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多多的主要业务是什么意思?

今年6月中旬,一则“广电总局责令移动停止违规IPTV业务”的新闻让IPTV继月初“移动IPTV牌照申请被广电总局驳回”再度登上了当月通信业的头条。

6月份,广电总局下达了要求中国移动对IPTV业务进行整改的通知。要求:

一、各省移动运营商是否还在通过出售、赠送机顶盒的方式,进行“魔百盒”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发展?

二、对于已经发展的互联网电视业务和机顶盒终端是否已完成整改?

其中整改完成的标志为:

一、是否已从互联网电视转为合规的IPTV:即原有互联网电视用户已切割到省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

二、中国移动是否已将互联网电视管理权限转交给播控牌照方:即盒子的开机界面、EPG页面上不再出现中国移动的标识;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方掌握机顶盒的EPG、用户管理、内容集成、计费等系统;盒子的网络传输不仅限于中国移动网络,可对外开放。

一波波整治过后,无疑将IPTV和OTT置于风口浪尖。日前山东广电网络临沂分公司发表了一篇《致广大IPTV用户的一封信》的战斗檄文,让我们来看看都说了些啥。

您好!近期,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式下文(《鲁新广字【2017】538号》)要求各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执法局自8月份开始,针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展的IPTV业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并要求停止办理一切IPTV业务。

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发展IPTV(网络电视盒子)业务过程中出现了无传输服务牌照、违规开展OTT业务、违规建设平台和系统、擅自传播视频内容等问题,严重违反了《国务院关于引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0】5号)和《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第6号)等有关要求,存在较大的内容安全隐患。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文化执法部门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坚决打击违规行为,停止一切违规业务。届时,您正在使用的IPTV在直播内容、点播业务、信号传输等方面将受到严重制约,也会给你的生活和收视体验带来不便和影响!

为保障您的收视安全并享受更好的收视体验和服务,请您选择国家广电总局指定的正规、安全的收视渠道——广电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是山东省内唯一合法的传输服务平台,具有信号稳定、内容健康、传输安全,真高清、不卡顿、收视便捷等优势,并且数字电视价格透明无捆绑消费,可随时报停,是用户认可的专网、绿网、国网。有线数字电视,您的视频专家,山东有线竭诚为您服务。

我们来画个重点: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业务存在较大的内容安全隐患,会给用户的生活和收视体验带来不便和影响;有线数字电视才是合法的传输服务平台,请选择国家广电总局指定的正规、安全的收视渠道——广电数字电视。

这山东广电的意思在明确不过了,就是说运营商IPTV 业务有违规,大家还是别用了,有线电视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移动的“魔百盒”业务不能称之为IPTV业务,移动一直没有从广电总局那拿到IPTV牌照,所以“魔百盒”是属于OTT电视的范畴,即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传输的电视播放形式。就内容而言,IPTV与OTT的内容都包含自制内容和网络内容,不同的是IPTV有直播权限,而OTT没有直播权限。这也是广电总局责令移动整改的原因之所在。而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已经取得了IPTV牌照,其业务也是合乎国家政策法规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视频的迅速崛起,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将视频作为核心业务,并明确表示将要发力IPTV。其中,中国电信提出“坚定不移走IPTV+宽带战略”,将每一个发展的宽带用户,都变成IPTV用户。近期在安徽、山东等地区,电信进一步推出省内不限量+百兆宽带+IPTV融合套餐,性价比极高,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中国联通也将视频业务定位为战略性基础业务,2016年IPTV宽带渗透率为30%,联通提出未来3年提升至52%的目标。

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5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保持良好态势,其中IPTV用户数净增1372万户,截至5月底,IPTV用户总数突破一亿户。面对IPTV强大的攻势,而有线电视的用户又在不断减少,有线电视承受的压力实在不小。读完这篇《致广大IPTV用户的一封信》,小编想对有线电视说一句:你急了!

授权及商业合作请联系,百度知道日报保留追责权利。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

}

原标题:京东和拼多多会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关系?

