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六战机图片战机会出终极隐身版么

歼十D真正的三军通用型远程隐身战机!
这款战机的尾部被三面遮挡,进气道被边条遮挡,整个机身由隐身的直线和平面构成,和隐身战舰相仿。
这样的机身布局没有突出的鼓包,升阻比高,机内空间大。可适用于高音速飞行,也适用于各型有人和无人机的外形。
歼十C/D宽大的机身腹部适合挂各种大型隐身弹仓,可以内置前后发射的各型导弹。腹鳍和垂尾联动可以让战机瞬间原地调头,并向任何方向发射导弹。
总之,这是一个万能的通用型远程作战平台,其功能拓展和升级空间极大!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歼20对隐身和非隐身战机均形成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对F22!你笨想啊,连中国自己最先进的反隐身雷达都发现不了,还需要加装“龙勃透镜”才能发现。太牛了!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20:48:44&)
236字(3655/5)
( 21:13:51)
81字(527/0)
( 21:07:57)
77字(597/1)
( 21:32:21)
74字(627/1)
( 22:05:47)
86字(609/1)
( 20:42:45)
74字(538/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歼10战机未来将如何改装 或加装保形油箱推出隐身版|歼-10|战斗机|中国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歼10战机未来将如何改装 或加装保形油箱推出隐身版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19年前的日,歼10首飞成功。自1982年新歼方案评审会召开,到2004年最终完成定型审核,前后历经20余载,最终修成正果。可以说,歼-10的战斗机研制历程,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中国空军的转变过程。
  (图)作为中国最富传奇和神秘色彩的歼击机,歼10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情感
  不过,当歼-10出现的时候,国外装备的第三代战斗机早期型号已经处于退役(或即将开始退役)状态,而世界军事强国主力的第三代战斗机大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进。因此,歼-10在批量装备部队之后,对其进行改进就成了在技术上和装备上都非常重要的关键发展项目。
  然而,歼-10系列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军用飞机发展中一贯存在的“心脏病”问题的影响,尽管采用从俄罗斯引进的AL-31F之后歼-10初步解决了动力问题,但是,歼-10使用的AL-31FN发动机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主要表现在推力不足和可靠性低两个方面。最为严重的就是在可靠性方面,给单发设计的歼-10带来了很多严重的事故,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L-31FN的“前身”—AL-31F本是为双发飞机设计的,在改为单发飞机使用时所做的改进缺乏长期应用的检验,以致很多在AL-31F上不存在的问题却在AL-31FN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
  所以,如果想探讨未来歼-10系列的改进型号,就无法绕开“发动机”这个关键问题,虽然互联网媒体上早就出现了歼-10B战斗机装备“太行”发动机的照片,但从批量装备部队的歼-10B来看,“太行”发动机+歼-10这对组合何时才能够成熟依然是一个短期内并不乐观的话题。
  不过,作为在中国航空史上占据了多项第一的一个战斗机平台,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中国战斗机各个型号的发展历程来看,歼-10战斗机必将会走上一条“漫长”的改进之路,除了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歼-10B/歼-10C之外,未来最先出现的就可能就是加装保形油箱的版本。
  (图)从试飞的情况来看,歼-10B/C想正式换装国产动力恐怕还需要时间,图为安装了太行发动机的歼-10B
  采用保形油箱后,歼-10可以“多出”2个宝贵的机翼挂架位置,大概能够增加约2吨左右的有效载荷,大幅提高其多用途能力。不过,在歼-10系列目前的动力系统条件下,如果增加保形油箱,必然会带来整机推重比不足的缺陷,如果不换装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增加机身保形油箱后反而会影响其飞行性能和空战能力。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歼-10后续之后的改进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国产发动机(目前来说依然只有“太行”改进型号)的成熟性和可靠性。此外,虽然中国已经获得了拥有推力矢量技术的117S发动机,但由于歼-10战斗机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机体气动布局与推力矢量技术综合的问题,单纯增加发动机矢量推力的实际作用比较有限,因此除非出现歼-10后机身的气动设计并调整整体布局这样的“大改”版本,否则短期内我们看到“推力矢量版”歼-10的可能性会极小。
  (图)从目前来看,加装保形油箱的歼-10改进型号可能最先出现
  其实,不管是任何战斗机,其改进一般无非就是增大作战半径、提升雷达性能、增加挂载能力、降低可探测性等。所以歼-10未来发展路线之中,是否会出现一个大幅降低可探测性的“隐身版”,才是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出现一款具备部分四代机特征的歼-10并非毫无可能,这样的歼-10不但有条件压倒现役三代机,而且具备在投入不大的前提下使飞机性能尽可能的接近四代机。如果能够有适合的国产动力系统支撑,“准隐身歼-10”还可以推向国际市场,力压多数竞争对手。
