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周庄镇秀园路88号是什么公司全功路208号街内的二层带院子产权小别墅,占地面积150平米其中院子50平米,均价总价多少?

昆山康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周庄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被美国CNN评为“全球十大最美小镇”之一。项目周边有众多高端休闲配套:肖甸湖森林公园---华东最大的森林公园;上海光明高尔夫俱乐部、上海旭宝高尔夫俱乐部、苏州三阳高尔夫球场仅数分钟车程;天然生态的太史淀湿地等。 水月周庄总用地面积850亩,其中专享水域面积273亩,超高水景覆盖率达33%。建筑面积37万㎡,物业形态丰富,集五星级酒店、湿地公园、现代美术馆、滨水商业街、低密度枕水别墅于一体,是华东定位最高、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旅游度假综合项目。

}

 江南水乡——(一)

     我们在长途汽车站,买了周庄景区的门票,在这里买门票,赠送去周庄的汽车票,很值。

   周庄的游览门票是游客出入古镇的临时通行证,也是参观景点的凭证,参观一些重要景点,需要验票,所以最好不要逃票。

   昆山市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0多公里处,从苏州市里到周庄汽车站要一个多小时,沿途经过甪角古镇。我们下午五点多出发,到周庄汽车站已快七点,我们订了小桥人家客栈,客栈的老板娘叫车把我们拉到客栈,客栈里有两间古床房,我们选了一间住下。小桥人家客栈在景区的外面,离沈厅和不远。

   周庄景区的出入口是早八点到晚七点有人查门票,如果不想买门票,要在早八点之前,晚七点之后进入周庄,或住在景区里面。周庄里只有沈厅、张厅和全福寺要查门票,其它的景点一律免费。

   安顿好后,已经七点多了,我们走出客栈,沿着小河,穿过窄巷,迈进了周庄古镇。

    周庄旧名贞丰里,地处青浦、吴江、吴县、四市县交界处。这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君的封地,始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后人为纪念周迪功郎,遂将贞丰里改名为周庄。

   周庄四面环水,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宛如飘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庄内有南北市河、后巷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有河有街必有桥,河是路的一种,桥是路的延续,桥多,是其特色之一。这里有富安桥、贞丰桥、福洪桥、通秀桥、普庆桥、蚬园桥、梯云桥、报恩桥、隆兴桥、、世德桥、全功桥、、蚬江桥、聚宝桥等等。

   桥边则有枕河人家,这一切构成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优美幽谧和谐。

   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个周庄。

   著名国画家吴冠中赞誉"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富安桥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旁边就是沈厅和游船码头。桥为一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公元1355年,明成化和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桥身为花岗石,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上刻有浮雕图案。

    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被发配充军的复辙,而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曾捐钱修建过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就是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心愿。

    福安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桥楼合璧的建筑。现在四个桥楼,黛瓦粉墙,飞檐朱栏,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

     据说当年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一日到周庄游览,在富安桥上走了三回,当他从周庄返回上海之后,便接到了国务院的调令,升朱镕基为国家总理。这一消息乐坏了周庄人,他们从此便将富安桥称为“升官发财桥”,并对往来周庄的游客述说富安桥的传神之处,此桥从此便成为了周庄的一大名桥。

尽管已是傍晚,可这里还是聚集了大量的游人。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 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关于双桥,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曾经在上海油画雕塑室工作,后赴美留学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前往周庄写生。当时昆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条小船,经陈墓去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他带了照相机和满满一旅行包柯达胶卷,盘桓了一个星期,旅行包里的胶卷全部摄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以周庄水镇景色为题材的油画,陈逸飞作了好几幅,都是写实,没有变形,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神韵。描绘双桥的一幅,起名《故乡的回忆》,每一个笔触都显示了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油画《故乡的回忆》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被各界传为佳话。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似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联合国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六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联合国邮局每年发行的六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陈逸飞也获得了这项殊荣,他选择的是以水乡古镇周庄为题材的作品。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内瓦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发售,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土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

    现在在桥边立了一块《陈逸飞与双桥》的石碑,以纪念这段佳话。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也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

    站在桥上,望桥下是四季不息的河水,桥四周是最具水乡特色的坡顶瓦房。碧水、老屋、幽径、石桥一道幻化出周庄水巷令人感喟的神韵。

    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太平桥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明嘉靖年间兴建,为单孔石拱桥,跨度4.8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清初整修,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灰墙面坡屋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们选为最佳画面景色之一。 

    日本一位名叫桥本心泉的女画家,来到周庄旅游、写生,深深地被周庄古镇优美的水乡风貌所吸引,回日本后精心绘制了多幅周庄的画作。其中创作了一幅周庄太平桥的画,起名《周庄的某一天》。后来她把这幅作品送给了周庄。现这幅岩彩画保存在周庄博物馆,见证着周庄古镇的美丽。

    在中市河上,位于贞丰桥和蚬园桥之间,直对着澄虚道院。

    福洪桥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但当地老百姓却叫它洪桥,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记了。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

     在中市河的最东头,紧挨着富安桥。也有人说梯云桥是外婆桥,不知对否。

    在汉白玉照壁旁,如从古牌楼进镇,看到的第一座桥。

    过双桥,继续向北走,河面逐渐开阔,过古戏台不远,一座高大的石拱桥更映入人们眼帘,这就是横跨富安桥河的全功桥了。由于桥孔几呈满月,跨度大,游船至此留影最佳,可将圆桥孔与船都摄入画面,加上两岸垂柳依依,更能使图片增添水乡风韵。

