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利使用前定价就能随便定价么

某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翻晒外墙涂料并取得了专利权该公司如何为这种新产品定价_百度知道
某公司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翻晒外墙涂料并取得了专利权该公司如何为这种新产品定价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鑫巨力花岗岩漆
鑫巨力花岗岩漆
采纳数:187
获赞数:221
一、定价方法 定价方法是企业为实现其定价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成本导向、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三类。一、产品定价的策略产品定价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撇脂定价策略即高利润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即阻挡跟进低价策略、满意定价策略即中档价格策略。二、产品定价的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加上目标利润,确定产品价格,是企业最普遍最常用的定价方法。主要有完全成本定价法、变动成本定价法和盈亏平衡点定价法,该定价方法忽视价格竞争和顾客需求。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以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作为定价基础,考虑供求、成本等因素,确定产品价格。主要有需求心理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市场可销价格测定法和销价倒退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针对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价格,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产品定价的一种方法。主要有随行就市定价法、竞争投标定价法。三、产品定价应考虑的因素(一)是产品的定性问题: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该产品在企业的产品群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问题:是走量产品还是利润产品、是形象产品还是补短产品。如果是走量产品,因为要承担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则就不宜价格过高可录取成本定价法或随行就市定价的方法,如果是利润产品,则要承担企业利润的来源,价高相应要高,可采取撇脂定价法,利润成本定价法,如果是形象产品承担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价格也会高,也可采取撇脂定价法,如果只是一个补短产品承担企业丰富品项的使命,则可考虑市场窨大小,采取不同定价方法,如果几者结合则要综合考虑熟轻熟重,哪个主哪个次来定价。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专利就能随便定价么_百度知道
有专利就能随便定价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2442
获赞数:3445
转让专利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评估自己的专利价值,太高的价格会吓跑投资者。2、技术成熟,有样品,有相关的视频给投资者看。3、有详细的策划,并写好相关策划书。4、专利已经授权,未经授权的专利一般不转让。在专利市场中并没有规范的价格,一项专利可能很值钱,也可能一文不值。不能笼统地说一项普通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卖多少钱,要看你的专利是哪方面的,市场前景如何,有没有许可,能不能转化,有无权利纠纷,专利有效期还有多少时间,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是否可以不被轻易绕开等,都直接影响专利的价值。专利是通过知识所创造出来的无形资产,在专利局通过审查,获得证书,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想要大量生产专利相关产品的话,首先就需要获得相关专利的使用权,这样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才算是合法的,如果在没有取得相关专利使用权的情况下进行使用,那么专利的所有权人,可以到法院进行申诉,到时候引起经济赔偿,就得不偿失了。很多人在买专利的时候,就想对具体的价格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具体的价格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购买专利。
为你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对知识产权的定价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除了选出适合专利池的传统定价方法之外,深入研究三种高级的定价方法:带跳的期权定价方法、“鞅”方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且本书根据专利池转让或许可的地域范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许可费用收取方式的不同等标准,将专利池分为不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的定价模型。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作者简介
唐春霞,女,1980年生于河南郑州。先后获得河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吉利大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从事知识产权及经济学的工作人员、研究者及感兴趣者阅读。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一、专利池的研究现状()
二、专利权定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三、带跳的期权定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四、“鞅”方法的研究现状()
五、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六、文献的总体评论()
第三节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专利池概述()
第一节专利池演变过程()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第二节专利池简介()
一、专利池的含义()
二、专利池的成因()
三、专利池的要件()
四、专利池的优越性()
五、专利池的合法性()
第三节专利池的类型()
一、专利池的技术功能类型()
二、专利池的对外许可范围类型()
三、专利池许可费用支付方式类型()
第三章从单个专利权的定价到专利池的定价()
第一节定价对象本身的分析()
一、定价对象的寿命分类及其关系()
二、定价对象的定价原因与目的及其比较()
专利池的市场定价方法研究
目录  三、定价对象的产生与选取()
第二节定价对象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影响定价对象的市场价值的因素及其关系()
二、影响定价对象的价格的因素及其关系()
第三节传统专利池的定价方法()
一、产品发明专利池的定价方法()
二、收益增长专利池的定价方法()
三、成本降低专利池的定价方法()
..[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专利许可费的定价模式:收益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专利许可费的定价模式:收益法
中国最大的专利融资交易与技术创新创客孵化...|
总评分0.0|
&&收益法是“将利求本”的思路,即采用资本化和折现的途径及方法来判断和估算资产价值。该思路认为,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某一资产时,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的回报,即收益额。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药的定价如此天价让人唏嘘不已,医药专利真...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药的定价如此天价让人唏嘘不已,医药专利真的那么重要?
