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股权在国外如何分配股权,保持管理?

  麦当劳北亚2800家餐厅的出售计划,将以私募股权公司为兜售目标,这些公司包括贝恩资本(BainCapital)、安博凯、TPG资本以及中国国营的华润集团。麦当劳也在3月31的声明中设定了95%特许经营的长期目标。

  1、麦当劳将出售多少股权?目前的出售计划将涉及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售的股权将给麦当劳多少收益,具体的收益分配是什么样的?转向模式将给麦当劳带来的利好?给投资者什么利好?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麦当劳北亚将出售大部分股权,目前的出售计划将涉及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日本,出售股权将会给麦当劳带来一笔一次性特许经营权授权收入以及持续性权利金,麦当劳收取年营业额3%-5%的权利金,其他收入归投资者所有。转向特许经营模式不仅能为麦当劳获取扩张资金,提高扩张速度,还能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本地化程度。作为全球领先的快餐品牌之一,投资者投资麦当劳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

  2、股权出售,对麦当劳有何不利,会否影响麦当劳市场份额?会否弱化其品牌知名度?一直以来,麦当劳收入的来源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加盟店、直营店分别给麦当劳带来哪些收益?今后预计全球新开或关闭店面多少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股权出售更多的是将直营门店变为门店,所以并不会对麦当劳市场份额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品牌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或会受到影响。一直以来,麦当劳收入的三分之二来源于加盟店,直营店主要通过卖产品及服务给麦当劳带来收入,加盟店主要向麦当劳支品牌加盟费、权利金,房地产运营收入等。随着加盟的放开,麦当劳今后门店扩张速度会会加快,未来5年内,全球新增门店数量有望超过2000家。

  3、华润集团是否打算收购麦当劳?华润集团打算怎么运营,怎么将其与原有业务融合发展?人力、资金等方面怎么安排,这笔收购资金从哪来?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华润集团有意收购麦当劳中国门店,由于具体收购方案并未透露,所以很难揣测华润集团未来的打算。从华润近几年在零售业方面的动向来看,麦当劳业务也将并入华润集团板块,由华润万家统一管理。想要收购麦当劳,华润肯定得支付一笔不菲的收购资金,华润收购资金将主要来源于股市和银行贷款。

  4、华润集团为何收购麦当劳?但同时华润收购麦当劳有何挑战?

  中投顾问酒店餐饮行业研究员萧宇嘉:华润集团收购麦当劳一方面是想要扩张壮大自身业板块,另一方面则是看好麦当劳这个全球性餐饮品牌在中国未来的升值潜力。华润收购麦当劳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收购资金、收购资格等收购门槛方面,更为主要的是收购后如何进行整合以及如何应对传统西式增速放缓的挑战。

}

  中信“系”控股52%成第一大股东 麦当劳中国转让80%股权“嫁入”中国豪门

  麦当劳的“中国合伙人”终于尘埃落定。

  2017年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和麦当劳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主特许经营商。预计未来五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策略重点为三四线城市。

  而在此次出售中国业务的背后,则是麦当劳近两年业绩下滑,以及洋快餐在中国市场增量艰难的严峻环境。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随着中式快餐的崛起,以及主要竞争对手肯德基在中国加快扩张步伐,麦当劳必须做出积极应对。而洋快餐在走过高速增长阶段后,适时扩大特许经营模式比例,将有利于实现低成本的规模扩张。

  中信、凯雷“吃下”麦当劳中国

  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收购对价将部分以现金方式及部分向麦当劳发行新公司之新股的方式结算。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将持有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该交易完成后,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将分别来自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和麦当劳。不过,麦当劳现有的管理团队会保持不变。

  麦当劳中国公共关系副总裁许颖婷表示,在很多国家,麦当劳是100%做特许经营。而在中国市场,麦当劳全球保留了20%的股权,也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根据协议,各方将进一步发展麦当劳业务,包括开设新餐厅(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提升现有餐厅的销售额,以及在菜品创新、便捷服务、数字化零售、外卖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提升。预计未来5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

  针对外界“麦当劳要卖中餐”的言论,许颖婷回应,每逢过年麦当劳都会在中国市场设计关于中国风的主题。但是,这并不代表麦当劳今后就要卖中餐。如何在西式快餐里加入中国元素,是当下要考虑的事情。

  早在2016年3月,麦当劳就宣布要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特许经营权。期间包括首农集团、首旅集团、三胞集团、中国信达、中信集团、凯雷投资集团等多方资本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终中信集团、凯雷投资集团最终胜出。

  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国市场在麦当劳版图里越来越重要,亟须在顶层设计上做出改变,以加快拓展市场的速度。过去麦当劳的改变更多体现在产品上,现在则是在股东层面进行改变。这或将预示着洋快餐中国市场的2.0版本即将开启。

  许颖婷表示:“中信集团是中国综合实力非常强的企业之一,拥有广泛的地产网络、政府资源,并且非常了解中国市场。同他们合作,我们将拥有更多不一样的竞争优势。”

  中信股份董事长常振明认为,此次合作是中信布局消费领域的一个良好机遇。麦当劳庞大的网络和消费群体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将有助于业务的未来发展。中信资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将出任新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表示,中信将和现有管理团队以及包括北京首都农业集团等众多合作方紧密合作,不断拓展和改进业务,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据接近该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中信集团将注资首农集团控股的首农股份,双方将在包括麦当劳在内的农业、食品、餐饮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记者了解到,首农集团拥有包括鸡肉、猪肉、乳品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16年首农集团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华都集团进行整体改制,组建首农股份。而首农股份拥有的华都肉鸡等业务,与麦当劳的产业匹配度极高。

