单位,30个农业生产队,2.3万人口,其中:职工5400余人。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工、商、林、牧、副、渔业并举的大型机械化农垦企业。农场党政班子年富立强,都具有大学学历,各自都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待人以诚实信用为本,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势,能够根据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企业的发展方向。 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万三千勤劳勇敢的胜利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昔日荒原沼泽上走出一条各业综合发展之路。利用东北唯一无污染天然水--挠力河水浇灌的23万亩水稻连年喜获丰收,年产14万吨优质稻米在全国粮油市场上看好。年工农业产值已逾3亿元。国家&九五&种子工程、农业部重点投资的大型种子加工厂现已建成投产。它标志着农场在种子管理上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的建成将为加速地区种子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作物良种的统供率,加快作物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为实现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揭开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1954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由北京到黑龙江视察从朝鲜归国的铁道兵部队,同时考察了绥化、佳木斯等地部分荒原。是年6月,王震将军视察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在师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要办部队农场,为国家挑担子,解决部队吃莱、吃肉的问题;你们转业后,有的同志要去办国营农场,现在要有准备;你们余副师长先打头阵,以后要有大发展,要老母鸡下蛋&。5日,王震将军又对集结在师部的复员大队800余名准备复员的官兵作了&开发北大荒,办国营农场&的动员报告。余友清副师长(铁道兵五师、老红军),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将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及随八五○五部队在伊春施工的劳改支队5,074人(其中管教、警卫200人),组成八五○五部队垦荒先遣队。由余友清副师长、阎彬副政委率领,于日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从而,揭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
老母鸡下蛋、老场扩新场
  1955年元月1日,八五○农场在虎林县成立。余友清任场长,阎彬任党委书记。8月11日,王震将军就开发北大荒,创建八五○农场等问题,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毛主席及中央军委提交了报告,次日即得到批准。日,余友清场长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要&老母鸡下蛋,帮助扩建新场,开发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辽阔草原&的指示,派出三个调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宝清、南横林子、饶河沿江一带等十余处踏勘定点,为创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农场打下了基础。 3月6日,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军官预备队复员的17,430余人,先后由福建、厦门等地来到八五○农场。6月5日,八五○农场新成立了虎头大队、六大队,八五○五大队。随后陆续奔赴宝清、饶河等地扩建新场。
创建八五九农场
  虎头大队,是由1956年3月从汤原开到虎头的铁道兵九师复转官兵为主体组建的。下属八个铁道兵中队、四个劳改中队,计1,800余人。九师某团副团长孙培军任大队长,吴占奎任政治委员,龚伯言任副大队长。遵照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指示,虎头大队抽调机关干部八人、拖拉机车长一人、劳改分队三十人,组成四个踏查小组,由孙培军大队长带领,于9月8日、10月4日先后两次分别对饶河县东安一线的和平、二龙、民主、胜利四个点进行荒原勘查工作。经过24天的艰苦跋涉,勘查了这个地区的40,774垧荒原。这些荒原绝大部分属于、黑钙土层,草根层8&10厘米,黑土层厚30&50厘米。土质肥沃,区域辽阔,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开拓建场。经农垦局批准,虎头大队将在虎头建点的资产移交八五○农场,于1956年10月底,兵分两部,水旱两路奔赴饶河县东安镇建场。水路沿乌苏里江经小木河、饶河到达东安,旱路经独木河、五林洞、饶河一线于11月6日到达东安。东安位于挠力河口下3.5公里,乌苏里江岸边,依山傍水,为我国边界之重镇。是当时开发和平、四平、胜利、西南山一线荒原的物资供应门户。农场临时场部设在东安镇原商店。首先确定建立两个分场;一分场建于四平、二龙一带;二分场于胜利、西南山一带建点。1957年3月,以铁道兵九师代号八五○九命名,正式成立八五○九农场。场部设于东安镇,赵明高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孙培军任副场长,张鸣山任党委副书记。
初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