    据统计,周庄古镇有14座元、明、清古桥,全功桥就是其中之一。它俗称“北栅桥”,因它靠近原先富安桥河北端的水上栅栏。而最初它是由一全姓人士出资所建,故原来的正式桥名“全公桥”,后才渐渐叫为全功桥。

    全功桥除了石拱高大,气势恢宏,为周庄最大石拱桥外,它的桥栏也与众不同,不是以石雕琢成,而是用城墙砖砌成的。它的南北两面桥柱都刻有对联,北桥柱对联“北濒急水泉源活,西控遥山地脉灵”,指出了周庄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

    南桥柱对联则为“江上渔歌和月听,月边帆影带云归”,完全是周庄水乡悠闲生活的诗意写照。

报恩桥在富安桥河与南湖交汇的出口处,俗称“南栅桥”,它与俗称“北栅桥”的全功桥遥遥相对,它们的作用除了方便两岸行人外,还有起到水上城门的保护作用。由于富安桥河南接南湖,北连急水港,纵贯全镇,事关全镇安全,所以南北两端都设了水上栅栏,必要时可以随时关上栅栏,切断外来船只进入古镇的水上通道。而在栅栏内建桥,桥还可起到水上城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保障镇区水上通道安全。

    报恩桥原先为木桥,屡塌屡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时改为石桥。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报恩桥被拆除,石料它用。

    1996年后报恩桥得以复建。现这座石拱桥的望柱、栏板、抱鼓等图案对称,雕琢美观,全由崭新石料建造,但它的桥联还是昔日的内容“长虹直吸东垞界,半月湾环南浦滨”。

   周庄的桥雅致古朴、浑然天成,与周庄的古韵形成和谐统一的风景,这些桥大多为圆拱石桥,桥面铺设长条青石板,桥栏杆也由青石砌成。一级一级拾级而上别有一番趣味,两桥相隔往往不是太远,从这桥远望那桥,圆拱与小河倒影成圆,春风婆娑,河水微荡,那江南的桥便荡漾在水中央,加上岸边绿荫环绕,人家曲径回廊,格窗飞檐,灯笼曳风,好一派江南美诗卷。

     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因要到售票处照相登记,这样可以多次进出古镇,所以我们一早来到了古牌楼。

    古牌楼是一座四柱三檐石牌楼,巍然矗峙在这新老镇区的交界处,是古镇周庄的象征,整座牌楼气势恢弘,器宇轩昂,恰如一道庄重古朴的门扇。

    古牌楼叫贞丰泽国牌坊,上面镌刻有“贞丰泽国”四个字。“贞丰”是指周庄的原名为贞丰里,北宋元佑年间改为周庄。

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

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百尺临云塔影横斜景亦奇。

    这石牌楼和马路两旁飞檐翘角、黛瓦粉墙的房屋,以及高高耸立的古塔,构成了一个古建筑群。

    向前走,一拐弯,可看见一座醒目的汉白玉照壁,上面有费孝通书写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几个字,是为纪念古镇九百周年而建立的。

    照壁上雕刻着小船、石桥、流水、人家,艺术地勾勒出了周庄的优美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抬头看去,拱桥驳岸,风火墙和蠡窗黛瓦,无不给人以浓重的历史感。 

江南水乡——周庄(二)

    周庄,环境幽雅,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格局。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公里的小镇有近100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如元末明初巨贾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

    张厅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徐家衰落了,就把这座房子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

    张厅的正厅“玉燕堂”。玉燕堂原名怡顺堂,早先门前有两棵玉兰树,春天一到,玉兰花开放,引来了许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张厅的主人看见了,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就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

    玉燕堂内布置着明式家具,张灯结彩。厅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玉燕堂”牌匾,匾下中挂一幅“赏松图”,两侧是一副对联:

“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

“家居亦以古为鉴;事过始知天胜人。”

    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正门轻易不开,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在幽暗的光线中只看到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岁月痕迹浓厚。如今,陪弄却成了别有风味的旅游通道。

    玉燕堂后部是一走廊,廊外是一小天井,廊边有美人靠座椅,坐在美人靠上休息,很是惬意。

    过了玉燕堂走进里边的楼厅,也称大堂楼,这里是当年宅主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房屋矮小,与前面的正厅形成鲜明的对比。

    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

    书房内窗户落地,采光很好,内置条案、书橱、文房四宝、古卷赏玩一应俱全,向南窗户下就是那条清澈的河在家中缓缓流过。

    迈出书房房门,一个美轮美奂、娴静素雅的小花园展现在眼前。

    小花园四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月季吐艳,书带草点缀着曲径。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于是人们将它称之为玉燕峰。它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小花园旁还有一座佛堂,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在后院里有一条很细的“小河”,它紧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过水阁而去。这条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箸泾”, 与镇郊的南湖是相通,所以水很清冽。

箸泾边绿树掩映,花团锦簇,怪石嶙峋,错落有致。河上的两座廊桥将后宅与花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两桥之间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四周用奇石堆砌成岸,上面有一个别致的小屋,小屋的花窗皆为木雕花窗,一种自然的美除了给人带来古朴的风味外,更多了几分浓重的优雅。窗前岸上有一个“如意”的缆船石,石上拴着一条柳叶状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过”的情景。

