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宜信两年找到我了万,二年现让我还七万,怎么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40年,也是居民资产飞速增加的40年,期间金融行业壮大繁荣、波澜起伏;资产管理产品丰富多元、规模几何级扩张……记载着中国居民财富的演变历程。从80年代、90年代的“储蓄为王”时代,到2000年后房地产崛起,再到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正在走来。——编者

兜兜转转也好,暂时过渡也罢;这其实也是抹不去的国家财富记忆片段。

从见证昔日储蓄时代——“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受益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牛市行情,到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网贷投资合理维权,1982年生人的某互联网创业公司高管林骁,近期又暂将其现金转存为储蓄了。

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2018年金融新时期,中国政府正致力于防止金融脆弱性演变为系统金融风险。而严监管、去杠杆背景下,资管新规落地,阵痛过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或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汉富金融研究、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的《2018新二代财富观念白皮书》显示,2006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中现金及存款比例已由70%降到了41%。2018年,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全球资管和财富管理行业都在积极拥抱变化,充分运用技术来与专业管理进行结合;这两点都是中国的新富人群所关注的未来,因此,2018年将是趋势变化的过渡之年。

2018年亦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财富积累催生了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数据表明,中国财富总值位居全球第二,达29万亿美元。

在这数十年中,国民理财的观念和方式从无到有,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家庭。那些曾经闪现在很多人脑海中关于投资理财的碎片记忆,斑驳记载着家庭财富变动的历史。记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变迁。

林骁只是中国财富变迁史的一个缩影,但若干个类似碎片拼凑出一个大写的国民投资理财记忆……

儿时的林骁清楚记得,一次走出校园的表演活动时便是“参与”当地一家银行的开业。“应该是1993年,我小学快毕业前的那个暑假,我们县城的一个银行开业搞得特别隆重,学校组织我们鼓号队去参加,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反正父母也都同意了就去了。”

活动的阵势倒让林骁印象深刻,鼓号队在小县城的主干道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银行的开业搞得这个小县城人尽皆知,要说是万人空巷也并不为过,林骁就看到,那天去银行排队存钱的人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是冲着银行开业为了吸引大家的存款所给出的“大礼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就高达10%以上,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

当然,储户获得的实际利率其实还不只这么多,原因是当时在银行存款还有一个“保值储蓄”的“福利”。

1988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银行机构下发了一则通知,从此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对居民个人3年期、5年期、8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在储蓄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期间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补贴给储户,以保证储户不因物价上涨幅度大而蒙受存款损失。

这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时段。1988年8月,中央决定价格闯关,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各地迅速出现抢购潮,导致9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到1995年,连续三年CPI均高于GDP增速,1994年更是创下了24.1的记录。

林骁记忆最深的是,街上的一碗米线当时已经是8毛钱了,更早之前只需要5毛或是3毛钱。而那时候,他们这个西部小县城的小学老师月收入也才不到一百元。

林骁的父母那天也去存钱去了。林家在当地做一些土特产的生意,家里有些积蓄,当天去银行存了三千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那天晚上回家,我听到父母在计算存款的收益,当时就觉得特别划得来,因为不仅存款利息高,而且存款还送了很多礼品,有毯子、被子等等,档次也不低。”他们拿到的礼物上,还贴着大红的标语之一“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改革开放彼时刚刚起步,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家庭收入也在逐渐改善,但刚刚度过解决温饱的阶段,家中积蓄本就非常有限,对于理财的概念还只是九霄云外,国民理财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高利率的存款。90年代,这存款为王的时代,居民储蓄的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长期稳定在10%左右,事实上,当时所谓的国民理财就是不停攒钱然后存银行,再由银行帮储户打理。

这也造就了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储蓄大国的地位,2010年时,国内总储蓄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50%。

2000年9月,林骁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就是和他进入大学的时间几乎一致,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撰写的书籍《富爸爸穷爸爸》中文版被正式引进到中国。令出版商或许都未能预料到的是,这本理财入门的书籍竟然红极一时,它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连续两年半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一时间,“要增加你的资产,让你的钱帮你赚钱”等理财观念开始成为热潮。

当然,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稳步攀升,理财的需求也日益显现,而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产品也接踵而至。事实上,在90年代中国金融市场就发展非常迅速,国债、股票、基金等新的理财产品相继涌现。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成立在90年代初,但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早在80年代就悄然而生了。