  日,虎头大队一、二中队400余人抵达民主屯。受到了全屯100多户人家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屯小,来人多,住处十分困难,一中队队长李运昌,指导员赵先锁;二中队队长刘加恩,指导员秦雨生共同带领大家伐木、割条子、羊草,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了简易马架,加上老百姓的天棚、仓库、苞米楼子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七中队100多人、机耕队及二分场临时场部工作人员住进了胜利屯.时值严冬,天特别寒冷,大雪频降,朔风怒吼,&大烟炮&一场接一场,风雪过后,道路堵塞,住房被掩埋,从屋里往外挖洞方可通行。初建的草房,四面透风,早晨起床,被子上结了一层冰霜硬盖&&。1957年2月,二分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姜斌到任。临时分场部设在胜利屯。胜利屯位于大孤山西麓,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全村46户,240余人。2月15日,场长姜斌到达民主屯,动员一、二中队的复转官兵做好踏查建点准备工作。2月17日,一、二中队复转官兵,在姜斌的带领下,开始了开拓西南山的建点踏查工作。当天风雪较大,打在脸上火辣辣的,连眼睛都不敢睁。经过三天的奋战,踏出了一条民主屯通往西南山20多里长的雪路。同时,胜利屯的人员在人事干事夏元周的带领下,也踏出了一条通往翠屏山的4公里长的雪道。
开拓西南山与翠屏山
  二分场计划当年建四个生产队。一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北坡上建一队(现八队后山),李运昌任队长,赵先锁任指导员。二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现八队猪房处)建二队,刘加恩任队长,秦雨生任指导员。七中队120余人在明山屯建三队,陈喜发任队长,师守礼任指导员。新成立的四中队100余人在翠屏山东南麓(现加工厂以东)建四队,任显华任队长,陈志勤任指导员。二个劳改中队300余人(由总场直属),在管教与警卫人员的指挥下,于翠屏山脚下(现场部)建设二分场场部和修筑胜利屯至翠屏山之道路。 西南山与翠屏山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仅有大片尚待开垦的荒原沃野。广大开拓者们,借来老乡的斧头和大锯,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建造农场第一代房屋&&简易马架子。建造马架子,先用杨木杆支起数排人字形支架,高约2米,再用若干横杆连接支架成为一体,铺上树枝与条子,苫上羊草便成。多建于背风向阳处。由于四处漏风,又不敢燃火取暖,宿其内,如露天野营一般,只好合衣戴帽而卧。早晨起来,帽子、被头结上了一层冰霜。过了3月,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在雪地里工作一天,棉鞋湿透,棉裤湿到膝盖,傍晚天气变冷,湿了的棉鞋、棉裤冻得硬梆梆的,又凉又蹩扭。只得每天于室外燃起火堆烘烤,直至将鞋袜、棉裤烤干,方能入睡。可谓&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营露宿之生活。至4月中旬,四个中队分别建起了一批草泥房,职工、家属先后搬进了&新居&。
技术骨干来场
  1957年春,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从各技校、垦区老农场分配、调入本分场一批机务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其中分配来场的技校学员;九三技校45人、红星技校10余人、宁安技校10余人、王岗技校2人。外场调入技术骨干:查哈阳农场37人、铁力十一农场8人、伏尔基河农场4人、通北农场5人、笔架山农场1人、二龙山农场1人。技术人员来场后,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充分加强了机务技术力量。从而与复转官兵中的坦克兵和其它机务技术人员组成了200余人的第一代机务队伍。他们多在2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勇敢、朝气蓬勃的垦荒先锋队。当时,有各种型号拖拉机48台。其中苏联产C&80型21台、西德产K&55型19台、罗马尼亚产DT&413型7台、匈牙利产KS&07型1台(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分别组成四个开荒队。开荒队的机务队长分别由王国富、王奎章、刘广瑞、孙瑞生担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开荒生产顺利进行,分场组织全分场机务力量及部分人力,于开荒前从东安、小佳河抢运油料、农机具、种子、口粮及各种所需物资。大家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搬运物资,在没膝深的泥泞中排出机车故障,把陷进泥潭的机车拽出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把各种物资源源运到各新建点,为开荒生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勘察、开垦荒原
