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几号进伏手机号段入池率是什么意思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文章总数:1
页面总数:1
分类总数:1
标签总数:0
评论总数:2
浏览总数:50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一直到现在,评论家们对于“中华”这位作者保持着奇妙的热情。它是文学界的一位老前辈、一位传奇、一枚奇葩(褒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谜。它的作品汗牛充栋,著作等身,荣获无数大奖。更惊人的是,它的创作时间跨度很长。和他同时出道的老作者们早已纷纷隐退,只有它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望,到现在仍旧笔耕不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br&&br&探讨“中华”的文学成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它的作品太多了,每一部都展现出了足够显著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作品之间还保持着惊人的同调率。作者时而忠厚,时而狡黠,挥动笔墨为书评家和读者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花园迷宫,任何一句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和武断,进而迷失其间。我们只能以他的作品年表作为一根救命索,紧紧握住,从头回顾一下“中华”的写作生涯,解析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理念,希望能籍此稍微能接近一点所谓的元写作边界。&br&&br&就和所有的文学新丁一样,“中华”一开始并没有使用这个笔名。它很早就流露出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尝试着进行创作。一旦来了兴致,就立刻挥笔写下来,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散碎片段,可惜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几个短篇流传至今:《山顶洞》、《元谋》、《蓝田》、《红山》、《仰韶》、《河姆渡》、《大地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文笔稚嫩,结构散碎,主题和立意都很模糊,只能说是一些涂鸦练笔,很难称得上是作品。不过在这些早期创作中,我们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粗粝、蓬勃的生命力在强有力地跳动着,迫不及待想要宣泄出来——这对于作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天赋。作者通过这些看似没有目的的创作,在探索着一些基本的文学技法。比如在《仰韶》里,作者用大量篇幅练习了彩陶的静物描写;在《河姆渡》中,已能窥见后世种田文的雏形。《红山》中反复出现一头弯曲的猪龙意像,这被评论界视为“中华”作品的一个标示性符号,它在后续的几乎全部作品里都有登场。&br&&br&随着短篇的积累,“中华”在不断进步。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终于推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三皇五帝》。作者大胆地采用了共时式结构,在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起笔,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时作用于同一个故事,在故事演进时共时震荡。硬币的一面,作者用的笔法是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魔幻奇想,神祇的诞生与堕落,天地之间的异动与轰鸣,从伏羲到女娲,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到炎帝、黄帝、蚩尤,从唐尧到虞舜,每一位角色都带有强烈的神性;在硬币的另外一面,却是如青铜般沉重的现实主义素描。英雄们被拽回地面,以人类的身份面对艰局,氏族之间的残酷攻伐,没有超现实元素,只有血淋淋的抗争与融合。&br&&br&当我们站在现实主义一侧,会认为诸神只是英雄们疲惫时的梦中幻象;当我们站在奇想一侧,会发现英雄们只是神祇在地面的投影。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亦飞亦重、虚实交映,让整个世界看起来充满了矛盾,令人眼花缭乱。这不是普通的双线式叙事,因为读者没办法把神话与现实彼此剥离,因为它们早已交熔一体,难以分开。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思考,跟着作者去经历、去感受这眼花缭乱的双面一体世界,看着它隆隆地从洪荒进化成上古。&br&&br&当时的文学界被这种手法所彻底震惊,评论家们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一颗新星冉冉地升起。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预料到,这是“中华”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奇幻小说。&br&&br&事实上,相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中华”对于奇幻题材确实不那么热衷。它的世界观设定琐碎而散乱,由一个一个点组成,有时候还彼此矛盾,没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腊”、“印度”和“埃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里,“中华” 也并非一味回避奇幻元素,但始终只是花边点缀般的存在,从不作为真正的创作内核。这份执著,成为它一直拒绝撰写宗教题材的心理渊源。&br&&br&在评论界如潮的掌声中,“中华” 很快就推出了续作。这是一个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这三部作品里,作者回归了传统叙事。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后,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讨人与鬼——或者说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br&&br&有趣的是,这个三部曲的版本一直存在巨大争议。第一部《夏》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书店、图书馆或私人收藏家的仓库里——事实上,从来没有人真正读过《夏》,关于这本书的描述,都是来自于作者在后续作品里对其的引用,并且语焉不详。因此有人认为,“中华”并没有写过《夏》,作者只是在其他作品里虚构的一部作品,一个巧妙的嵌套手法;也有人认为,《夏》实际上是《殷》的前传,两者应该视为同一本书。还曾经有研究者发掘出一份叫二里头的手稿,认为这是《夏》的最初面貌。&br&&br&让我们暂且把版本学搁在一旁,回到文学本身上来。&br&&br&这三部曲的风格十分接近,可细细品味起来,却又略有不同。《夏》——至少就目前看到的篇幅来说——的文风和《三皇五帝》非常相似。可以想象,作者在完成《三皇五帝》后,未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清零,就立刻投入了《夏》的创作,以致于书中仍残留着上一部作品中的粗粝味道。比如第一任男主角大禹,在小说开头仍是人神同体。不过作者很快意识到问题,于是它安排了一个颇具巧思的桥段。在《三皇五帝》的结尾,”禅让“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而存在。作者在《夏》里让大禹对其进行了否定,暗示与上部作品的决裂,从而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路线。&br&&br&果然,在接下来的篇章里,读者再也看不到飞扬如前的故事,后羿、太康、少康、寒浞、虞思、杼、孔甲、履癸等角色都已是完全的人类。作者从天空落回到了大地。&br&&br&其实《夏》仍未摆脱早期作品的粗糙。直到《殷》的出版,作者笔法才日臻成熟,文风精心雕琢,繁密深邃,并把《夏》里出现的各种设定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殷》的故事脉络和《夏》很相似,比如两部书的最后一个男主角——桀和纣——性格如出一辙,这也是有学者主张两者本是一本书的原因。&br&&br&当作者开始重复自己时,它的才华就变得岌岌可危。《商》的出版让读者对”中华”有着同样的担心。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作者在第三部《周》里主动求变,不仅拓宽了《夏》、《商》的视野,笔下的世界变得更加宏大,而且不断地投入新概念:封建、井田、礼乐、国野……让读者目不暇接,大呼过瘾。有评论家半开玩笑地说,作者一定是处女座,因为《周》里体现出的是十足的秩序,严整精细,井然有序,这让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显得粗率简陋,并为后续作品建立了某种准则。&br&&br&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代系列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田园风格的推崇。耕作与采集,播种与丰收,从《三代》开始,这些要素构成了“中华”几乎每一部小说的永恒主题。也因为如此,”中华“在文坛上被称为种田文的代表人物。&br&&br&从《周》开始,作者忽然意识到,宏大叙事与细节描摹可以并行不悖。因此《周》除了继承前两作的史诗风格之外,增添了许多细节,使之看起来更接近流行文学。开头几章,从凤鸣岐山到武王伐纣,从三监之乱到成康之治,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这个改变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读者热情地要求作者继续写下去——是的,《周》成为“中华”第一次挑战连载的商业化作品。&br&&br&“中华”信心十足地连载了一段时间后,疲态尽显,故事越写越乏味。它为了尽早摆脱这个噩梦,突然在故事里插入一段烽火戏诸侯,然后宣布外出取材,连载中断。从文创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完全摆脱了桀、纣等结局的雷同化,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狂欢叙事,张力十足,不失为一次实验文体的探索。&br&&br&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结局却激起了轩然大波。读者的抗议信潮水般涌入出版社,拒绝相信这是一个正常的结局。作者迫于压力,只好再次重开连载。要知道,写作必须是自由的,当心灵出现抵触时,才华和灵感就会拒绝配合。这次重开连载虽然仍以《周》为名义,但已经完全丧失了前期的灵动,笔调陈腐,情节冗长平淡,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作者百般的不情愿。评论界忍无可忍地把这部作品分成了《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并对后者嗤之以鼻。&br&&br&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以忍受这样的创作状态。它在连载《周》——准确地说是《东周》——的同时,偷偷地开了个新坑。