     绕过小花园,来到张厅的私塾,私塾里摆放着课桌,桌上摆放纸墨笔砚。堂上高挂孔子画像和“万世师表”的牌匾。

    最后来到的房间是听戏堂,摆放着一个小型的戏台,是主人平时听戏娱乐之所。戏台两旁有一幅楹联:

古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

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

    此联颇富有哲理,将人生、为人、处事刻画得入木三分。

    参观完,沿着幽暗深长、十分狭窄的陪弄走出张厅。

    张厅和别的大户民居不太一样,给我的感觉是即雅致又不失气派,有花园、佛堂、私塾和听戏之所,尤其是有一条穿院而过的“箸泾”,让人体会到“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意境。

    过了张厅继续往南走,在富安桥东侧,就会看到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沈厅共有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

沈厅是“七进五门楼”,共有七进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组成。前部第一进是水墙门和河埠,在大门的外面。以前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这里是沈家的船码头,也是沈厅主人接送宾客的地方。平时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第二、三、四进,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第五、六、七进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我们走到沈厅的第一进“水墙门”,现在是游船停靠的码头。

    走进大门是沈厅的第二进“墙门楼”是沈厅的正门,又称旱墙门,是船夫和轿夫喝茶的地方。因为在那时,船夫和轿夫是不能跟主人一块儿到里边去的。这里也是沈家办理婚丧大事、张灯结彩的地方。

    走进沈厅的第三进,叫茶厅,是接待一般客人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家具相对简朴。

    这幅楹联一看就是现在人写的,像是哪位游人的观后感,与沈家的地位和当时的文化品味很不相称。

    穿过茶厅是一天井,过了天井就是沈厅的第四进也就是沈厅的正厅松茂堂了。这里是沈家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家具很讲究。

    七进厅堂内,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这样的结构,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

    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中间画一幅松树,画得虬枝盘旋,很有气势。两侧挂楹联:

荣宗不忘本曲折经济重敬大业;

耀祖尚施仁几番商贸再酬宏愿。

    这一联肯定是近年来撰写的,联很一般,字也平庸。

    沈厅的二楼是走马楼,所谓走马楼,就是楼道,绕着沈厅兜一圈。前后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所连接。形成庞大的走马楼。现在是展厅,上去要单独收费。

朝向正厅的有一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精美的砖雕都被破坏了,已经很难修复。     

在松茂堂的偏厅里也有一幅楹联:

    应该是沈万三的后人,为了避免重蹈先人的覆辙,有感而做的吧。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

    沈厅是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过了松茂堂来到了后堂,第五进大堂楼,是日常起居的地方。

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属徽派风格。

    大堂正中的条案上放着福、禄、寿三星的瓷像。墙上挂《三圣图》,两侧挂联:

    大堂楼有一门楼,正中刻有“世德作求”四字。在门楼一侧有一尊卧牛石雕像,是沈家镇宅之宝,象征财富,据说摸一摸它能把好运带回家。所以我也摸一摸,并和它拍照合影。

    继续走,来到第六进小堂楼,堂正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只见他手里捧着金元宝,面前是金光闪闪的聚宝盆。正上方挂“万世富泽”匾,两侧挂楹联:

甲万户起南浔迁周庄江南聚宝;

称三秀居东垞客金陵浜东藏银。

    这幅楹联短短的二十六个字,精确地概括了沈万三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站在塑像前,审视着这位六百年前的吴中巨富,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

    沈万三开辟田宅,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使自己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创造了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沈万三富甲天下。传说沈万三的发富是因为他从一位渔翁那儿得到了乌鸦石(或马蹄金)。更多的则传说他家里藏有聚宝盆,财宝取之不竭。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一是说他靠躬耕起家,沈家大院里有一头耕牛的雕塑就表明他是靠种田发财的;二是说沈万三继承了别人的财产,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分到了丈人的家产;“通番”是说他利用江南通都大邑的丰富资源,把江南一带的刺绣、丝绸通过水路卖到国外,又将外国的商品引进国内,获得了巨额利润。种田和分家产可以让沈万三富有,但还不足以让他“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只有从事外贸经营才是他致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的。

    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寻求进一步发展。他曾支持过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

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气派。但由于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钱修城墙。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可这样做,恰恰招来皇帝的嫉恨。

  随后,他竟又口出大言向朱元璋提出,打算出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让朱元璋龙颜大怒,于是被定罪,并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沈万三遭受不测以后,来到云南大理。他发现走茶马古道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手工业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虽然那儿天气高寒,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开发的余地。具有丰富经验的沈万三,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茶马古道,将江南一带的丝绸等特产运到云南,甚至进入西藏缅甸印度…… 在茶马古道重操旧业,继续经商,使他重又获得生机。

  沈万三在云南边陲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终老异乡。身边的亲人将他的遗骨运回发迹地古镇周庄,葬于银子浜下。 

    沈万三从默默无闻的农民发展成富可敌国的巨商,再到充军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而他的创业精神在当代也有着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现在沈厅两侧厢房里陈列着我国第一部巨型铜版连环画《沈万三的故事》,由迁居周庄、躬耕起家、种桑养蚕、建屋造宇、积谷东庄、会友宴客、设馆尊师、巧得聚宝、陆氏赠财、捐资筑城、造桥积德、出海通番、茶马古道、归葬故里等故事组成,生动地再现了沈万三的传奇历史。在沈厅的一个边厅,挂满了中外名人参观沈厅和周庄的照片和题字。