  朱丹蓬认为,此举将对中国快餐行业的格局和发展模式产生深远意义。他告诉记者,洋快餐将大规模引入中式产品,其品牌和渠道下沉将引发本地快餐行业的升级和洗牌。而西式快餐整体本土化将全面压迫国内餐饮行业极速成长。

  调整中国业务是为更大市场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超过2400家,在香港超过240家,拥有12余万名员工,每年为超过10亿人次的顾客提供服务,是中国内地排名第二、香港排名首位的快餐连锁店。

  早在2015年5月,麦当劳就宣布将于2018年年底把4000家餐厅转为特许经营餐厅,而其长期目标是95%的餐厅都是特许经营餐厅。本次交易完成后,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750多家直营餐厅将转化为特许经营。

  麦当劳为什么此时选择在中国开放特许经营并大规模扩店?朱丹蓬认为,麦当劳近两年营收和净利润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引进外来资本,有利于尽快执行规模扩张计划。同时,大幅度扩大特许经营模式的比例,则有利于在告别业绩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规模利润。

  根据麦当劳2016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该报告期内麦当劳实现营收62.7亿美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12亿美元也有所下降。而从2014年三季度到2016年二季度,麦当劳均出现营业收入下滑的趋势。

  不过,许颖婷多次强调,麦当劳在中国布局的种种动作,不是中国市场发展得不好,而是为了中国市场能够发展得更好。她认为,餐饮行业是一个稳健发展的行业,不可能持续保持非常高速的发展状态。从品牌的角度来说,麦当劳依然走在行业的前列,并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麦当劳中国业务非常健康,我们在过去五个季度的销售额都有正增长。在整个合作之下,我们希望可以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她说。

  事实上,从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上分析,麦当劳同它的竞争对手百胜中国尚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百胜中国官网数据显示,自从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百胜在中国1100多座城镇拥有7300多家餐厅,肯德基的门店数量大约有5000多家。并且,百胜中国在2016年登陆纽交所时,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潘伟奇表示,百胜中国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计划。“未来10年到20年,餐厅数量将扩大至现有的三倍。”

  而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数量仅为2400多家,在香港为240多家。

  将目光放置全球范围,麦当劳的发展则领先于肯德基。目前,麦当劳在全球拥有3.6万家餐厅,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而根据中国肯德基官网显示,肯德基在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家肯德基餐厅,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前者。

  “随着中式快餐崛起,以及肯德基在中国加速扩张,麦当劳为了不掉队,只能加速扩张步伐。”朱丹蓬说。

  李志起表示,当下麦当劳开拓门店直营,投入会非常大,并且对本地化的要求也很高。将外界的资源整合进来,弥补三四线市场的短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许颖婷提到,上述交易仍有待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预计将于2017年年中完成。麦当劳在2017年的所有规划都不会改变。新公司成立后,就会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

}

麦当劳寻觅新东家一事从年初找到了年尾,终于在2017年1月9日尘埃落定。那么麦当劳真的易主了吗?其实汉堡还在,麦当劳并非易主,只是麦当劳中国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中信和凯雷夺得其20年的中国特许经营权。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和麦当劳联合宣布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约161.4亿港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交易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

那么近几年来为什么陆续出现餐饮企业将自己卖掉的现象呢?继肯德基之后,麦当劳在差不多的时间点,采取了差不多的行动,想必也不是巧合。那么洋品牌在餐饮管理中都面临哪些问题?

1.中国本土连锁品牌崛起带来的压力

麦当劳在中国的业绩,过去的5个季度虽然都是正增长,业绩尚可,但是面临着主要竞争对手肯德基以及本土快速崛起的连锁品牌带来的压力,为了使洋快餐品牌及门店下沉,引发本地快餐业的升级和洗牌,从而快速提升中国快餐业整体运营水平。

2.缺乏创新意识 因循守旧

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品牌快餐中,其餐饮特色鲜明,标准化的产品也维持了其良好的商业形象,但同时大大限制了其创新的能力。随着顾客不断求新求变,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顾客不仅要求口味多样化,形式在逼迫其不断创新,并不断挖掘自身所拥有的潜力。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故乡美国,麦当劳的处境都是如履薄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饮食的潮流,麦当劳这种“极不健康也不环保”的品牌形象逐渐失去民心。麦当劳早年建立起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也逐渐丧失其快餐文化的品牌魅力。而无论麦当劳怎样花费重金和行销打广告,“新鲜、有机”等时尚餐饮文化元素恐怕始终没与其沾上边。

麦当劳的管理理念的黄金准则是“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提供服务的最高标准QSC&V原则。其中Q是Quality“质量”,排在标准的最前头,指麦当劳为保障食品品质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 但麦当劳却在近年来频频被曝光的食品质量问题,如2011年麦当劳咀虫事件,2012年的违规丑闻及近日的供应商过期肉事件等,让中国消费者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产生怀疑和担忧,被质疑是管理上的“双重标准”。

由于过度集权而阻碍了信息交流,抑制了下属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对加盟店、分店等统一管理的模式,限制了其只有发挥的空间,降低了产品开发速度。

餐饮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企业运营的长久之道在哪里?如何协助老板,帮助其排忧解难。跟着网校的动起来,助你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教你运营企业的长久之道。

企业中层管理者必备管理技能与提升

企业主管层核心管理技能与提升

手把手教你做中小企业财务主管

工程会计全盘账务与税务筹划

本文是中华会计网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华会计网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当劳股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