&br&&br&这是一部上下集的小说,最初打的旗号是《周》的同人,后来才独立出版并命名为《春秋》和《战国》。&br&&br&《春秋》、《战国》的文学范式前所未见。以《春秋》为例,作者第一次使用了POV多视角模式,故事从无数个点同时生发,百余个视角彼此独立成章,但又彼此相连,汇聚成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就像是星罗棋布的河流,汪洋恣肆,奔腾流通。文学研究者一直在争论,这到底算是一本短篇集,还是同一个大架构下的不同章节。&br&&br&作者犹嫌这样的架构不够丰满,还在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哲学、艺术以及政治讨论,信息量巨大密集。尽管这两本书在创作时仍受到《周》的桎梏——毕竟它的名义上是其同人——但和死气沉沉的《周》对比,这两部呈现出的活泼与开放,简直是返老还童。&br&&br&大概是作者被连载压抑的太苦恼了,它的创作热情完全倾泻到了新坑里去。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史上的奇观:一方面,才华尽失的“中华”仍旧在连载着越来越乏味的《周》;另一方面,才华横溢的“中华” 突破了自我,写出了精彩纷呈的《春秋》、《战国》,技巧或未大成,但那种写作青春期的原始冲动喷薄而出。&br&&br&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中华”的整个创作过程的话,会发现《春秋》、《战国》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这段时间的灵感处于井喷状态,自己根本无法抑制。种种奇思妙想,种种理念思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灵感池。它在此后的许多作品,都是从这两本书里汲取创意,影响深远。&br&&br&当然,在《春秋》和《战国》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差异。《春秋》的笔法幽微散漫,作者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在几十条情节线上来回跳跃,这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读者不知所措。用一位评论家来说,这是一本野蛮生长的天才之作。而到了《战国》付梓之时,作者技巧圆熟,POV视角去芜存菁,重新分成了七个,叙事更加有条理性,笔调也越发沉稳。作者在撰写《春秋》时涌现出来的奇思妙想,在《战国》终于寻找到了寄托的实体,整理归类,并彼此剧烈碰撞。&br&&br&一个略带讽刺的事实是:《东周》、《春秋》的动笔时间差不多,等到《战国》的POV视角终于缩减到了一个,准备完结时,《东周》终于也结束了它漫长的连载——可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读者还记得这本书了。&br&&br&同时开两个坑,这对任何作家来说都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写完《战国》和《东周》之后,作者并没有马上开始新的长篇巨著,先写了一个笔调冷峻严酷的短篇《秦》。&br&&br&《秦》在文学界的争议,比《夏》、《东周》还要多。有人觉得它是一部离经叛道的黑色幽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充斥着血腥和恐怖的禁书;也有人觉得这才是作者最好的发挥。无论争议为何,大家有一个统一的共识:作者动笔时的精神状态有些彷徨。它已经厌倦了前期的创作风格,接下来该写什么却还没头绪。&br&&br&坦率来说,《秦》根本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它只写了一个开头就匆匆烂尾,可能作者还没从疲惫中恢复过来。《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情节,而在于作者在开头创作了一份和《周》迥异的世界观设定。很快我们就会看到,作者在后续的几大名作里,都能看到这个的影子。&br&&br&所以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观点是:作者在动笔前已经有了一个宏大构想,本来想用在《秦》里。可是它太疲惫了,刚刚动笔,便不得不迅速完结这部短篇,以致于这个构想根本来不及发挥出效果。它觉得这样未免太可惜了,就单独把大纲抽出来,用在下一部作品里。&br&&br&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但却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大纲和世界观设定。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作者的下一部作品《汉》。&br&&br&《汉》是一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武侠巨著。它以《秦》为蓝本,又从《春秋》、《战国》中汲取了创作理念,甚至还有几丝继承自《周》的风格——但不多——可以说是集前期之大成的成熟之作。笔调内敛朴实,但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武勇和刚强。难得的是,作者还第一次在作品里引入异域风情,让整部作品看上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儒家的主题开始被反复提及,并成为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贯穿整个创作生涯。&br&&br&关于《汉》的创作,还有一段逸事。当作者写到一半的时候,临时有事,无法执笔,便请了一位朋友做短暂的代笔。可当作者回来时,却发现《汉》的故事濒临完结。当时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角色,代笔者十分厌恶,笔锋一转,把那位角色写成了一个伪装圣人的篡位者,并摧毁了几乎整个故事基础。作者回来时,发现事实已经无法挽回,不得不改变大纲,花了很大力气把故事拉回到正常的轨道。&br&&br&《汉》赢得了广泛赞誉,它的开创性和圆熟技巧都广为人称道,文中蕴含的艺术感染力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一直到现在。当“中华”出席社交场合时,还会被人介绍说“这是《汉》的作者”。&br&&br&巨大的荣誉,让作者变得有些飘飘然。它变了,不再勤奋刻苦,也不再乐于思辨,开始喜欢贪图享受,耽于声色,甚至有传言它甚至开始吸毒。从这一时期的几个中篇《魏》、《西晋》、《东晋》,明显能感觉到作者的精神状态向着颓废的深渊滑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再也写不出长篇巨著,全是中短篇甚至超短篇,不是颓废迷幻之作,就是狠戾血腥的自然主义,文字崩坏,情节满是自我毁灭的气息,数本书被禁,揭示出作者已经濒临崩溃。&br&&br&————————先写这些吧,后面的大家可以脑补————
一直到现在,评论家们对于“中华”这位作者保持着奇妙的热情。它是文学界的一位老前辈、一位传奇、一枚奇葩(褒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谜。它的作品汗牛充栋,著作等身,荣获无数大奖。更惊人的是,它的创作时间跨度很长。和他同时出道的老作者们…
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br&&br&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个周瑜粉,里面就隐隐谈到了孙权对周瑜并没有那么信任,当然,情节没有向阴谋论方向走,但是对于当时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震动了。&br&&br&之后读到正规史料时,一些细节则让我感到周瑜之死背后的疑云并非空穴来风,终于自己整理出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发在人人上。在知乎上看到题主的问题时,感到有必要来回答它。&br&&br&我的回答是:即使周瑜不死于孙权的阴谋,按照下面对这一时期形势的论证,他绝无可能顺利进行二分天下的计划。&br&&br&最后还是需要严肃地声明一下,阴谋论绝不代表100%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过,它起码应该是逻辑自洽的。下面的论证其实都是为了这一点。看到 &a data-hash=&e37b94c765dcc& href=&//www.zhihu.com/people/e37b94c765dc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37b94c765dcc&&@姬轩亦&/a&兄与我想法暗合的回答,我很欣喜,不过姬兄的答案好像过于笃定于阴谋论,略显得故弄玄虚了一些,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中古史材料一共就那么多,前人也钻的差不多了,“搞个大新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能提出一种自洽的可能,就是幸运了。&br&&br&举个例子吧,妹子约会迟到,她说是路上堵车了,但是我根据她平时的性格,判断她是看韩剧看忘记了。这后一种看法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但是史书只会记载妹子官方的说法。&br&&br&这就是阴谋论、记载和真相的关系。&br&&br&搞清楚了这个,就可以放心地看接下来的内容了。&br&&br&&br&&br&&p&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p&&br&&p&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三国志·郭嘉传》,以下出自此书者只注明传记篇目)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p&&br&&p&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p&&br&&p&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们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p&&br&&p&“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在整部《三国志》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p&&br&&p&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p&&br&&p&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p&&br&&p&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p&&p&“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p&&br&&p&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p&&br&&p&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p&&br&&p&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与一年前攻打南郡时受的箭伤联系起来,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的确,本传记载道:“瑜亲跨马櫟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但是,这毕竟只是外伤,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伤,没有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内夺走一个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国演义》为解决这个问题,把那支箭渲染为毒箭,又敷衍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使金疮复发的情节,但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p&&br&&p&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p&&br&&p&我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注意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记载。