腾讯本来与电子商务关系不大,曾经也做过拍拍、易迅、高朋等,但基本上都折戟,后来干脆将电商业务卖给了京东,但是,自从微信要“连接一切”以来,腾讯的电商梦死灰复燃。

如今,聚集在腾讯流量的大旗之下,有京东、拼多多、微商微选等等,随着腾讯疯狂在零售领域进行投资,家乐福中国、沃尔玛中国、永辉超市、步步高超市等等也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态势。

我们还是要看到,虽然这些公司看起来都团结在腾讯周围,但互相之间却是竞争关系,京东与永辉是竞争对手,所以即便京东很早就投资了永辉,却在此后变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者”。

腾讯为什么要亲自做一个拼多多,有人说,是因为京东在接入微信一级入口以后并没有达到腾讯的理想,不仅未能把手机端做起来,也未能有效遏制淘宝流量的增长,所以不得不亲自出手。

拼多多的发展也确实给京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首要就是让京东的手机APP的用户增长与活跃度都出现了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即便微信流量惊人,但依然不是取之不竭,在微信上增加购物有此消彼长的后果,太多的同类在一起是不相容的。

在2017年的猎豹大数据电商类APP排行榜上,拼多多超过了京东,一跃成为居淘宝之后的第二名。另外,也有报道显示拼多多的日订单量也早已经超过京东。在另外一份数据中,淘宝的用户数量与活跃量都在增长,拼多多的增长更是迅猛,唯独下降的却是京东APP,可见,拼多多的增长主要是抢夺了京东的客源,而非其他。

京东与拼多多有竞争关系吗?只要是购物的,就应该有,但是两者的理念不一样,看起来竞争并不多。

显然,京东也是不屑于与拼多多为伍的。一直以来京东都是高调宣传自己的正品质量,企业口号也是“正道成功”。但是,有数据显示,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13.12%。累计接到投诉227宗,被投诉的主要问题为假货、服务态度差、罚款不合理等,这显然与京东的理念格格不入。

当然,即便如此,京东的宣传上也从来没有将拼多多的质量问题挂在嘴边,毕竟“本是同根生”,同样都是腾讯投资的产业。对于腾讯来讲,京东是对标天猫的,拼多多是对标淘宝的,属于典型的一高一低的搭配。理论上很好,但现实却不一样,淘宝是给天猫引流的,内部也是打通的,但拼多多与京东却是“对手”,至少在现在是无法整合。

拍拍网卖给了京东,本来京东可以将拍拍与京东组合成类似淘宝天猫的格局,但京东的团队缺乏对抗社会性假货泛滥的管理能力,不得不进行了放弃,以至于从此失去了在移动端上追赶阿里巴巴的机会。

据说,腾讯管理体制中最有效率的就是同一个业务之间会有多个团队来竞争,以此来保证活力,但这种模式适合做产品,或者说更适合做生命周期小、更新换代快的游戏业务,对于需要长期持续运营、追求客户服务体验、组织管理经验高沉淀的商务领域,这种“赛马”机制并不合适。如果让京东与拼多多在不同的跑道上比赛,看谁能颠覆阿里巴巴,这种思维的结果可能是自相残杀。

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或者美团、58,都会向腾讯要流量,现在又要加上唯品会、永辉等等,但流量也并非万能的,流量更不是无限的。在2018年春节,腾讯公布的大数据中,特别指出了用户微信发信息量、朋友圈的量,而这些正是加强合作伙伴信心的公告体现的是流量的增长乏力,未来加上分配机制和公平性问题,京东与拼多多肯定会在“争宠”中打起来。

}

曾经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一直追踪着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结果发现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并且总体与周围的人相处也更融洽。

从这个实验中,我得到启发:一个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而这似乎也符合股票投资的规律。很多人都希望买入股票后,股价立马上涨,但往往事与愿违。而对于很多喜欢左侧交易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买入后的下跌让他们在更低的价位,积累到了更多优质公司股权的仓位,反而容易获得更大的回报。巧合的是,延迟满足还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的商业模式在某些方面契合。

我想在拼多多横空出世之前,大部分人可能与我一样,以为电商的大局已定。即使有创新,可能也是与的内部创新,或是一家创新小公司做到一定规模而被他们收编。出乎意料的是,在淘宝与京东的眼皮底下,拼多多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淘宝5年,京东10年所达到的GMV(当然,这样的比较略不公平),这样一家目前争议还很大的公司我相信是很值得研究一下的。

上次有朋友建议,最好能对公司的管理层做更多的研究,那我们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拼多多的CEO黄峥。

