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算着做知识付费,哪个第三方平台 付费课程可以更好地帮我盈利?

  北齐有时在想,如果公司坚持到现在,在知识付费的潮流之下,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命运?

  2016年6月的一个上午,北齐走完了离职需要的所有步骤,这个她奋斗了一年多的公司——杭州普公英网络,最终无奈的走到了团队解散,产品停止服务的境地。

  这款产品叫靠我(call me),诞生于2014年10月,一个专注于知识共享的一对一付费制“经验”交流平台,用户可以以语音图文或是电话的方式,付费向行业大V咨询问题。

  “靠我”看到了知识付费的来临,却没能等来知识付费的爆发,最终成了知识经济里的炮灰。与之相反的是在行,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创立于2015年3月,同样围绕知识经济,2016年5月,历经模式思考后上线了线上问答平台“分答”,短时间内成功引爆社交网络,最终拿到了腾讯投资,挺过了知识经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在以知识为商品的这轮热潮中,颇受瞩目的分答以及知乎推出的值乎,两者属于问答类的知识付费产品,而得到、喜马拉雅则更倾向于音频课程。相对于后者动辄千万级别的订阅费用,前者在“热”过之后又回归平静,而像“靠我”这类一对一的问答产品则黯然消失。

  目前,问答类产品开始深入到垂直行业,以谋求各自的特色,问答甚至还成了众多平台的附属功能,但尴尬的背后,对于问答类知识付费产品而言,是否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比如答案难以标准化,问答需求频率低,大V回报率低等。

  在知识付费的观念并没有完全引爆的情况下,正在探索之中的问答类产品,会走向哪里?

  没能挺过黑暗时光的“靠我”

  赵理辉是原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市场销售总监,2014年创立“靠我”之初,自然而然选择了以电商类咨询为切入口,一边是淘宝操盘手、淘宝大学讲师等行业大V,一边是百万电商从业者,通过付费的图文语音或是电话,用户完成各自针对性的问答。

  2015年7月,这款产品相继获得了银杏谷资本和杭州多牛资本的天使轮及A轮融资,而彼时,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带领的在行团队同样获得了来自黎万强、昆仑万维等机构的Pre-A融资,相比靠我的线上咨询,在行注重线下面对面一对一咨询,到2015年底时,在行已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

  专家们的常识,却可能是困扰其他人的难题。赵理辉相信,以金钱为桥梁,可以让知识在不同人群之间高效流动,这是彼时火爆的优步所倡导的共享经济在知识领域的落地。

  但现实情况是,“靠我”的咨询数据始终停留在极低水平,据彼时“靠我”员工透露,其日咨询量曾低到两位数甚至个位数,日成交金额徘徊在百元左右。即便在2016年时,“靠我”已经将咨询范围从电商扩展到了投资、健康等8个领域,入住了包括李叫兽、鬼脚七等数千位意见领袖。

  “(市场上)难以找到性价比高和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靠我特点是快速、高效、有用的为用户解决问题。”“靠我”COO郭磊曾如此表示。但对于付费问答而言,什么是有用的回答却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高效、有用成为这款产品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笔者曾在该平台就一位旅行达人发起过一次30元的付费提问:如何在旅行中拍出好照片?“一言难尽”中,该达人最后建议关注他的公众号以获取更详细的知识。

  此种非标准化的问题和答案是问答类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靠我这款产品而言,同样没能就问答本身设立一个可标准化的流程,你来我往的提问和解答降低了沟通效率,也增加了大V的时间成本。

  但最终让“靠我”在运营上无法支撑的困境是,在无法获得用户爆发性成长的情况下,一对一问答这种低频需求,无法抹平平台的运营成本。

  “模式上是跑不通。”行业人士分析,一对一咨询的形式不可否认解决了某些用户的既定需求,但它存在一个问题,对于行业大V来说,如何保证时间和知识成本能够得到同等价值的变现。

  拿“靠我”APP来说,在初期,大V们可以以尝鲜的态度为用户解疑答惑,但低回报的结果无法支撑其长久的为平台用户“出诊”。大V的知识无法重复使用,每一次咨询都需要重新整理、回答,大V资源如何最大化、规模化成了所有问答平台的一大“焦虑”。

  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处境艰难的不仅仅是靠我,瞄准知识共享而入局其中的咨询平台大都不好过。8 点后在2016年4月宣布关闭,“业问”微信公众号活跃度降低。在问答领域一路领先的在行同样如此,城市网点的扩张上近一年没有动静。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