&/p&&br&&p&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先主传》)《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里记载道:&/p&&br&&p&“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p&&br&&p&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周瑜本传记载道:&/p&&br&&p&“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p&&br&&p&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备)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刘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p&&br&&p&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又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p&&br&&p&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p&&br&&p&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p&&br&&p&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那位大侦探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p&&br&&p&周瑜之死,孙权涉案。&/p&&br&&p&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p&&br&&p&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p&&br&&p&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p&&br&&p&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p&&br&&p&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br&&br&&/p&&p&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p&&br&&p&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p&&p&那么,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是怎么认识扑朔迷离的局势的呢?让我们回头来看周瑜死前写给孙权的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周瑜的政治遗言。因此我在这里不嫌烦琐,将这封信三个版本的原文照录于下。&/p&&br&&p&《周瑜传》本传版本:&/p&&p&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p&&br&&p&《江表传》版本:&/p&&p&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p&&br&&p&《资治通鉴》版本:&/p&&p&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p&&br&&p&其中,《资治通鉴》的版本显然是由《江表传》节录后半部分而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放在了前两封信的区别之上。正如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对《江表传》中周瑜信笺内容的评述,“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提醒曹刘威胁”和“推荐鲁肃自代”这两个主旨,在两封信中都得到了表达。不过,从语气上来看,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江表传》版本的信语气显得激昂壮烈,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一种建安年间特有的悲壮之气。本传版本的信语气则显得异常沉郁,甚至在最后露出了乞求孙权的意思。从感性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相信本传版本出自正当盛年的周瑜之口。以下,让我们对书信真伪问题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论证。&/p&&br&&p&《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辑录一部分东吴原始史料成书,成书年份不详,但不会晚于三国末期或晋初,基本可以认为和陈寿的《三国志》处于同一时期。而众所周知,陈寿《三国志》的吴书部分主要取材来源是吴国由韦昭编撰的官方史书《吴书》。韦昭本人即为吴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着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这段书信也必有官方底本。《江表传》的材料来源虽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见到很多当时材料的司马光采用,自然也并非伪作。&/p&&br&&p&两段言辞截然不同的书信同时流传,又都非伪作,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周瑜的书信在写入吴国官方档案时被进行了篡改。被篡改的版本被写入《三国志》,而原本则被《江表传》保存下来,并被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部分采用。&/p&&br&&p&司马光注意到了本传中周瑜信笺语气的诡异,因此选取了《江表传》版本的信作为基础文本,并删去信的前一段,这样信表达的内容基本和本传版本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对两封信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删除《江表传》原文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于是画蛇添足的举动,删除的那几句话看上去只不过是正题前的客套而已,其实周瑜是将死之人,国事急于星火,哪有写客套话的心情和精力?这些话里隐藏着的题外之义正是被删除的关键。&/p&&br&&p&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要在死前给孙权写下这封信?以下分析基于的文本是《江表传》的版本。&/p&&br&&p&要知道,周瑜是在从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刚刚见过孙权不久,双方表面上已经在伐蜀计划上达成了一致。他在临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给孙权写信,一方面再次说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这封信难道真的只是写给主君孙权一人看的吗?&/p&&br&&p&这封信与其说是一封给孙权的私人信笺,不如说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对于自己政治态度的一次声明。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人编撰《江表传》时收录了此信的全文从侧面说明了它当时的流传度。不过,来自东吴官方的篡改显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篡改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出当权者欲隐藏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接近真相。&/p&&br&&p&在信的开始,周瑜明确地提出了伐蜀计划,“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又写出了“染病”的经过,“至以不谨,道遇暴疾”。这两点正是孙权不欲为世人所知的要点,而在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点出,周瑜染病经过的突然会令人怀疑,而取蜀计划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也是周瑜最后暴死的深层原因,可惜的是,周瑜临死前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周瑜对权力的窥视与争取毋庸讳言,不过这种权力欲与其说像怀抱篡心的司马懿,不如说像后主时期大权独揽以便推行自己国策的诸葛亮。此刻的他已不是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拓基业,形成天下二分之势的栋梁。可是,他的主公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这种角色的前后冲突,最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悲剧。&/p&&br&&p&虽然周瑜死后,东吴的取蜀战略由于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但在当时,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战略却不乏追随者,从历史记载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划者庞统、执行者甘宁、副手孙瑜。以下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p&&br&&p&庞统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国志》本传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一本地方志揭示的。《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p&&br&&p&“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p&&br&&p&可见此时庞统在周瑜幕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周瑜的机要秘书。但由于他特殊而超然的身份,在这一阶段并未走上前台,因为他最终归蜀,这段早年历史也被湮没,被陈寿所不载。&/p&&br&&p&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周瑜“逼”出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载程普语),庞统最终被周瑜的气度折服,死心塌地地参与了周郎的取蜀规划。&/p&&p&我们知道,后来庞统投奔刘备后,很快为他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于是刘备决定带他入蜀,而留诸葛亮镇守荆州。这样系统的谋划,显然不可能出自一时一地,而是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再联系到周瑜当时首要的大事便是入蜀,被“任以大事”的庞统参与甚至主持了入蜀的谋划,是相当合理的推断。只不过天意弄人,这一计划后来竟改头换面,成为给刘皇叔的见面礼了。&/p&&p&&br&
