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机箱怎么组装买什么好 热门水冷机箱怎么组装TOP4了解一下

· 联想的套路是什么?

· 除了PC,联想还有什么?

· 为什么要在此刻和美国公司NetApp在中国国内成立合资公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联想始终憋着一股气。

这股气来自于投票门的抹黑、外界对PC行业的整体看空、对企业级业务的不了解,以及对于公司调整期的不容忍。

比如近日有外媒刻意歪曲杨元庆“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的表述。其原意本为“不仅要做一家成功的中国公司,更要做一家具有包容力的全球化公司”,却被有心人用来炒作构陷。

比如过去总有人觉得联想不注重研发,靠的是贸易组装和并购,但实际上,联想去年的研发投入是80亿元,其研发占总市值比例甚至超过了中国中车、中国石油、上汽集团等巨头公司。

一个可见的客观情况是,在今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的股价表现出超预期的增长。

近一年联想集团股价走势

“任何企业都是螺旋式上升,业绩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因为当一个战略执行落实到巅峰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一个战略,要爬下一个高峰。”在今年纽约的「Lenovo Transform」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向「深响」(id:deep-echo)等媒体坦言,到达了一个山顶,要爬更高的山峰时,必然要先下来,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再登顶下一个高点。

言外之意,联想的调整期是在为下一个“山顶”做准备。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

诸多迹象表明,联想的调整期正在接近尾声,在最近的一期财报(2018Q1)中,营业额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双位数的增长。

这是联想一贯的“套路”——十年一个阶段,先调整、后增长,登顶之后再调整,再增长。成立34年以来,每个十年似乎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1984年创立到1993年,联想主要是代理分销国外品牌。

1994年联想开始做电脑,转向自有品牌。当时外国品牌正涌入开放后的中国,长城、长江等国内品牌被冲得一败涂地。而联想用了很长时间打基础、建立代理分销网络,并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快速站稳,在96年发动“万元奔腾”大战后,1997年,联想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名,并再也没有让位。

2004年又是一个十年,联想“蛇吞象”式地并购了IBM的PC业务,让又一次转变,从一家中国公司变成了跨国公司。但整合的前几年非常痛苦,年市场份额甚至有所下降。而年,联想又进入到高速增长期,成为全球PC第一名。

2014年,联想的第四个十年拉开序幕,他们必须要考虑PC业务做到顶峰之后,下一个更高的山峰在哪里,因此联想并购了摩托罗拉、以及IBM X86服务器业务。

“第四阶段最困难的打基础时期已经过去了,进入高速恢复高速增长期,所以你们会感到惊讶,可能过去理解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但未来更多的增长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以及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所以别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方向正确的调整期后,总会迎来新的增势。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联想的存储、服务器业务。

在第四个十年的开头,也就是2014年的9月,联想以21亿美元收购了IMB x86服务器业务,随之成为了服务器市场的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但在并购完成之后,其业务遭遇下滑,直到最近的几个季度才看到上扬。IBM的存储技术绝对是“业界良心”,按理不该出现颓势。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误判了形势。

在IBM的时代,服务器、存储、网络主要是卖给传统IT,那时候亚马逊、微软、BAT的云计算还没起势,这些存储被视为数据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企业自己购买。“我们并购的业务,当时只适应这部分客户群体。”杨元庆反思到:“但由于云计算的兴起,整个市场,很快从传统IT向云计算、互联网公司倾斜,而这部分占了整个服务器市场、数据中心市场接近40%。”

传统IT市场在萎缩,当时的未能建立起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结构,因而随着市场下滑,业绩下滑不可避免。

误判不会发生第二次,对于服务器、存储市场,杨元庆现在给出了确定的预判——传统企业分离存储的市场在下降,但融合的市场在增加。未来在这一领域会有两个核心的增长点:第一,针对传统企业的融合产品。第二,针对云存储、云计算的产品。

“存储对于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机会,过去在分离存储的市场份额较低,这个市场也在下降,但依然会通过NetApp的合作加强产品线从而获得增长。”杨元庆告诉「深响」:“我们未来更要看融合和超融合技术所做出来的产品,既可以满足传统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云计算公司的需要。”

联想与NetApp达成合作

右为联想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总裁Kirk Skaugen

在9月13日的“Lenovo Transform 2.0”大会上,联想与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混合云数据管理领域里非常权威的NetApp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两者将在中国筹建合资公司,致力于交付符合本地需求的定制化存储产品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满足中国市场和云生态系统的独特要求。合资公司预计于2019年春季投入运营。

这一动作可以被理解为正在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存储市场,也就是中国,打磨本地化解决方案:联想的ThinkSystem基础架构+NetApp的全闪存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事实上,NetApp在全球数据管理行业中有着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在全球全闪存阵列市场,是增长最快的供应商,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同时也引领着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创新发展,提供独特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下周的联想TechWorld2018大会期间,还会有更多与NetApp合资公司的细节公布,同时还会展示5G方面的成果与规划。

这正是新时代企业所想要的。企业有新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对应着新的IT基础设施运营方法,包括实时分析、一致的数据管理策略、基础设施简化和支持等。

杨元庆认为,联想之前对于IBM x86的并购,只是获得了服务器业务的能力,但今天的服务器客户需要的是完整解决方案。所以,存储方面,客户的需求也不是单单的买存储,而是需要一个超融合的解决方案。

超融合的大背景下,存储、计算、服务器,必不可少,也更加密不可分。而这些也恰恰是联想的新增长引擎“数据中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番调整与变革,的存储、服务器、网络、超融合等业务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保持在塔式服务器的市场份额第一(36.9%),单路机架式服务器第二(21.3%)和四路服务器第二(18.3%)的位置;位列入门级光纤存储市场份额第一(25.4%),年比年增长87.9%;TOR网络产品业务实现100%同比增长;发布了全新NESO产品线,进军园区网络市场;超融合高价值产品也有很大进步,ThinkAgile HX超融合架构业务年比年增长228%。

PC之外,被忽视的联想

存储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该业务所在的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是复苏的关键之一,也是被大众忽视的。

2016年6月9日,联想DCG(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成立,主要为企业提供IT解决方案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AI超算和基础设施等。

