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敢吹空调怎么办的诗

拒绝访问 | m.meiwenmm.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meiwenmm.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7a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何成诗大夫本人发表
夏天出汗后进空调房受凉后咳嗽,现吹风就咳今年夏天吹空调...
状态:就诊前
使用电话咨询服务
提交时间:
预约时间:
订单状态:已结束
疾病:夏天出汗后进空调房受凉后咳嗽,现吹风就咳
过敏史:无(填写)
病情主诉:今年夏天吹空调受凉,现吹风就会咳嗽。。。
既往病史:无(填写)
想要获得帮助:开中药
电话咨询后医生的建议:顺尔宁,10毫克每天晚上睡觉前吃一片。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三天后没有效果就来门诊看看吧。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状态:就诊前
何医生,今天早上吃了一片顺尔宁,晚上睡觉之前可以再吃一片吗
每天只吃一片
状态:就诊前
好的,谢谢
何成诗大夫通知出停诊:因为出差,下周二上午(8月14号)门诊停诊。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何成诗大夫的信息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有较好...
何成诗,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毕业,曾经留学日本,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
何成诗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中医呼吸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中医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广安门中医院
河南中医一附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呼吸热病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呼吸热病科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读书】:对诗的审美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对诗的审美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导读:对现代人而言,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诗是审美的一部分。特别是诗是让我们能够超越生活的那一部分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切分出很多鼓点,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强音,有些节气是弱音,这样四季就像一首曲充满了起伏的节奏感。”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评委、隋唐史学者蒙曼携新作《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与读者见面,书中,她从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角度解读、品味唐诗的千古流韵。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诗词类节目的热潮,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诗词的关注。蒙曼自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由磨铁图书旗下子品牌可以图书策划推出。蒙曼以节气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同时讲述文化典故、诗词知识、诗人经历等。这些诗既围绕四季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人的岁月生命轮回,既体现了学者素养,也彰显出文化情怀。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特别为本书推荐作序,他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蒙曼老师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易。”
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正因如此,蒙曼认为,读诗的现实意义就是可以从现实中稍微超越一点。“当你跳出来看的时候,现实会以一种更加明确的姿态展现在面前。人生就有一个超越感,人生只有超越才能对现实有最重要的帮助。”
问:时间节气节日和唐诗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想做这样的结合?诗词对现代中国人的意义是什么?
蒙曼:为什么要按照季节来选诗呢?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古人对于季节的变换,对于天气,对于自然要比今天敏感得多。看到春天的风吹起来了,才会产生那么多属于春天的心情,伤春也罢,惜春也罢。看见冬天的炉火红了,才会产生那么多有关冬天的心情,是苦寒也罢,是温暖也罢。所以事实上天气和人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哲学的特点,天人合一。有的时候现在人特别愿意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天,人定胜天。人能不能胜天呢?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把握,切记,不要那么大。我们仍然需要跟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儿,重温那些古人的诗篇,那些古人和自然和四季和时令和谐共处的诗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别样的意义。
问:很多讲唐诗的书是用专题的方式来讲诗歌或诗人,但您的书里锁定了具体每首诗来讲,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蒙曼:其实我这个也是按专题来的,只不过不是按照人们想象的比方说闺怨诗啊,边塞诗啊,这样的专题。我的专题是什么呢,我的专题是一年四季。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人写诗是按类别写的。比方说我今天我想写一类边塞诗,或者我想写一类闺怨诗。不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是一段具体的风景、一段具体的心情有感而发,然后生发出那些美妙的诗句。所以,我们的判断也必须是以每一首诗为一个具体的解读对象。再去考虑这首诗背后的诗人背后的时代背后的美。
问:诗词与现代人的生活还有怎样的联系?
蒙曼:诗词是什么呢,诗词是古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比方说我们看唐朝人啊,孩子出生的时候,别人给他贺诗;婚礼的时候儿,人家新娘子不肯化妆,那你要写催装诗;好不容易化妆了来到家里了,但是呢,那个面前遮蔽的帐扇不肯拿开,你要写却扇诗才能让她露出芳容;好朋友走掉了,你要写送别诗;爱人去世了,还要写悼亡诗啊,等等。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呢,人可能和诗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了,我们不用天天写诗来记录生活,但是对诗的审美可能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对现代人而言,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诗是审美的一部分。特别是诗是让我们能够超越生活的那一部分内容。比方说每天我们骑着自行车,骑着小黄,骑着小红,匆匆忙忙地从单位走到家里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一只鸟在天上飞过。如果你还能看到,心还能动一下,这个东西就是诗。我想,无论我们生活在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否直接跟诗相关,保持这样一个诗心永远不会错。否则你就是一个在红尘中打滚的人。如果有诗心,你可以跳出来看一看红尘是什么样的,远方又是什么样的!
