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配置能玩星球大战电影前线2吗

一、不敢想象我的电脑里有64个框框 还这么“便宜”

关于、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尤其是最近两年的激情四射,我们已经讲述、感慨了太多太多,但每每谈及这个话题,仍然唏嘘不已。

作为一个典型的不死小强,AMD的历史,就是一部和Inl你来我往、跌宕起伏的历史。虽然无论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实力,AMD都远远无法和行业巨头相提并论,但其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斗士精神,值得所有人尊重,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值得所有人铭记。

我们也说过无数次,正是有了这样的正面竞争,技术和产品才会越来越强,行业才会越来越精彩,用户才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AMD Ryzen锐龙的诞生更是把这一理念演绎到了极致。此前几乎长达十年的时间,Intel都处于无敌寂寞的状态,再加上PC市场本身就趋于饱和、疲软,往事真的有点不堪回首。

但是2017年3月,AMD锐龙登场,就像一剂强力催化剂,改变了一切。

凭借不世的Zen架构,以及稳健的产品和市场策略,AMD不断冲击各个领域。从桌面到移动笔记本,从企业到数据中心,从发烧到主流再到入门级,AMD都博得了满堂彩,Intel也终于惊醒过来,开始认真对待这个蛰伏许久的对手。

这两年处理器行业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们也就不再过多废话,直接进入我们的正题——第二代锐龙ThreadRipper,也就是大家爱称的“线程撕裂者”!

如果说锐龙让AMD重新在主流和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Threadripper处理器则把AMD重新带到了发烧领域,这里是最新最强、最尖端技术的领地,没有两把刷子是进不来的。

AMD一度错失发烧领域N多年,Intel因此显得惰性十足,至尊平台虽然也在一代又一代地更新,但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的小幅升级,无论工艺架构还是规格性能都波澜不惊,价格更是无比傲娇。

比如说在一年半之前,发烧友们能买到的最强的处理器还是酷睿i7-6950X,只有10个核心20个线程,价格却高达1723美元(国内一万三左右),而且从未降价。

2017年8月,也就是整整一年前,Threadripper处理器诞生,谁都不会想到它居然轻松挑落了Intel的霸主地位(而且它还是个计划外的产物呢)。

第一代旗舰ThreadRipper 1950X,上来就有16个核心32个线程,再加上四通道DDR4内存、64条PCI-E 3.0等激进规格,表现绝对是吓人级别的,比如多线程性能比i7-6950X一下子就提高了一半。

更关键的是价格,它定在了999美元(国内首发8499元现在已经只要5999元),只有i7-6950X的一半多点,从性价比上讲更是高出2.5倍,因此极具杀伤力。

Intel当然不甘心被压一头,随即拿出18核心36线程反击,并首次寄出了雪藏多年的酷睿i9序列,性能上保住了自己的王者地位。

但是这颗i9-7980XE的价格高达1999美元(国内首发15999元如今仍要14999元),显得高不可攀。

AMD这种激进的产品和定价策略十分有效,也获得了普遍认可。从京东商城的评论看,1950X、7980XE的销量比大概是十比一,对于AMD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漂亮的战绩。

一度有传闻称,Intel打算放弃至尊发烧平台。虽然被Intel否认,但也不难看出,Intel如今在顶级领域内确实有点扛不住。

第一代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已经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第二代又让所有人震惊了一把,恐怕谁都没想到AMD如此激进,几乎就是直接把数据中心的EPYC霄龙给完全搬了过来,桌面平台首次出现了堪称恐怖的32核心64线程。

每次打开Windows系统的任务管理器,看到64个框框,那种震撼,真的妙不可言哪。

AMD突然来这么一招,不仅仅让Intel现在的18核心36线程无地自容,也几乎断绝了Intel的后路,因为在目前架构下,Intel最多也就28核心56线程,无论如何是追不上了。

当然,Intel可以搞单芯片封装两个Die,组成56核心112线程,但无论功耗发热还是价格,必然都会失控。

根据泄露的路线图,Intel确实打算在桌面上祭出28核心56线程,并为此开辟新的A系列,有望在今年底推出,但接口又要变,主板又要换,AMD这边则是一个TR4包打天下(主流也就一个AM4)。

但最关键的还是价格,AMD直接把32核心64线程压到了1799美元(国内13999元),实在是狠得没法形容,这比18核心36线程的i9-7980XE还要便宜一大截。

28核心56线程,Intel怎么也不会卖得低于两万五,基本等于两颗AMD 32核心64线程……

二、技术解析:各种玩法享受32核心

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和主流市场上的第二代锐龙一样,都应用了升级后的Zen+架构,以及升级后的GlobalFoundries 12nm(12LP)制造工艺。

在此前对锐龙7 2700X、锐龙5 2600X的首发评测中,我们已经对Zen+架构和GF 12nm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简单地说,Zen+架构的IPC性能提升了大约3%(可以理解为同频性能提升3%),一二三级缓存分别降低最多13%、34%、16%,内存延迟降低最多11%,内存频率提高到2933MHz。

GF 12nm则是此前14nm的优化版,性能提升10-15%,对于第二代Threadripper来说最高加速频率提升200MHz,任何频率下核心电压降低80-120mV。

升级后的SenseMI智能技术也得到完整继承,比如第二代精准频率提升(Pricision Boost 2),加速幅度精细到25MHz,更关键的是升级了算法,会在撞到散热或者供电限制之前加速到尽可能高的频率,或者达成预设频率。

直白地说,在多核心多线程运行的时候,第二代Threadripper仍能保持尽可能高的频率,而且线程数量增加与频率降低基本呈线性关系,而不会像之前那样突然遭遇断崖式降频。

根据AMD提供的数据,2950X可以在单线程时加速到最高4.3Hz,之后随着线程增多,频率稳步下降,16线程时仍能保持在3.7GHz的高度,32线程跑满时也能有3.5-3.6GHz。

2990WX身上同样体现的十分明显,单双线程时能接近4.2GHz,32线程时可跑3.6GHz,即便是64线程全开也能稳定在3.4GHz。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款处理器标称的加速频率很高,但很难坚持很长时间,往往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就会掉下来(所谓三秒真男人),而且随着线程数量的增多,加速也会十分困难。

而第二代Threadripper处理器在核心线程数量大增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多线程加速能力,不至于在多线程负载中频率跟不上而造成实际性能低下,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还有第二代自适应动态扩频技术(XFR2)。如果散热器更强大,或者运行温度更低,第二代Threadripper处理器同样可以获得额外的加速空间,而且和第二代精准频率提升一样,它也是在所有核心与线程上工作的。

根据AMD提供的数据,如果把2990WX在180W普通风冷散热器、32℃室温下的性能视为基准,换用新的Wrth Ripper散热器可以额外加速多达11%,室温降至20℃则可以提升13%,而如果换上水冷,则能平白获得16%的额外性能!