“你们今天来感到惊讶也是对的,可能过去理解我们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我们前面两个季度都是20%的增长,利润也是非常稳定。”杨元庆告诉「深响」(id:deep-echo):“但是我们未来更多的增长,其实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也包括未来基于我们PC、手机业务来发展的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杨元庆一边说,一边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背负着一些舆论的压力——有人质疑管理层的决策,也有人认为联想帝国已经迟暮。

不过,接连几个季度的财报正在给予这些传言有力的回击:

财年第四季度,时隔10个季度之后营业额重回双位数的11%增长,税前利润为3700万美元,相比上一个财年暴涨143%。财年总体营业额增长5.4%达到454亿美元,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财年463亿美元)。

而在8月公布的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联想集团营收大幅增长19%,达到了119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这意味着,集团营业收入连续四个季度持续加速增长。与此同时,联想集团报告期内实现的税前利润也达到1.13亿美元,同比大增1.82亿美元。

“联想一季度的业绩充分证明,在跨过拐点之后,联想已经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杨元庆如此表态。 

联想近四年税前利润变化

2016年底杨元庆正式提出了“三波战略”:第一波战略是保持核心PC业务的全球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第二波战略是把数据中心业务和移动业务逐步建设成新的增长引擎和利润引擎;第三波战略是“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从产品向智能生态演进。

如今看来,他正在稳步推进这一战略。上一个财年,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收入占总营收71%、移动业务占16%、数据中心业务占10%。而现在,联想进入到了“第二波”战略的关键节点——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

市场给予联想的标签仍是全球最大的PC公司,但随着C端市场的日趋饱和,行业地位的稳固,新的增长点势必转向B端市场。联想数据中心业务集团中国区总裁童夫尧,认为联想把B2B和B2C业务的协同起来空间无限广阔,这甚至还可以从商务的角度为手机业务重新崛起提供了新机遇。

数据中心业务在近段时间表现出来增长有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业务,简单说,就是联想给做云服务的公司提供设备,这些公司包括美国的云服务公司微软、Google、亚马逊等、也包括中国的云服务公司BAT等等。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就包括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它们在硬件设备中形成统一,根据运用的需要来分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

超级计算机。在2018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ISC)全球高性能计算TOP500榜单中,联想以117套的份额成为首家在该榜单中夺得全球第一的中国厂商,即全球最大的超算平台提供商。提前两年实现了预定目标。

联想数据中心业务营业额变化

而另外被人们所忽视的是联想在智能方面的布局。

去年5月,杨元庆发表内部信宣布成立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与数据中心集团DCG协同发力“智能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共同迎战智能变革。以上提到的数据中心业务,除了自我增长之外,还在为人工智能提供另一个关键要素——计算力及基础设施。

这就将杨元庆的“三波战略”串联了起来。第一波稳住PC优势,第二波建设新增长引擎和利润引擎,第三波,为迎接智能化时代进行提前布局。

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一方面是曾遭遇了错失移动互联网机遇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已经直指智能化:

第一,下一个阶段就是智能物联网阶段,这会衍生出更大量的智能终端设备,但会是不同形态的。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没有开发计算设备的平台和开发通信设备的平台的话,就很难应对未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技术储备都很必要,而且可能移动更重要,因为尺寸更小。

因此联想在今年5月,把PC、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整合成一个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起到驱动智能物联网的作用,不满足于PC,不满足于移动,而是驱动智能物联网这个方向。

第二,数据中心IT基础架构,从传统IT向新IT的转变。

“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还只是设备的智能,不管是能会话的智能音箱、能够识别人脸的门锁还是自动驾驶,这些都是设备类型的智能。”杨元庆认为,这些只是未来人工智能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更多是在行业智能,包括了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更包括行行业业的智能,智慧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医疗、工业维护等等。

一些联想智能项目开始浮出水面。例如与东南大学联合成立的穿戴式心脏智能监控实验室(WearabeSHELab),针对心脏(心血管)疾病监护应用领域,开发研究实时、动态、无创、长程、系统的人体生命体征测量分析技术及实现方案。

此外,联想和301医院联合建立国家医疗大数据实验室,在医疗影像、心电、病人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解决方案的探索。

而联想相比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优势在于,他可以结合自身既是科技企业又是制造企业的双重身份,把数据、计算力、算法这三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与此同时,联想的硬件产品与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和深度的学习功能相结合所形成的智能物联网(Smart IoT)也是联想智能化转型的阵地。

而跳出当前阶段更长远的看,联想似乎正要“套路”重演。以数据中心业务,智能物联网为典型的新增长点正在冲破人们对于联想的一贯认知,进行“奇袭”。

正如杨元庆开头所言,从一个山峰到另一个山峰,势必经历一段调整期,第四个十年行至中场,联想能否在高速飞行的空中完成“换引擎”的大动作,或许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就能揭晓答案。

由于篇幅及主题集中性的原因未能呈现到文中,

以下为「深响」(微信id:deep-echo)整理后的杨元庆采访实录,

联想为何要在此刻与NetApp成立合资公司?

Q:能否讲一下合资公司的情况。

杨元庆:和NetApp的合作是全球的合作。

我们对IBM x86的并购只给了我们服务器业务的能力,但是今天即使是服务器客户的需求也是希望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跟我买服务器,跟NetApp或其他的存储厂商买存储,跟Cisco或Juniper买网络设备。而且从技术上也是“超融合”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一个机柜,计算、存储、网络全在里面。

我们过去几年,把精力都放在了计算上,我们存储的市场份额非常低,而存储的利润又比计算要高,所以相对吃亏。我们存储的产品只能覆盖15%的市场,在被覆盖的领域,我们是强而有竞争力的,但是合作以后,我们能够覆盖90%以上的市场,从低端到高端基本都能覆盖,这是全球的合作。

我们在联想品牌下整合NetApp的产品,销售给用户。中国的合资公司是联想与NetApp全球合作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中国面对的市场和竞争不一样,面对的客户需求不一样,有一部分需求不是全球的产品能够满足和覆盖的,所以合资公司成立了研发团队,专门针对中国来开发部分产品,当然也有一部分从全球产品中提供,但是所有在中国的销售,都通过合资公司进行。他们会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全球产品适合的,我就拿来,不适合的,我就开发。

所以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因为中国市场的的确确,在服务器、存储,甚至对整个数据中心,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Q:去年存储市场的数据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但联想还是保持了双位数增长,您未来对这个市场是怎么规划的?