  (图)是否会在现有基础上出现“更隐身”的歼-10,尚需要时间来验证
  (图)事实将证明,所谓的“从A改到Z”将不会是某一种机型的专利,充分挖掘每一个型号的潜力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传统,图为歼-10C型战斗机
  不过,这种改进不管对解放军航空兵还是国外潜在用户而言,最大的问题将不再是性能,而是价格。同时,这些后续的考虑也并不妨碍成飞发展一个“准隐身歼-10”作为验证型号,用于验证经过优化设计的气动构型、机体结构和机载通用系统等。(作者署名:迷彩派)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龙吟——歼十(下)龙吟——歼十(下)知了快来看百家号二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日,这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就在那一天,歼-10的1001首飞圆满成功!今天,我们继续献上《龙吟——歼十》的下半部分,来缅怀歼十总师宋文骢院士,纪念歼十首飞20周年,纪念所有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奉献的前辈们!龙吟——歼十——张晓岳第四部分 砺剑长空傲苍穹零型号确定之后,“十号”终于有了明确的名字:“歼十”。一个个难关抛在身后,首飞不再是纸上谈兵。距离首飞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如同即将走向高考考场的孩子一样,歼十静静地停在机库中,最后一次检查之后,就迎来第二天的首飞了。歼十的首飞,中国在看,世界,也在看。正在这时,机械员张凤贵发现,发动机运转之时,机身漏下了不易察觉的三滴油。这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仍引起了宋文骢的注意。仅仅从漏油的表面以及有限的拆开部分排查,看似并无问题,但内部可能存在着隐藏的问题。这时首飞的相关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好,就等着宋老的最后一句话。此时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宋老,还是让拉满的弓,松了下来。“不能飞”!“这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很意外,我们一点的思想准备都没有。事情的确很小,也就是3滴油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万事俱备,但我们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疑点,不弄清这三滴油的来源,绝对不能让我们的飞机带着问题上天!”地面漏油可能不意味着什么,然而如果说漏油的情况出现在空中,燃油很可能会悄悄泄露,这种情况不易察觉,直到油量严重不足的时候,可能才会有人反应过来;更严重的是,如果遇上电火花,可能会导致整架飞机瞬间爆炸解体,后果不堪设想。关键的时候,宋老的一番话,让大家重新冷静下来,再度进行排查。最终发现是由于俄方改装发动机的时侯,有8个密封处没有进行封堵,导致了发动机漏油。宋文骢的团队没有停下来,又是一次彻头彻尾的,12个昼夜的检查,才安心的准备进行放飞。壹日,所有排查进行完毕,可以在第二天进行首飞。第二天,阴霾笼罩着机场。机务人员进行着最后一次的检查,宋老静静地站在一旁,他没有走向主席台,而是陪着他的孩子,那个他从歼九就开始,酝酿了30多年的梦想。这30年虽不是一帆风顺,他还是走到了这一天。距离他离开沈阳,来到成都已经28年;距离歼九的流产已经过去了18年;距离他设计的歼七Ⅲ首飞,也过去了14年。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为祖国连续设计两款优秀的战斗机,已属不易,而他还要坚持下去,看着自己的这个梦,看着这个从明胶片,有机玻璃走出的梦,一步一步走向现实。直到起飞前的最后一刻,他望着歼十的身影,眼睛湿润了。他向试飞员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带着希望,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悄然坐下。首席试飞员——雷强跨入座舱,带好氧气面罩,骄傲地竖起大拇指,打开飞机电门,座舱盖缓缓合上,拿开登机梯,撤离轮档,发动机启动,飞机开始轰鸣,滑出机库,前轮转向,进入起飞跑道,发动机达到最大状态,尾喷口收缩,加速,加速……机头缓缓上扬,前起落架离开地面,紧接着,巨大的升力将整个飞机抬离地面,颇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概。飞机的身影迅速缩小,渐渐地消失在了浓重的雾霾中。时间回到滑跑之前。这是中国第一次试飞静不稳定布局的飞机,同时也是试飞的飞机中,创新技术最多的一架飞机。一般的飞机中,应用的新技术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而在歼十的设计中,新技术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可以说试飞需要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就连试飞员们,也都在模拟器上试验了千百次,才能够走进座舱。首飞之前,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歼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如果失败了,我们的差距还要再扩大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不能失败,更不敢失败!忽然,飞机的身影又在远方浮现,原型机矫健的身躯,犹如翱翔的雄鹰,冲散了天空的雾霾,一直紧张的人们,终于渐渐地舒展开了眉头,心头也豁然开朗。