中午看到央视的今日说法,白血病的瑞士药要比印度的山寨药贵出何止百倍,那么医药专利真的那么重要,而药的定价成为如此天价又让人唏嘘不已,中国的专利法落后,陈旧,很想听听大家科普这个问题的看法~
这么多人支持,看了下面的讨论。我想说的就是。这件事情不是药企无良也不是政府无能,就只是需要这个的人太少了。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我昨天给我爸买的络活喜。这个药已经过了保护期了。一颗5块的样子。一年的药费约2000.但是,络活喜一年贡献的营业额丝毫不亚于处于专利保护期的格列卫。就是因为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庞大。有说,为什么不纳入医保,也是这个原因。医保基金不是凭空来的。不然,你去问下另外那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人,问他们同不同意纳入医保。涉及到少数人的痛苦和多数人的负担对立时,就是这么残忍。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通常是可以比较的。近的有埃博拉疫苗,早的有麻疹强化免疫。成为人群中的极少数分子-这就是这么不幸。 ---------------------以下是原答案----------------我给你讲讲这个药为什么这么贵。我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约0.67/10w慢性髓性白血病约0.36/10w合并一下算1/10w。这个数据比较老,现在应该会高于这个数据。格列卫用来治疗这1/10w中的白血病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那部分病人。我们就按1/10w来算吧。中国有13亿人,这个药的潜在用户只有1.3w人。全世界算差不多30+w人(另一半穷人人估计是没有机会用这个药的)。格列卫的研发费用按10亿美元算。就要这30w人来负担,每个人的费用自然就贵了。还有一部分利润,赔本买卖谁也不会做。ps。这里用的是发病率,准确的讲应该用患病率来计算人数,会高于这个人数。考虑到这个病程不长,就将就了,能理解到这个意思就行。再ps。这个药的出现 本身就是个奇迹,这都叫奇迹了,还能指望它是白菜价么。再再ps。这玩意儿要是能治肺癌的话,肯定就没有这么贵了。男性肺癌发病率50+/10w,女性30+/10w
软件工程师
首先说专利的意义:各国政府设立专利制度,其目的在于鼓励民众从事发明,保护发明人(或其受让人或继承人)的权利,并指导专利权人与民众以合法、适当的方式利用发明,以促进产业发展。——维基百科简单的来说,就是确保“投入资源的(有价值)发明,能够盈利,至少能够收回研发成本。”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每代苹果手机都会有人做硬件成本评估:据市场研究公司IHS拆机分析显示,苹果新推出的iPhone 6智能手机的部件和劳工成本在200美元到247美元之间。分析还称,标准版iPhone 6 Plus的部件和劳工成本为216美元起,128GB版则最高可达263美元。其中,每部手机的流水线劳工成本为4到4.50美元。——新浪科技那么,苹果公司的利润真的有那么高么?当然不可能。苹果公司一个季度的研发成本有16亿美元(2014年2季度)。我们假定苹果的每部设备,毛利都为450美元,并且假设这450美元全部用于支付研发成本,那么苹果至少每年要卖出1400万部设备,才能抵消全部的研发费用。假设有一家生产商,可以无视专利法,完全仿制了iphone,那么它即使只以300美元来销售,仍然能够赚钱。而苹果却无法再卖出足够多的iphone,也就是它会赔钱,换句话说,它的研发就白做了。长此以往,就不会再有任何公司(或个人)愿意投入资源去做研发,而相关的科技的进步速度就会大幅减慢,甚至停滞。——————————————————————————————————医药的研发,投入的资源只会更多。因为要用在人身上,所以无论是效果还是安全性,都必须得到充足的验证。iphone的一个bug,可能会导致手机死机,那么只要重启就好了,过不多久,苹果公司就会发布补丁来修复,使用者无非就是短时间内感觉不便。如果已经投产使用的药物发生了一个“bug”,使用者恐怕连“重启”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是小“bug”,也很有可能对使用者产生终身无法修复的损伤。为了避免这种“bug”存在,研发单位只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做更多的实验。因此,药物专利,只能说比IT专利更重要。——————————————————————————————————中国的专利法其实并不落后,相对来说是执行方面跟不上(许多法律都是如此)。因此,中国对专利权——确切地说是对各种无形资产,严重缺少保护意识。先来分析一下印度的做法:印度对格列卫等数种药进行了强制授权,允许本国药企仿制。但是,这种做法是双刃剑。格列卫主要针对两种癌症,每种疾病在印度大概都有30万左右的患者。保守估计,收益人可以达到50万(实际上无法达到),这是好处。但是,这50万人收益,是以国家信用为代价的。假设说我是药企,当我研发出一种新药之后,我很可能就不会出口到印度,因为我知道印度这个国家,不遵守规则。这样算来,印度的10亿人口,都是潜在受害者。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政府不应当为了10万数量级的患者,让全国10亿数量级的人背负潜在风险。————————————————————————————————————有人在讨论中提到了医保,所以我把医保相关的也说一下。先说我本人,在新加坡,我购买了一种类似于国内的“重大疾病保险”的商业保险,保险的内容主要是手术和住院(美容,牙医和生育除外)。