黄峥拿的第一份工资来自微软,那时他在微软做实习生。但他毕业时没有选择留在微软,一是因为当时他觉得微软太成熟,能看到自己十年后是什么样子。二是因为当时问了他的"人生导师"(有传是段永平,但遭到段的否认),他说“Google看起来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呆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进入重要的岗位去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所以,2004年研究生毕业,他去了硅谷,做码农、产品经理。后来又恰逢Google进中国,黄峥作为第一批回中国的员工参与了Google中国的初创。进谷歌半年后,谷歌,等到他做满3年离开谷歌,已经实现财务自由。

之后黄峥还创办过一家淘宝代运营公司和一家游戏公司,最终都被出售。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又再次出山,创立了拼好货和拼多多,并最终合并成了现在的拼多多。由于已经财务自由,因此黄峥再次创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希望能够做一件跟原来相比社会影响力更大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币驱逐劣币的事情。也许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户交互形式,和新的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

一个不一样的阿里,目标不可谓不远大。

大家可能没想到,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黄峥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投资界的泰山北斗 - 沃伦巴菲特一起共进午餐(据说还不止一次)。第一次是2006年,那年段永平用62万美元拍下了与巴菲特的慈善午餐,带上了黄峥同行。可见,拼多多的这位CEO绝不是个普通人。

有一点可以确定,黄峥再次创业把并不是为了钱,至少不纯粹是为了钱。这点可以从其上市过程当中的两件小事略见一二。一是上市时,在超购数倍,有权提价20%至22.8美元的情况下,黄峥最终坚持以19美元定价。对此,黄峥的解释是:“其实我也曾因为这个机会心动过,但这也是一个向大家表明我们的价值观的好机会。我在招股书里写道:我们不占别人便宜。”

另外,整个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都会在行权后继续锁定3年,这也确保了整个团队能够从更长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不会为短期的股价波动而分心。

接下去,让我们正式进入主题——拼多多

首先,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拼多多应该是一个专卖低端产品的平台,不符合大众消费升级需求,目标客户可能只是少数人,大家用了几次就会弃之不用。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周鸿祎曾经分析过360被真正的强需求干掉的故事。说一些用户想上不良网站,但是被360发现有安全隐患而阻止,于是用户就卸载掉了360,锲而不舍。这就是强需求。我身边也发生了一个关于拼多多的类似故事。我们公司的保洁阿姨自从用了拼多多,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上面买,从大米、、肥皂、床品等等。但是阿姨的儿子觉得拼多多上有假货。把拼多多的APP卸载了几次。为什么是几次?因为每次卸载完,阿姨就偷偷地从新装上,还跟我们抱怨,他儿子受了一些新闻的误导,从来没用过拼多多,根本不了解拼多多的好。

由上面的表格可见,全国还存在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人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他们月均的消费支出还不到1500元。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时间,缺的是钱,性价比才是他们最关心的。相对应的,拼多多的核心目标客户也绝对不是那些逛City Super的消费者。我认为拼多多目前的定位是网上的地摊、集市、胭脂店、小超市、小商品市场、10元店(Dollar Shop)。

我相信在上图中的集市或者杂货店购物的消费者对山寨货甚至假货也并不陌生。(假货和山寨货的问题,拼多多一定会管,也很容易管。只是需要给公司一点时间而已。)总之,拼多多的目标客户,至少是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大部分人。同时,对于剩下的中高收入人群,他们在某些品类上同样有着追求性价比的需求,也可以成为拼多多的客户。其实拼多多的用户覆盖与淘宝并没有明显差异。

拼多多的用户数据与GMV

拼多多活跃买家和MAU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快速增长。MAU占活跃买家的比例趋于稳定。之前有朋友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远大于MAU为由,认为拼多多的用户留存堪忧。因为,同样商业模式的阿里,MAU甚至要大过年度活跃买家。用我的话说是:有人光看不买。但是,通过阅读招股书(注释1)可以发现,拼多多对活跃买家的定义包含了通过等其他接入点购买的客户。考虑到小程序也是拼多多的重要入口,我认为拼多多的用户留存可能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注释1摘自拼多多的招股书:

新活跃买家同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2017年4季度同比2016年4季度大幅增加8,710万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也保持在5,000万人。新增MAU同步增加。