按计划完成三圈绕场飞行之后,试飞员主动请缨再飞一圈,可以说这架飞机的操纵性能比起以往的飞机,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很难想象,十年之中,宋文骢带领的团队经过了怎样的努力,让这样一架还是图纸的飞机,用十年的时间,让他呼啸而起。完成首飞任务的飞机缓缓降低高度,机身后部的四块减速板打开,巨大的减速伞缓缓吹开。飞机稳稳地停下,关闭飞机电门,架好登机梯,座舱盖缓缓打开,雷强一下飞机,就迎来了一直等待的宋文骢。自己亲手设计的第二架飞机能够成功首飞,那种喜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形容的。原本宋文骢的生日是在3月26号,但他把生日改到了这一天——3月23号这个重要的日子。到这一天,之前经过的各种磨难,流下的泪水与汗水,都是值得的。贰首飞固然是成功的,但并不意为着一切。奥托·李林塔尔说过:To design one is nothing, to build is simple, to fly is everything.(设计一架飞机没有什么了不起,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试飞才意味着一切。)在一些人看来,首飞就意味着一大半的成功,然而对一些人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苏27的原型机经过了10年的试飞之后把项目全局推翻,直至T-10S的改变才设计定型;米格21定型之前,曾经连续4个方案成功飞上天空,然而只有熟悉的三角翼留了下来;从62式歼击机开始,歼七经过半个世纪,仍在改进,才有了舞动蓝天的双三角翼,才有了“穷人的F-16”之称。和传统布局不同的是,歼十采取了静不稳定布局的形式。国际上,对这一方案的尝试也仅仅是放宽到静稳定和静不稳定的临界点。无形之中,这更增添了设计的难度。对于传统的静稳定布局飞机而言,飞机的气动焦点位于重心之前,当飞机出现上仰的时候,会自动产生低头的力矩,进而有助于飞机的稳定。而静不稳定的飞机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没有低头力矩,反而机头会进一步上仰,进入正循环,因而变得更加危险。但静不稳定的布局又拥有更加优良的机动能力。可以说好的一面也夹杂着弊端。这样一款新型战斗机刚刚设计出来,只是从地面到了能够进行简单飞行的地步,飞行的安全范围是多少?对空对地的攻击性能如何?复杂机动的能力又如何?这时人们尚不清楚,但有一批年轻的飞行员,用自己高超的技术,试验出了这些数据,他们,就是试飞员。和普通飞行员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飞行员是在飞行安全包线内进行飞行,而试飞员,就是为他们摸索出安全包线的人。用英雄试飞员李中华说过的一句话形容:试飞就像摸电门,如果说电量开小,不足以达到试飞的效果,而如果一不小心开大,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从基本动作,常规机动的尝试,到难度更高的复杂机动,实弹考核,甚至是对飞机飞行极限的挑战,歼十的试飞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叁HTY-5,火箭弹射座椅,飞行员的生命保障。说到弹射座椅,不能不提及的,就是“九七六”精神。日,河南,兰考。歼七Ⅲ抛盖弹射的试验正在进行。原先引进的米格21-F-13采用的是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利用向后打开的座舱盖在飞行员弹射的时候,尽可能阻挡迎来的气流。但这种做法在实战检验中,4位飞行员遇难,1位飞行员高位截瘫。改进弹射系统的任务显得十分重要,这是飞行员生命的保障。然而一切都在几秒钟内发生。火箭滑车刚刚冲出一段,就迅速偏离轨道,出轨翻车,直接在试验场地坠毁,前机身试验段严重破裂,修理已经基本不可能了。此时距离歼七Ⅲ首飞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这个时间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至少需要几个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当夜,总师宋文骢就来到了滑车生产的研究所,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彻夜奋战,用9天9夜赶制出了一辆新滑车,又用了7天的时间运输至兰考试验场,进行必要的调试和装配。中断了数日的试验再次开始,仅仅用了6天,就完成 所有的试验科目。因而这一段传奇的再度生产经历的整个过程被誉为“九七六精神”。然而弹射也有着诸多的限制,例如超过最大速度弹射的时候,飞行员连同弹射座椅会一同被身后的垂尾撞击,超过最小高度,可能降落伞会打不开,超过最大的过载,可能飞行员弹射的一瞬间会黑视,即使成功弹射,也没办法打开降落伞……试飞员在努力探索着弹射包线的极限,试图给飞行员多一份生还的可能。而这其中,倒飞弹射是最为困难的。倒飞,意味着整个人大头朝下,血液会加速向头部流动,可能出现红视。试飞中,不仅仅要大头朝下,还要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做出几十个大过载的动作,这对试飞员是巨大的考验。同时,受重力的影响,飞机的几个主油箱均不能够使用,只能使用专门的倒飞油箱,这种状态下,飞机只能够维持几十秒的飞行,时间一长,发动机就容易停车,而单发战斗机,空中停车不堪设想。半年多的时间里,试飞此项目的试飞员张旭已经完成了多个姿态的弹射试验,而最困难的倒飞弹射,在日拉开了帷幕。倒飞的时候,迎面而来的不是天空,而是一片大地。飞行员的内心需要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同时需要时刻计算着飞机恢复姿态的时间,否则就会因倒飞油箱的燃料耗尽而机毁人亡。伴随着后座的弹射座椅抛出机舱,巨大的冲击力传遍整架飞机,张旭尽全力稳住十几米的落差颠簸,将飞机改平,他从地面了解到弹射成功之后,驾驶着心爱的战斗机顺利返航。肆歼十的发动机只有一台,这就意味着如果发动机出现故障,甚至发生空中停车的时候,不像双发的战斗机能够依靠另一台发动机,单发战斗机除了尝试重启发动机,只能够进行无动力迫降,几十吨的飞机就如同风筝一样无动力滑翔降落,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而尝试发动机的再次启动,成为了歼十试飞中另一个关键的科目。