保费每年合人民币3,000元(30岁),70岁时每年合人民币30,000元。每年的保额约3,200,000元这个保险也是有不同的等级,对住院的病房等级有要求。想看详细的可以查看这个PDF:声明,我不是在做广告。我买这个保险的主要目的,就是一旦我得了大病,或者受了重伤,那么我不至于因此而倾家荡产。————————————————————————————————————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是否应当将此保险作为强制的“社会保险”。,,同样先参考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CPF(公积金)中,有一个医疗相关账户,这个账户中,每年会被扣除48新加坡元(约250元人民币),作为“社会医保”的保费——这是强制的,但是可以购买更高级的医疗保险来覆盖它。而这个“社会医保”的保额,只有5,000新加坡元(约25,000元人民币)每次。就拿格列卫来说,仍然是买不起的。更何况新加坡的医疗费用比中国要高很多。假设要提高保额,自然也就意味着提高保费,那么这个保费从哪里出——归根到底,出钱的还是“人民”。大多数的“人民”,都觉得自己付了钱,就一定要回本。据我在医院工作的亲人所言,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患者”,仅仅是为了花光医保的额度,才去住院、开药。一方面,这增加了总体保额的支出,另外一方面,这也浪费了医疗资源。以至于医院内部都不得不私设额度,半强制地要求使用医保的、已达到此私设额度的、尚未痊愈的患者出院。基于此,我个人认为并不应当将那些大病列入社会医保的范围(我的意思是,仍然可以从社会医保报销,但是有限额);也不应当大幅增加社会医保的保额。相对来说,应当更加普及和完善商业医保。我所购买的商业医保,保费是这样分配的:(1新加坡元约等于5人民币元)1、基本保险,232.83新加坡元;首先个人支付3000新加坡元,剩余的部分,个人支付10%,保险支付90%。这部分费用,是可以从公积金账户支出的。2、附加保险A:109.00新加坡元;个人不必支付首先的那3000新加坡元,保险会支付总医疗费用的90%。这部分费用,不可以从公积金账户支出。(附加保险B已完全取消)3、附加保险C:378.00新加坡元;个人不必支付10%。这部分费用,也不可以从公积金账户支出。这三项我全都买了,因此,我住院和手术,保险会支付全部的医疗费。如果我愿意住在较低等级的病房,保险还会给我现金补偿。
药学博士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关于药品专利,定价的问题估计要写很多篇文章来论述。这里简单的谈下我的感想。首先必需要认识到,资本只为利益而行动。现今所有的新药,都是公司向政府监管机构提出申请然后经过审批上市最后到达患者手中。而研究一个新药,成功率非常低,投入非常高,早年的数据是成功研制一个新药需要10亿美元,这个数据现在肯定更高,而且回报周期很长,大约需要10年以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哪个公司会愿意去这样一件成功率低投入大回报低的事情?如果这个药出来,没有专利保护,别的公司可以用相对来说非常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来与你竞争市场,是你你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去做新药研发么?就现在来说,所有的大型医药公司都在转移研发风险,怎么转移呢?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比如科研单位通过从国家申请经费进行前期开发(这就是我在干的事情,而且想一想,学生又不需要多少工资,人力成本也省了,想想看,医药公司需要许多硕士博士才能进行研发,这些人的工资能少了么?少了谁干呀是吧?),如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公司再来买,进行后续的研究,这样科研单位能收入资金进行更多的研究,公司买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的产品也降低了研发风险。或者科研单位有个具有初步结果的药物,研究者马上成立公司,融资继续干(当然如果效果不好,这些投资也就白投资了),效果不错了,大型医药公司以高价购买(这在美国可以,但在国内不行)。事实上,现在大型制药公司进行最初的研究是相对很少的,这些大型医药企业的最后成功上市的产品多数是通过收购而来。以最近的最重磅的吉利德的丙肝药Sovaldi第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这个药是吉利德在2011年以113亿美元买断Pharmasset得到的。而且你以为光有研发的成本么?有一个药后,去营销,去向医生介绍这个药,去向患者推荐这个药也是要成本的。所以你看,如果没有巨大的回报,没有人愿意投入研发,而需求又是如此巨大。专利就是为了保护有这个利益,保护资本的投入不会被别人用低廉的代价抢走回报。为什么医药公司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就是因为新药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比和别人竞争仿制药更多的利益。所以这里说一下,我不支持@的答案,因为其实已经无所谓研发成本不研发成本了,对于公司来说,只要回报不值得投入,它就不会去投入。如果你要问为什么科研机构不去继续研发新药,这里再说明一下,一是国家给的经费是不够用于后期的临床研究的;二是没有哪个教授有精力不靠成立公司而去研发新药。总的来说还是那句,需要的投入太多了。