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催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先河。1984年冬天,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股票横空出世在上海滩,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千上万的国人开始投身股海。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在国家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但金融市场发展初期,股市可能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尤其是那些最先抢到股票认购证的第一代股民,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百万”就是通过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金融市场发展的机制不完善令市场投机性严重,股市低迷后,金融市场又相继出现炒、炒外汇的热潮,甚至还引发了1995年就酿成了轰动一时的327国债期货事件,这些并未让普通老百姓能从中获益。

而2000年以后,国民理财的方式悄然步入了地产时代,这成为了大众参与度最深和真正带来财富增值的最重要方式。

从房价来看,全国新房销售均价在过去十多年上涨了数倍,部分区域涨幅甚至达到10倍以上,而且其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回调。可以说,过去十多年的任何一个时点买房都是正确的投资。

林骁家曾在2002年在省城成都二环边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均价还不到2000元/平米。“我记得那时候去看房的时候,成都还刚刚才有三环路,三环边上都是一块块的荒地,家里买完房后,成都的房价是一直在稳步上涨的。”林骁回忆。

但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国人大部分都还没有买房的概念,但就在遥远的浙江,一些精明的温州人当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房子的价值,这些人最后还获得了“炒房团”的响亮名字。

或许很多人都没能料到,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占据的比重能如此之大。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显示,到2017年,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99%,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

时间一转眼来到2007年,林骁已经是硕士研究生在读第二年。林骁学的是理工科,那阵子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在科研机构或者是企业实习,但他并没有如大多数其他同学一样,而是选择了到一家券商的证券营业部实习。

这和他受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林骁的父亲从2002年年末、2003年初时开始进入股市的,摇身成为了万千股民中的一员,这是在《富爸爸穷爸爸》进入中国两年后。

彼时,中国股市还处于2001年开始的那轮熊市之中。从2001年到2005年,尽管各种政策救市频出,但股市一直持续低迷,许多股民被套,“远离股市”的声音比比皆是。

1991年就进入股市的职业操盘手花荣也在那时选择了告别股市,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拐点,他甚至把当时一家证券报发表的那篇讲述他铩羽而归的报道《京城资金NO.1悲壮退出江湖》一直珍藏在家中。

但林骁父亲从其生意中感受到的一种直觉是:当时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不错,所以他也把目光投向了股市,想试着玩一玩,他没曾想到,彼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爆发的前夜,两年后的开始启动大牛市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2005年,告别股市一段时间后,花荣再次投身股海,这次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80万元,连同其他积蓄共几百万元全部投入股市,殊死一搏。

2006年开始,林骁的已经感觉到身边谈论股市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即便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对股市的关注度也明显增加了许多,有同学还共同凑钱去开户炒股。

“我家一直做小生意,家里有些闲钱,我爸就开始往股市搁,但之前其实并没有怎么赚到过钱。”但耳濡目染下,林骁也渐渐对股市多了些兴趣。

抱着试一试的念头,2007年春节回家的时候,林骁找父母要了五万块钱,回到北京,便去开了个证券账户,为了稳妥起见,他就只买入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只股票。

2007年春天开学不久,林骁便去他北京学校旁边的一家券商营业部找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林骁在这家券商营业部的工作就是负责给股民开开户,开户的工作本身并不复杂,但每天开户的人都很多,到4、5月份时,每天影业大厅里来开户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其中也不乏很多林骁同校的学生。

2006年、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牛市行情,中国出现全民炒股的热潮,到2007年5月28日止,中国股市的开户人数已达到1亿人,股市成为了中国上亿人投资理财的选择。

林骁每天在营业部里都能感受到股民们的心跳。每天大厅里面人声鼎沸,那是一张张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盯着头顶的大屏幕,嘴里默念着涨涨涨。经常不经意间好像是大盘突破什么点位了,大厅里一片掌声欢呼声。

股市的火爆和源源不断的开户人群让林骁每天还得加很长一段时间的班,但股市也让林骁挣到了第一桶金,投入的5万元炒股资金在几经倒腾后已经接近翻倍。更可观的是,在实习到8月底时,他这半年实习期间还额外获得了券商20多万元的奖励,这是班上其他同学无人能及的。

2007年10月16日,以一根小阳线完成了6124点的历史传奇。就在这轮牛市中,不少国民的命运就此改变,花荣便是其中之一,凭借着将全部家当放入股市,华荣的财富在这轮牛市中“至少翻了十倍”。