至于精准功耗控制、预测、智能数据预取三项技术,都没有任何变化。

2990WX是全球第一颗32核心64线程桌面处理器,其实并不适合打游戏,因为没有任何游戏需要这么多核心,而且游戏引擎开发之初一般也不会考虑如此之多的核心,所以用它跑游戏反而往往会出现兼容性和性能问题。

为此,AMD特别提供了游戏模式(Game Mode),可以在Ryzen Master工具中与创作者模式(Creator Mode)互相切换,打开后2990WX就会只使用8个或者16个核心,此时游戏性能反而会更高。

以上是AMD官方提供的2990WX正常模式、游戏模式的游戏性能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在多少游戏中,游戏模式都很有用,尤其是《GTA 5》、《杀出重围:人类分裂》、《全面战争:战锤2》、《占地1》。

AMD也表示,游戏对于多核心的支持也正在完善,去年16核心Threadripper处理器刚出来的时候,不少游戏都不正常,但现在已经几乎不存在这种问题,从上图也可以看出,16核心跑游戏偶有性能下降,但影响并不大。

后边的环节里我们会对游戏模式的具体原理、效果进行详细测试、分析。

由于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核心众多,而且内部分成多个Die,又支持四通道内存,所以在内存支持和应用方面AMD也做了特别设计,使用的时候需要分情况注意。

为了理解第二代Threadripper处理器的内存机制,先来看看结构拓扑图:

2950X还相对简单一些,内部两个Die,每个Die有8个物理核心,同时每个Die对外连接两个内存通道、32条PCI-E 3.0通道(分成两组),两个Die之间通过一条Inifinity Fabric总线互连,DDR4-1600内存的时候IO带宽就有大约50GB/s。

2990WX就比较复杂了,内部共有四个Die,各自还是8个物理核心,但依然只有两个Die分别负责对外连接两个内存通道、32条PCI-E 3.0通道,另外两个Die是没有的,AMD称之为Compute Die,也就是只负责计算。

同时,每两个Die之间都有一条Infinity Fabric,总计六条之多,这样可以保证两个Die之间的物理核心可以直接沟通,从而降低延迟。内存频率1600MHz的时候,每条互连总线带宽约为25GB/s,也就是2950X的一半。

为了提高内存性能,AMD设计了两种内存访问模式,其一称为分布模式(Distributed Mode),整个系统配置为一体化内存访问(UMA),内存访问需求在所有可用通道之间均匀分配,即便是应用在多线程下的表现难以预料也能确保内存性能的一致性。

其二是本地模式(Local Mode),配置为非一体化内存访问(NUMA),它是2950X的独有模式,整个处理器分为两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包含一个Die和两个内存通道。

操作系统会尽可能将进程和内存需求放在同一个节点内,不够了才会扩展到第二个节点,这能在线程不多时降低内存延迟,非常适合用来玩游戏,因此在Ryzen Master工具中,如果启用游戏模式(Game Mode),2950X就会切换到本地模式内存配置。

自从锐龙发布以来,AMD就在持续研究不同游戏对于处理器配置的敏感度,发现差异相当大,比如《古墓丽影崛起》、《守望先锋》、《奇点灰烬》等喜欢更多核心,《暗影魔多》、《地铁:最后微光》、《热血无赖》在高频率下表现更好,《战争机器终极版》、《辐射4》、《杀手:赦免》对内存延迟很敏感,《使命招魂:现代战争》、《孤岛惊魂4》、《星球大战:前线》则需要核心之间的低延迟。

AMD表示,在16核心上评估了超过75款游戏后发现,本地模式能带来平均约5%的性能提升,《杀手:赦免》最高可超过10%,而非游戏应用在分布模式上表现更佳,证明两种内存模式的设置和切换是有效的。

Mode),打开之后2950X会只启用一个Die、8核心16线程、双通道内存,2990X则可以是两个Die、16核心32线程、四通道内存,也可以是一个Die、8核心16线程、双通道内存。

如果有游戏对于多Die、多核心多线程、多内存通道完全不兼容,这就轮到了传统兼容模式表现的时候了。

AMD测试了60多款游戏开关传统兼容模式的性能对比,发现平均会带来4%的性能提升,最好的四分之一游戏更是可以提升12%,主要有《文明6》、《使命召唤:现代战争》、《风暴英雄》、《全面战争:战锤2》、《DOTA2》、《孤岛惊魂5》、《幽灵行动:荒野》、《1/2》、《神偷》、《杀手:赦免》、《辐射4》、《CSGO》、《生化危机7》、《战锤40K:战争黎明3》。

AMD处理器全线开放手动超频,可以轻松获得更高性能,现在第二代Threadripper处理器又提供了一种新的超频模式“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PBO)。

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动加速超频技术,但更多地取决于主板设计,包括处理器插座功耗承受能力、主板热设计电流、主板电气设计电流,这三者尽可能地提高来获取更多性能,官方号称可比默认状态额外带来16%的提升。

官方号称可比默认状态额外带来16%的提升。

PBO相比于手动超频,最大的好处是会保留空闲降频、精准加速能力,而不是固定在一个频率上,从而更加灵活。

但是注意,PBO也属于超频行为,由此造成的损坏将失去质保。

PBO也是通过Ryzen Master工具控制,默认为自动状态,也可以手动调整。

三、产品线解析:发烧也能性价比 良心到家

AMD锐龙Threadripper第一代包含16核心32线程的1950X、12核心24线程的1920X、8核心16线程的1900X,第二代则有四款,并且分为两个子系列。