    沈厅的最后一进,第七进,是沈家吃饭的地方,饭桌子上摆的是“万三家宴”的模型,中间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万三蹄。边上是沈厅厨房间,现在还在使用,有万三糕、万三酒出售。 

    元末明初,沈万三成为江南首富,特聘名厨烹调各式佳肴,冠以“万三家宴”。其宴讲究时鲜,选料精致,色、香、味、形俱佳。特色菜有: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吃饭时,不妨试一试,来一桌万三家宴,味道肯定是大城市里吃不到的浓浓周庄水乡味。

    沈厅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官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这么大的规模,而且保存了两百多年,这在江南一带是极罕见的。

  沿着双桥的永安桥旁的沿河小路走,便可来到银子浜。沈万三水冢就在银子浜的水下。那是一条逶迤清冽的小浜,萍红藻绿,芦茭茂密。人们传说银子浜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早年不枯。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坚固。这里埋着沈万三的灵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笼罩着神秘色彩。

    沿着一条窄窄的小巷进入,不远便能看到“沈万三水冢”的纪念碑。弯弯曲曲的银子浜河水安静地流淌着,在河的中央,微微露出的水泥桩头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的江南巨富沈万三沉寂了,但他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据当地居民说,银子浜也是因沈万三而得名的。相传沈万三曾在周庄镇东建造千亩粮仓,在银子浜尽头建造堆放银子的府库。据史籍记载:当年沈万三发迹时,每天都有很多小船进出银子浜,运送银两。  

当地有个鲜为人知的传说。据说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要修南京城墙,沈万三曾拿出大量白银资助工程建设,后来由于工程超支,他又捐出银两。但朱元璋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无奈只得将银子运回周庄,藏在银子浜底。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沈万三死后,葬于银子浜底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沈万三不仅要防朱元璋,更要防的是盗墓贼,于是把墓穴修得异常坚固,深埋水下,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历史上沈万三死后埋在了云南大理一带,现在的水墓是沈万三的衣冠冢。

    出了沈厅,沿小巷向南,就来到南湖边,跨过报恩桥,便是全福寺了。

    全福寺全名叫全福讲寺,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古刹。没有全福寺就没有现在的周庄,周庄的来源就是因全福寺。周庄镇的旧名贞丰里,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后人为了感谢,就将这里命名为“周庄”,所以有了“周庄”。

昔日全寺共有五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雄伟,步人殿内,高达三丈余的如来大佛巍然盘膝而坐,宽阔的佛手掌中可卧一人,佛身倍于江浙各大寺院。据清《周庄镇志》载:如来大佛本苏州虎丘海涌峰云岩寺世尊像,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总戎杨承祖兵驻白蚬湖边,迎于寺内。大佛左右伫立伟如二峰的文殊、普贤佛像,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清初,书法家李仙根寻访全福讲寺,观寺院置湖光山色美境之中,挥毫题写“水中佛国” 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于山门之上,熠熠生辉,给全福讲寺增添了光彩。

全福讲寺确是美丽的“水中佛国”。清代周庄有“蚬江渔唱”、“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南湖秋月”等八景,其中“全福晓钟”列为周庄八景之首,说的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全福讲寺方丈德立募捐铸钟,钟体重达3000余斤,悬于大雄宝殿左侧。每当破晓时分,寺僧按时撞之,钟声宏亮,悠扬钟声沿寺边急水港水面能传至数里之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鸡啼,闻声纷纷起床,下田耕作。久而久之,“全福晓钟”成为周庄人景中的重要一景。

    跨国报恩桥,来到山门殿前,山门殿耸峙在南湖岸边,门前湖光潋滟。山门前新建一水埠,码头有一石牌楼,上书“水中佛国”。游人和香客可以乘船进南湖在此登岸入寺。 

    进入山门殿,里面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口常开,实际也是在无声地告诉大家要笑对人生。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韦驮身穿盔甲,手持金刚杵,十分威武。两侧是四大金刚像。

我去过许多寺院,但没见过叫“讲” 寺的,一般介绍都只说全福讲寺是“水中佛国”, 若问为何称“讲”寺,或说全福讲寺在阐述佛学与培养高僧方面曾居姑苏第一,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全福讲寺是我国佛学文化源远流长的名刹。该寺建成百多年后,至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曾有高僧果古法师在全福讲寺阐扬佛教经典,闻名天下,连南宋皇帝都被惊动了,理宗赵昀因此特地敕赐“全福讲寺”匾额,以表彰该寺在宏大佛学方面的成绩。此后全福讲寺美名远扬,且代有高僧大德主持,并建立了设坛讲经、育才演教、弘扬佛法的传统。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在全国诏徵“十高僧”,全福讲寺的僧人遽庵被推举、确认,名列“十高僧”之一。

至清代,全福讲寺出了许多闻名全国的文化高僧。如清康熙年间全福讲寺有执虚、性月、澡雪、南求等僧人,博涉释典,真实修持,还精于诗文,南求著有诗集《一叶吟》。他们都是吴地有名的优秀僧人。乾隆元年(1736年)全福讲寺开设戒坛讲解佛经,由专精释典,博贯诸宗的方丈子德主持,专程前来听讲的四方僧众云集。同是乾隆年间的德琳和尚,自幼出家全福讲寺,在寺内高僧的熏陶下,精通经律,旁涉诗文,后至杭州云林寺,初为百一师,继巨涛和尚之后为方丈。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德琳先后在云林寺、法喜寺两次接驾,奏对称旨,深得乾隆好评,赐给衣缎藏香等物。