  在大规模开荒之前,场长姜斌带领各队队长、机务队长、指导员及分场农业技术员赵丛宽、机务技术员权勇祥及部分车长共17人,组成勘荒队。于1957年4月中旬至下旬,沿翠屏山南麓(四队、五队)经西南山麓(现六队、七队、八队)、老迟山(现九队)至黑菜营、大孤山一带进行了详细勘察。每到一处,都要踏进荆棘丛生、莽莽草原的深处,刨开冻土,检查土层、土质情况,鉴定土地开发价值,记录各项有益资料。勘察期间,人们的衣服、手脚,时常被盘根错节的榛柴、苕条、野玫瑰、山杨树等划破。被惊动的一群群狍子张惶地奔逃,一对对山鸡突然飞起&&。在二分场1,2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勘察表明,大孤山(胜利屯)一带有荒原11,834垧,西南山一带有荒原11,059垧。其黑土层较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是一片急待开垦的万顷沃野。4月底,饶河县农工部批准二分场烧荒,派姚中晋来分场与姜斌一道于老迟山、西南山一带,检查防火道及烧荒防范情况。尔后,分场组织人力进行了大面积烧荒,共烧荒13,000垧。5月10日,四个开荒大队全部投入开荒作业。一台台机车轰鸣驶过,后面便留下一条条、一片片、亮晶晶、黑油油的土地,从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垦荒队员的生活异常艰苦。饮草甸水、食粗冷饭、宿草架棚、蚊虫叮咬、群狼嚎叫、蛇钻被窝、狗熊挡道、烈日炎烤、小咬、瞎虻、蚊子&三班倒&,队员们以苦为荣,风餐露宿,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直至11月初,开垦荒地95,449亩。当年人工点播大豆1,432.5亩,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分场场部迁移翠屏山
  1957年秋,二分场场部于翠屏山落成。当年兴建房屋11栋,其中,机关办公室一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草木结构);民用住房8栋,建筑面积为1,142.5平方米(草木结构);马架子2栋,面积为16.64平方米。10月7日,二分场场部由胜利屯正式迁移翠屏山。分场机关未设科室,设核算组(于永理为组长);农业、机务、组织、保卫、人事等专项业务均配专人(干事或助理员)管理.这时,姜斌仍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赵得全为副书记,刘富春为副场长。
以分场扩分场
  1958年1月,在二分场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分场(畜牧分场、新二分场),原二分场场部(翠屏山)为畜牧分场场部,新二分场场部迁移西南山(现八队)。   二分场辖六个生产队。原二分场一队、二队为新二分场所属一、二队;新建三队设在别拉音(现九队);新建四队设在鹳云(现七队);新建五队设在西陵(观西陵林场);六队设在天门(现六队)。姜斌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刘富春任副场长,翟义和任副书记。分场未设科室,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青年、保卫干事一人、组织、宣传干事一人、农业技术员一人、劳资、工会干事一人、施工员一人、文书一人。畜牧分场辖七个生产队,一个兽医站。原二分场三队为畜牧分场一队(畜牧队)、原四队为二队、新建三队设在翠屏山南麓(现场部)、新建四队设在南屏(现四队)、新建五队设在平顶山北麓(现五队)、新点六队设在通饶(现二十,四队)至鸦林(现三十四队)之间、七队设在鹿宛(现十二队)、兽医站设在场部。于水河任场长,吕济民任党总支书记,吴树绵任机务副场长,鞠振全任畜牧副场长。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内设组织、宣传、保卫、青年、妇女、干检干事各一人,文书一人;行政办公室内设农业技术员二人、畜牧技术员、机务技术员、施工员、卫生所负责人、管理员、劳资干事各一人。核算组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兽医站设兽医三人、司药一人、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员一人、助理员一人。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1958年3月至5月间,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等军区各兵种十万余名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加强农垦战线&的号召,满怀&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的雄心壮志,高唱&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气势磅礴地奔赴北大荒。3月20日,郭沫若写了&向地球开战&一诗,为十万官兵壮行。4月初,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县城。顿时,头戴大盖帽、身着肩章服的军人,比比皆是。在站前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王震身着将军服,佩戴将军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挥毫重写了1956年底赠给铁道兵转业官兵的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5月中旬,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的(3,475名)转业官兵,从佳木斯乘船陆续到达东安,受到总场机关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
  本月,八五九总场召开&热烈欢迎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大会,场长赵明高致欢迎词。会后,600余名转业官兵分配到二分场;500余名分配到畜牧分场。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总场在二分场的基础上扩建了畜牧分场。并新建八个&新点&。转业官兵由东安徒步30多公里,到达各&新建点&。   所谓新建点,只是指地为营,划点为队而已.有的点上搭一座草棚做临时宿舍,有的点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转业官兵到达后,立即着手割条子、羊草、搭窝棚、盖马架,解决住宿。安好&家&之后,便开始筑路搭桥、排水开荒;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撒播小麦,在垡片上用小木棍点播大豆&&,在各条战线上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谱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由世界银行贷款开发建设的两个大型项目生产队,10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物理结构良好,已列入生态农业管理行列。