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像生命女神裸奔一样裸奔吗 APP护隐私

  智能手机成了现代人生活的标配,连上Wi-Fi,下载各种App,输入手机号码,接收短信验证码再完成各种信息认证……一串熟悉的操作后,便打开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大门,但也毫不知情地把个人隐私信息“曝光”了。

  最近问世的一款名为vivo NEX的手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网友口中的“流氓软件鉴别神器”。

  为何这么说?有用户发现,vivo NEX在使用一些软件时,这款手机的摄像头会突然默默升起,又默默缩回去,这让大家不禁起了疑虑,用户是否被偷拍?同时,还有人发现,在未对vivo NEX进行操作时,页面仍会出现百度输入法正在录音的消息,不仅“偷窥”还要“监听”?

  随后,相关软件供应方回应称,摄像头没有做任何拍摄或采集行为,只调用了接口,并没有其他任何操作;输入法做了语音麦克风预热的优化,被误认为正在录音。

  尽管如此,上述事件再度引发了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人隐私该如何得到安全保障的反思。

  7月10日,微博名为“超级无敌小纳野”的网友发出内容称:“两天前和朋友无意间逛了一间戴森专卖店,看了下吸尘器,纯属于心血来潮,在那之前没搜索过任何戴森吸尘器的关键字,然而,两天后我收到了这样的一条推送,惊异之余,翻了下安卓手机软件的后台权限,似乎大部分软件的摄像头,通话,麦克风,定位权限是无法被取消的。”

  一边咒骂软件开发商没有道德,一边把自己定为弱势群体的“超级无敌小纳野”说:“你每天带着一个移动的监视设备,每一秒都在泄露你的信息。”

  隐私信息在“裸奔”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诈骗行为分析报告》显示,通过对1129款手机APP获取手机用户隐私权限情况的统计,评估移动端的安全性。

  研究团队共选取了852个安卓手机APP、275个iOS手机APP,对3类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即核心隐私权限(访问联系人、获取手机号等)、重要隐私权限(发送短信、拨打电话、录音、开摄像头等)及普通隐私权限(打开蓝牙、Wi-Fi等)。

  隐私安全测试结果显示,2017年下半年,852个安卓手机App中,有98.5%都要获取用户隐私权限。

  去年,江苏省消协举行发布会,公布了手机APP侵犯消费者信息安全的相关情况。据透露,大量手机APP未经用户选择,自动获取个人信息,如精确定位、通讯录、发送短信等。这种过度收集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泄露并最终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

  通过现场检测,在手机下载的100多个APP中,79个APP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APP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有14个APP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而在个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通讯录和短信”最容易被APP获得。

  据发布会相关人员介绍, 绝大多数手机APP在安装前后都没有明示告知用户会获取哪些权限,及获取权限后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和风险。此外,这些软件在获取权限时没有给用户选择的机会,存在默认选择的现象,这些都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隐私信息如何保护?

  在网络电商平台上买了一个耳麦,后来发现,只要打开电脑网页,都在推送某品牌的耳机广告。

  这是国家信息中心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技术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邓子健因数据泄露而带来的困扰,而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邓子健认为,解决大数据安全隐私问题,要建立基于密码的安全防护体系;要结合数据运行安全监管、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监管,形成层次化、综合化的大数据安全体系,建立大数据生态圈的安全秩序;要针对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价值挖掘与利用,建立有效激励各方参与的,数据共享安全生态圈,实现大数据应用与安全保障融合发展。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称,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者和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周辉还表示,若公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或投诉举报不畅的,还可以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举报,也可以向工信部门举报。若有初步的证据,可以对应用程序的开发者提起民事诉讼。

}

觉得自己没什么好隐藏的?但当你目睹视频中的实验,得知一个陌生人获取你的年龄、住址、亲属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有多么容易时,你的看法会不会改变?