    从上述全部历史看,全福讲寺并非一般烧香礼佛的寺院,它还是一所佛学渊源久长的名刹,具有培养佛教人才的传统,寺名中的“讲”字拥有这样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全福讲寺原先位于古镇区西北白蚬湖之滨,九百年来历代都有修葺与扩建,梵宫重叠,楼阁峥嵘、碧水环绕、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以经忏为主,沐佛恩光的名寺。也成为周庄繁荣发展的一个象征。

    然而,这座堪与杭州灵隐寺媲美的寺院,却在50年代初期被迫改作粮库,历史悠久古寺毁于一旦。寺内所有的佛像、经卷和珍藏不知去向,不能不说是周庄古镇的一大遗憾。 

    1995年,周庄镇以周庄南湖的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为背景,建造南湖园。移址南湖边的新全福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全福讲寺整体面积为南湖园十分之一,为了体现古国水乡神韵风情,将全福讲寺建成典型的寺庙园林。整个建筑布局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黛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绿荫苍翠,碧水曲廓,拱桥倒影,风光无限,成了真正的水中佛国。新建的全福讲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包括山门殿、指归阁、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

    全福讲寺享有“水中佛国”美称,是名副其实的,它的最主要特点是“水包寺,寺包水”。它位于古镇南部,东、南、西三面均由湖泊、河流包围,这是在全国寺庙里是绝无仅有的。

    从烟波浩渺的南湖远眺全福讲寺,犹如一枚巨大荷叶托起的杏黄色梵宫,缥缈如佛教经典中的佛国世界。

    放生池碧波涟漪、锦鲤翔游。里面的鱼,基本以锦鲤为主,有红色的、白色的,还有少见的浑身是金色的,以及一般河里那种青色的或者黑色的,不但数量多,而且个头大,远看水面一片红色。

    我们买了鱼食,往里面撒,鱼一看有吃的,就一群接一群的挤过来,积极踊跃。而且老也喂不饱,只要你一直撒,它们就会一直吃一直吃,永不知足。还有点我一直很好奇的是,只要一个角落有人撒吃的,它们就会感应到,然后就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扑了过来,那阵势,真是震撼。

    过拱桥,直抵指归阁。指归阁坐落在湖心岛上,重檐复宇,气势庄严,佛殿在波光映辉下尤显巍峨。指归阁内,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三世佛像。

    指归阁早先是全福讲寺中一个文人、骚客、高僧进行禅学交流的地方,春天时登阁眺望,桃红柳绿、平畴如绣、景色动人,“指归春望”因此被列为周庄八景之二。

 穿过指归阁走过石桥,来到全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飞檐翘角,轩廓环绕,屋高18米,项脊上“佛光普照”四个大字闪闪发光,镶嵌于两边的梅、兰、竹、菊砖雕构图别致,精细秀逸。

    寺院内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钟楼、鼓楼矗立两侧,互为对景,使寺院气象更雄伟。

    缓步进入殿堂只见大殿中央供着佛祖释迦牟尼的铜坐像,高5米重3吨。释迦牟尼两侧,是骑跨在雄狮上的文殊和骑跨在大象上的普贤。殿后背面是飘海观音,屹立在鳌鱼之背,衣袂飘动。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整座大雄宝殿,神光闪耀,祥云缭绕,置身其间,足以感受到佛教文化氛围。

    经台由婉蜒曲折的花廊环抱,经台中央矗立着三层宝殿,终日香烟缭绕。四周的荷花座石雕栏杆上,镌刻着吉祥云纹。经台下的池水与曲径花廊下的流水相连,锦鳞嬉游,富有诗情画意。

    大雄宝殿后,是三层高的藏经楼。殿内殿堂宽敞,金碧辉煌。楼内荟萃诸多佛教文化的精品。藏经楼两侧是各展风姿的大斋堂和方丈室,遥相呼应,使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浩大壮观。

    复建后的全福讲寺,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露瓦,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波光岚影,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其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筑艺术美奂美仑,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与神韵独具的水乡古镇周庄融汇在一起,是令人流连抒怀的好去处。 

江南水乡——周庄(三)

从全福寺后门出来,沿着水巷的青石板路,来到中市河边,沿河走过蚬园桥和普庆桥,便看见一座石孔桥,桥边一座二层小楼。这桥便是贞丰桥,楼便是迷楼。

    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不但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贞丰桥不太有名,就像说世德桥和永安桥没多少人知道,可一说双桥大家都知道一样。贞丰桥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外婆桥。

当年张艺谋拍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为了拍好这部反映人性回归主题的电影,找寻浓厚的江南味道,捕捉水乡的灵动和独特气氛,张艺谋经过实地考察,把外景地选择在了周庄的贞丰桥一带。几十个日日夜夜里,外婆桥就一直轻吟着那首遥远而又熟悉的歌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娘娘真要好,买条鱼来烧一烧,烧得头不熟来尾巴焦,盛在碗里还在跳……”就这样,“外婆桥”被人们叫了起来,比贞丰桥还有名。

    站在外婆桥上,小桥流水的妩媚风光一览无余。河水静静木桨悠悠,鳞次栉比的老屋,从这条河岸一进进延伸到另一河岸,串起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翘起的屋檐上随风而动;狭窄幽深的小巷,婉延的青石小路,曲曲弯弯的河道,还有垂地摇曳的杨柳。