所以为了保证回报,医药公司首先会进行回报率高的项目,怎么才能回报率高呢?当然需要患病的人足够多,且患病的人愿意给钱。其实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像高血压高血脂这类病是最好的,患病的人数多,患者又需要长期服药,那么这个药可以长期卖。像辉瑞的Lipitor,长年都是高销售额,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大家都去研发这类疾病去了,其它患者相对少的病怎么办?这也就是为什么FDA提出孤儿药法案,通过专利等政策因素,来保证医药公司愿意去进行研发,包括近两年才出的合格传染病产品(Qualified Infectious Disease Product Designation,QIDP)资格认定,也是为了鼓励医药公司愿意投入抗生素类药物的研究。再来来说说中国和印度,中国就研发来说,肯定是比印度做得好的,然而印度可以做到破罐子破摔,中国却不行,印度可以说,我管你专利不专利,反正我已经这样了,我就仿制,你也不能怎么我。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是不行的。毕竟中国已经加入WTO了嘛。要想处于这样的平台,就必须遵守里面的规则。当然,作为政府,是不能放任资本无限制去追逐利益的。政府需要做的应该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既能保证资本愿意继续进行投资,又能保证多数病人能承担看得起病。就像上面@ 提到的患病人数的问题,这里提一下罕见病问题,美国政府通过研发经费退税等政策减小公司的投入风险并通过增强专利和孤儿药市场化保护等政策(专门的孤儿药法案)保定利益的回收鼓励公司投入罕见病的研发。这个法案算是非常成功了,欧盟日本都有相似的政策,但是也很有问题,例如患病人数/发病率没有低到罕见病法案规定范围内,但又没有多到足够引起医药公司兴趣的那些病症的患者呢?协调各方利益是很难的,中国在这方面做得也很糟糕。比如中国没有孤儿药法案,中国的罕见病患者,才真是绝境,国内既没有公司进行研发,国家在科研投入上也并没有偏向,而国外的药又很难进入中国,有钱也买不到,或者进入了也买不起。我国的研发上比之欧美和日本还远有不及,而想赶上他们,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许许多多研究者长年不断的投入。
会计学硕士生,摄影爱好者
这个问题不在于中国的专利法落后,而在于印度相关法律奇葩地否认药品专利权。从道德层面上看,其本质就是:抢劫别人的财富来救自己的命是否道德
专注男性不育三年
现在早就不是成本核算的年代了,药厂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产品上市,前前后后要投出去上亿元,而白血病作为一种罕见病,治疗药物更不会有什么大的销路,药企想要赚钱必然要把上亿的投资全都算到患者头上。至于印度的山寨药,暂且不说药物的疗效,单说“山寨”二字,就说明它至少省掉了研发阶段的资金与时间,这也大大降低了它的前期成本,所以他的药自然就便宜了。想想看正版的WINDOWS系统跟Office的价格足有几千元,盗版盘10元一张的原因,你就明白了。单从光盘来算,都可以卖到10元。但正版系统多出的几千块钱,就在于系统的研发。
药物制剂工艺,线操纵特技航空模型,亚音速空气动力...
我就给你们看一张图。
资本的逐利性就在于。用任何方式限制资本在某方向逐利。资本就会外逃。限制药企的定价权,药企赚的钱少了,资金就立即流向其它领域。严重时可能导致无任何药品被开发这么说可能有人不理解。这样说吧。假设目前市场资金平均回报10%,存银行也能得3%。如果一个药企开发一个药,10亿元,预计可以一年回报10%,那么可以做。结果政府一限制,说你一年赚1亿太多,赚个100万吧。人家企业一算还不如存银行。于是就放弃开发新药了。有的人要说了,那我政府控制好一点,让药企能赚钱,但又不暴利——泥马这就是最难的难题啊。谁能控制这么好就神了。
Phoenix Searcher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在医疗行业混迹N年的人来说,在纯药业也有很多朋友,答案也能猜个八九成。对于1F的支持率这么高,个人感觉有点儿遗憾,真是有歪楼的嫌疑。简要的参考着医疗设备的研发说一下吧。1)研发成本超高。10Y对于药业和相关设备的研发室很普遍的事情,1B美刀的费用在网上也有帖子可查,还是前几年的贴,不是空穴来风。跟公司研发人员交流过,某最尖端的技术历经发现-&验证-&临床-&推广,历时8-10Y,而临床-&推广的时间花去了近80%。因为药物和器械的使用并不是给你就好了,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临床路径、培训、配合治疗的手段等等多种配套系统的建立和完善。SDA等药监机构对此的审核也是非常严苛的。为什么反对1F的答案~~~市场研发不是事后定价的,研发之前的调研报告就已经将成本核算在内了。如果没有支付能力的市场,研发根本不会立项的。研发的目的性也很复杂,有主治也有辅助,或者基于产品链的考虑,不能简单地去理解。例如现在癌症的靶向药物研发,多不能达到治愈的目标,只是缓解,但这是医疗发展的必然方向。2)专利保护期有限。研发的成本这么高,是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的。投资人是要赚钱的!!财务核算上对资金的折损很讲究,尤其欧美企业更是严苛,折半的算法很常见。研发投入的设备常常2-3Y就折完了,没有残值再给你用。这就给资金的回收期带来了很大压力,所以专利期药价高就是基于此。不能完成盈利,就没有下一个药品研发项目。没有专利保护期,企业的资金回收就遥遥无期了,没钱谁又会再去做研发呢?没专利保护的研发,听着就跟免费医疗一样的扯淡!!---------末了拿埃博拉疫苗做个例子吧。埃博拉发展&10Y,为什么一直没有药企参与疫苗研发和生产,而只在最近才有?非洲穷啊~~~药企研发了也不会生产的。为什么现在有了?西方重视了,怕扩散了,有ZF采购啦。话糙了点儿,大家参考吧。