  分答的突围和“娱乐化”的尴尬

  2016年初,“靠我”尝试将微信微课的形式移植到APP,即在APP中发起大牛学院,尝试一对多的知识分享模式,但没能如愿,2016年年4月,靠我逐渐停止了运营,员工陆续离职。

  而此时,在行则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分答,主打“值得付费的语音问答”,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分答上线42天内得到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超过100 万付费用户,流水达到1800万。

  与“靠我”及在行的问答模式不同,分答将大V的回答限定在60秒语音之中,非标准化的问答流程在形式上被固定下来,大V的回答以音频内容的形式沉淀在APP中,其它用户可以付费偷听,完成对内容的二次消费,大V的知识价值有了规模化的可能。

  不过,这些变革并非分答真正火起来的原因,彼时,媒体和用户热议的话题是国民老公王思聪用28个问题进账20万元。如“校长平均在每个女朋友身上花费是多少?”、“身为霸道总裁的你,撩妹时会害羞吗?”分答在刷屏朋友圈时,娱乐性超过了知识性。

  在2016年8月,分答停止运营了47天,重新开张后,平台主动瘦身,主推健康、职场以及科普三大栏目,明星、网红类大V被医生、教授等专家学者取代,以期回归知识付费。

  看着分答的火爆,焦虑的应该是知乎的创始人周源,作为国内最大的问答类社区,知乎聚集了一批知识型网红,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月,知乎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1850万活跃用户访问和使用。在“靠我”运营之初,曾有团队专门负责从知乎邀请大V入驻,而“靠我”也自称“付费版知乎”。

  分答火爆的同时,知乎也推出了相似的功能值乎3.0。如今,再看这两个问答类应用,基于知识问答的消费在两个平台都已经回落。分答的百度指数从高峰期的2.3万回落到目前的1200左右。

  分答联合创始人朱晓华曾如此分析知乎:

  “我们在行的行家有没有人愿意输出这样的东西(知乎长文)?一开始可能会有,但不会持久,因为这个东西不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收益。”

  但对于分答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获得海量信息,相比于信息本身,筛选与甄别才是获取知识最困难的部分,而问答似乎通过交易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除了值乎和分答,更多提供问答功能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比如百度问咖,新浪微博的微博问答,甚至是媒体平台界面同样上线了问答板块,基于知识分享的问答正在成为一种基础功能。

  有意思的是,更多基于垂直领域的问答平台上线,比如联想为垂直IT科技领域的付费问答平台——知了问答,而耶问则是一个专注于金融领域的问答直播平台。

  当问答往垂直化领域深度探索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问答非标准化服务的劣势,但一对一量身制定的诊断方式,依然难以解决稀缺的大V资源如何最大化的问题,在用户消费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低频的消费行为可能很难支撑单一功能的某个平台爆发式成长。

  走向知识平台的知乎

  2010年12月知乎上线,在没有付费模式之前,知乎就以问答的形式链接了诸多行业精英,并形成了浓烈的社区氛围。尝试值乎的同时,知乎Live上线,与值乎不一样,知乎Live更像一堂公开课,由大V确定主题,用户付费参与。

  作为知乎投资人的李开复曾在知乎解答用户关于创业的困惑,一场live入场券定价499元,200张门票一售而空,当日收益在10万元左右。而目前,知乎live的入场费用大都在9.9到19元之间,除了参与live直播,用户也能在直播结束后付费观看课程内容。

  有意思的是,知乎live之后,分答很快借鉴并推出了分答小讲,与知乎live问答形式的互动不同,小讲是大V录制好内容,开放给付费用户收听,分答称其为浓缩了网红答主上万小时后形成的20-30分钟小课。这种形式更接近于喜马拉马上诸多的付费音频,只是,后者往往将大V某一方面的知识沉淀整理成为期一年或一定数量的课程,打包销售给用户。

  此前,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说,知乎将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大型知识平台。从问答社区到如今的知乎live、值乎以及书店,知乎沉淀了海量内容,构建了一个基于大V和粉丝的社交网络,同时也为大V创造了一个知识变现的通道,这是其它问答平台很难短时间建立的优势。

  ▲知乎live界面

  2017年初,知乎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领投D轮的今日资本徐新称:“现在流量入口是内容,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生活中做各种决策,大家都要看内容。”