应急办法:下载拦截追踪器的浏览器插件。它们会检查网页源代码,搜索已知的追踪或窥探行为。它们不一定完全屏蔽广告,但能拦截未经你允许的追踪行为。

Foundation)开发,适用于Chrome和Firefox浏览器。如果装了隐私獾后,你常去的网站看不了了(可能是因为插件把网站主体和追踪器一起屏蔽了),也可以试试免费版的和Spokeo等许多网站是会删除记录的。你只需注意,要求删除数据时不要泄露更多信息。(大型数据经纪公司Acxiom旗下的AboutThedata.com会要求你输入社保号码的后四位数,但该公司是合法的。)如果网站收录的信息有误,别去更正。

进阶办法:你可以聘请专人帮你申请删除数百家网站上的个人信息。Abine的DeleteMe和较新成立的PrivacyMate均可提供该服务。由于公共文档不断发布,你的信息可能会因此再度被收录,所以首次清理完后,你可能还要续订这项服务。

}

一年一度的大戏“3·15消费者权益日”终于落下帷幕,但结束的仅仅是3·15曝光晚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及其效应,将会波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或许到2014年的这个时候才会被新的被曝光事件抹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年3·15的关注点不再仅仅集中在食品卫生问题上,信息时代带来的互联网生活,以及非生活必需品、如汽车、保健品、药品等问题也被拿到台面上来,其中尤以互联网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在这个信息时代浪潮中,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任何角落,那么用户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人隐私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又有谁会对用户的隐私安全负责,今年3·15曝光的诸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重重的警钟。


隐私裸奔维权无门 互联网信息安全谁来负责?

    如果说互联网信息安全,首先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已经不再单纯指传统概念的计算机、PC机范畴,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甚至可能不止一部的智能,在泄露用户隐私问题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你用的是Android手机、还是/iPad、亦或者Windows Phone手机,在安装App应用的时候,会遇到系统询问是否同意该App获取用户地理位置、用户通讯录、用户日程资料等提示。当然,如果是App已经预装在手机里的话,用户就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了。


过度开放的手机系统为用户隐私泄露的导火索(图片来自dongyingnews)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同意,原因是在类似App中,确实需要添加地理位置信息,或者确实需要该App关联与之匹配的资料。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操作实际上并不只是发生本地,而是同步发送到了App开发者的服务器中,甚至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各种卡号密码等信息,都是以未加密形式裸奔在移动互联网中。这时,每一部智能手机就无异于黑客口中的“肉鸡”,这些暴露的个人隐私不用则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每一台PC、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是黑客口中的“肉鸡”(图片来自)

除用户隐私问题之外,另一个和手机产品相关被曝光的问题,就是苹果iPhone、iPad、Mac电脑等苹果全线产品的产品质保问题。身边有不少使用iPhone的朋友都更换过失灵的Home键,而大家的经历都和3·15晚会曝光的如出一辙:除后壳之外全部更换新配件,但产品质保不会有任何变化。苹果公司自己的规定和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问题上确实存在冲突,但在这样的冲突并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苹果的产品竟然在中国以行货的身份售卖了这么多年,这到底该归咎于谁?同样问题的受害者并不是只有中国而已,韩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令苹果低头妥协的榜样,中国不计其数的消费者到今天仍然维权无门,这又该归咎于谁?


苹果产品维修10大问题(图片来自.cn)

回过头再看今年3·15曝光的这两个移动信息产业的两个问题,互联网隐私泄露问题也好,苹果数码产品质保问题也罢,其实都是一种问题。互联网和手机,一个是虚拟的一个是实体的,但都是提供服务的平台,也是用户工作生活离不开的平台。平台本身并无过错,但在人类主宰的社会中,任何平台、体系都需要对应的法律法律进行约束,不只是规范平台同时更要约束人的行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的强劲推动力,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更是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一年一度的大戏“3·15消费者权益日”终于落下帷幕,但结束的仅仅是3·15曝光晚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及其效应,将会波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或许到2014年的这个时候才会被新的被曝光事件抹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年3·15的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女神裸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