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是三江东部地区最大的中心枢纽,源源不断地输往边远地区。场内26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畅通无阻地为生产生活输送电力,可保证建设项目的电力供应。通信装机容量6500线,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昼夜不停地通过数字程控电话、光纤电视、因特网传递到农场的千家万户。 抚饶(抚远&饶河)、胜七(建三江&胜利)公路交叉通过场部地区,农场已成为建三江东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
  胜利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境内有斯莫勒山、喀尔喀山、大孤山、小孤山等20多座山峦把农场所辖区域环抱,山间盛产柞、杨、桦、椴、黄菠萝、水曲柳、落叶松等树种,林中有黑熊、棕熊、狍子、野猪、马鹿、梅花鹿等四十余种野生动物。有名贵的猴头、木耳、蘑菇、黄花、蕨菜等山珍和五加参、党参、沙参等百余种名贵中草药。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境内全长45公里的挠力河流域总控制面积30余万亩,,是三江平原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挠力河、乌拉草河、别拉洪河、别拉音等河流水域宽阔,胜产红腹鲫鱼、鳌花、边花、吉花、鲤等近三十多种名贵鱼种。沿河岸边的泡沼之中栖息着天鹅、白鹳、灰鹤、水鸭、鸳鸯等珍贵鸟类,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  
&&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一般黑土层30厘米左右,物理结构良好,适于农作物生长。农场资源丰富,有天然次森林20余万亩,林木蓄积量79万立方米,可供开发荒山1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草地7.5万亩。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粮油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扩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房地产开发、农业机械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等资源和投资市场。时至新世纪到来之际,农场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到胜利观光、考察、投资开发共同发展。
-北大荒粮油信息网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以加工、销售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主,是集粮油、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交易……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物流公司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物流公司
北大荒粮食物流公司公司依托黑龙江农垦得天独厚的粮源优势,以对大宗原粮及农副产品……
黑龙江省龙头米业
黑龙江省龙头米业
北大荒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稻谷综合加工能力700余万吨。集团下辖32个制米厂……
国家级龙头企业
国家级龙头企业
黑龙江北大荒丰缘集团北大荒丰缘集团隶属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集团,是集面粉加工、食品生产……
放心油值得龙江百姓信赖的油
放心油值得龙江百姓信赖的油
黑龙江省北大荒九三油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九三垦区,是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中国绿色大豆之都
中国绿色大豆之都
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九三管理局始建于1949年9月,位于嫩江县和讷河、五大连池市境内……
脸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制品企业
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制品企业
黑龙江省北大荒马铃薯集团主要从事马铃薯的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现有二龙山、九三、克山、尾山四个精……
诚信铸就民族乳业脊梁
诚信铸就民族乳业脊梁
北大荒集团完达山乳业完达山乳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中国地名,有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 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除此之外还有广东省胜利农场。