庞统执掌周瑜幕府的机密,地方志并非孤证。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庞统也有参与。《江表传》记载:&/p&&br&&p&“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p&&br&&p&与周瑜去世前公开上疏不同,他对孙权提出的软禁刘备的建议是对外保密的,如刘备说的“密有白事”,而刘备如此坦诚地对庞统抛出问题,可见庞统在周瑜帐下时可典机密,在刘备集团也并非什么秘辛。&/p&&br&&p&一个这样身份的人,为何在周瑜去世后果断弃吴西奔?初读史时,我也对这一段殊不可解,直到破解了周瑜之死的冤案后,这段枝节才迎刃而解。&/p&&br&&p&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幕僚,忠诚对象并不包括孙权,而是周瑜个人。周瑜暴死之后,庞统送丧至吴,可以看作是为故主站最后一班岗。周瑜之死的内情,作为亲信的庞统应该是清楚的,他知道此刻他在吴国的位置已变得尴尬而微妙,如果继续仕吴,失去了靠山的他几乎肯定将遭到孙权的迫害。而借荆州计划的推行,亦让东吴方面的伐蜀计划失去了继续进行的可能性。西奔刘备于是成为庞统此刻唯一可能的选择。&/p&&br&&p&如果事情并非如此进行,那么便无法解释在庞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吊诡的事件。比如,《庞统传》本传记载,他在送丧周瑜期间,“吴人多闻其名”,包括陆绩、顾劭、全琮在内的东吴权贵都十分欣赏他,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了要向主公孙权引荐他的意图。庞统西归时,送别的陆绩等人说道:“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意味。&/p&&br&&p&当然,仅从理论上说,借荆州完成,作为南郡功曹的庞统自然要归附南郡新的主人刘备。但这样读史,难免缘木求鱼,在那样的战乱时代,人才在幕府间自由流动,规章制度早已成为具文。《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记载,赤壁战前,诸葛亮游说东吴参战,“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以张昭之古板,诸葛亮在刘备军中之地位,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东吴之大又怎么留不住一个小小的功曹呢?所以,陆绩等人的态度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知道作为周瑜幕僚的庞统不会见容于孙权。&/p&&br&&p&甘宁是支持周瑜取蜀计划的东吴鹰派军人的典型代表。《刘备传》记载道:“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将甘宁放在与周瑜并列的位置上。甘宁本传则记述了甘宁在初投孙权时便有取蜀的想法。在与孙权探讨进攻江夏黄祖之时,甘宁把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卢弼在做《三国志集解》时,在这里亲自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明确指出了两者的联系,是很准确的结论。&/p&&br&&p&
由于赤壁之战是东吴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东吴的主要高级将领几乎悉数随同周瑜出征抗曹,并参加了此后的南郡战役。周瑜的取蜀计划,自然也需要这些将领的支持。除了甘宁外,明确附议取蜀的将领并不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在周瑜手下效命的他们一定会帮助周瑜完成战略规划,应该是无可置疑之事。&/p&&br&&p&《吕蒙传》在传主参加江陵之战后继续记载:&/p&&br&&p&“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p&&br&&p&可见当时周瑜集团控制地域已与益州接壤,且前期的政治攻势很可能已开始进行。&/p&&br&&p&精英军人几乎全部为周瑜在荆州战区驱使,这给孙权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赤壁战后,孙权趁胜出击合肥,由于缺乏带兵的将领,竟然派遣不长于军旅的张昭攻击九江当涂来响应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援军还未派出,孙权和张昭就无功而返。相比于在江陵打得热火朝天的周瑜,28岁的孙权心中是否会有一丝嫉妒情绪不太好说,不过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江表传》),促使了孙权加快玩弄权术,分割周瑜集团的步伐。&/p&&br&&p&孙权并非乃兄孙策那样擅长战阵的君主,周瑜死后,他多次携众优秀吴将以压倒性兵力亲征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还顺带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同样是带兵作战,孙策身先士卒,横扫江东;周瑜在江陵之役中身中流箭仍“舆案行军营,激扬吏士”,终于击退曹仁。而孙权却在合肥之战中因冒失而身陷险境,被周泰、凌统等人冒死救出,士气大挫,耽误战局。如果只从军队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吴将会对谁抱有更多敬意与忠诚,不言而喻。孙策、周瑜可以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获得将领的钦服与忠诚,而孙权只能采取成本更高的方式,将筹码压在权术之上。他对武将的笼络,可谓不遗余力。孙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p&&br&&p&“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p&&br&&p&这句话中提到的四个人除了陈武之外,其他三人都跟随周瑜参加了赤壁、南郡之战。应该说,孙权对他们的笼络是成功的。其中的吕蒙后来更是在孙权的悉心栽培下,成长与周瑜、鲁肃并称的东吴第三位军政重量级人物。不过,他并没有周瑜、鲁肃那样独到的战略眼光,虽然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但所为之事终究也不逃一员战将的藩篱,趁盟友北伐之时偷袭荆州虽然在战术上无懈可击,在战略上却成为破坏联盟的大败笔。吕蒙去世时,本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孙权的悲痛,远远不是周瑜、鲁肃去世时可以比拟的。在孙权心中,亲手栽培的大将终究胜过有独立战略思想的帅才。&/p&&br&&p&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吕蒙那么好运。作为刚刚归吴便“勉建方略”(《甘宁传》),早于周瑜提出伐蜀计划的甘宁在周瑜去世,伐蜀计划搁浅后便成为孙权手下一员斗将。他虽然留下不少英勇事迹,却再也没有提出战略的机会,亦终生再无机会踏上曾近在咫尺的蜀地。甚至,《吕蒙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p&&br&&p&“甘宁粗暴好杀,既尝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p&&br&&p&吕蒙评论甘宁是“斗将”,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要知道,吕蒙还“少不修书传”的时候,甘宁已经在国家战略上令张昭哑口无言了。不过,人能否全部发挥其才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更重要的是机遇。如果主君是孙权这种类型的人,则更是如此。&/p&&br&&p&甘宁后来在郁郁不得志中去世,其子甘瓌“以罪徙会稽,无几死”。甘宁生前并未封侯,死后也没有被孙权追封。潘眉在读《甘宁传》时感叹道:&/p&&br&&p&“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为未副也。……若甘宁则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录,则所以待宁者,不亦薄乎!”&/p&&br&&p&吕蒙之升与甘宁之颓,这种鲜明的对比给周瑜之死的疑云下了另外一个鲜明的注脚。&/p&&br&&p&孙瑜是孙坚表弟孙静之子,在周瑜的取蜀战略蓝图中,他实际上起的是类似赤壁之战时程普那样的作用,也就是主要的副手。首先,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有合作,“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其次,他本人对取蜀战略也非常积极,甚至在周瑜死后,他仍率领水军进驻夏口,只是此时借荆州已经完成,实在没有机会越过刘备军取蜀,才被孙权召回。第三,则是他作为宗室的特殊身份,可以成为周瑜与孙权之间的一道缓冲带。因此,周瑜在对孙权阐述取蜀计划时,多次提到了孙瑜(前已引)。他对孙权说,取得蜀地后,留孙瑜在蜀地镇守,与马超结盟,而周瑜返回和孙权一起从襄阳北伐。&/p&&br&&p&周瑜的这番话不能不说有向孙权剖白的成分,蜀地山高路远,自古以来就是据险自立的宝地,本朝开国高祖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周瑜明确提出让宗室孙瑜留守,而自己在取蜀成功后返回荆州。可以想见,周瑜将孙瑜拉入取蜀计划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权衡,可惜的是,这番剖白并没有打动阳奉阴违的孙权。无独有偶,吕蒙和宗室孙皎也有着类似的纠葛,不过结果截然不同:&/p&&br&&p&“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p&&br&&p&将两个事例比较,周瑜和吕蒙在孙权心中的亲疏应该不难判断了。对于这位吴主来说,将帅拥有独立的战略思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p&&br&&p&孙瑜在周瑜去世后五年,建安二十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p&&br&&p&以上从庞统、甘宁、孙瑜作为三类不同人物的代表分析了以周瑜为中心的政治漩涡给东吴造成的影响。也许读者会觉得这里呈现的孙权形象太过阴暗,那么下面我将略为从孙权的角度论述一下“暗杀周瑜”这个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也将顺带分析一下这一阶段另两位重量级人物:与周瑜的“伐蜀”战略对立的“借荆州”战略的鼓吹者鲁肃与受益者刘备。&/p&&br&&p&按《三国志》乃至中国传记体史书的体例,君主的传记一般是按年份顺次记载国家发生的大事。