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评论新政策又出新政策,有哪些利好政策可以抓住

根据外媒报道,近日亚马逊的一些新举措引发了众人抱怨,这些人包括Prime会员和其平台上的卖家。

9月起,亚马逊将删除Prime用户使用的一项功能

亚马逊要删除一项Prime会员使用的重要功能,此举引发众怒……

亚马逊Prime会员制是助其成功的重要一环。Prime会员可享受免费送货、观看流媒体娱乐库、Whole Foods商品折扣等各种服务。

此前,亚马逊Prime用户还可以享受视频流服务Twitch的无观看体验

周一,Twitch宣布对其Twitch Prime服务进行重大改变:“由于我们不断为Twitch Prime增加价值,重新评估了现有的一些Twitch Prime优势。因此,从9月开始,全新的无广告观看视频,将不再Twitch Prime提供

这项突然宣布被暂停的服务引发很多用户不满。一位用户在Twitch上写道:“我在这里对亚马逊的贪婪表示不满。我正在考虑完全放弃Prime”。因此项服务变化,亚马逊可能会伤了部分Prime用户的心,从而永远的失去他们。

这边Prime会员的不满情绪还在发酵,那边卖家又在抱怨。

回款日期变长引发卖家抱怨

目前,亚马逊正试图吸引商业买家进入其市场,为他们提供延长的时间来支付这项福利,可延长支付的产品包括重型设备和办公用品等。可延长的时间为30天。

亚马逊称:“Pay by Invoice通过鼓励商业客户将亚马逊作为购买的主要渠道,为卖家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但对于卖家来说,他们都习惯了在一两周内收到回款,这项延长支付的政策,让卖家担心亚马逊为了吸引买家以他们为代价。一位卖家直言道“亚马逊正在利用卖家,为其商业客户提供融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小公司来说,现金总是很紧张。这项政策可能会让卖家陷入现金束缚,无法向和员工付款,最糟糕的是还可能让他们破产。”

亚马逊这项新政策正在让一批卖家焦虑,但是平台希望销售额能更大一点,卖家也能因此受益。政策有利有弊,具体还要看不同卖家的情况吧!

}

万亿美元之后的追赶者:亚马逊真的比苹果高明吗?

日前,知名科技网站 Venturebeat 发表某市场调研人士观点文《亚马逊和苹果:估值相同,但相差一万亿英里》引起业界关注。文中对两家万亿市值规模的科技公司不同理念进行比较,指出二者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客户问题。

该文观点认为苹果的成功在于定义了科技产品的 " 时尚与美 ",而亚马逊的崛起则有赖于个性化与效率,以及对未来的远见。我们细读全文就会发现,文中观点有失偏颇,且对亚马逊颇具夸张溢美之词,这与一些片面追求高估值的市场投资者的观点十分相似。

亚马逊确实有着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其商业触角蔓布之广,以及贝佐斯口中的 " 飞轮效应 " 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它真的有如上述文中提及的与苹果公司商业理念 " 相差一万英里差距 " 吗?亚马逊模式又比苹果高明在哪里?我们不妨做些分析与比较。

亚马逊市值高企的价值因素与机会因素

众所周知,苹果的商业模式奠定于软硬一体的封闭生态,这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这与当年微软背靠 IBM,合纵英特尔独步 PC 时代的机遇类似。乔布斯为苹果营造了这样的条件,而库克则实现了苹果的溢价。苹果所有的根基都指向了操作系统(主要是 iOS)这个灵魂所在,这是核心竞争价值,假如没有这个条件,苹果的万亿市值都将是空中楼阁。

而亚马逊模式适合在互联网商业世界讲故事,许多人经常将其与马斯克的事业关联在一起。从一个主营开始,用营收来维系另一个事业,以此联想蔓延,直到最终目的揭开面纱,世界震惊了。就像做火箭的马斯克为什么要做汽车,汽车只是阶梯,航天才是最终目的。

故事虽然这么讲,但是在科技领域,没有核心竞争价值与商业机遇这两样东西,要梦想具现恐怕比一步登天还难。那么,亚马逊的价值是什么?它的机会又在哪里?

亚马逊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主动创造了主营之外的价值去迎接机会。有人总结,苹果作为上市公司花了将近 38 年时间来实现万亿市值里程碑,而亚马逊只用了 21 年。诞生于 1995 年的亚马逊作为一家原本专注电商与新零售的互联网企业,它与苹果、微软这类老牌科技公司相比尚且 " 年轻 "。而且在推出 AWS 云、Echo 音响、Alexa 助手之前,业界还很难将其定义为科技公司。

但是亚马逊改变了自身基因组成,它跳出了 " 电商 "、" 零售 "、" 互联网 " 三个标签局限,为自身注入了大量 " 科技 " 的成分,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AWS 云是个重大转折,在云计算市场的先入为主比 Microsoft Azure 早了足足四年。

智能家居 Echo 扬声器虽然 AI 方面比不上谷歌的训练速度,但是 Alexa 与电商零售网的结合给客户带来了效率,这让亚马逊智能硬件的应景性更具价值。还记得游戏《底特律:变人》中的家用仿生人是怎么订购商品的吗?