GMV随公司用户数和人均消费金额上升而上升。

拼多多的用户获取成本在2018年Q1出现大幅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广告支出大幅上升5.8亿元。但是即使如此,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仍大幅低于淘宝与京东,这是由其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作为社交电商的代表,相信不少人对“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这一略带魔性的广告曲耳熟能详,拼多多“3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也已深入人心,同时,拼多多还不惜血本通过植入各大热门综艺节目实现霸屏。但是与很多人认为拼多多是从获客的角度去打广告不同,我认为拼多多高强度的品牌广告更多是为了提升拼多多原本多少与假货、山寨货相关连的品牌形象,希望给大家一个印象:一家能在央视和各大卫视的打广告的公司应该是有实力、有信誉的公司,从而为将来的整合做准备。另外,可能存在的一个附带作用就是通过投放广告,与建立更友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PR的一部分。

客单价在过去半年略有上升。由于拼多多全场包邮,因此客单价较低相对可以理解。但也显示出,向大单价品类的升级还大有可为。

最后,我们再和阿里和京东的用户数据和GMV做个对比:

一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淘宝不能做同样的事么?淘宝做的话,拼多多是不是死定了?在下面的分析中结合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也对比了淘宝和京东,解释为什么淘宝和京东比较难做成同样的事情(除非是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

传统线下模式:供应商 —— 品牌方 —— 渠道1/渠道2/……/渠道N —— 终端消费者;特点:渠道层级多,效率低。

淘宝线上模式:供应商 —— 品牌方 —— 代运营+淘宝 —— 终端消费者;特点:人找货,重流量,做长尾,适合搜不适合逛。

拼多多模式:供应商 —— 拼多多 —— 消费者特点:货找人,重爆款,轻长尾,适合逛。

前端拼需求,社交电商低成本

是一种已经被百团大战所证明的可行的商业模式,最后跑出了专注服务拼团的和商品拼团的。然而随着2016年底,聚划算与合并,低端商品拼团出现了真空。

拼多多抓住机会,通过拼团和砍价在微信内的病毒式传播,低成本地获取了大量用户,完成了低端商品拼团这一创新。成本究竟有多低,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想象。我们以上图一款标价399元的长虹电饭煲为例。

共有14,990人通过砍价免费拿。那这款电饭煲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呢?我在淘宝上搜索了一下,发觉售价基本在120元,实际成本更低,假设成本是100元。每个免费拿估计至少需要100人帮其砍价,才能成功,其获有效行动曝光成本不到1元。而这149,900个免费拿客户,将带来超过1,500万的曝光率。之前讨论过的active buyer和MAU的低获客成本也是证明。

通过大量拓展客户,通过客户间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分享性、建议性的推送,有拼多多将无数细分或零散的需求聚集成了可以填满整条生产线,甚至是整间工厂产能的大订单,直接对接给了上游低成本原始生产商。

同时,拼多多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提高了转化率。

注册:微信小程序直接下单,不需要下载APP。即使,APP也默认微信登录,连手机号都不用验证。

支付:默认,抢过红包就能用。

搜索商品:弱化搜索,首页直接开始浏览,连搜索框都没有,好似电商版今日头条。由于价格低,试错成本低,极大了刺激了转化率的提升。

拼团:既可以与其他人拼团,也可以自己发起拼团。自己发起拼团,还会鼓励你分享给微信或者QQ好友。

下单:由于全场包邮,不需要添加购物车,直接付款。不断闪烁的拼单信息,强烈地刺激着消费者下单的欲望和信心。大大促进了那些对手机使用不熟悉的客户的转化率。 而反观淘宝,仅仅注册(绑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面部识别)估计就会挡住大批高龄顾客。

另外,拼多多对应的客户真的只能是三、四、五、六、七、八线的低收入人群么,我看未必。且不说一、二线城市仍然有不少低收入家庭,即使是一个财务自由的人心里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贪小便宜心理。君不见微信群里,平均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红包,大家都抢得不亦乐乎么?