    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贞丰桥畔诗韵悦耳,富安桥桥楼合壁,双桥联袂而筑,太平桥玲珑剔透。一座座石桥,犹如一弯弯彩虹,飞架小河之上,连接起小河彼岸的人家。    

    外婆桥是一座耐人寻味的桥。桥西侧就是著名的“迷楼”。位于贞丰桥畔的迷楼,因与我国诗圣柳亚子有缘,因而名声大震。

    迷楼是一处明朝建筑,楼上楼下,上下两层,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是它的特色所在。

迷楼原名德记酒楼,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饪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生意颇为红火。李德夫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女儿阿金已长得如一枝出水芙蓉,光彩照人了,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阿金抵制缠足,“大脚观音”的雅号不胫而走。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妇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老夫妻让阿金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越发红火。由于阿金姑娘的出现,便被人称作迷楼,取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意思。

    其实,周庄为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是镇境水陆要津,附近商店毗连,贾客云集。德记酒店地处小桥流水、富于诗情画意的闹市之中,宾客设酒临风。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飞燕呢哺人轩窗,鹭鹚搏鱼生妙趣……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德记酒楼幸得“迷楼”雅称。

柳亚子抵达周庄居住7日,邀周庄南社(一些进步的文化青年成立了一个团体,叫《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凌蕙穰、费公直、陈蕺人、徐弘士、沈君崇、赵雨苏、朱汝珏、朱云光及柳抟霄、柳率初等先后于四次聚集在迷楼。他们在杯酒之欢,觥筹交错之际,触景生情,诗兴勃发,以周庄秀丽宜人的风光,阿金姑娘的美貌和脍炙人口佳肴为题,吟诗诵词,抨击社会,宣扬革命,留下了大量的名诗佳句。事后,柳亚子搜集唱文诗词140余首,定名《迷楼集》,交上海中华书局刻印。其中,柳亚子诗中的“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楼不迷人人自迷,夭桃红换蘼芜绿”等句为迷楼留下相继传诵的遗韵。为此,迷楼名播遐迩,德记酒楼的也生意兴旺数十年。

    1993年,迷楼得以重新修葺,仍保持当年原貌,古色古香,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现迷楼已成为纪念柳亚子及其南社社友的场所。

    走进迷楼,楼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南社成员的照片、手迹、著作和书画作品,以及当代书法家书写的《迷楼集》中的诗句。正厅中有一幅楹联:

    二楼的东侧,在一张八仙桌的周围,端坐着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爱国诗人的蜡像,蜡像栩栩如生,但其气势和风采,仿佛又回到八十年前的德记酒店,展现的正是“小楼轰饮夜传杯”的情景,可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站在楼上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情无限,美不胜收。

    如今贞丰桥和迷楼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继续闲游,有一排古朴的穿竹石栏,十分眼熟,听人说:当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我们顺着河畔,慢慢的领略、感受那种水乡的气息、古朴的氛围。

客来清茶诗,无事乱翻书。

    贞丰桥北中市街上,有一古色古香的茶楼——三毛茶楼,因台湾作家三毛1989年来周庄时曾在这里喝过茶,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将这座古宅改称三毛茶楼。茶楼中除了陈列了三毛的照片、手迹、书信外,还陈列了中外批文人学者游访周庄的照片。 

    出了迷楼,沿后港街向北前行,就到了“蚬江渔唱”渔业馆。

    “蚬江渔唱”是清代周庄八景之一,昔有“蚬江打鱼舟,载网时出没,欸乃柔舻鸣,宛转清歌发”意境优美、襟怀宽广的诗句。

    蚬江渔唱渔业馆南墙与东墙上画着渔业丰收的剪纸图案,大门门楣写着“蚬江渔唱”四字,门两侧有对联“门迎旭日满天金,户纳南湖遍地银”。

蚬江渔唱渔业馆,反映了周庄因水相依、因水生息的水乡渔业文化和人文景观。进渔业馆的大门,就是渔民家庭实景:一边是古拙的草屋,原木栅栏、老式灶台、草编蓑衣等实物勾勒出农耕社会里渔民的家庭生活场景;另一边是一叶小舟、几只欢快的鱼鹰、一位正在捕鱼的渔民,为渔民水上劳动场景。大厅展示的都是周庄渔民祖祖辈辈日常使用的捕鱼工具。第二展厅以传统的陶艺雕刻制品,生动、精致地展示周庄蚬江开捕节隆重、热闹的祭祀场景。第三展厅以平面背景、立体实物的方法来展现渔家生活的生态环境。以水墨淋漓的写意国画为背景——周庄古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水乡、水中嬉戏的鱼儿、岸边晾晒的渔网、头上繁星点点,衬托出周庄渔民生活的生存地域环境,而实物陈列则是渔船悬于水上,船内烛火通明,渔具家用一应俱全。

    这里生动展现出周庄渔民因水生息的生活情趣,周庄因桥出名,但渔业才是其生存之本。

    出了渔业馆再向北走几十米便到了福洪桥,过桥向右沿河再走几十米到了周庄博物馆。

    周庄博物馆设在一幢古朴幽雅的宅究里,自有一番魅力。门前清水流淌,绿树掩映,整洁的石板老街,迎来四方宾客。正门挂有“周庄博物馆”匾额,两侧有一对可爱的石狮子。跨进门槛,依次步人前厅后堂,两边厢房夹拥,中间天井贯通。后边小院内修竹丛生,幽径生趣。踏梯登楼,置身雅室深阁,推窗外眺,远水村舍,尽收眼底。