空中再次启动,考验的不仅仅是飞机的性能,更考验的是飞行员的胆识与魄力,一旦发动机无法启动,就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同时,歼十使用的是电传操纵,一旦发动机关机,整架飞机处于没有电,没有液压的严峻状态,飞机无法正常操纵,只能依靠冗余的机械操控。这天,是最后一次的空中启动项目,前几次的试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今天检验的是发动机经过一分半关机之后,再次尝试重启。达到预定高度之后,试飞员张景亭发现,飞机处于多云的环境中,如果出现故障,将对再次启动更加不利,但他仍选择了尝试。关闭发动机的飞机如同千斤的秤砣一般,急速下坠,座舱内的高度读数急剧下降,仿佛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中,座舱中的张景亭静静等待着启动发动机的时间,漫长的90秒过后,他果断地启动了发动机。猝不及防的是,发动机没有反应。再次启动,仍没有反应,此时的高度已经达到了安全包线,如果再不跳伞,一场事故在所难免。张景亭再度报告:请求再度尝试。身为中国仅有的三名国际试飞员,他再次果断尝试最后一次启动。耳畔急速下降的声音仿佛消失,他再一次打开了发动机的电门。“轰——”发动机重新启动成功,歼十再一次改平,再次成功飞入湛蓝的天空。虽说试飞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次的试验,但险情来得太突然。日,刚刚列装部队不久的歼十正常训练,飞行员李峰做出的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在蓝天中,留下了漂亮的航迹云。正当李峰全神贯注准备做第4套“向上瞬时急转”战术动作时,发动机“降转信号灯”突然闪亮,同时耳机里传来刺耳的语音告警信号……“降转信号灯”表示飞机发动机振动值超限。持续闪亮超过5秒,就意味着发动机可能存在问题。这瞬间发生的现象,立即引起李峰的警觉——飞机此刻离机场较远,如果发动机停车,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李峰和指挥员果断决定立即返场。在空中,李峰按照平时准备的特情处置,快速检查了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他将速度控制在500至550公里每小时,选择了最近的机场驾驶着歼十平稳地飞去。地面上,指挥员迅速与该机场取得联系,调开民航飞机,清空航路,为飞机迫降提供条件。距离机场6公里时,发动机“降转信号灯”再次闪亮起来,伴随而来的是再一次语音告警信号。14点13分,李峰听到座舱里传出“噗哧”一声,机头突然下沉,他手拉操纵杆,毫无反应——飞机空中停车了,电传操纵失去控制,只能依靠机械操纵。此时,飞机高度在1100米,速度500公里每小时。李峰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他第一次没有注意到降转信号灯,发动机停车的时候,就不是在返航的路上了,那样的话,情况更加紧急。李峰没有惊慌,深吸了一口气,沉着地向地面报告:“发动机停车了。” 飞机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空滑迫降,下滑速度很大,加上飞机自身油量比以往多出900公斤,危险性大增。李峰迅速将飞机调整好。此时,已经中断了20秒的无线电再次响起,里面传来了指挥员“准备跳伞”的指令。李峰从容不迫地回答:“请让我再试一试吧?”按照有关条例的规定,在这个高度选择跳伞,没有任何问题,但凭着自己对朝夕相处飞机的感情,凭着自己高超的飞行技术,他选择了迫降。单发空滑迫降,在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同在空中飞行的其他战友,这一刻都为李峰捏着一把汗,主动保持无线电静默,把有限的通讯空间让给李峰和指挥员。指挥员立即给予李峰莫大的信任和支持,回答:“好的,好的。”同时提醒:“对正了没有?可以放起落架,可以场内迫降。”“可以。我看看。”李峰仍然没有一丝慌乱。指挥员问:“现在高度多少?”“平显没有画面。”指挥员提醒:“现在放起落架。检查起落架放了没有。”“起落架放了。”指挥员提示:“现在可以下降了。可以正常下降高度了,往后对点。”“对正了。”指挥员再次提醒:“注意方向。下降点高度,放减速板。”“现在可以放伞,检查速度,注意方向。拉应急,拉到底。放伞。”带着比平时更重的燃料,李峰驾驶着歼十平稳地接地。由于发动机停车,液压动力不足,前起落架未锁住,在飞机直线滑行到1400米处时,自动收起。机头迅速下沉,雷达罩,空速管,甚至进气道都接触地面,在地面上摩擦出了一大串火花。李峰牢牢控制住飞机,在距跑道头500米时滑向跑道右侧,稳稳地停住飞机。民航机场上,涡喷消防车,现场抢修车,准备进场抢修的队伍已经来到歼十的身旁。走下飞机的他,先说出了一句话:“我把飞机带回来了。”14点15分55秒,飞机成功迫降。从特情发生到成功处置仅用了1分44秒。第三代战机单发空滑迫降的不可能,在这一刻,被悄然打破。伍国外的三代机试飞中,无一例外的都有飞机坠毁的惨痛经历。甚至一架飞机的研制,牺牲的试飞员不下5名。试飞员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飞行员,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然而在歼十的试飞中,虽然飞机出现过故障,但从没有一次事故导致机毁人亡,堪称试飞史上“零伤亡”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一位位功勋试飞员极高技艺与过人胆识的结合。戈壁的天空犹如孩子的脸,刚刚还是晴空,可能下一秒就黄沙漫天。日,试飞员邹建国与周殿学的双机编队刚刚起飞不久,就发现了机场尽头沙尘暴的迹象,两位试飞员汇报情况之后,果断地飞回机场,他们的身后是漫天的黄沙。两架歼十如同离弦的箭冲向机场,待最后一架飞机落地时,机场已经被黄沙笼罩。日,试飞员宫庆辉进行全载荷试飞时,飞机的左侧副翼失去控制,瞬间产生了接近60度的倾斜角,他驾驶着已经操纵十分困难的战鹰,平稳地飞回机场,平安着陆之后,飞行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日,试飞员李中华试飞转场特性时,通过一个仪表的不正常读数判断出了飞机的液压系统可能存在漏油,他果断放下起落架,就近选择着陆。