问: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重视关心的是现实,读诗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蒙曼:读诗的现实意义就是您可以从现实中稍微超越一点,就是人在红尘中打滚的时候,永远不能真的理解红尘对不对?其实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要跳出来,看的时候,现实会以一种更加明确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生就有一个超越感,人生只有超越才能对现实有最重要的帮助。
问:做为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诗心?
蒙曼:我想培养诗心,就是不要过多的从功利的角度去训教孩子。比方说,不可以说读这有什么用啊?你不如去做奥数题。但是也同样不可以说快读诗,因为现在语文考试的比重加重了。这都是太功利的做法,其实培养一颗诗心,就是培养一颗赤子之心,孩子喜欢,就随他,慢慢的让他浸润在美的气氛里就够了。
问:请您推荐几本关于古诗词的书,以及比较好的版本?
蒙曼:其实读唐诗搭配一本《唐才子传》挺好的,这本书里讲到好多诗人,读了也可以知道,唐朝人写传记的时候一般怎么写。关于《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我觉得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个人看还觉得不错,其实我觉得只要内容是对的,哪一个版本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它这个三百一十多首选全了就是了。
除了唐诗之外,还可以看宋诗,那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当然,如果追根溯源,一般性考虑的话呢,一定要回到诗经那去,所以如果年龄大一点,认识的字多一点,也应该看看《诗经》。
唐诗对夏天的打开方式:景致深处是风骨
今人爱吟诵唐诗,也自然而然将唐诗转换成日常的修辞。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似乎唯有一首隽永的唐诗,才能将每一个时间节点演绎得动人透彻。
“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顺时而动,就是天人合一。”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隋唐史学者蒙曼,专门研究了浩瀚唐诗中的“四时之诗”。近日,蒙曼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对于季节的变换,对于天气和大自然,要比今人敏感许多;同时古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诗意,大自然本身富有诗意,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唐诗对四时二十四节气的热情聚焦、美妙书写。
没有现代钟表的精确报时,古人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全都按照自然的节奏,接受着老天的安排。“他们是看到春天的风吹起来了,才会产生那么多属于春天的心情,伤春也罢,惜春也罢;看见冬天的炉火红了,才产生那么多有关冬天的心情,苦寒也罢,温暖也罢。天气和人,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是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唐诗的“四时之诗”中,古人对天时的敏感,又是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心灵世界相互关照的,蒙曼以书写夏天的唐诗举例。
蒙曼指出,纵览呈现四时特色的唐诗,我们会发现写春天和秋天的诗居多,似乎春花秋月、伤春悲秋,才是四时唐诗的“主旋律”,面对夏天,唐代诗人貌似显得“诗兴不活跃”。但不能否认的是,夏日之诗蕴含了专属大唐文人的特殊况味,除了清幽剔透之美,更含一番酣畅淋漓的快感与风骨。
何为酣畅淋漓?蒙曼说,有一种是李白在端午时节写的《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表现了唾弃富贵与世俗的大唐风骨。
夏天还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爽快,是元结喝酒的真性情,凡人的快乐。如他的《石鱼湖上醉歌》:“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蒙曼说:“元结写,我们家旁边也造了一个小景,那个景就是石鱼湖,你看着是石鱼湖,我看着像洞庭一样浩渺,夏天雨多,水涨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小小的石头鱼像洞庭湖的君山一样。人要善于造景,眼前很热,一想广阔的草原,茫茫的冰川,这时心里会觉得好一点。”
蒙曼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这首《石鱼湖上醉歌》写足了夏天的痛快,更写足了唐朝的痛快,“诗人拿着一个瓢,酌饮四座以散愁,像食堂大师傅那样,我给你一勺,给他一勺,大家都喝得高高兴兴”——但是,此间不仅仅只有夏日享乐的肤浅痛快。
在《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里,蒙曼这样解读:和李白、李贺等“神童”相比,元结是更接地气的“人”,小时候是个浪荡子,到了十五岁大字还不识几个,十七岁才折节读书;但元结又绝不是一介凡夫俗子,考中进士,曾亲临战场,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保全了十五座城池免遭摧残。
元结做道州刺史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道州残破不堪,四万多户人家经战乱只剩不到四千户。而此时,朝廷依然向道州征税,连下了两百多道诏书,恐吓元结若不交赋税,就得面临贬官。“元结说,我们这个地方已如此残破了,你再征税,我的老百姓就不要活了,所以两百道诏书下来跟他要税,他两百次回复不行,这要巨大的勇气。”元结该行为受到杜甫等一干同代诗人的高度赞赏,说他让“万物吐气,天下稍安”。