    馆内有镇北太史淀湖底出土的良渚文化和印纹陶文化文物,也有出自现代著名艺术家们之手的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其中有一幅长25米,宽0.9米的古镇周庄长卷,全方位展示出周庄古朴秀美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过于一件件反映水乡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用品。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让人仿佛听到嘹亮的挑河泥号子从金黄的油菜花田里传来;水车上的榆钵杨戽,让人遥想夏风中的水车,扯上竹樯布帆咿咿呀呀转个不停;圆溜溜的木砻石磨,让人追忆秋收过后农家屋里打米碾粉、蒸糕酿洒的丰裕景象;农船上的罱泥篓、渔舟上的木桨,让人不忘破冰积肥的辛劳,领悟独钓寒江的意境。

    出了博物馆,已近中午,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所以赶紧在全功桥旁边找了一家临河的餐馆,一边欣赏窗外小桥流水,一边品尝周庄的美食。当然来周庄,万三蹄是一定要吃的,要不然就算没来周庄。万三蹄肉质酥香,入口即化,皮肥汁稠,酥而不烂,甜咸相宜,令人回味无穷。万三蹄的汤也是佳肴,用来拌米饭吃,一个字“香”。

    在周庄里,最刺激我眼球的就是随处可见的万三蹄了。万三蹄是周庄最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因此卖万三蹄的小店一家连一家。

    只要走进周庄,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小巷两边卖万三蹄的小店,万三蹄的招牌比比皆是。只见店中橱柜里一个个油光发亮,色泽酱红、肉香四溢的的猪肘子,让人实在是难以抵挡。据说,在古镇就有数百家卖万三蹄的小店,在最热闹的地段,甚至数米之内就有好几家蹄膀店,并且每家都说自己卖的是正宗的万三蹄。

    万三蹄是周庄远近闻名的特产,不可不尝。据说是当年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人称“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意为团圆,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

    万三蹄制作用料考究,以精选的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配料要用茴香、桂皮、丁香等十二种草药香料,加水放入大号砂锅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火候要历经旺火文火数番,以文火为主。煮熟的整只蹄膀热气腾腾,皮色酱红,外形饱满,香气四溢。游客见之,无不见色驻足,闻香吞津。  

    万三蹄的吃法更是别具一格。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取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以骨为刀,轻轻划过处,果然蹄膀被顺顺当当地划开。

    据说这是当年朱元璋考沈万三时出的难题,就是吃蹄膀时不用刀“何以食之”。沈万三随机应变,抽出这根骨头当刀解了题,于是朱元璋说:“就称骨刀吧。”以后,这便成为了周庄人的传统吃法。 

    关于万三蹄的名字来源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当年朱元璋在酒席上为难沈万三,朱元璋突然指猪蹄膀问沈万三“这是什么?”。沈万三何等机灵的人,他知道皇帝是故意刁难他,皇上姓“朱”,发音同“猪”。于是他灵机一动,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对皇帝说这道菜叫“万三蹄”。 故“万三蹄膀”传至今日成为周庄一道独具风味的佳肴。

    在周庄里要品尝万三蹄最好去餐馆里吃,因为万三蹄是周庄各酒家饭店的看家菜,味道都不错。餐馆里做的万三蹄都很酥烂,而且有汤,味道更好。而小店里卖的万三蹄,一般不会炖的很烂,因为万三蹄不会一天全卖完,晚上店家会把剩下的万三蹄回锅,第二天继续卖,如果开始煮的太烂,一回锅就煮没了。

    周庄有真空包装的万三蹄卖,可以买一些带回去当礼物,最好要刚做出来的。回家吃之前,连真空包装一起放在锅里蒸或煮,然后再吃,要不然肉不会太烂,吃不出万三蹄肉质酥烂,人口即化,肉汁香浓,肥而不腻,皮肥肉鲜,甜咸相宜,滋味无穷的感觉。

    除了万三蹄,我们还点了腌菜尖炒鸡蛋和三味圆。

    腌菜尖是一道酸溜溜、鲜滋滋诱人垂涎的茶菜。三味圆在江南一带是大众菜肴,俗称汤面筋,用水面筋作皮,馅芯以鸡脯肉、鲜虾仁、猪腿肉加葱、姜、黄酒等调料剁细精制而成,在鸡汤内煮熟,皮薄馅嫩。晶莹别透,集点心、菜肴、鲜汤为一盆。味道都不错。 

    吃完万三蹄,出饭馆,沿河而行,在古镇入口重新验票进入古镇。只见旁边一座江南水乡特有的石库门映入眼帘,驻足凝望:“周庄古戏台”五个大字跃入眼帘。于是,兴冲冲地走了进去。进去一看是一个由四周两层观演楼和一个高台戏楼围拢着的,古香古色的宽阔院子,院子中央摆放着几排长条板凳。

院子正面的古戏台木质结构,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台三面有走马楼式的包厢,走廊内陈列着“周庄八景”诗画。戏台正中,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称之为“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音响效果。戏台正面,有“东阳”木雕,刻有细致的戏曲人物花板,两根立柱上书有楹联。整个古戏台既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幽雅的神韵。

