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香港汇丰银行上传资料2018年9月25日放假吗

周四(9月27日),香港龙头银行汇丰宣布上调港元最优惠贷款利率,由5%上调至5.125%,自9月28日起生效;这是汇丰银行自2006年以来首次上调最优惠利率。

早间,美元兑港元持续震荡下行近100点至7.8079,因香港金管局跟随加息持续提振港元。截止当前,美元兑港元报7.8100,日内汇丰银行上调最优惠利率,标志着逾10年的超低息环境宣告结束。不过由于市场已经有充分预期,所以美元兑港元几无波动。

港元最优贷款利率由香港各家银行自行确定,是贷款特别是楼市按揭贷款的,此次上调标志着本地利率进入正常化周期。

汇丰香港行政总裁Diana Cesar表示,今天的利率变动标志着地区利率正常化周期的开始,相信香港已经做好了准备。据该行亚太区顾问梁兆基预计,香港明年GDP将增长2%-3%。

香港金管局加息25个基点

受美联储加息影响,香港金管局日内上调贴现窗基本利率25个基点,至2.50%。这是银行经贴现窗口向金管局借取隔夜港元流动资金的基准利率。

就在香港加息前夕,港元近日频频出现大幅飙升态势。受港元走强影响,美元兑港元在上周五(9月21日)一度大跌近500点,创下2003年9月以来最大跌幅,一度突破7.80的强弱兑换保证中位数,重回去年11月低点。

香港银行公会报价显示,港元1个月期HIBOR升至2.27429%,为近十年来最高;港元3个月期HIBOR升至2.27321%,创6月7日以来最大涨幅。

美联储凌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上修至2%-2.25%,创2008年以来最高。这是美联储自2015年底以来的第八次加息。

提高利率可能对资产市场构成更高的风险

香港金管局表示,资金流出香港只占此前流入约10%,资金流动本身不会对利息或银行体系带来太大冲击。港元在上周五的波动属于季节性影响,是一次性因素影响,不会影响联系汇率制度。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随后表示,预计银行将很快上调最优惠利率,居民应谨慎管理风险。超低的利率环境将会改变,若贸易摩擦继续影响股市,香港消费者信心将受挫。

与此同时,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指出,香港的银行提高利率的几率很高,提高利率可能对资产市场构成更高的风险。

随着美联储加息以及港元汇率持续走弱造成资金外流,多家香港的银行已上调了活期存款利率,以吸引更多资金和缓解流动性。

汇丰银行的连续升息对其他银行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中小型银行更迫切的需要利用加息来防止资金的过度流失。而随着季节等因素的加码,银行间拆息将同步提升,预计香港银行业新一轮的加息序幕将全面拉开。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