杨元庆:跟服务器市场在过去几年发生的大的变化一样,从给企业提供传统的到现在转向云服务一样,过去的存储也是以产品的形态给企业独立提供的,这个市场是在下降,但即使是在这个下降的市场里,因为联想的份额比较低,我们也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在于NetApp合作以后,因为我们依然有大量的企业客户,依然在买服务器产品、买存储产品,所以我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客户销售通路,把存储产品销售出去。传统企业分离的存储的市场在下降,但是融合的市场在增加。

两个在增长,一是传统企业的融合产品的市场在增长,另一个是云存储、云计算的市场在增长。这两个领域跟我们今天的合作有关系但又不是特别大的关系,这就是之所以要大力的发展超融合产品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产品。

在一个服务器的机柜里,把网络和存储全都集成进去了。这样有些依然是提供给传统企业,有些可以提供给云计算的公司。

总而言之,存储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机会。分离的存储我们过去市场份额低,虽然这个市场下降,也依然通过NetApp的合作加强产品线获得增长,我们将来更要看融合和超融合技术所做出来的产品,既可以满足传统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云计算公司的需要。

数据中心业务对于联想的意义

Q:从财报看,数据中心的业务也非常好,核心成功的逻辑是什么?

杨元庆:做相对低端的服务器,在中国市场做实际有十几年。真正大的投资是从2014年并购IBM的x86服务器开始,到现在为止4年的时间。

并购了以后,业务一度下滑,直到过去最近3、4个季度才看到明显的上扬。

因为在过去IBM时代,服务器、存储、网络主要是卖给企业的传统IT。在有BAT、云计算的亚马逊、微软之前,大多是企业自己买,叫数据中心也好,IT基础设施也好。我们并购的业务当时也只是适应这部分客户群体。

但是由于云计算的兴起,这个市场快速从传统的IT向云计算、互联网公司倾斜,这部分已经占整个服务器市场、数据中心市场接近40%,传统的逐渐在萎缩。

原来我们没有建立起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结构,随着市场下滑业绩向下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很快意识到市场上的变化,很快地开始在新的市场方向上重建竞争力。在今天和之后北京的Tech World大会上,我们会更多地听到Hyperscale(超大规模),针对云计算、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针对这样需求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很多都需要客制化,从主板就开始定制,当然成本也要低,我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对手不是戴尔和惠普,而是台湾的广达、英业达这样的公司。所以实际上在过去的两年,我们很大程度上做了打基础的工作,重建了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

现在我们增长最快的是Hyperscale业务。我们在这块比竞争对手的增长都要高。我们拿下了全球十大数据中心中的六个,Microsoft、Facebook、Google、Amazon、苹果等。准入就意味着,如果是三家,就能拿到三分之一的份额。而这个只是我们加强竞争力产品线的其中之一。

还有我们说的Hyperconverge(超融合)或者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意思是在传统企业的IT基础架构,都是应用驱动,你要上一个比如Wechat、ERP、SAP等,就要买一堆硬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这些硬件都是给这个应用来服务的,这些硬件不能被用于其他的应用。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我们有过统计,在传统IT架构下,这些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到10%,服务器运转的时间也不到10%。所以我们的,先是converge(融合),然后是hyperconverge(超融合)。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就把硬件、软件和应用分开来,将来买的某个硬件可以给所有应用由软件分配使用。这也叫新IT。

我们在这个方面也是大量投资,加强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组合。

所以现在数据中心增长最快的三个方面:

第一,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第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为什么增长快?是因为由AI驱动,人工智能对运算速度要求非常高。AlphaGo如果没有足够快的运算速度,计算机是下不过人类的。这就是为什么能反应到我们过去4年的业绩。

我们和NetApp的合作对我们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意义重大。

虽然过去几个季度我们增长比较快,但主要是在服务器。我们在存储、数据管理这些方面基数还很低,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很小,但这些成长的空间非常大。过去我们的存储产品只能覆盖所有存储市场的15%,85%我们不能覆盖,但是今天我们发布合作关系后,就能覆盖到90%以上的产品线,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所以对于我们下一年的增长,服务器我相信还能高速增长,存储能弥补我们现在的短板。

未来的新IT是软件定义的,是超融合的,意味着未来的服务器不仅仅是计算,而是融合了存储和网络功能的服务器,是少不了的功能、技术。

所以这一步,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存储业务,对于进一步加强超融合的业务,也是非常大的帮助。

Q:在数据中心业务上,联想跟竞争对手比主要的优势在哪,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杨元庆:过去我们主打的是服务器,从IBM并购过来,是最强的。跟ThinkPad一样,它(IBM x86)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耐用,可信赖。所以我们的服务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信度高,耐用性高,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有IBM的传统和历史,我们很注重节能环保,发明了独特的水冷技术,而且是温水水冷技术。

你知道数据中心也好,服务器也好,过去都是风冷,用风扇降温,因为CPU运算的速度,存储等要不了多久就非常热,必须要降热。用风扇降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有个数值,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 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00度电用在计算上,其中多少要去散热?

一般风冷都在50%,100度里面有50度要用于散热。而用水冷技术,我们平均做到了1.1,极限做到1.05,差距非常大。

虽然第一次购买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后面的使用成本就低,环境友好。我们这项技术的用户,北京大学,今年年初买了我们第一台,300万亿次的运算。现在最大的,做到1.05的,是德国莱布尼茨实验室,是德国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整个都是通过水冷构筑的。

为什么讲温水水冷特别重要,如果不是温水水冷,水循环出去是60度,降温的话,把出去的水降到10度20度,然后才能再去散热。但是我们现在进水40度就可以。这就代表了出去的水60度的话,自然环境就能让它冷却下来,到3、40度然后再去循环,就不需要再给出去的水降温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技术能把PUE值做到极限,做到很低的水平。

Q:这都是自主研发的?