而孙权的传记《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十五年发生的事时,只写了一句话:&/p&&br&&p&“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p&&br&&p&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最重量级的便是周瑜之死。而这里一句话全在说借荆州的行政安排,毫无疑问是史家的曲折笔法,告诉我们:孙权这一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完成了借荆州。&/p&&br&&p&相对于“取蜀”,“借荆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战略计划,也可以说它本来是因为赤壁战后刘备势力令人始料未及的飞速蹿升,而由鲁肃一力推行的急就章。最主要的证据之一,便是鲁肃本人早年的战略构想亦包含了向西发展的部分。《鲁肃传》载:&/p&&br&&p&“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p&&br&&p&鲁肃的话是非常有名的“榻上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东吴版的隆中对。在这篇说辞里,虽然并没有提到取蜀的部分,但是荆州全境在鲁肃当时的构想里却是务必牢牢掌握在东吴手中的。正所谓“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这样一来,无论是鼎足江东,还是西进取蜀,都有一个牢固的根据地。&/p&&br&&p&不过,刘表的去世打破了这个计划的一个关键立足点,也就是荆州控制在暗弱的刘表而非“天下枭雄”的刘备手中。如果刘备集团还如早年一样颠沛流离,并无稳定的战略构想,也就罢了。关键是,在更胜鲁肃一筹的大战略家诸葛亮眼中,荆州也是必须由刘备集团控制之处。这对鲁肃来说是个噩耗,意味着他必须修改自己一开始的战略构想。刚接到刘表去世的消息,他就立即请求孙权西去吊丧,而实际目的则是接触刘备集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鲁肃传》)这次接触的结果让鲁肃进一步坚信,对于这样一个由“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先主传》陈寿评论)的刘备领衔,“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周瑜传》周瑜语),诸葛亮制定战略计划的可怕集团,除了联盟抗曹,别无他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候,在大家都还在忧心是否能战胜曹军时,鲁肃心中已有了战后“借荆州”战略的萌芽。正如本传注引《吴书》所评述的那样:“(肃)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p&&br&&p&《三国志》中,陈寿花了很多笔墨来渲染鲁肃和诸葛亮之间的友情,刚一见面,鲁肃就豪爽地对诸葛亮自我介绍道:“我子瑜友也。”鲁肃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后,本传记载,“诸葛亮亦为发哀”。这些细致的描写绝非史册中出现的闲笔,而是点出两人在那段波云诡谲的时间里,在双方集团里起到作用的同质性——发展战略的执牛耳者。如果说赤壁战前的孙刘联盟是在北军压境之下迫不得已形成的,那么战后的这种联盟之所以能维系下去,就是两位战略巨人合力促成的。而冲突的关键荆州,则以“借荆州”的方式交给了诸葛亮代表的刘备集团。这多少让人有一种东吴集团吃了亏的感觉,不过事实上,如果我们理性地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借荆州”在当时对东吴集团来说,确实是比“伐蜀”更为理想的战略。&/p&&br&&p&联盟的目的是抗曹,那么曹操集团对此事的反应就是我们来衡量这一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个问题上,《鲁肃传》记载:&/p&&br&&p&“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p&&br&&p&对于陆战能力欠缺的吴军而言,如果控制荆州,虽然全部长江天堑落入手中,其意义却更多体现在防守上,自守有余,而侵略性不足。赤壁战后,东吴陆上两路出击,主力军团苦战一年才取得南郡,起辅攻作用的合肥方向则很快失败。很难想象战线拉长的江东能给曹操持续的军事压力。李安溪所谓“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当操”,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而刘备集团的陆战能力超群,有关羽、张飞这样可以如周瑜一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取得蜀地之后,从关中、荆州两个方面对曹操保持军事压力并非镜花水月。事实上,这也正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军出于秦川”云云,早已脍炙人口。而同时,东吴可以专心在合肥一线作战而不必担心战线问题。有理由推断,当时鲁肃已和诸葛亮关于这一战略交换过意见。&/p&&p&事实上,后来的历史的确是这样发展的。刘备在汉中拖住曹军主力的同时,关羽的北伐节节胜利,让曹操慌不择路,甚至想到了迁都。这种成绩,还是在“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吕蒙传》)的情况下取得的。而虽然由于陆战能力的低下,孙权与吴军在合肥并没有取得赫赫战功,但是也给肥沃的淮南地区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对于孙刘联盟来说,蚕食中原不再是一个梦想。可惜,短视的吕蒙,或者说他背后短视的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令这一切戛然而止。&/p&&br&&p&很多年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喟然感叹道:&/p&&br&&p&“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p&&br&&p&联盟的破裂,早在鲁肃生前就有征兆。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求取荆南三郡不果,平日对荆州的关羽“常以欢好抚之”(《鲁肃传》)的鲁肃变红脸为白脸,以大义斥责关羽,最后双方订立湘水之盟,一场兵戈消弭于无形。公正地说,这一次的冲突理亏方是刘备,鲁肃毕竟低估了流离半世的枭雄对于土地的贪婪。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之举哀,除了为一位私交甚笃的好朋友,恐怕更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孙刘联盟。&/p&&br&&p&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周瑜身上,回答另外一个如果不厘清周瑜之死真相,就近乎无解的问题:为什么周瑜死前要推荐鲁肃来接任?&/p&&br&&p&周瑜在信中已明确说了“刘备寄寓,有如养虎”,这是公然与当时鲁肃借荆州联合刘备的政策唱反调。在这之前,鲁肃已经否决了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可是,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周瑜临终上书,都无一例外地推荐鲁肃来接任自己的职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虽然赤壁战后,鲁肃立即返回江东,没有参加此后的南郡之战,也没有跟周瑜有私下交流的记载,但如上文分析,鲁肃的政治态度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李安溪指出:“肃始终本末大计,与刘氏合规,此处颇异公瑾耳。”后人从史料中都可以得到的结论,周瑜不可能不知道。那么,这一反常行为的动机究竟为何?为什么周瑜不推荐政治态度和自己相近,资历也不输于鲁肃的甘宁、孙瑜来接替呢?&/p&&br&&p&答案只有一个:周瑜对主君孙权在自己“暴病”中的作用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由于伐蜀计划里所谓的“野心”被清除,那么去世后的接任者一定是主张借荆州的鲁肃。在信笺里这么写,一是警示鲁肃这位多年好友,虽然自己不在后,东吴必将联合刘备,但是不能玩得过火,以至养虎遗患;二是为了不造成东吴军政高层的公开分裂,在孙权面前服软,使鲁肃顺利接任,以此为代价,来换得自己嫡系部将与后代不遭遇迫害。&/p&&br&&p&一代名将,在面对来自背后的黑枪时,也不得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令人感叹。更令人感叹的是,就算如此,他的后代也没有幸免于迫害。&/p&&br&&p&周瑜长子周循早死,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庐陵郡。诸葛瑾、步骘等人后来联名上书,请求孙权赦免其罪,这封上书写的非常有意思,并没有怎么提到周胤之罪本身,倒是花了一大半的篇幅来为他的父亲周瑜表功:&/p&&br&&p&“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p&&br&&p&很显然,他们对于周胤被贬谪真正的原因心知肚明。&/p&&br&&p&孙权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赦免周胤的要求,后来朱然、全综等人也上表请求,孙权才勉强同意。不过,在赦书下达的前夕,周胤却神秘地病死于徙所,陈寿写道:“权乃许之,会胤病死。”一个会字,让人生出许多联想。&/p&&br&&p&后来全综上表,表举周瑜的侄子周护当将军,理所当然地没有获得同意。孙权拒绝的答复也非常有意思,照录如下:&/p&&br&&p&“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也?”&/p&&br&&p&
一开始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忘记当初周瑜的功劳,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周护“性行危险”,所以不能当将领。事实上,以潘璋之嗜杀,贺齐之奢靡,都能做到顶尖的高级将领,受到孙权的宠爱,偌大的吴国又为何容不下一个周护呢?最后,也许是尚嫌不够,又欲盖弥彰地说道:“孤念公瑾,岂有已也?”可见,对于上表者的真正意图,孙权也是心如明镜的,因此,他干脆没有打太极,而是直接点出了“公瑾”这个问题的关键。全综如果稍识时务,恐怕再也不会对孙权提起这个话题了吧。&/p&&br&&p&而整篇周瑜本传,也在“孤念公瑾,岂有已也?”这句话中结束了。&/p&&br&&p&虽然周瑜并不完全赞同鲁肃的战略规划,但是多年风雨共济,对于他的人品,周瑜绝对信赖。《鲁肃传》记载:&/p&&br&&p&“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p&&br&&p&两人漫长的合作与友谊就此开始,在临终时那样凶险的情况下,信赖鲁肃成为了周瑜最后的抉择。他相信,鲁肃任何举动的出发点都绝不会是害东吴。而且,鲁肃和周瑜一样,都是有天下之志的人,他在赤壁战后东还见到孙权,本传里写道:&/p&&br&&p&“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輭轮征肃,始当显耳。’”&/p&&br&&p&返回吴地,意味着鲁肃要在那个错综复杂的阶段为孙权掌握局势,出谋划策。这是他履行职责前对孙权的一次严肃声明,他的一切行为和谋略都是为了东吴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权力。我想,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孙权对周瑜采取极端手段,他应该不知情。