  对于目前的知乎而言,社交关系和内容是它最大的资源,而值乎、值乎live这类衍生而来的变现模式,兴许还不是知乎最有价值的地方。从

  问答类产品的发展来看,知乎最终或许还是会与喜马拉雅、得到等应用在产品层面形成正面竞争,对于稀缺的大V资源而言,规模化、体系化依然会是调动各方参与的重要因素,而一旦进入到教育领域,知乎需要面对的是网易公开课等更多在线教育平台的竞争。

  与之相应的,知乎也需要思考,一旦社区氛围被破坏,那些忠实用户是否会弃之而去,这也是先行一步的知乎,迟迟没能涉足付费领域的一个原因。

本文链接: (转载请保留)

}

[ 亿欧导读 ] 在线教育平台探索盈利模式的过程可谓艰辛。在2016年底,各大平台为了争夺名师,纷纷出台自己的名师补贴计划。时间过去了一年多,百度传课突然宣布停止维护客户端,计划转型知识付费。这,预示着什么呢?

【编者按】知识内容和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谱线的两端。但当付费知识分享平台成为继VR、直播、摩拜单车等热点之后,各大风头青睐的又一个新领域之时,在资本热钱追逐之下,许多人都笃定这波浪潮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了。

事实上,知识付费在教育领域的崛起并不轻松,在线教育平台探索盈利模式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在2016年底,各大平台为了争夺名师,纷纷出台自己的名师补贴计划。时间过去了一年多,百度传课突然宣布停止维护客户端,计划转型知识付费。这预示着什么呢?

本文转自北京商报,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在线教育平台探索盈利模式的过程可谓艰辛。在2016年底,各大平台为了争夺名师,纷纷出台自己的名师补贴计划。时间过去了一年多,百度传课突然宣布停止维护客户端,计划转型知识付费。有业内专家认为,这预示着在教育这个高度垂直的领域,做平台的商业模式很难走通,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在线教育平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探索出来,将来盈利模式会出现。

近日,在线教育平台百度传课发出公告,停止对百度传课KK客户端的更新和维护,为了更好地应对用户需求和知识付费浪潮的到来,百度传课策划全新的产品形态,将对平台服务内容和功能进行升级改造。

对此公告,业内专家解读为,百度传课要由在线教育平台转型做知识付费平台,这是迫不得已的转型。目前BAT做在线教育平台,都没有找到盈利模式。百度传课能否转型成知识付费平台,在真格教育基金创始合伙人葛文伟看来,这是个未知数,要看百度传课对产品的重新架构和整合能力。

什么是知识付费平台?艾瑞咨询对在线教育平台和知识付费平台做了区分,艾瑞咨询认为,比如百度传课之类的B2B2C在线教育平台和知识付费平台均为开放性的第三方知识聚合平台,作为教育载体,链接内容提供者和内容接纳者两端,为教育/知识分享过程提供渠道、功能和一系列相关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内容变现。

不同的是,B2B2C在线教育平台以结构化、体系化的专业教育服务为主,多采用以课程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形式结合的模式;而知识付费平台则多以碎片化的轻知识传递服务为主,分享方式相对简单便捷,如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轻量方式达到输出目的。2016年被认为是知识付费平台的诞生元年,现在发展较好的有喜马拉雅、罗辑思维、得到等平台。

名师模式是否是商业悖论

目前腾讯课堂、淘宝教育、网易云课堂等巨头都在探索在线教育平台的盈利模式。

据了解,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依靠课时费抽成来盈利。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中提到,2017年中国B2B2C在线教育平台商业模式,平台作为中间方,一端连接能提供教育资源的网师,另一端连接具有教育需求的学生。学生通过平台向网师支付课时费, 平台可对课时费进行抽成作为收入来源,这是目前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向网师打赏,平台也可从中抽成。对网师而言,入驻平台后仍需要持续做宣传推广,在平台上招生、授课、管理、 服务也需要使用更多更高效的工具,未来平台还有可能向网师收取一定的优质资源位广告费,或开发用于招生、授课、管理、服务的一系列SDK供机构使用,并且收取使用费。

这种商业模式在葛文伟看来不能形成商业闭环,“名师的客户链或者说粉丝链和平台没有粘连度。平台没有优势,核心还是在于名师的授课内容。名师离开平台,粉丝也会离开平台”。他做出判断,这是百度传课等在线教育平台转型做知识付费平台的原因。百度有着天然的用户基础和流量优势,百度传课依靠百度大流量进行分发,这种模式是不适合在线教育平台的