32核心64线程的旗舰级2990WX、24核心48线程的2970WX,都被冠以“WX”的后缀,其中“W”代表Workstaon工作站的意思。

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给游戏玩家们准备的,而是面向内容创作领域,包括高级3D光线追踪与渲染、3D/VR动画与模拟、人物建模、电影级视频编辑与特效、大规模虚拟化,等等。

16核心32线程的2950X、12核心24线程的2920X则依然以“X”结尾,面向高端游戏玩家和发烧友,也可用于3D渲染、4K视频编辑与编码、游戏兼直播、软件开发与编译、家庭虚拟化等等等。

这一次,第二代Threadripper处理器没有再出8核心版本,毕竟和主流的锐龙系列实在拉不开差距。

详细的规格参数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大家可以看下图表,注意WX系列热设计功耗为250W,X系列仍然为180W。

价格当然是最具杀伤力的,2990WX在国内“只要”13999元人民币,相比于i9-7980XE多了14个核心和28个线程,却便宜了整整1000元,发烧也可以有性价比。

其他三款的国内价格暂未公布,只有北美地区价格。2970WX 1299美元,从规格到价格都暂时没有任何直接竞争对手。

美元,AMD为它选定的对手是10核心20线程的酷睿i9-7900X,但又比对手多6个核心12个线程的情况下,却便宜了整整100美元,同时也比上代1950X首发时降低了100美元。

美元,比上代1920X首发时更是降低了150美元。

2970WX现已正式开卖,之前一周的预售期内一共卖了91颗,对于如此高端、高价的产品来说已经很出色了。

四、外观:庞然大物 包装盒设计精巧

虽然说处理器从外观上没啥好说的,但是一方面ThreadRipper体积特别大,非常震撼,另一方面包装设计也很有特色。

2990WX包装盒非常霸气,盒子用四周使用高品质塑料泡沫包裹,能给2990WX充分的保护。

采用铝合金板作为包装盒的底板,中间标注了处理器型号2990WX。

重新设计后的处理器包装盒,比第一代更方便开关使用。

背面一共有4096个触点,采用LGA触点式接口。

与2990WX一样的处理器包装盒。

背面除了电容少了几颗,其他与2990WX都一样。

赠送的散热器支架和螺丝刀。

五、测试平台:最强X399主板 提供强劲动力支持

2990WX、2950X官方设定的对手分别是i9-7980XE、i9-7900X,不过很不巧,手头暂时没有这两款处理器,所以本次评测借用了二者之前的一些测试数据。

同时加入两款主流旗舰锐龙7 2700X、酷睿i7-8086K,让大家体验一下发烧和主流的不同。

X399测试平台使用的是微星MEG X399 CREAON主板,这是目前最顶级的X399主板。

19相供电设计,可以为2990WX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供电模块使用了2块大型散热片进行镇压,并用热管连接。8条内存插槽可以支持高达128GB的四通道DDR4内存。

这个看似很像显卡的配件其实是AERO M.2扩展卡,可以额外再接4块全速NVMe协议的M.2 SSD。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提供了足够多的PCI-E通道数,因此不必担心SSD或者显卡会被限速。

拧下背部的4个螺丝就能拆开散热器。巨大的散热片以及风扇可以保证M.2 SSD有一个凉爽的工作环境。

内存则使用了芝奇FLARE X F4-GFX套装,两套一共4根,在X399平台上组成四通道32GB容量。

这次X399平台使用了两款散热器进行测试:酷冷至尊Wraith Ripper风冷散热器,安耐美LIQTECH 240 TR4水冷散热器。

这个大块头是酷冷专为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定制的Wraith Ripper风冷散热器,可以自定义RGB灯效。

为了提高对内存的兼容性,酷冷将风扇设计在双塔中间。

安耐美LIQTECH 240 TR4专用版一体式水冷,无法更换扣具,只能用在X399主板上面。该水冷散热器采用240冷排,陶瓷轴承水泵可以提供超过500W的散热能力。

水冷排鳍片密度很高,鳍片的散热面积也相对较高。

散热器附带两个120风扇,采用磁力气旋轴承,在2300RPM下可以提供102CFM的风量,噪音则控制在28dBA之内。

MasterWatt Maker 1200采用的是全模组设计,不同功能的模组接口都有着不同的外形,以防止玩家误接。

六、理论性能测试:64线程发飙 谁也拦不住

CPU-Z除了能查看处理器各种信息之外,在测试分数界面还提供了CPU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分为两种模式:单线程/多线程,两种模式分别对CPU的单线程和多线程进行测试,然后给出相对应的分数作为参考。

wPrime是一款通过算质数来测试计算机运算能力等的软件(特别是并行能力),但与Super 只能支持单线程不同的是,wPrime可以完美支持64线程。

AIDA64 GPGPU测试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CPU的单精度、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7980XE支持的AVX512指令集可以大幅度提高测试时的浮点成绩,但目前还没有哪一款软件能够支持AVX512指令集,因此Intel的CPU不参与此项对比。

七、生产力工具效能测试:对比7980XE 展现碾压性的优势

CineBench是很有说服力的一套CPU测试系统,最新的是R15版。R15版本最多能够支持256个逻辑核心,此外还加强了着色器、抗锯齿、阴影、灯光以及反射模糊等的考察,对CPU性能的检测更加准确。

2990WX在默频下即取得了5271cb的好成绩。

7-Zip是一款完全免费而且开源的压缩软件,相比其他软件有更高的压缩比但同时耗费的资源也相对更多,如果你需要一款能够提供强大压缩性能的软件,那么它是你最好的选择。

POV-Ray是一款能够在短时间内持续追踪光线视觉,产生高质量计算机图像的工具,同时该软件也是一款开源软件。光线跟踪(ray tracing)是一个能在二维(2D)屏幕上呈现三维(3D)图像的方法,它能渲染出高精度的影像。

X264 FHD Benchmark是一款视频转换类测试工具,通过转换自带的一部影视作品来测试CPU的编解码能力并得出相应的分数。

由于X264 FHD Benchmark软件并不能完整支持16核处理器,因此在测试2990WX时,我们同时开启4个程序并行测试,取总和作为测试成绩;在测试16核处理器时,开启2个程序并行测试。