杨元庆:对,全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这个技术对于我刚才讲的所有类型的产品,不管是传统IT,给企业用的,还是现在给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的,给超级计算机用的,都是适用的。也适用与所有客户。

Q:刚才讲这个整个市场变化飞快,2014年买IBM x86的时候,有预测到变化吗?

杨元庆:没有预测到这么快。

Q:所以整合的难度要比收购IBM PC大?

杨元庆:对。因为那时候PC市场依然在成长,而现在买来这个业务的时候已经在下降和萎缩,所以也是为什么更难一点,影响更大一些。一方面要整合,一方面要新建竞争力。

IBM PC的时候我们也有过类似的过程,因为买来的只是商用的业务,那个时候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就是IBM ThinkPad的业务,只能覆盖商用的市场,覆盖不了消费的市场,所以我们那时候有个“保卫加进攻”的战略,保卫商用市场、中国市场的同时,进攻消费市场,新兴市场。

那时候商用市场也是很健康成长的,不是下行的市场,给了我们比今天更从容的时间去建立消费业务。

我觉得有些错误的理解,认为我们只会并购,实际上,并购是一门大学问,对于管理的要求可能比你自己的组织去成长还要难。

一方面你要把它整合进原有的机体里,血管对血管的融入。我们把IBM的IT系统从IBM的机体里剥离出来然后整合进联想,花了7年时间。第一次7年,这次就快多了,因为不光有经验,系统也都有了。客户管理的系统、财务管理的系统、库存管理的系统,我全都有了,所以再剥下来的时候就简单的多了。

另一方面,整合的同时,要执行新的战略,或应对市场的变化,或应对增长的要求,这跟在行驶的火车上换轮子没有两样。大家真不要小瞧并购,花点钱并购容易,但是整合是有难度的。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里,从业绩上有下坡。主要因为2014年做了两个大买卖,买了IBM x86,还买了摩托罗拉。

Q:现在x86业务是往上走,整合的“空中换引擎”。摩托罗拉什么时候会见到比较大的成效,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杨元庆:所以说整合是门学问,有的时候是执行的问题,认识到方向,然后执行。执行有好有坏,即使是好,你也要给予它一定的时间。

当然也有在前面定战略就不一定对,在摩托罗拉上,我觉得我们的整合是有点急的,我们觉得买来了业务就是买来了能力,买来了能力就能借用这个能力快速地增长,但是实际上这个能力对于有些市场适用,有些市场它不适用。

如果急急忙忙地想利用这个能力快速地去发展和增长,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这个我们是交了学费的。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应该立足于让这个业务先健康,再增长,而不是同时两个都想要,又想赚钱又想增长。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后,就让我们更加专注,首先专注在有选择的市场上,一个是拉丁美洲,一个是成熟市场,拉美表现一直很好,是一个既有增长也能赚钱的市场,如果要投资我们,也会继续投资在这里。

第二是北美和欧洲,北美市场就苹果和三星,其他中国牌子进不来,因为对IP、专利的要求还是更高。这也是我们当初买摩托罗拉的用意,最主要还是获得专利。能够使得我们在各个市场都有竞争的优势。现在发达国家市场没有那么无序、不惜本钱的竞争。除了苹果、三星,再往下就是LG,接着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在北美的扩张还是非常好的,过去几个季度都是接近三位数的增长。估计从这个季度在北美就能盈利了。

先把这样的市场做好,然后扩展新兴市场,印度、印尼、东南亚、东欧、中东非洲等市场,这些地方一是竞争更厉害,中国品牌都在那,二是对价格的要求也高,利润更低。从利润来看,发达国家是要更高的,所以我们一是专注在有限的市场,二是专注有限的产品线,即使在拉美、北美,也不是所有产品都做,重点是主流产品线,还有入门产品线。

再就是把摩托罗拉的成本和费用降下来,我们买的时候这个业务一年费用20亿美元,现在减到今年就花10亿美元,这就让我们在比较安全的范围,即使新兴市场收缩了,我们也依然可以赚钱,可以盈利。这些就是我们移动业务在近期的战略。业务健康了以后,我们在北美成功扩展以后,再考虑下一步。

并购和整合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很好地把握分寸。

前一段时间,我一直说的是,任何企业都是螺旋式上升,业绩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就是因为当一个战略执行落实到巅峰的时候,你可能就要考虑下一个战略,要爬下一个高峰。到达山顶,要爬更高的山峰的时候,往往是要先下来,“架云梯”可能性不太有。

其实联想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到今天发展34年时间,我们的历史也很简单,4个阶段,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

4个阶段基本上是10年一个阶段,都是从结尾为4的这年开始。84年创立,到93年,我们基本上是给国外品牌做代理,代理分销的阶段,虽然中间也有做像联想汉卡这样自己的产品,但主要业务都是代理分销。

94年开始做联想电脑,这是我们转向自由品牌的大的转变。当时市场环境非常恶劣,中国开放后所有外国品牌都进来,基本上把国内的品牌长城、长江、长白这些长字头系列冲得一败涂地。联想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也是要有一定勇气的,也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打基础、建立代理分销的网络。我们都是从非常小的、3-5个人的小公司做代理开始,一个省一个省去跑,从运营模式上,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就是因为我们发现IT的零组件降价非常快,你要是慢的话,留很大库存就变成成本的劣势,96年我们发动了“万元奔腾”大战,从那以后把外国品牌打的一蹶不振,97年以后我们就成为中国市场的No.1,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把王冠再给别人,所以中国市场的发展,从94年一直发展到03年。

04年又是联想大的转折年,并购了IBM的PC,蛇吞象。03年的时候,在中国虽然成为No.1,我们也就是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我们买的IBM100亿美元,蛇吞象整合起来更加困难,但是我们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让联想又一次转型,从只做中国一国市场的公司成功跨越成一个能在全球160个国家做生意的大的平台,这次的整合前几年时间也是非常的艰难艰苦。

从04-08年,四年时间30亿加100亿等于130亿,但到08年的时候还是100亿,市场份额甚至在下降。但是我们做了很多打基础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团队学会怎么运营国际化的业务。

09-13年是我经历的联想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第一个是97-2000年。第二个增长期我们几年时间增长到300多亿美元,13年成为全球PC的老大。

第四个十年,从2014年开始,我们必须考虑PC做到顶峰之后,我们做什么。所以才做了两个大的并购,今天你要我说教训的话,我觉得最好同时只做一件事情。同时做两件事情不是光辛苦,是资源不够使。

到今天来说,第四阶段最困难的时期“打基础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进入高速恢复高速增长期。

你们今天来感到惊讶也是对的,可能过去理解我们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我们前面两个季度都是20%的增长,利润也是非常稳定,5%的税前利润,但是我们未来更多的增长,其实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也包括未来基于我们PC、手机业务来发展的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Q:工业互联网方面呢?