  胜利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饶河、胜利、八五九3个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胜利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四团。1969年划归新建立的第六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胜利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物理结构良好,黑土层在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含量大于4%,年有效积温2400度,年降水量590毫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现已建成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境内资源丰富,拥有草原7万亩,森林面积3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境内还有30万亩国家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开发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的最佳场所。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政策优惠,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
  胜利农场地处挠力河下游流入乌苏里江的冲积平原地带,中东部山丘起伏。全场土地面积13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林地23万亩,牧地23.8万亩。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33万吨,商品率占5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5200万元。场办工业有农机具修造、建材、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3万人。场部聚居人口5749人,已形成农垦小镇。   
&&& 胜利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地区,饶河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33度34分-134度9分,北纬47度13分-47度32分,东以黑龙江省垦区八大名胜景观喀尔喀山主峰与乌苏里江企业集团毗邻,南以挠力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界与小佳河镇、饶河农场相望,西与红卫农场相连,北以东北最大的人工河--别拉洪河与洪河农场、前锋农场接壤。方圆92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万亩,58个行政单位,30个农业生产队,2.3万人口,其中:职工5400余人。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工、商、林、牧、副、渔业并举的大型机械化农垦企业。农场党政班子年富立强,都具有大学学历,各自都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待人以诚实信用为本,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势,能够根据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企业的发展方向。 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万三千勤劳勇敢的胜利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昔日荒原沼泽上走出一条各业综合发展之路。利用东北唯一无污染天然水--挠力河水浇灌的23万亩水稻连年喜获丰收,年产14万吨优质稻米在全国粮油市场上看好。年工农业产值已逾3亿元。国家&九五&种子工程、农业部重点投资的大型种子加工厂现已建成投产。它标志着农场在种子管理上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的建成将为加速地区种子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作物良种的统供率,加快作物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为实现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揭开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1954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由北京到黑龙江视察从朝鲜归国的铁道兵部队,同时考察了绥化、佳木斯等地部分荒原。是年6月,王震将军视察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在师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要办部队农场,为国家挑担子,解决部队吃莱、吃肉的问题;你们转业后,有的同志要去办国营农场,现在要有准备;你们余副师长先打头阵,以后要有大发展,要老母鸡下蛋&。5日,王震将军又对集结在师部的复员大队800余名准备复员的官兵作了&开发北大荒,办国营农场&的动员报告。余友清副师长(铁道兵五师、老红军),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将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及随八五○五部队在伊春施工的劳改支队5,074人(其中管教、警卫200人),组成八五○五部队垦荒先遣队。由余友清副师长、阎彬副政委率领,于日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从而,揭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
老母鸡下蛋、老场扩新场