编者按:在美国禁止销售的金融衍生品却被汇丰等外资银行做成"漂亮的嫁衣",吸引国内企业家和富豪,最终导致国内投资者一夜间巨额财产化为乌有,还背上了银行的债务。这场血淋淋的金融战争让国内无数富豪变成“负”翁。外资银行血洗国内富豪背后,是否存在着别有用心的目的成了国内专业人士讨论的热点。  一:在国外禁止销售的金融衍生品,汇丰银行在中国疯狂推行  1:"双利存款"  该产品说是存款,实则是一种投资的期权产品,有很高的风险。该产品本身就存在欺诈嫌疑。"双利存款"产品既然是期权产品,为什么叫“存款”?并且与储户签的是存款确认函而不是期权确认函。  汇丰银行如此宣传该产品:双利存款是一项集定期存款与外币期权于一身的产品,让您可透过外币汇率的变动,有机会获得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潜在回报,提升财富增值潜力。双利存款是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定期利息和期权收益一举两得。您的双利存款到期时,我们会根据厘定日当时的汇率,来决定以存款货币还是挂钩货币(按协定汇率将存款货币金额兑算成挂钩货币)支付本金、定期存款利息和期权费给您。  汇丰银行根据文化差异的不同特设此产品,让国人从字面上理解为就是一种存款方式。据受害者讲述,汇丰银行在推行的过程中刻意隐瞒产品风险,不主动提供产品详细说明书给储户,甚至欺诈和误导储户在存款确认函上签字。无数储户的巨额财产在一夜间被洗劫一空,还欠下银行巨额债务。  2:“打折股票”  所谓“打折股票”,并不是真正的股票,而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学名叫KODA(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翻译成中文就是“累计期权合约”,其特点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在国际上,打折股票被称为“金融鸦片”;而在香港,Accumulato则被形象地解读为“IKillyoulater(我迟早会杀了你)”。2007年,香港的GDP总量也才1600亿美元,但投行出售的累股期权值就高达1000多亿美元。据香港投行人士分析,这些合约一半以上都卖给了内地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群体,使得他们的数百亿财富化为泡影。  “KODA”其实是一种累积期权合约,常见的投资标的资产为股票、贵金属和外汇等,产品本身肯定有问题,是一款银行不需要向投资者支付权利金的‘畸形’的、不平等的期权产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赵欣舸博士认为。  之所以被指不平等条约,就在于KODA是一款名为期权却违背期权本质的产品,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期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花费一笔权利金而获得一个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物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行使,更可以放弃。虽然KODA提供了投资者低于市价购买股票的权利,但是到达取消价合约就终止了,也就是说收益有限。而投资者提供给银行的却是一个不论市价跌至多少都按行权价购买,且加倍购买股票的权利,由于这两个权利代表的利益不对等,所以投资者在签订合同时就应该从银行那拿到一笔权利金。  二:“金融鸦片”的无数受害者:满腔都是血和泪  2007年,上海商人金京购买了1000股股票,被“吸走”上千万资产。其受害过程是:汇丰银行一位姓汤的理财顾问只用了10分钟给金先生打了一个电话,连产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向金先生介绍。银行这位姓汤的理财顾问让金先生买1000股试试,并且按照金先生的说法,购买50万股中国铝业,也未经金先生同意,银行这位理财顾问就盲目代理金先生购买,最后导致金京上千万资产损失。  2008年,汇丰银行遭到受害者方先生起诉,要求索赔600万,与汇丰银行打官司。方先生在汇丰银行购买的“双利存款”产品,让方先生损失了35万元。据受害着讲诉:汇丰银行北京燕莎支行一位姓张的理财主任找到方先生,既没有详细介绍给产品,甚至连签的合同都没有留给方先生。在签订合同时还故意借口文件没有事先装订好,把文件散落一桌,只是不时抽出一张让方先生例行公事的签字。受害后,方先生才质疑:当初办的是“双利存款”业务,并签订有“双利存款确认函”,到后来怎么又变成了“双利理财”这么一项集定期存款与期权投资的理财产品?  2008年,汇丰银行还遭到一为姓马的女士起诉。这位马女士与方先生几乎同样的遭遇:从马女士的讲述过程中得知,她在汇丰银行燕莎支行购买的是“双利存款”产品。马女士也认为是存款业务,结果却成了期权产品,并且当时理财顾问也没有给马女士提供产品说明书,签字合同也由银行保存。在马女士起诉汇丰银行后,在法庭上,汇丰银行才拿出产品的内部说明书。据相关知情者透露,马女士与汇丰银行打官司的过程中,汇丰银行找人与马女士和解,最终马女士才不再上诉。  受害者还有赖建平、郝婷、金亮、碧桂园的女老板、荣智健、中国东航等。  香港的受害者成立了“打折股票网”,集体包团维权。被媒体报道的案件只是个案,大批的受害者已经血本无归,无路可寻。有的仍然在起诉汇丰银行,或与汇丰银行交涉中。  天津齐鹏(化名)夫妇是新加入打折股票联盟的成员。“我们是做贸易的,经过艰辛的奋斗也积累了点钱,每一分钱都是经得起 曝光的,是自己一分一厘辛辛苦苦挣来的。我们家的孩子有自闭症,我们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我老公攒了一些钱,但是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就为了这个孩子以后能够有生活保障。” 