X265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高效率视频编码,能在保持与X264编码同等画质的情况下,将高清视频的容量降低40%左右。目前以X265编码为基础的高清电影已经开始取代X264编码原有的地位,成为了网络高清视频的主流编码技术。

X265 FHD Benchmark同样也不能完整的支持32核处理器,在对2990WX进行测试时,我们开启3个程序同时进行编码测试,在都运算到第三项的时候,取三个程序帧数的总和作为测试成绩。(现在主流的X265视频压缩制作软件都支持多开并行运行处理,因此我们的测试方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游戏模式对比测试:开启后2990WX游戏体验全面提升

为了让32核2990WX能有更好的游戏体验,AMD特别为多核心处理器准备了游戏模式,可以在Ryzen Master软件中开启。

在Ryzen Master程序右下角,有一排选项卡:

“Current”能显示当前状态,此页面不能进行修改和设置。

“Game Mode”点击后会开启八个核心,同时内存会降为双通道,但主板上的8条内存插槽依然能够被全部识别。

“Profile 1”能自由更改所有设置并保存,可以在中间的传统兼容模式(Legacy Compability Mode)中打开1/2(16核心)或者1/4(8核心)。

下面我们来对比开启游戏模式后(8核心)与全核状态下的游戏性能差异。

在2990WX平台测试的8款游戏中,《生化危机》在游戏开始后会无限载入,无法继续游戏;《GTA 5》自身无法支持8核以上的CPU。开启游戏模式后,问题得到完美解决,这两款游戏都能正常运行。

其他能够在全核模式下运行的6款游戏中,《奇点灰烬》对32核支持到位,开关游戏模式性能无变化,剩下的5款游戏在开启游戏模式后帧数能有10%~60%的提升。

在2950X平台测试的8款游戏中,全核模式下只有《GTA 5》无法开始游戏;其他7款游戏在开启游戏模式后,除了《文明6》、《突出重围:人类分裂》帧数小幅提升,剩下的5款游戏在16核全开时帧数比游戏模式更高。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看住,2990WX想要有完整的游戏体验,必须要在Ryzen Master中开启游戏模式。

而经过一年多的优化,目前绝大多数游戏对16核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除非是像《GTA5》这种不支持超过8核的游戏,否则日常游戏时2950X不必开启游戏模式。

九、游戏性能测试:能与8086K一战

本次参与测试的测试程序和游戏一共有6个,囊括了目前较为热门的单机游戏, ThreadRipper 2990WX的成绩取自于1/4游戏模式,即只开启8核。

以下项目统一采用分辨率进行测试,测试时CPU为默认频率,内存频率为2400MHz。

虽然已经发售了一年之久,《绝地求生》依然是目前最火的PC游戏,经过蓝洞工作室数次优化,现在已经能较为完善的支持6核处理器。

游戏测试的方式为开局从飞机上降落后,到降落伞自动打开时开始记录帧数,时长20秒。

在《绝地求生》游戏中,最高画质下2950X可以跑出123帧的成绩; 2990WX也能跑出118帧,同样不俗。

《奇点灰烬》作为一个老牌的PC游戏测试项目,目前已经优化了8核处理器支持,它对处理器和显卡的要求都非常高。

上面5款CPU的成绩都很接近,2950X首次拔得头筹,达到了72.8帧,2990WX以71.8帧位居第二。

在《突出重围:人类分裂》中,X399平台的三款处理器表现相差不大,1950X成绩最好,与8086K同为80帧。

《刺客信条:起源》是由育碧制作并发行的《刺客信条》系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本作采用开放地图沙盒玩法,游戏几乎呈现了整个古埃及王国,画质与风景无人能出其右。

《巫师3》为《巫师》系列游戏作品的第三部,也是杰洛特冒险的终曲。层获第33届金摇杆奖最佳剧情、最佳视觉设计、最佳游戏时刻,更获得IGN 2015年度最佳游戏。

游戏测试方式为开局后在房间阳台与叶奈法之间折返走20秒,并记录帧数。

在《巫师3》测试中,2990WX表现亮眼,跑出了106帧的成绩,与8086K之间仅仅相差一帧。2950X成绩为104帧,相比1950X提升了2帧。

《最终幻想15》是Square Enix史上最昂贵的游戏开发项目,历时10年的开发周期。本作是《最终幻想》系列中最接近 “水晶的神话”的核心内容的一部,向玩家呈现了一个广大而又开放的世界

《最终幻想15》是一款较为依赖显卡性能的游戏,以上5款处理器表现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差别,其中2950X成绩略微领先其他四款处理器。

十、超频测试:32核心全核轻松4GHz 跑分凶残

在高级模式的OC界面中,“CPU Ratio”可以设置处理器倍频。一般来说2990WX倍频最高设置40,2950X设置为42也没什么问题。

“Memory Try It !”里面很贴心的预存了各种频率以及对应的时序,可以自行根据内存的体质选择合适的参数。我们的芝奇FLARE X F4-3200C14D直接选择了“DDR4--18-18-36”。

OC界面往下拉,可以设置CPU和内存的电压。

在OC界面中点击“数位电压设置”,可以进行防掉压设置。

“CPU重载线控校准控制”即为防掉压设置项,从Mode1一直到Mode8,数字越大,防掉压等级越低。 Mode1时高负载下实际电压会远高于BIOS预设电压,会导致MOS功率以及发热暴涨;设置为Mode8时,高负载下实际电压要比预设电压低0.04V左右,极容易造系统崩溃。

经过多次测试,Mode4、5能较好的还原BIOS预设电压,在我们后续的超频设置中,防掉压都是选择Mode4。

测试用的内存是芝奇FLARE X F4-GFX套装,2套一共4根,在X399平台上组成4通道32GB容量。在AMD官方文件中说明,使用有8条内存插槽的主板组成四通道的时候,最高能支持2666MHz频率。

对比默认2400MHz的频率,超频到3333MHz之后,内存延迟从79ns降低到64ns。而内存的读取,写入和复制速度都获得了40%以上的提升。我们知道锐龙平台非常依赖内存频率,超频后的整个平台的性能都能得到不小幅度的提升。