专利是一方面,法律保护专利绝对没有问题。但国内格列卫药价高如果仅仅归于专利也是不对的。进口药在国内定价政策法规上的问题以及中国医药领域固有的问题也不应该忽略。以北青报的报道“即便是进口原研药“格列卫”,资料显示在香港的售价也只有18000元左右,日本是16000元一盒,美国大约是人民币13600元,在韩国只需9700元。”另外到日,格列卫在中国的专利期已满。以上数据援引自媒体,我没有仔细查证。但我国医药定价体制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多少都会有点感受。对于这类药物是否能够覆盖在医保中,我想也应该值得讨论。如果能够纳入国家医保,自然能够减轻许多病人的负担。另外个人觉得,商业医疗保险也是解决途径之一。
知识产权行政代理从业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选者
关于医药定价和专利的关系,上述已有详细论述。这里只说一个,我国的《专利法》,事实上是十分不落后,相对于其他法律来说,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在我国是最完善,执法细则最完备的法律法规。现阶段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内最突出的矛盾是,大部分从商者或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几乎为零。《专利法》落后还是先进姑且放一边,问题是根本没多少人想了解或认为它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正确的山寨必定是要从专利或版权开始的,例如金山WPS、小米手机;只有不入流的山寨才认为知识产权对他们毫无意义。
这么刚需的东西白菜价才是对科技的侮辱吧
当今社会没有经济利益的调节,不可能发展的那么快。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目前的医药专利制度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至少还有动力去研发新药(或者“改良"),那些孤儿病的患者还有盼头。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航空工程师
这个问题的根结是为什么我国绝大部分地方不把此类药纳入医保范围!
Satire Specialist
专利当然重要 没人研究新药了不还是患者吃亏 这个问题在于医保 不在于专利
据我认识的一个内部人员说,印度使用的制药用菌大多是国内研发然后卖给他们的,大概能繁殖生产两年。但是国内不敢自己用
防止药才几百唉。。。。每个专利都是垄断?我不知道
分析化学硕士
如果没有专利,就没有这个药了。因为不能盈利,没有企业会去做这个药。至于让政府去做,政府花的也是纳税人的钱。让你去为某个不认识的病人花钱治病,你愿意么?你不愿意,那还是让病人自己买单,让企业挣钱最合理。何况企业为了挣钱,在研发效率和产品品质上通常会比政府做的很好。
研发费用高企作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倒是能够理解,国外的制药公司每年砸进去的经费不是闹着玩的,而且研发产出也不是砸钱就一定能得到对应的药物,所以每种药物的研发成本并不一定就是这一种药物的真正成本,还有其他各种的成本在其中分摊。经营费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就像大家的分析一般,这个才是大头。但是最终决定药物价格的还是受药群体,也就是患者们。市场规模和患者数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药物的价格,因为各种成本是通过销售来分担的。对于罕见病,费用自然就是高。而且由于供需问题,不足的需求会对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在高位,也会助推药价的升高。最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是资本的本质要求,从这一层面药企自然会推高药价。个人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药价高企,而是需要用药的人用不起,而另一部分不需要用药的却在浪费有限的资源。这些都是因为各种体制的缺陷,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对弱势群体的需要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努力。国家层面对患者进行体制上的救助(建立有效合理的各种保障体系,医保、特种医疗之类的),对相关企业提供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以促进其降低药价;社会层面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适当的帮助;在个人层面,患者及其家属也要摆正心态,配合治疗,合理用药。毕竟国外有很多合理有效的制度、法律法规可以借鉴,结合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制定与我们的国情相符合的相关措施。只是一味要求药企一家降价,既不合理,也无助于药品的开发和生产,从长期看也不利于患者自己的利益。
发明专利的有效期是多久,我国法律规定是从提交专利申请时候开始计算一共20年。我有个疑问有多少天价药品其实已经过了专利期?