杨元庆:工业互联网我们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第四个阶段的转型,我定义为:

产品为中心到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和智能化转型。智能化转型会让我们从单一的PC业务拓展到多元化业务。

智能化转型可以很好地呼应现在市场和技术发展的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下一个阶段就是智能物联网阶段,这会衍生出更大量的智能终端设备,但会是不同形态的。

很多人问你们移动也不赚钱怎么还坚持,这我刚才提到了,我认为移动是赚钱的,而且未来也有发展空间,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我们没有开发计算设备的平台和开发通信设备的平台的话,就很难应对未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技术储备都很必要,而且可能移动更重要,因为尺寸更小。

所以我们在今年5月份宣布把PC、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整合成一个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起到驱动智能物联网的作用,不满足于PC,不满足于移动,而是驱动智能物联网这个方向。

第二,数据中心IT基础架构,从传统IT向新IT的转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由Data Center Group(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执行。

第三,AI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还只是设备的智能,不管是会话的智能音箱、能够识别人脸的门锁还是自动驾驶,这些都是设备类型的智能。

我们觉得这是未来人工智能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更多是在行业智能,包括了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更包括行行业业的智能,智慧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医疗、工业维护等等。

这样的智能需要把三要素整合起来的能力。

数据怎么来?来自于设备,来自于传感器,设备产生数据;计算包括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这才能让智能无处不在,比如说无人驾驶,如果没有边缘计算的技术,那是很危险的。再有,算法。我们理解,光有算法是不够的,算法、大数据的工具,再加行业know-how,行业know-how就是说你过去怎么做的,流程这些方面都要提供出来。

Q:每个行业的差异都很大,比如说要做医疗行业、挖掘机行业的,甚至其他生产型企业,差别都很大。

杨元庆:所以说行业know-how加先进的算法以及先进的大数据平台,这三者一起,才能够构成行业智能。

当然,很多的数据是由前端的传感器、设备传出来的。这有很多例子,比如自身在运用的智能是在预测需求,我们的产品线成千上万,预测需求过去都靠人脑,但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其实影响需求的参数成千上万,你能够记住的,不到十个,能够运用的,也不到十个,运用机器学习,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向量、指标全都运用上,这也是为什么机器比人预测更准确。

Q:预计在SIoT的收入或市场爆发是什么时候?

杨元庆:智能化这部分收入的爆发还需要时间,现在基本上属于打基础期,所以我们也是针对有限的行业在工作,我们现在选择的就是智慧制造、智慧医疗、零售这几个行业。

Q:现在很多to C的公司都想要做to B的市场。

杨元庆:那得要有实力和能力。联想做“to B”是得天独厚,我们从PC时代在中国商用市场的份额就非常高,都在40%以上,有些领域,甚至60%以上。在服务器方面,我们也在客户关系、覆盖、通路上建的非常强,所以B to B的业务,最终要的能力是建立信任,而建立信誉,要靠长期的投入和积累。

}

  前言:对于DIY发烧友们来说,将自己的电脑平台提升到极致、武装到牙齿是必须的。而机箱作为整个平台的“家”,则是提高整体形像的第一关。选择一款外观时尚、个性十足的机箱不仅可以满足高端配件的使用需求,还可以让自己电脑拥有与众不同的酷炫外观,绝对是玩家们彰显个性的好法宝。

  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端机箱在价格上也相对较为昂贵,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笔者今天就给大家搜罗了一些售价在千元以上的高端酷炫机箱产品,下面一起来看下吧。

  IKONIK(浩创科技)是来自我国台湾的一个机箱电源品牌,旗下产品在欧美等市场拥有不错的知名度,并且曾经在Computex2008电脑展上获得过“最佳创新”的奖项。这款IKONIK Ra X10 LIQUID机箱除了采用全铝机身设计、一套系统以及具有诸多人性化设计外,还配备有一个SIM智能控制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直接通过机箱内部温度的变化而控制风扇及水冷系统的散热性能

  IKONIK Ra X10 LIQUID采用了全塔式全铝机箱设计,外观上采用了流线型风格,并且箱体表面经过了拉丝工艺和阳极化处理,给人一种十分强烈的金属质感。同时从背板也可以看到,机箱采用了传统的上置电源设计,并具有大量的散热孔设计。

  IKONIK Ra X10 LIQUID机箱前置接口标注十分清晰,一共提供了四组USB2.0接口、HD Audio音频接口、IEEE1394接口以及两个E-SATA接口,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前置接口被一个带有磁性的硅胶垫保护着,有效地避免了灰尘对各个接口的侵扰,而且使用时防尘硅胶垫打开十分方便,着实不错。

  IKONIK Ra X10 LIQUID机箱两边侧板造型十分独特,左侧采用了大面积冲孔网设计,让用户一眼就可以看到机箱内部的具体情况,同时附件中还赠送了两块透明亚克力板可供更换,选择更多。而右侧则是对应机箱内部的使用而打造,上下两排的散热网孔设计完全可以保证机箱内部的散热效果。

  打开IKONIK Ra X10 LIQUID机箱,可以看到机箱内部十分宽敞,可以支持ATX、MICRO ATX、CEB、EATX等多种型号的主板安装,同时目前市面上的较长板型显卡也可以全部容纳。更多资料点击查看相关评测文章

  编辑点评:这款机箱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内部的水冷设计上都是专门为DIY发烧级玩家群体所打造。全铝材质打造、极具金属质感以及流线型设计,加上内建的SIM智能控制平台也给这款机箱增色不少,用户不需要打开机箱,通过软件即可全盘掌控机箱内部的温度及噪音,资金充裕、喜欢这款产品的DIY发烧友们不妨尝试一下。