切中新零售风的无人超市或许是亚马逊关于未来的另一个方向。亚马逊正积极推进 Amazon Go 商店的扩张,但是步伐稳妥且慢,目前除了总部西雅图的两个店之外,芝加哥的是才是第三个。

除了亚马逊自身拥抱科技创造价值之外,市场风险捎带着意想不到的机会对其高市值的助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欧盟知识产权改革与隐私政策风波席卷了整个业界,首当其冲的是谷歌、Facebook 这类与内容服务提供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而苹果、微软这类以产品为核心竞争价值的科技公司波及较小,而亚马逊的电商零售因被排除监管之外也幸免于难。

因而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谷歌、Facebook 市值增长远不及亚马逊和微软。微软于今年早些时候市值重新超过谷歌且有扩大趋势,而亚马逊在去年 9 月其市值规模还与 Facebook 同为一个梯队,今年以来则暴涨一倍多跻身与苹果并列。

总之,亚马逊的市值高企有其自身主观能动的因素,也有客观市场的利好。下一部分我们接着分析亚马逊万亿市值的潜在风险、竞争者与挑战。

我们知道,苹果的万亿市值与其产品商业壁垒和不可替代性密切相关。业界往往将 iPhone 手机定价过高、溢价视为苹果的 " 傲慢 ",而苹果的自信来源于移动操作系统的不可替代性、软硬一体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独一无二的供应链优势,反映到新品或战略部署上会产生优势叠加效应。

比如去年下半年苹果与谷歌的移动端 AR 之争,有数据统计在 iOS 升级 11 之后,将有 5 亿部 iPhone 和 iPad 设备支持 ARKit,这个预测是可信的,因为苹果设备硬件规格高度统一,操作系统迭代兼容,规模部署不成问题。而谷歌当时给出的目标是到去年年底前搭载 ARCore 的设备达到一亿部,以安卓的现状来看,迄今为止我们仍怀疑这个目标部署是否达成。

所以我们提出的疑问是,亚马逊的万亿市值是否有相应的产品与商业优势支撑,这种优势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没有,那么其高市值是否存在泡沫成分?

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 2018Q2 总营收 529 亿美元,其中净产品销售 318.64 亿美元,网络服务净销售 61.05 亿美元,网络服务运营收入 16.42 亿美元,实体店营收 43.12 亿美元,订阅服务营收 34.08 亿美元,广告和其他营收 21.94 亿美元。Q2 运营利润 29.83 亿美元,其中 AWS 云的利润为 16.42 亿美元。

从财报结构来看,亚马逊主营电商零售营收占了大头,但是利润还不及次主营业务的云计算服务;AWS 云收入虽只有总营收的 11.54%,却占了运营利润的 55.04%,且运营利润同比上季度增长了 79%。可见亚马逊的主要增长依靠 AWS 云带动。

现在 AWS 云成了亚马逊的主要增长极,那么该业务的市场状况如何呢?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KeyBanc 分析师报告,上半年亚马逊 AWS 市场份额为 62%,低于去年同期的 68%;微软 Azure 的份额从 16% 跃升至 20%,谷歌的份额也从 10% 上升至 12%。可见亚马逊 AWS 云市场份额遭遇了外围竞争者的蚕食,面临的挑战颇为严峻,且主要对手是微软。

这些年,微软在纳德拉主导的战略转型下其主营向 Azure 云倾斜,正如亚马逊的 AWS,Azure 也成了微软新型业务增长极。在云计算领域,微软的打发与亚马逊不同,如果说亚马逊 AWS 赢在先入为主、操作简便、提供服务多元的话,那么微软云的优势则在于功能的广度和深度,有强大的生产力与平台后盾。

从 Alexa 支持的智能硬件布局情况来看,亚马逊未来正打造由 AWS 云支撑的商业物联网,这一计划同样与微软的最新战略 " 智能云、智能边缘 " 相撞。微软的 " 智能边缘 " 目的是强化边缘计算能力,通过 AI 级算力的 Azure 云部署来实现未来物联网工业领域的先入为主。

尽管眼下看似微软是云市场最大的竞逐者,但亚马逊依然有着不得不与之合作的理由,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威胁——谷歌的 AI。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是下一波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这早已为业界所共识。这些年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深耕已初步形成技术壁垒,不断迭代的 TPU 与 Tensorflow 的普及,这让谷歌在专有的训练市场占尽优势。反映到产品上,譬如 Google Home 的销量与口碑在持续上升,大有扭转亚马逊 Echo 扬声器一家独大的趋势。为了抵御谷歌专有 AI 产品向更大范围市场渗透,亚马逊与微软去年达成合作并于今年 8 月开始实施,双方自有 AI 语音助手 Alexa 和 Cortana 互相植入对方硬件产品与软件平台中,Alexa 的电商订购效率与 Cortana 的生产力办公优势互补,实现更多功能与更大用户群覆盖。