在CPU主频为4.0GHz、内存频率3333MHz时,2990WX的CineBench R15跑分达到了惊人的6283cb,相比默频时有20%左右的提升,整个测试过程在短短7秒内就完成了。

另外一块2950X体质要更好,1.35V电压可以稳定在4.2GHz。

超频后的CPU理论性能测试数据汇总如下:

对2990WX而言,将CPU频率超频到4GHz时,单线程性能基本上没有变化,毕竟默频时2990WX单核睿频就能达到4.2GHz;多线程性能则提升了13%。

在将内存频率从2400MHz超频到3333MHz之后,整个平台的多线程性能又有5%的提升,相比默频有18%。

对于2950X而言,由于其默认全核频率就能达到3.8GHz,将CPU频率超频到4.2GHz、内存频率超频到3333MHz时,单线程性能同样也是没什么变化,多线程性能则提升了10%。

以下是超频后CPU游戏性能测试数据汇总:

由于默认全核频率较低的原因,2990WX与8086K这种游戏CPU之间有8%的差距,将CPU内存超频到4.0GHz、3333MHz时,2990WX的游戏性能已经非常接近8086K,双方仅有2%的差距。

2950X在超频之后,游戏性能也能获得4%的提升,在一些原本比较弱势的游戏中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绝地求生》这样的游戏中,已经追平了8086K,二者帧率都是132帧。

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们将处理的性能对比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CPU理论性能方面,默频状态下的16核的2950X就已经和Intel顶级的18核7980XE相差无几,超频后反超了后者,领先幅度为6%。

默频状态下的2990WX理论性能相比7980XE要强50%以上,超频后的性能几乎双倍于7980XE。

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主要面向的是生产力相关的专业领域,玩游戏并不是主要目的。但并不是说它就不适合玩游戏。在默频状态下,即便全核只有3.4GHz的频率,2990WX与8086在游戏帧数之间的差距也不到10%。适当超频之后,2990WX的在游戏方面的表现已经不逊于8086K,总体表现上算是互有胜负。

十一、功耗测试:默频下额定500W电源足矣

在8月6号AMD发布线程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之后,多款CPU监控软件都同步更新了最新的版本。新版本的HWMonitor以及AIDA64都能准确的检测CPU和主板的温度、功耗、频率等各种信息。

测试平台使用的是酷冷至尊MasterWatt Maker1200W钛金电源,测试时使用HWMonitor读取CPU核心功耗,用功率仪读取整个平台功耗。

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更多时候是面对专业领域,我们记录了2款CPU在运行各种软件的最高功耗,将数据汇总如下:

默频状态下,运行专业软件时,处理器最大功耗为250W,整机平台最大功耗355瓦。进行游戏测试时,《古墓丽影10》的整机功耗为310W。

可能有些同学会不解,250W TDP的2990WX与180W的GTX1080加起来就有430瓦了,加上主板、内存等其他配件,游戏测试时整机功耗怎么都要超过500W吧,为什么实测只有336W呢?

这主要时因为测试平台中的CPU和显卡很难同时满载。目前的游戏最高支持到8核,所以在运行游戏测试时,2990WX最少都有24颗核心处于空载状态下,整机功耗其实和2700X、8700K等主流平台差不多。

因此对于电源的选择,默频状态下,一个额定500W的铜牌电源就已经足够富余了。

在1.4V电压下,将2990WX超频到4GHz、芝奇DDR4内存超频到3333MHz的时候,整机功耗急剧攀升。

最大功耗出现在POV-Ray渲染测试中,CPU核心功耗达到了570W,而此时整机功耗也达到了惊人的760W。扣除电源转换效率的损耗,实际输出功率也达到了700W。

因此对于电源的选择,如果您想对2990WX进行极限超频,一个额定800W以上的单路银牌电源不可或缺(由于核心功耗达到了570W,目前还没有哪一款双路电源能提供50A以上的单路供电能力)。

在默频状态下,,运行专业软件时,处理器最大功耗为180W,整机平台最大功耗272瓦。进行游戏测试时,《古墓丽影10》的整机功耗为320W。

在1.35V电压下,将2950X超频到4.2GHz、芝奇DDR4内存超频到3333MHz的时候,最大功耗同样出现在POV-Ray渲染测试中,CPU核心功耗达到了306W,此时整机功耗则为410瓦。进行游戏测试时,《古墓丽影10》的整机功耗达到了380W。扣除电源转换损耗,电源实际的数据功率分别为370W和340瓦。

因此2950X平台对于电源的需求相对宽松,不论是默频还是超频,一个额定500瓦的铜牌电源都足够使用。考虑到后期要换更加高端的显卡,那么一个额定功率600W的铜牌电源也已经足够富余。

对于不习惯看数据表格的同学,我们将功耗测试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上图中, 增加了2990WX OC 3.8GHz的功耗对比。可能有些同学对于2990WX在4.0GHz功耗下高达760W的平台功耗无法释怀,但如果将频率降低到3.8GHz,整机功耗就能控制在600W之内。

超频到3.8GHz的2990WX在CineBench R15跑分时也达到了6000cb,相比4.0GHz时的6283分,损失了不到5%的性能,却能节省30%的功耗。这个频率可以看作是2990WX性能与功耗一个相对的平衡点。

十二、温度测试:钎焊保证低温 默频烤机55度

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内部同样采用了钎焊导热,能够充分发挥高端散热器的实力。我们分别使用风冷、水冷散热器进行温度测试。

一款是酷冷至尊专门为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定制的风冷散热器,名字叫Wraith Ripper,但是不附送,需要单买,价格约100美元;另一款则是安耐美LIQTECH 240 TR4水冷散热器。

对于2950X:使用酷冷定制风冷散热器就能全程压制,因此并没有做水冷测试。

得益于内部钎焊导热设计,默频时,2950X待机温度只有31度,烤机温度为65度;超频到1.35V 4.2GHz的时候,烤机温度达到了87度,看起来很高,但依旧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于2990WX:使用风冷散热器时,默频状态下,待机温度为31度,烤机温度63度;超频到1.28V 3.8GHz之后,烤机温度上升到了88度;4GHz的频率不再使用风冷散热器作测试。