}

当看到大木在GTX1080首发的时候炫出这张照片的时候,心里就被无数只神兽踩过,但是真当自己拿到这张显卡的时候,心里豁然开朗了。

首先首先感谢张大妈让我拿到了邪恶之眼-技嘉GTX1080公版显示卡,Nvidia的的GeForce GTX 1080是停滞在28纳米四年之久的第一款16纳米FinFET显卡,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能耗是其最大的亮点。

看了好几个厂家的GTX 1080 Founders Edition版本的包装风格都很接近,右上角的VR READY,右下角的产品型号,连印刷的位置都如出一辙。

背面是一些技术特性介绍。

侧面基本都是产品的品牌和型号标注,这个每一家都差不多这个风格,盒子拿在手上的份量不是很重。

抗震包装内部的显卡主体

包装内涵显卡一张、保修卡一张、快速使用说明一张,驱动光盘一张。

对于公版的NVIDIA显卡的散热器我们亲切地称之为“泰坦皮”,但是这一次的泰坦皮并没有以往圆润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棱角分明,很多多边形的反射面的存在,让你怎么拍照都会感觉很有型。

泰坦皮一贯的涡轮风扇设计

在PCIE挡板附近的GTX型号LOGO一直是泰坦皮的传统项目

顶部是GEFORCE GTX的绿色信仰LED灯,单8PIN供电,在顶部技嘉还特意贴了一张金属LOGO贴纸

因为是金属LOGO贴,GIGABYTE这几个字符贴上去感觉并不是很突兀,能契合到整体风格中去。

公版的全金属背板。很有意思的是GTX1080的背板竟然所有螺丝上都没有贴标,这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拆卸显卡,不清楚这是不是NVIDIA有意为之。

IO接口部分采用双链路DVI、3个DP1.4接口、一个HDMI2.0接口。总五个接口,

拆解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即使没有螺丝贴标,光这个拆卸需要的工具就是五花八门的,让人拆解过程中极其不爽,如果你手上没有全部合适的工具,建议就不要拆解,否则你会想死。

拆解背板上的螺丝即可拆卸这块两截式的背板,背板上具有塑料绝缘纸和散热贴,一是确保金属背板不会导电,二是确保GPU核心背部的散热能力。

然后拆卸PCIE挡板的DVI固定立柱需要用到尖嘴钳,这个拆卸也没有难点,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处女座可以选择用折叠的厚厚的纸巾包住立柱这样避免摩花。

拆卸正面的散热器罩需要拆卸内六角螺丝,需要用到外六角的。有了这个,拆起来还是很顺利的。GTX1080的银色金属散热罩拆下,内部是一个硬质的透明塑料板,覆盖在黑色的散热片上面起到导流的作用。

拆除导流罩之后,显卡的GPU散热模块即可取出,散热模块正面是黑化嵌齿散热片设计,背面是均热板设计。

接下来继续拆解的话,就可以拆出风扇罩,GEFORCE GTX的NV绿信仰灯,就设计在风扇罩上面,用2PIN在显卡PCB上面取电。

取出风扇罩之后,就可以下掉显卡上下方各三颗螺丝,这样上下的个镀铬金属固定条就可以取出。

背部的螺丝是很特殊的外六角,如果用正规的拆卸工具需要使用到内六角的螺丝刀,如果没有的话,尖嘴钳直接上去。

去掉PCB背面的所有外六角螺丝之后,就可以对PCB进行分离,但是要注意,因为在显存和供电MOS处有散热贴仅仅粘合,所以需要你来回的用巧劲在显卡的边缘进行松动之后,自然分离。一定要记住,四周巧劲松动,自然分离,强来的结果就是显存或者供电MOS脱落。

自然分离之后,就可以看到PCB本体,这里主要是GPU核心GP104,镁光的DDR5X显存8颗,5+1相的供电设计。显眼的空焊点说明应该是有比GTX1080更高阶的GTX产品存在,而新的TITAN X由于使用HBM2的显存不一定采用这个PCB设计了,所以这个产品定位到底是1085还是1090还是TI就由大家自己发挥想象力了。

大理石的北京还是过黑了一点,放在白布上拍摄一下就是下列的零件群,整个GTX1080拆卸后的零部件集合。

要测试首先要装机,本人偏爱ITX平台,而往往GTX1080这张强大的显示卡是很难进入ITX的机箱内部的,所以要在ITX内部实现GTX1080公版的安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机箱,我选择的是的VR1 ITX新品机箱。

合体配色,其实很遗憾没有绿色的ITX主板。

小众品牌的水冷,SOPLAY H1208,这个牌子原本是给MSI的GAMING系列主机做定制版水冷,现在也走入台前的零售了。个人偏爱白色的水冷,这个风格合适的产品只有这款和白船长,从灯效来说,这个水冷支持六色冷头光选择。

冷排装上主板也比较简单,一个背板,四个立柱套筒,上四个螺丝,结束。

在VR1里安装标准的ATX电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SFX电源的价格就是抢钱。

即使模组线的安装,VR1也不会让你遇到阻挡,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主板侧置安装入机箱之后,最考验整理线材的功夫和耐心。

冷排顶置,水管的扭曲方向这一切都是需要注意的,水管扭曲过于夸张,泵水会不够顺畅。

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布局,将机箱内的部件和线材全部整理干净。

TLC闪存,本身ITX主板存储接口和ITX机箱的SSD位置就偏少,所以如果要用SSD就用大点的吧,现在一个GTA5游戏都是60多GB,一个512GB也装不了几个游戏。

SSD的安装是比较憋屈的,首先,你的SATA电源线和SATA数据线必须是直插的,不能是弯头和90度设计的,否则你无法安装你的SSD进入机箱。

最后装上主角GTX1080显示卡,是不是有点讶异,竟然显卡垂直放置。

机箱旁边躺着的是水冷的多色光控制器

因为该机箱是底部进风,上部分出风,而GTX1080的风道正好契合此风道设计,涡轮吸进去机箱底部风扇引进的新风,通道内部导流板,从PCIE挡板处往上排出热风,由于公版散热器的半封闭设计,让GTX1080形成一个独立的涡轮散热风道系统。