由此可见,亚马逊在主营零售电商低增长的情况下,其潜力营收业务 AWS 虽增幅较大,但外围竞争依然激烈;智能硬件与物联网的布局囿于 AI 技术瓶颈其前景不甚明朗;无人超市目前处于起初阶段,未来风向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亚马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向更多科技领域所作的努力以及近几年业界环境带来的机遇共同支撑起万亿价值成绩非虚,但其在云计算市场遭遇外围强力竞争也是事实,以及智能硬件、AI 技术、物联网方面同样面临艰难挑战。

因而《亚马逊和苹果:估值相同,但相差一万亿英里》一文所指的差距并不存在,对亚马逊的商业理念过于夸大缺乏客观市场依据。事实上亚马逊也并未具备苹果稳坐业界第一的根基与实力,我们预计万亿市值之后的赛道,亚马逊在保住第二的位置上还有多次战略调整,若想追赶苹果为时尚早,亚马逊仍需创造更多核心竞争价值。

【钛媒体作者介绍:文 / 陈徐毅 ,高级工程师,科技专栏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搜狐科技 2017 年度十大作者。主流期刊《通信世界》《微型计算机》《创意世界》《中关村》等特约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

原标题:亚马逊政策调整频繁,5大利好卖家政策盘点!

【跨境知道】一个服务于跨境卖家、海淘买家、关注国际贸易人士、以及关注商业信息人士的跨境资讯、实操干货、观点交流的平台。

近期,姐夫好像良心发现,接连出台了几项亚马逊政策“保护”卖家,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利好卖家的新亚马逊政策。

1、亚马逊收紧退货政策

外媒报道,不少亚马逊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自己最近在亚马逊的退货经历不像以往那样顺畅,有些用户甚至因此被销号。

亚马逊给这类黑名单用户写信说:“你无法在我们的网站上开设一个新账户,请使用另一个账户下单。”

当用户要求退货次数过多或违反其他给亚马逊带来负担的规定时,亚马逊就会关闭他的账户。

减少恶意退货事件的发生,降低退货率。

外媒报道,有顾客准备创建一个A-Z索赔时,打开A-Z claim页面,发现新页面发生了变化,亚马逊隐藏了买家与卖家对话的消息框;另外,当A-Z发生后,亚马逊直接拒绝了顾客的不合理要求,而且,没有将索赔永久计入卖家订单缺陷率。

亚马逊官方虽未正式公布A-Z claim新政,但外媒已经证实了A-Z claim买家端、卖家端的新变化。

第一、买家可能因找不到沟通对话框而放弃A-Z索赔,减少A-Z claim的发生;

第二、面对买家的不合理要求,卖家不用再委曲求全,而且不用担心自己的订单缺陷率。

亚马逊在5月1日向美国站卖家发送了一封邮件,通知卖家,亚马逊即将于2018年6月30日之后对符合要求的Amazon Business客户实行“按发票付款(Pay by Invoice, 简称PBI)”规定。

亚马逊表示:“作为亚马逊的卖家,您无需做任何事情,即可让您的商品可供Amazon Business客户使用”按发票付款“方式购买,您的产品将自动变为可开具发票的产品,无需额外的费用。”

卖家可能获得更多的大额订单,增加销售额,“按发票付款”的订单必须通过电汇,ACH转账及支票付款,从而可以给卖家减少付款处理费用。

5月10日,亚马逊在发出的一封信中说,如果卖家使用“买方运送”按时发送订单,并收到买方的“与延迟或未收到包裹完全相关的feedback”,卖家可以要求在90天内反馈意见。

同时,亚马逊平台表示,“虽然负面feedback本身不会被删除,但是如果卖家能说明订单延迟不是自身原因,在请求获得批准后,这些负面反馈将不会影响卖家的评级。”

如果不是自身原因,申诉后可以移除负面反馈,降低订单缺陷率。

5、新的账号冻结申诉政策

近期,亚马逊改变了账号冻结申诉的流程,首次由于违反延迟发货指标的卖家将不再需要写POA,而且只需要完成一份问卷调查,账号就能在15分钟后解封。

对卖家的好处:申诉过程简化后,卖家申诉更简单便捷,而且时间更短。

最后的最后,小伙伴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聊小知哦~

想知道更多跨境资讯或运营资料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跨境知道】或加入亚马逊电商卖家交流群跨

?跨境风向标 | 运营干货 |跨境百科 | K圈-交流学习吐槽 | 跨境专题

一个用户可参与的资讯与观点交流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评论新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