蒙曼感慨,结合元结当官为民做主的经历,再读他书写的夏日之诗,能从中看出唐代文人的“大节和小节”。“大节是什么?他能文能武,能够保境安民,能有作为儒家官员爱民养民的操守;然后再看小节,他还有生命的乐趣,大夏天狂风大浪的时候,他到处拿着酒给朋友们喝。”既要坚持“有为”,秉持君子济世安民的情怀,也要追求快乐,找到发泄忧愁的出口。唐代文人鲜明的气度和豪情浑然天成。
蒙曼指出,唐诗有风骨,有自由,每个诗人都拥有一种活脱脱的灵魂。“这种灵魂在夏天狂风暴雨、炎炎烈日之下,没有被压平,反倒把它催生得格外挺拔,格外锐利,这本身也是唐诗留给我们的一种难得的感觉。”
唐诗、天时、精神叩问,三者相互交缠,密不可分。在蒙曼看来,二十四节气,就好似古人在漫长的年头、平凡的生命中所设立的二十四个鼓点,“敲一下,人的头脑会清醒一下,心灵会透亮一下;再敲一下,又清醒一下,透亮一下”。
敲打着自我生命的鼓点,呼应着天时的鼓点,古人循着“节气线索”行走一生。
蒙曼品最美唐诗:如何优雅地说这时节真美?
中国古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时节及其变化,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大文豪陆机就在他那篇著名的文艺理论文章《文赋》里说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感慨四季变化、万物盛衰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随后,南朝的钟嵘在他的诗论专著《诗品》里更是说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很具体地指出诗人们最喜欢用哪些四季物景来感时抒怀。
这成了我们的一个诗歌传统,也是我们的一个审美传统。
不过相较之下,不得不说我们现代人对于一年四季的感知力是越来越钝了。
空调和暖气,让我们轻易地逃离寒暑;手机和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遍览四时风物。
春夏秋冬似乎正慢慢地沦为一个简单而空乏的时间概念。
我们也许仍能觉察到春风得意、秋风萧瑟,觉察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但事实上我们对于时节和物候,却已经很难再有像古代人那么深切的切肤之感了。
毕竟,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蒙曼老师的新书《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正是一本可以很好地刺激我们现代人“季节感官”的书。
这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以及一年里的重要节日为顺序编排,从《唐诗三百首》中择选了32首相应的表现这些时节的诗进行了品评。
每首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再以四季时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别致的叙述脉络。很能见出作者的巧思。
每首诗大致都是先讲解时节或节日,再讲解对应的诗文,再讲解关于诗人的一些掌故和轶事。叙述结构上有一种整饬的美感。
就叙述的内容而言,一方面作者追求通俗易懂。这从书中对诗人的讲解部分就很容易看出来。随便举个例子,就说本书讲解的第一首诗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吧。说到杜审言时,蒙曼老师并没有像许多工具书那种做生卒年、官职、地望等等的介绍,而只是点了一句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然后就着重讲了两个体现他性格狂傲的有趣掌故。这使得诗人在读者的脑海里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干巴巴的词条。
讲解诗文的部分更是会适时地插入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掌故。例如讲到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里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会牵出这一联是否涉嫌抄袭的笔墨官司;讲到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会介绍这其实是一首科举考场上的“应试诗”,诗人率性地不按考规写,最终朝廷却不拘一格地录取了他。
另一方面,作者相当重视本书的知识性。例如讲到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蒙曼老师用了一页多的篇幅,细致地讲解了这首诗的长标题应该如何断句、拆解题意,让读者很容易得到举一反三的启发。
讲到韩翃的《寒食》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一句,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地评析了为何这句诗导致了整首诗有了一种政治讽喻的可能,但实际上却是简要地给出了一种做学术考据的思路,不经意间显露作者作为一个高校学者的专业功底。这对读者的思维训练是有相当助益的。
至于作者每每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于所品诗歌喷薄而出的热爱,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总体而言,《四时之诗》结构严谨而灵活,内容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年之中的时序作为编选逻辑,更是别具匠心。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独具特色却又老少皆宜的唐诗选本。
此前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讨论说为什么一个人应该要多读书——当你看到夕阳余晖,第一反应可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卧槽,好美!”。
《毛诗序》里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即一个人内心有所触动的时候,需要用言语表达出来。
虽然我们早已不再像《礼记·月令》里记载的那样,严格按照每个月的时令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作息。但季节和物候的变化,还是每每让我们不自觉地“情动于中”。我们又该如何“形于言”,如何优雅地说出这个时节真美呢?