事后证明,如果晚1分钟,飞机的起落架放不下来,再晚3分钟,飞机就会失去控制,着陆将会变得十分艰难。一场场看来惊心动魄的经历,在试飞员的心中反而是家常便饭。他们永远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自己,不让飞行员因为他们的失误而带来更大的损失。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在没人做过的时候,他们能够完美地判断并且果断执行,这背后,是他们彻夜钻研,多年反思,与其他的试飞员共同探讨的结晶。也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才有了歼十试飞“零伤亡”的奇迹。陆这是飞行员谈虎色变的项目,也是“侧卫”震惊世界的地方,这就是飞行的禁区:失速尾旋。在飞机的上翼面,用于产生升力的气流不会完全地依附于机翼的表面,这种现象叫做气流分离。随着飞机迎角的逐步提高,分离的气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迎角超过一定的程度之后,气流不再依附于翼面,会全部分离,飞机的升力就没有了来源,进而飞机就会进入失速的状态。失速尾旋可以说是控制中飞行的禁区,中国的航空之父——冯如就是因为失速尾旋而牺牲。国外的失速尾旋试飞中失事的频有发生,不少飞行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老一代试飞员已经通过摸索,解决了歼五歼六等后掠翼飞机的尾旋改出方法,但我们仍缺少三角翼的改出经验。虽然国外有先进的反尾旋伞,反尾旋火箭,但由于技术的封锁,试飞员只能自己去尝试。某天,英雄试飞员李中华再一次尝试失速尾旋的改出。他开始拉杆,机头上仰,再度上仰,忽然之间他感到向右一偏,紧接着飞机开始迅速下降,同时开始了剧烈的旋转,窗外的景色迅速变得模糊,仿佛一个巨大的漩涡。李中华只能够默念着操作的方法:平舵,压顺杆,渐渐等待着改出的时机。几秒钟过得格外漫长。随之而来的,是失去控制的飞机从低空平稳改出,再一次恢复了操纵状态,成功地改出了失速尾旋。失速尾旋的禁区,几十年后再一次被打破。柒颤振,同样是试飞中最危险的项目,只要发生颤振,留给飞行员的时间不会超过零点几秒,飞行员弹射的机会很渺茫。可以说检验颤振性能的低空大表速,是试飞中的鬼门关。日,戈壁。一发绿色信号弹射入戈壁大漠湛蓝的天空,英雄试飞员李中华驾驶战鹰腾空而起,转瞬间从人们关切的目光中消失。万米高空,他打开加力向下俯冲,黄褐色的戈壁和沙丘像一张巨大的网扑面而来。下降几千米后,李中华将飞机改平,而后再次以全加力状态驾机超音速向下俯冲。当飞机的下降速率达到100多米/秒时,他感到像坠入无底的深渊,被丢在了无边黑暗的寂静世界。机舱内是寂静无声的,因为飞机早已越过了声障,频道内是无声的,因为战友默契地留出了判断的空间,此时的机舱内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李中华正全神贯注地关注每一个读数,时刻判断是否达到临界程度。时速距离最大设计值200公里,前起落架变形;距离100公里,机翼前沿铆钉吸出;50公里,油箱渗透燃料……地面监控室中,上百双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监视器的屏幕。这里有结构强度的专家,也有人机环境的专家,还有许许多多的战友。低空大表速不仅仅是对飞机的考验,更是对试飞员的巨大考验。空气几乎令人窒息。他们不由得为李中华和战鹰捏着一把汗。中国飞机最快飞行速度已被李中华甩在了身后。此时,飞机速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而产生的噪音和视觉反差却在以10个单位增加着。飞机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李中华咬紧牙关,强忍着越来越大的载荷对身体带来的不适。飞机从万米高度沿大角度俯冲,到距地面不到千米时,终于达到了设计指标。李中华开始拉杆,飞机机头自豪地扬起,战鹰重新驶入湛蓝的天空。歼十的试飞,突破了低空大表速“零伤亡”的奇迹,面对如此危险的事情,日后李中华用一句话带过:“本来我是个圆脸,大过载的试飞之后,自己都变长脸了。”捌空中加油,刀尖上的舞蹈。两架保持相对静止的飞机逐渐拉近距离,将受油探头伸入脆弱的加油锥形探管。这个距离,近到能够看清加油机身上的铆钉和标识显示。在这样的距离上,稍有不慎就会让两架飞机发生惨烈的碰撞,飞机上携带的燃油可能会在瞬间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中国是少数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歼十使用的特殊布局,在歼八Ⅱ上总结出的经验,应用于歼十上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技术高超的飞行员经过无数次训练之后,可以使得飞机接近受油机,但在这个距离上,加油软管反而无法稳定,总是和飞行员躲躲闪闪,让人不禁心生焦虑。如血的残阳凝聚在天边,又是一次空中加油的失败,两位国际试飞员:徐勇凌,张景亭拿着歼十和加油机的模型,对当天进行的每一个动作都仔细地回忆,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窗外的夕阳逐渐变为了满天繁星,台灯也将他们的影子渐渐拉长。许久,台灯熄灭了,也许他们的梦中还在思考加油的方案吧。既然歼十的鸭翼对加油软管造成了不小的干扰,那就想办法去避开鸭翼的干扰。试飞员抛弃了从正后方进入加油路线的方式,改为从侧下方接近,避开鸭翼的干扰。既然飘动的加油锥管会对飞行员造成影响,那就让飞行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加油机上,利用眼角的余光对加油锥管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减少干扰,进而实现对接。时间定格在日,试飞员徐勇凌驾驶歼十,利用新的方式实现了空中加油的对接。同时中国也突破了鸭式布局的飞机空中加油的难关,也为歼十的正式列装扫清了障碍。