药店的拜阿100mg的28片还是32片的一盒是28元,柜台上其他最少3种以上各种国内大厂的纷纷把它挡住,外观就都是一个配色非常雷同的包装盒,只是里头的药片多2粒或是少2粒。一盒要32-36元,我也是问过药房几次都说没有拜耳的。那种一塑料瓶几元钱100片大包装的药房说没有,没有没有~~~这可是常见药,出来上百年了。成本只怕分析的极为透彻。去年有段时间响应让百姓买上便宜药,药店必须有哪些药既有几十1瓶的进口,也有几毛钱一粒的国产廉价。。没多久那风就被吹走了。
在阿里巴巴有看到格列卫的原料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加工成药片,就是购买原料药,添加辅料(淀粉,粘合剂什么的),压片机加工一下...总之做出来非常非常便宜,即便是为原料药支付鉴定费(确保化学成分真实有效),也是值得的.一次投入不到一万块钱,够吃好几年,几年后再次追加投资,可能也就是两三千(鉴定费省了)我不需要,需要的时候我会尝试这个方法,不然吃高价药,家里房子卖了都不够.
总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投入得不到该有的回报,就不会有人去做一定会亏本的生意。新药的研发经费投入惊人,肯定价钱就贵。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这种专利制度的存在,这种药也很难被研发出来,对不?
死扣字眼斯基,常识控
_(:з」∠)_,药企妥协的前提似乎是在印度有许多人体试验……当年黄金大米被骂成狗,药企在中国做一期二期人体试验,您确定?
Fringe科学博士
1.、你不能指望医药企业的大老板都是慈善家,人家是要捞钱的;2、类似的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是否宽松,是一把双刃剑,在中国,对于软件等产品的保护在执行上就不严格;(其实这一点上是考虑了某些心照不宣的规则)3、如果争论“是否可以利用关乎生命的事情谋取暴利”,类似的话题,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哲学讨论。
目前是搞IT的研究生
得了吧,印度很多仿制药的原研药的专利早都过期了~~为什么国内还这么贵?
我来回答你们,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成了品牌,络活喜,就是氨氯地平,每盒10片 5mg/片的药,生产成本只要2块钱不到。市场上也有便宜的氨氯地平,可是病人不知道氨氯地平,只知道洛活喜。药品价格贵,主要是一方面渠道环节多,每个环节都不是赚一点点钱;另一方面,老外心很黑(中国品牌药也如此)。
America is the land of breakthrough
care scams. The two seem to go hand in hand in the case of the new hepatitis C virus (HCV) cure named sofosbuvir, sold under the brand name Sovaldi by the drug
Gilead Sciences.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Solvadi is a godsend -- a lifesaver for millions of Americans, and perhaps someday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nfected by Hepatitis C. Yet Sovaldi is also the poster child of a U.S.
care system that is being bankrupted by greed, lobbying and indefensible policies on drug pricing.The basic facts are these. In December 2013,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ed Sovaldi, and another formulation, Harvoni, which is sofosbuvir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nother drug. Gilead set the price for a 12-week treatment course of Sovaldi at $84,000, amounting to $1,000
pill. Gilead set the price of Harvoni at $94,000.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at Liverpool University, the actual production costs of Sovaldi for the 12-week course is in the range $68-$136. Indeed, generic sofosbuvir is currently being marketed in India at $300 treatment course, after India refused to grant Gilead a
for the Indian market. In other words, the U.S. price-cost markup is roughly 1,000-to-1!How can Gilead Science charge $84,000 for a drug that costs less than $300 to produce? First, Gilead's on sofosbuvir runs until 2028, giving it a monopoly in the U.S. market. Second, a range of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 programs will cover the $84,000 for a sizeable number of patients. For those not covered by government programs, some will be covered by private insurance, a few will pay out of pocket, and still others will likely die because they lack coverage and can't afford the treatment.In the first year of marketing, Sovaldi and Harvoni are already blockbusters, reaping a remarkable $12.4 billion of market sales in 2014, more in just one year than the $11.2 billion price that Gilead paid in January 2012 to buy sofosbuvir from a biotech start-up named Pharmasett.The standard defense by the drug companies of these astronomical prices is that drug discovery is costly and their high profits reimburse the R&D costs. Here is where the story of Sovaldi gets even more interesting. The total private-sector outlays on R&D were haps $300 million, and almost surely under $500 million, meaning that the decade-long R&D outlays were likely recouped in a few weeks of drug sales.Here is the background. Sofosbuvir was develop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 