淘宝应对:由于淘宝被排除在微信体系之外,其获客成本大幅高于拼多多。同时,由于没有社交工具,无法实现货找人。

京东应对:不符合高端定位;

中端去渠道,网上赶集逛地摊

拼多多:直接联系原始生产商和客户,渠道完全扁平化。

淘宝:首先,地摊上线是一个前端和后端选择后的自然结果,必须得到前端和后端的认可,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何况,地摊形象也已经不符合淘宝消费升级的战略定位了。另外,原始供应商是没有能力通过淘宝直接服务消费者的,增加了代运营商(类似宝尊),渠道不如拼多多扁平。

京东:不符合高端定位;

后端拼工厂,过剩产能再利用

如果说,拼多多只是完成了需求组团和地摊上线这两条的话,那未来其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公司。在供应端,拼多多首先帮助大量没有渠道和零售能力的原始制造商直接对接了组团后的消费者。拼多多上价格很低,中间商根本赚不到钱,只有供货商直接上网才能承受这样的价格。而相对的,这些供应商从前也是没有能力直接对接消费者的,比如:没有渠道也没有精力分发水果,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批发商,通过中间层层转卖,最终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中国有大量外贸或国内代工的企业,他们有的是产能,但是没有渠道、品牌和零售能力将货物直接对接给终端消费者,虽说可能他们的产品质量并不差。但是,现在通过拼多多,这些农民和工厂可以直接对接被拼团的大单需求,其交易变得和与批发商交易差不多简单。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剩余产能的最大化利用。

我一直认为,品牌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是不符合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不对称之精神的。尤其是那些通过给予渠道更多利润而获得更多客户的品牌的蓬勃发展,更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拼多多就是走在这样一条去品牌化,去渠道化的C2M的路上。

淘宝:淘宝的商业模式(在搜索基础上,收commission和广告费),其重点扶持的一定是价格相对高,能承担更高营销费用的品牌商品。拼多多上的商家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淘宝溢出的中小商家。同时,搜索基础的商业模式更适合长尾,不利于打造低价爆款。

京东:不符合高端定位;

其实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拼多多和淘宝和京东的关系可能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互相补充。

供应链整合商:我个人认为,未来,拼多多的定位将是类似、严选、无印良品的供应链整合商。但是,拼多多的商品会集中在满足相对低收入的用户需求。为此,我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Minimum Quality Requirement (MQR),最低质量需求。

有很多产品,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并不追求特别高的质量,只要达到MQR,能用就行。而拼多多的用户相信也不会对纸巾的品牌究竟是可心柔(拼多多上TOP2的纸巾品牌)还是拼多多太在意。未来,拼多多可以充分利用过剩产能,自己定产品标准,质量要求,将生产外包给那些在不同时间有过剩产能的最低机会成本生产商。

延迟满足的奖赏:黄峥曾经在上市前的采访中提到过2个概念:“无数个智能代理”和“Costco+Disney”。Costco是一个有经验的Merchandiser,帮中产家庭采购你所需要的一切,以最少的商品类别和极具价值感的价格,满足品质生活的所有需求。有种说法是,如果你在Costco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那说明你需求的必要性存疑。

人的需求可以分成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是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需求,会主动寻求满足,是人找货。隐性需求是那些自己并未意识到,需要外界激发的需求,是货找人。社交电商就是希望通过熟人之间基于相互了解的传播,将满足人显性和隐形需求的货物更精准地、自然而然地推送到你的面前。未来,拼多多通过算法和社交推荐区隔出无数线上大众社交版Costco,出售自有品牌商品,将在顾客(分布式智能代理)间病毒式传播而形成的巨大、稳定、可控、可预知的需求,分发给后端随机或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工厂们,实现对的货找到对的人。

对于一家生产出口糖果的厂家,海外销售旺季是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和复活节,生产最忙的季节是5~11月。其他的时间的闲置产能,对于工厂来说除了原材料成本外,边际成本基本为0。这样的工厂自然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供应拼多多。不同于以往的private label产品,由于拼多多的要求仅仅是MQR,因此,能满足需求的工厂很多,并且充分竞争保持低价。这逻辑和大型超市做自己的private label很像,只是量要大得多,拼厂也更灵活。

而Disney对应的可能就是消费者贪到便宜时的心理满足感和与他人分享这种机会的乐趣吧。

拼多多的财务数据和融资历史

竞争对手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可能性很小)。

拼多多的估值与投资建议

综上可见,拼多多短空长多,前途无量,对其长期投资很可能也是一场关于延迟满足的奖赏。(来源:虎嗅APP 文/彬元资本施君David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业务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