“2005年开始的从1000点到6000点的大牛市,我抓住了机会,这轮大牛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花荣称。

一晃十余年已去,股市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投资理财最重要的渠道,中国股民也在此后又因股市的反复经历了多个大喜大悲。

当然,除了国民对炒股的热情高涨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也带动了基金市场的发展,更是助推了国民对投资理财的认知,连农村都知道炒股票赚大钱,居民银行存款开始大搬家到股市,银行出现排队买基金风潮,中国居民家庭财富中金融类资产逐步开始变得多元化。

林骁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到了金融行业,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在电信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主要是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业务。

他的研究生同学中倒有一部分人进入了金融行业,陈晓华就是其中一个同学,他曾先后在券商投行部和投资机构从业。

2013年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已然到来,林骁和陈晓华都被微信朋友圈里面关于余额宝的文章刷屏了。彼时,一个叫“余额宝”的产品横空出世,这实际上是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凭借着比银行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大量普通用户的关注。“因为我那时候正好到一个投资机构工作,那时我们还专门和朋友探讨过余额宝的价值,说实话,当时我是没太懂余额宝的价值的,因为纯粹从收益角度来说,相比银行活期较高收益并不一定能长期持续,而且多一点的收益其实吸引力对我并不是特别敏感。”陈晓华坦言,他自己其实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开始使用余额宝的业务。

有“互联网金融概念之父”之称的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就在他的著作《互联网金融手册》一书中特别提到,余额宝推出后,适逢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利率高企,甚至几度出现“钱荒”的局面。这是余额宝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宏观背景,但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但林骁的观点倒是和陈晓华大不相同,尤其是看到用户增速超出想象,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个产品的巨大价值,开始感受到互联网“场景”的重要性。

余额宝几乎在一夜间爆红,随之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按天计算收益、实时赎回、无手续费,余额宝的创新打破了基金业在短期小额投资需求领域的空白。大量的普通民众将钱从银行里挪到了余额宝里。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达到4303万人,规模达到1853亿元,对接余额宝的增利宝货币基金稳居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

余额宝的火爆,迅速吸引了各方巨头的关注。一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等“宝宝”类金融产品。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迅速跟进,甚至连传统的制造业和电信企业也参与到了这一场金融变革之中,货币基金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多不胜数。

那一年,亿万人实现了小额资金的短期增值,人们的理财习惯也被“宝宝”类产品所改变。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宝宝”类理财产品无疑开启了“大众”理财的“启蒙时代”,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每一个普通人对于理财行为都能够触手可及,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学习理财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学习成本。

而乘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东风,网贷平台也拔地而起,几乎以每天都有新的平台出现。

此时,中国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种类已经是极大丰富,国民的家庭理财也逐渐到了分散风险、多元化配置的时代,对新兴理财产品的尝试也成为了部分投资人可接受的选项。

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在那几年迎来蓬勃的发展势头。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交易规模在2013年还不足1000亿元,但2014年已达2500亿元,2015年近万亿元,2016年则达到1.5万亿元。

林骁的工作也较为繁忙,精力原因根本没时间再分心去研究股市及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就索性将部分资金投入到了P2P网贷平台上。

因为投项目的原因,陈晓华曾经研究过主流的P2P网贷平台,他给林骁推荐了三家有投资机构或者知名企业背书的投资平台,让林骁分散投资在里面。

但P2P网贷的发展势头也随着部分平台风险的暴露戛然而止。2018年起,P2P风险事件频发。

林骁投资的一个平台投之家也出现风险。“在投之家平台上我还有十多万,这么多年投P2P的收益都没这么多,现在基本上是打水漂了。”林骁称。

残酷的现实也让投资者都意识到无风险收益时代已经远去,即便连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都已经失去了刚性兑付的金钟罩,这对投资者而言,理财需要更多的理性态度和专业技能,分散投资变得异常重要;包括大多数人昔日短期投机的财富观亟需端正。

投之家平台出事后,林骁赶紧把他在其他两个网贷平台上的投资全部提现了,转到活期存款里。

而这个被改写的财富新时代,财富观亦要重塑。

学者秦朔在2016年所写的《从四十年的路找五千年的根》中提出,应该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根文明”的逻辑起点。他说,今天谈财富观,也可以秉持同样的思考路径。新的财富观强调义利统一,强调“厚德”与“财富”结合。