Raymond Schinazi, a brilliant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t Emory University. The U.S. Government heavily funded Prof. Schinazi's research, with major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and support from the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Like many academic researchers, Schinazi has frequently parlayed his government grants into private companies to market his discoveries. He set up Pharmasset Inc. as a Delaware corporation in 2004 as his business to develop sofosbuvir and hold the s on the new prospective drug.Pharmasset raised around $45 million in a 2007 IPO and used those funds and others to supplement the R&D. According to the 's SEC filings, the total Pharmasset R&D on sofosbuvir up through 2011 totaled around $62.4 million. In January 2012, with an eye on sofosbuvir, Gilead paid $11.2 billion to purchase Pharmasett. Schinazi pocketed an estimated $440 million for his shares in Pharmasett.By the fall of 2011, sofosbuvir was ready for Phase 2 clinical trials, which were carried out between October 2011 and April 2012 by the NIH, which published the results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 2013. Phase 3 trials were then carried out in mid-2013 and were paid by Gilead, at a cost of haps $50-$100 million for a two-month trial that covered around one thousand patients. (Gilead has not disclosed the exact costs of the Phase 3 trials).We can therefore estimate that private investors spent haps $300 million in R&D outlays for sofosbuvir over the course of a decade, and perhaps well below that sum. Those R&D outlays were likely recouped in a few weeks of sales in 2014.With a rational U.S. drug pricing system, private investors would expect to earn a reasonable multiple of their R&D for a highly successful drug, perhaps even 5 to 10 times the R&D outlay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long time horizons and high uncertainties surrounding drug development. Yet at a treatment course of $84,000, the multiple for Sovaldi looks to be around 40 times or more.With a rational drug pricing system, Gilead might have paid $1 billion rather than $11.2 billion for the drug, and Prof. Schinazi might have pocketed $40 million rather than $440 million. Sovaldi would most likely still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brought to market on the same timeline, but with taxpayers spared of haps $10 billion a year in outlays.Gilead has worked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protect its windfall by ramping up its lobbying activities. That soared to $2.2 million in 2013, the year of FDA approval, and $2.9 million in 2014, the first year of sales. The lobbying helped to smooth the way to the massive uptake of the drug and the substantial financing by the U.S. Government of Gilead's inflated prices.Sovaldi therefore represents the best and the worst of the U.S. health system. It represents the best of U.S. produced , and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it. Sofosbuvir is a remarkable, life-saving medicine at the cutting edge of science.Yet Sovaldi also shows how publicly financed
easily turns into arbitrarily large private profits paid for by taxpayers.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U.S. is to adopt a rational drug pricing system that continues to spur excellent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while keeping greed in check. Big Pharma and the U.S. public are on a collision course when they should be partner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 美国不仅仅拥有突破性技术发展,还有各种医疗保健骗局。在一款叫做Sofobuvir治疗丙肝病毒的药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两种事物似乎结合到了一起,Sofobuvir由药品公司Gilead冠以品牌名Sovaldi进行销售。毫无疑问,这款药是天赐之物,是数以百万计美国人的救命之物,或许某一天也会是全世界丙肝患者的救命之物。