他和周瑜的计划本质都是为了东吴能在天下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孙权能“克成帝业”。这和后来的吕蒙等辈是有本质差别的,后世的韩菼指出了这一点:“吕蒙贪功喜事,无远略至计,其去周、鲁不可以道里计,合传似少史识。”&/p&&p&不同之处在于,周瑜的计划类似于一场豪赌,赌赢了便二分天下,赌输了便输掉身家;鲁肃的计划则无论进退,都可以鼎足三分。后来的历史,基本沿着鲁肃的轨迹在进行着,孙权登基称帝前,对大臣说道:“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不过,后来孙权在对陆逊回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时,却非常不厚道地把孙刘联盟一度破裂的黑锅扣到了鲁肃头上:“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吕蒙传》)明明是吕蒙与背后的孙权破坏了鲁肃生前的战略规划,却要鲁肃来背这个黑锅,颠倒黑白可谓叹为观止。在周瑜的赌与鲁肃的稳之间,孙权选择了稳,从国家的角度,这并没有什么过错,甚至对赌不起的东吴来说还是更明智的决定,但是用极端手段清除异己,则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扣给不在人世的鲁肃一顶莫须有的帽子,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位主君的气度与人品。&/p&&br&&p&如果说鲁肃在借荆州战略的推行前后有什么失策,那么就是仍然低估了刘备集团的执行力与决心。这个错误周瑜同样也犯了,他没有想到在赤壁之战前几乎毫无自己力量的刘备可以飞速发展,还幻想着可以裹挟刘备集团取蜀。而鲁肃则没有想到刘备在取得益州的情况下竟然抵赖归还荆南三郡,给联盟造成无法弥补的裂痕。而这样的行为碰上了东吴方面不好惹的吕蒙,苦果则由刘备和关羽自己咽下。&/p&&br&&p&不过,至少在建安十五年,刘备应该是天底下最开心的人,因为周瑜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刘备。自此,悬在他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消失,他如同“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周瑜评刘备语),入川,取汉中,刘备在失荆州前一路高歌猛进,一改前半生失意者的形象。&/p&&br&&p&不过,蛟龙得云雨,一半归之于时运,另一半则要归之于自己的努力。赤壁战前,刘备的处境似乎用“丧家之犬”都难以形容其落魄之万一,惨败于曹操南征大军,好不容易和江东孙家搭上线,又几乎成为人家去邀功的筹码。《程昱传》记载:&/p&&br&&p&“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p&&br&&p&足见当时刘备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存亡全系于孙权一念之间。幸亏诸葛亮、周瑜、鲁肃等高瞻远瞩的“乱世弄潮儿”(吕思勉语)一力促成孙刘联盟,保下了一世枭雄的性命。说是联盟,其实刘备方面完全属于从属地位,与客将无二。《江表传》写道:&/p&&br&&p&“(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p&&br&&p&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刘备方面属于从属地位的客观情况。这种从属地位一直延续到南郡之战之时,从赤壁战后到周瑜死前,双方力量在荆州此消彼长,犬牙交错。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也从亲密合作共抗曹军,到最后撕破脸皮分头上京告状。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周瑜之死背后的阴谋,关于这个话题不拟展开。总之,历史事实是,在周瑜安排与自己谋划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刘备集团趁江陵激战的时候夺取了防御薄弱的荆南地区,“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传》),从此拥有了与东吴集团讨价还价的资本,并最终在与周瑜的角斗中成功胜出。&/p&&br&&p&刘备上京面见孙权请求借荆州,西返时,对孙权说的一番话颇令人寻味,《江表传》记载说:&/p&&br&&p&“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p&&br&&p&可以想象,刘备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会在孙权心中激起多么大的波澜。孙权的那点权术,在阅人无数的父亲辈刘备眼中可谓洞若观火,只须一点点小作用力,就能推倒孙权心中那道薄弱的防线。此后的事态发展,可谓完全在刘备集团控制之下。可怜孙权、周瑜各自处心积虑,到头来却是为一个外人做了嫁衣。&/p&&br&&p&现在,我们可以用最简略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围绕着“周瑜之死”发生的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了。&/p&&br&&p&曹操南征,击败荆州的刘备。毫无资本的刘备投奔东吴,被周瑜裹挟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大胜后,周瑜名声蹿升,引来孙权的疑虑。周瑜继续在荆州作战,刘备在周瑜的羽翼下慢慢积累资本,最终提出借荆州,意图抢夺周瑜在荆州的胜利果实。此时围绕东吴今后的国策,出现了以周瑜为代表的“取蜀”派与以鲁肃为代表的“借荆州”派。在权力的诱惑下,孙权最终出手暗害了周瑜,周瑜临死前意识到了背后的阴谋,上书孙权请鲁肃接替自己。鲁肃推行借荆州战略,刘备取得荆州,随即在参与东吴取蜀计划的前周瑜机密幕僚庞统辅佐下西进,奠定天下三分。&/p&&br&&p&每一个疑点似乎都在这样的主线下得以被解释,不过,作为一个读史者,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p&&br&&p&《三国志》的作者,史家陈寿,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吗?&/p&&br&&p&一个一千八百年后的普通读者都可以从史料的细枝末节中推测出不合情理之处,那么陈寿当时能接触到的史料碎片,一定要远比我们现在更为完整,以前四史作者之一的史识,怎么可能不知道真相呢?&/p&&br&&p&可是,证据呢?&/p&&br&&p&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证据,因为如果陈寿都不能确定这个真相,今天的读者来作考据,难免有哗众取宠,空中楼阁之感。如果他能确定的话,即使是在魏晋易代那样政治黑暗的时代,以一名“良史之才”的职业良知,他也一定会留下什么线索,这线索不会仅仅是干巴巴的材料,而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观点。&/p&&br&&p&直到我翻到孙权传记《吴主传》的传后评论,我才为之释然,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p&&br&&p&“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p&&br&&p&句践,也就是越王勾践。除了割据范围都在吴越,很难找到从十九岁担任最高统治者一直到七十岁去世的孙权和卧薪尝胆忍辱复国的勾践有什么相似之处。唐庚就在此处迂腐地质疑道:“吴之受爵,乃由与蜀相攻,恐魏议其后耳。陈寿乃以句践比之,句践未尝受吴封爵也。”&/p&&br&&p&不过,我们知道,这位越王在灭吴之后曾经大杀功臣,包括献灭吴七策的大夫文种。&/p&&br&&p&也许有人会说,这里应该暗示的是孙权晚年因争储事件而屠戮大臣的事件吧。这种看法同样不正确。&/p&&br&&p&因为就在这一段评论后面,陈寿提到了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对于孙权末年杀功臣的事迹,无论是韦昭的《吴书》还是《三国志》都并未予以过多隐瞒。只有早年的不光彩事迹,才有隐瞒的必要。&/p&&br&&p&而且,陈寿在把孙权比作勾践之后写道:“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这样,就把时间断到了三分天下之前,而与晚年无涉。&/p&&br&&p&的确,除去周瑜让东吴没有了志在天下的“赌徒”(孙策也曾在官渡之战时谋划偷袭许昌,倒是可以和周瑜的取蜀计划相映成趣),不会再出现押上国运的豪赌,“自擅江表”不成问题。不过,孙权也亲手掐灭了一丝赤壁之战后出现的,“总括九州”(鲁肃语)的曙光。&/p&&br&&p&再来看后面的评论,便会发现陈寿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暨臻末年,弥以滋甚”的意思,是晚年这种倾向愈加严重,也就是说还在“成鼎峙之业”的阶段,“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特点,就已经显现了出来。&/p&&br&&p&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建安十五年某个寒冷的冬日夜里,庞统站在一艘顺流而下大船的船头,面对着寒冷的江风,却没有回舱的意思。舱里,放着的是周瑜的棺木。而与此同时,鲁肃站在江东的某个港口,沉默地望着漆黑的长江,一动不动。清冷的吴宫中,孙权对着孙策的灵位,一对碧眼里似有什么东西在闪动,却直到最后也没有流出来。&/p&&br&&p&在中国古代残酷的政治游戏中,这个无言的结局,也许,也是唯一可能的结局。&/p&
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
关于当年三聚氰胺奶粉真正被曝出的原因。&br&&br&『三鹿集团在得知婴儿患者时,第一反应是拒绝承认,然后封杀可能的消息,他们之前因此成功过,如果运气好,这次仍会过关;一些医生怀疑这些患上肾结石的可怜婴儿,可能与他们所饮用的奶粉直接相关,但他们不知该向哪些部门做出反映;一位湖南患者的父亲在七月曾独自向国家质检总局投诉,获得了三鹿奶粉的检验报告一“合格”;而卫生部在七月中旬接到了地方“肾结石婴心增多的报告,怀疑致病原因是三鹿奶粉,但卫生部“没有想到事情会那么严重”,它没有上报国务院,也没有通知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此刻的北京,笼罩在—片奥运将至的亢奋与紧张中,它不希望坏消息来干扰;一些地方媒体零星报道了婴儿因肾结石死亡的新闻,但是没人想到它们是更大悲剧的一部分,也没有记者深入追踪这一切,中国新闻界既缺乏这样的能力,也知道即使这样做了可能也徒劳无功,这些消息很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其他新闻里了。&br&&br&这一切的突然转变,是因为新西兰政府介入了此事。一家新西兰公司拥有三鹿集团百分之四十三的股份,当它发现三鹿奶粉的问题后,早在七月就通知了中国政府,但没收到明确答复。到了九月八日,新西兰通过外交渠道正式表达了关注,“外交无小事”的因素开始发生了作用,而且那气氛紧张的奥运会已过去了。九月十一日,一场暴风骤雨式的行动到来了,官员开始下台,媒体报道蜂拥而至,企业被严查,清算的力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几乎所有重要的牛奶企业都卷入其中。』——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br&&br&一个有着13亿人口国家的奶粉安全,需要一个千里之外的政府来操心。
关于当年三聚氰胺奶粉真正被曝出的原因。 『三鹿集团在得知婴儿患者时,第一反应是拒绝承认,然后封杀可能的消息,他们之前因此成功过,如果运气好,这次仍会过关;一些医生怀疑这些患上肾结石的可怜婴儿,可能与他们所饮用的奶粉直接相关,但他们不知该向…