换用安耐美LIQTECH 240 TR4水冷散热器之后,2990WX在默频状态下待机温度只有28度,烤机温度为55度,相比风冷低了8度;超频到1.28V 3.8GHz之后,烤机温度上升到了78度,比风冷低了10度;超频到1.41V 4GHz之后,烤机温度达到了88度。

超频到4GHz的2990WX运行专业软件时CPU核心功率能达到570W,如此巨大的功耗极其考验主板供电模块的供电以及散热能力,不是所有的X399主板都能承受。

将2950X超频到4.2GHz后,运行AIDA64 FPU 20分钟,CPU及主板各项温度值趋于稳定。CPU核心功耗达到了257W,CPU温度为87度(风冷),主板MOS温度为71度。

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列出一个对比数据:正常7项供电的B360主板,供电模块输出功率达到95W的时候,温度能达到90度。

将2990WX超频到1.28V 3.8GHz时候,使用水冷散热。运行AIDA64 FPU 5分钟,此时CPU核心功耗达到了400W,CPU温度为78度,主板供电MOSFET温度为91度,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将2990WX超频到1.41V 4.2GHz时候,使用水冷散热。运行AIDA64 FPU 10分钟后,CPU及主板各项温度值趋于稳定。此时CPU核心功耗达到了的480W,CPU温度为88度,主板供电MOSFET温度为105度。

我们测试平台使用的是微星MEG X399 CREATION主板,拥有19相供电。规格如此强大的主板MOSFET温度都能达到105度。

微星主板BIOS默认设置,当MOSFET温度高于107度时(此项数值可以在BIOS中手动调到最高125度),处理器会大幅度降频。

优质的MOSFET可以承受300度的高温,但过高的温度会严重影响周边的电子原件,不建议日常使用中MOSFET温度长期在高于100度的状态下运行。

对于想将2990WX超频到4GHz的同学,要么你去买比微星MEG X399 CREATION主板更高端的X399主板(这个目前貌似没有);要么在整机中DIY一个风扇吹走主板供电模块的热量;否则还是需要将处理频率降低到3.8GHz运行以保证主板的稳定。

十三、总结:核战序幕开启 Intel何以为战

AMD终于迈出了这一步,将32核的Threadripper处理器推向了桌面平台。

在至尊发烧平台,ThreadRipper 2990WX是无可争议的性能王者。在各项专业软件的测试中,都对Intel最强的7980XE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3D建模渲染性能强了57%、光线追踪计算性能强了54%、视频编码效能提升45%。

即便是在不擅长的游戏领域,2990WX也能达到8086K 90%以上的帧数。在适当的超频之后,游戏表现会非常接近8086K处理器,流畅玩任何大型游戏。

对于内存的选择:超频到3333MHz频率的内存相比2400MHz,在生产力工具效能方面能够有6%的提升,对于游戏的帧数也能提升3%。在目前高频内存差价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建议玩家优先选择高频内存条。

在功耗方面:一个额定500瓦的铜牌电源足以应付默频的2990WX。而2950X不论默频还是超频,在搭配GTX1080时任何状态下功耗度不会超过500W。如果你想对2990WX进行极限超频,还请仔细阅读评测中的相关内容。

对于散热器的选择:在不超频的情况下,一个中高端的风冷散热器就能轻松压制2990WX;进行极限超频的时候,还是推荐选择240冷排以上的水冷散热器,毕竟风冷即便能够提供500W以上的散热能力,机箱风扇也很难将500W的热量从机箱内及时排出来,会导致机箱内部温度越来越高。

在温度方面:由于第二代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庞大的芯片面积可以与散热器充分接触,再加上内部钎焊导热加成,默频下的2990X烤机温度仅为55度,与7980XE 超过90度的默频烤机温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2010年的Gulftown构架的i7-980X开始,Intel一共用了 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将至尊发烧平台从6核到10核的进化。但主流桌面平台4核心策略则一直维持了10年,直到2017年在感受到Ryzen强大的压力后,才匆忙推出6核心的i7-8700K处理器。

多年前,处理器就遭遇了频率瓶颈,提升性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核心数量,当然改进构架也能起到有限的作用(7700K相比2700K同频性能提升不到20%)。

至今为止,绝大部分游戏引擎都最高只能支持到4核,多数情况下4核心的i5游戏性能都要强于18核心的7980XE。这不是游戏开发商的错,而是硬件厂商准确的说是Intel一手造成的。主流平台十年来都是4核心,有多少开发商愿意付出额外的资源、精力以及成本来对4核以上的CPU做底层优化!

32核的ThreadRipper 2990WX无论售价还是专业用途来看离普通消费依然遥远,然而它毕竟是推向市场了,Intel如果坐视不理,仅凭售价14999元的18核i9-7980XE来应战,发烧平台这一块要被AMD全部吃完,毕竟性能差距实在太大。

这显然不是Intel能够接受的结局!最有效的办法,即是将目前服务器平台售价10万元的28核至强处理器通过适当的修整(阉割)后,把售价降到2990WX同样的水准来与AMD竞争。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2990WX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拉开了处理器领域核战的序幕!既然发烧平台都32核了,那么2000元的主流平台16核还远吗?2019年当AMD以7nm制程工艺将主流平台推向16核后,Intel要何以为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文章为东西电影研究组根据外媒报道和此前研究梳理,作者:Hedy Cao,Jocelyn Jin。

Netflix、Amazon等流媒体公司正在不断挤占用户时间,对传统的院线行业造成极大冲击。作为差异化经营的策略之一,巨幕或将成为流媒体霸屏时代的院线市场热点之一。我们此前已经关注巨幕市场的头号玩家IMAX公司。这次我们则选择关注“新手”——杜比影院(Dolby Cinema)。

和IMAX一样,同是技术流的杜比,早已不甘于声效这一重度垂直的领域,而是转向影院整体解决方案。

从杜比最新的Q3数据来看,杜比影院目前总签约影院的数量已达390多家。这一数字虽然目前无法匹敌IMAX,但确实撬动了巨幕市场一定的份额,也从实质上推动杜比营收的增长,推动了杜比更规模化。