蒙曼老师的这本新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唐朝诗人的优雅建议。
【内容简介】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蒙曼老师带你重返大唐,品读*美唐诗。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以此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
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让我们和蒙曼老师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作者简介】
蒙曼,著名历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节目,并出版相应图书,产生了巨大影响。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引起强烈反响。
【作品序】
敲开唐诗王国的大门
蒙曼老师在喜马拉雅的《蒙曼品最美唐诗》,获得了一千七百多万点击率的历史纪录。这是喜马拉雅开播以来,以讲读诗词为主的节目中收听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节目。
我认识蒙曼老师始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2006年1月,我开始在《百家讲坛》栏目录制《项羽》,2007年1月,蒙曼老师开始录制《武则天》。
、,这四年是《百家讲坛》的早期,也是《百家讲坛》的黄金期。
蒙曼老师2007年1月登坛时,才三十二岁,是这一时期走上讲坛的最年轻的主讲人,并以独到的女性选材,让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等一系列女性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的《大隋风云》,盛况不减,好评如潮。自此,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收获了成功与荣誉,奠定了她作为当代文化名人的地位。此后,她在中央电视台几个大会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位。
专攻隋唐史,在大学讲隋唐史,并以讲隋唐史在《百家讲坛》出名的蒙曼老师,解读唐诗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蒙曼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易。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唐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皇冠。中国人不会背几句唐诗的大概没有,因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极为特殊的年代外,每个时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都会选录一定数量的唐诗作为必讲课文。因此,对唐诗的认同与熟悉是中国听众的一大特点,但是,绝大多数听众对唐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识,或者会背全诗而缺少精准理解的层面上。
蒙曼老师在喜马拉雅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对唐诗的精准理解。十几分钟的讲解,会让讲了多年的主讲人最初感到很容易,但真正做下去,才知道它并不容易。唐诗看似熟悉,可是精准理解太难。离开了对一首首唐诗的精准理解,讲解,绝对不会成功。正是这一点,蒙曼老师充分发挥了她的特长——超强的理解能力使她迅速成功“跨界”。
除了精准的理解,还需要通俗的表达。喜马拉雅的听众,不少是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少的孩子,他们构成了在《中国诗词大会》影响下快速走进唐诗王国的亲子听众。通俗,成为敲开认知唐诗大门的工具。得益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百家讲坛》的成功普及,蒙曼老师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喜马拉雅的主讲人,成功向广大听众普及了唐诗。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的录制现场,蒙曼老师邀请我为她的《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一书作序,我当场欣然同意。作序实不敢当,写几句话,谈谈我所知道的蒙曼老师,义不容辞。在《百家讲坛》,在《中国诗词大会》,在北京市每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我与蒙曼老师共同参加了多场活动。我欣赏蒙曼老师简约的生活,欣赏蒙曼老师精到的发言,更欣赏蒙曼老师正直、真诚、朴素的为人,她能成为北京市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实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实至名归。
蒙曼老师还很年轻,她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传播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此书出版之际,我祝贺蒙曼老师取得的成功,更乐意看到蒙曼老师继续为中国电视文化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作品选读】
(立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一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春天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春天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季节。中国古代的诗人固然是一年四季都写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春天。春天是属于花和鸟的,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天又是属于鱼和虫的,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春天还是属于男和女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没有春天,就没有如许好诗;同样,没有好诗,也就没有如此永恒的春天。
(立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所谓“立”,就是开始。
这一天,“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辛苦的耕耘即将开始,满怀的希望也随之而来。
