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里面卖的大红袍母树有部队看守是什么,假的吗

原标题: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开采?你这是在逗我吗?

5月9日,福建农林大学专家们来到武夷山大红袍景区,采集了母树大红袍茶树少量新梢作为标本,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的高通量基因分型和SNP位点指纹图谱建立。

图为地方科研部门与福建农林大学专家进行茶树新梢标本采集

每年进入5月新茶成熟季,市茶业局都会组织茶叶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对母树大红袍茶树技叶进行保护性修剪管护,防止其树兜徒长枝生长过多过密,与主干争夺养分、水分,形成不合理的树冠,影响母树健康生长。今年增加了这项新内容,系省农林大为大红袍采制科研标本。

“市茶业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签订协议,对母树大红袍开展SNP高通量基因分型研究。武夷山市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构建大红袍DNA指纹图谱,母树大红袍将有自己的DNA‘身份证’。这对母树大红袍等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促进武夷山优质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保护与创新利用工作” 茶业局负责管护母树大红袍的同志介绍说。

大红袍母树 邱汝泉/摄

此前在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盛播的“采摘母树大红袍”的文字和视频均为谣传。据了解,从2006年,为防止品种种性的退化,保证茶树生长良好,武夷山市委、 政府决定对母树大红袍进行停采留养,同时指定市茶业局为技术管护责任单位,制定科学的管护方案,进行管护,培优2012年,大红袍母树列入福建省优异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目录,按照种质资源保护要求,根据茶树生长习性、加工特征进行管护和开发利用。

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之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六株母树“大红袍”,2006年5月起停摘留养,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

大红袍系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堪称国宝。大红袍“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历史上极为稀有,年产不足五百克,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才能品饮,民国时期和建国初都曾驻兵看守,一九九八年以来的历次拍卖会上,二十克大红袍拍出十五点六八万元至二十点八万元人民币不等的天价,人民保险公司以一亿元承保六株母树大红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红袍品种无性繁殖成功。二00二年六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于同年八月正式实施。武夷山市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操作,大红袍开始大批量生产,其品质均已达到母树大红袍水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公约》,母树大红袍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与景观”之一,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九龙窠“大红袍”摩崖石刻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

根据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武夷山市政府作出对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的决定:2006年起对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进行留养,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大红袍管护档案。

“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留芳,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停止采摘的母树大红袍,将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历史价值,以厚重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神奇传说,成为武夷茶永久的象征。

1995年福建省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市茶叶研究所购买1公斤纯种大红袍,并转销国内外,近年也有不少韩国客人直接或间接向武夷山购买纯种大红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载当年大红袍每市精价值64银元,折大米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还贵。

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以后时有拍卖,具体情况如下:

2003年6月18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武夷山市支公司与武夷山市政府正式签订保单,以一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保险方式承保六株大红袍母树。这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名茶责任保险中投下的最大保额。注意不是十万百万,是一个亿人民币保险。

并与2007年10月10日将20克最后一次採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的大红袍茶叶正式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今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

尼克松访华期间,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送给尼克松4小两包装的武夷山大红袍。尼克松有点不高兴,觉得东方伟大的领导人,礼节上做的那么小气。在毛主席身边的周总理马上前解释:“总统先生,主席已经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更加不解:“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周总理指着精美的罐子中装的武夷山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尼克松一听,觉得总理说的幽默,风趣,与毛主席,周总理会心的笑了。

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

大红袍历代以来便是皇家贡品

}

   我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前往大红袍景区的。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同行的武夷星黎总知道我去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特意给我打一针预防针:“很多人说,到武夷山没到大红袍遗憾终生,到了大红袍终生遗憾。”

   母树大红袍就在前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管它怎么遗憾都得一睹庐山真面目了。眼前诸多美景顾不上看,急行军般来到传说中的、神秘的、神圣的、价值连城的九龙窠四棵母树大红袍树前。

   在不起眼的山脚下,不起眼的条石堆砌中,生长着不起眼的四棵茶树。

   就是这四棵树, 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1亿元人民币,创下名茶责任保险中的最大保额。

   也是这四棵树,在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这四棵树上生长的茶叶在近年武夷山、广州、上海、香港等地的拍卖中,20克大红袍屡屡拍出逾20万元的天价,真可谓一克万金。而现在,即使有人出一克十万也不可得,2007年10月10日,随着最后30克茶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从此,母树大红袍不再生产,从此成为绝唱。

坊间流传的两个版本的半壁江山故事的始俑也是这四棵树。一说是赫鲁晓夫,一说是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送了四两大红袍。赫鲁晓夫(尼克松)收下茶叶后,私下里说:“想不到毛泽东这么小气,送茶叶只送四两。”这话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他笑着对赫鲁晓夫(尼克松)说:“我已送给你了半壁江山,你还嫌少?大红袍年产量只有八两,送你四两,就是一半了.”,赫鲁晓夫(尼克松)闻后肃然起敬。在推崇编、讲故事的现代营销世界里,有哪一个故事比这一段更动听?