   这里每天都免费上演几场昆曲,演出的曲目,就有最有代表性的剧目《牡丹亭》中的折子戏《游园惊梦》。游人可以坐在观演楼的楼上楼下,边喝茶聊天、边听戏,也可以直接就坐在广场的长条凳上,近距离的欣赏这最古老、最传统的剧种。 在周庄古镇里欣赏古老的昆曲,真是另有一番韵味。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是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 周庄古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两者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戏台小而精,周庄镇古而美,昆曲秀而雅,周庄需要昆曲,昆曲需要周庄。

    此时正是中午,下午的演出要一点四十五分才开始,加上天气十分炎热,所以偌大的戏园里仅寥寥数人。 

    站在空旷的戏园里,我又想起了张厅听戏堂的那幅楹联:“古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

    水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特征,水也赋予了周庄灵气,数条小河静静流淌,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埠头,小船河中轻摇悠然随意。

行在岸边,看见河中来来往往的小木船,顶着蓝印花布的篷子,船身发散着翻新后的金黄光泽,它有个很雅的名字叫“乌篷船”。船上大概可以坐十个人的样子,船头和船尾一致方钝式样,有的有蓬顶有的没有,船中间舱有格栏扶手,舷旁两侧有条座,一边可以坐三、四个人,船尾有撸,船娘们身穿蓝布细百花的民式短卦,摇着撸儿,唱着鱼歌,船上的游客们便晃悠悠的,欣赏两岸的江南美景,不停的摁动手中的快门,把美好的景色定格在相机中。

    来到水乡古镇,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坐一坐水乡特色的乌篷船,坐在微微摇晃的小船上游览周庄,感受那份浓郁的水乡味道,感受一个不同于岸上的水乡古镇。

    乘船点在古镇水巷游的码头,沈厅对面的码头就是,每船每次100元,限坐6人,若想要船夫传娘唱歌则需另给小费(不太贵)。你可以选择在码头找几个游客拼船,这样每人均摊下来的价格就合算很多了。

    我们在码头找了其他四个游客拼了一条船。然后我们乘上小船,在一座又一座古老的石桥下穿行。

    坐在乌篷船上,船身轻盈的往来穿梭于小桥流水之间。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船儿悠然地荡漾在河中,听咿呀橹声,观翩翩桨影,在追忆和遐思中摇呀摇,摇进幽幽水巷。间或还能遇上摇橹的船夫船娘,唱上一小曲,很有番情趣。

    古镇因桥成路,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桥给水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小船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转过一座桥墩,就有一种意境。水巷、河埠、石栏、拱桥、廊坊、阁楼、庭院的水乡神韵,犹如一幅“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的水彩墨画,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下了游船,在古镇里漫步,一路走着,看着,只见小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傍河筑屋,重脊高檐,过街骑楼,临河水阁,粉墙黛瓦,飞檐朱栏,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巷子深处有人家,一派古朴,明洁、幽静。

    漫步在岸边的石板小路上,漫游在一条条深深窄窄的小巷之中。踏着凹凸不平、风霜雪雨、日晒雨淋,不知留下过多少代人脚印的青石板路,看着乌黑的门板,雕花的窗棂,斑驳的墙壁,青瓦粉黛的院落,感受着古镇久经风霜的沧桑和古朴。

周庄里的巷子很窄,并排只能走四、五人,且弯弯曲曲,曲曲折折。现如今古镇几条主干路上的居民住宅,都已开放成沿街商铺,变成一爿爿店面了。往来游客不断,市井氛围浓厚,很是热闹。鳞次栉比的店铺跟随着巷子向前延伸,沿街十步一店,五步一摊,什么茶馆、餐馆、中药店、土特产店、画廊、乐器店、手工艺品店、珍珠玉器店、丝绸店,还有竹器铺,铁器铺,铜器铺,木器铺,石器铺,牛角梳子铺,雨伞铺,陶瓷艺术品铺,印染铺,纺织铺,裁缝铺,皮草铺,糖点铺,糕点铺等等。简直花样繁多,琳琅满目。想要买点纪念品或者美食特产什么的带回去,你只要在街上逛上一圈,就一定会收获不少。

    我们在街上一家专卖风雅陶笛的乐器店里,买了两个非常好看的陶笛。

    在镇子里闲逛,江南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感到口干舌燥,看见街边有一个开着空调的茶馆,便走了进去,要了两杯周庄特有的阿婆茶,一边品茶,一边凉快一下。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有人说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相传在周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吃过午饭后闲在家没事干,就带上自己的小孙孙和一些自家腌制的酱瓜、菜苋等聚到一块儿,泡上一杯清淡的茶,一边品尝酱瓜什么的茶菜,一边谈天说地,悠然自在,其乐无穷,这种习俗,称之为吃“阿婆茶”。

    其实,在我看来,阿婆茶就是当地产的一种绿茶,因为是今年的新茶,所以口感不错,止渴降暑。

    喝完阿婆茶,已经六点,走在巷子里,看见有卖万三糕的,就买了一些,因为中午吃了万三蹄,一点也不饿,就用万三糕当晚饭了。

    万三糕是周庄的特产,已有数百年历史。糕点制作用料讲究,品种众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青睐。据说当年巨富沈万三家常有这种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被传作“万三糕”。

   古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粉墙黛瓦、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巷幽弄、穿竹石栏、深宅大院,处处显露出古朴幽雅,古色古香令人沉醉。行走古镇中,幽径曲折,修竹倚屋,藤蔓缠绕,青苔斑斑,炊烟袅袅,抬眼望去,浮云悠悠,水波遥遥,恰似一幅绝好的水墨画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山周庄镇秀园路88号是什么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