这一天,朝廷里的官员都要峨冠博带,随着天子到东郊迎春;民间的孩子,则会人手一个甜甜脆脆的大萝卜,嘻嘻哈哈地咬春;而闺中的女儿呢,则会在头上戴了彩绸或者彩纸剪成的春幡,让它随着浩荡的东风,随着年轻的脚步一起绽放,一起招摇。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真是旖旎动人。
如许春光,在游子的心头,又是如何呢?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指用诗应答。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淑气:和暖的天气。
绿苹:一作“绿[图片]”,即浮萍。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巾:一作“襟”。
这首诗写得真好。好在哪里呢?好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人生的一个道理。看惯的风景不是风景,人往往更容易在陌生跟熟悉的对比中发现美。比如,我是北方人,冬天习惯了冰天雪地,到了海南岛,看蕉风椰雨,就觉得特别温润,因此也感觉特别美。相反,您从四季如夏的海南来北京,看到白雪飘飘,也会觉得特别奇特,特别美。
诗人也一样啊,他第一句话就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宦游人是什么人呢?就是因为做官而跑到外地的人。古代人活动范围小,一般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只有做官的人、赶考的人,或者经商的人才会有机会到外地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光。这首诗的作者杜审言就是这么一个到外地做官的人。他的老家在湖北襄阳,但出生地是在河南巩义,因此他算是河南人。一个河南人跑到晋陵(今江苏常州)做官,从黄河流域跑到了长江流域。原来在老家的时候,日子一
天天过下去,四季变换当然也会感觉到,但是因为太熟悉,不会特别敏感。可是到了江南,到了陌生的地方,心一下子就敏感起来了,特别容易感受到新季节、新风景。
中国人安土重迁,宦游人都是数着日子过的,盼着回家。所以一到换季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打了一下:哎呀,我是冬天出来的,或者我是秋天出来的,现在都是春天了,我已经离家那么长时间了。这就是“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再看下两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两句写得真漂亮。云霞从海上升起来,这是曙光降临了;梅花开了,柳叶绿了,这是春天降临了。从远景写到近景,这个景色美不美呢?太美了,跟谁比美?跟天未亮的时候比是美的,跟冬天比是美的,还有,跟作者的故乡比也是美的。作者的故乡河南,是看不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的,而且春天降临得也晚,早春二月还是万木萧条呢。可是江南春早,同样是早春二月,渡过江来,就已经是梅花开,柳眼舒了。所以叫“梅柳渡江春”。
这个美景还没写完。马上,从画面又写到声音了,“淑气催黄鸟”,淑气就是阳和之气,所谓紫气东来,春天的气息来了。黄鸟,也就是黄鹂,被春天的气息鼓舞,叫得更欢了。《诗经》讲“有鸣仓庚”,杜甫讲“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把黄鹂的啼声和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春天就是这样一种全方位的舒畅,不仅有花香,还要有鸟语。而“晴光转绿苹”呢?这时作者的眼光从天空下降到水面了,太阳升起来了,所以水面的浮萍光影流转。这像什么?像法国画家莫奈那幅著名的《睡莲》。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声和色、光和影,无一不美。
春天的江南如此美丽,作者应该满心欢畅了吧?恰恰相反。作者忽然沉默了,忧愁了,黯然神伤了。为什么呢?“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的题目,不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吗?作者的朋友陆县丞,就是姓陆的副县长,忽然吟诵起了《早春游望》。可能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吧,这首诗一下子触动了杜审言的思乡之情,让他在春游的途中忽然流下眼泪,想回家了!
为什么呢?不见得是因为陆副县长这首诗写得多好,也许只是因为作者的思乡之情太深。就像一个蓄满了春水的池塘,随便捅一捅哪里,水就哗啦啦流出来了。与其说杜审言一听陆副县长的诗就想家了,还不如说,杜审言从一开始看到江南春色就想家了。哎呀,江南都桃红柳绿了,我们老家那条大河还没解冻呢,就在这么一看一比的时候,家乡自然而然地就回到杜审言心里了。
为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也留不住杜审言的心呢?因为“江山信美,终非吾土”。杜审言也罢,我们也罢,选择远行,确实因为“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美丽的前程。但是,就像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都要回家一样,杜审言还是会思乡。故乡也许没有那么美丽,没有那么美好,但是,那毕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最初的来路,谁又能忘了它呢!所以,这首诗是以“偏惊”开头,以“沾巾”结尾,让春天的柳丝和思乡的情丝缠绕在一起,绵绵不绝。所以明朝人胡应麟说,这是“初唐五律第一”。
最后说说杜审言吧,好多人都知道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却不知道他也是最最狂傲的一个诗人。他曾经夸下海口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论文章,屈原、宋玉都得给我当下属;论书法,王羲之都得给我磕头作揖。唐突古人也就罢了,批评起同时代的人,杜审言更是口不择言。当年,他还是小秘书的时候,负责在各地官员的年终总结上写评语。有一次写完评语出来,见人就说,苏味道该死了。苏味道是谁呢?苏味道是大诗人,也是当时的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别人一听吓坏了,忙问为什么,他说,苏味道一看我写的评语这么漂亮,还不得羞死?这得是多狂傲,才敢这么攻击自己的领导!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我其实是想说,无论多狂傲的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春天,还有一个更美丽的家乡。他们也许一生都不会向任何人低头,但是,对春天、对故乡,他们只有赞叹,只有眷恋。这就是诗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敢吹空调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