本想将500万美金的投资作为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生不愁吃穿的“厚礼”,面对萎缩99%的资产,齐太太非常激动。  采访中接触到的KODA产品苦主,大多都是通过人际关系与香港的银行建立联系,或是银行理财人员主动上门,或是苦主经过几层朋友关系与香港银行取得联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户籍大多为本港、中国内地;账户上有较大数目存款。香港私人银行获得账户信息主要有以下途径:从内地的分行营业部获取或直接在香港开户的账户中查找。  2007年3月2日齐鹏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了他的一位瑞银同事,这个人向齐鹏介绍香港汇丰银行的黄女士,此人由于后来去了加拿大,又向齐鹏介绍了香港汇丰银行的薛先生。正是这位由朋友辗转介绍来的薛先生为齐鹏先后买了30个KODA产品。  薛先生是上海人,在国内生活过,移民到加拿大后来到台湾。了解国内的情况,在语言上很相通。在接管齐鹏的账户前,薛先生曾到他的公司探访,并且很快得到了齐鹏的信任。  齐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薛先生到我这来的时候,他说自己是汇丰银行用高薪从北美聘请过来的。而且他指着他的名片上面职位,是director(董事长),他说一般的理财经理都是vice president(副总裁)或者president(总裁),他说那些都是很普通的人。”除了职位的特别外,齐鹏说薛先生还介绍了他的业绩:2006年他的客户平均理财收益率是30%。不懂理财的齐鹏当时很信任薛先生:“汇丰银行是顶级的银行,他是顶级银行聘请的顶级的理财经理。他就相当于教授,我就相当于幼儿园的幼儿,连小学生都不如,当然他说什么我听什么啊!”  几乎所有苦主都是带着这种对外资银行近乎仰慕的信任,购买了这些当时自己根本摸不清门道的理财产品。  另一位KODA苦主赖先生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兼律师,尽管多年处理金融案件的经验让他比一般投资者更清醒地了解金融界的尔虞我诈,但是对外资银行信誉的信赖让他暂且放下了应有的清醒。2007年通过朋友,赖先生认识了初次见面即向他力推KODA产品的荷兰银行职员张女士。虽然此前素昧平生,香港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荷兰银行百年老店的声誉,都使他对张女士的推荐深信不疑。在会面中张女士声称其要担任赖先生的投资顾问,承诺提供优质VIP私人银行服务,使其资产保值增值,承诺“不低于20%投资回报”。7月24日,赖先生的第一笔资金420万港元到达张女士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账户上。  丈夫为外籍企业家的苦主杨女士谈起当初与香港私人银行接触的经历非常气愤:“他们有组织、有目的、有目标地针对中国人销售。他们为什么不敢卖给美国人呢?美国人也不了解,但是美国政府禁止这种产品。因为我老公是外国人,但是我是中国国籍,所以他们就找我开户。”杨女士的账户原本在汇丰银行北京分行营业厅。2007年初汇丰银行北京营业厅向杨女士推荐汇丰银行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的经理就过来了解了杨女士家里的情况。  谈起这段经历,杨女士不无懊悔,同时她的心声可能解释了大多数内地富豪青睐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并轻易信赖的原因:“在北京,内地的银行经常给我推荐理财产品,他推荐什么我都不买。在中国我都没买过股票,一概不做,因为我不懂啊。而且说句心里话,你给我5%的利息我看不上,我也不愿意弄;你给我百分之几十的利息你也达不到。银行整天找我,我说我没兴趣。后来他们就告诉我说香港银行对你们大客户有很多优惠,专门为你们设计产品,有很多股票都是内地买不到的,我就开始动心了。他们就从香港飞过来跟我谈这个事,说得天花乱坠的。我当时一听觉得确实是,中国金融管制不开放,所以没有人家外国做得活,就这样开始上套了。”  苦主们纷纷在香港开户,加入香港“私人银行”,开始了梦魇一般的理财。  2007年5月29日,理财经理薛先生接管齐鹏的理财账户第一天就向齐鹏推荐了一个产品,用薛先生的解释来说,这种产品是“星巴克股票的票据”。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票据就是风险级别最高的KODA。  齐鹏抱怨说:“实际上他知道我之前根本没做过股票,在接管我的账户之前,他到我们公司来过一次,我把我的情况跟他讲了,说我们在国内外都没买过股票,也都不懂。”这一点可以从薛先生当天向齐鹏发送的电子邮件得到证实。  电子邮件的开头如下:  “今天我看了您的账户,觉得有很多方面我们还可以改进。比如说您可以购买一些回报率高的私募基金、股票和票据等……股票方面您在香港和美国都没有任何投资,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今天我先给您介绍一下,一个股票的票据是星巴克咖啡的公司。”  在这里理财经理薛先生将KODA描述成“股票的票据”,为此本刊咨询了一位数量金融工程师,他表示这种说法不准确,有混淆KODA和高息票据的嫌疑,而后者的收益和风险都要低很多。  银行向杨女士推荐KODA的过程更具迷惑性。2007年初,在汇丰香港银行私人银行开户后,理财经理就开始为杨女士推荐一种“打折股票”,杨女士介绍说这种股票跟KODA有根本的区别:它是10万美金一包,就算都赔了就只是10万美金。  杨女士描述了电话里理财经理对她做出的解释:“比如招商银行(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香港汇丰银行上传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