现在搞政治的完全不读历史吗?&br&简单地说,现在的政治正确是在马克思和列宁的逼迫之下形成的。&br&&br&早期资本主义极其残酷,英国的纺织工人很多人进工厂后只能活三五年,环境恶劣,而且大量使用童工。&br&技术的发展要求工人的知识能力同步提高,但是,工人的知识能力提高之后,不愿意再接受贫富悬殊的状态。&br&&br&在主流的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家说,资本创造财富,我有钱是资本带来的,是“资本——商品——资本”循环。&br&马克思说,不对,劳动创造财富。正确的应该是“商品——货币——商品”的循环。&br&马克思再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全球的工业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地消灭资本,劳动者可以联合起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为自己而不是为资本劳动,这是共产主义。&br&马克思因此下结论,共产主义将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中产生。&br&但是,共产主义迟迟没有产生,反而引发了世界大战,工人成为战场炮灰。&br&&br&第二国际说,工人要选举权,可以组建政党在议会斗争。英国工党成立,欧洲社民党逐渐崛起&br&列宁说,单独一国建立“共产主义”,再推动全球共产主义的实现。&br&斯大林说,你们都来打我,看我搞“军事共产主义”。&br&&br&二战后,苏维埃进行曲高唱“苏维埃惩罚世界”,威慑整个世界。其实苏联威慑世界的从来不是武器,而是思想。&br&苏联在全世界有无数的支持者,连原子弹技术都能从美国偷来,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br&&br&欧洲的对策就是福利社会和议会选举。&br&美国的对策就是,1、麦卡锡主义清洗共产主义者,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放一个;2、收买工人和弱势群体如黑人等,给钱给选举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br&一直到80年代,欧美的工人渐渐变成了中产阶级。&br&这就是政治正确的源头。&br&在美国,政治正确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理论,造就了一批巨大的受益者,比如贵族工人、少数族裔,比如高科技群体,比如同性恋等过去的边缘人士,政治正确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利益团体,民主党是最大的受益者。&br&&br&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事情总要走向反面。&br&90年苏联崩溃,苏联的崩溃让美国误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以为历史终结了。&br&政治正确的源头是反对过度的资本权力,现在政治正确妨碍了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但是资本要扩张,怎么办?&br&解决方案是资本全球化,以全球化利润补贴国内,实现政治正确。&br&资本流向了那些“政治不正确”的国家,比如中国、比如巴西、比如印度等等。推动政治正确的政党如民主党等被收买,这些人在美欧支持政治正确,稳定国内的中产阶级和前“弱势群体”,在全球推行“华盛顿共识”。&br&后果就是产业转移,欧美失业率大增,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全球化难以为继。&br&但是,欧美的产业已经空洞化,中产阶级被牺牲了,又引进大量“吃福利”的穷人,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钱去收买中产阶级和前“弱势群体”。&br&美国社会高度分化,1990年之后,贫富分化的趋势图,不需要贴了吧?&br&&br&智慧之王所罗门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br&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br&超越时空的智慧,自有其超越时空的道理。&br&&br&1818年,马克思出生。1883年,马克思去世。&br&现代资本和1883年一样贪婪,劳动者则走向更遥远的1818年。&br&中产阶级一如既往地短视、懦弱和弱智,轻飘飘地跟随媒体嘲弄“苏联的邪恶”,轻薄地说“马克思过时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正是“邪恶苏联”维护了他们的福利,保护了他们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br&&br&马克思关注的如“为资本劳动还是为人的需求劳动”、“人的异化”等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在二战后的70年中,受到“邪恶苏联”的逼迫有所缓和,现在重新露出狰狞的面目。&br&&br&当今的“政治正确”即将解体,温情脉脉的时代即将过去。&br&历史没有结束,历史将以新的方式展开。
现在搞政治的完全不读历史吗? 简单地说,现在的政治正确是在马克思和列宁的逼迫之下形成的。 早期资本主义极其残酷,英国的纺织工人很多人进工厂后只能活三五年,环境恶劣,而且大量使用童工。 技术的发展要求工人的知识能力同步提高,但是,工人的知识能…
谢邀,这是我第六季的第10篇评论。&br&第六季结束后会继续发布关于冰火和权游的文章。某信搜索“圣狗子”即可。&br&&br&这一集是我心中的本季最佳。开头君临那一段的配乐、摄影和剪辑结合得简直太棒了。没用几秒就让我陷入导演想要营造的气氛中。&br&当然,美好的一集肯定不会少了她。&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42aa9048b92cdb1a6b1c9e30e5a4b04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42aa9048b92cdb1a6b1c9e30e5a4b04_r.jpg&&&/figure&&br&片头临冬城的动画里终于时隔四季再次出现了代表史塔克家的狼头。这一刻已经准备好哭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312adea20f88d8b10c04d3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312adea20f88d8b10c04d33_r.jpg&&&/figure&&br&&br&&br&&b&君临:Mad Queen&/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f73b77f6a4e1d274bb509d0f2670bc9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f73b77f6a4e1d274bb509d0f2670bc9_r.jpg&&&/figure&&br&第五季第一集里,还是个孩子的瑟曦来到巫姬“蛤蟆”的帐篷里,她们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br&瑟曦: 我什么时候可以嫁给王子?&br&巫姬: 永远不会,你会嫁给国王。&br&瑟曦: 我会成为 &b&queen&/b&,对吧?&br&巫姬: 是的,你会成为 &b&Queen&/b&,直到另一个更年轻,更美丽的到来,她会推翻并夺取你珍爱的一切。&br&我们一直以为 queen 指的是王后,原来 Queen 竟指的是女王。瑟曦开始以为她嫁给国王,是因为王子最后登基,却不想她其实是嫁给了“篡夺者”。她也一直以为那个更年轻美丽的是夺走托曼的玛格丽,或者珊莎,但现在这个人却更可能是丹妮。&br&书中这段对话接下来是这样的:&br&&blockquote&“我和国王会有孩子吗?”她问。 “噢,当然。十六个属于他,另外三个属于你。” 老妇人却没说完,“他们将以黄金为宝冠,以黄金为裹尸布,”巫婆叫道,“将来有一天,当你被泪水淹没时,valonqar 将扼住你苍白的脖子,夺走你的生命。”&/blockquote&这里的 valonqar,是高等瓦雷利亚语中“弟弟”的意思。瑟曦对提利昂的敌意,就是来源于此。之前也有人认为这个“弟弟”会是猎狗,在杀掉僵尸魔山后顺手收拾了瑟曦。也有人猜测这个人会是詹姆,因为他也是瑟曦的弟弟。而登基仪式上詹姆看着瑟曦的表情,很难让你联想到其实仅仅两集之前,他还对艾德慕说自己有多么爱瑟曦。&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4eba36f8d51fe93887ca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4eba36f8d51fe93887caf_r.jpg&&&/figure&&br&现在的瑟曦似乎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但其实她比以往变得更孤家寡人。七大王国里,也许没有一个会支持她。包括西境的兰尼斯特们。&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14c19dfc4d89c1080c4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14c19dfc4d89c1080c40_r.jpg&&&/figure&&p&瑟曦登基的那一幕里,瑟曦的演员琳娜·海蒂为自己这一季的表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那一场戏其实她没有一句台词,在她的剧本上,导演是这么给她写的:&/p&&blockquote&&p&瑟曦,君临女王,邀请你们前来去你们妈的。&br&&/p&&p&Cersei, Queen of Kingslanding, invites you all to fuck yourselves.&/p&&/blockquote&&br&负责《权力的游戏》道具的设计师 Michele Clapton 在第十集播出前接受采访时说,在设计剧中的王冠时,她试图让每一个王冠于佩戴它的人产生某种联系。而她认为自己最喜欢的王冠设计,是她为“某人”在第十集设计的。&br&现在终于知道这个“某人”是谁了,我也很喜欢这个王冠。&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64efba24bacd5da23fb2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64efba24bacd5da23fb2_r.jpg&&&/figure&&br&虽然野火的爆发在大部分人的预料之中,但整个剧情的发展还是充满亮点,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点燃野火然后爆炸那么简单。兰塞尔挣扎着试图吹灭蜡烛,众人中唯有玛格丽感受到大事不妙,以及大麻雀的得意忘形,都让最后的爆发更有意义。&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1c92da043eb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1c92da043ebd_r.jpg&&&/figure&&br&洛拉斯头上被刻上麻雀党标记的时候,旁观的他的父亲梅斯·提利尔忍不住叫出声来。梅斯虽傻,但那一刻他看上去比他儿子还痛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76aad74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76aad74_r.jpg&&&/figure&&br&托曼站在窗口,红堡下依稀传来人们的哀嚎。他跳窗自杀,画面还停留在空荡荡的窗口,但佛雷的声音却已经传来。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这个镜头的设定。&br&托曼死了,瑟曦也失去了最后的顾忌,她之后会在女王的位置做的事情,一定会比现在还要疯狂。