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海天厨邦酱油和海天哪个好食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酱油行业成本和毛利率?
分析中炬高新、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加加食品的酱油业务,
1、成本厨邦、海天、千禾酱油主要采用高盐稀态发酵方式(工艺要求高、周期长、成本高、品质好),加加酱油主要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方式,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厨邦酱油相较其它三家为高成本、低毛利率。
2、主要差距在于原材料成本,
主要原因在于主要原材料是黄豆还是豆粕。厨邦原材料全为黄豆、海天原材料为黄豆 豆粕、千禾原材料全为豆粕。黄豆和豆粕的价差大约在500元/吨,而豆粕酿制酱油出油率高于黄豆约25%-30%,故不考虑其他因素,纯黄豆与纯豆粕酿制酱油每吨成本价差约为1000元,这与厨邦和千禾的原材料成本差价相符。
黄豆酿造酱油为传统工艺,酱油脂香味好、口感厚、发酵油氨基态氮含量相对较低、色泽较浅;豆粕(脱脂大豆)酿造酱油鲜味足、色泽红润、发酵油氨基态氮含量相对较高、酱香味淡、略带涩味。
3、其他成本(包装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基本与规模效应正相关,海天最低、厨邦虽然规模第二但其他成本最高,我们认为是机制效率问题(中炬高新管理费用占比为其它三家的两倍)。以包装材料为例,我们测算海天为812元/吨、千禾为910元/吨、加加为1014元/吨。
二、厨邦酱油毛利率提升空间
从几家公司酱油业务的毛利率水平来看,除加加以外,近几年都处于提升趋势,厨邦与海天、千禾毛利率差距已达到十个百分点。
海天:原材料豆粕使用量的增加降低成本。海天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公司对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所需豆粕大幅增加,采购豆粕的金额占采购大豆总额的比例从2010年的45.88%增加到2013年1-6月的61.39%,预计目前豆粕的代替率已达70%以上。假设海天将豆粕全替代黄豆、包装人工制造成本保持现有水平、酱油出厂价不提升,酱油毛利率的极限水平约为50%。
千禾:规模扩张带来的包装人工制造成本下降。千禾近三年酱油销量年均增速为30%,规模快速提升带动制造成本端大幅减少。与2013年相比,2015年人每吨酱油工成本及制造费用减少了24.7%、25.8%。以千禾目前的毛利率水平48.37%计算,其包装人工制造成本已与海天相近。
厨邦:2016H1厨邦酱油毛利率相当于海天酱油2011年水平。中炬高新2014年发行的公司债券说明书中有提及,年度,公司调味品主要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5.04%、56.88%和54.51%,公司调味品业务的原材料成本较为平稳。故我们认为厨邦毛利率提升也主要来源于包装人工制造等成本下降,另外2016年阳西厂区投产,新厂区的工艺优于中山厂区,也带动成本端降低。
(1)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造成本的压缩来提升毛利率,厨邦酱油毛利率的极限水平为44%,与海天与千禾相比,毛利率提升空间比较大。
(2)中炬高新管理费用占比为10.93%,大幅高于其他三家6%左右,预计前海人寿入主后,经营效率能够逐步提升,17年费用减少2个百分点。
(3)效率提升:根据公司的增发报告说明,资金用于南派酱油生产智能化及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如现有单条包装生产线需要284人作业。项目实施后,预计单条包装生产线将减少191人,只需要93人即可完成原来的流程作业。其次,增发资金到位后,公司将彻底由国有机制转型为民营机制,整体运营效率上有望大幅提升,在员工激励上也有望更具竞争力,公司业绩实现有望更为激进。

加载中,请稍候......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海天的酱油,性价比高一些,毕竟是大厂,不过有条件可以试试李锦记的,那个味道更好。

当然是海天酱油好点,海天酱油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还用问,美味鲜是个小厂质量和工艺没有办法和海天比

蒙牛和伊利够大了吧,质量呢?

美味鲜(厨邦)一直在做质量,所以质量比较好。海天是量的战术,所以质量不高。最近佛山爆出的一些酱油质量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
海天味业   酱油的壁垒究竟有多高?