  1955年元月1日,八五○农场在虎林县成立。余友清任场长,阎彬任党委书记。8月11日,王震将军就开发北大荒,创建八五○农场等问题,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毛主席及中央军委提交了报告,次日即得到批准。日,余友清场长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要&老母鸡下蛋,帮助扩建新场,开发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辽阔草原&的指示,派出三个调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宝清、南横林子、饶河沿江一带等十余处踏勘定点,为创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农场打下了基础。 3月6日,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军官预备队复员的17,430余人,先后由福建、厦门等地来到八五○农场。6月5日,八五○农场新成立了虎头大队、六大队,八五○五大队。随后陆续奔赴宝清、饶河等地扩建新场。
创建八五九农场
  虎头大队,是由1956年3月从汤原开到虎头的铁道兵九师复转官兵为主体组建的。下属八个铁道兵中队、四个劳改中队,计1,800余人。九师某团副团长孙培军任大队长,吴占奎任政治委员,龚伯言任副大队长。遵照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指示,虎头大队抽调机关干部八人、拖拉机车长一人、劳改分队三十人,组成四个踏查小组,由孙培军大队长带领,于9月8日、10月4日先后两次分别对饶河县东安一线的和平、二龙、民主、胜利四个点进行荒原勘查工作。经过24天的艰苦跋涉,勘查了这个地区的40,774垧荒原。这些荒原绝大部分属于、黑钙土层,草根层8&10厘米,黑土层厚30&50厘米。土质肥沃,区域辽阔,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开拓建场。经农垦局批准,虎头大队将在虎头建点的资产移交八五○农场,于1956年10月底,兵分两部,水旱两路奔赴饶河县东安镇建场。水路沿乌苏里江经小木河、饶河到达东安,旱路经独木河、五林洞、饶河一线于11月6日到达东安。东安位于挠力河口下3.5公里,乌苏里江岸边,依山傍水,为我国边界之重镇。是当时开发和平、四平、胜利、西南山一线荒原的物资供应门户。农场临时场部设在东安镇原商店。首先确定建立两个分场;一分场建于四平、二龙一带;二分场于胜利、西南山一带建点。1957年3月,以铁道兵九师代号八五○九命名,正式成立八五○九农场。场部设于东安镇,赵明高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孙培军任副场长,张鸣山任党委副书记。
初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
  日,虎头大队一、二中队400余人抵达民主屯。受到了全屯100多户人家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屯小,来人多,住处十分困难,一中队队长李运昌,指导员赵先锁;二中队队长刘加恩,指导员秦雨生共同带领大家伐木、割条子、羊草,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了简易马架,加上老百姓的天棚、仓库、苞米楼子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七中队100多人、机耕队及二分场临时场部工作人员住进了胜利屯.时值严冬,天特别寒冷,大雪频降,朔风怒吼,&大烟炮&一场接一场,风雪过后,道路堵塞,住房被掩埋,从屋里往外挖洞方可通行。初建的草房,四面透风,早晨起床,被子上结了一层冰霜硬盖&&。1957年2月,二分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姜斌到任。临时分场部设在胜利屯。胜利屯位于大孤山西麓,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全村46户,240余人。2月15日,场长姜斌到达民主屯,动员一、二中队的复转官兵做好踏查建点准备工作。2月17日,一、二中队复转官兵,在姜斌的带领下,开始了开拓西南山的建点踏查工作。当天风雪较大,打在脸上火辣辣的,连眼睛都不敢睁。经过三天的奋战,踏出了一条民主屯通往西南山20多里长的雪路。同时,胜利屯的人员在人事干事夏元周的带领下,也踏出了一条通往翠屏山的4公里长的雪道。
开拓西南山与翠屏山
  二分场计划当年建四个生产队。一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北坡上建一队(现八队后山),李运昌任队长,赵先锁任指导员。二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现八队猪房处)建二队,刘加恩任队长,秦雨生任指导员。七中队120余人在明山屯建三队,陈喜发任队长,师守礼任指导员。新成立的四中队100余人在翠屏山东南麓(现加工厂以东)建四队,任显华任队长,陈志勤任指导员。二个劳改中队300余人(由总场直属),在管教与警卫人员的指挥下,于翠屏山脚下(现场部)建设二分场场部和修筑胜利屯至翠屏山之道路。 西南山与翠屏山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仅有大片尚待开垦的荒原沃野。广大开拓者们,借来老乡的斧头和大锯,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建造农场第一代房屋&&简易马架子。建造马架子,先用杨木杆支起数排人字形支架,高约2米,再用若干横杆连接支架成为一体,铺上树枝与条子,苫上羊草便成。多建于背风向阳处。由于四处漏风,又不敢燃火取暖,宿其内,如露天野营一般,只好合衣戴帽而卧。早晨起来,帽子、被头结上了一层冰霜。过了3月,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在雪地里工作一天,棉鞋湿透,棉裤湿到膝盖,傍晚天气变冷,湿了的棉鞋、棉裤冻得硬梆梆的,又凉又蹩扭。只得每天于室外燃起火堆烘烤,直至将鞋袜、棉裤烤干,方能入睡。可谓&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营露宿之生活。至4月中旬,四个中队分别建起了一批草泥房,职工、家属先后搬进了&新居&。