玖一道道障碍逐渐扫清,转眼间,歼十的试飞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如今迎来了最后的项目:实弹打靶。实弹打靶,决定着歼十的实战能力,更决定着歼十最后的命运。机舱内,两次跳伞死里逃生的英雄试飞员徐勇凌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远处靶机的身影被牢牢地套在歼十的射击框内。机翼下闪过一道火光,几秒钟后,远处的火光告诉他:导弹准确命中靶心。然而第二次的实弹试验中,导弹意外脱靶。此时距离歼十的定型只有几十天,同样迫在眉睫。飞机返航之后,徐勇凌等试飞员和科研人员进行着进一步的分析,撰写了20多万字的报告,经过研究之后,发现问题出在雷达主瓣的干扰上,他们提出了“前侧靶试,迎头机动”和“尾后靶试,载机机动”的方案,此时距离项目节点,只有短短6天。日,最后一次试验。空中走廊上,从飞机进入到发射导弹,只有很短暂的时间,留给试飞员的时间很短。锁定之后,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靶机突然出现故障,可能会牵扯到试射的能否成功。如果这次试验再次失败,歼十的列装就会再次出现推迟,牵扯的后果不堪设想。徐勇凌果断报告:靶机失灵,请求执行备用方案。地面回答:允许试验。几秒钟的时间里,徐勇凌渐渐降低飞行速度,达到规定速度时,再次发射导弹,一团火焰腾空而起,试验圆满成功。此时若再晚几秒,靶机就会飞出空中走廊,试验也可能全盘失败。日,新华社报导:“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经过千百次论证,试验的“歼十”,终于揭开了层层面纱,在大家的面前亮相。“歼十”,这个承载了多年的梦,在今天,终于成为了现实。第五部分 舞动蓝天美如画歼十独特的鸭翼鸭式布局在现代的战斗机中很常见,例如欧洲的“台风”“阵风”“鹰狮”系列战斗机,俄罗斯的“苏-30MKI”系列,包括上个世纪法国研发的“幻影Ⅲ”以及瑞典的“SAAB37”,以及中国最新研发的“歼20”。在众多的鸭式布局中,“歼十”的鸭式布局最为独特。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还要从鸭式布局的分类讲起。如果细心比对的话,会发现鸭式布局飞机的鸭翼大多有这三个布局方式:(一)“台风”:将鸭翼置于飞机的前部,距离机翼的距离很远,成为远距耦合。目前的这种布局也只有“台风”拥有。(二)“歼十”:将鸭翼置于相对不远不近的地方,既不过于靠近机翼,又不过于远离。(三)“阵风”、“鹰狮”:将鸭翼置于较靠近机翼的地方,这种布局是鸭式布局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布局形式。而这三者的布局又各有特色:(一)近距耦合:这种布局利用鸭翼的脱体涡流经过机翼产生的有利干扰,可以延迟机翼失速,进而能够获得较大的大迎角升力,从而对失速飞行状态时稳定性增加。此外,这种布局还可以减小飞行阻力,通过气动弹性剪裁后的后掠机翼共同使用,使机翼产生接近椭圆的展向压力分布。可以减小起飞、着陆距离,增加机动能力,以及可减小飞机总体尺寸、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二)远距耦合:在远距耦合鸭式布局中,由于前翼离机翼的距离较远,相互的干扰要少得多,各翼面参数的匹配也要相对容易。在远距耦合布局中,除了前翼本身产生的升力之外,前翼的翼尖涡与机翼气流也会产生一些有利的气动干扰,在机翼上表面形成吸力,从而产生额外的升力,使飞机得到的总升力大于单独的机翼和前翼升力之和。与此同时使机翼的气动载荷向内侧移动,减小机翼弯矩,这样的话就减轻了飞机的重量。此外,由于前翼使飞机的升力作用点在重心之前,飞机有一个抬头趋势,所以通过机翼后缘操纵面的向上偏转,可以形成有利机翼弯度,从而减小配平阻力,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同时鸭翼还增加了飞机纵向操纵的灵敏度,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敏捷性。飞机在超声速飞行时,远距耦合鸭式布局比常规布局的飞机有更小的配平阻力,这样就提高了飞机的超声速稳定盘旋能力。相比之下,远距耦合的鸭翼尺寸相对较小,因而可以为飞机尽可能的减重。但这两种布局又各有缺点:近距耦合布局的主要缺点是超声速飞行状态下阻力较大,鸭翼还会带来其大迎角状态下航向不稳定问题。由于鸭翼和机翼的干扰十分敏感,所以近距耦合布局的技术难点在于它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各翼面几何参数的选择及其相对位置,这些参数和位置的匹配对飞机的总体性能极为敏感,稍有选择不当,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阻力,以及会造成纵向、横向和航向气动特性的异常。同样远距耦合鸭翼布局当然也有缺点。飞机长度加大,因而使飞机的重心和气动中心的位置变化相对较为敏感,使飞机操纵性的难度增加。而歼十的鸭翼布局则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中距耦合鸭翼布局。这样的布局形式尽可能地减小近距耦合带来的敏感干扰,以及超声速情况下航向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提供较大的配平力矩,又避免了远距耦合操纵难度增加的问题,可以说是各种方案之中选择的最为均衡的一种。通过巧妙的设计,歼十的鸭式布局集众彩于一身,又最大程度地制约了彼此的缺陷,可看出设计师们的精心设计之处。歼十B/C去年的珠海航展上,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参展的歼十B与之前所见的歼十A有所不同。没错,歼十的改进型歼十B于2016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空军对未来战斗机发展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进气道的改变。歼十B取消了歼十A使用的带有支柱调节的进气口,而使用一块神秘的鼓包。我们先从流体力学说起。在空气流动的时候,由于机体表面有一定的粘度,因而会吸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的阻力相对较大,因而不易流动,这部分空气叫做附面层。