但是Sovaldi如今却成了美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典型案例,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正在被贪婪、游睡和本身却站不脚的政策所腐蚀。基本事实是这样的,早在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通行了Sovaldi以及Harvoni,Harvoni其实是使用Sofobuvir和其他一些药物结合使用。Gilead将Sovaldi的12周药程定价为84000美元,大概相当于1000美元一片药,而Harvoni的价格则为94000美元。根据利物浦大学的研究,Sovaldi的12周实际药程成本不过68到136美元。在印度拒绝给予Gilead专利权之后,印度市场上销售Sofobuvir的仿制品每疗程只有30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市场上利润和成本比几乎高达1000比1.Gilead把不到300美元的药定价为84000美元,为何如此胆大妄为。第一,Gilead的在美国的特许经营权要到2028到期,第二,相当一部分病人所支付的84000美元费用会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医保项目支付,即使没有政府的医保项目,也有一部分人有私人保险,其余少部分人会倾家荡产,肯定还会有人既没有保险也没钱,会面临死亡。在进入市场的第一年Sovaldi和Harvoni就已经名声大噪,在2014年狂掠124亿美元销售额,而2012年1月Gilead从一家叫做Pharmasett的创业生物科技公司买到Sofobuvir的价格也不过112亿美元。药品公司对于要价过高通用的说法都是药品研发高,赚钱利润是为了偿还研发费用。这就是Sovaldi最让人注意的地方,私人部分对于Sovaldi的研发支出可能只有3亿美元,至多不超过5亿美元,就是说长达10年的研发费用,其实在药品出售几个星期后,就已经收回了成本。Sofobuvir由埃默里大学生化教授Raymond Schinazi领导开发,美国政府投入重金资助Schinazi的研究,还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的帮助。但是和很多研究者一样,Raymond Schinazi抛弃了美国政府而是转向私人企业以便于将其研究成果市场化,他在2004年特拉华建立了Pharmasett公司,专门研发Sofobuvir,并且取得了这一大有前景的药品的专利权。Pharmasett在2007年首次公开募股4500万美元,用这笔钱进行研发,根据的公司的季度财报,Pharmasett在2011年研发Sofobuvir的投入总共约6200万美元,在2012年1月,虎视眈眈的Gilead出资112亿美元收购了Pharmasett,Schinazi在Pharmasett的股票约价值4.4亿美元。在2011年秋天,Sofobuvir准备进入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2011年10月到12年4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执行,试验结果发布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的期刊上,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在2013年中期进行,由Gilead出资,2个月的试验有大约1000名病人,花费大约在5千万美元到1亿美元。(Gilead没有公布第三阶段试验的支出)我们可以估算私人投资者在Sofobuvir过去十年的研发花费了3亿美元,甚至可能会更低,这些研发在2014年药品开始销售后几个星期就已经收回。在药品价格合理的体系中,Gilead本应该是花费10亿美元而不是112亿美元得到Sofobuvir,而Schinazi教授应该得到4千万美元而不是4.4亿美元,纳税者也会每年省下100亿美元,Sovaldi也不会因为这些变动而不被开发或者推迟上市。Gilead为了保护这笔飞来之财,在政治体系上用心不小,增加其游说行动,2013年,也就是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通过的那一年,花费了220万美元。在2014年,上市的第一年,花费了290万美元,游说行为让大药剂量的服药不在受阻挠,让美国政府持续财政支持Gilead的天价药。Sovaldi成了美国医疗体系最好的和最坏的代表缩影,美国不有最好的科学,并且有政府的强力支持,Sofobuvir是尖端领域中非凡的救人良药。Sovaldi上面,同样可以看到资助科学发展如何转变为医药公司专横的从纳税人身上掠夺财富,美国如今面临的挑战是要采取什么样的药品价格体系,不仅能刺激科学创新发展还能让监管其中的贪婪。大医药公司和美国公众本应该为医疗进步成为合作者,但是他们却站在了独木桥的两端。翻译转自龙腾 。
好吐槽,脑洞大
一个个都很自觉地为资本家的钱包考虑了么?国家调控可以么?暂且不说那是不真的能让穷人吃得起药,一压低医药资本家的利润你又说没钱研发了。本来研发就不是既得利益者的工作,研发人员付出劳动,老板赚钱,最后穷人病死,宁愿让人死也要赚钱的制度。自由市场更糟,新自由主义的逻辑就是,买不起药是吧?那你就该死,你死了市场才繁荣。而且制药厂商会默契地达成垄断。你以为什么中药藏药为什么延续至今?中药厂商的金库是你动得了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取消版权和专利权,取消市场和商品制度。
否认,否认,否认。即便楼主用翔实的数据强调了所谓科学与规则。但是 这是教条主义,这是冷冰冰的,不负责任的,无人性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 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但是 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么?我们可以说“算你们倒霉”,那么就没有可能这种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人身上?面对现实 我们也许会无可奈何 因为这是现实。但不能无动于衷 因为这是现实!另外 难道真的就没有两全其美的的方式么? 也许没有绝对的两全其美 但是就我们国人而言 是有的。这 是可以变通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理论上讲 繁体字能更多的体现出来 但就普及和效率而言 简体字无疑是更有效的。所以对我们国而言。我们用简体字,我们得到效率,用来发展。港澳台用繁体字,他们替我们保存文化,用来缅怀。我们不能牺牲国家信用来为少数人牟利,难道还不能给予他们渠道么?我们在各种朋友圈里看到各种的美容产品,一家化妆品公司投入的精力如此,政府就不能为此占用一些心力么?这种私下的、民间的宣传完全是可行的。让民间资本投资印度的药企,借鸡下蛋。让我们更多的少数派同胞受到安抚,我们得利,别人背黑锅,这不可行么?本来那些白血病患者也是自发的非牟利的代购药品,法理无外乎人情。哼 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强大的个人,公司、团体、组织、国家 是老老实实遵守规则的?无不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巧取豪夺。口口声声为了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着想?欧美各大医药公司每年花费六十亿美元的巨资来进行“医生培训计划”,就知道这是群什么货色,他们近乎公开的贿赂医生同意由特派员指导开处方,随心所欲的给病人开利润最大的新药,无休止的对病人敲骨吸髓。我看 楼主这种道貌岸然 鼓吹多数派利益的才是冷血动物,被洗脑的、胳膊肘往外拐的,大资本家的刽子手和帮凶。
药是救人命的,没钱买药就该等死?那么病人为了药钱去抢劫杀人也是值得原谅的?对于此类药物应该由国家购买授权后生产
但是我觉得不能让厂商自己有定价权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药品定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