技术骨干来场
  1957年春,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从各技校、垦区老农场分配、调入本分场一批机务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其中分配来场的技校学员;九三技校45人、红星技校10余人、宁安技校10余人、王岗技校2人。外场调入技术骨干:查哈阳农场37人、铁力十一农场8人、伏尔基河农场4人、通北农场5人、笔架山农场1人、二龙山农场1人。技术人员来场后,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充分加强了机务技术力量。从而与复转官兵中的坦克兵和其它机务技术人员组成了200余人的第一代机务队伍。他们多在2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勇敢、朝气蓬勃的垦荒先锋队。当时,有各种型号拖拉机48台。其中苏联产C&80型21台、西德产K&55型19台、罗马尼亚产DT&413型7台、匈牙利产KS&07型1台(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分别组成四个开荒队。开荒队的机务队长分别由王国富、王奎章、刘广瑞、孙瑞生担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开荒生产顺利进行,分场组织全分场机务力量及部分人力,于开荒前从东安、小佳河抢运油料、农机具、种子、口粮及各种所需物资。大家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搬运物资,在没膝深的泥泞中排出机车故障,把陷进泥潭的机车拽出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把各种物资源源运到各新建点,为开荒生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勘察、开垦荒原
  在大规模开荒之前,场长姜斌带领各队队长、机务队长、指导员及分场农业技术员赵丛宽、机务技术员权勇祥及部分车长共17人,组成勘荒队。于1957年4月中旬至下旬,沿翠屏山南麓(四队、五队)经西南山麓(现六队、七队、八队)、老迟山(现九队)至黑菜营、大孤山一带进行了详细勘察。每到一处,都要踏进荆棘丛生、莽莽草原的深处,刨开冻土,检查土层、土质情况,鉴定土地开发价值,记录各项有益资料。勘察期间,人们的衣服、手脚,时常被盘根错节的榛柴、苕条、野玫瑰、山杨树等划破。被惊动的一群群狍子张惶地奔逃,一对对山鸡突然飞起&&。在二分场1,2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勘察表明,大孤山(胜利屯)一带有荒原11,834垧,西南山一带有荒原11,059垧。其黑土层较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是一片急待开垦的万顷沃野。4月底,饶河县农工部批准二分场烧荒,派姚中晋来分场与姜斌一道于老迟山、西南山一带,检查防火道及烧荒防范情况。尔后,分场组织人力进行了大面积烧荒,共烧荒13,000垧。5月10日,四个开荒大队全部投入开荒作业。一台台机车轰鸣驶过,后面便留下一条条、一片片、亮晶晶、黑油油的土地,从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垦荒队员的生活异常艰苦。饮草甸水、食粗冷饭、宿草架棚、蚊虫叮咬、群狼嚎叫、蛇钻被窝、狗熊挡道、烈日炎烤、小咬、瞎虻、蚊子&三班倒&,队员们以苦为荣,风餐露宿,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直至11月初,开垦荒地95,449亩。当年人工点播大豆1,432.5亩,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分场场部迁移翠屏山
  1957年秋,二分场场部于翠屏山落成。当年兴建房屋11栋,其中,机关办公室一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草木结构);民用住房8栋,建筑面积为1,142.5平方米(草木结构);马架子2栋,面积为16.64平方米。10月7日,二分场场部由胜利屯正式迁移翠屏山。分场机关未设科室,设核算组(于永理为组长);农业、机务、组织、保卫、人事等专项业务均配专人(干事或助理员)管理.这时,姜斌仍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赵得全为副书记,刘富春为副场长。
以分场扩分场
  1958年1月,在二分场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分场(畜牧分场、新二分场),原二分场场部(翠屏山)为畜牧分场场部,新二分场场部迁移西南山(现八队)。   二分场辖六个生产队。原二分场一队、二队为新二分场所属一、二队;新建三队设在别拉音(现九队);新建四队设在鹳云(现七队);新建五队设在西陵(观西陵林场);六队设在天门(现六队)。姜斌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刘富春任副场长,翟义和任副书记。分场未设科室,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青年、保卫干事一人、组织、宣传干事一人、农业技术员一人、劳资、工会干事一人、施工员一人、文书一人。畜牧分场辖七个生产队,一个兽医站。原二分场三队为畜牧分场一队(畜牧队)、原四队为二队、新建三队设在翠屏山南麓(现场部)、新建四队设在南屏(现四队)、新建五队设在平顶山北麓(现五队)、新点六队设在通饶(现二十,四队)至鸦林(现三十四队)之间、七队设在鹿宛(现十二队)、兽医站设在场部。于水河任场长,吕济民任党总支书记,吴树绵任机务副场长,鞠振全任畜牧副场长。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内设组织、宣传、保卫、青年、妇女、干检干事各一人,文书一人;行政办公室内设农业技术员二人、畜牧技术员、机务技术员、施工员、卫生所负责人、管理员、劳资干事各一人。核算组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兽医站设兽医三人、司药一人、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员一人、助理员一人。