而CPU的热量也通过冷头传递到顶部的冷排处,由一个12CM风扇往上排出热风,这点和GTX1080的风道是完全契合的,只不过VR1机箱是个由下往上的风道系统,CPU水冷是建立在VR1内部的独立上排风子系统1,而GTX1080是独立上排风子系统2,完美契合在VR1的风道系统之中。

然后看看机箱的正脸。装好之后的VR1银色的拉丝面板,显得非常抢眼,整合系统安装完毕之后,从外观上只能看出白色的线材,银黑配色显卡,银色的机箱外观,黑色的电源,银黑白三主色。

点亮之后呢,就是这个效果,GTX1080的绿色信仰灯,上下的绿色LED风扇和显卡背面的并不明显的水冷头绿灯。

拉近一看呢,CPU水冷头的绿灯就略微透出来了一些。总体来说等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VR1对LED的展示效果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是比自行车还是强多了,至少显示器一放上BIOS界面,RGB键盘一放上去,效果立马凸显出科技感十足的味道。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如果你使用HDMI输出GTX1080的信号,如果BIOS不是UEFI启动的话,你是无法进入系统的,只能进入BIOS界面,换成DP接口则解决一切问题。而此刻呢,无论是DVI还是HDMI还是DP转接VGA一律无效,显卡不亮,所以该知道的问题就是别指望你的只有VGA接口的显示器可以使用GTX1080,想好好用,你得找一款支持DP输入的显示器才是王道。

待机状态下,显卡温度49度左右,风扇此刻处在1314转速33%左右,要风扇停转功能,此款显卡做不到,它会一直转下去的,如果介意风扇停转的功能,你只可以去选择一些非公版显卡。所幸在于此款显卡的33%也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所以这种感受和风扇停转的效果区别也不大,可以忍受。

FURMARK 1.17版本设置分辨率,设置只开启BURN和XTREME BURN,此时可以让GPU满载100%,烧机20分钟,GPU平均温度在82度左右。此时风扇转速只有55%,个人体验55%的涡轮风扇还是非常安静,并没有明显的噪音。

GTX1080的主要用于游戏和图形渲染的OpenGL的支持版本到4.5版本。

而GTX1080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的OpenCL的支持版本到1.2版本。

可恶的EBAY买家虚晃了我一枪,导致我的Oculus Rift CV1泡汤了,只能委屈的跑了下stream VR。

STREAM VR跑分可贵的保真度是非常高,而且是一条直线到底,如果用1070或者1060去跑这个测试,就可能会出现曲线而不是直线了。受CPU限制帧数是0%说明I7 6700K默认频率已经不足以成为这个VR测试的短板和瓶颈,实际上I5 4590的CPU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VR测试的需求了。

NVIDIA的Gameworks是一整套游戏开发的SDK套件,它整合了NVIDIA的PhysX、TXAA、曲面细分、HBAO+以及FlameWorks、FaaceWorks等工具,作为中间开发套件来帮助开发者们为nVidia硬件来优化他们的游戏,定制功能集只支持nVidia显卡而不支持AMD显示卡。开发者在任何游戏引擎和任何平台上可以直接无脑调用NVIDIA一整套视觉运算技术服务,可以在游戏原有画面上持续修饰出更多特效。这技术其实对于大型的游戏开发公司和小型的游戏开发公司是一个新的起点,尤其小型的开发公司会更加依赖这项技术,因为可以节省大量的开发时间和人力资源,通过这项技术将游戏开发公司的等级又开始模糊化了,小型的开发公司越来越具有对NVIDIA的倾向性,通过这种开发工具的运营手段从源头上对游戏代码进行优化,来实现对NVIDIA显卡游戏市场的支持,所以我们会经常打开游戏的时候在载入的片头会看到NVIDIA

而在GAMEWORKS之中又发展了一个子集就是GAMEWORKS VR,而这个技术早在980TI显卡发布的时候就同期发布了,目前已经支持GTX1080。

直接渲染前台缓冲区以降低延迟),以及对于体验者最重要的功能:VR Direct Mode!

VR Direct Mode的最大好处是:驱动会把头戴装置辨识成一部VR显示器而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桌面显示器,比如不会让WINDOWS桌面进入VR,操作系统层面的一些操作就不会影响到它,VR眼镜里的显示顺序被独立拿出来优化了,垂直同步会更加合理化。

DX12对比DX11的区别简单来说有三个:1是更底层的API开发;2是对异步计算的支持;3是对多线程的优化。而其实在游戏中,DX12并不一定比DX11占据更大的优势,尤其是4K游戏的高分辨率下,因为DX12的原理就是减轻CPU的负载,将闲置的支援调用到更多的线程上。当图形压力较大的时候,CPU和GPU瓶颈双双达到,这时带来的提升就会非常有限了。

传统的3DMARK等测试大家都测了,我也就不再赘述了,拿到一块GTX1080我想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把DX12的大作都跑一次,看看极致的画质到底效果如何。

《古墓丽影:崛起》是一款NVIDIA GameWorks阵营游戏,包括NV的hairwors等毛发渲染技术,支持DX12的API。4K分辨率下强制DX12,一路见到最高特效就一路开就是,设置如下:

崛起的最高画质效果,其实并不够逼真,只是动态渲染的部分比较给力,而细致到人脸部的表情和头发等细节上面就显得略微粗糙了。所以,即使是NVIDIA GameWorks优化的游戏,也并不意味着画质可以通过傻瓜化的优化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可见NVIDIA GameWorks并不是万精油。

跑了一组自带的BENCHMARK测试视频,已经上传。平均帧数在45-47帧左右。

API强制DX12,一路开最高画质,见神杀神,见佛杀佛。

单纯论画质而言,HITMEN明显比古墓崛起要高一个档次,很多细节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但是这款游戏也有很多的槽点:人物细节方面,除了47本人之外的NPCs的衣物都没有反射、没有阴影、不会随着光源变化亮度,感觉就是干巴巴的贴图。但是一旦到了47光头本人,就是光环的加持。