无论是IMAX还是杜比,这些技术型公司的启示意义在于,他们此前都曾有过近乎半个世纪的沉淀。在商业传奇更容易吸引学徒的时代,“积累”仍是不可以轻易抛弃商业常识。

被神话的太多,回头看,能够跨越世纪的,就那么些。

一、杜比历史速读:从声音到影院行业

1.声音降噪消费领域的王者

杜比创始人Ray Dolby博士曾于美国安培公司(Ampex)工作。在那里,他是1956年开发出第一台磁带录像机的六人小组的一员。

196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任职期间,Ray Dolby访问了印度的一所道场,当杜比博士用一卷一卷的安派克斯磁带(美国Ampax公司生产)录制锡塔音乐时,他被磁带上的嘶嘶声所困扰。在这个契机之下,杜比开发了他的同名降噪工艺(NR),并于1965年回到伦敦创办了杜比实验室。

早期,杜比公司以向设备公司收取少量授权收入的形式,积攒了一些财富。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以及技术应用领域的延伸,杜比进入了大众消费品市场。随后,杜比又利用杜比环绕立体声系统打入了家庭视频市场。

到了1982年,公司每年从大约125家音频设备制造商获得600万美元的许可费。几乎所有预录好的磁带都会使用到杜比的技术,凭借大约7000万种不同消费品的覆盖量,杜比在降噪消费领域保持了几近垄断的地位。

电影是杜比发挥技术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场景。

早期,杜比主要在电影拍摄期提供录音和降噪技术,后来杜比也参与音轨的后期制作,提供技术与服务上的支持,以创造播放这些音轨的最佳环境,确保影片能够按照导演最初的设想进行放映。

库布里克的《发条橙》(1971)是首部应用杜比降噪技术的电影。

20世纪70年代,数字化进程进入了音乐录制领域。面对杜比降噪技术可能沦为过时产品的潜在威胁,杜比开拓了多样化的产品,将业务拓展到影院音响系统。

1975年,杜比公司推出了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但这项技术在当时并没有立即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影院安装杜比立体声设备。随着1977年《星球大战》问世,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以及它对声音的开创性使用,帮助杜比的新系统成为影院的新标准。

90年代,杜比为电影开发了数字环绕声压缩方案:杜比数字技术(Dolby Digital)。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蝙蝠侠归来》(1992年)。

而随着2000年以来,蓝光等高清视频格式的出现,新的音频标准也随之出现,杜比的高清音频格式虽然仍然可以在蓝光媒体上使用,但其主要竞争对手DTS的HD音频格式也被纳入了蓝光光盘中。这意味着杜比不再享有对其主营业务(家庭娱乐业)的垄断定价。

同时,由于数字盗版、视频点播、经济放缓,以及高清媒体的引入等因素,DVD行业的销量整体下滑,消费者的支出也在下降,杜比的经营受到挑战,种种外部因素推动其思考行业机会,于是面向影院场景的策略开始日渐清晰。

3.从电影声音领域到影院业务

2010年6月,杜比推出了杜比7.1环绕声(Dolby Surround 7.1),并在全球范围建立起与影院的合作,推出配置7.1环绕音箱的杜比影厅。为了加速布局影院业务,杜比于2011年先后任命了Doug Darrow和Sid Ganis两位高管。

Sid Ganis为其影院业务的战略顾问,Ganis曾在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任职,历任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全球营销总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副董事长、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营销和发行总裁。Sid Ganis是杜比走向影院的关键人物,他就创意、制作和影院业务向高级管理层提供建议,引进相关人才,为杜比影院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oug Darrow担任公司影院业务的高级副总裁,负责开发和执行杜比影院技术平台的战略。他曾在Texas Instruments工作了24年,主要负责DLP Cinema的开发和营销,通过部署数字电影放映机和3D技术,帮助带领产业向数字化发行过渡。

2012年4月,在Doug Darrow的领导下,杜比推出了日后获得众多奖项的沉浸式音频解决方案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这是对杜比7.1环绕声的改良和升级,增加了来自头顶的声音,实现了影厅内全方位的声音布局。

根据杜比官方数据,该解决方案已部署在超过60个国家超过4000个票房最高的屏幕上,并已应用于1000多部电影。这时的杜比在影院业务上更富竞争力,为建设自有巨幕品牌铺平了道路。

在正式踏入影院业务之前,杜比已经尝试跨越声效领域深入到影像技术领域。

早在2008年的CES展会上,杜比就曾推出过Dolby Contrast技术,通过局部调光为LCD屏幕提供图像对比度的增强。

2009年的CES展会上,杜比携采用杜比视界技术的原型机参展,并宣布杜比视界技术将于2009年第一季度上市。不过,或许是技术与时机的不成熟,这两项影像增强技术在当时并未大规模投入市场。直至2014年12月,杜比宣布与投影系统领域的专家科视(Christie)合作,共同开发杜比视界(Dolby Vision)投影系统,并宣布将建设巨幕品牌-杜比影院(Dolby Cinema)。

通过杜比的宣传资料可以看到,Dolby Cinema是针对影院场景而设计的全套精细化解决方案,包含了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以及全套的影厅设计。

全球首家杜比影院于2015年12月正式开业。

二、杜比影院关键词:完整的沉浸、旧客户转化

杜比虽是电影声音领域的龙头企业,但进军巨幕领域不过短短三年,与老牌玩家IMAX 目前1400+的银幕规模相比,杜比认为他们在这个领域上的成功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能力区分他们的产品,即做到差异化经营。

与IMAX打造的极致娱乐体验不同,杜比的品牌理念着重于强调“完整的影院体验”。这种完整的影院体验,体现在杜比的日常运营表现中,就是对影院从声效、视效到影院整体体验的全方面重新设计。

设计的关键词是“沉浸”。

总的来说,杜比影院的核心设计由三项技术组成:杜比全景声、杜比视界和全套影厅设计。

其中,杜比全景声的推出最早,属于已在院线市场应用并取得一定影响力的声音技术。它通过混音器将不同层次的声音引导到房间的不同部分,从而创造出不同音轨的平衡,实现声音在影厅的环绕和声音的沉浸感体验。

杜比视界技术由杜比公司与科视公司共同开发,是杜比进军影院业务的重要根基。该项技术配备了科视的激光双机投影仪。由参数来看,在画面亮度与对比度的提升上,杜比视界优于市场上其他图像技术。