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1958年3月至5月间,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等军区各兵种十万余名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加强农垦战线&的号召,满怀&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的雄心壮志,高唱&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气势磅礴地奔赴北大荒。3月20日,郭沫若写了&向地球开战&一诗,为十万官兵壮行。4月初,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县城。顿时,头戴大盖帽、身着肩章服的军人,比比皆是。在站前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王震身着将军服,佩戴将军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挥毫重写了1956年底赠给铁道兵转业官兵的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5月中旬,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的(3,475名)转业官兵,从佳木斯乘船陆续到达东安,受到总场机关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
  本月,八五九总场召开&热烈欢迎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大会,场长赵明高致欢迎词。会后,600余名转业官兵分配到二分场;500余名分配到畜牧分场。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总场在二分场的基础上扩建了畜牧分场。并新建八个&新点&。转业官兵由东安徒步30多公里,到达各&新建点&。   所谓新建点,只是指地为营,划点为队而已.有的点上搭一座草棚做临时宿舍,有的点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转业官兵到达后,立即着手割条子、羊草、搭窝棚、盖马架,解决住宿。安好&家&之后,便开始筑路搭桥、排水开荒;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撒播小麦,在垡片上用小木棍点播大豆&&,在各条战线上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谱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由世界银行贷款开发建设的两个大型项目生产队,10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物理结构良好,已列入生态农业管理行列。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是三江东部地区最大的中心枢纽,源源不断地输往边远地区。场内26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畅通无阻地为生产生活输送电力,可保证建设项目的电力供应。通信装机容量6500线,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昼夜不停地通过数字程控电话、光纤电视、因特网传递到农场的千家万户。 抚饶(抚远&饶河)、胜七(建三江&胜利)公路交叉通过场部地区,农场已成为建三江东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
  胜利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境内有斯莫勒山、喀尔喀山、大孤山、小孤山等20多座山峦把农场所辖区域环抱,山间盛产柞、杨、桦、椴、黄菠萝、水曲柳、落叶松等树种,林中有黑熊、棕熊、狍子、野猪、马鹿、梅花鹿等四十余种野生动物。有名贵的猴头、木耳、蘑菇、黄花、蕨菜等山珍和五加参、党参、沙参等百余种名贵中草药。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境内全长45公里的挠力河流域总控制面积30余万亩,,是三江平原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挠力河、乌拉草河、别拉洪河、别拉音等河流水域宽阔,胜产红腹鲫鱼、鳌花、边花、吉花、鲤等近三十多种名贵鱼种。沿河岸边的泡沼之中栖息着天鹅、白鹳、灰鹤、水鸭、鸳鸯等珍贵鸟类,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  
&&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一般黑土层30厘米左右,物理结构良好,适于农作物生长。农场资源丰富,有天然次森林20余万亩,林木蓄积量79万立方米,可供开发荒山1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草地7.5万亩。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粮油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扩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房地产开发、农业机械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等资源和投资市场。时至新世纪到来之际,农场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到胜利观光、考察、投资开发共同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农垦48个农场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