&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ccdd4ad8e45f7d25cda48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ccdd4ad8e45f7d25cda48_r.jpg&&&/figure&&br&&br&&br&&br&&b&Promise me, Ned.&/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de83b1ba2fe58f1a0f689_b.jpg&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4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6&&&/figure&&br&&blockquote&他至今还偶尔能听得见她死前的呓语。答应我,她在那个弥漫血腥和玫瑰馨香的房间里朝他喊,奈德,答应我。迟迟不退的高烧吸走了她全部的力量,当时的她气若游丝。但当他保证将信守诺言时,妹妹眼里的恐惧顿时一扫而空。奈德记得她最后的微笑,还有她如何紧抓他的手,随后离开人世,玫瑰花瓣自她掌心倾流而出,沉暗而无生气。在那之后发生了什么,他全都不记得。当人们找到他时,他仍然紧紧抱着她了无生气的躯体,哀恸得难以言语。据说最后是那个矮小的泽地人霍兰·黎德将她的手自他手中抽开,奈德自己一片茫然。“我一有机会就会带花来看她,”他说,“莱安娜她……一直很喜欢花。”&br&He could hear her still at times. &b&Promise me,&/b& she had cried, in a room that smelled of blood and roses. &b&Promise me, Ned.&/b& The fever had taken her strength and her voice had been faint as a whisper, but when he gave her his word, the fear had gone out of his sister’s eyes. Ned remembered the way she had smiled then, how tightly her fingers had clutched his as she gave up her hold on life, the rose petals spilling from her palm, dead and black. After that he remembered nothing. They had found him still holding her body, silent with grief. The little crannogman, Howland Reed, had taken her hand from his. Ned could recall none of it. “I bring her flowers when I can,” he said. “Lyanna was … fond of flowers.”&/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e37d2a82a8c6fe0068319ce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e37d2a82a8c6fe0068319ce_r.jpg&&&/figure&&br&极乐塔下的奈德,刚刚和同伴从不光彩地杀死了最伟大的剑士, 进入塔后,他又要为了自己的妹妹,向全世界承认自己有一个私生子。 这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荣誉的男人,在这一天为自己的家人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就像十几年后,在君临的他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愿意承认叛国一样。&br&&br&镜头一闪而过,那个奈德保护了一辈子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北境之王,他依然像极了那个像父亲一样将他养大他的男人。在面对处置梅丽珊卓的问题时,他也坚持了原则,就像奈德会做的那样。&br&&br&最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在听到珊莎说冬天终于要来的消息时,这个诞生在极乐塔的孩子在雪天里笑着,不经意间说出了母亲最后说的那个词:&br& Well, &b&father always promised&/b&, didn't h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c9e7de5be8ec438ec6f8b00e8af763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c9e7de5be8ec438ec6f8b00e8af7634_r.jpg&&&/figure&&br&第一季第二集里,奈德和北上长城的琼恩告别,琼恩问奈德:“我母亲还活着吗?她知道我吗?她知道我在哪里,要去哪里吗?她关心这些吗?”&br&奈德说:“下次我们见面时,我们会聊聊你的母亲,&b&I promise&/b&”。&br&可惜他们再也没能见面。&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6a0a2cbe3e0bb2c6add87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6a0a2cbe3e0bb2c6add87a_r.jpg&&&/figure&&i&图片来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twitter.com/undomyel/status/62521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twitter.com/undomyel/st&/span&&span class=&invisible&&atus/62521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i&&br&&br&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幕里,扮演奈德的演员肖恩·宾其实已经了解了有关琼恩真实身份的信息。他至少知道了琼恩不是奈德·史塔克的孩子。所以在这经典的一幕里,肖恩·宾的演技才那么真实。&br&&br&&br&&br&&br&&b&关于极乐塔:&/b&&br&给不明真相的观众:琼恩是莱安娜和雷加·坦格利安的孩子。莱安娜不是被雷加掳走的,她和雷加相爱,最终选择和已婚的雷加私奔。琼恩是雷加·坦格利安的儿子,丹妮也就是琼恩的姑姑。这个被称作 R+L=J (Rheagar + Lyanna = Jon) 的理论,在20年前第一本书出版后就被读者们提出。20年后,当年还是学生的读者们的孩子也已经有琼恩这么大了,而这个理论也终于得到了验证。而极乐塔里的这一幕的凄美,也没有让观众失望。&br&&br&琼恩不是劳勃甚至疯王的儿子,这两种可能性在书中毫无铺垫。而琼恩的发色也没有问题,因为历史上还有好几个坦格利安,像琼恩一样不是银发紫眸。&br&另外,HBO 也发布了一张照片,证明了 Jon 的父母的确是莱安娜·史塔克和雷加·坦格利安。&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6fbcfe04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6fbcfe04_r.jpg&&&/figure&&br&事实上,即使你没有读过书,如果回味剧中之前的很多细节,琼恩的身份也已经被暗示过很多次了。&br&比如所有人描述的雷加,都是阳光的,勇敢的,堂堂正正的。巴利斯坦曾告诉丹妮,雷加喜欢便服走在平民之中,喜欢为大家歌唱。又一次他在街边卖唱,然后把得到的钱给孤儿。几乎在所有人的描述里,雷加都不像是一个会绑架、强暴甚至杀害别人的人。甚至雷加之死,也是得到了这样的评价:&br&&blockquote&Rhaegar fought valiantly, Rhaegar fought nobly, Rhaegar fought honorably. And Rhaegar died.&br&雷加战斗得英勇,雷加战斗得高贵,雷加战斗得荣誉,雷加死得不明不白。&/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cca05625ebce9da78fa1b3_b.jpg& data-rawwidth=&1197& data-rawheight=&6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cca05625ebce9da78fa1b3_r.jpg&&&/figure&&br&而在临冬城的回忆里,我们也看得出莱安娜·史塔克潇洒无畏。她甚至比她的兄弟们还要自信,绝不是那种会被轻易掳走的弱小动物。&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20aba0673c5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20aba0673c51_r.jpg&&&/figure&&br&奈德在君临担任首相时,曾经为了要不要暗杀丹妮莉丝而和劳勃吵红了眼,为此他向劳勃扔回了首相的胸针。詹姆在君临袭击他时肆无忌惮,就是因为那是他不是首相了。现在想想,他想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丹妮莉丝。&br&在黑城堡上,导演曾也抖过一个只有懂的人才会理解的包袱。第五季第五集里,伊蒙学士悲伤地对山姆说:“一个坦格利安孤独地在这个世界上,真是件糟糕的事”。话音还没落,琼恩就出现在了门口,找伊蒙学士商量事情。&br&类似于这样的铺垫,还有很多。我特意翻译了 YouTube 上一个视频,视频里剪辑了1-5季里几乎关于这段往事的铺垫,看完后相信你也会非常感动。&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qq.com/page/r/k/y/r0310l07qky.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权力的游戏》关于琼恩身世的铺垫& data-poster=&http://vpic.video.qq.com/10l07qky_160_90_3.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vpic.video.qq.com/10l07qky_160_90_3.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权力的游戏》关于琼恩身世的铺垫&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qq.com/page/r/k/y/r0310l07qky.html&/span&
&/a&&br&从这一刻起,所有的观众都将期待两个坦格利安故事线的交集了。不知道这会是在君临的铁王座下,还是在对抗异鬼时,也不知道我们还要等多久,而征服者对于北境之王来说,也不知道究竟是敌是友。&br&以及,他究竟会从谁口中知道自己的身世。极乐塔的另一位亲历者,梅拉的父亲霍兰·黎德从未在非回忆场景里登场。如果告诉琼恩的是布兰,这意味着剧中未来又会有史塔克的团聚,虽然活着的布兰才是史塔克家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果是其他人,那他们又是如何得知这个秘密的,也会很有意思。&br&&br&&br&&b&孪河城:红色婚礼的倒影&/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9ed2ced4e55d69011aa8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知道明天今天排列五出出啥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