}

原标题:关注 | 大学生求职遭遇“培训贷”,入职时人事经理拿出两种合同…

今年23岁的南京某高职学生黄丽(化名)刚毕业,就遭遇了“惨痛教训”——原以为在网上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没想到却陷入了连环的套路,在公司参加半年的培训后,不仅没有获得这家公司之前承诺的高薪工作,反而让她背上了两万元的培训贷款。

黄丽的遭遇并非个案。连日来,记者收到了多位深陷“培训贷”大学生的维权求助。

校园贷风波还未平息,作为“新马甲”的培训贷又在社会上横行。天花乱坠的宣传,精心设置的诱饵,缺乏资质的培训机构和贷款机构搅在一起,让众多急于求职的大学生深陷其中。

工作合同变成了包含贷款的培训协议

今年1月初,黄丽在网上搜寻求职信息,看到一家位于南京市新街口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聘新媒体编辑。简历投出后没过几天,她就收到了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面试时,这家科技公司的人事经理告诉黄丽,她之前所学的专业并非新媒体类,既然如此,不如选择IT类的岗位,“做UI设计师,薪资水平高,发展前景也很好。”

黄丽表示自己对计算机并不了解,但这名面试官不断给她介绍IT行业的发展前景,并承诺可以保障高薪工作。黄丽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对方却称黄丽条件很好,公司还可以为她提供培训。

这名人事经理紧接着向黄丽介绍了公司的两种人事合同:一种是在公司工作3~5年,但薪资较低,每个月3500元;另一种是先在公司工作一年,每月工资4500元,一年结束后,她可以选择留在公司或跳槽。与第一种合同不同的是,签第二种合同,需要交培训费19800元,可以分期付款。为了让黄丽安心,她还表示其他公司的这一岗位的月薪一般都有5000元~6000元,即使跳槽,以后的待遇也有保障。

听完介绍,黄丽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第二种合同。当她表示可以接受分期付款以后,就与这家公司签订了一份名为“实训及服务协议”的合同,在该公司学习一门名为UID(用户界面设计师)的课程。在对方的指导下,黄丽在其提供的表格中,详细填写了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并进行了手持身份证拍照和人脸识别等操作。黄丽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并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在场。

直到1个月后的2月15日,一名自称“宜信贷款”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黄丽,她这时才知道自己背上了高息贷款。后来,她了解到此前培训时通过这家公司一共贷款19800元,共需还款25000元,利率在10%左右。

记者在一名受害者提供的App“账单”截图显示,分期金额是19800元,分期期数24期(前6个月不用还,后期18个月还清——记者注),每个月要还清1364.22元。交易时间是2018年1月。

黄丽觉得利息太高无法承受,今年8月,她一次性提前还清贷款。

记者获得的一份《实训及服务协议》显示,实训周期是4个月,实训费用是19800元。在付款方式上,有“自筹资金”和“采用分期付款”两种形式。这份协议的“付款方式”条款写着,自筹资金0元,分期19800元。

她回过头翻看合同才发现,合同里并没有提到培训期间发放工资和培训结束保障工作的条款。所谓的实习合同,只是一份普通的培训协议。

被推荐职位与承诺有巨大落差

让黄丽没想到的是,今年6月,为期6个月的培训结束,公司却让她尽快准备简历。公司给出的说法是,相关岗位目前没有空缺,但可以为她介绍工作。

黄丽说,公司给介绍的一些工作跟此前所描述的相距甚远,甚至还有私营的小型打印店。去这些介绍的单位面试时她发现之前这家公司所承诺的每月4500元工资根本无法兑现。

与黄丽的经历相似,南京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李梦(化名)也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投了人事行政的岗位。面试官并未对人事岗位进行讨论,而是向她介绍IT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薪资更高,可尝试投递该岗位,希望能回去重新考虑。

复试时,李梦也被推荐了两种合同形式。李梦表示有意愿接受公司提供的实习,但无力偿还贷款。人事经理告诉她,实习结束后工资较高,有5000元左右,分期还款压力并不大。

由于对方说法模糊,李梦认为实习结束后可以直接留下来工作,并且贷款可以从工资中扣除。考虑到转正后薪资较高,每月还款后还有剩余,李梦便签了实训协议。

随后,对方主动推荐了一款叫“蜡笔分期”的App,表示银行不接受这种小额分期贷款。

李梦回忆说,对方提到这款App有一些负面信息,劝说她不要相信。随后,李梦在该App上填写了自己及父亲的身份证号与联系方式,并进行了相关操作。

“结束实训”后的李梦开始寻找新工作,但是她发现学了半年的UI设计相关的课程“压根儿派不上用场”,该机构并不具备权威资质,她培训的技能在其他公司应聘时并没有说服力。她投了很多相关岗位,回音寥寥无几,面试过的几家公司给出的薪资也很低。

