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缺钱喊着缺钱,这些年超发的货币都去哪儿了

超发的钱不进入个人手里面,容易造成物价上涨,上市公司都去炒房去了


}

为何货币超发却仍然处处“缺钱”?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前不久,央行和财政部互相隔空喊话,引发大家的关注。这次喊话的信息量很大,其中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双方如今是严重的苦乐不均:央行这边很“缺钱“,财政部那边却是“大丰收”,税收增速高达15.3%,增速超过GDP两倍;财政部当然也不是吃素的,说地方衙门确实明里暗里搞了一大堆的债务,但地方金融机构也不完全是“傻白甜”,其中不少债务都是他们帮着包装出来的。

说到地方衙门,央行就更来气,比如说重庆的黄前市长,就公开批评说央行的外汇管理制度有问题,导致货币超发,话音未落,就被央行的当场怼回去了,他说:黄(前)市长讲的逻辑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现实很骨感......

无论以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标准衡量,作为央行研究局局长的徐忠博士都还不算不上”A咖“级别的大佬,如今却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看来,央行这次真有点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大观君看来,虽然很专业,也很敬业,但和财政部、黄前市长的对话中,其实并“没有怼到点子上”,也就是说,没有点出问题的实质。

那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这要从”去杠杆“说起,要说这一轮“去杠杆“,本来就挺艰苦的,半道还碰上人捣乱。于是,企业、银行、、投行的大合唱,主题只有两个字:“缺钱”。其中,中的“P2P“声部,还不时传出几个“爆破音”,显得格外刺耳。

所以,当前真正的问题是:既然央行“货币超发“就应该是“钱多多”,为何市场上还到处“缺钱“?关于这个问题,大观君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共同交流的基础。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货币到底有没有超发?对此,全世界的央行主要考虑两个参数,一是GDP的增速,有新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了,当然需要有对应的流通货币;二是物价上涨指数,这个大家都懂的。按照中国目前的现状,GDP的增速大概在7%左右,物价指数(CPI)增幅约为3%左右,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正常情况下央行发行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10%左右就可以了,而目前实际的货币增速高达16%,从数据看,这就是典型的“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肯定也是会有后果的,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近些年国内房价暴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超发。这个观点听上去挺有道理,但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无法论证货币超发和两件事存在必然的联系, 因为这年头货币超发并不是什么秘密,美国、、也没少这么干,他们还为此起了一个新名词叫““。但欧美日等国印了这么多钱,也没见到他们的房价水平有大幅上涨,甚至部分区域的房价近几年还有所下降,这足以说明,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导致房价上涨。

关于这个问题,大观君认为:不是货币超发,导致了房价上涨;但房价的过快上涨,却可以倒逼货币超发。如果不信,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2016年5月,上海泗泾镇一块地块拍出4.8万的楼板价,这就意味着该楼盘的保本售价要达到6万元以上,而此前,这个区域的楼价不过2万多元而已。泗泾在上海郊区,离外环线差不多还有10公里路,此地的房价进入“6“字头,那上海市区的房价当然需要“水涨船高”,所以,在此之后我们又看到上海的一波浪潮。

我们以全上海总计500万套商品房,平均每套100平米计算,上海就有5亿平米的商品房,如果每平米按涨价2万元计算,就凭空“增值”10万亿元。这新增出来的10万亿,哪怕只有其中的5%进入交易,就需要多消耗5000亿元的真金白银。

一个上海需要5000亿,那么以全国范围计,新增的土地价值又需要对应多少货币呢?我们按照10倍这样一个最保守的数字估计,那也需要消耗5万亿,这就是全年GDP的6%以上了。

地方政府不能印钱,却能“点地成金”,而土地一旦能快速地变成“金子“,某种意义上说比印钱还厉害,因为央行多印出来的钱,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会迅速流到这个地方去了。

其实,在中国,能够“点石成金”的,除了地方政府,还有很多机构:

比如证券市场,我们先了解一个叫“市净率”的概念,所谓市净率,就是股价(市值)和净资产之间的比率,A股沪市2014年最低市净率为1.38倍,2015年最高市净率2.85倍,如果按照平均2倍市净率来计算,那么目前上市公司40多万亿的市值,所对应的净资产应该是20多万亿,多出来的那20多万亿就是资本市场给予上市公司的“溢价”,这部分“溢价“,既不能计为GDP,也不算通货膨胀,但同样需要对应的人民币去消化。

除了公开的资本市场,还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也能“点石成金”,这个“金”的名字叫“商誉”,比如目前处于风口浪尖的某兄弟影业公司,2015年花了10亿收购某知名名下一家公司70%的股权,而这家公司的净资产为-7000元,这凭空多出来的10亿元,虽然最后可能变成这位在的,但首先也要有对应的人民币去支撑。

当然,“点石成金”还有别的很多途径,如拍卖,在原来价格的基础上翻几个倍都很正常;比如售后回租项目,把不怎么值钱的东西翻几倍卖给你,然后我再向你租回来。手法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之,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生溢价,产生溢价,就会吸纳相应的货币,而这些货币,原本却并在央行的“预算”之中。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已经明白,那就是:为什么央行印了那么多钱,但大家依然很缺钱。因为央行印钱的速度,远远比不过各路神仙“点石成金”的节奏。如此看来,这几年央行背的这口“黑锅”,可真够冤的。

最后,再说说我们对上述行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在本文中先不展开了,我们可以看看《汉书·食货志》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建汉后,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汉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此后历代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早已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规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价值的变化就会演化成另一种形式的铸币权,如果不能对之形成有效监管,则中央手中的铸币权其效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出现“无论货币如何么超发还是缺钱”的状态,或者随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

超发货币会引致通胀,而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中国的货币发行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大量的产品,结算后出口后企业手中有大量的美元,而央行就增发与这些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还换去这些企业手中的美元,于是,大量基础货币流入了市场,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房地产的泡沫多年屹立不倒,其背后是货币超发、土地供求失衡及土地财.政等因素,导致楼市调控越调越涨,进而让大家形成了房价不会下跌的预期。但这次的调控跟以往不一样了,货币的明显收紧特别是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更少了,融资成本、房贷利率都在提高,房价已经失去了支撑,还能走多远?十五年前不买房子,你会后悔前半生。而现在还投资买房,那你必后悔后半生。

当然,在开发商、炒房客、中介等口中房子永远是紧缺的!上半年西安、成都的抢房最火热了,许多人都认为西安的房子不够卖,实际上从当地公布的数据来看,房源是非常充足,根本不用抢!如今楼市调控不断升级,投机炒房退潮后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一片冷清都是有价却无市,这说明真正的刚需少了,大多都是投机!

这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是动真格了!上半年以来长沙、西安、杭州先后暂停向企业销售住房,堵死了利用公司名义炒房的渠道,并且随着棚改的逐渐消退,上涨的动力也在减弱!上半年流拍地块就近800宗。有专家一针见血的指出:因为缺钱!融资收紧,开发商是集体缺钱,个个重债缠身,今年缺钱,明年、后年会更缺钱!

而相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家庭的债务率翻了一倍还多。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属于高负债家庭了,而这30%的家庭很可能不堪一击。就连美国的经济学家丹特在《人口峭壁》中指出,在2025年,中国的楼市泡沫一定会破灭!因此当前居民的负债率和空置率都已快达到爆表的临界点了。

并且想接盘的人恐怕也没有那个能力了!如今该接盘的已经接了,剩下的也都没有钱去接盘了,再怎么忽悠也没有用的。关键是没钱去买,工资多少?房价又是多少?现实是经济正在缓慢的下行,你的收入是否稳定还是一个问题,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还房贷了,其它的消费也就没有了,那最后会是个什么样情景?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行各业都缺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