BENCHMARK视频已经上传,平均帧数在55帧左右。

这款游戏的Oxide Games制作组在发布之处也曾很有意思的跟NVIDIA对冲了一下情绪,由于这款游戏发布的时候,NVIDIA的MAXWELL构架的GTX980并没有比AMD显卡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尤其是DX12的API下,原因也很简单,MAXWELL架构无法原生支持DX12 API的异步运算,而DX11 API下需要为游戏及多线程做很多优化,而NVIDIA为了此事也特地发布了一款驱动来声明该游戏对GAMEWORKS特效的支持,曾经的掩耳盗铃到了今天的GTX1080发布之后,已经华丽丽的逆转了。以往的槽点现在逆转成了亮点。

API选择DX12,设置画质如下,一路最高。

BENCHMARK的战斗大型场面令人相当动容,无论是小局部战争,还是大场面的群殴,都那么令人震撼。

BENCHMARK的视频已经上传如下,平均FPS在46左右。

巫师三狂猎无疑是NVIDIA GAMEWORKS的一款代表作,一旦有人质疑GAMEWORKS的时候,NVIDIA就用这款游戏去反击,你看巫师三狂猎的画面渲染的多好,足见NVIDIA对此款游戏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越其他的GAMEWORKS游戏。比较有意思的是AMD的高管都站出来说NVIDIA的Gameworks特效导致A卡性能差,Hairworks特效毁了AMD显卡的性能。Hairworks特效很依赖NVIDIA显卡的曲面细分性能,而NVIDIA和AMD的构架区别很大,这也直接导致两者实现曲面细分以及相似功能的原理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么说AMD被黑也是有凭有据的了。

API只能DX11模式下了,设置图如下:4K分辨率下,有多高开多高。

局部画质如下,有接近40种动物采用了NVIDIA HairWorks技术,为这些动物带来更逼真的毛发效果,这个波兰的游戏制作工作室,利用NVIDIA GAMEWORKS套件对游戏的画面渲染效果进行尝试,并且最终竟然还创造出不小的奇迹,每当NV宣扬GAMEWORKS的时候,总会用这款游戏来说明使用他们的SDK可以缩小小型游戏工作室和巨无霸级别的游戏工作室之间的渲染质量的差距,这算间接的对巨无霸伸出橄榄枝还是无形的威胁呢?

视频上传地址如下:实际上GTX1080在这款游戏上的TOP画质4K分辨率下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FPS均值在36左右。

孤岛危机3属于老牌的DX11的演示游戏,类似于灰烬奇点在DX12的位置。采用了CryEngine 3.4引擎开发,支持更强悍的DX11特效。虽然已经上市2年,但是全开特效的硬件需求依然惊人无比,到2015年依然是显卡危机级别的游戏!

API只能DX11,4K分辨率下,最高设置如下:

这个游戏我眼晕,玩不好,测试了一段训练视频如下,因为没有benchmark模式,只能进行手动测试,采用fraps 1.5.9版软件的benchmark功能fps,统计平均值也仅仅大约在22帧数左右。

由Rocksteady工作室打造,使用优化版“虚幻”引擎打造, 是一款NVIDIA GAMEWORKS阵营的典型游戏,支持DX11 API,由于此款游戏上市的时候实在太N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BUG,导致回炉重建,所以我们经常称现在的版本为回炉版,游戏引擎支持PhyX物理加速,在游戏中开启PhysX加速后,帧数下降非常明显。如果使用支持PhysX加速技术的NVIDIA显 卡,那么NVIDIA显卡会参与PhysX物理引擎的计算;如果用户显卡不支持PhysX加速,则会由CPU计算。这直接导致AMD显卡开启PhyX物理效果后,各种显卡都无法完美运行,而且不会随着AMD显卡档次性能升级而明显提高FPS帧数。不用说了,又一个GAMEWORK的深坑级游戏。

设置如下:4K分辨率下,有多高画质开多高的画质。NVIDIA Gameworks设置选项并不是通用的,其中与烟雾以及纸张飘动有关的两个设置项目仅在NVIDIA显卡中可选,使用AMD显卡的话这两个项目是不允许开启的,显然这两个项目与NVIDIA的PhysX物理加速有关。

画质来说,工作室在GAMEWORKS的特效使用上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能力。

测试了一段BENCHMARK视频如下,全程平均FPS都在59-60之间跳动。

NVIDA GAMEWORKS的标签表明GTA5就是为N卡优化的A黑游戏,明明主机版早出一年而且是在AMD的APU SoC上运行的。

设置是进阶影像全部开启

4K分辨率下开启全屏59Hz刷新率,其余特效有多高开多高。

开启全屏59Hz刷新率确实是个残酷的考验显存大小和压力的选择。

由于不带BENCHMARK测试,所以截取了一段游戏视频来测试FPS均值,最终在33-36帧左右,均值在35附近。

说实话万般的测试软件都不如真实的游戏帧数来的稳定可靠,对于普通玩家而言,我们关注的是显卡满载的时候热不热,吵不吵,稳定不稳定;平时待机的时候省电不省电,风扇安静不安静;在我们需要的分辨率下,最高画质,流畅不流畅。这是我们普通玩家的需求。但看测试成绩的话,有些超频版的980TI和GTX1080的3DMARK成绩也几乎没什么差距了。

GTX1080 FOUNDER EDITION这张显卡在4K最高画质下面,无论是DX12还是DX11的游戏,对于我们玩家来说,体验的差别并没有NVIDIA GAMEWORKS的特效来的明显,而支持NVIDIA GAMEWORKS特效的游戏,GTX1080也没有说完全无压力,比如GTA5开启59Hz也只能说勉强够玩,时间长点还有爆显存的危机出现。而DX11的危机3中,GTX1080 4K最高画质一样被打到了FPS30以下,对于硬件要求无止境的游戏来说,GTX1080现阶段的4K最高画质只能说勉强够玩,但是要说完美估计得新版的TITAN X才可以探底了。那么我们又得重新定义GTX1080这张显示卡了,如果说玩玩非最高画质的4K游戏来说,这张显卡确实很流畅,而且是TOP3排名之中的强卡,但是要用处女座的要求来审视4K最高画质下的完美流畅概念,那么GTX1080也只能说及格而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冷机箱怎么组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