如果附面层吸入进气道,不但会使得发动机的效率下降,甚至可能与高速气流产生冲突,甚至会出现发动机停车的事故。因而,很多战斗机都试图将这一附面层排除。在歼八Ⅱ和歼十A还有初期的“枭龙”上可以看到,进气道都不是紧贴着机身的,都拥有一定的距离。有的飞机的这一层距离上还有一些小孔,这就是为了阻挡附面层而使用的设施。歼十A的附面层隔板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以便于适应各种情况下的进气,进一步提高进气的效率。可调节隔板式的进气道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无法避免的缺点:重量。这样一套复杂的设备,为飞机增重不少,对于轻型战斗机来说,这部分质量就可能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有没有能够较好地权衡利弊的方式呢?这就是如今我们在歼十B以及“枭龙”上看到的进气道:无附面层隔道超声速进气道,也叫作DSI进气道。这种技术将进气道和机身融为一体,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设计出合适的曲面,可以让空气在流经鼓包处进行分流,再通过前掠的进气口进一步导流,进而将附面层阻挡在进气道之外,实现与隔板进气道同样的作用。用一块鼓包替换笨重的隔板的同时,DSI进气道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隔板带来的雷达回波,进而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也就是说,会对隐身有一定的作用。这也可以从F-35上初步体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最先是由美国提出的,同时对一架F-16进行了相应的改装和实验,但这种技术却在中国的飞机上,得到了最成功的应用。如今的歼十B,枭龙以及“山鹰”教练机都采用了相应的技术,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最难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歼十B比起歼十A而言更侧重超声速段的驾驭,同时更注重机动能力,或许,是对降低RCS,初步隐身,甚至是为歼20的隐身设计的初步验证。同时,歼十B还有一些细小的改动,例如风挡前方加装的光电传感器,是传统俄制战斗机的标准配置。这种设备有助于从远程发现目标,进而增强超视距的作战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歼十B的座舱盖有一份金属光泽,可以分析可能是采用了金属镀膜,一方面减少了飞行员受外界有害辐射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座舱的RCS,进而起到隐身的效果。歼十B的技术还有很多的细节,可以慢慢去研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歼十B是我们在对基础的歼十A和隐身战斗机歼20之间的一种尝试,从某种程度上说,歼十B与美国先前提出的F-15SE“寂静鹰”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对隐身技术的研究,并不亚于世界上研究隐身技术的前沿国家。飞行表演机的改装如果说,满载导弹,守卫蓝天的歼十充满着铮铮铁骨,那么作为飞行表演队中的一员,他们就多了一份柔情与美丽。八一飞行表演队,原名空军护航表演大队,从建立初,经过了歼五,歼六,歼教五,歼七EB GB,如今,歼十的加入,让这支威武之师,更加焕发了生机。虽说歼七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从原有的三角翼变成了双三角翼,从原有的昼间使用成为了全天候,甚至可以加装平显火控,头盔瞄准,但毕竟作为一款50多年前的平台,歼七真的过时了,真的需要现代化的战斗机来继承这样的地位,而歼十,就成为了不二人选。经过试飞员磨砺的歼十,更加焕发了光芒,也拥有更优良的机动能力,也适宜更复杂的机动,但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解决。飞行表演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飞机的尾部有时候会有一条彩色的尾轨迹,这就是飞行表演使用的拉烟。而改进拉烟系统,就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之前歼十使用的,是类似于导弹的固体拉烟弹,虽然颜色清晰,但使用的时间只有45秒,用于长时间的表演仍力不从心。抗战胜利阅兵的时候,从东三环国贸立交桥开始拉烟,直到西二环复兴门立交桥,9.1公里的距离,至少需要80秒。因此不能够使用固体拉烟吊舱,就只能使用液体拉烟吊舱。液体拉烟吊舱由于形状近似副油箱,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不适宜较大过载的动作,因而一直没能使用。而受阅时,飞机没有大过载的动作,使用液体拉烟吊舱才没什么问题。然而,液体吊舱第一次的使用,让大家心中蒙上了阴影:拉烟不仅仅少,甚至透明得看不出来!不仅仅是地面试车,空中实验更是如此。和厂家进一步协调,液体拉烟的质量没有问题,然而固体拉烟弹的形状又不能进一步改进。距离阅兵仅仅几个月,压力无形之中,被悄然放大。工作人员开始了漫长的尝试与改进。与固体拉烟直接排放不同的是,液体拉烟需要输送至飞机的尾喷口,通过飞机尾部的高温气流汽化之后,一起排出,在空气中凝华,成为拉烟。和之前的歼七GB不同,歼十使用的AL-31F发动机推力更大,尾喷口的温度,气流速度以及成分都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了之前的拉烟在歼十上不能够有完美的发挥。首先的问题,出在释放烟剂的尾喷口上。歼七上使用的拉烟喷口安装在尾喷管内部,呈现30度的向外倾斜,同时不位于气流的中心,原本成功的方案,在歼十上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尝试之后,工作人员将喷口置于尾喷管外侧,并且采用垂直放置,同时将原有的3mm拉烟口打开至14mm,这样可以使拉烟取得最好的效果。