杜比还试图在座椅上作出差异化,为此,杜比聘请了一支神经科学家团队,通过研究人类大脑如何感知视觉和声音,研究如何在观众席的设计中发挥作用。杜比影院有个宣传口号是“让每个座位都是好座位”,据介绍,每个座位都会根据人体工程学和视线分析图去设计观影角度,不同排的座位的角度也会有所变化。

在影厅的设计方面,杜比坚持将扬声器隐藏在观众看不到的区域,因为这样可以“让观众更沉浸于电影世界。”影厅内的墙壁都被设计为黑色,以便最大程度上减少折射带来的影响。每个影厅门口都设有一块屏幕,杜比称其为“动态视听走廊”,这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观众进入杜比打造的“造梦空间”。

除了解决方案,客户将是关键。对杜比来说,发展现有客户显然比签约新客户更为容易。

一方面,通过多年在电影声音技术领域的经营,杜比已与北美各大电影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踏足影院业务对杜比影院来说有一定的内容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和IMAX拓展的路径一样,杜比也早就通过杜比全景声(全球签约院线超过2000多家)打通了院线渠道。

在此前的合作基础上,AMC、万达等都已转型为完整杜比影院套装的客户。

三、杜比影院的区域扩张:北美和中国是第一优先级

作为高端巨幕品牌,杜比影院的扩张首选是那些基础设施良好,适宜发展高端院线的国家和地区,北美与中国是杜比第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对象。

在北美与中国这两个全球PLF银幕发展最为突出的市场,杜比影院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头部院线公司合作来打开市场。

2015年4月,杜比与AMC达成合作,在2024年底前,完成合作建设100家杜比影院的目标。这项为期十年的交易是杜比影院系统的第一笔重要订单。

几个月后,2016年1月,杜比与AMC母公司万达集团达成合作。同样是建成100家影院,这次的合作则将期限缩短至五年。杜比实验室的CEO Kevin Yeaman当时表示,杜比与万达的合作在其全球市场版图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杜比的高级副总裁Frank Bryant表示,他看重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目前有大量新增影院,这对杜比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而杜比也计划将中国作为自己长期的战略要地。

部署好战略市场后,杜比即开始了全球散点式的扩张,欧洲市场是杜比继北美和中国之后的又一大主阵地。这些年陆续与杜比建立合作的院线包括韩国的CGV、中东的Reel Cinema、法国的Les Gaumont Pathe、奥地利的Cineplex以及荷兰的Vue等。

杜比在Q3宣布了全球多个新合作伙伴的消息,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取得了许多开拓性进展。包括与Obyon Cinemas的合作,首次将杜比影院带到了英国,并计划建设7块屏幕;与Kinopolis的合作,将在德国开设首个杜比影院;与法国的Gaumont Pathe展开进一步合作,自去年10月在法国开设第一部杜比影院以来,Gaumont Pathe已经开放了9个屏幕。

今年8月,杜比宣布将与科威特国家电影公司合作,以Cinescape品牌开设科威特的首个杜比影院。

通过与当地头部院线的合作,扩大了杜比影院的影响力。同时,杜比影院的投入运营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2017财年初,仅有37家投入运营,而到了2017财年末,这一数字增长到112家。作为核心技术的持有者,杜比选择与院线方共享票房的分成收入,获取长期收入。

四、杜比财务表现:影院业务仍偏小

据财报数据披露,杜比实验室2017财年的总收入为10.82亿美元,相比上一财年增长了5.4%。毛利润为9.63亿美元,增长5.1%。

包括杜比视界、杜比影院、杜比语音技术(Dolby Voice)等在内的新授权收入和杜比电话会议产品(Dolby Conference Phones)的总收入由2016财年的总计约3000万美元增长到约6000万美元。

杜比实验室2018年Q3的总收入为3.174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85%。授权收入(占比90%)和产品部门收入(占比8%)的增长促成了整体收入的良好增长。毛利润为2.8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3%。

在授权收入部分中,广播与移动端设备合计占比56%,是杜比总收入的重要来源。杜比影院分属于其他业务中,相比去年同期,其他业务的总收入增长了1%。

从区域市场来看,Q3杜比的国际收入占比有所提升,由去年同期的68%上升至73%,相对应的,北美业务占比由32%下降至27%。

据Q3财报披露,杜比共在全球签约了390家杜比影院,目前已开放的达到160多家,更多的影院尚在规划与建设当中。同时,杜比影院的内容渠道也在继续增长,目前与杜比视界(Dolby Vision)和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签约的影片有180多部。

据IHS Markit的数据统计,巨幕是电影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且未来10年的增长潜力巨大。根据MPPA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巨幕银幕总数为3162,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亚太地区拥有最多的巨幕银幕(1397块),其次是美国和加拿大地区(1115块)。

但与此同时,尽管巨幕每年都在在以20%的速度快速成长,但是这些技术高度依赖于内容生产与消费趋势的变化。2017 年,全球3D 电影的票房只有13 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同期下降了18%,是自《阿凡达》上映以来的最低值。

这意味着,观众对于视效大片的追逐热度在降低。内容的缺乏将对巨幕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也是杜比跻身巨幕市场中所必须面对的系统性风险,对于杜比这样的后来者,不是什么好消息。

而由于单家影院对巨幕厅的容量有限,一般来说,一家影院只会有一到两个巨幕影厅,且由于杜比较高的建造要求对于已建立完成的影厅,在短期内都不太可能是杜比影院的发展对象,这使其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在现有的市场里,杜比还面临着与IMAX、CGS、4DX等品牌竞争的压力。

对于杜比影院这样的高端设施,在前期投入的大量设备费用也将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由此带来的票房增量仍是检验其投入产出比最为合理的指标。

在18年Q3财报的电话会议中,分析师向CEO提出了相关的疑问,Kevin yeamen没有正面回答,但他表示“每一块屏幕的平均产出都非常强,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期望值,我们都对它的发展非常满意。”

正如杜比公司2017年财报所述,杜比影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杜比公司是否有能力做到差异化。

}

你的配置是不是有点低了 内存起码2G 你那样能是能玩 卡就是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