作为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张红(化名)在大学时曾学过UI方面课程,为此,他可能是最早发现被骗的人,“老师讲课过于简单,似乎并不精通所教课程,授课内容实用性不强。”

他甚至质疑讲师的资质。不幸的是,他同样背负25000元的贷款。培训结束后,他在一家外包公司做网页设计,薪酬比之前承诺低得多,每月只有3000元左右,除去要还的贷款1000多元,生活压力很大。

尽管发现被骗了,但黄丽认为该公司规模庞大,维权十分困难。目前,黄丽在一家整容医院找到了新工作。她表示,像他们这样受骗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之前有一位男学员发现被骗以后,找公司理论,还与工作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不了了之。

让黄丽好奇的是,在App上登记信息之后,他们贷款的钱并未到他们手里,而是以培训费的形式直接给了培训公司。黄丽至今没搞清楚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

记者下载了“蜡笔分期”App,发现需要推荐码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据了解,只有与“蜡笔分期”有合作的教育机构才有推荐码。报名机构课程后,会有专人联系并提供推荐码,凭借此码才能申请到专用的教育分期贷款。

蜡笔分期App是北京沐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该公司客服人员向记者承认存在“培训贷”,表示公司有教育分期,用于支付学生在培训机构的学费。

关于合作培训机构筛选的条件,该客服人员称需要机构提交资料,由公司商务人员与之沟通。当被问及培训课程质量差、培训机构没有资质等问题时,该客服人员表示,公司可以为学员办理退学退费,“培训质量不完善等问题,学员可以和培训机构沟通”。

涉事公司否认存在“培训贷”

接到大学生的投诉后,记者也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联系了南京这家科技公司。公司的网站客服听说记者要应聘,很快就表示“可以安排面试”。第二天,就有工作人员电话联系记者预约面试时间。

9月5日,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南京新街口繁华地段的科技公司,看到来面试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公司内设多间实训室,每间实训室都坐满了年轻人。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可以提供IT技术培训,“可以终身推荐工作”。该工作人员还提供了相关宣传资料,资料上有一个花名册,印着学生的姓氏、毕业院校、专业,以及培训之后的工资。记者看到,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

谈到没有钱交培训费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公司有专门合作的网贷公司,“注册一下信息,非常方便,等你工作后,每月还1000元,压力也不大。”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旗下公司已在美国上市。但记者查询发现,该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并未在任何地方上市。

另一名课程顾问介绍,这里分为全日制和业余制两种。在这里上课的教师有6~10年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且学习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要求免费一对一补课。

谈到就业问题时,该顾问表示只要从这里毕业都可以保障就业。他们和大量企业签订了人才输送协议,因此大专学历的学生只要顺利学完课程,就能保障每月4000元以上的薪资水平。

该顾问表示,学费18800元,后期无任何费用,减去政府补贴后收取17800元。有两种付款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直接付17800元全款,另一种是分期贷款支付。分期贷款并不是从银行贷款,而是向与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机构贷款,由公司做担保人。

该顾问还特别强调,这种形式叫做“学贷”,和网贷完全不同,是一种安全可信的贷款形式。分期的前6个月每月需还160元左右,第七个月开始每月需还1000多元,总共有3000多元的利息需支付。因为可以保障高薪就业,所以分期还款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况且UI设计是前途光明的岗位,入行两年左右月薪便可达到8000~10000元。

9月11日,记者亮明身份采访时,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否认“承诺工作,以及培训贷”一事,并否认与蜡笔分期的合作,表示公司的招聘流程正常,求职者经过正常实习即可入职,“暂时没有培训,也没有接到学生的投诉”。

该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表示,“可以提供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和咨询的问题,我们反馈给相关部门,核实具体内容,由部门负责人回复并解决”。

这里借此向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们敲个警钟,网络借贷是一个毒瘤,万万不可触碰。在学校要时刻防范校园网贷的“侵入”,在校外签任何合同要细看认真阅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武娜

编辑:李雷锋 凯里学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欠宜信两年找到我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