海天味业刚公布了年报,几个朋友就开始讨论得不可开交,都很难说服别人,很希望能听听多方面的意见,先抛块砖。


截止2016年3月09日,公司总股本:27.06亿;

2015年每股收益:0.93元;每股净资产:3.23元;

从历史的经营数据看,营收增长比较平稳,五年复合增长率15.41%,净利润五年复合增长率30.61%,非常优秀,但从2013年开始是逐年下降的,2015年最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数据非常出色,但2015年首次没有超过净利润数据,其他几个指标如销售净利润率,ROE等等都是很优异。

从过往业绩看,相当不错,说明是有竞争优势的,但趋势在往下,作为投资者,最难的就是要分析今后长期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否能持续,护城河是否足够宽和深,进入壁垒是否足够高。

在此对行业和企业做个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行业与公司分析从经营数据看,海天味业颇有点前几年白酒企业的风采,不仅仅体现在毛利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等指标,还体现在预收账款11亿,应付账款将近6亿;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具备对上下游绝对议价能力的企业寥若晨星。因此我们初步可得出结论,公司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就是具备获得超额投入资本收益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护城河和进入壁垒。接下来就要分析形成这种能力的原因,以及是否能长期保持这种能力。 

公司所处的行业是调味品行业,目前主要是酱油,生产酱油的企业会有很深的护城河,确实超出大部分人的意料,从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由于上游行业是农产品大豆、食糖等大宗普通商品的供应商,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一旦国内供应短缺,还可以通过进口渠道解决。下游主要通过经销商,各地的经销商分散且实力偏弱,也没有议价能力,从公司的预收款11亿可以验证(不过去年这个数据是20亿)。

最终的消费者主要是家庭和餐饮企业,而调味品单价不高,在菜肴中成本占比不大,而对口味的影响又非常显著,因此消费者对调味品的支出不会太计较价格,而会注重品质。同时调味品本身也没有太明显的替代品。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分散,调味品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地方品牌和全国品牌组成,其中全国品牌并不多,主要是海天,厨邦,李锦记,加加,珠江桥等几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逐步走向高端化,品牌化,集中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再分析潜在进入者,海天具有如此高的投入资本回报率,会否引来大量新的进入者呢?从资本逐利的角度,完全有可能,但存在很高的进入壁垒,体现在:1)前提投入资本很大,公司的固定资产加在建工程40亿,这还是账面成本,重置成本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因为固定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土地,(记得那个广告吗?“足足晒足180天”,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2)品牌,快消品的品牌是命脉,因为需要得到最终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广告投入的积累,随着媒体碎片化的日益深入,以前那种在央视砸钱快速塑造一个全国品牌的历史恐怕再也难现,在目前这个时代,“钱也许不是问题”,但时间的积累,消费者的固有记忆,不是花钱能买到的;3)渠道,公司经过20多年的构建已经建立了2000多家经销商、10000多家联盟商,网络覆盖了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份,网络遍布全国各大批发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50万个终端销售点。而各个地方的优质经销商资源是有限的,同样的道理,要建立这样一个经销网络,实非一日之功,更不是靠砸钱就能办到。4)工艺,技术,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验,才能形成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得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5)团队,公司的管理团队在行业深耕了20多年,从1994年改制至今20年间保持了接近20%的年复合增长;专心加专注,很难短期内复制这样一个团队;6)行业的稳定性,调味品行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和努力,同时也不容易被新技术,新观念如互联网所颠覆,也不需要不断地更新设备和技术;7)客户的黏性,最终企业是否能长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客户的忠诚度,入口的食品,消费者一般是非常谨慎的,不会轻易去改变,调味品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非常小,因此企业跟随通胀的速度调价,消费者也能接受。另外方面,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市场向具有口碑好,品质优的品牌集中,是大势所趋。同时调味品品牌还具有代际影响的特点,从小妈妈做菜用的什么调味品,往往会影响得到孩子成家后的选择,这在发达国家已有数据证明,如亨氏的番茄酱。服装,首饰等的品牌不具有这个特性。调味品还有一定程度的转换成本,尤其表现在餐饮行业,菜式都是有配方的,换一个调味料就要调整配方,有一定的转换成本;8)成本,前面提到的1)2)3)项,前期投入资本,品牌,渠道具有高投入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也就是规模优势,随着销量的上升,单位边际成本下降,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成本上会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很多行业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汽车行业,但汽车是耐用消费品,具有周期性特点,一旦消费下滑,产出不足,固定资产的折旧对汽车企业的利润会造成很大的杀伤力。而调味品是重复消费品,单价又低,基本不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形成公司护城河和进入壁垒的因素,是否有道理呢?这样的格局是否会被打破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厨邦酱油和海天哪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