经过了地面的试车之后,飞行员跨入座舱,缓缓启动飞机。当空中的歼十绘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身后的彩烟更加清晰的时候,机场上传来一阵欢呼,就连飞行员也从反光镜里看到了清晰的烟雾,他兴奋地接连做了几个高难度动作,天空中留下了绚丽的痕迹。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诞生了。联合的演练中,两次通场的效果截然不同:有一次一会淡一会浓,而第二次却出奇的好。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人提出:之前实验的时候发动机处于最大功率,而受阅的时候飞行的速度较低,第一次可能发动机不是最大功率,进而使得烟雾有颜色的变化。速度不能变,环境不能改,只能去想办法改变拉烟的成分。又是一番艰苦的整理,又是一种种材料的试验,科研人员对拉烟的配方尝试着改变。从原本使用的剧毒的二甲苯逐渐向无毒无害的烟剂靠拢。重新进行的实验多达几百组,每次都在尽可能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虽然很累,但仅有几天的任务时间让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没有他们的努力,也没有新型拉烟的诞生。经过几个批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摸清了拉烟的最合适配方。当歼十飞过长安街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你可能会看到,歼十表演机下方携带的拉烟弹挂架以及副油箱一般的液体拉烟吊舱,不过,这里的故事你未必知道。改进的故事仍在继续。前面说过,受阅的时候机动不大,才可以携带液体拉烟吊舱,又如何在飞行表演的高机动飞行中使用液体拉烟呢?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歼十的机腹下已经没有任何挂载,同时机翼下方的挂架也已经拆除,然而同样的液体拉烟从尾喷口徐徐喷出,织出了天空中最美的一幅画卷。在过去的时间里,科研人员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对拉烟吊舱进行了更新改进,使拉烟吊舱位于飞机内部,进而更加灵活。仅仅一个拉烟吊舱就经过了如此多的改变,而其他地方所进行的改进更多,有的更为复杂,但无论是哪里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操控飞机,使得歼十在蓝天中绘出更绚丽的画卷。后记歼十,对中国空军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宋文骢曾经这样评价歼十走过的18年:前18年是我们努力论证研制,尝试手工制造,最终实现首飞的18年;后18年,是歼十不断试飞突破,列装部队,成长的18年。这两个18年中,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有歼九下马之后的感伤;有中美“和平珍珠”的幻想;有引入“侧卫”,仿制歼11的周折;有三方联合研制枭龙的艰辛;有南海撞机,无法返航的海空卫士;有千辛万苦,周转到家的瓦良格;有划破长空,舞动乾坤的“黑丝带”;有若鲲鹏,扶摇直上的“大运”;有焕然一新,驰骋海疆的“辽宁”“飞鲨”;更有跃跃欲试,满怀期待的“山东”;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同样见证了歼十的成长。歼十,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现代化战斗机,第一种采用鸭式无尾三角翼,静不稳定布局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国第一种电传操纵的飞机……歼十在中国航空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他承接着歼八,歼九的步履维艰,以及引进、改进米格飞机的艰难,又开启了自主设计,先进技术的歼20,“鹄鹰”,没有老一辈航空人在歼十身上做出的大量努力,就没有中国近年来连续两款新型隐身战斗机的横空出世,也没有中国航空质的飞跃。然而,宋老没能够等到歼十的十八岁生日,在他孩子生日的前一天,竟悄然驾鹤西去。虽然宋老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没有他的那次报告,这样一款现代化的战斗机不知道要等上多少年;如果没有他的魄力与勇气,可能歼十就止步于发动机试车;如果没有他的严谨,可能歼十的首飞就是一场事故……您的一生,有许多传奇的故事,让我们肃然起敬。虽然说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呼啸长空的歼十,是您一生最好的写照。歼十首飞,正式列装部队之后,您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然而您仍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仍看着歼十成长,直到歼十列装八一飞行表演队,直到歼十B、歼十C的问世,您的一生,是为祖国设计现代化战斗机的一生,是为中国航空奉献的一生。远在天堂的宋老,您看到舞动长空的歼十了吗?您看到横空出世的隐身战斗机了吗?您听到了大推力发动机的轰鸣了吗?我知道,您一定能够听到的,您也一定能够看到的。我们,一定会带着您的这份航空情,报国情,一路走下去,在您为我们开拓的道路上,设计出更好的飞机,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文 | 张晓岳编辑 | 于雪图片来源网络本文首发于《北航青年》第219期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知了快来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别怕痛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歼十c战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