教育领域是高度垂直的领域。

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知识付费平台和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是不同的。知识付费的用户大多是以学习轻知识为主的群体,而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往往是以达到学习效果为目标的刚需用户为主。 百度传课转型知识付费平台,1月初推出了胶囊小课产品,该产品模仿知识付费平台得到的方式,推出一些理财、营养等轻知识产品,里面有一些知识达人的音频课程。

在奇迹曼特CEO王文武看来,现在得到、喜马拉雅这种知识付费平台或者说泛教育平台,是以平台为驱动,进行课程低价传播。平台上以知识大V比如说罗振宇为大IP,不断地孵化小IP,进行知识体系的分发。由于内容精准、价格低廉,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只是商业模式的初探,至于这种知识付费平台能做多大,还是未知数。百度传课向知识付费转型,从商业路径和模式定位来说,并没有优势。

在线教育平台将如何发展?据了解,目前对网易云课堂的探索业内较为看好。网易云课堂课程内容覆盖了编程开发、办公效率、产品和设计等方面。课程是平台的主体,但平台不限于课程,而是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了各种学习方式,让用户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学习内容更加成体系。

现阶段网易云课堂主要采用录播/直播课程+线上作业+在线答疑的形式来进行授课,盈利模式为收入分成模式,一种是纯第三方课程,以讲师或机构为主,网易云课堂以平台服务费方式参与分成;另一种是偏自营的课程,以网易云课堂为主,讲师或机构以内容制作形式参与分成。

王文武认为,网易云课堂包括网易有道的模式贴近于客户群,做垂直开发,精准度探索得比较好。沪江CCTALK深度运营和产品售卖和网易云课堂相似,都是成长性很好的模式,有发展前景。


近几年,教育行业可谓热闹非凡,一大批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地诞生、成长、跑马圈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行业正面临和展开着一场“升级”。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出现,教育行业面临技术升级;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行业面临理念升级;从减负令到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行业面临政策升级;从争抢一二线城市到下沉三四线城市,教育行业面临市场升级……未来教育还将有哪些可能?

11月2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教育产业创新峰会,将在上海举办,注重围绕教育产业的技术升级、理念升级两大方面,邀请行业人士一起探讨未来教育。

}

知识付费是近年来的热门词语,多家平台相继推出多种形式的知识付费,有统计显示,中国愿为知识付费的用户达1.88亿人。移动支付的便利、付费观念的普及、用户的个性需求等,都成为知识付费大行其道的关键因素。但也有人质疑,“付费的就是优质的吗”?

近年来,知识付费成为各知识分享平台甚至自媒体变现的重要方式,它们相继推出各种付费玩法,包括社区问答、直播、付费课程、产品订阅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分析师认为,付费技术和付费观念逐渐普及,知识付费的时代即将到来。近年移动支付技术逐渐成熟,为各类APP在移动端实现打赏、付费等功能提供便利;而为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则表示,“在脱离系统学习的阶段之后,人们更多需要按需学习,即学即走”。

腾讯研究院此前对用户知识付费意愿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对有偿知识进行消费的行为,其渗透率在网民中超过了一半,达55.3%。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用户知识付费的目的更具投资性,希望听到的课程内容更具专业性,为自己的工作、学业带来益处。

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产品大大节省了用户筛选和接收优质内容的时间,驱动了用户的付费行为”。不过,“付费的就是优质的”这一观点遭到质疑。数据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有38%表示体验满意,还会尝试;49.7%表示一般;而12.3%的用户表示不满意,对于付费得到的内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费的途径来获取。另有用户表示,碎片化的内容都是他人思考的产物,“就像别人嚼过的甘蔗”,对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帮助不大。

在这些知识付费课程中,不乏类似新世相的“分级营销”模式。今年1月,某付费课堂推出的课程,原价199元,促销价39.9元,并采取分销模式,当用户在朋友圈分享该课程链接,朋友在该链接处购买,用户本人即可获得收益。一级分销60%收益,二级分销30%收益,并且无论本人是否购买该课程都能够参与分销,根据该收益计算,一级分销获益23.4元,二级分销获益11.7元。最终,该课程售出14万份。

不过,这一分级营销很快因违反微信的内部规定而被处罚,但后来者依旧愿意复制这种快速营销方式。

专家表示包括新世相在内的分级营销方式会造成众多危害:对于用户来说,影响广泛,深陷其中会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短期内会带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破坏市场正常秩序。■中新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方平台 付费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