大红袍名字由来也是绝妙的故事:一说是天心寺的方丈用生长在九龙窠的岩茶为一位秀才治好了病,后来秀才高中状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状元郎直奔武夷山九龙窠,脱下皇上恩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从此人们便把这种茶树取名为“大红袍”。另有一说,当年康熙皇帝江南巡视之际,因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不能医治。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皇帝饮用。康熙饮后病就好了。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系武夷山生产时,康熙当即派人将一件御赐红袍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恩赐。“大红袍”由此而得名。

    游客当中有善策划者,建议将这几棵珍贵的母树大红袍树用玻璃罩起来,不再让它们遭受风霜雨雪侵蚀之苦。再用精美的汉白玉取代抵挡的条石,再在山岩上开一条隧道,让人拾阶而上进入山腹就近观看母树的风采……

    这样的建议估计很多来大红袍景区游览的人都会有,能为母树投保一亿元的武夷山市政府要这么做并不是难事。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把茶树放到玻璃罩里,失去自然的原生态生长环境,谁又知道这些大红袍树的心情?

 大红袍生长的九龙窠山谷

}

本文要介绍的是大红袍母树,这声誉简直是太大了,他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地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母树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

本文要介绍的是大红袍母树,这声誉简直是太大了,他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地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母树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

这和年近百岁、解放前就着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业泰斗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回忆说:

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80高龄、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他说:

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专门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

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曾作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

这些书本记载和两位老人的口述基本一致,不管是《武夷山茶与风景》里说的“真正大红袍”、“正大红袍”还是张老说的“原来的大红袍”、傅老说的“大红梅”还是《中国名茶志》引用林馥泉说的“真本大红袍”,都不是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但作为武夷茶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实际上是茶叶品种的名称,也称为“奇丹”。《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

可见,“大红袍母树”并非只长在一处。当代茶人吴觉农、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的品种茶。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的 “母树大红袍”之一。

武夷茶大红袍是中国的名茶,也是很多朋友所喜爱的一款茶叶,武夷茶大红袍的价格也成了很多爱茶者所关心的问题,被很多人所追捧。武夷茶大红袍在市场上的价值也越来越高。那究竟武夷茶大红袍的价格是怎么样的呢?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

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卖的20克“大红袍”,被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买家称,他们将把这20克茶叶珍藏在酒楼里,作为镇店之宝。

而最为人所熟悉者为大红袍,现存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只有六棵 ,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而市面上买到的大红袍真正的已经是经过十几代的接枝,价格亦不便宜,何况市面上混淆视听的情况多的是,任何岩茶亦可称为大红袍,真假难辨。第二代接枝大红袍,市面上的价格约为一仟伍佰港元一百克,至于味道如何,喜恶各有不同而已!

武夷茶大红袍让更多喜爱茶叶的人爱上了它,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品质,更多的是武夷茶大红袍市场的火热,武夷茶大红袍极具有收藏价值。武夷茶大红袍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市场上大红袍种类繁多真假难辨,许多茶友都想通过参加活动、听专家解说,能够掌握到如何很好个购买正品。在海都举办关于大红袍的主题茶友会中,有茶友携带茶样从武夷山赶至活动现场,与大伙一同说茶论茶,一同分享从武夷山特别带来的大红袍茶样。甚至有外国友人带上翻译,也赶到现场……每桌5个盖碗同时冲泡大红袍茶样,茶香气立刻弥漫而来,专家同茶友一一品鉴,辨别什么是大红袍

在茶会上陈郁榕告诉大伙,在历史上,武夷岩茶按产地不同划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而正岩地区又分为名岩区和正岩区两个部分。名岩区指武夷山三坑两涧地区,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两涧指流香涧和浯源涧,而正岩指除了三坑两涧外其余的山峰与山岩。半岩指除了正岩以外的区域,而洲茶则是公路两边、溪流两岸的平地所产的茶。200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夷岩茶》标准文本中将武夷岩茶产区划分为名岩区和丹岩区,2006年该标准文本中将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对于现在市场上的大红袍种类品质不一、香味不一的现象,陈郁榕说,什么是大红袍,这应当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以及武夷岩茶产品分类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这一问题。建国后关于武夷岩茶的产品分类只有三大类,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市茶科所首次推出小包装的大红袍进入市场,其品质特征为奇种的特征。200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夷岩茶的标准中出现大红袍、名枞、奇种、肉桂、水仙的产品分类,很明显大红袍的品质不像是简单的水仙加肉桂拼配的味道,而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在标准文本中也已有明确的界定。

通过本次茶会交流,茶友们都深刻感受到了武夷岩茶的丰富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活动的最后,陈郁榕总结,武夷岩茶的历史是厚重的,历史从昨天走来,融入了今天的辉煌。大红袍母树生长于九龙窠陡峭绝壁上,由于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无性繁殖,大红袍得到了大面积的栽培。大面积栽培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树原有的品质特征,大红袍冲泡10道之后仍有余香,汤汁醇厚回甘,香气高雅,这也正如唐代诗人徐夤所概括的那样"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而武夷山所有土生土长的菜茶群体品系,其产品便是奇种,可以称之为大红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红袍母树有部队看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